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大脑和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对这个系统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件极其迷人的事情。
总的来说
- 人类的思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捷径,每一条捷径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降低了大脑的认知复杂性(笼统的看一个问题要比细致的分析简单得多),有助于迅速做出绝大部分时候都正确的判断;但另一方面,它也常常导致人们把大部分情况下成立的法则当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可以说,有多少捷径,就有多少条谬误。
- 人类的情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思考。比如,如果你憎恶一个人,你往往就会反对他的所有立场。反之亦成立。
- 人类大脑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先天就具备一些特定的“思维定势”,以使得人类能够在面对进化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适应性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的做出迅速的反应。然而,在现代社会,这类思维定势已经不适应了。
- 人类不可避免的受着各种各样的偏见的影响,这些偏见有些是有一定适应价值的“思维定势”(如事后聪明式偏见),而有些则是大脑的认知机制的“缺陷”。
以上,构成了人类思维中的种种谬误。而学会思考,就是学会认识到这些谬误。
很多人连思维的框架在哪里,是什么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急着要跳出思维框架。
而下面些书,带领读者认识到哪里存在着思维框架或者说思维盲点、误区,进一步又去引导读者跳出思维框思考、看待问题。
比如《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有哪些思维方式是你刻意训练过的? - 雷欣珂的回答这个答案也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大多数人都对心理学感兴趣,觉得心理学可以额洞穿他人,可是读了这本书后,才明白目前大众所认知的心理学绝大多数都是伪心理学。对待心理学这本科学也不够严肃。此书能够让那些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在作者有趣、生动的论述中真正认识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心理学背后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
《影响力》
人是如何在社会影响下思考的。
《
别做正常的傻瓜》
关于决策与判断的最佳入门书,轻松诙谐,将深刻的道理蕴含在趣味盎然的生活实例中。 《合作的进化》
第一次从博弈论的角度(“重复囚徒困境”)解释“合作”这一现象的本质;与作者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同名。同时,这本书也是被我认为是科学书籍的典范,论证严谨,结构紧凑,字字珠玑毫无废话。
《社会性动物》
好的书授人以鱼,卓越的书则授人以渔。
《性越多越安全》
这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启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尤其是“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在求解一个问题的过程中,演绎式思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像专家一样实践”。而要做到“像外行一样思考”(这两句话出自金出武雄的《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则需要归纳、类比、泛化、特化、联想、甚至穷举等思维策略。所以任何一本能够训练某种有用的思维策略的书,都是很有价值的,譬如这本。书中的谬误颇多,但即便是谬误,也有其价值,因为发现谬误本身就是很好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上面这些书是我已经读过的。
更多的请参见下刘未鹏老师制作的思维导图和豆列。
特别说明!!!
本文大部分内容上出自刘未鹏老师的博客如何清晰地思考(近一年来业余阅读的关于思维方面的知识结构整理)(此链接为刘未鹏老师的博客文章)和豆瓣。
大图地址
这幅图只是大量书籍和 Wikipedia 条目的“藏宝图”,如何延伸阅读请参考下面的方法
1. 在总揽图中抽出关键字到 Wikipedia&Google 上查找,如:informal fallacy,cognitive biases,bounded rationality, critical thinking, argumentation theory, behavioral economics, problem solving等等(以上这些关键字你都会在思维导图中看到)。注:阅读 Wikipedia 时要严重注意每个条目后面的 Reference ,一般来说这些参考资料本身也都非常经典,其价值不亚于 Wikipedia 条目本身。
2. 查看刘未鹏整理的四个豆列:(强烈推荐!)
- 【只读经典】心理学改变生活
- 【只读经典】学会思考
- 【只读经典】判断与决策
-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学习资源导引
以上四个豆列中整理的绝大多数都是刘未鹏阅读过的,你也可以参考他的整个“思维”标签下的书。如何获得这些书(尤其是其中包含大量的无中文翻译版的英文书)请参考李笑来老师的笔记。
此外,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作朋友 也值得一看。
这是我对其观点谬误的部分总结和一点感想:李笑来有哪些明显错误的观点? - 雷欣珂的回答
附:
- 一个最完整的认知偏见(Cognitive Bias)列表见:List of cognitive biases
- 一个完整的 谬误(Fallacies) 列表见: Fallacy
- Wikipedia 上关于 Critical Thinking 的条目见: Critical th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