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金生“亚交所·拙见金融论坛”对话实录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8 17:09   1555   0
编者按:

日前,管老先生在“亚交所·拙见2016年首届金融论坛”上的讲演文——《我在金融行业,坚守已近35年,毕生所学,只有3句话》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日头条、新浪、搜狐、腾讯等各大公众媒体平台,纷纷转载,热议如潮。
管金生素有我国金融界开山鼻祖“中国证券教父”之誉,其人谦虚平易,格局豁达。其言真炽深刻,发人深省。
在此,我们冒昧将管金生与意见领袖杨锦麟、腾讯专家郑浩剑,在论坛上的精彩对话作了抄録与还原,以飨读者。
2016年,金融震荡,股海沉浮,愿思想成为领航的灯塔,让声音化作牵引的桨绳。CNNM中国网媒,为价值发声。
    以下是讲演全文。


(一)为什么叫我证券教父
杨锦麟:管老,大家都管您叫“中国证券教父”,您认同和接受吗?
管金生:别这么提,一有机会我就讲。不过深圳证券业搞得早,这是切切实实的。
教父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我解释一下。
九二年,我、国家发改委的童大林和北京大学的萧灼基教授,组成“中国大陆经济学者访问团”到台访问,给“汪辜会谈”打前站。
离台前,专门作了一次演讲。童大林在我之前,因为内容涉及政治,民进党起哄喝倒彩。由于我不懂政治,轮到我时,就以“两岸同心,合力打造沪港台证券金三角”为题作了演讲。
第二天,台湾各大报刊均以大字标题“中国证券教父管金生在台发表演讲”作了报道。
我当时看到报道哭笑不得,这样一登,我回去怎么跟组织交代?我怎么一下子就成了“中国证券教父”?
我找当时《中国时报》余纪忠询问此事,对方表示台媒并非杜撰:第一,你是中国证券培训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第二,《世界经济导报》上有你与中国资本市场的报道。
    由此挂名至今。
(二)互联网金融要怎么搞
杨锦麟:今天腾讯的郑先生也来了,请介绍一下自己。
郑浩剑:大家好,我是郑浩剑,腾讯支付基础平台与金融应用线副总经理。
虽然我是一名服务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兵,但我与中国金融早有渊源。九九年,我有幸参与了万国证券系统的构建,见证并经历了金融业电子化的整个过程。现在我的研究方向是:互联网和金融业怎么结合。
管老说到金融业本质是服务行业,我感觉互联网也是。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两个行业紧密结合,是不是可以促进整个服务行业的大升级,进而推动并服务于整个产业升级?借此契机,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管老的指点。
管金生:不敢当,我谈点个人的看法和分析,不足之处,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互联网金融,其实是我们世界金融格局上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为什么呢?因为相对比美国,中国传统金融体系留下了充分的空间,而美国的投融资空间已经基本被占领了。
中国现行的银行体系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嫌贫爱富”
中国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国家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民收入、70%以上进出口贸易额,80%以上的就业机会。但传统金融体系里的金融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他对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极其有限,这就留下了巨大空间。
互联网金融恰恰可以弥补这个空间,近几年国家也对此相当扶持。不过,今年国家下达了一个互联网金融整顿的文件,金融业风声鹤唳,说要受到“打压”。
在我看来,一方面,整顿是需要的,P2P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平台,导致投资者损失巨大,进而影响社会安定团结;另一方面,整顿也不等于“打压”
另外,管理架构上的问题也需重视互联网金融由P2P和股权众筹组成,其中P2P的审批权被下放到地方,各地为了政绩,过度放开了P2P审批权限;另一方面,股权众筹却高度集中,据说股权众筹仅放开到上海等10个地区,在我看来,还远远不够。
这方面我还有一个建议:建一个让银行去“领养”P2P的共享平台,现在常州已经有银行进行了结对,对P2P的监管和扶持效果不错。
(三)中国金融大而不强
杨锦麟:管老,您作为中国第一代金融从业人员,对中国金融发展现状满意吗?
管金生:中国是一个金融大国,在人员、规模、硬件上面,中国是世界一流水平。大,但大而不强,有进步,但进步不多。
中国的直接金融比例已经从2%发展到15—17%,但还不够支撑中国承担世界经济引擎的重任。只有持续不断地发展直接融资,中国的金融体系才能够支撑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当新资本推动新经济,中国也就自然而然成为全球经济新的一级。
杨锦麟:如果一直持续大而不强下去,中国经济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那您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建设,比如市场监管、制度运行等方面,哪个环节最满意?
管金生:首先要澄清一点,我的回答,并没有任何针对性。
我认为,监管部门应该主要着力于交易所的监管,以及监管制度的建设。至于企业,让市场去淘汰。
另外,在管理人员的顶层设计上,可以选拔一些顶尖水平的金融从业人员。
杨锦麟:在座听得明白吗?
(四)我赞同腾讯的金融战略
杨锦麟:郑先生年轻有为,九九年就开始了互联网金融的尝试。腾讯最近有什么动作?
郑浩剑:战略上,腾讯有一个转变。在“3Q大战”之前,腾讯是一个独立构建的封闭生态,之后,腾讯整个战略布局转变为“1+1+0.5”。
一个“1”是指平台,比如腾讯、QQ;一个“1”是指内容,比如游戏、音乐、文学、电影;还有一个“0.5”,就是指金融。因为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很高,我们认为做技术服务商更有前景。
腾讯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位经过多次讨论和调整,一开始腾讯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构建腾讯的互联网生态,在实践中腾讯发现互联网金融应该构建的是开放的生态。
因此,腾讯整合旗下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将其打包成金融上可以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术;同时构建了“互联网+”平台,向企业开放这种互联网金融服务,就像提供水、电、煤一样。
杨锦麟:管老,您对这种思路有什么评价?
管金生:我赞同。究其本质,这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资本一定要拥抱新技术,资本和技术的结合才能发展壮大新经济。
(五)廉颇老矣,尚能酒饮
杨锦麟:管老,您认为,三十年后,中国的金融会是什么样的?
管金生:未来,证券业一定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这一代年轻人,聪明、勇敢、思路开阔。他们懂技术、学金融,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做好。
当他们做到资本和技术结合的那一天,就是权贵资本匿迹的那一天,就是中国金融业的希望之火燃起来的那一天。
杨锦麟:非常中肯。据我所知,您还在努力,还在探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管金生:还能酒饮。
杨锦麟:好一句还能酒饮。
管金生:我本是退出历史舞台的人。 而今,金融观察员的生活让我换了一种活法。很潇洒。
这两年,有朋友找到我,跟我讲中国金融市场的现状,讲中国金融的未来,讲可为之事,讲蓝图计划,讲的无处可躲。
廉颇老矣,尚能酒饮。于是准备做个股权融资基金试试。
杨锦麟:老将出马,肯定一个顶俩。    管老,在您身上,我学到很多,今天这里这么多观众,有的千里迢迢赶来,都是想听您的教诲、向您学习。我想让您给这些青年们,提点建议和忠告。
管金生:那我稍微讲一讲。当今时代变了,青年既要学习技术,也要加强学习金融知识。
金融并不艰深。第一,搞懂企业财务,本质上无非三张报表;第二,懂得相关法律,像公司法。有了这俩方面的知识,你就基本懂了金融。
(六)关于“327”,我纠正一点
杨锦麟:现在年轻人里有一句流行的话,叫“有钱任性”。您认同吗?
管金生:我明白,你指“327”。
首先,我要纠正一件事情:我在当年,并不是任性而为,实为冷静,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年,我是空方总司令,背后有几十家空方,是几十亿的资金,是数以万计的股民。
倘若当时我听之任之,几十家空方势必全部破产,上海滩势必迅速引起挤兑,事情必然恶化至不可想象。
我是在对各种后果都清楚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当几十家企业命运系于一身,我只能这么做。我在下令前,把所有权利全部收回,所有责任我一人承担。
    这是我的一点纠正。
杨锦麟:管老,我在网上把您称为爷,因为我觉得你让人服气。 我看到了一个中国爷们的担当。
(六)问与答
主持人:我们看到后台有很多热心观众留言。有人问道:腾讯钱包和支付宝在厮杀吗,未来腾讯钱包会颠覆互联网金融吗?
郑浩剑:其实,腾讯并不是一个想要掀翻互联网金融现在棋盘的角色。
首先,出发点不一样。腾讯加入金融市场,是想弥补现有空白,增强中国金融业的服务能力;比如银行,虽然网点星罗棋布,但1000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业务,却受制于现实因素,未能良好开展。腾讯愿意通过互联网金融,在这方面做一个补足。
第二,主路径不一样。腾讯的互联网金融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从社交出发,服务到我们的产业中间去。我们更多的是想为金融市场的需求方、供给方、第三方提供平台与服务。
主持人:有人问: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有什么区别?
管金生: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区别,简单说来就是:股票投资是二级市场,股权投资是一级市场。
股权市场相对股票市场,股价更趋价值导向;股票则更受价格表象的影响,“炒”的成分比较重。
杨锦麟:这个问题好玩:互联网会给证券带来哪些进步?
管金生:第一,帮助实现股权众筹。互联网股权众筹有人在设点,限制很多,未来倘若真正放开,互联网股权众筹一定会迅猛发展。第二,解决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市场公开化、公正化、透明化。第三,互联网可以为国际国内平行并购基金提供技术支持,这一点要学习腾讯。
郑浩剑:这里我补充一点。股权众筹在具体的事例上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
比如股权众筹电影,假如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参与一个电影项目成为他的股东,那中国的电影业必然会有一个非常大的转变。
管金生:嗯,不仅文娱行业,中国的创新创业事业也可以通过股权融资获得更好的进展。
杨锦麟:最后一个问题,很犀利: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实体没有很好的资金回报率,如何引导资本反哺实体呢?实体和金融又如何形成新的结构呢?
管金生:这个问题相当好。
首先,资本是逐利的吗?是的。但资本只考虑逐利吗?并不是。
在逐利之前,资本首先要考虑的是安全问题。回顾世界经济历史,种种危机都是丢弃安全第一位的教训。
那金融如何和实体结合?我自己的例子正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我之后要开展的项目,是成立一家以环保事业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准备发行一个10亿规模的基金:台州市政府出资10%作为引导,几家上市公司出资30%,再向社会募集剩余的60%。
这个项目,能够为政府解决环境问题贡献力量,也能为社会解决问题。
希望通过我的回答,大家能够受到启发,对金融实体结合的认识更进一步。
谢谢大家。
                                                                                             二〇一六年,深圳  
(根据对话整理,内容有所删减,未经本人审阅)

  • 本文已作版权登记,抄袭必究。
  • 转载请注明出处,CNNM中国网媒:china_cnnm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