为什么中国禁毒力度比欧美国家大那么多?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小社区用户   2019-4-11 21:06   13165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6:31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大多数中国人一想到毒品,就会联想到鸦片泛滥,烟馆,萎靡不振,鸦片战争,割地赔款,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丧权辱国,租界, 国中之国,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一系列概念,就会联想到我们因为毒品而险些亡国灭种的耻辱
3#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6:32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中国已经把“禁毒”深入到灵魂层面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是能影响到思维的,不同族群的语言以及语言使用,会影响这群人的思维习惯。
而中文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把“毒品”称作“毒”的语言。
英语中“毒品”被称作“drug”或“narcotics”,词的本意是“药品”和“麻醉剂”。(注:毒的英文单词是poison)
“吸毒”的英语是“drug taking”,于是英语世界里,人们对“吸毒”的普遍概念是“嗑药”、“服药过量”或者“对药物依赖”。
除了英语,
法语中“毒品”被称作“drogue”,意思是“药物”。
日语中“毒品”被称作“麻薬”,意思是“麻药”。
韩语中“毒品”被称作“”,意思是“麻药”。
泰语中“毒品”被称作“”,意思是“药品”。
……
以上种种对“毒品”的翻译都是历史沿袭,因为诸如鸦片、海洛因这类的毒品在历史上都是作为药物出现,后来才由于发现了成瘾性而被禁止,德国拜耳公司还曾因为发明了海洛因成为药业巨头。
所以,除了中文外,世界各国对“毒品”的称呼都为中性,不像中文这么偏负面,“毒品”一听就不能碰,“吸毒”一听就是有害的。
在国外,“吸毒”还会和安眠药、抗压药、抑郁药等“对药物依赖”相混淆,在中国则完全不会,“药”是“药”,“毒”是“毒”,“吸毒”已经是自己作死,“贩毒”更得拉出去枪毙。
称呼不同使得中外对于“毒品”认知不同,认知的不同导致了中外在禁毒环境和禁毒力度上的天差地别。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为什么会吧“毒品”称作“毒品”呢?
为了找到中国对“毒品”称呼的演变历史,我翻阅了《中国禁毒史》和《中国禁毒史资料》两本书。
中国禁毒史 (豆瓣)中国禁毒史资料(豆瓣)中国最早对毒品的官方记载起于,雍正六年(1728年)的《广东碣石总兵苏明良奏陈严禁贩卖鸦片以拯民生折》。这也是中国“禁毒”的最早记载,当时“毒品”被称作“鸦片”,即英文“opium”的音译。

此后的100年里,鸦片在中国的危害日益严重,中国的“禁毒”力度也越来越大,当时“禁毒”被称作“禁烟”与“禁鸦片”,官方“禁烟”折子数量从雍正八年(1730)的3道,一路上涨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81道。
1839年,邓廷桢上书《两广总督邓廷桢等奏为遵旨会同林则徐力除鸦片毒害片》,首次将“鸦片”与“毒”联系在一起。
1840年,邓廷桢上书《邓廷桢著闽浙总督邓廷桢等水陆交严以期洋面肃清烟毒屏绝事上谕》,首次将“鸦片”称为“烟毒”,自此“毒品”在中国被贴上了“毒”的标签。

1840年,以“烟毒”一词为标志,中国真正意思上的“禁'毒'史”也自此开端,有意思的是1840年同样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那一年打了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鸦片贸易合法化,官方对鸦片的称呼有了转变。同外文一样大清将“毒品”称作“药”,中国产的鸦片称作“土药”,外国进口的鸦片称作“洋药”。

不过即使官方将鸦片称作“药”,民间对鸦片是“毒”的认识还是愈发深刻,将“洋药”、“土药”称为“烟毒”的有识之士也越来越多。
1900年左右,清朝文人彭养鸥著《醒世小说黑籍冤魂》,小说集中笔墨描写鸦片侵入中国及泛滥成灾的情况,以一个吴氏家族世代受害于“黑籍”即鸦片的情形,表现烟毒侵害之深之广,令人怵目惊心。1916年该小说还被拍成电影,成为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
《醒世小说黑籍冤魂》目录
第一回 烟霞成癖举国若狂 谈吐生风庶人好议
第二回 花样翻新芙蓉流毒 心思斗巧斑竹生春
……
第十一回 吞赃物马快放刁 中烟毒騃童毕命
第十二回 开药方庸医杀人 礼忏事穷僧显丑
第十三回 触疠气鼠瘟流毒 比匪人狴狱遭刑
……
1906年,《申报》接连发表《札知议除烟毒》、《议除烟毒说》、《论官卖鸦片事》、《扫除烟毒治本说》、《戒烟说》等文章,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烟毒”一词在中国(特别是江浙地区)流行开来。
1912年,深受申报影响的浙江颁布《浙江肃清毒品暂行条例》,“毒品”第一次在中国的官方条令上出现,《条例》中,“毒品”被定义为鸦片、红丸、吗啡、高根、海洛因及其同类毒性物或化合物。

不过,《浙江肃清毒品暂行条例》之后,“毒品”这个称呼并没有广泛传播。而将鸦片等毒品的“毒”性真正在全中国传播开来,还得归功于——中华国民拒毒会。
1924年8月5日,上海以拒土会(土,土药)为基础的30余个团体成立中华国民拒毒会,在全国设立分会100余处。
拒毒会向政府发出呼吁、建议,对政府的决策或者措施进行监督,促使各届政府采取更积极的禁毒措施。

拒毒会组织广泛的禁毒宣传活动,1926年5月,拒毒会出版的《拒毒》月刊,出版了有关拒绝毒品的书籍《鸦片痛史》、《鸦片流毒》、《黑籍人鬼》等。更是拍摄了不少禁毒题材的电影,如《上海拒毒大运动》、《山西拒毒大运动》、《孽海慈航》等。
拒毒会还调查各地毒情,1929年拒毒会发表《三年烟案统计》,1930年发表《海关查获烟土数量》、《海关查获麻醉毒品统计》、《外毒祸华事实》……
中华国民拒毒会对我国禁毒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将鸦片、海洛因这类的成瘾药物与“毒”这个字深深的联系在一起。
▼此后,中国将“鸦片”称为“烟毒”,将“禁止鸦片”称为“禁烟”;其他麻醉药品称为“毒品”,将“禁止麻醉毒品”称为“禁毒”。


1935年,蒋介石政府颁布《禁毒实施办法》、《禁烟实施办法》,实施“三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不过,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取缔中华国民拒毒会,对中国施行毒化政策,中国境内刚刚有所缓解的烟毒愈发泛滥成灾。



▲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北到江南,日本用毒品毒化沦陷区中国人的身心,以达到打碎中国人脊梁后彻底占领中国的目的。
1940年,时任民国内政部长的周钟岳发表《禁绝烟毒与民族复兴》,将“毒品”之害上升到民族复兴的高度。

后来新中国成立,1950年2月24日,政务院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大体经历了三年时间,到1952年底,在旧中国肆虐的种植、制造、贩卖、吸食烟毒活动被基本禁绝。
鸦片禁绝后,“烟毒”一词化为历史,“毒品”一词成为这类有害药物的统称。直到改革开放后,海洛因卷土重来,冰毒、摇头丸等新兴毒品兴起,而这些在西方的“药品”只能在中国被打上“毒品”的标签,永世不得翻身。


从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异常惨烈的禁毒史,“毒品”这个词及其背后对毒品“毒”性的认识,是这段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4#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6:33 发帖IP地址来自
咱可是一个以鸦片战争为近代史开端的国家
5#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6:3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曾经因毒品亡过国,哪个国家对毒品的危害,都不会有中国了解得深刻。
林则徐说,如果任凭鸦片泛滥,二十年后“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这是不是危言耸听?
别人再不信,中国信。
请你想象:百姓不事耕织,税也缴不上来,却疯了一样,宁愿倾尽家产从敌国手里买东西。
你想要治理,可毒品已渗入到官僚之间,他们无心公事,成天贪赃枉法,为了捞钱扔给敌人。
你冒死进言,却赫然看到,高高坐在龙庭上的那位,手里也拿着烟筒。
你一怒之下,索性想要推翻这个腐败的朝廷,可当你募集军士,他们都形销骨立,双眼无神。
6#
小社区de用户  10级大牛 | 2019-4-11 21:06: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从娃娃抓起呀!就在这学期的最后一天,学校开展了禁毒知识讲座。孩子们听得很认真!
来,大家跟着我一起学习学习。
传统毒品:





新型毒品:
之一是冰毒,没拍照片。







危害和后果,孩子们看了惊讶声连连


还有两段视频,一个是常州公安制作动画形式的宣传片,开始孩子们看得笑声连连,到后面都情不自禁的为主人公担心,说不要吸了;第二个是讲父母吸毒造成的留守儿童,看得孩子们悄悄抹眼泪。


http://m.iqiyi.com/w_19rrvs9dmp.html

过程中,还有许多提问,其中有个问题是,吸毒有什么危害?学生回答,害自己,害家庭,害社会。答得非常好。
回答问题赠送的小奖品,孩子们都很喜欢。

最后,还有个宣誓环节孩子们一起大声朗读这段话,让我非常感动。
我宣誓:我是中华民族的儿女,我永远不会忘记毒品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伤害。自觉抵御毒品的侵蚀,坚决与毒魔作斗争,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终身不吸毒,不贩毒,不制毒,不种毒。我将牢记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禁毒斗争行列,为国家禁毒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努力奋斗。
宣哲人: XX (大声喊出自己的名字)


会后,还有孩子忧心忡忡问我,烟有没有毒,会不会死?因为他的爸爸特别爱抽烟。可爱的孩子真是为了家庭操碎了心,爸爸们不要当孩子们面抽烟了,能戒就戒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000
帖子:40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