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3 04:14   3238   5
昨天和同事讨论问题,被小好几年的同事的观念喷到体无完肤。瞬间觉得自己心中毫无墨水,对很多事情没有见地,对很多事情毫不知情。
觉得自己工作五年来毫无建树,很多时候都是在倾听,几乎没有自己的看法,说话也会结巴,就像是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只会为一点小事自怨自艾的小娘炮。
提问: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建立自己的逻辑和观念!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3 04:15:03 发帖IP地址来自 江西南昌
建立知识体系,只要搞懂这张图即可。
请耐心看到最后,因为这套方法非常简单且实用,在阅读、写作、演讲、作报告、人际沟通等场合,都会让你如鱼得水。


一、什么是知识体系

先带你看一个熟悉的场景。
大家都取过快递吧,你拿着取件码去驿站,找到对应的快递编号就行了。
其实,知识体系和快递的运输分拣流程几乎一模一样。
你在网上下单,商家将商品打包,等待快递员上门揽收。然后,快递员将收集的快递统一运送至转运中心。在这里,所有的快递将按照不同的城市进行分将,同一个区域的快递,会被运往当地的转运中心,接着按照具体的收货地址进行详细分类。之后你的快递会被送到驿站,驿站入库后,会给你上门送件,或者生成一个取件码,让你去取。
说起来挺复杂,其实快递的流通轨迹,遵循一定的逻辑,可以用这张图片来简化:


眼尖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了,这和开头那张图差不多,这就是——金字塔结构图。
你看,交织复杂的快递网络,用金字塔结构去梳理,就变得非常简单清晰了。
回到开头的问题。
如果把碎片化的知识看成一个又一个的快递包裹,那么建立知识体系,就是将快递从转运中心分拣,运送到用户手中的过程。
换句话说,建立知识体系的核心,就是金字塔原理。
通过这个方法,你的知识不再是零星的孤岛,而是互相联系、形成了体系。
二,为什么要建立知识体系

在很多地方你都能找到金字塔结构。
比如说一本书的目录是金字塔结构;
有些人讲话井井有条,简单易懂,也是遵循金字塔结构;
很多公众号的爆款文章,你可以试着去梳理,还是金字塔结构。
就我个人来说,我的写作习惯,也是通过金字塔原理的思维先搭建大纲,然后再填充内容。
比如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这是大纲。


遵循金字塔结构的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思维严谨,说服力比较强。
所以,这张图非常关键,蕴含的信息量很大。
要建立知识体系,首先你得明白,金字塔结构的4个原则。




结论先行:先说结果,再说原因,先说目标,再说方法,先说观点,再讲案例;
很多的文章,都是先抛出结论,再去论证。就比如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先抛出观点,再去论证。
以下统上:任何层次上的思想是下一层次的概括;
比如,本文的脉络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进行写作的。
前面讲了快递运输那部分的内容,都是为了向大家说明「知识体系是什么」。
这就是,任何层次上的思想是下一层次的概括。
归类分组: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同属于一个范畴;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
你分析某个现象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通常都会列出一二三四几个原因。
你告诉大家解决某个问题的办法,也会给出第一,第二,第三几个建议。
但是有一点,这些论据都是互相独立的,不能有重叠。
比如你说减肥第一要拒绝高热量食物,第二要少吃烧烤,这就不对了,因为烧烤就是包含在高热量食物里面。
逻辑递进:每组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比如用因果关系、演绎推理、先后顺序等逻辑排列。
关于它的使用方式,一般有两种。
第一,自上而下;第二,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即先确定内容的主题,剩下的就是填充内容。
比如一本书,一般是先确定目录,再填充细节。
写一篇论文,也是先确定主题,再出大纲。
还有大家都写过的命题作文,都是如此。
这个过程很辛苦,但你的演绎推理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思维发散能力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自下而上:即通过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推导出一个结论、主题。
比如很多人的学习笔记,记录的灵感,就属于这一类。不过,你要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写成一篇文章,也是很不容易的。
它非常考验你总结规律的能力、归纳推理能力,以及结构化思维能力。
这两种方式,通常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结合一起使用。
你可以先通过零散的信息确定主题,再确立大纲,最后填充内容。
OK,这就是金字塔结构的四项基本原则。
如果你持续将金字塔原理应用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出现许多美妙的事情。
你的各项思维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等等)会不断提升,你的思维会越来越严密,认知水平越来越高,相应的,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质的提升。
这也是为什么《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会成为麦肯锡公司40年的培训教材,绝对不是盖的。
真心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多使用。
三,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OK,前面花了很多篇幅来和大家讲解,知识体系是什么,为什么,接下来将进入核心的篇幅了。
那么,该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呢?
在开始之前,你需要知道,我们的脑容量很小,存储空间有限,记不住那么多东西。
就好比你的电脑如果内存不足,通常都要用移动硬盘来存储信息。
所以,我们也需要借助知识管理工具来实现信息的存储。
那么,信息搜集、存储的软件有哪些呢?
分享我用过的几个,腾讯文档、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石墨文档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存储知识的工具。


不过,如果是建立知识体系,那么,我更推荐你用语雀。
这个APP是支付宝出品,阿里人都在用。手机端、ipad、电脑端都能通用,尤其是电脑端,功能很齐全。
当然,我推荐这个APP的原因不是因为这些,而是说,这款软件是根据金字塔原理来设计的,语雀上的每一篇文章必须属于一个知识库,形成目录树状的结构。
换句话说,知识与知识之间,更容易建立联系,形成体系。
这才是我推荐你用这个APP的原因。
接下来,是具体建立知识体系的步骤:
(1)信息记录:收集、记录碎片化信息
(2)归类整理:将碎片化信息进行归类
(3)形成体系:将整理好的知识,按照某种逻辑链接起来。
第一步:信息记录

将你日常生活中一些碎片化的东西都收集、记录下来。
比如说:你的读书感悟,你的灵感,你在电影里看到的金句等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池,所有的碎片化信息都放进这里。
我知道有很多人,在知乎、公众号看到一篇不错的干货文章,就会习惯性的一键收藏。
一键收藏确实很简单,但这存在两个问题。
(1)你可能在知乎收藏了很多文章,微信也不少,但只要时间一长,你根本就不记得这些收藏的文章了。
所以,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池很重要,以后所有的信息,都从这提取。
(2)光收藏别人的文章还不够,毕竟这是别人脑袋里的东西,你得写出自己的感悟,哪怕一两句也行。
这样做的原因是:将碎片化的知识点和你的经历联系起来,也就是知识之间建立初步的链接。
关于信息的收集、记录,我目前用的是语雀。语雀APP上有一个「小记」,就是专门用来收集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而且,语雀「小记」里有个功能我很喜欢,那就是可以对内容打标签。
比如我之前看《认知红利》这本书的时候,获得一些启发,于是马上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当你写好一篇小记,还可以对内容打上标签。这样你可以更加高效的明白这是关于什么主题的内容,而且,以后你检索起来也非常方便,例如你需要寻找关于注意力的素材,只需筛选标签为「注意力」,就可以迅速找出来。


反正对我个人来说,语雀的「小记」挺好用的,我每天都会阅读、刷刷知乎、B站,看到一些不错的观点、素材,就会保存起来,放进这个信息池里。
OK,以上给大家分享了如何建立信息池,如何记录信息的方法。
但是,但是,大多数人也仅仅做到这一步,就没有后续了。
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你这时候记录的,还仅仅是碎片化的信息,还需要进一步的分类整理。
第二步:归类整理

将你信息池里碎片化的知识,按照主题进行归类。
我在记录信息的时候,通常都会给「小记」打上标签,这样能迅速分辨出该信息的主题是什么。
然后,将它放入某个主题之下。如果你暂时不知道该放入哪个主题,那就先放在那,等你知识体系逐步完善,主题越来越多的时候,就知道该篇「小记」应该属于哪个主题了。
比如说,我想将这篇关于「注意力」的小记归类,那么只要长按屏幕将它“生存文档”,然后放入知识库,也就是主题下,就OK了,很简单,不用「复制粘贴」。


关于知识库,需要说一下,这是你存放已经形成体系的知识的地方。你可以根据主题的不同进行命名,比如我的命名规则是“序号+主题名”,如02思维方式,这是我存放一些让我醍醐灌顶的思维方式合辑。


这里再和大家提一下,因为语雀是符合金字塔原理的,它每一篇文档都必须放在某个主题之下,能够很方便的帮助你建立知识体系。
第三步:形成体系

接下来到最后一步,将归类的知识形成体系,按照金字塔原理形成树状结构。
不得不说,语雀电脑端的编辑能力很强大,多种载体的内容都可以进行编辑。
比如图片、音频、视频、文本、表格,以及一些第三方服务。


我的很多文章素材,都来自B站,通过第三方服务,可以直接导入视频,直接在语雀内就能播放,节省了不少时间。
当你编辑好一篇文档之后,就按照金字塔原理形成树状结构。最后,形成的结构如下,是不是和书本的目录差不多。整个主题的脉络,逻辑结构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当然了,这个结构还可以继续细分,持续完善下去。
比如说,你后来又找到了更多关于学习的素材,那么,你可以将这些素材,按照我前面所讲的逻辑,移到这个二级目录之下。


需要和大家说的是,知识体系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常年累月做的。
你要持续的收集、记录碎片化知识,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形成系统化的知识。
你坚持按照这个方式坚持下去,你的知识库就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从而建立起,只属于你个人的图书馆。
在这个过程,你的大脑会持续得到强化,成为一个认知高手。
四、写在最后

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就是这些,核心就是前面所讲的,金字塔原理。
这个方法并不复杂,唯一的要求就是,你要去实践,并坚持下去。
最后,关于知识管理工具的话题,再多聊两句,我知道很多人会问到。
应该说,很多知识管理软件都可以作为建立知识体系的载体,但每一款软件都有各自的特色。
因为我用过多款知识管理工具,从我个人的使用体验来说,语雀更契合我的思考方式,使用起来比较高效便捷。
传送门:
语雀比如说,在信息收集记录阶段,通过语雀「小记」来记录碎片的信息,你的灵感,你所收集到的文章,都可以放进这里面。同时,还能够快速的对小记打标签,方便后续的整理。
在归类整理这个阶段,你可以直接将某篇小记生成文档,放在某个知识库之下,不需要复制粘贴。
在形成体系这个阶段,你可以通过树状的目录来管理你的知识,就像书本的目录一样,知识之间的脉络、逻辑关系非常清晰。
不过,像我这样的人,语雀的普通会员不太符合我的气质(狗头),还好目前语雀APP刚上线不久,可以撸三年零三个月的会员。
如果你之前没用过语雀,可以填写我的邀请码(码我放评论区),这样你可以获得3个月会员,我也可以延长3个月的会员。


OK,关于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容全部分享完了,接下来,我在评论区等着大家。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3 04:15:32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我送你一套建立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管理系统的方法论,看完后你的知识体系大厦就能立起来,本文全程高能,已被收藏几万次,全文 1W 字,详细到手把手,看完立刻就能实操运用,无效来打我!

一. 什么是知识管理系统?


我这里先不回答这个问题,我直接给你个场景你来看~

假如你床头有 10 本书,你要在其中找到一本书,你会怎么找?

你可能会说,扫一眼就找到了啊。

但是,假如你现在身处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超 2.1 亿本,现在你想在里边找到某一本书,请问你如何找?

一本一本翻吗?

累死你,2.1 亿这个数字我给你换算了一下,把 2.1 亿本书铺起来可绕地球近两圈。

不仅仅找书,图书馆每天还要在其中处理上千万次的查询、借书、还书、入库.........

试问,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仅凭借大脑,你能处理这么大的信息量么?

那么他们是如何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当然是靠着一套管理系统,让一切规律化,规则化,系统化,把人解放出来。

你可以试想,如果他们没有这套管理系统将会怎么样?




同理,我们的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这个图书管理系统,而知识就如同这一本本图书,当有了套系统去管理它们以后,我们就相当于拥有了另外的一个大脑,如此就可以把我们大脑不擅长的东西,全部扔给这个外脑,让它帮助我们记忆,整理等等。

好了,通过以上,你知道了知识管理系统就相当于我们外接一个大脑,那么为什么说你必须建立外脑呢?

二:为什么你必须建立外脑?


1. 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

记忆,尤其是死记硬背,是最反人性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大脑只会记住最能帮助我们生存的信息,至于无关紧要的,它为了节省脑力资源会尽可能的忘记它们~

同样的大脑处理信息也是如此,它只能处理眼下的小部分信息,当面对大量信息处理的时候,它就会罢工。

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感觉思绪乱,头昏脑涨,就是因为大脑处理的信息已经超过了它的负荷,大脑的机制天生就不是为了记忆和处理大量信息而设计的。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需要处理和记住很多信息和知识点,以便使用的时候可以随用随取,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然是建立外脑。

前面说了我们大脑不擅长的记忆和大规模信息管理,但这却是我们外脑所擅长的。我们的大脑会遗忘,但是外脑它永远也不会忘的,你建立的这个外脑就会和你的大脑形成互补,各发挥其所长。

正如上面的图书管理案例,我们不需要记住每本书的信息,我们想要的时候,只要知道怎么从图书管理系统中找到它们即可。

所以想发挥大脑真正的威力,就把它从记忆中解放出来,让它去思考,而不是让它去记忆。




有同学看到这里可能会抬杠:有必要弄这么一个外脑吗,我大脑就够用了啊。

当你只想做个「撸瑟」的时候,觉得这辈子能搬个砖,扛个水泥就够了,那么你就可以离开了,因为你确实没有这个需求。

但是你想获得不断成长,要获得更强的能力,想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有足够的竞争力,你的知识储备必然需要被扩大,这种情况下,你要靠脑子记忆吗?

回想你上学的生涯就知道了,那是多么痛的领悟~

正如上文案例,你只有十本书的时候,当然不需要建立外脑,想要啥扫一眼就够了,但是当你有 1000 本、10000 本、一百万、一个亿本的时候呢?

以上只是我们必须建立外脑的一个理由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



2. 外脑是为了帮助大脑更好的记住:有逻辑关系的知识,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同样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给你来个小测试。

现在思考一下:我让你说水果的名字,你看看你能说出多少个水果。

你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难的:苹果,香蕉,梨、橘子、火龙果、西瓜....

但是你发现越往下,你思考的时间就越长,越说不出来。

你可以先暂停阅读试试~



那么我再换一个问题,请告诉如西红柿炒鸡蛋怎么做?

你可能想都不用想,直接就可以脱口而出:准备食材-->洗菜切菜--->爆锅开炒--->.....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前者大脑索引的是一个点一个点的信息,后者索引的一整个结构,一整套流程,一整张知识的网。

你看,点状的东西被大脑索引是很困难的,但是有逻辑有结构的东西则不同,后者一索引就是一大片,一整个体系。当你把点状的知识编织成一张网后,它们就会形成你的思维模型,这样,你用的时候才能想起来。

很多人抱怨,学过的东西用不出来,反思一下,从小到大,你调用你知识储备的时候是不是都像是上面想水果一样,想到哪是哪。

仔细反思下:

你整理过你的知识吗?

你的知识是成结构的吗?

你脑中有这么一张庞大的知识结构网吗?

而把知识打入外脑的过程就是在编织你这张网,所以建立外脑的本质就是体系化你知识的过程。








说了那么多,想必你已经知道建立「外脑」的重要性了,那么如何建立外脑呢?



三:如何建立外脑?


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先了解下外脑是由什么构成的~

其实整个外脑就是由两个系统构成的~

第一个是储存笔记的系统。

第二个则是索引笔记的系统。

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可以理解成一个放,一个拿,这里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即可,后文会展开介绍。





而整个外脑的搭建可以归纳为三步走~

第一步:把收集知识有序的装进去。

第二步:把知识整理好,设立规则,以供随时提用。

第三步:用的时候可以迅速的把需要的知识拿出来。

整篇文章的核心下面一张图就概括了,但是为了让你彻底搞定这件事,我会掰开了揉碎了,一步步手把手带你搭出你的知识管理系统。





下面我们先从搭建存放笔记的储存体入手,从零开始搭建整个外脑系统~

一. 选择外脑载体

一台能正常跑的电脑系统,前提就是主机,显示屏这些硬件载体,你操作系统再牛逼,没有主机你也跑不起来。

同理,我们的外脑的搭建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外脑的第一步,就是找到外脑的载体,即存放我们知识的工具。

那么市面上提供给我们现成的外脑载体都有哪些呢?





太多太多了,主流的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onenote 等,都可以作为我们外脑的载体,它们各有优缺点,想详细了解的同学请自行了解,我这里就不展开了,大家凭借喜好选择,总之,都是现成的,任君选择~

我本人的外脑载体为有道云笔记,下文演示,均以此笔记做案例,其他载体同理~

当我们确定了大脑的载体以后呢?

建立几个文件夹后,就开始一顿操作猛如虎,类似下面这样的吗?




这样的外脑系统有什么问题呢?

层次结构混乱:这样长长的列下来,我不知道你头大没有,别说提取了,我单单看到这一串,头就先大一圈了。

因为这样混乱的结构,含糊其辞的目录,会让你翻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对这种凌乱有一种厌恶感。

提取困难:混乱的内容,会让真正用的时候找不到,所有的笔记,如果用的时候找不到,或者需要很大的功夫才能找到,那这个外脑系统就没多大意义了。

当你笔记内容少的时候,你还能记得那是哪,但是当大到一定量级了呢,你的外脑一定会崩溃。

知识碎片化:以上所建立的文件夹,之间都是割裂的,笔记与笔记间连接不起来。

我们在文章开始的时候就说了,外脑的作用除了帮我们承担记忆的负担,还有一项职能就是辅助我们大脑为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如果你的笔记之间都是一个个散乱的点,那么外脑的意义就要被砍掉一半。

一句话来说,上面的那些都不是一个好的外脑,因为它并没有解决我们为什么建立外脑的本质问题。

那么什么是好的外脑呢?

知识结构体系化:笔记与笔记间的知识点不分散,不是乱七八糟的,不是碎片化的。

方便管理:看到不头大,结构清晰,一目了然。

提取方便,高效:最好高效到如同探囊取物,想到就能秒拿到。如果这一点满足不了,找一个想要的信息要半天,那么这套系统就没有多少意义。





好了,到了这里你知道了,一个好的外脑的标准,随着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让你的外脑达成以上标准。

那么如何让外脑满足以上条件呢?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3 04:16:02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2022.2.17 超级重磅更新,个人博客上线,进行了汇总点赞到了5k,收藏早已经超过2w了,这赞藏比给你眼神你自己体会~
这是一篇信息密度极大的万字长文,全方位无死角告诉你该如何去搭建知识体系,自信点儿,在知乎应该找不到比这篇更全的了。
写这篇文章花了整整半个月来构思,参考了无数资料,浓缩了自己付费课程中的部分精华,总结出的呕心沥血之作。
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我还把我这几年来的经验做成了一个个人博客免费分享给大家。其实严格意义上不能叫博客,而是一座数字花园,因为它按照卡片拼接的方式组装起来,先给你看看博客的封面(还有个会动的小萝莉),链接我放在文末自取。


你得先有耐心看完这篇并且认可我的理念,数字花园里的内容才是对你有意义的,就当是一个小小的筛选过程了~
首先声明,整个体系并不适合应试,但是对于你去系统学习,真正了解某一个领域的知识,亲身体验证明绝对吊打众多高效学习方法,并且让你真正地爱上学习这件事儿!


----2021.6.29更新-----
1.评论问题回复
2.增加系列文章入口

  • 复盘方法
  • 主题阅读
  • 未完待续...
----2021.12.2更新----
今天突然看到后面的赞赏金额,特别感谢大佬的认可,受宠若惊。
最近新增了很多陌生读者的友善评论,我也很高兴有人真的能够静下心来去读这篇文章。其实总队的来说1.5w字完全不足以涵盖到一些细节层面的实操,所以之后我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迭代的。
你可以点击文末的追更按钮,这样我每次更新内容之后你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本文的更新了。





大家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更新动力

至于觉得太复杂看不懂,友善交流就好,搭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件需要花一辈子研究的事儿,连认真读完这篇文章的耐心都没有,又何必去做这么复杂的工作呢?
最近新增了一篇我个人工具流的文章,安利了不少工具,感兴趣地童鞋可以看看:
青临:效率爆表!分享一套完整的个人工具流+高效笔记方式什么是以及为什么要搭建知识体系?

什么是知识体系?

在告诉你答案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 平时你去取快递时是不是都会给你一个编号,然后自己去找或者告诉仓库管理员这个编号去找到这个快递? 那么如果没有这个编号,你是不是望着下面这样一堆快递中干瞪眼了?


但是如果是按照下图这样整整齐齐摆放并且有着明确分类的快递仓库,是不是就很容易根据编号去找到想要的快递了?


观察一下快递由零散堆放到整齐有序的过程,我们同样也可以发现我们知识体系的奥秘。
我们的大脑将零散的、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者说观点,经过整合之后,以一定的内在规律联系起来,形成的某种结构就是知识体系。
这就好比我们根据快递发送地区的不同、快递类别的不同等等一系列因素将不同的快递划分到不同的仓库之中,并且为每一个快递建立唯一的索引。
如果一个个快递对应的是我们接收的碎片化知识,那么通过整合、联系等等一系列方式将快递分类好的过程就是学习,形成的仓库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
就像下图一样,我们通过学习将零散的砖块整理成一个稳定的结构。换句话说,这会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熵减违反了自然规律,它需要其他外部条件才能达到,比如说做功。
同样我们学习也是反人性的,因为它也是一个熵减的过程,所以需要我们动脑!只有在这样将无序的信息变成有序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识体系。



世界的运行基本规律是熵增的

为什么要搭建知识体系?

这样有序的结构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呢?
先来看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去某个景点旅游你该怎么定位它呢?
肯定得使用导航呗。
你不用去记住这个景点具体的位置信息,比如说它的经纬度,它当地的酒店信息,因为你知道这一切信息你都能够在APP上找到,你的大脑只用记住这个景点的名字就ok了。
那么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大脑也制作一份知识地图,我只需要记住一些关键信息就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所有我想要的信息,那这样岂不是太棒了?
只要拥有了良好的索引结构以及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你就可以根据你大脑里的知识地图,在你的知识世界里任意纵横驰骋。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内容,而是我在研究了学习领域的各种大牛总结归纳出来的的方法论。
无论是世界巅峰水平的芒格、富兰克林、史蒂芬平克、纳博科夫等等伟大人物,还是大家平时接触比较多的畅销书作者或者知乎大V,比如L先生、采铜、常青、思维有了模型一系列厉害人物之后,他们或多或少都在应用类似的方法或者底层思维。
最典型的思维模型就是芒格提出的【格栅思维】,学习不同学科之间的基本原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接下来讲到的搭建方法能够帮你最大化地感受到不同学科的知识间互相融合碰撞的奥妙。
啰嗦了这么多,这篇文章的正文部分才真正开始。接下来的内容信息密度极大,一定要真正静下心来看才能有所收获。
怎么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回忆一下前文讲到的快递分发以及导航的例子,这两个例子可不是随便举的,它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反映了接下来会介绍的方法论。

  • 快递分发(微观)——INKP管理法 底层思维:IPO学习法、框架思维
  • 地图导航(宏观)——知识地图 底层思维:建立第二大脑、卡片大法
我们要开始来玩“我的世界”这个游戏,真正在自己的大脑以及第二大脑里里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星球。



侵删

一、游戏规则

建议阅读方法:把这部分的内容当成查阅的手册,先粗略过一遍,不理解没关系,先去看之后的具体方法,遇到不懂的地方再回来翻阅。(这是一篇值得反复阅读的文章!!!)
先介绍一下游戏规则,给大家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
我们通过卡片大法来记录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利用INKP管理法(底层是框架思维以及IPO学习法)将索引存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具体的信息存储于我们的第二大脑,输出对应的内容进一步进行有序化,最后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星球。
1.元素——卡片

我只能说一切笔记方法和卡片笔记法相比都弱爆了!那么卡片究竟是什么?
卡片是“我的世界”里的万能材料。
就像是在我的世界搭建房屋的基础材料一样,一张卡片可以是一块小小的砖块,它可以自由进行拼接,组装,建造出不同功能的房屋,甚至城市。
因为卡片本身足够小巧,所以需要的认知负荷降低,你可以不用担心平时搜集的资料或者信息碎片化不方便进行分类,直接当成一张卡片即可,需要的时候通过关键词搜索调用。
不同的材料之间还可以互相组合,关联性强的卡片之间可以拼接处成体系的建筑,完全不相干的卡片可以让人产生远距联想。比如你将倒可乐和瀑布联系起来,或许就能够建造出下面这样的建筑。


那么一张好的卡片特点有哪些?
(1)可拼接
卡片因为小而美,好的卡片一次解决一个问题。它可以是一个既定的概念,也可以是收藏的金句,形式不限。因为小巧,所以才能自由和其他卡片之间进行自由组装拼接。
(2)可复用
一张好的卡片就是一个完整的组块,可以用于不同板块的组装,同时也要确保别人来看也能够看得懂。因此,好的卡片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在保留原始数据或者信息时,想象自己在给别人讲述这个概念。 其实这也是一种费曼学习法,不仅让自己能够更好地进行复用,一张卡片分享给别人也能够快速理解。
(3)可溯源
好的卡片尊重原始的数据来源。因为除了像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真正的知识创造者,我们绝大部分人都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记录下自己获取信息的来源,一是体现自己对于原作者的尊重,二是方便自己遗忘时能够快速找到原始的参考信息。
比如说这一节写作的内容就是直接套用下图所示卡片的内容,然后在根据文章主题进行一个修改就能够复制黏贴过来了(偷懒到极致hh)。


这样的写作方法真的奇妙无穷,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纳博科夫在接受采访时毫不演示自己对于卡片的热爱。
BBC:您怎样进行写作?您的创作方法是什么?
纳博科夫: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纳博科夫

卡片大法是很多伟大的知识工作者都在用的方法,21世纪的你不了解它真的是亏大了,具体的使用方法见后文。
2.容器——第二大脑

在2018年IDC发布的最新版白皮书《Data Age 2025》中,对2025年全球数据量总和的预测高达175ZB,换句话说信息数据的增长是爆炸性的。
175ZB是什么概念呢?看看下面这张图。



信息时代是从近两百年才开始兴起的,从进化的角度看,我们人类的大脑的适应性很差。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记得住这么多的信息。
尤其是在如今各种公众号文章、社交媒体等平台不断地用算法给你喂养信息的年代,你可能觉得这篇文章讲的不错,匆匆看完,等到下次需要用到时,你最多只能回忆起一些关键信息。
虽然我们的大脑可以实际存储的信息量惊人,但它同时也是非常不可靠的。比如说,随便给你一本一年前看过的书,你可能隐隐约约能够回想起一些情节或者信息,但只要你是个正常人,具体的内容你基本上想不起来。
因此为了应对这样的遗忘,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取精确的信息。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第二大脑,也就是利用如今的数字笔记软件来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建立第二大脑的理由: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的。
人类大脑所遵循的准则是:能不用,则不用,该用脑时也不用。——大卫·赫尔,《科学与选择:生物进化与科学哲学论文集》, 2001
为什么我们说学习是反人性的?因为我们大脑本身就是认知吝啬鬼,如果你把大量的认知资源用于去记住某些精确的信息,那么一定会挤占用于思考的认知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商业大鳄都会利用任务管理软件或者请秘书来帮助自己安排日程,不然一大堆事情全部都记在你的脑子里,整个人都得乱套。
我们学习知识也是如此,通过建立第二大脑减轻自己的记忆负担,更多地用于思考。
安利大家一款我一生推的笔记软件obsidian,它的设计宗旨就体现了第二大脑的准则。
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笔记软件开始支持双链形式,大家可以不必纠结于具体的哪款笔记软件,这些软件都可以作为替代。
(1)wolai:网页端 双链和Notion的结合体。
(2)印象笔记:新出的知识星图功能也开始支持双链了。


当然任何的笔记软件都是可以滴,并没有限制,不过如果你想要更好地实践接下来介绍的INKP管理法,拥有下面这样的知识网络,那么Obsidian这款软件一定是你的不二之选。(不是打广告,该软件针对个人用户完全免费!)



通过这款笔记软件就能够形成上面这样的知识网络

3.方法——INKP管理法

注:INKP管理法参考自L先生的《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1)Inbox(收集箱):存放一切值得进一步提炼和值得我跟踪或者关注的内容。
(2)Note(卡片):存放所有已经完善好的知识卡片。 利用本文讲到的卡片制作方法,将制作好的卡片全部归类到Note下面。
(3)Knowledge(主题):存放相同主题下的卡片集合。 主题是卡片的进一步升维,将零散的卡片聚集到一个个更加明确的主题下。
(4)Project:一切值得输出的内容都可以归类到项目里。 我自己一般会把需要输出的文章当成一个项目,会把一些需要和别人协作完成的事情当成一个项目。 总之Project通过输出的形式来对你Knowledge以及Note里面的信息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之后再详细介绍,先了解概念哦~)
4.人物——你自己

开始搭建你的知识星球之前,你首先得明白这场游戏的主人公始终都是你自己,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你自己来完成。
你大脑里的知识星球可以随着你自己的意识变幻无穷,你作为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可以肆意在里面驰骋纵横,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在举手投足之间间接影响着你在现实世界的所作所为。
如果你准备好了,那么就开始游戏吧~



准备开始游戏吧~

二、开始游戏

Step1 Imagine——想象

试想一下,如果你现在要去玩“我的世界”,当你了解完了游戏规则,熟悉了基础操作之后,接下来应该干什么?
是不是开始想象你自己想要去建造什么样的建筑?
我们搭建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并不是一开始动手去建造。
搭建知识体系最重要的不是上来告诉你该怎么去搭建的具体方法,而是先对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预估。
你可以用你无与伦比的好奇心,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去探索去无穷无尽的未知世界,吸取精华,攫取材料,幻想你的知识世界的样子。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以一个季度为单位去学习不同主题的内容,比如说读书方法、任务管理、心理学等等领域。
不过要想更好地学习这些知识,就得更好地去掌握学习的本质,也就是各种学科的元学科——认知科学。
于是我又在脑海里勾勒了一幅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图景,意识到我有这么多的知识需要学习时,自然对于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因为我在研究学习的学习,知识的知识,那种融会贯通的美妙感觉,真的是学习的最大乐趣。(当然这也是我想象出来的,要学会给自己画饼嘛~)
足够的想象力能够让我们体会到自己想要建造知识体系的完整画面,不是摆在面前的教材大纲,也不是你直接照搬别人的知识体系。
Step2 Design——设计

如果说第一步想象是自己思想的肆意延伸,那么第二步设计就是将想象的内容进一步进行落实,框定在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框架之中。
就像建筑设计师在设计一座建筑时,需要先有创意,再根据建筑本身的力学结构等等一系列客观因素来设计最后的图纸以及方案。


换句话说,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你不可能在没有学过大学物理的条件下,幻想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物理学家。
这虽然是想象,但是无异于异想天开。
设计一份好的知识地图,才能够帮你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
想要抵达某个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没有捷径可走,所有人类知识顶峰的科学家、学者,他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强烈安利我写的关于主题阅读系列文章,足足1w+字:
不会没听过主题阅读法吧?实践过后我才发现这是最高效的阅读方法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快速榨干一本书的所有知识,避免低效阅读呢?如何有效提高读书的效率? - 青临的回答 - 知乎
如何有效提高读书的效率?那么设计一份知识地图需要注意哪些要素呢?简单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点:
(1)你的目的是什么
虽然我在一开始告诉了你搭建知识体系的好处,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你去搭建知识体系的核心目的。
很多人搭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很简单:因为没有知识体系,所以我要建立知识体系。
这样的目的只是泛泛而谈,只会让你最终造出来一个看起来像知识体系的框架。
学习编程把所有相关的课本分类整理好,然后看完一遍,是不是就形成知识体系了?
不不不,这样你永远都是在沿用别人总结好的知识体系,你顶多只是做了一个整合的工作而已。
我们搭建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造
就像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本身,就是在我积累了大量关于知识管理以及学习主题的相关知识后总结出来的成果。当写完这一系列文章过后,我才能够很自信地对自己说:我终于有这方面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了!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不然你只会发现你学了一些技能、方法,可能刚开始觉得很有价值,但是总会觉得没有办法能够应用到实践中。
这篇文章对你也是如此,我也希望你耐心看完之后能够好好去思考一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2)了解基本常识
换句话说,你得有底子。
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完全不了解,就别谈建立知识体系了,先去搜集一些信息,看看科普书籍再来跟我谈建立知识体系的事情。
如果说搭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在我们的头脑里不断地搭积木的过程,那么前提是我们得有这些积木。
就拿这篇文章来说,我所需要的底层知识就是认知心理学里面关于人类记忆、编码以及存储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哪些方法是真正符合我们人类大脑的真正工作原理。
在我们了解常识甚至底层原理之后,才能够有打破常识的可能。
(3)大时间周期
我想大家应该都听过时间的复利效应,应用到知识上同样也是如此。
搭建知识体系也会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这里不再赘述,能够看到这里的小伙伴儿应该都知道想要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一定需要以年为单位的积累。


Step3 Build——建造

好的,终于来到了最为关键的部分(当然前面的也很关键!),该讲讲怎么来搭建知识体系的实操方法了。
这部分内容我们会把【卡片大法】+【INKP管理法】+【第二大脑】以及各种学习方法结合起来讲解,准备好迎接信息爆炸的感觉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最基本的DIKW模型。
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一定是按照下面的金字塔逐级提升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其实都处于【Data】以及【Information】阶段。
就像我们平时读书一样,可能你从字面意思上理解了书的意思,你就觉得你学到了知识。
我们从书里学习到的是一大堆【Data】和【Information】,但是它们如果你不经过大量的思考和加工,它们根本没有办法成为你的【Knowledge】以及【Wisdom】。



如果你读书仅仅停留在“看”的层面,那么你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作者的观念、逻辑以及思维,并没有找到对自己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咱们抛开那些畅销书不谈(信息密度相对较低),从难一些的教材入手,下面是我读过的《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一书中节选的一句话:
巴德利认为我们有由中枢执行系统控制的发音回路和视觉空间画板,两者都是保持信息的系统,并且是工作记忆的一部分。
在这个句子中,你可能并不知道巴德利是谁,发音回路是什么,视觉空间画板又是什么,即使你非常认真地读完这句话,你也不会增加任何知识。
我们需要去弄明白这些术语背后的真正含义,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的解释部分(Input),然后通过提炼、复述等等一系列加工方式(Process)来深化理解程度,最后通过写作、分享等方式进行输出。(Output)
好的学习方法一定是离不开IPO(Input-Process-Output)模型的流通,因为真正的知识都需要经过完整的IPO流程才能得到,否则永远都只会停留在信息和数据的层次,没办法成为你的知识财富。
你会发现接下来介绍的卡片和INKP管理法背后的底层逻辑都是IPO模型的流通。
(1)万能材料——卡片

卡片聚焦的是DIKW模型的前两层由数据到信息的处理。
比如针对上文提到的工作记忆理论,我就制作了这么一张卡片。我们来回忆一下前文讲到的卡片制作原则:

  • 可拼接:我可以把这张关于工作记忆的卡片和其他关于记忆的研究放在一块,组成一个关于【记忆】的研究话题。我也可以在【学习主题】里提到工作记忆理论,并且结合工作记忆的特点来辨别哪些学习方法是真的有效的。
  • 可复用:这张卡片可以在我写作不同的话题时作为举例出现。我也可以在写介绍工作记忆的文章时把这张卡片里的内容直接放进来。
  • 可溯源:卡片上清楚地记录着参考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P165,。就算以后我可能想要更加细致地了解,我也能非常快速地找到原始参考出处。



以上是关于巴德利工作记忆理论的卡片

接下来再来看看,我为了做到IPO模型的流通又干了什么?

  • Input:参考的是权威的教材资料,确保输入是高质量信息,而非是网络上没有明确参考来源的信息。
  • Process:一般来说,教材上的知识点为了显得权威,并不会会有很通俗的解释,并且教材上的图片相对来说是黑白的比较老旧(我用的是电子版),于是我用搜索引擎去找了更加清晰的图片放在这张卡片里(为了截图能看到全部卡片内容就没有显示)。
  • Output:最后一段我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了我们平时生活中用到【语音回路】的现象。
经过上述流程之后,才算是真的制作了一张好的卡片,将从书中看到的【巴德利工作记忆理论】真正变成了【知识点】。
注意!这里只是知识点,还不能真正成为知识。因为知识是组织化后的信息,这里只是一个点,一张单独的小卡片。
如果我们想要以点成面,需要的是什么?线!换句话说就是要将知识点之间彼此建立联系,构成庞大的知识网络。
就像下面我自己的第二大脑(Obsidian)一样,比如一个知识管理的主题就能够很多卡片建立起联系。
这样的联系通过双链功能就可以轻松实现。
还记得之前讲到的每一张卡片都是一张拼图吗?这样你就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拼图,然后拼出任何你想要的知识体系。



将不同种类的知识点连接成面

(2)信息流动——INKP管理法

注:该部分的内容相对来说个性化更强一些,大家参考即可,体会方法背后的底层逻辑——IPO模型。
还记得之前关于INKP管理法的介绍吗?(不记得的话一定要回去瞅瞅)其实还缺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版块——【每日记录】。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直坚持下来的每日记录是我能够用来追溯自己进步过程和不断调整的大杀器。
分享一下我自己每日记录的模板(笔记软件是obsidian)。
关于复盘和每日记录的具体操作,可以看看这篇6k+字1k+赞的实操回答:
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当然你也可以不需要模板,随意记录更好,因为每日记录的重点在于无压记录。
你不用思考看到的金句归类到哪个笔记软件里,直接扔进每日记录就好;你不用担心自己没人可以吐槽,你可以把你今天遇到的郁闷事儿统统写进每日记录;你也可以用来记录生活的点滴美好,比如上面的我自己的每日记录模板中的“小仙女儿”就等同于恋爱日记咯。
我一般会把一些有意思的想法,需要我去关注的信息,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放在每日记录里。
每过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来进行一个复盘,像下图一样层层递进,积攒下来会是特别珍贵的财富。


当你站在年末来回顾你一年的经历时,你再也不用绞尽脑汁思考你这一年都做过哪些重要的大事,遇见过哪些重要的人,你完全可以打开每一次月复盘,这样你一年中做过的大事儿一目了然。
当你有了每日记录之后,整个信息流动的体系才能够算是完整,我们重新把目光聚焦到INKP管理法上,也就是下面这个部分。


Inbox里的内容一般来说可以是每日记录里一些很不错的idea的提炼。比如我一般会及时地把一些灵感记录在每日记录里,然后等我复盘时,我就把我需要进一步补充或者完善的idea移动到Inbox里。
这样当我不知道写什么话题时,我就可以立马打开我的Inbox,随意挑一个我感兴趣的idea来搜集资料,进行写作。
Note其实就是各种卡片的统称,它就像你的积木库一样,你可以从中选出任何你想要的形状来搭建你的知识星球。
Knowledge作为主题就要划重点了!这里给大家提供两种用来搭建主题的方法。
1.自上而下
自上而下的搭建方法适合已经成体系的课程,书籍,需要先建立大的框架,再填充知识点。
比如说你在学校里成体系的学科,那么大的框架体系就是教材的目录,因为这样的框架已经经过很多学科大牛验证过,是基本上真实可靠的,所以你刚开始就可以先照着目录去搭建一个大框架。
但对于像学习方法这样的主题,就不适合自上而下的方法。因为不同的学习方法都是每个人的经验方法论,你可能在知乎上看到了很多学习大V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在你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学习的知识体系时,并没有办法分辨究竟谁对谁错,那么一个较好的方式便是自下而上。
2.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搭建方法则恰好相反,需要先积累知识点,然后自己总结出大的框架,适合个人化、高度交叉的主题。
举个例子,当我想要搭建知识管理的主题时,我发现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知识管理这项技能太过于个性化并且跨越众多学科,并且市面上并没有权威且成体系的书籍。
因为每个人需要学习的知识不同,搭建的知识体系也千差万别,如果仅仅只关注于一本书、一套课程,难免会得出过于个人化的方法。
那能怎么办?找到市面上绝大部分跟知识管理相关的文章、书籍以及课程,学习关于大脑工作的底层原理辅助辨别,一点点啃呗~
我先针对有目前自己现掌握的关于知识管理的高质量文章和书籍,进行一个精读,梳理总结出一张张卡片,比如说INKP管理法,卡片的制作方法。
当时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内容之后都会成为我知识管理主题下的一部分,只是暂时我并不知道这些卡片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组装。
那我就可以利用经典的认知三层模型(本质就是黄金圈三法则)来进行对我收集到的跟知识管理相关的卡片进行一个分类。
刚开始搭的框架不对完全没关系,随着我对知识管理板块了解愈发深入,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对整个主题在脑海里有了一个全局感知。


比如说INKP管理法和卡片大法都应该归类到应用层,它们都是具体的实践办法。IPO模型、DIKW模型应该归类到结构层,这些都是更底层的原理。原理层部分更多涉及我们大脑的工作规律,包括记忆的本质,必要难度理论,工作记忆,这部分内容是我直接从我的【学习主题】中拎过来的,能够让我区分哪些方法是符合科学规律的。
当然还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比如说工具篇记录的就是我使用obsidian软件的心得。
上面所有的内容整合起来,我就能够对【知识管理】这个主题有了一个全局的感知。
如果说自上而下的方法是事先给你一块完整的拼图图片,你只用照着图片去找对应的碎片进行拼接,那么自下而上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给你,你需要不断地去知识海洋里找到一块块知识碎片,当你积累足够多了,自然就能通过已有的信息感知到一个主题的全貌。
还记得之前讲到的熵增理论嘛?当你尝试在对你收获的知识进行整理,合并时,其实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如果你真的这么去做了,相信我,你一定能够感受到知识尽在自己掌握的美妙感觉。
总结一下,自上而下的方式简单易行,适用于你去阅读已有的书籍、教材,进行整理,但缺点是很多人容易直接照搬作者的原有框架而没有融入自己的思考。
自下而上的方式则困难重重,因为你得在未知中探索,你不知道哪些拼图碎片是你需要的,只能一点点儿积累,最后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搭建起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主题。
Project存在的作用就是进行输出!无论是一篇文章的写作,还是在学校和别人合作的项目,抑或是我自己制作的搜索力学院,我都会把它们归类到Project里来进行相关的产出。
总之就是一切需要我动手去实践,去和别人协作的内容我都会放到Project里。
平时最多的项目就是知乎文章或者公号文章的写作,简单介绍一下我的写作流程:
我会在Project里新建一页笔记,参考Inbox或者每日记录里的idea,从我的Note和Knowledge里面调取材料,需要更多的信息我就动手去搜索。
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卡片式写作”,也就是说,当你写作时不再是从头写到尾,中间很有可能卡壳,在那里冥思苦想,而是想到文章的哪个片段,就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抽取材料,然后写好一个小段落。
本质上,你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拼”文章,然后再从中梳理出逻辑关系,将这些片段链接起来。
其实卡片式写作并不仅仅适用于文章,它可以用于任何需要你输出文字的材料——实验报告、论文、计划书都可以。
你可以在做实验时记录一张卡片,写论文时对你肯定会写进去的片段记录一张卡片,在最后输出的过程中,你只需要将这些内容拼接起来即可。
因为内容太多,所以就不单独放在这篇文章里介绍了,之后写篇文章详细介绍~
那么对于需要和别人协作的项目我怎么记录的呢?这里以我自己制作过的知识付费课程为例。
我会把一切和项目相关的材料记录关联进一页笔记里,当我需要搜集信息时,我可以快速打开这一页笔记,然后迅速找到我需要的材料。
比如说我把课程参考材料、作业解析以及每天学员的表现都记录在了对应的卡片下,最后当训练营结束我来复盘整个过程时,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材料。


最后我们用一个生动形象的类比来梳理一下INKP管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Inbox就像是快递的中转处理站,它的职责是负责接收外界递来的快递,然后将它们进行包装和加工,分发到更大的集装箱里。
Note就是这一个又一个集装箱,它们零碎的快递收集装起来。Knowledge就是更大的仓库,负责存储这些集装箱,可能是按照输送的地区分类,输送地区就对应相关的主题。
Project就相当于工厂,假如一个汽车工厂订购了很多零件准备组装汽车,它就需要从自己的仓库(Note)或者集装箱(Knowledge)里抽调各种各样的零件,最后打造出我们看到的汽车。
Step4 Update——更新

就像大家用的手机会不停更新换代一样,我们的知识体系也需要时时刻刻进行更新。
但是这里的更新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接收新的信息即可,甚至就连这一点很多人都做不到。
我们经常会说自己父母这一辈思维比较固化和迂腐,不愿意去接受新的观点,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思维体系以及价值体系。
举个栗子:你觉得近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相信大家普遍的观念是【用眼过度】。比如说看书时间不要过长,要保持和书本的距离等等。
但是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近视其实和用眼过度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而是很大程度上收到遗传的影响。另外充足的光照也可以预防近视的发生。(具体的证据限于篇幅就不作展示)
如果你这个时候告诉你父母这一事实,我想你大概率会被批判得体无完肤,被当做你想去玩游戏的借口。
其实小到生活常识,大到我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我们的知识体系都扮演这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信息纷繁复杂,我们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接收的信息呢?
开放且理性。
(1)相信自己所接受的信息,对于没有办法确定性地判别真伪的信息,先把它们内化进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开始我们得选择相信,特别是遇到那些颠覆你原有认知的观点、信念、方法,先不要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们是错的,尝试着先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2)质疑自己原有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自己接收的信息
举个栗子:我以前认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正确的,但是等到我接触到了自我决定论,这就对我原有的知识产生了冲击。
我应该去做的就是同时怀疑两个理论的正确性,然后去验证真伪。最后我发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底层逻辑是错误的。


人生并不像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一样,在玩一个爬梯子游戏,先通过乏味的工作获得物质满足,幸福与快乐就会接踵而来。
你会发现无论是如今愿意献身扶贫工作,甚至献出自己生命的黄文秀,还是过去那些为了国家,受到迫害牺牲的革命烈士,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先满足自己最底层的需求,而是一开始就把目标放到了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上。
进一步你就可以推翻自己原有掌握的马斯洛理论,选择更为科学的自我决定论。
(3)广泛接触新的信息,并让它们互相融合修补。
(4)形成自己的框架,并且容纳其他不一致的观点、方法的存在。
大家看到的这篇文章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文末我给出了大量我参考的资料,在这些不同的方法之间寻找异同,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了你现在正在看的这篇文章。
不过由于部分方法是我自己的经验浓缩,并不一定绝对正确。
那么你是不是现在就可以利用我刚刚讲到的步骤,先相信我讲的方法,尝试之后进行质疑,看看哪些适合你自己,进行修补和融合,最后形成自己特有的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三、游戏有终点吗?

其实到这里,关于搭建知识体系的实操部分已经结束了。整篇文章也已经超过了1w字,不过我还想花较长的篇幅来给你做一个心理建设。
因为你会发现搭建知识体系的这个游戏它是没有终点的,如果你太过于追求完美,那么知识焦虑便会随之而来。
令人绝望的信息差

少年,你知道如今世界上每天产生的数据是多少吗?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之前的这张图,就算你有第二大脑,面对这么多的信息量,你也根本不可能能够学完。
你会发现我们目前产生的信息总量是呈指数级增长的,它的信息总量是这么多。我们人类知识总量呢是这么多。 但是我们人类大脑接受信息的速度仍然是线性的,不可能像计算机一样存储这么多的信息。这就像这张图一样,在你的知识总量和人类知识总量直接,有着令人绝望的绝对误差。(画图很不精确,大家体会意思即可)


换句话说,你是不可能学的完的。这本身就让我们觉得焦虑的。 另外,一些资源优势者可能因为抢跑、偷跑,比你积累了更多优势,有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相对落差。
这两种落差叠加之下,你说你能不焦虑嘛?
媒体进一步放大焦虑

你会看到如今各种知识付费产品的文案在告诉你,如果不掌握什么什么知识或者技能你就要被时代抛弃了。
比如:工资三年涨了十倍,我是怎么做到的? 和月入3w的学妹聊了一晚上,我崩溃了 在知识焦虑时代,如何成为一个学习高手?
这些标题背后,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各种产品,比如说教你理财,教你学python等等。
然后你发现,有人竟然学的过来,你焦虑了。再进一步,有人拿着大喇叭,也就是媒体,告诉你这有人比你厉害,他也厉害,你发现这么多人比你厉害,更焦虑了。
特别是你看到知乎、b站上那么多优秀的同龄人,不仅焦虑而且还压力山大,接着你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幻想在某乎上得到什么学习秘籍就能够从此逆袭?
始终牢记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循,单纯地练习一种学习方法只能够适用于既定的考试或者学科。
学习是一个无限游戏

在《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中说到: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的游戏,一种是无限的游戏,一共就这两种游戏。


有限的游戏是什么呢?所有的有限的游戏都是以取胜为目的。就是你最后需要有一个成绩,你需要得一个冠军或者评上一个职称,这是一个有限的游戏。
有限的游戏具备明确的终结,也就是游戏的结束。而这个终结是要有观众的认同来达成的。
举个栗子:如果你跑步能够打破世界纪录,并且这个记录是大众、裁判普遍认可的,那么它就是一个有限的游戏。因为这个游戏是有明确终结的(当然你非要说你想超越人类极限我也没办法),受到人体极限的限制。
但是对于搭建知识体系而言,你会发现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每一种都包含了一个人一生都学不完的内容,所以它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无限游戏。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其实早在数千年前,庄子就给出了答案: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很多人只知道前面半句,觉得知识海洋浩瀚无穷,应该尽可能地多去学习,这当然是好事情。
但是别忘了,以有限的生命去过度追求无限的知识其实是一件有害的事儿。
因为你会发现你有一种特别强烈的知识焦虑感,看到某个付费课程忍不住想报名,听到某个听书平台不错马上下载下来去体验,知乎收藏夹里积累了一堆好文章,却再也没打开看过。(说实话我现在也会有)
零零碎碎学了很多知识,却好像哪一个也学艺不精,苦恼于自己无知的同时,又想进一步去学更多的知识。
我们都面临着知识焦虑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没有能力去获得解决这个问题的知识。
因为解决知识焦虑这个问题本身就是要去学习更多你想要的知识,但是知识是学不完的,并且随着你学的越多你会发现你懂的越少。
你有没有发现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的态度可以用一个很棒的思维来概括:成长型思维。更多地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去关注自己欠缺的东西。
当然说着容易,做着很难,就像罗翔老师说的那样:
我觉得人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跨越知道与做到的鸿沟。


能够看到这里的读者一定是小部分人了,能够看完认真去搭建知识体系的就更少了,希望你能够真的感受到搭建知识体系的美妙感~
然后你会发现,学习啊,那是真的快乐~
总结

最后再来梳理一下整篇文章的内容,让我们重新来回顾一下这张信息量无比巨大的图。


其中DIKW模型是我们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时时刻刻要去关注的模型。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一层一层往上不断升维的过程。
可能刚开始在一维层次,你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线性的,既不全面也不成体系。
慢慢当你过渡到了Information和Knowledge的层级,便上升到了二维的层次,思考问题的维度就比大部分人多了一维。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们思考问题的维度是三维的,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平面,而是把其中一个点拎出来,理清楚各个面的逻辑关系。
那么怎么才能不断升维搭建知识体系呢?
具体的方法是就是之前讲到的四个步骤:想象、设计、建造、更新。
我们通过想象来为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勾勒一幅大概的图景,再通过设计将我们想象的内容变为可执行的步骤,然后运用之前讲到的工具、模型以及方法来打造我们的知识星球,最后要时时刻刻进行更新,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呢是【建造】,详细介绍了INKP管理法、卡片大法一系列相关概念。
那么它们最底层的模型就是我一再强调的IPO模型。
你会发现无论是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具体到卡片大法和INKP管理法,都是为了形成一个良好的IPO模型的循环。
我敢说基本上所有的学习方法(应试技巧除外)解决的问题都是IPO流程的其中一步或者几步。
举个栗子:
对于输入(Input),搜集高质量的信息确保的是输入的质量,保证自己专注,长时间学习确保的是输入的效率。
对于加工(Process):各种联想记忆、费曼学习等方法都是确保加工能够更加有深度。
对于输出(Output):写作、考试、讨论等等一系列方式都是通过输出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无论是学习,还是搭建知识体系,它都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绝不存在什么学习秘籍,学会了就能够突飞猛进。
最后的最后,夸一夸能够耐心看到这里的你,能认真读完这篇长文其实就已经超过了90%的人了。
记住不管是学习还是搭建知识体系,他们都是一个无限的游戏,不要把它们当成有限游戏来玩儿,自然就会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啦~
那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性质的享受,也是我认为能够让你真正爱上学习的唯一途径。
我朦朦胧胧有点感觉,希望你也能体会到~
平时也不断收到网友私信询问这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这方面的困惑,可以加我个人的V型:EchoZihao。 不理伸手党,请友善交流~
博客链接

ZihaoBlog网址也非常好记,wiki表示维基百科,里面的内容就像维基百科的形式一样彼此链接。hao 是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意同 how,希望教会你 how to build your own wiki system. 最后的后缀名是坐标轴的三个方向,意味着可以自由延伸和变换,在互联网拥有一块自己的方寸天地。(好吧,骗你的,其实是因为这个域名最便宜。)
有时候可能因为服务器原因需要多加载一会儿才能显示,请耐心等待一下~ 有什么建议可以在每篇文章下面的评论区提意见,我都会回复的。
花园里的文章不定期更新,大家的支持就是我创作的动力,觉得不错记得点个赞,点个收藏,笔芯~


评论区回复



大概还有几条评论是觉得这篇文章很复杂的,还有觉得很难理解,不够通俗易懂的。
回复:如果文章对你没用,你大可以不看,我写这么多出来不是欠谁的。
这条评论也说清楚了,具备这类型认知的人太少了,因为本身这篇文章就是面向这部分人的,你能够耐心看到这里,至少已经证明了你认可这篇文章。
再说了,如果这样的文章你还觉得难以理解,那么你在学校里学的教材、高数课本这些,岂不是难如登天了?
究其原因,不过是当你划到这篇文章,就像看公众号文章一样,草草10分钟读完,一头雾水。跟其他回答一比,我读一遍居然读不懂??
然后肯定是这答主写的太难懂了,不是自己的问题。
说真的,我还挺同情你的。
我是青临,一个带点儿理想主义,努力探索生活不同可能性的假文艺青年。
我这样的少年啊,历经世事眼中仍有一片清明的星河,莽撞却生动,时刻都在尝试,无所谓失败。
略懂高效学习、效率方法以及知识管理,希望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块交流 ,同时尽可能保证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系统的干货分享。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真的有启发,我想请你帮三个忙:
1. 一键三连一波,每次看到收藏数比赞多我就觉得很离谱,难不成顺便点一下其它的按钮有这么难吗?(不要“下次一定”了)你们的收藏是我不断更新的最大动力~
2. 点个关注,这样你就能间接看到我分享的好文以及第一时间读到我的干货文章了~
3. 如果你有问题和困惑,风里雨里评论区等你~
最后声明:我不是心理或者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仅仅是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对于自己生活和经验的总结和思考,仅供参考。
我还有其他的优质回答,推荐你读一读~
个人成长、高效管理相关(这部分强烈建议按所列顺序阅读)
主题阅读:(两篇共1.5w字)
主题阅读系列(1)回答what和why:
如何有效提高读书的效率?
主题阅读系列(2)回答how,手把手教学:
什么样的读书方法才能快速榨干一本书的所有知识,避免低效阅读呢?
知识管理:(一篇共1.5w字)
1.5w字搭建知识体系的指南,相信我,整个知乎应该没有比这更全的了,1w+收藏。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观点?
复盘系列(两篇共1.2w字)
复盘与目标管理系统结合:
有哪些高效的复盘方法?
我自己的复盘实践(附复盘模板):
哪些事做起来无聊但坚持越久意义越大?
如有不当之处,也请专业人士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之后会更新这一系列文章的合集,我会把如何复盘,阅读以及搭建知识体系和obsidian结合起来,如果害怕错过最新的更新,可以添加我的个人v:EchoZihao。
参考料:

Books:
[1]《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美) 约翰·安德森
[2]《超越智商》(美)基思·斯坦诺维奇
[3]《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4]《数据时代2025》IDC
[5]《人生模式》阳志平
[6] 《How to take smart notes》 Snke Ahrens
Articles:
[1] 如何快速建立知识体系?常青
[2]分享我的生活管理系统 - L先生说
[3]你的知识库,是时候更新了 - L先生说
[4]我们如何获取信息,组织知识 - 少数派(https://sspai.com/post/60770)
[5]Topbook思维重构计划系列文章
[6]What is Knowledge Organization? Birger Hjrland
[7] 如何高效实践卡片式写作? - 少数派
[8] 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https://writingcooperative.com/zettelkasten-how-one-german-scholar-was-so-freakishly-productive-997e4e0ca125)
以上是写文时参考使用的材料,总之特别不规范,一些零零碎碎的地方自己也忘记了是从哪里参考而来。如果有遗漏,请大家批评指出~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3 04:16:1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全文共5436字,耗时7小时,多次更改,全文干货,思维导图在最后,文章有点长,希望你可以坚持看下去。
一、知识体系

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是“液态的”(liquid),是一个流动的世界。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一切都处于不确定性中。
信息是构成世界的微粒,社会之所以是“液态的”、“流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的传递。
微博热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微信消息在屏幕频繁闪烁,五花八门的学习课程开播提醒,领导交代你的琐碎小事应接不暇。废物信息裹挟着有效信息,劈头盖脸向你袭来。
你抱怨你被迫接受了太多东西,严重的碎片化,让你无法拼凑起完整的信息,却从未想过把有用的信息整理成一个体系。
前些日子,许久不联系的同学突然私信我,说他最近压力太大了。报的初会和教资都面临着考试,最近还在办理出国申请,关键是,开学后要进行期末考试,他还没有开始复习。所以来问问我,看能不能得到什么帮助。
我先是炫耀了一番我已经考完试了,接着告诉他我的课很少,每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然后调戏他不学习小心找不到女朋友。
最后在他的苦苦哀求下,我告诉了他:你应该着手深入微观世界、记忆重构、创新三个方面去努力。
01 深入微观世界
以前的我,总是对于概念性的东西不屑一顾,一页书上没有几张插图我都直接翻过去,认为那简直就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我的智慧应该用在其他地方。
但是,每当老师用这些概念进行讲述的时候,我真的很懵,表面的镇定和频频点头,只是为了避免被叫起来回答问题,内心早已翻江倒海。
啊?你说啥?
这是什么?我没拿错课本吧?
.....
后来我才彻悟,有效记忆的前提,就是对于知识的深刻掌握和理解,这更是一种对于内容本质的追寻。
相比于完整的知识体系,细小的知识点、概念等,就是构成体系的微粒,微粒的贯通和流动,才会让体系产生效果,不至于死水一滩。
如果没有深入理解知识点,即使有知识体系,也只是把枯燥乏味的知识点,换了一个呈现方式而已。
在这里,为你推荐两种方法:SQ3R阅读法,费曼学习法
①SQ3R阅读法
美国衣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教授,提出了SQ3R阅读法,这种方法在英美等国家,大受推崇,引起强烈反响。
(前方会教你和异性交往的小技巧,点个赞活动一下筋骨,准备接招吧!)


Survey(浏览)
Question(发问)
Read(阅读)
Recite(复述)
Review(复习)
A、浏览
当你拿到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并不是立刻开始阅读,大快朵颐,享受快速阅读的快感。而是应该先浏览目录、前言、注释、参考文献、索引等部分,对于这本书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你对面坐着初次见面的女生,怎么可能一开始就问“你觉得咱俩以后要几个孩子好?”姑娘只会觉得你是变态......
首先你会看到这个姑娘的穿着、外貌,大眼睛,很爱笑,身材纤细,浅黄色连衣裙,波浪卷的头发(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有好感后,再开始慢慢了解。
B、发问
了解了这本书的大概内容之后,我们就要开始提出疑问。比如问问自己,“这本书大概讲了什么”,“关于这本书的内容,自己掌握了多少”,“有关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是否大致了解”。
对自己提出疑问,是审视自己的最好方式。你可以根据自身疑惑,在阅读中主动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去阅读,往往比脑海里什么都没有,要有效得多。
在和对面的姑娘有了好感之后,就可以开始慢慢聊了,“你家哪的呀”,“工作是什么呀”,“我觉得我们两个挺般配,你觉得呢。”提出疑问,去寻找答案,可以帮助你更深入了解对方。
C、阅读
遇到困难的、标重点的段落,要放慢阅读速度,以读懂和把握为准。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停下来,重新回去再读一遍。
这种方法,看似非常麻烦,而且会打断我们的阅读兴趣。
有时候快读到故事的高潮了,前面的铺垫没有看懂,还要忍着后面情节的诱惑,重新去读,会很扰乱我们的兴致。
但是,当你读懂了看似晦涩的内容,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你会有很强的获得感,对于继续阅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
当你们彼此已经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可以去讨论一些深刻的内容,比如“婚后想去哪个城市生活”,“对于职业上的发展,有没有什么想法。”这些对于生活的深刻见解,能够帮助你更好决定,这个人是否值得去共度一生。
D、复述
并不是指,你要完全把这本书背下来,一字不差,而是要更多的复述出重点内容。
对于一个部分复述得越精准,说明理解越深刻。如果有的地方出现了断层,说明还没有把握好整体的脉络。
对于不清楚的部分
当你们已经聊得很透彻了,你还不能着急,要慢慢思考,回想她刚才说过的话,她喜欢有人时时刻刻陪着她,喜欢在落日余晖下散步......
回忆起姑娘说过的话,而不是让她的真心,都变成耳旁,她对你说过的话,都是你今后要注意的地方,小心惹她生气呀。
E、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就是遗忘速度先快后慢。所以复习阶段也要遵守这个规律,学习之后的初期,一定要频繁地复习,让这些东西深深刻在你的脑海里。
有人做过实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的知识在不复习的情况下,一周后记忆率只剩下13%,但是按照艾宾浩斯记忆规律进行复习,一周后的记忆率保持在86%左右。
随着记忆的不断强化,后期遗忘速度会越来越慢,你学习过的,也会逐渐变得不可磨灭。
当你们已经经过了热恋,准备携手走进婚姻殿堂了,可不要就想着抱得美人归,别忘了之前你们许下的誓言,你要好好地对她。
SQ3R阅读法是一种极为高效的精读法,坚持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层层深入文本框架,达到由浅入深的境界。
(悄悄问一下,你觉得星禾分享给你的,和异性相处的方式有效吗?)
②费曼学习法
说真的,我高中就是用了这个方法,在老师提问我政治课问题的时候,一次次死里逃生。


具体过程:
(1)得知某概念
(2)对概念进行复述,检验是否卡壳
(3)如果中间停滞,有卡壳现象,则重新复述,重复上一步骤回顾相关资料;如果很顺畅,将其对别人讲述,进行对比,结果和内容是否满意
(4)不满意,则回顾相关资料,重复上一步骤;满意,则寻找更加精炼的语言进行解释
通过这个方法,你可以快速掌握一个新概念,对于你学习的进行,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只是对与概念,其他的,比如公式、段落,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当你被某些枯燥的定义困扰的时候,真的建议你去试一下这个方法。
如果把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比喻成工业生产,那个让你抓狂的名词,就是生产线上的产品,而这条生产线,就是费曼学习法。
产品想要出厂,必须经过重重检测,突破重重关卡。一旦有环节出现差错,就要打回上一步骤,重新加工生产。这样出来的产品,才会让人感到放心。
当你利用费曼学习法来学习,严格按照步骤,你的学习成果也是可以让自己安心的。
02 记忆重构
理解和记忆是无法割裂的。
你可以在脑海中想象一下,一颗参天大树,却没有绿叶的生长,最后也免不了死亡的命运。
只有记忆的框架,而没有对于知识的理解,知识就难以依附在框架上,自然无法变成一个知识体系。
只有对于知识的理解,而没有框架把知识进行分割、整理、归类,在时间之流的激荡下,你脑海中的知识也会变的混乱,想提取出来的时候,总是受到其他内容的牵绊。
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极其重要的。
虽然你可能听说过思维导图法,但是,我还是要推荐给你,因为这个方法,真的真的真的很好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你记住了嘛)。
思维导图的创始人,东尼·博赞(Tony Buzan),英国头脑基金会的总裁,身兼国际奥运教练和运动员顾问,还有众多其他荣誉,并且著作等身,出版系列图书风靡200多个国家,通过“思维导图”帮助更多人实现轻松有效的记忆。
思维导图并不循规蹈矩,它的使用技巧,是通过许多灵活的线条,把知识串联在一起。根据各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层级结构,按照规律将主题关键词进行链接。
把知识变成思维导图,具体的知识点也会呈现出抽象的特点,这种放射性的形状,可以向外散发出无数节点,让你的逻辑能更加顺畅。
这么说可能都快把你绕晕了,来看几张直观的图片吧




怎么样,再想起那些整页整页的文字,思维导图是不是更加直观,重点也非常突出呢?
前些日子,我在备考初会,复习经济法的时候,就是用的思维导图法。
经济法的内容非常繁多,知识点也是很细碎的,不同的法律之间的要求、规定、制度也是相差极大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纯粹的记忆、背诵,那可真的是费时费力,还没有成效。
所以,我选择了使用思维导图,给大家看一下我做的,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



原谅我不好看的字...还有初会必过!

虽然和网络上的大神门相比,我的思维导图相形见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真的很有效果。让我和狗熊掰棒子一样,背一个忘一个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够迅速链接起来。
当然,你也可以在这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绘图,也可以画得图文并茂一些,因为通过主题关键词和图像、颜色的记忆链接,能够在大脑里建立更加深刻的节点,大脑受到颜色、形状的刺激,记忆会更加深刻。
在这里,我要给你一个提示了(划重点)。
可以画得图文并茂一些的意思,并不是让你去专注于画,你的侧重点仍然是整个思维导图,以及知识点之间的链接。
我之前就是为了把思维导图画得美观一些,特别喜欢在绘画上下功夫。我心里想,画得好看一些,自己会更有成就感。
当我真的把重心放在画上的时候,我不仅发现了我的画画技术是这么烂,而且在绘画上花费的时间,竟然比我记忆的时间还要久!
我经常画到胳膊酸,而且进度始终提不起来。我本想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但是过分执着于美观,反而让我得不偿失。
所以,绘画只是起辅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知识之间的从属关系、结构等级,有序排列。
思维导图虽然是图,但是重点在记,而不是画。
03 创新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哲学上讲,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所有的事物,都要不断经历发展变化,否则只会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下场,只有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世界的发展,让我们能够通过网络相识,如果只停留在远古时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通过一篇文章,能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我真的很开心~
当你辛苦制作出了一份思维导图,可以稍微开心一下,但是千万不要以为就此结束,然后就束之高阁了。
思维导图的作用,是来用的,并不是来观赏的。
如果你只是把它用来看,让自己沉浸在完美的劳动成果里,沾沾自喜,为啥不直接画画呢,画出来的东西不是更好看吗?
所以,制作好思维导图之后,一定要及时使用。利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记忆,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加深自己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逻辑脉络上的把握,关联内容之间的链接。
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缺漏的地方,也可以及时更改,完善思维导图。这其实是一个在互斥条件下,不断融合的状态。
(以下是关于我对观点的叙述,码字不易,点个赞支持一下可以嘛,蟹蟹你!)
二、观点

看到这个问题的展开描述,我只想对提出问题的人说,我懂你
以前的我,也是这样,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永远也无法插话,好不容易有点想说的,却支支吾吾不敢开口,怕被取笑。看见别人懂那么多,能说会道,自己也很惭愧。
所以,我好好分析了原因,并且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你继续往下看。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开始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并不是说教育不好,而是早就给我们规划好了线路,很多可能性被人为灭失掉。大人们告诉我们:你只能这样做,那样做是不对的
我们的思维,在我们很小时候开始,就被所谓的“标准答案”禁锢着。所以有时候,我们抱怨自己的观点不够新颖、独到,是因为真的很难避免思维上的局限性。
你知道吗,在我们每个人的天性里,都隐藏着懒惰。这并不是可耻的,对于懒惰,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看法。
思考真的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让我们感到很累。所以,我们的大脑,就会有意识地,倾向于去躲避复杂的思考过程,转而去听从别人的思考结果,表示赞同。
但是,构建自己的观点真的很重要。
你不擅长表达,没有自己的观点,心里很痛苦。却还有可能被别人误解成,你就是一个喜欢附和的人,这种无奈和被误解的感觉,真的很痛苦。
所以啊,我希望,你能看一下我为你提出的两个方法。
01 深度学习
既然没有自己观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思维和外界进行链接,进行深度学习。
这种学习,一定是深层次的,而非碎片化的。否则,你收获的,只会是对于内容的浅尝辄止,得到的只是低密度、浅层次的东西。
这些东西,无法在你脑海里产生深刻印象,自然无法引起你的共鸣和深度思考。
在你小的时候,如果爸爸妈妈让你去看四大名著,你会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心浮气躁地乱翻书,什么都没有看进去。
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想看的动画片,你总会津津有味,整个人会完全沉浸在里面,喊你吃饭也听不见,还会被动画人物那种奋斗、勇敢、善良所感动。
所以,你一定要进行深度学习,去领悟内容的精华和奥妙,不要浮在表面。只有静下心来,沉浸在学习中,你才会和内容的撰写者,进行深度的交流,引发你的独立思考,刺激全新观点的产生。
这个过程很累,你付出的,可能是浅层次学习几倍的时间和努力。但是,浮在知识表面,虽然降低了学习难度,但也削弱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得不偿失的。
02 反常思维
这是一种违背正常思考方式的思维。
当你听到别人评论一件事的时候,不要盲从,这时候可以从反方向去思考,“如果这件事换个角度想,会怎么样?”
普通人是不具备这种思维的,所以需要去刻意地培养,刚开始你可能会感觉很累,这也是正常的,但随着你坚持一段时间,你会逐渐习惯这种思考方式。
渐渐的,你也会发现,反常思维变成了你的固有思考方式,仿佛与生俱来,天性使然。在看待任何一件事情、事物的时候,你总是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你知道吗,我们总是习惯去躲避自己,想方设法去避免“正视自我”这件事。
这真的是一种错误的方式。
李荣浩在《满座》有一句歌词:要跟自己认错话不多,一句就忐忑
逃避,仿佛也成了一种常态。
但是,勇于正视自己,就是踏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啊,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奋力追寻的。
与其在已知的现实中装睡,不如跟随自己真正的内心。
所以,从现在开始,和自己约好,去做出疯狂的改变吧。
你好呀,我是陈星禾。过去的时间里,我迷茫过,痛苦过。但是现在,为了变成更优秀的人,我也和你一样,一直在努力生活着。
悄悄告诉你,我有许多有关学习、成长的干货内容,想要和你分享呀。
不如,我们交个朋友吧(伸手)。
我是陈星禾,很高兴认识你!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3 04:16:2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近万字长文——独特的认知体系搭建入门

有一句最近很流行的话

「当你的财富大于你的认知,这个社会有一百种方法『收割』你」

在今天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爆炸,精彩的观点和信息层出不穷。

于是,有了知识焦虑,有了无所适从。就像奇葩说的舞台上,双方辩手你来我往,投票也就应声而变。许多人因为自身的判断能力稍弱,是极容易被他人三两句话而影响,变更自己本身的想法。

越是信息爆炸,大家越是需要构建自身的认知体系和形成自己观点。在纷繁的世道中,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区别在于:某些人的认知体系更加完备,更加科学,更加理性,更加全面。

于是,这些人大多坚定而自信,遇到各种问题都能游刃有余不急不缓地去分析解决。这些人往往也更加容易成功。

1. 从「基向量」到「基线知识」——认知体系的根基


关于认知的讨论很多,但如何构建认知体系,其实一直没有很好的阐述。

因为,认知体系这个概念实在太大了,构建认知体系的方法显得苍白而无力

然而,一些数学领域天才们早就有了」如何构建某个体系「的最佳方案!

那么我们不妨借鉴数学思想,狗尾续貂,试着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等数学的线性代数理论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基向量」。
基向量可以通过线性变换和组合表示整个空间种的所有向量。




你看,数学家认为「如何描述空间中任意的向量」是个麻烦的事情,于是,他们提出了一种「通法」——通过「基向量」来定义描述空间中所有其他向量。

在线性代数的理论,我们知道:
这个空间的所有向量(事物)都可以通过基向量的线性组合(简单组合)来表述
这个空间的所有向量(事物)的变化、运动,也可以通过基向量的线性组合来表述

所以,这个方法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基向量是有限的(对于有限维空间来说),如果所有其他向量都可以通过有限几个基向量的组合来描述,那么反之,所有向量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基向量的组合

这句话很重要,这就是——特殊事物一般化的思想。

总有人开玩笑,数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是把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把困难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然后解决它。其实,这并非一个笑话,而是极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重要的分界线来啦————————————

其实,线性代数中的空间概念其实是一种抽象的体现,不仅代表我们现实当中的三维空间,还可以想象成一本书,一个类型题目的解法,投资组合方案……

下面的内容比较难懂,我尽量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希望大家可以可以看得慢一点。

为了让后面的内容好懂些,我这里不妨用「一本书」来举个例子:

比如任何一本英文书,其实可以看成若干单词的组成,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英文书,其实都可以用若干单词的组成来描述,(当然,这里没有考虑顺序问题)。




我们不妨定义一个「世界上所有书的空间」,那这个空间的基向量就是所有单词(比如有 20000 个单词)。于是,世界上任何一本英文书都可以表述成这 20000 个单词的线性组合了。

(当然,实际问题远比这个复杂,为了简化理解,忽略单词重复和词语顺序,因为实际上书籍空间的基向量理论上是无限维的,这里不多解释)

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比如给了你任何一本书,你都可以看得懂!(废话,因为 20000 个单词我都认识!)

注意,不要把这一条看成理所当然,你停下来想想,如果一个人没有掌握这 20000 个单词,而是只掌握了 2000 个单词,那么随便给他一本书,他不一定能看懂!

接下来,掌握了 20000 个单词的你,给你任何一本新的书,你都能从老的书里找到这本书的相似之处,甚至从基本老书稍加变化形成新书。




我知道大家会有一个疑问:掌握 20000 个单词当然好啦,但我们学得时间少,只能掌握 2000 个怎么办?

其实,大多数人学习都面临了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学习所有知识,所以只能掌握一小部分知识,这样我自然比学了所有知识的大神差了些。

但是,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

但是,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

但是,这个想法其实是错的!

因为,学了 2000 个单词的同学,其实很可能花了和学 20000 个单词的同学一样的时间!

学 2000 个单词的同学,他可不是只学了这些单词啊,他很可能不断地重复某些单词的学习(比如 abandon?? 手动滑稽),学习这个单词的各种变体(过去式,复数……)学习这个单词的各种搭配。

所以,许多同学花费的时间并没有少多少,成绩却比不过那些大神,于是感慨自己成绩不好是因为资质不佳。

你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认知体系的差异!

为什么要学习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如何更好的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这就是原因。

那么,接下来重点来了: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认识成一个抽象的知识空间(当然,这个空间也几乎是无限维度,但对于每个领域来说,我们不妨认为是有限维度,因为常用知识和理论很有限),那是否有一些「基向量」一样的知识存在?

如果有,那无疑掌握好「基向量」知识,就可以快速习得掌握所有知识。(就像如果你认识了 20000 个单词,你就可以读懂每一本书!)




2. 什么是「基线知识」?


我把像基向量一样的知识称为「基线知识」,就像是数学中的线性变换,其他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对「基线知识」的简单变换得到。

那么,这种「基线知识」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理论家的理想模型?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需要一个故去的伟人做个旁证。

笛卡尔,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理性主义之父,同时也是伟大的数学家,他将数学中的两个伟大门类「几何」和「代数」统一了起来,创造了解析几何这个正在折磨无数高中生的神奇数学工具。

笛卡尔在他的书中曾经描述过他是如何构建自己的数学体系大厦

他首先在现有的所有数学结论当中,找寻哪些结论可以成为他的理论体系的基石。
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找到了几条「不言自明」的公理。
然后,利用这些公理,结合逻辑思想,一条一条地把所有已知的数学结论推到了出来。
公理就像一棵树的树根,在树根上逐渐长成树干、枝杈、和无数的叶片。就这样,他搭建出自己的数学体系大厦。

那么显然,在数学这个知识门类种,我所说的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当然,因为「公理」太过基础,而数学知识又发展得尤为迅速,越来越深奥,越来越抽象,普通人是无论如何无法从公理入手搭建自己的数学知识大厦。

所以,后来的数学工作者不会再从公理入手,而是从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开始进入数学的大门。比如集合的理论,函数,解析几何,方程,然后到矩阵工具,微积分工具……

这些基础工具构建了越来越高、越来越深奥的数学大厦。

你会发现,普通人人生中遇到的大多数数学问题,其实用我刚刚说的那些工具基本就都给解决了。

所以,集合的理论,函数、方程、矩阵、微积分就是「初中等数学大厦」的「基线知识」。

你只需要掌握好这几样知识,其余的定理定义,模型,理论都很容易学会,也更容易掌握。

反之,如果「基线知识」你不会,遇到新问题很可能会学得半懂不懂,却自以为懂了。

比如众所周知的 PageRank 算法,看似只是一个算法,但如果你无法证明(理解)这个算法的收敛性,你就根本理解不了这个算法的基石,还以为我虽随便随也能写一个 PageRank,也能成立个谷歌啥的。

3. 那么我们回头来看看,什么是认知体系?


我们首先要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认知体系。

其实,认知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知道」和「认知」

「知道」部分包含各种事实,数据,原理,定义,信息。这个部分庞杂具体,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知」则是串联所有「知道」的核心。只有「认知」,才能利用好你的「知道」,做出判断,做出决策,做出思考和评价。

所以,构建认知体系,就是构建「知道」和「认知」两个部分。

4. 如何构建认知体系?


首先上图,然后逐一说明:




人的认知体系,应该包含三类「基线知识」。

其实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知识都涵盖在一个知识库中,那基线知识可能会极多。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