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訖日 (kyt njit)
竟期 (krià gy) 用来对 deadline,如「讫日/竟期是哪天?」
动词:
訖竟 用来对 to be due,如「哪天讫竟?」
上述翻译用以因应硬译场合,并尽量规避「到期」这种目前认知上相对静态 (状态保持到某个时限) 的用法。
口语更自然的表达是「最晚/迟哪天 + 行为」,如「表最晚/迟哪天交」「课最晚/迟哪天还能选」。
Time limit”, 1920, American English newspaper jargon, from dead (adj.) + line (n.).
Perhaps influenced by earlier use (1864) to mean the do-not-cross” line in Civil War prisons, which figured in the trial of Henry Wirz, commander of the notorious Confederate prison at Andersonville, Georgia. 再唠叨两句,放弃你非母语者从字面自行附会出来的「紧迫感」吧。要说「紧迫感」,抢在零点到来之前把方便面吃完的古早笑话告诉我们「有效期」的「紧迫感」同样不小。
常有人以这种放大毫厘锱铢,强生区别以自正 (指 to justify,非别字) 其论的情况,结果往往会导向懒惰愚蠢的音译。
以目前最常见的 robustness 为例,一提「稳健性」「健壮性」就会有一群乌合之众跳出来,说这个翻译没有体现这方面、那方面的意思,不够精确。然而这个词在源语言中就是 robust 的名词,人家用得好好的,怎么到你这儿就冒出这么多奥妙精微了?
实际上,边边角角的所谓「内涵」是这个词由普通名词进入学科,成为「术语」后,在语境下形成了更丰富的内涵,在这个语境外仍然是个平凡的词。同样,对译用词本身也不需要在字面上将所有区别一一展现,这些内涵在译语成为「术语」后,自然会附着在语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