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中真的没有词能够代替「Deadline」吗?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2 10:52   4547   5
有的翻译是“截止日期”,但是相比于双音节的“deadline”,显得冗赘。而且“deadline”中的“dead”部分,体现出了紧迫感并暗示交不上的严重后果,而“截止“一词则相对比较中立。有没有一种信雅达的汉语翻译能反映出这个词的精髓?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10:53:40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这种译文体最大的毛病,是公式化,也就是说,这类的译者相信,甲文字中的某字或某词,在乙文字中恒有天造地设恰巧等在那里的一个‘全等词’。如果翻译像做媒,则此辈媒人不知道造成了多少怨偶。”
——余光中《翻译和创作》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10:54:3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会觉得「截止日期」不如「deadline」合适,说明你的语言习惯早就已经被英语驯化了。
首先,提问「XX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本来就是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
这完全是一个从英语当中生硬直译而来的英语句式。
汉语与英语的差异之一,就是汉语是动态语言,英语是静态语言。
简化来说,就是汉语多使用动词,英语多使用名词。
如果是一个中国人要问某事的「截止日期」,他会问:
1.「活动截止到什么时候?」核心词「截止」,是动词
2.「作业最晚什么时候交?」核心词「交」,也是动词
而当我们转换成英语思维,这句话才会变成一个when引导的疑问句:
「When is the deadline of sth?」直译:「某事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核心词「deadline」,是名词。
可以看出来,「某事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本身就是一个生硬的英语直译句,也就是翻译腔。
现如今中英文的交流增多,可是很多公司根本不愿意花钱请专业的翻译,随便找一个会点英语的员工,拿着翻译软件就上场了。这些翻译大多粗制滥造,这就导致我们接触到的中文有很多都不是标准中文,是翻译器生成的带着翻译腔的中文。
其次,认为「截止日期」不如「deadline」更有压迫感,是思维受到了英语语言的影响。
汉语「截」:割断、切断
汉语「止」:停住,中断进程
「截止」这个词,本身就已经很有紧迫感和压迫感了,难道非要与「死」产生联系才算够痛快吗?
那我们不妨问问作家们,出版社说了「截稿日」是下周六,你敢拖到下周日再提交吗?不加「死」字就不够有压迫感?
再者说,不同文化中都有各自的「死」隐喻,这一点在中英文中都有不同的体现。
例如英文中会有
「kill time」:消磨时间
而中文会有:
「累死了」:exhausted
按照题主的逻辑,是不是非要中国人把「消磨时间」说成「杀时间」,要美国人把「exhausted」说成「tired to die」才行呢?
可以,但没必要,当一个语言中已经有本土词了的时候,译者应该首先选择本土词,当本土语言中没有对应词的时候再引入外来词。(这是对正式译文的要求,通过网络的语言交流除外。)
说到底,还是翻译者的水平太差。
中英文是两个使用人数最多的大语种,互相交流影响是必然的。
可我们国家的很多人,一方面没接受过像汉语言专业那样系统的汉语教育,二没有受到标准汉语环境的熏陶,网络玩得太多,书读的太少。本身自己的中文水平就不够好,对自己的母语总是有很多想当然的看法。
不是你身为中国人,你就一定很了解中国文化,这些知识不是生来就懂的,万事都是需要学习的。
中英文是两个非常优秀的语言,推荐阅读这本书:



当你对这两个语言有个全面的了解,就不会总是信口开河了。

顺便回应一下评论区:
有人提到,「截止日」比「deadline」说起来更累,这我不否认。
但是呢,与deadline对应的词是「截止日期」,不是「截止日」,一字之差相去甚远。
中文讲究平仄韵律,「截止日」为什么听上去拗口且累,那是因为,它的韵是「平仄仄」,这种韵在中文里本来就是拗口的。

2023-1-10更新,回答一些评论提出的问题
一、有评论说,使用动词结构去翻译,那么对应的单词就是「due」而不是「deadline」了。
首先,这位朋友可能已经很久没有阅读过正式语体。
来看一下「截止日期」在中文里的使用场景:
XXX征稿/考试/招聘通知
正文:xxxxx
xxxxx
报名截止日期:xxxx
其次,这位朋友应该完全不懂翻译。
因为你但凡学过一点翻译,就应该知道,翻译从来就不是字对字、词对词的。
二、有评论认为,语言之间互相影响是一个积极的现象,语言的融合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这个说法我同意,而且这算是语言学领域一个很热门的观点。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一个语言现象从出现到融入到语言习惯当中,会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有人拿「long time no see」被收入英语词典举例,实际上,「long time no see」被收录是在1994年,它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出现是在1901年的一本书里,而它在口语中出现的时间还要更早,有学者追溯到了1980年代。
也就是说,一个外来词从引入到真正被本地语言吸收和接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高度全球化的当下,这个过程会被无限缩短,但不会完全消失不见。
就比如,在网络上,每年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网络用语,这些都叫做语言现象。有一些网络语言会随着时间的沉淀进入我们的日常习惯,但有些语言会被慢慢遗忘,这是语言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对于语言的习得过程。
虽然语言是不断变化的,但是,在时间的流体中,取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在这个时间点上,语言习惯又是静止不变的。
语言习惯会一直改变,这不假,但是在每一个还未改变的时间点上,我们又应该尊重当下那个时间上的人们的习惯。
语言除了用于日常交流,还具有许多其他的功能。
例如,语言具有审美功能,人们用语言创作诗歌、散文、小说,当你把这些文学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就格外需要注重审美。
如果一部英译汉的译作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无论它的原文写得有多好,中国的读者也感受不到,不是吗。
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看很多人都没有提到。
从语音学的角度,英文缩写比英文单词更加容易进入中文体系,也更加容易被中国人接纳。
想象一个场景,在一个新闻直播间内。
主持人说:
1.我们看到,最近有许多购物APP推出了优惠活动。
2.我们看到,最近有许多购物app.(读作/p/)推出了优惠活动。
在这种正式场合,前者很自然,后者就很奇怪。
这跟我们的语音体系很有关系,通俗来讲,汉语的读法是一个字一个重音,每一个字是分开的。字母缩写我们可以很正常的读出抑扬顿挫,而英语单词就不行了。
反过来说,英语是一种字母语言,我们的汉语拼音能比较自然地进入英语里面。可是,好像目前来说,还没有那个中文词是以中文方块字的形式进入英语的吧?
(通俗说法,请不要扣字眼,我写论文时不会这么写)
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的包容性,也都是基于该语言的特点来的。不要再说英语比汉语更加包容了,语言特点不一样。
毕竟目前英语里可以接受:
let's go have some xiaolongbao...
却并不能接受:
let's go have some 小笼包...
2023-1-17更新:
最新的一些回复已经让我不知道怎么回应了。
写了那么多,也抵不过一句:必须要有「死」字,没有「死」字就不行。
除了「你开心就好」,我还能说什么呢。

来看看新回答吧:
汉语中哪些表达可以替代「不能同意更多」?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10:55:09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名词:
訖日 (kyt njit)
竟期 (krià gy)
用来对 deadline,如「讫日/竟期是哪天?」
动词:
訖竟
用来对 to be due,如「哪天讫竟?」
上述翻译用以因应硬译场合,并尽量规避「到期」这种目前认知上相对静态 (状态保持到某个时限) 的用法。
口语更自然的表达是「最晚/迟哪天 + 行为」,如「表最晚/迟哪天交」「课最晚/迟哪天还能选」。
Time limit”, 1920, American English newspaper jargon, from dead (adj.) + line (n.).
Perhaps influenced by earlier use (1864) to mean the do-not-cross” line in Civil War prisons, which figured in the trial of Henry Wirz, commander of the notorious Confederate prison at Andersonville, Georgia.
再唠叨两句,放弃你非母语者从字面自行附会出来的「紧迫感」吧。要说「紧迫感」,抢在零点到来之前把方便面吃完的古早笑话告诉我们「有效期」的「紧迫感」同样不小。
常有人以这种放大毫厘锱铢,强生区别以自正 (指 to justify,非别字) 其论的情况,结果往往会导向懒惰愚蠢的音译。
以目前最常见的 robustness 为例,一提「稳健性」「健壮性」就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跳出来,说这个翻译没有体现这方面、那方面的意思,不够精确。然而这个词在源语言中就是 robust 的名词,人家用得好好的,怎么到你这儿就冒出这么多奥妙精微了?
实际上,边边角角的所谓「内涵」是这个词由普通名词进入学科,成为「术语」后,在语境下形成了更丰富的内涵,在这个语境外仍然是个平凡的词。同样,对译用词本身也不需要在字面上将所有区别一一展现,这些内涵在译语成为「术语」后,自然会附着在语境中。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10:55: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失期当斩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10:56:18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面对一句英语,如果你要逐字逐句找汉语的对应词汇,本身就犯错了。
你要在汉语里面找一个词汇代替“deadline”,首先是因为你自己习惯了英语的表达方式,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制造一个汉语词汇替代它。
但是,如果你习惯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你本不需要找词汇代替它。
比如你想说:这个项目的deadline是哪天?
如果不想说英语,却硬用中文直接替换英文单词,就是:这个项目的截止时间是哪天?
这样就有点啰嗦。
但你可以说:这个项目哪天截止?
这样比你加了英文单词那句还要简练。你需要做的,不是找个名词强行替换“deadline”,而是找个汉语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这句话的意思。
相信我,汉语是个非常简练的语言。
同样,“这个homework的deadline是哪天?”大可以说成“这个作业哪天交?”
在(受英语影响很严重的)年轻人之间流行的英文单词,而且被说成“汉语不能替代”的,大多很容易替代,只是部分人已经不习惯对应的汉语表达而已。
再举个例子:某某公司给你offer了吗?
这里的offer,也不需要非得找个汉语词汇代替。
你可以说:某某公司面试过了吗?或者,某某公司录你了没?
简练,且不拗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