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基金」的背后逻辑,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一个估值处在低位,没有过连续几年跑赢市场的「投资策略」。
其次,选择从业至少经历过一个牛熊周期、业绩能够在多数时间跑赢市场平均、且投资逻辑能够说服我们的「基金经理」。
到此为止,买入基金以前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三点需要明确:
买入基金前还有哪些信息要关注?买入基金后如何跟踪基金,适时加减仓?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 买入基金前的其他分析
![]()
1-1 看基金公司
分析标准 如果没有特殊的投资策略,建议选大型基金公司的产品。
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
●大公司更能吸引人才
大型基金公司在管资产的规模大,能够收取更多管理费,并发放给人才。
平均来看,大型基金公司能够提供给基金经理和分析师的工资是比较高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公司更有可能招揽优质人才,留住明星基金经理。
基金经理投资也不是靠自己,大量需要分析师的支持,大公司有足够的财力为基金经理配置一支覆盖范围广、研究能力强的队伍。
说个极端的情况,我见过的一些小型基金,有些基金经理甚至是光杆司令。
●大公司有丰富的资源
一个是服务资源,比如券商分析师团队的服务。即使基金公司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分析师团队,但仍然需要外部的研究支持,最典型的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券商研究所。
大基金公司给券商的服务费(行业内叫「派点」)更多,就容易吸引更多的券商分析师过来分蛋糕,得到的研究支持自然也就多。
另一个是上市公司资源,大型基金公司往往和上市公司有更好的关系,调研、访谈更容易。小基金公司,总共几只基金加起来投资一个上市公司可能也就几千万;大的基金公司,可能明星基金就能投资这家公司几个亿,你要是上市公司的高管,肯定也愿意接待大公司基金经理的调研。
上市公司虽然名义上应该接待各种股东,但是实操里,还是接待大投资人的时候更上心。
1-2 关于费率
费率包括:管理费、托管费、申购费、赎回费、销售费,其中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从基金资产中每日计提。
在收费这件事情上,大家都知道如何选择,如果其他条件比不出来哪个基金更好,当然是各种费率越便宜越好。
这里提醒两件事情:
●关于 A 类和 C 类基金。
详细的定义网上都有,两类基金关键的区别在于 A 类基金会收取申购费、没有销售服务费,C 类基金没有申购费、有销售服务费,另外两者赎回费率也有可能不同。
选择 A 类还是 C 类,需要首先确定自己的投资周期,然后选择费率更低的。
我的多数基金投资周期在 1~2 年,所以每次都要进行比较。
现在各类 App 和网站都有关于 A 类和 C 类的比较,每只基金费率不同,对应的天数也不同。另外如果是投资金额比较大,就需要自己计算一下。
![]()
●不同持有周期的赎回费率。
如果其他条件比较不出哪只基金更好,同样的持有周期,赎回费率越低越好。
![]()
像上面这两只基金,如果不确定哪个更好,那我就会选择右侧的。
无论是因为调仓需要赎回基金,还是因为急着用钱要赎回基金,投资中总会遇到提前投资计划的卖出,这个时候费率低也能省钱。
1-3 持有人结构
机构投资者是基金投资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比例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很多投资机构出于成本考虑(不用维持大规模团队)、出于策略考虑(聚焦大类资产配置)、出于产品策略考虑(FOF),都会投资基金来参与股市和债市。
分析要点有两个:
●如果其他条件比不出来哪个基金更好,选择机构投资人比例高的。
机构投资人和散户基民的立场是一样的,他们拥有更多信息、拥有更专业的分析师团队,机构投资人比例高意味着有更多的专业投资者认可这只基金,相当于机构为普通基民做了一层筛选。
另外,机构投资者表现比较稳定,不容易像散户基民一样「追涨杀跌」。
●跟踪基金过程中,持续关注机构投资人占比的变化。
当机构投资人占比从高峰开始下降的时候,是值得参考的卖出时点,从低谷开始上升的时候,是值得参考的买入时点——抄专业投资人的作业。
1-4 持仓行业、重仓股
对大盘/小盘、价值/成长这类风格策略,或者西部开发、粤港澳大湾区这类概念策略的基金,应该首先查看一下基金的持仓板块。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件事情,行业配置有很多标准,有些平台会按照证监会分类,有些会按照第三方分类(申万、中信),我推荐使用第三方分类。
很多第三方的分类方法,比较接近于普通人的理解。
![]()
上面这张图比较典型,是某只基金行业配置,很多没有经验的投资人看到「制造业」,会以为这只基金投资了很多制造型企业(机械、汽车这种),实际上这只基金重仓的是食品饮料企业。
![]()
![]()
分析要点在买入之前确认持仓行业和重仓股,主要是确认基金持有的行业和股票符合基金策略。
大多数情况下,基金的持仓都会符合基金策略,但也有少数情况,基金的投资会偏离策略。
举个例子,2021 年的时候新能源相关股票涨势良好,很多其他策略的基金都开始布局新能源行业。还有的基金经理挂着体育健康基金的名字,实际上军工、材料、电子、公用事业,什么都买。
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投资目的,还是要在申购之前查看一下行业和重仓股,防止「挂羊头、卖狗肉」。
很多人还会关注一下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对普通人来说,分析债券的难度远比分析股票要难得多,我个人不建议花时间分析。
1-5 规模变动
衡量规模的常用数据有两个:净资产和总份额,有不同的用处。
![]()
总份额:除非在选择策略的时候有足够的理由,对基金经理非常熟悉,否则要远离总份额规模迅速缩水的基金。这个好理解,这是多数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投票结果。
净资产:谨慎选择短期内净资产暴增的基金。
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净资产暴增意味着单位份额增加或者是份额数增加,无论哪一种都意味着投资者对基金的认可,为什么要谨慎呢?
很多管理十几亿的基金经理,可以专注选股,每只股票买入卖出对市场的影响也不大。而当基金规模迅速增加以后,基金经理是否有能力管理大资金就要打问号了。比如管理大资金所需要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不能频繁买卖带来对选股能力更高的要求等等。
像下面这只基金,在红框时间范围内基金净资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暴增,哪怕是很看好这只基金,多等一个季度,确认基金经理有能力管理大规模资金,是更稳妥的选择。
![]()
二 买入后如何跟踪基金
买入基金后,需要定期跟踪基金。
最重要的工作是找出表现不佳的基金,判断基金表现不佳的原因,决定继续持有还是卖出。
2-1 看基金数据的频率
之所以我把这个问题先提出来,是因为很多朋友买了基金以后,天天盯着基金的净值,甚至白天的交易时间,动不动拿出来看一眼「净值估算」。
![]()
然后开始频繁买卖,把基金生生玩儿成了股票。
如果是交易场内基金(在股票交易市场上交易的基金),比如 ETF,交易成本倒是不高,频繁买卖也就罢了。如果是场外基金,频繁买卖的结果就是,赚钱亏钱不说,手续费贡献了不少。
![]()
投资股票的朋友都了解,如果是隔几周交易,要根据日线进行判断;如果是隔几天就要交易一次,那么就要根据 30 分钟、60 分钟 K 线交易。
分析要点 基金投资者一般是几个月或者几个季度交易一次,那么每天的数据、日内的数据,就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了。
还是类比老板和 CEO 的关系。
既然已经把企业交给 CEO 了,那么老板不用每天看一下公司账本,只需要看一看月度报表、季度财报就可以了。
一个老板,每天到公司晃悠,翻翻财务账本、问问生产车间工作、跟着销售人员跑客户,那要 CEO 干啥呢,自己上不就行了么?
补充一句,如果真的是感觉自己有能力抓住几天之内就会变化的行情,不建议申购赎回场外基金,应该去做场内的 ETF 或 LOF。
从市场一般规律来看,散户交易频率越高,越容易亏损,我还是建议单一基金投资周期以 1~2 年为主。这样的话根据月度数据进行调整就可以了。
其实我并不建议持有单一基金时间太长,参考前文提到的,A 股投资策略很难出现常胜将军。
2-2 找出有问题的基金
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看排名,第二种是看收益情况。
2-2-1 看排名
前面提到了,基金公司更多会根据排名情况对基金经理进行考核,所以看排名是评判基金表现是否优异的直接方法。
分析要点看基金排名的原则是很简单的,在各个周期内,如果都排名相对靠前,就是好基金。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要寻找合适的排名或比较基准。
打开各类网站,我们一般会看到这样的界面。
下面这只基金似乎业绩不怎么样。
![]()
很可惜,这个数据有误导性。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