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国家问题各不相同,我们选取比较关键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做一定的分析。原文来自:《国论》——拉丁美洲 - 国论 - 小社区专栏
巴西:
巴西产业体系是拉丁美洲最为完善的,其经济实力、国土面积都居于首位。巴西农业种植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巴西木、蔗糖、咖啡都一度成为巴西的主要经济支柱。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政策,建立和发展本国制造业替代过去制成品进口,以带动经济增长。获得了经济腾飞。然而,而后数十年,巴西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困扰,直至1994年推出“雷亚尔计划”,成功控制了恶性通货膨胀问题。但由于过去长期以来举借外债发展经济,赤字问题仍然严重。巴西自然资源丰富,开采能够获得大量利润,初级产品部门的异常繁荣反而导致了其他部门衰落的现象。巴西本国制造业逐渐萎缩,竞争力下降。随着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迅速进入,巴西本土企业更加难以生存。如果事情仅仅停留于此,那还简单。问题是,取代巴西已经丧失了竞争力的制造业的国家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别的国家,恰恰也是中国。从中国一直擅长的衣服鞋子,到更为高端一点的机器设备,中国产品在这两年开始迅速进入巴西市场。巴西本地制造业企业对中国的抵触情绪,也很自然地与日俱增。从中国和巴西两国的双边贸易结构就不难看出这种抵触情绪的根源:虽然中国从巴西的进口比其它国家都要多,但是中国几乎只进口两样东西──大豆和铁矿石;而中国出口到巴西的产品则几乎完全是制造业产品。巴西的一些更为激进的声音甚至在说:中国正在把巴西变成一个初级产品出口国,巴西正在被中国“去工业化”。
——《巴西“被”去工业化的根源是中国?》(人人网) 由于巴西长时间以来都是传统的种植园经济,土地集中程度很高,而巴西政府阶级立场的局限性限制巴西对土地兼并的控制能力,农民处境艰难,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巴西尤为注重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对农业的优惠政策多落入大农牧业集团手中,然而众多的个体农民仍停留于传统耕作方式,生产效率低下。大批一无所有的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城市并无足够的就业机会,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城市贫民窟不断扩大,收入两极分化程度严重。这种城市化是过度而畸形的。1999年,占巴西人口1%的富人拥有国家53%的财富,而占人口20%的贫困家庭仅拥有2.5%的社会财富。全国贫困人口为5419万,占总人口的34.9%。赤贫人口为1360万,占总人口的8.7%。2004年,20%的富有阶层收入是22%最贫穷阶层的25倍,贫困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33%。
——《巴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及对中国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巴西1%的最富有阶层拥有的总收入甚至超过了最贫困的50%人口的总收入;10%的最富有阶层的平均收入相当于占人口40%的最贫困阶层平均收入的30倍。巴西的基尼系数由1960年的0.5上升到2004年的0.60,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2003年巴西全国贫困人口为5 390万,占总人口的31.7%,赤贫人口2 190万,占总人口的12.9%,14%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
——《比较中国与巴西经济发展的异同 以及两国未来发展评估》 进入城市的劳动者素质低下,难以满足工业化对其要求,而悬殊的收入差距又抑制了国内消费的增长,社会问题高发也对工业化推进有不利的影响。
巴西北部是著名的“地球之肺”亚马逊丛林,土地广阔,植被茂密,但不适宜人类居住。茂密的丛林提升了开辟土地的成本,完成烧荒的土地仅够作物生长两三年,养分就会消耗殆尽。而热带雨林地区降水丰沛,各种杂草生长迅速,耕作需要更高劳动成本。充盈着雨水的土地会破坏作物根系,高产植物难以生长,进一步提高开放亚马逊土地成本。巴西政府曾鼓励外资和本国企业这里投资。但不完善的法规和急功近利的投资者,严重破坏了亚马逊的生态环境。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停止对亚马逊森林的开发。
巴西的国家基础决定了它在南美洲核心的地位,随着经济逐渐的发展(尽管伴随着不少反复),巴西未来很可能成为南美洲占据主导力量的核心国家。
墨西哥:
墨西哥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利用外资,但过程较为曲折。起初外资大量涌入,压制民族资本,国民经济畸型发展。因而在1910-1940年间,墨西哥历届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十分谨慎以至于排斥,减缓了经济发展速度。二战后,墨西哥国家政局较为平稳,采取积极的吸引外资政策,经济发展迅速。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30多年中,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6-7%。虽然其人口年增长率高达3%,但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可保持3-3.8%的增长率。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由1950年的20%降至1980年的9.3%,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比重大幅上升。1980 年,制造业所占比重已由在1950年的17.8%上升到24.1%,从而使墨西哥由战后落后的农业和矿业原料生产国和出口国逐步变为经济结构多样、门类比较齐全的新兴工业国。在经济和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城市化和商业及服务业迅速发展的推动下,墨西哥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在全国2800万劳动力中约只有600万人从事农牧业,城市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72 %以上。商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十分发达。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80年代的债务危机引发了墨西哥的经济衰退和艰巨的经济调整。八十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政府逐渐改变其内向发展方式,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资本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投资大量增加,墨西哥产业技术有了质的飞跃。
然而,过分倚重外资明显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国企私有化政策造成国有财产大量流失,而政府多借助短期性的外资平衡过高的经济赤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终于酿成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
1994年,墨西哥正式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N A F T A ),由于农业技术,生产规模和农业补贴方面难以与美国相比,农业受到重大打击,粮食安全亦受到极大威胁。大量小农破产涌入城市,与巴西相同,墨西哥的城市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城市化”,社会问题严重。感到被忽略的民众发动多次抗议活动,毒品犯罪在贫民窟内肆虐。墨西哥税务部门屈从于大资本家,税负主要由中低收入群体承担。主要来自低收入阶层的政府财政收入,根本无力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教育、医疗服务成本高、效率低,导致基本公共产品长期短缺。由于政府无力向城市贫民窟提供水、电等基础设施,长期采取了放任不管政策。居民用水要靠自我组织起来建小型的水塔、水泵或盗用城市供水系统的水,用电则从附近的输电站偷电。贫民窟的子女也很难接受较好的教育和医疗,贫民窟里每100个人上小学的人中,只有40个能升入初级中学,其中的20人能上到高中,只有1个人能进入大学。
——《墨西哥农业“痛苦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毒品问题一直困扰着墨西哥政府。由于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国家无法有效改善他们的生活,而邻居美国大量消费毒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毒品贸易的极高利润赋予毒枭上下打点政府官员并维持私人武装的能力,从美国偷渡进入的大量枪支加强了毒贩的战斗力,政府发动的毒品战争遭到激烈的反抗,大量缉毒警察和支持禁毒的官员被残忍杀害。毒品令美墨关系逐渐紧张,而墨西哥政府无能为力。本次大选,对墨西哥人恶语相向,并要求在美墨边境修墙的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获得南部各州的支持,美国边境巡逻队公开支持他即证明了这一点。
墨西哥未来情况并不会太好,人口的膨胀以及普遍的贫穷仍然长期影响着墨西哥政局。美国对墨西哥态度的逐渐转坏将可能引来更广泛的美墨冲突。又由于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墨战争,近半墨西哥领土被美国吞并,未来将可能成为激发本国民粹主义和复仇情绪的上升,冲突可能发生。
阿根廷
阿根廷位于南美洲南部,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东濒南大西洋,西接智利,南临德雷克海峡,东北与巴西和乌拉圭接壤,北邻玻利维亚与巴拉圭。阿根廷领土面积广阔,是世界粮食和肉类主要生产和出口国之一。阿根廷人口中欧洲人后裔,是相当欧化的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处于中高水平,收入不平等程度也比较高
阿根廷情况与很多拉丁美洲国家相近。阿根廷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型土地开发具有“资本沉淀”的作用,大量资本被自然资源部门吸收,而劳动力需求很低。对于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拉丁美洲,劳动力价格下降是不利于收入分配改善的。而阿根廷的农牧业明显具有规模效益特点,土地高度集中有利可图。殖民过程中,占人口少数的殖民者由于政治经济上的优势大量消灭印第安人,大地产制出现并逐渐合法化。独立前,宗主国长期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以及世界市场的推进,导致很多国家成为专门生产单一而能获高利润的农矿产品的殖民地。政治上,大庄园主大地产主借助军队力量维护其统治,经济发展缓慢。英美列强乘虚而入,将各国变成原料供应地、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的场所,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如在阿根廷 ,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位富人从 1818 年起投资于牧场 , 40 年后他成了全国最大的地主 , 拥有 160万英亩 ( 约合 65 万公顷) 最肥沃的土地 。 在 20 世纪初的墨西哥 , 95 %的农民无地耕种 , 而 200 个大庄园主却拥有全国 1/ 4 的土地 。就整个拉美地区而言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 约占农户 1.15 %的大地主拥有的耕地面积超过全地区耕地总面积的1/2以上 。
——《拉美国家的收入分配为什么如此不公》(江时学) 阿根廷工业因受农牧业大发展,吸收大量劳动力和资本,只出现低级的农牧产品加工业。为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进口高关税政策也未能实行,现代工业没有发展起来。随着铁路网建成,内地交通与沿海连成一片,在进口欧洲产品竞争下,阿根廷本地工业很快就丧失了竞争力。少数农牧产品出口极度依赖国外市场和资金及政府赤字财政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
从根本上讲,阿根廷以及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是无法满足的。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越的农牧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既给阿根廷带来的财富,也阻碍了其工业化的进程。农矿业大量吸收资本劳动力,而大牧场大庄园的生产模式逐渐造就寡头经济的现状,工业化更难推行。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军队士气低落。阿根廷空军多由城市中产阶级子弟组成,生活较好,愿意为国效力。而阿根廷陆军多是底层贫民充当,战斗士气低落。英阿马岛之战中,阿根廷空军表现勇敢,而陆军软弱无能也是阿根廷发动战争以转移内部矛盾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结而言,大牧场大庄园生产模式是严重阻碍南美洲政治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寡头权势强大,军事独裁盛行,国家政局不稳。涌入城市的“被城市化”的居民拥挤于贫民窟,而国家行政力量和经济实力都不能改变这一现状,只好采取自欺欺人的办法(里约奥运会开幕前,政府把贫民窟都用围墙围起来不让游客看到)。但就以现阶段科学技术水平而论,改变这一生产模式绝非易事。中美洲国家也多是被难以开发的热带雨林束缚住了手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