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论坛 期权论坛 股票     
期权匿名问答   2023-2-12 00:22   4258   5
希望答主们能够从什么样的努力,怎样努力以及附加一些具体事例来分析
旨在通过分析经验为后来人增添经验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00:23:2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不好意思,还真的不可以
有两个原因

1、努力、坚持这种词语是一种事后装逼时的描述,而不能用来指导实际操作
你成功后装逼时可以说——那时我很努力,我坚持了很久

你努力,说明你很用力
那对不起,你是跑不远的,你离崩溃和自暴自弃不会太远
支撑你走下去的应该是习惯

2、当绝大多数梦想靠努力考上名校的人看见“努力”两个字的时候
方向就已经完全错了
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回应质疑:

哎哟我滴妈
我是在回答“努力能不能上清华北大的问题”
不是“努力有没有用”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理解能力出了问题


为什么捏?
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观念就是
“她学习好,是因为人家努力”
“你学习不好,是因为你他吗不努力”
“所以你要努力学,才能赶上人家”

网上的鸡汤文也喜欢搞这一套
各种催泪、各种煽情
让你们误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越努力越幸运
只要努力,就可以拥有一切

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
绝大多数人就会把努力视为一种数量和时间的堆砌
并把别人的成功的一些外在表现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
”别人就是因为每天晚上学习到3点才考上北大,那我就学到4点“
”别人就是因为高中三年刷了20000道文综选择题才考上北大,那我也要刷20000道“
”别人就是因为每天至少五张卷子就考上了清华,那我至少也得刷4张吧“
”别人就是因为每天都记笔记,搞错题本,高中三年下来积累了厚厚的错题本才能考上985,只要我能做到这样那我也能成功“
”别人就是因为用了这种学习方法成功了,那我也跟着用,迟早有一天我也能成功“
”别人就是因为每天下课都跑去问老师才考的这么好,那我也要像她一样“

问问你自己,扪心自问
当你看到别人成功的学习经验时
如果你的内心深处抱着这些想法
你潜意识里想到的是这些东西
那你就是炮灰的命,活该上不去(当然我的意思是你得看透本质,改变观念才行)



为什么?
因为至少在学习(其实我很讨厌学习这个词,还不如说备考呢)这一块
决定你是否能成功的(假如成功是考上211985吧)
从来都不是努力

而是你有没有学会
有没有学懂
记不记得住
能不能举一反三

你所做的一切,都要为了这个服务
而不是看到了人家的方法,就生搬硬套地安到自己身上
也不在乎这么做能不能帮你学会、学懂、记得住,然后什么都不管了,傻傻地在那坚持

努力不等于学会

努力不等于记得住

努力更不等于考得好

什么叫有没有学会?有没有学懂?
把书一合上,你还想的起来这一课讲了什么吗?你能不能简单地讲讲你刚才学了什么玩意,越详细越好?
给你个公式你能推导出来吗?
你知道这一块有哪些题型吗?一般的解法是什么?

做错的题,把答案遮住重做一遍,你还能做对吗?
你做过的题目把答案遮住,你还能把每一步、每一个给分点都脑补出来吗?
......

什么叫记不记得住?
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把这个东西娓娓道来?
比如说你翻开书的目录,随便抽一课的内容
你能说出来他哪些东西是要背的要考的吗?能说全吗?
......

能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说了
反正也没几个人做得到
要能把前面两项做到了,985也没什么问题了

这个答案同样也可以回答”为什么有人作业都不写,题目也写得很少,但总是考得很好,而我每天累死累活却越考越差,连以前不如我的现在都把我甩在身后了的”问题

所有学习好的家伙
包括你们看到的那些鸡汤文的男女猪脚
他们做的所有事情
都是在围绕着学会、学懂、记得住、能举一反三出发的

至于努力?
那只是个副产品而已
努力只是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付出的成本而已(比如时间成本)

最后他们成功了
要么自己也没意识到自己能够成功的关键
回头一看
哎哟,我居然写了这么多道题/背了这么多单词/付出了多少多少心血/失去了多少多少东西
然后就把这些玩意当成自己成功的经验告诉你们,误导你们

要么就是戏精附体
在自己写的鸡汤文里面极尽矫情之能事
说自己有多惨、多苦、多累
然后就把你们带坑里去了

人家的努力,只是人家为了把东西学会、学懂、记得住而付出的成本罢了
人家为了把东西学明白而付出
你们却把付出当成一种目的和路径
用最廉价的努力去麻痹自己、感动自己
而从来不去审视一下自己究竟学明白了没有(怎么审视看加粗那一块)

那你上个狗屁的北大清华


下面是吹水时间:
本废物真是见得太多了
我当年的高中就有着一大堆”努力“学习,最后考上个二本三本草草了事的家伙

有人每天晚上11点写完作业后,还要刷卷子刷到凌晨3点
这种人的事迹还在全年级被传为佳话,被包括我在内的一群中二病们争相模仿
但我试了一个星期就崩溃了,心想拉几把倒吧,要是因为这个考不好那就随意吧

还有人每天至少刷六七张卷子,每天一下课就看到他在埋头写各种卷子,连尿尿都不去的
搞得坐在他旁边的我紧张兮兮的,生怕这货突然哪一天考年级第一了
结果有一天我实在是受不了了,趁他不在的时候就把他的卷子偷过来看了看
结果差点没把老子笑死,全是瞎鸡巴乱写
那字跟狗爬似的,而且只改选择题,大题乱写几个字就当做完了,连答案都懒得抄
从此我再也不虚了,看他就跟看傻逼一样
最后还不是老老实实滚去了三本?

还有人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记了好几本数学笔记
哎哟那个质量简直可以被当作状元笔记放在网上卖
但是她的数学一直都是七八十分,稳的一逼
天天混吃等死的我偶尔还能及格呢

有一天我吃饱了没事干,想恶作剧一波
就在她的错题本上随便找了一道题,然后抄在自己的本子上拿去问她
结果屁都放不出来一个,盯着那道题看了半天无从下笔
哎呀我滴妈,这可是你自己记在本子上的题目啊
你这么快就忘了,那你记这么多本笔记是真想拿去卖钱吗?

这一下子就把老子给点醒了,因为我成功地找到了反面教材
从此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而她显然还是没有看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
最后转了理科,去了个不知道是二本还是三本的学校

没意思,见得太多了
想到就烦,不举例子了

还房贷很辛苦,请给我打钱公众号:哎哟不想学习啊(xueshen7799)
微博:幻夜梦屿
「原创」怎么会有人不知道做思维导图的注意事项啊?你很努力很认真,但是你很没用
3#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00:23:5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清华北大是中国的顶级学府,也是所有学子心中的梦。成为清华、北大的学生,你一生有四次机会!
下面解答一下努力与上清华、北大的关系,这套解释体系也同样适用于努力与所有伟大梦想的关系。



    曾经看过一幅骈句,对仗非常工整,读起来振奋人心。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骈局的上阙举了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例子,下阙举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复国的例子。两个例子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同样的脍炙人口,同样让闻者血脉喷张。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所展现的种种伟大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所能看到的所有伟大的事迹或者成果,都业已有人做到了。而这些人在做到这些伟大成就之前,都是普通人。有些做到这些伟大成就的人在当世仍旧是一个普通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变得伟大的,比如梵高和伽利略。
第二个问题,是否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变得卓越和伟大?
   答案是努力是卓越和伟大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努力不一定造就卓越和伟大,但不努力一定没戏。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光靠努力无法达成卓越和伟大?
   答案是总还有一些其他的决定因素。比如天赋、兴趣、坚持、策略。



   说到天赋,我会想起菲尔普斯的大手,让他在泳池中像带了脚蹼一样。我会想起姚明的身高、詹姆斯的弹跳、艾佛森的速度、科比的优雅,这些特质是任凭常人如何训练也难以企及的。
   说到兴趣,我会想到一万小时理论,任何一个人在某一领域花费的有效时间超过1w小时,他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而支撑这一万小时的,一定是兴趣;
   说到坚持,罗素说任何伟大的事物的产生,必经无数次枯燥的重复。所以马克思的晚年几乎全部花费在了图书馆里,康德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过他生活的小镇。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经历,而在于他们更勤奋,更喜欢开展在普通人眼中无论如何难以坚持且没有意义的一遍又一遍枯燥的冥想。
   说到策略,你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抓住合适的机会、做适合自己的事情。倘若马云的创业没有赶上互联网发展的大潮,王健林的崛起没有赶上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柳传志的坚持没有迎来国家改革与开放的浪潮,他们的伟大都不会如此耀眼。
   所以,在决定做一件艰难的事情之前,我们都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你做这件事是因为有兴趣还是想让自己变得卓越?你在这个领域有天赋吗?你能做到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吗?为了实现它,你的策略是什么?现在时机对吗?



回归清华北大这个话题。
   很多人认为自己努力过了。但你只是认为你很努力,其实那些真正考上的人,比你更努力。
   很多人报着功力主义的目的,想成为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这本身没有错呀)。但你缺乏对于治学和求知的坚持和兴趣。遇到困难就会半途而废。
   很多人的天赋不够,策略不足。但你又不认真思考,通往罗马城只有一条路吗?
其实对于每个人来说,成为清华北大的学生,一生真的有四次机会。且一次比一次简单。
第一次机会:高考。难度是最大的。可谓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要求你具有超强的能力。所谓銮铃响处,马到中军。于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大部分人会倒在这条路上,只有少数天资极高又懂得努力的人才走得通这条路。不过别着急,我们的人生还有三次机会。
第二次机会:考研和考博。考研和考博进入清华、北大的难度要显著的小于高考这条路。且在这条路上,天资显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坚持和努力。能否成功取决于:你进入清华、北大的意愿有多强?你愿意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你能否从大一、大二开始就能够尽早树立一个专业目标并作提前准备?你能否在同学打dota、撸啊撸、谈恋爱的时候天天泡图书馆自习室?你搜集考试信息的能力有多强?你能否把参考书目读十遍以上?你能否经常跑去清华北大去蹭出题老师的课并与之建立联系?
    考研和考博拼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你有多努力,你做的准备有多周详,你能考上的可能性就有多大。所以经常会有很多二本、三本的学生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拿到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的,实现了自己人生层次的飞跃。秘诀无他,唯有坚持和努力。一次考不上考两次,两次考不上考三次,最后考得清华北大的老师都感动了,于是就给了他一个读书的机会。
第三次机会:在职进入清华北大学习,比如双证MBA、MPA不过很多同学对这种方式嗤之以鼻,认为在职学历、学位的含金量是不如全日制的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那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我们进入清华北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吗?难道是为了混一个学历吗?如果是混学历,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这两条路,都很难走通,一是如果报着混的心态,是不可能在复习过程中投入那么多的精力的;二是现在中国大学教育正在逐渐从严入宽出的理念逐渐转变为宽入严出,北大清华这种名校要求更高,是严入严出,混是无法毕业的,无论是全日制还是在职。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非谓有大楼之大也,有大师之大也。



   我们梦想去清华北大读书,不是为了混取学历,而是为了感受两所高校中大师们的思想精髓,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获取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为了分享清华北大的荣耀。所以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无论全日制还是在职读书,其实质是一样的。尤其是清华大学,经常安排在校生与在职学习的学生一起上课。在校生思辨能力强,学理比较扎实,在职学习的学生政策能力强,社会经验比较丰富。一者重理论,一者重实践。用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应用,用实践应用去检验理论成色,这样一条知行合一之路不失为一条正确的求知之路。
    这是清华、北大给每个人提供的第三次机会。在职考试的难度不大,本科学历的人认真准备都能考过。但学习的过程中无疑是艰难的,需要平衡好工作、生活、家庭与学习的关系,需要做好时间管理。
第四次机会:学术与思想是没有墙的。清华北大校园历来是来北京游玩的人喜欢一逛的,为了保证校内学生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两所高校不得已进行了人流的限制,每天限制游客的数量。但在思想与学术上,清华北大是不设墙的。
    两所高校每年有数千场的讲座。敢于在这两所高校开设讲座的,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讲座的内容也都是演讲者在某一领域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总结提炼出来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两所高校的所有课程均向社会开放,你去推开任何一间教室的任何一扇门,进去旁听任何一位教授的课,都不会得到拒绝的答案。
    在清华的讲座上,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位衣衫不整的老者。他没有学历,没有工作,没有头衔,没人知道他从哪里来,没人知道他为何要听这场讲座,也没人知道听完这场讲座后他会去哪里。大家只是知道,只要有学术大家讲座的地方,就会有他的身影,风雨无阻。2016年特朗普刚刚赢得大选后,有一位心理学研究者在清华开设了一场讲座,题目是:从心理学视角审视为何特朗普会赢得选举。老者如期出现在了讲座的现场。讲座快结束时,我提了一个问题,问题的内容在我的记忆中甚至都模糊了。在讲座结束以后,他主动走到我面前,向我讲解他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的看法。逻辑难称清晰,内容也不够有说服力。其实讲座结束后我也还有事,但在他和我讲话的那半小时里,我一次也没有打断他。我认为这样一位老者值得我付出这样的尊重。
如果你浪费了前三次机会,你仍然有第四次机会弥补遗憾。去清华北大蹭课,去听大师的讲座,去在学习态度上向两所高校致敬,去在学习境界上和大师去接近,去感受未名湖的清晨和水木清华的余辉。
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学习知识,那么学习的形式还重要吗?
苏轼说,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
大学的知识,大学的思想,同样也是去之无尽,用之不竭的,它的大门对每一个渴求真知的人敞开。
所以再回到这个简单的问题,努力就一定能考清华北大吗?
我的答案是:难道不行吗?
4#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00:24:23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如何通过一年时间考上理想高校,文末有方法-------------------


-----------刚看完“垫底辣妹”,有一些感悟想更新一下。



1.我觉得自己运气不错,在每个阶段都遇到了很好的老师或mentor.
2.目标不妨设得高一些。Shoot for the Moon: Because even if You miss. You'll land among the Stars。即使北大考不上,复旦,交大也不错嘛。
3.不试试,真的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对于提问,我的答案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

先说背景,

高一排名:876/1125 全校
高二排名:134/400 全校 (分了文理科,我选了文科)

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排名:16/400 全校
高考排名:全省文科第43名 (大概有10多万考生吧)




&这是每一科的成绩图,从高二期末到最后一次模拟考;波动很大,但每次能看到进步还挺爽的。总分从高一期末300多分到高二期末的545到最有一次模拟考651(750满分)。


走在相辉堂前的林荫道上,道旁立着两排上了年岁的梧桐树,不远处便是复旦“小白宫”和校史馆,都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建筑。这些建筑串起了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苏步青、谢希德、陈望道。望着他们曾经畅游过的校园,思绪涌动,想起了高三那年300多个大多数相似,却又不一样的岁月。

#北大情结1# 海南状元叶婧说“每个文科生都有一个北大梦”。的确,作为中国最高学府,北大的门槛的确艺术得够格,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份高雅。博雅塔,未名湖,蔡元培,西南联大,无一不像“梦中的女孩”那样,可望不可即。而全省前十名才有机会收到盖有红章的通知书,万里挑一也不过如此。

#北大情结2# 全国每年约1000万高考生,多少咬碎了牙,坐圆了屁股,熬厚了镜片,却只能在大门口实名登记后,进北大一日游。看着北大学子北大猫自由出入教室,风度翩翩气自华,恨不得对着未名湖,博雅塔撸一发。但外省考上北大的概率,比被驴踢头,被雷劈的几率还小。

#北大情结3# 上帝给每个人公平的每天24小时,却又赋予了每个人不同的命运。每个人都渴望在高三这一年“凤凰涅槃”,可是涅槃的凤凰终究是少数,而染上禽流感被无情扑杀的鸡却一大堆,无论再怎么难以接受,现实就是这样。竞争,从我们被“射”出来的那一刻,就成为了永恒的命题。

#北大情结3# 07年5月,栀子花开。高二下学期,迷茫,彷徨。高一欠下的债终于来报了,排名:876/1125,让人惊恐的排名。照这个势头下去,老爸装孙子送大红包有望帮我送进专科。五一节,照常在附中BBS里灌水,偶然看到职烨的《花开不败》,浑身发冷:她通过一年努力,进了复旦中文。我想,这小女生能做的,我也能。不如干脆玩票大的,“冲进北大”。我不知道,在当时,这有多少“幻想”的成分。

#北大情结4# 诚然,盲目的乐观有巨大的精神麻醉作用,但真正开始就满是荆棘。34分(150满分)的数学成绩让我不得不从集合开始,从零开始理解这门我深深厌恶的学科。幸运的是,有《中学教材全解》和《五年高考》帮我。三个月,总算搞清了集合,概率和立体集合。分文理科,个位数的物理,化学成绩让我无路可选:文科

#北大情结5# 从小大小奖不断中的我运气一直不错。5月,我们换了班主任。来了一位书生气十足的地理老师,恩师。领我走进了地理这门探索未知世界的学科。我开始享受畅游于埃及尼罗河,在爱琴海里许愿,呼吸喜马拉雅山顶纯净的空气,甚至和同桌对赌谁记住的非洲城市数量多,当然还有斯戡德纳维亚的北极光和南极企鹅。

#北大情结6# “懒床”是我们家共同的爱好,每到周末,12点前家里听不到“人声”。我知道,惰性是最可怕的障碍,高三一年,与其说是与周围人的比拼,不如说是与自己的较量。于是我特意用一张A4纸,写了四个大字"杀进北大",贴在屋顶,这样一睁开眼,就能看到。“梦想唤醒了我,再不起床就跪了。”从来周末甚至平时不会下午2点起的我,居然每天8点不到就起来,泡一杯普洱或是铁观音,开始做题。首先当然是最爱的地理。翻开地图册,竟然会有兴奋感,就像看到初恋的双眸,“难舍的你,害羞的女孩”。

#北大情结7# 我开始无止境的做题,毫不夸张。卧室,客厅,花园,卫生间甚至厨房都留下过做题的痕迹。不在做题就在做题的路上。作息开始调整为早8点到凌晨1、2、3点,发展到一过午夜12点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母亲都开始担心我被吸血鬼咬了一口。我清楚自己的能力与智商,唯有比同学花更多的时间才有望赶上他们。两天用完一支三菱水笔,小卖部老板看见我就笑。

#北大情结8# 那是一种怎样的执念支撑着我。家里为了我读书,孟母三迁。从小学到高中,学校离家步行不超过五分钟,家母还赋闲家中。我却不舍得中午和晚饭那宝贵的一小时回家吃饭。一杯午后红茶加一包苏打饼干便是我的午餐。中午教室里只有我一个人。一口红茶一块饼,还有一道怎么也解不出来的数学题。

#北大情结9# 传销似的疯狂,一直持续到08年1月,我尽量控制自己不去关注小考试的成绩——因为还是一如既往的惨淡。离高考150天。每天撕日历时,都像撕生命的余额一样。那时,我甚至已经做好了复读的准备。与同学鸿沟般的差距,让我第一次认识到,很多事情你无论怎么执着,努力,都没用。像追女生一样,无论如何赤子衷心,她仍然离你而去。

#北大情结10# 一直的红茶加饼干让我本来不健壮的身体到了健康的临界点。运动会,去年100米第二名的我信心满满蹲在起跑器上。砰,发令枪响。如脱缰的野狗,冲向重点。起跑,加速,冲刺,至少领先第二名两个身位。俯冲式撞线,肌肉实在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冲击。撞线一瞬间,整个人几乎像超人般横飞过了终点。

#北大情结11# 重重砸在地上,脸先着地,接着是半侧肩膀。不疼,麻木,眼前一黑,似乎整个世界瞬间离开了我。全场哗然。片刻,我睁开眼,眼前出现了一个女生,马尾辫双眼皮。原来是校医站在我的面前,看着血肉模糊的右脸,啧啧,如看到蝙蝠侠里毁容的哈维登特。我心想,妈的女朋友找不到了。

#北大情结12# 我以为奥运一般英雄式的凯旋和潮水般的掌声,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般的规格目送我登上救护车离开体育场。我甚至连用那只手,什么姿势向大家致意都想好了。但又是幻想。事实是校医大叔检查我没有骨折后,一把拽起我,拖向了医务室。没有妹子,只有几个好基友。因为接下来是校草的跳高比赛,妹子都围了过去。

#北大情结13# 脸,肩部大面积挫伤,像挫木。校医一摊手,你去医院吧。我恨恨地回头看了一眼被妹子围得水泄不通的校草。忿忿打车去医院。我发现,不管跑步还是踢球,妹子的目光永远聚焦在校草身上,无论进多少球,多花哨,都没用。

#北大情结14# 摔的是右手,如果是之前,我会赖半个月再去学校。也许现在用左手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开始养成的。但我当时想的是,妈的,估计得几天不能做题了,毫不夸张。3天后,模考,我拖着残臂进入考场。摩梭着抽出水笔,用还能动弹的两个指头夹住,并嘴扶正,开始答题,身残志坚。

#北大情结15# 两天模考,用了半支三菱。食指磨出了泡,闪闪亮。三天后出分,基友把成绩单砸在我脸上。我立马想起来揍人,但心有余,力不足。年级34名,进步了103名。WTF。当时就"我操"了。看着基友,贱贱地说,要不你再砸我一次。竟然进入了冲刺北大的第一梯队,但距离北大,至少还有20名的差距。

#北大情结16# 但正如百米跑12秒和11秒7,0.3秒的眨眼时间,无论怎么训练怎么跑,都无法赶上,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无法超越。上大学后,这0.3秒就像魔咒困扰着我,我不知道是快或慢这个世界0.3秒,总没走寻常路,显得格格不入。后来发现这20名就像那0.3秒一样,也是一辈子。

#北大情结17# 突然间,由于火箭般的进步,成为了老师和同学注目的焦点。校花MM也主动前来搭讪,问我进步的秘诀。心里暗爽,但哪肯把秘诀告诉她。一坦白,就不会有后续了。当然女神是用来欣赏的,也不求后续。其实哪里有什么秘诀,一天学习18个小时,每周七天,你tmd也能这样。想到这里,泪眼婆娑。

#北大情结18# 4月,离高考还有60天,翻出了一部叫《高三》的纪录片,嚎啕,默然。心想,如果考不上北大,也要飞一次北京,在未名湖前大哭一场,兴致来了,也许跳湖和老舍先生聊聊《四世同堂》,或顺流昆明湖找王国维侃侃"什么是爱情"。此时,我已俨然老师身前的红人,内外事不决都问我,飘飘然。

#北大情结19# 那时成绩已经稳定在600分以上,魔来杀魔,佛来挡佛。随便给个地理坐标我能侃侃半小时那的自然人文,给个平面几何可以随手画出若干美丽的辅助线,给个英语改错题,可以比native还快得找出语法错误。智商的巅峰,也莫过于此。甚至感觉,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北大情结20# 我的高中是所谓的“超级高中",几乎囊括每年的高考状元。那时我的成绩已经开始接近前十名,于是开始YY,拿了状元怎么接受采访,要不要专门去做个发型。而且,应该比近几年的状元要好看些吧,难说就火了。甚至想要挨个抱着学校里的树哭一场,这些树见证了我的成长,但没有见证我的爱情。

#北大情结21# 爱情在高中来说是一件奢侈的易碎品,似乎每个人谈起爱情都如临大敌,恐怕它扰乱了心绪,蚕食了斗志。父母老师每天用探照灯一般的眼睛,打量着每一对走得很近的异性同学,他们唯一想做的,便是把一切爱情的种子,在萌芽前,湮灭。在他们看来,在圣洁的高考面前,任何美丽的爱情都是洪水猛兽。以至在学到《诗经》里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老师都恨不得把这一页撕下来。

#北大情结22# 我用功读书,也渴望爱情。高一进学校时还想,若三年都不谈恋爱,该多遗憾。转眼间,就到了高三。不过这三年我也没闲着,高一到高三分别暗恋了三个女生,很有节奏感。长时间的暗恋告诉我,这真不是什么好受的滋味。

#北大情结23# 有谁不曾为那暗恋而痛苦?我们总以为那份痴情很重,很重,是世上最重的重量。有一天,暮然回首,我们才发现,它一直都是很轻,很轻的。我们以为爱的很深,很深,来日岁月,会让你知道,它不过很浅,很浅。最深和最重的爱,必须和时日一起成长。——《天使爱美丽》

#北大情结24# 最后一段暗恋记忆最深刻,她像一个影子,陪伴我走过了那段岁月。“看不见你的笑,我怎么睡得着。你的声音这么近我却抱不到。”MP3里反复播放着周杰伦的《彩虹》,想想她的样子,又埋首在小山般的故纸堆中。

#北大情结25# 她也是文科生,在同一个楼道,却很少碰面,彼此也不认识对方。她给人的印象一直很恬静,一个人来上学,一个人放学回家,与世无争。但笑起来又那么明媚,像初春盛开的樱花。记得第一次在楼道碰见,看着她的双眸,便被迷住了。

#北大情结26# 但面对高考,理智还是战胜了感性。如果是高一遇见她,我会不顾一切追求。但这是高三,我不愿打扰她的生活,也担心自己会深陷其中。于是便给自己的怯懦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一切为了高考。但我知道,骨子里还是对怕“被拒绝”的恐惧。

#北大情结27# 有一段时间,我十分衷心于“补课”,周一数学,周二英语,周三历史,周四语文,周五还是数学,周六政治。母亲虽然节俭,但对于补课的开支,却非常舍得。但其实除了想多学一些东西,还有个私心:“期望在某堂课上,见到暗恋的那个女生”。

#北大情结28# 奇迹出现了,确实出现了。一次去朋友介绍的历史老师家补课,路上还在想,会不会遇见那位女生。打开门的瞬间,整个人都愣住了。她,真的坐在那里。我迟疑地走向圆桌,向大家刻意地问了声好。可以想象的是,一堂课什么也没听进去。

#北大情结29# 于是每个星期都很期待这一堂补课,期待见到她。这样的邂逅大概持续了3次,她便结束了在那里的补课,于是我也意兴阑珊,很少去那里补课了。虽然遗憾,但却有了一个认识她的借口。

#北大情结30# 我们就算认识了。但我迟迟没有表明心意,直到高考结束。我又在等,等和她一起去同一个城市。但填志愿更是很难随人愿的抉择,这是后话。

#北大情结31# 短暂的情愫萌动后,重心还是得回到“做题”上。看着一张张试卷像雪花一样飘落到桌面上,迫不及待得洒上墨汁,又用红笔订正,勾画。每终结一张试卷后,或兴奋,或唏嘘,甚至怀疑自己的智商:总有一些题,一错再错。

#北大情结32# 做题,吃饭,睡觉,做题。就在这样的往复间,高考前的最后一个五一假期便到了。此时离高考还剩最后一个月,30天。虽说是假期,可哪还敢停歇。就像工作一样,题也永远是做不完的。但看着《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还是有些忐忑。

#北大情结33# 其实这最后一个月对成绩没有太大的帮助了,更重要的是调整好作息。习惯凌晨3点睡的我,也开始早早上床休息,虽然难以入眠,姿态却做得很足。当然,禁欲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每周一场的曼联队比赛还是没有落下。

#北大情结34# 眼看着倒计时进入个位数,很多外地同学已经回家复习,教室里的空位越来越多,老师也不再上课,让同学们自习。我不愿回家,因为看到床便不自主想躺上去。无法克制欲望,便只能远离欲望。

#北大情结35# 6月7号午夜0点的指针刚过,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也变为刺眼的“0",很多同学失眠了,更容易失眠的是他们的父母,父母要承担起叫醒的责任。驱车到建设路上的文科考场,遇见了许多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大家微笑着向对方打招呼,但都能感受到彼此紧张的情绪。

#北大情结36#  两天,4门考试,过得飞快。似乎都没有感觉到这一国家重器的仪式感,也似乎难以承受大家这一年来的辛勤汗水,便草草收场,白驹过隙。没有想象中的极致兴奋,似乎就像考完一场平常的模拟考一样。

#北大情结37# 走出考场,父母脸上洋溢着笑容,与我拥抱,庆祝高中阶段的结束。急迫地把硬藏了两天的问题抛给我“怎么样,考得不错吧?”。我能感受到母亲问这个问题的倾向性,不是问我“考得怎么样?”,而是“考得不错吧?”。

#北大情结38# 也许我大概知道为什么没有兴奋的原因:没有考出很好的状态。但面对爸妈期待的眼神,还是撑出了两块苹果肌,“还不错”。便匆匆离开父母,前往同学的聚会。我们总在最开怀的时候想到朋友,而在困境中才会依赖父母。

#北大情结39# 云南是出分填志愿。这一个月的间隙期里,去了一次丽江,泸沽湖。在湛蓝清澈的高原湖泊上,仿佛涤静了这一年来埋首故纸堆中积攒的尘埃。熟读5本地理课本,不如真正融入这仙境般的景色之中,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魅力。

#北大情结40# 出分了,没有想象中的差,但离北大还是有N条接的距离。腆着脸去了北大的招生会,询问是否有机会“服从调剂”。北大老师“呵呵,你留下电话,如果有机会我们会通知你”。自然是没戏。

#北大情结41#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南大,中山,厦大抛来橄榄枝。在犹豫中,填了南京大学的新闻学系预录取表格。以为这一年的折腾就算落定。但复旦在填志愿最后一天的来电,打破了之前的一切计划。
#北大情结42# 复旦是《花开不败》,这篇影响了我整个高中生涯文章的作者的母校,又在上海。但招考老师很负责地和我说,“你的分数可能有危险,要慎重填我们学校。”我犹豫了,是要确定的面包,还是有风险的三明治。

#北大情结43# 也许是一生爱折腾,在上交志愿表的最后一刻。我用钢笔,填上了四个工整的大字——复旦大学。又在服从调剂那一栏里打了勾,上交给班主任。我也看到,很多之前约定要填报同一所学校的情侣,因为分数的差异,只能“执手相望泪眼,竟无语凝噎”。

#北大情结44# 虽然我一直笑,但骨子里还是有些悲观的情绪。最后录取结果出来,我还是超出了复旦的录取线很多分。于是我急迫地想知道,我倾心的那个女生被哪所学校录取了。

#北大情结45# 她运气也不错,进入了一所顶尖的财经院校,但在北京。北京和上海,说远也有一千多公里的距离,说近也就2个小时的飞机。但要维持一段感情来说,还是过于遥远。于是便“向左走,向右走”,淡出了对方的生活。

#北大情结46# 9月份开学,走在复旦光华楼前的草坪上,还是偶尔会想起高三那段“不堪回首”,却又乐在其中,单纯的生活,也会感叹自己竟能在每天18个小时的题海中撑下来,更想不通是什么支撑了自己在排800多名的时候还能幻想北大的乐观情绪。

#北大情结47# 我想,之后不论在什么阶段,也不会再经历这样一段时间:单纯的为了一个目标,日以继日,乐此不疲。


(这是部分几乎做完的5年高考3年模拟)

#北大情结48# 虽然“北大是每个文科生的梦想殿堂”,但人生总归是一场直播,没有彩排,更不能被假设。在复旦的四年,是最美好的四年,这里的同学,师长都让人觉得很舒服。假若再给我填一次志愿,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填上那四个字。

最后进入了全省文科前50,选择了复旦。12年从复旦新闻系毕业,目前从事媒体行业。虽然最后我没有考上北大,现在也不能说有多成功,但我觉得我对得起自己的努力。


希望对大家有用。

-----------有很多朋友私信问我,如何通过一年时间考上理想高校,我来更新一下-------------------


我们先来明确几个原则
1.本文只教你如何用一年的时间,有冲击北大的可能。至于最终能不能上清北:尽人事,听天命。

2.下文只谈3+X的文科,即语数外+历史地理政治。

3.高考是一个综合考试——不要求在某一科出类拔萃,只求综合全面(木桶理论)。

4.不要跟老师走,老师的节奏和你完全不一致。你的老师是所有课本+5年高考3年模拟(历年高考题)——自己定计划。
高考是一场战役,对面是一个你非常熟悉的老人,他的出题范围、习惯、都有很多参谋(历年高考题)帮你总结,因此,这是一场有准备的战役。
一.策略篇
1.定目标,前文说了,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清北。不管你现在情况有多差,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


2008-2015年北大在云南地区分数线。(2014-2015年有22分的学业水平测试,一般都可以拿20分左右。所以接下来还是按750的总分来说)
我们来看我们的敌人,
北大的文科平均分,08-15年均分632.6分,意思是差不多考630分就能上北大。
630分是什么概念呢?
在750的总分下,考上80%是重点线(600分),北大线大概是85%(635分左右),
当然高考难度有大小年,但我们平时复习的目标,就是要至少作对80%的题。是不是感觉轻松很多,只要80%的正确率,就可以上重点大学;再努力一下,85%左右的正确率,就可以上北大。
所以我们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基准分(600分)
那具体到每一科,只要语数外120分,加上文综240分,就够600分了。
那635分呢?只要语文125分,数学130分,外语130分,文综245分就够了。
但我们知道每一科的“高分”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每一科,我们也需要有策略。
语文:语文100分以上很容易,但120以上就很难。所以努力空间在20分以上,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所以语文再努力,也只能80%的正确率)
外语:100分以上容易,130分以上难,努力空间30分以上,推荐!
数学:95分以上容易,135分以上难,努力空间40分以上,特别推荐!
文综:200分以上容易,240分以上难,努力空间40分以上,强烈推荐!
一目了然,按投入和产出来看,可进步空间越大的,越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复习。
按每一门题目设置难度,简单、中等、难题的比例大概是6:3:1,超难题一般就占10%左右。而且超难题你还可以把它分解开,拿那么1-2分,就够了。
所以,结论是,简单题、中等题我们的准确率要100%,超难题能薅几分算几分。这样你就能上北大了,简单吧。90%的简单+中等题,意思是750分里有645分都是可以拿到的分数。
对手的情况我们了解了,那我们来审视一下自己,
2.评估你的成绩。
以我为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74分(哇,离135分有61分的努力空间,好爽);文综180分,离245分有65分,也好爽;外语90分,离130分有40分;语文95分(离120分只有25分的升值空间,大盘股。)
呵呵,乐观最重要。就是这样都差的最好补了,特别容易进步。
3.我们来说每一科的应试技巧: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考试冲突,你有没有印象,即使你数学考了145分,老师会和你说,不错,但你看看那5分是怎么丢的,你要把那5分补起来。
拜托,既然145分的数学已经可以上北大了,我还要150分干嘛呢?为了“完美地”上北大吗?不需要。
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在考试的时候要,勇于放弃。拿基准分以上。那就是你会做的每一题,都确保正确率。
数学:
在难度梯度上,数学一般只有选择题最后一题、填空题最后一题、问答题倒数第二题的第二小问是超难题。
选择题60分,主要方法:代入法+排除法+画图法(特别是函数、范围题)(用1、-1、2代入,可以排除很多答案)
求求你,选择题除了最后一题,千万别错。最后一题用代入、排除法一般可以排除2个答案,最后二选一,50%正确率。
独家秘笈,研究了过去10年的高考数学题,最后一题A或B的概率大于70%,所以要蒙也是A或B,千万别蒙C。
填空题20分,主要方法:画图法。近几年的填空题多以求范围、函数题为主,画好函数,问题就不难。至少拿15分,最后一题会很难,3分钟解不出,就放弃吧。

独家秘笈,如果是啊a=多少的题。一般蒙1、-1、2、-2或根号2。超难题最终的答案一般不会很复杂。
解答题70分,三角函数、概率、立体几何、函数题请尽量拿满分。解析几何会比较难,第二小问不会做直接放弃吧。我们要确保其他题目的准确率。
所以,对于一些题,勇于放弃,我们不要考满分。
语文:
语文没什么花头,多做几套历年高考题,差不多回答逻辑、技巧就都清楚了。我们来说说占比最高的作文题。
本来我想保持政治正确的,让大家饱读诗书,靠自己写出好的文章。但是这,好难。大家都才17、18岁,哪有那么多人生阅历和感悟。鼓励大家先模仿,别傻乎乎去背高考整篇范文,去记他们文中好的例子。
作文第一秘笈:三段法
简单来说,开头三个排比句(气势好强)做第一段,中间三段举三个例子,最后一段再来三个排比句总结。一篇50分以上的作文就向你招手了。
英语:
阅读:查读法+排除法。千万别先读一遍文章去看问题,先去看问题,然后通过锁定关键词的方式,去原文中找上下文。
完形填空:方法和阅读题相反。要先通读一遍文章,大概明白在讲什么事,再做题。
改错是最容易的,把过去5年的高考改错题做完,差不多久够了。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到最后,一看到题,差不多就知道命题人会在哪出题了。
文综:
选择题同样用排除法;问答题注意要结合材料。安排好时间;文综太复杂,要拿出来单讲。
考试技巧说完了,等周末来更新每一科的复习技巧。
——————————————————————
非常抱歉,目前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每天都工作到很晚,没有来得及更新。也有一些朋友用私信问我一些问题,也没来的及回复。
5#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00:24: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进入清华四个月以来,最大的感受只有一点:那便是曾经你所信赖并引以为傲的努力在这里遍地都是,曾经你认为最可靠的勤奋在这里举步维艰。
本人出身农村,今年作为复读生的身份满身荆棘地厚着脸皮来到这里,在这里摸爬滚打了四个月后,认清这里是个多么大的牛棚,也认清自己多屌丝。
关于努力是否就能上清北,这个很难说清,因为正反面例子都有不少。先以我个人为例吧。
我经历过第一次高考的失败,因此我也更加深知如今身处清华园的不易。高考失败后,虽然也能上一所不错的大学,但是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复读,我是个农村孩子,我的父母也是农村人,他们没有上过高中大学,没有知识分子的认识,所以他们在我失败后不会有太多言语上的掩饰或安慰,他们也不会知道有没有哪一句话不小心戳到我的伤口,他们只有最朴素的情感:担心他们的儿子无法承受第二次高三的摧残!于是我的父母都一致地反对我复读。
或许会有人不屑甚至鄙视这种与“望子成龙”相悖的思想,但如今在我看来,他们才是真正关心我飞得累不累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孩子,我不可能手握那些令人眩晕的资源,唯独有一份固执的努力支持我再度踏上高考的征程,即使最亲近的人不解,即使自己都无法看清前行的方向,但那时的我只有一个“梦”和所信赖的“努力”,如果不把这份努力用于梦想上,我就真的不知道做什么了,不知道做什么或许才是最可怕的。
努力就能上清北么?没有人比我在复读期间更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努力是上清北的充分条件的话,那一切就都变得开朗了,每个人只需要不折不扣地付出努力,结局都会是顺利进入清北!然而,可惜的是,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努力都是上清北的必要非充分条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没有考上清北的大有人在,而那些考上的人也没有一个不是头破血流!更有甚者,当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拼了性命挤破头皮的屌丝们进入清北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释放理想,大展宏图时,你会发现总有那么些人可以轻轻松松地拿到你想要的一切,你并非没有他们努力,但你得承认人家起点比你高。人家可能就是智商高,可能就是从小才艺双全,可能从小就学钢琴古练舞蹈,而你从小跟着一帮孩子玩弹珠,吃辣条。
  这种小时候就存在的距离如今被无限放大,让你感觉你的努力其实一文不值。或者说你一直努力着,不过是想做个普通人;而别人一直都是人上人。这种感觉,我想借用杨奇函学长的一句话:懂的人自然会懂,不懂的永远不懂!
说了这些,我并不是想否定努力的意义,毕竟在目前的中国,一个底层阶层想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靠的依然是努力。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上清北,或者是其他的东西。
__________2014/12/22
****************分割线*******************
一天之间,这个将近4年之前的答案又重新让我的私信爆了。(被大V点名了??)
我认真地看了新增的评论,有的朋友在讨论原答案的价值观输出,有的朋友在讨论阶层和努力,也有朋友关心我现在怎么样了!真心谢谢大家的关心!
先向大家通报一下本科四年的基本生活状态:本科四年不是风光无限,但却无愧于心(唯一的遗憾大概是把女朋友弄丢了)。成绩上不拔尖,但也算出众;社交上比较平淡,无法跟社交达人们谈笑风生;兴趣拓展:修了金融的双学位,本来也想向金融方向转的,但是发现自己的性格实在不适合搞金融,更适合做技术层;然后就是成功保研啦,留校再读三年或者四年的硕士。
本科四载,如白驹过隙,恍如昨日。当初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我刚上本科不过才四个月,现在让我回溯当初的心境还真的是有些恍惚。四年之前,初上大学,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还是很单纯和稚嫩的,我回首原答案,以现在我的目光来看,其中的焦虑和自卑像极了一个刚进入大城市的山里孩子,所以不可避免地给有些朋友带去了负向的价值输出,大家请见谅!
那我现在所想说的,无关价值导向,无关阶层。我只想继续谈一下努力的意义。清华的牛人大致可以分成努力型和天赋型的,在我看来努力型的居多。曾经我说“那便是曾经你所信赖并引以为傲的努力在这里遍地都是,曾经你认为最可靠的勤奋在这里举步维艰。”,现在我想说,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否定掉一个人的努力,当你认为你的努力一文不值的时候,那只不过是还没有变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会让你烫了嘴而已,只是当初的我还没有明白这个道理。即使在清华的牛棚里,我们都会对一直努力的人抱有敬畏之心,相反对于有天赋而不努力的人往往会觉得可惜。
一定会有无数怀有我四年之前心境的人,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或失落,或哭诉,或抱怨。这些都是无奈但可贵的情绪,泰戈尔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希望大家都能认清当前的困难和迷雾,在数年之后都是珍珠!也希望我们能永远热爱生活,永远热泪盈眶!
不好意思,写成鸡汤文了!
2018/4/13
6#
期权匿名回答  16级独孤 | 2023-2-12 00:25:18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本文禁止无授权转载(虽然已经被盗用的不要不要的了= =)
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
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
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这个ppt的图能不能放出来不能我就删了…)


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
有知友表示没看懂这个图,解释一下。
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
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



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
有知友说和这所西部大学比较太偏颇了。其实只是因为老师正好去那里讲过课……用这个做比较也能更明显地反映差别。
不过还是补充一个老师也发过问卷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上大学前出过国的人数占比大概是清华和西部大学的中间值。
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照下来,就简述一下。
“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
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
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
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问卷调查的样本比较小,也不是很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感谢学长
@笛在月明楼 的补充:那份调查表并非只有每年社科+经管不足200人的样本量的,老师带的学生团队在2010年前后在校内做过大规模的调研。
下周上课如果我没有被社会学自传忙成狗的话一定去问一下老师。
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
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
评论里奇怪的内容太多,多说几句废话:
答主的观点并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当然实际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反之亦然。
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
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没上。
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北。
(个人认为智商因素对本科求学的影响不大,不作讨论。清华北大智商高的大神当然有,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勤奋的普通人罢了。)
无论如何,不要把智商和家庭环境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句话好土,但是我还是要说)

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
再加几句题外话好了:
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
“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
最后是老师每次上第一节社会学课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感觉也挺适合知乎的:
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
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
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
——C. Wright Mills

答主去上下午的社会学课啦~
——————————————————————————————————
首先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答主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大一学生,才疏学浅,没怎么在知乎回答过问题,有说的不全面的地方还望见谅。
统一回答一下评论里的一些问题:
1.关于这个问卷调查的问题我下面已经说过了,这只是我们老师就上他的课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样本容量只有一百多人。很显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样本太少也不全面。但是也能反映出来一些现象,相信也能够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有知友能给出更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就不要再纠结这个啦。
2.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因为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所以老师选择了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说出国出省和上什么大学存在直接联系。所以看到诸如“去过六个省,不是清华”的评论也是让我感到很莫名其妙。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大相关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挺好理解吧。
3.关于电视剧和电影的调查确实不太科学,问卷上让我们一人写了最喜欢的三个而不是勾选项。老师是用文化资本的观点分析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ta的文化品位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另一所大学的学生的喜好更倾向于受档期和流行的影响。当然这个样本非常小,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样本更大的话应该会出现更有趣的结果吧。老师没有讲太多,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的知友还请不吝赐教!
4.关于柱状图,刚刚咨询了助教,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
5.有知友希望我介绍一下老师,是一个毕业于隔壁的萌萌哒帅哥!个人非常喜欢他,有学者的高冷却又毫无戾气,开学第一节课跟我们说:“你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要么是全错,要么错了一大半。”当时大家都很不服气,结果后来上课的过程证明他确实是对的。
6.有好多人私信和评论问社会学问题的。先解释一下清华的专业设置,答主的专业是社会科学实验班,大一是通识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要学,大二才分专业。现在才大一,所以本身对于社会学也了解不多,没办法回答很多知友的提问,不好意思。
看到大家说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想要讲课的ppt和视频。不过按照学校规定ppt不能外传,视频也没有,老师也没有开过公开课。所以只能列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推荐书目,如果对社会学入门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看:)
参考教材: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补充阅读:        Dalton Conley, 2001, Honky, New York: Vantage Books
Garth Massey ed., 2006, Readings for Soc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Mills,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做读书报告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五本书:
《发条橙》、《华氏451》、《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7.大家都对第5点最后那句话很感兴趣啊,举个例子好了。
有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晋升快的部队和晋升慢的部队,哪个部队的士兵会觉得晋升体系更加公平?”
大部分同学都想当然地觉得晋升快的士兵对升迁体系更加满意,但是现实截然相反。
二战期间,Stouffer在美国陆军的社会研究部负责调查影响士气的因素,根据他的调查,晋升慢的宪兵部队士气更高涨,对部队更加满意。宪兵部队中,几乎很少升迁,士兵很难发现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升迁的例子,于是觉得还算公平。陆航部队中,升迁大量存在,飞行员很容易发现许多不如自己的飞行员得到了升迁,于是觉得不满。
其实就是相对剥夺的原理。
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几乎每节课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社会学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老师的那句话肯定是过于绝对,但是他想传达的意思其实是:你们对这个社会还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社会学、做调查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抱着先入为主和理所当然的观念。
(不觉得拽拽的萌萌的吗!)
最后!吐槽快乐大本营的!清华学生也是普通人好嘛!bigger是什么可以吃吗?
那些凭喜好和品位去judge别人,妄图从“看快乐大本营“这点开嘲讽的人,实在太不可爱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