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愈演愈烈的全球变暖的影响,全球极端天气频次和影响大幅增加,按照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灾害造成的人类损失 2000-2019》报告,21世纪的前20年与之前的20年相比,气候灾害大幅度增加,高温事件增加了232%,洪涝事件增加了134%,风暴事件增加了97%,山火事件增加了46%,干旱事件增加了29%。根据联合国“United in Science”报告(UN, 2021),与气候有关的灾害在过去50年里增加了5倍,平均每天造成115人死亡,每天造成2亿美元的损失,未来还会越来越严重。
2022年全球很多极端天气的出现都远超科研人员的预期,例如7月19日,伦敦最高温度超过40℃,这超过了科研人员对21世纪20年代的预期,之前英国科研人员指出20年代可能会出现最高温度超过40℃的极端过程,但是可能性非常低,结果今年的情况就迅速的“打脸”研究人员的判断。同样,2022年长江流域出现的严重高温干旱状况,也超过了之前的汛期预测,尽管提前一个季节在春季即成功预测长江流域偏旱,但是其极端性还是超过了所有人的估计。
国家气候中心4月初发布的汛期气象灾害预报
在盛夏期间,上海发布7次高温红色预警,最高温超过40℃。重庆沙坪坝27天最高温超过40度,其中从8月8日到8月28日,连续21天每日最高温超过40℃,期间日最低温持续在32-33℃以上,这种天气对老人、小孩、 孕妇等体弱群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并且这也意味着24小时都需要空调制冷,造成了电网超负荷运转。
2022年夏季,“热射病”成为网络热词,多地多人因为热射病住院,也发生了多起的死亡事件,尤其对户外工作者而言,田间劳作的农民、建筑工人、城市环卫、快递员等,发生热射病威胁生命的风险大大提高,当区域或者城市发布高温预警时,要有为这些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和避难的公共场所。
应对极端高温,国内外都有一些成熟的做法,例如城市中心建设的绿地、水池,反光屋顶和立面、城市通风廊道等建设,极端高温天气中的开放的公共设施、大型商场等,这些都提供了“避难所”的功能,提供了城市对于弱势群体和户外工作者的保护,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和城市的立法层面,为劳动者和公众在高温等灾害预警期间提供权利保障和支持。
从目前的预测结果来看,未来20-30年,全球高温和极端天气更加频繁的趋势基本确定,全球大规模减少碳排放的碳中和行动在2050年之后的气候走势方面才会有明显的区别,而在此之前,建设城市“避难所”必不可少,这是未来城市走向更宜居的保底工程。
除了高温以外,城市内涝也是近些年困扰我国和全球主要大城市的难题,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这样的极端暴雨事件还会出现,并且极端性还会进一步增强。2021年“7·20郑州特大暴雨”这样的极端事件发生在任何一个城市,都会造成河道漫溢、内涝积水的严重灾害。研究人员将“7·20郑州特大暴雨”过程分别移植到深圳和北京,用城市洪涝仿真模型进行模拟推演,发现两个城市都会出现严重的城市内涝,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无法避免。在郑州, “120 个地铁站口全部出现超过 0.30 米 的积水,其中 18 个地铁口淹没水深超过 0.50 米,最大积水深度达到 1.30 米”。而在北京,“城区 90%以上面积都出现了 0.30 米以上的内涝积水,城区南部积水最为严重,最大积水深度超过了 2.00 米” (刘媛媛等,2021)
郑州“2021.7.20”特大暴雨深圳河湾流域涝模拟风险图,图片来自刘媛媛等(2021)
郑州“2021.7.20”特大暴雨北京城区内涝模拟风险图,图片来自刘媛媛等(2021)
我们期待有人类的参与,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更宜居,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然而城市“摊大饼”式发展,带来严重的城市热岛效应,高温期间城区比郊区更为酷热,宜居性受到极大的影响。随着全球和我国城市化的继续深化,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超过70%,届时我国将有近11亿人生活在城市里。在全球范围,城市承载了全球55%的人口,是42亿人的家园,据估计,到2050年全球将有2/3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城市人口总数将达到60亿以上,城市的安全宜居将会是重要的问题。
因此,如何将城市建设的更安全更宜居,充当气候危机时代不惧风雨的“伊甸园”,是未来很多年城市管理者和建设者需要解决的难题。而早采取行动,提升城市的韧性,在灾害猝不及防的到来时 ,我们才能更从容的应对,从而能保护更多的人,避免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文献推荐
刘媛媛, 郑敬伟, 刘洪伟, et al., 2021. 极端大暴雨对城市防洪的警示和思考 [J]. 中国防汛抗旱, 31(9): 21-24. doi: 10.16867/j.issn.1673-9264.2021223.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汛期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2022年4约2日,https://mp.weixin.qq.com/s/1rNtClL7N2fwxG73A-_PvA
IPCC (2021).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V. Masson-Delmotte, P. Zhai, A. Pirani, S. L. Connors, C. Péan, S. Berger, N. Caud, Y. Chen, L. Goldfarb, M. I. Gomis, M. Huang, K. Leitzell, E. Lonnoy, J.B.R. Matthews, T. K. Maycock, T. Waterfield, O. Yeleki, R. Yu and B. Zhou.
UN (2020). The Human Cost of Disasters 2000-2019.
UN (2021). United in Science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