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实现人生价值,建议你试试「四结合」和「三不」。
即:直面问题,反求诸己,选择成长,忘我之境;不断进取,不恋高峰,不背包袱。
马斯洛「逆行」需求层次理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般来说,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当某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失去对相关行为的唤醒。
比如,假如某位老师对学生呼来喝去,那么学生就不愿意学习了。
这是因为,在尊重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很难产生认知需求。
如果你在课堂上饥肠辘辘,是听不进去老师讲的课的,因为你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此时,成长需求就很难成为主导需求。
但有时候,世界的希望就在于例外或「不正常」,需求层次的顺序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一些特殊的人可以选择「逆行」需求层次。
也就是说,有些人可以为了高层次需求放弃低层次需求,从而显现出特别的风骨。
比如越王勾践为了复国的理想而卧薪尝胆,比如诗人屈原为了表达爱国之情投江自杀……
其实,马斯洛本人就是「逆行」需求层次的最佳例子。
马斯洛的童年很悲惨,基本可说是父不慈、母不爱。
他母亲是个老迷信,动不动就诅咒他:「上帝会惩罚你的。」
他父亲要「和气」一点。
在一次聚会上,他父亲当着大家的面嘲笑他:「你们见过比他还丑的孩子吗?」这多伤人的自尊啊,尤其是对马斯洛这样一个心思细腻又自卑的孩子来说!父母为什么就没有一点鼓励呢?不过,马斯洛长得丑确实也是事实。
在一个没有归属和爱的家庭中长大,马斯洛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于是他选择了更高层次的认知需求:一头扎进图书馆,竟然把青少年可以看的书都看完了,后来图书馆管理员给了他一张成人卡,他又接着看成人看的书。
马斯洛在青年时代比较奋进。
读硕士的时候,他按照导师指定的方向写了篇学位论文,写得挺用心,导师觉得很好,学位论文轻松过审。
不过马斯洛并不满意,总怀疑自己论文的价值。
虽然他因此获得了学位与尊重,但实在满足不了他的认知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后来,马斯洛溜进图书馆,竟把自己的论文偷了出来。
不过,他的导师还是把这篇论文发表了:写得好就得让大家知道啊!
马斯洛的中年时代也是很理想化的。
马斯洛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做的基本都是行为主义研究,当大学老师以后,开始做一些咨询工作,他的变态心理学课程深受学生欢迎。
作为一位大学老师,他的生活可以说是很滋润的,心理的基本需求也都得到了满足。
但是不久,马斯洛的研究和努力方向又开始转变了。
珍珠港事件发生后不久,有一次他驾车回家,遇到了游行的队伍,看到衣衫破烂的军人、童子军,麻木的人流,飘扬的旗子……马斯洛不禁泪流满面:「我觉得我们并不了解希特勒,也不了解德国人,我们不了解他们中的任何人,如果我们能了解他们,我们就会取得进步。」
他幻想能有一张「和平圆桌」,大家聚在一起讨论人性、和平以及兄弟情谊,而不是彼此杀戮。
正是在那个瞬间,马斯洛立下志愿:放弃当前的研究内容,要为那张「和平圆桌」发现一种心理学,「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学。
后来,他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走向,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弘扬人性之善与自我实现成了他终身的研究目标。
从马斯洛的求学以及研究经历来看,他从来没有把心理学当成自己的谋生工具,没有利用心理学满足自己的低层次需求。
实际上,心理学是他体验世界的途径,也是他满足高层次需求的所在。
到了老年,马斯洛在快退休的时候接了个好活儿:一家公司聘请他做研究员,为他提供研究经费,薪水很高,配备了名车,还有私人办公室,工作任务是什么呢?他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
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马斯洛愉快地接受了,去这家公司上班了。
什么大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会长,什么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些就暂时放到一边吧。
也不管什么需求层次了,养老就是终极需求,都这么大年纪了,就别折腾了,他是人,不是神。
有意思的是,这段基本与心理学无关的故事被很多《心理学史》教材都写进去了,可见这些编者学人,包括笔者本人,是多么羡慕马斯洛的退休生活啊!
「高峰体验」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而人们在达到自我实现时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就是高峰体验。
这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完美体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一种超越自我、忘我且无我的状态。
那么,高峰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仍用马斯洛的故事来说明一下。
马斯洛年轻的时候爱上了自己的表妹,但他生性腼腆,不知如何开口,只能每天往表妹家跑。
后来他回忆当时的场景,说自己爱着表妹,当面又不知道说什么,心中还总想着男欢女爱的事,一时间场面非常尴尬。
对于年轻人的「那点事儿」,过来人一看就明白。
他未来的大姨子在边上看着都替他俩着急,后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鼓励马斯洛:「去啊!去吻她啊!」马斯洛犹犹豫豫地去吻了表妹,让他没想到的是,表妹也回吻了他。
这就是马斯洛的高峰体验——他的初吻和初恋。
之后,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了一辈子。
当然,高峰体验不仅表现在两情相悦的场景中。
用马斯洛的话来讲,它还「可以来自爱情、和异性的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对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顿悟与发现,来自女性的自然分娩和对孩子的慈爱,来自和大自然的交融(如在森林里,在海滩上,在群山中),来自某种体育运动(如潜泳,或翩翩起舞时)等等」。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建议
尼采曾说:「成为你自己。」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说的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按照自己的本性引导自我成长。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就是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
1967 年,马斯洛发表了《自我实现及其超越》,他在文中提出了趋向自我实现的一些具体建议,我们这里可以用「四结合」和「三不」来标记。
所谓「四结合」,指的是面对各种问题时的 4 种态度:
一是直面问题。
这要求我们在生活中能勇于探索、反躬自问和承诺责任。
二是反求诸己。
这需要我们「倾听自己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让自我显现出来。
就是让自己的天性、潜能自发地显现出来,使之成为行动的最高法则。
人并不是一堆待塑的泥土,而是一种内含无限潜能的主体性价值存在。
要达到自我实现,关键不在于外人或其他外在因素,而在于首先要求助于自己。
求助自己,倾听心声,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当年,乔布斯在设计手机时,并不是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而是聆听自己的心声,「followyourheart」:我觉得用户需要什么,便设计什么。
结果,乔布斯推出了跨时代的电子产品:iPhone。
三是选择成长。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