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缓和时代的落幕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入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大缓和」时代。在大缓和时代,经济周期变得更加的不明显,经济波动率更低。即便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也在两年之后就迅速的回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
大缓和时代的幸福来自于两点: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人口和资源大国通过各种各样的契机融入到了全球化的体系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而全球化一体化下对移民的宽松政策,也压制了发达国家工资的增长和工会势力的增加。所以产能和需求都在稳步增加提供了增长,而与此同时,劳动力报酬在GDP中的比率持续稳步的下降,抑制了通胀。
但是现在国际冲突和去全球化的风波,已经悄然的更改了大缓和时代的逻辑,全球的产业链面临重新的分配,而疫情又加剧了劳动力的短缺。这两大结构性的原因不可避免的推高了供应链的成本,这种增加可能是永久性的。
在经济波动率不可避免在增加的情况下,一个显然的推论就是投资人对投资的风险溢价要求会上升。通俗的说,就是同样的投资标的,要求的回报率会更高,因为投资人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风险。
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叠加了美元走强,股市应声下跌的因素,就很容易产生题主这样的想法,哎呀这还能投资么?
对投资的影响
事实上,现在美联储已经逐渐的认识到,要将通货膨胀率压低到2%,在短期内恐怕是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考量了长期衰退的风险之后,美联储在将来会在抑制住通胀上涨的势头,缓解了供应链和能源的瓶颈之后,采用和大缓和时代相比更加宽容的通胀标准,和通胀一定程度上共存。而在通胀时代,一些投资品的稀缺性会成为抗通胀的手段,只是波动幅度会比以前更大。所以,即便进入高通胀低增长的时代,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是有的,但是这远不意味着「无法投资」。只是对自我的投资纪律要求更高一些。
说到投资纪律,看过我写的投资系列的知友可能就说,不就是长期持有吗?都说了很多次了。
对,在几乎每一篇讲投资的答案或者文章中,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会提到「长期持有」的重要性。但是之前没有提到过的是,为什么要长期持有。仅仅是为了「穿越牛熊」么?抑或只是巴菲特的模仿秀?今天,我们就好好说说「长期主义」的原因。
长期主义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投资的短期波动是布朗运动,而布朗运动和物理的微观粒子碰撞一样,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上,这些市场上形形色色的扰动就可以通过滤波来过滤掉,我们就可以看到基金的基本面、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和资产配置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长期持有的意义——至少,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证明选择对错的机会,而不是把投资交给神秘的随机运动。
第二个原因,就是巴菲特的这一套「购买优质投资标的长期持有」也就是Buy-and-Hold,真的是数学上能够证明的一个挺优质的策略。作为个人投资者,我们买入基金之后什么时候卖出呢?自然是想「逃顶」。但是精确的逃顶要事后总结才知道,在自己卖的那一刻,自己其实是在最小化卖出价格和最高价格之间的期望误差。这就把卖股票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个运筹学上的「最优停止问题」——也就是我什么时候终结掉自己的「持有」的状态。
在 Shiryaev et al. (2008) 里面,他构建一个「投资指数」,这个指数等于超额收益率和波动率之比。当这个指数大于1/2的时候就在持有一定时间后卖掉,小于1/2的时候一直留着,留到大于1/2的时候再卖,而为负数的时候立刻卖掉。这个问题的数学解的描述就是八个字「长期持有,相时出售」。
第三个原因,如果我们考虑到认知成本,学习成本这个因素,长期持有几乎是个人投资者最能够拉进和机构投资人之间差距的策略。因为长持是投资界标杆一样的存在,个人和机构投资者都在绞尽脑汁的想一些更酷炫的投资策略,来试图击败长持。但是结果往往是互有胜负,特定的策略可能仅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产业能够有一点优势,并且这点优势往往也并不稳健。而投入的精力和学习门槛可谓是天壤之别。
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个人投资者,尤其是非全职的投资者,选好了标的之后长期持有,几乎就是最优的策略了。
选择投资标的
上面有一个关键没有展开来说,那就是长期持有还是要选择「优质的投资标的」。就像上面第二个原因中说的那样,当「投资指数」为负的时候是要马上卖掉的——并不是无脑的长持就能赚钱增值——否则随便长期持有一个就可以,投资也太容易了。
那么在这里就要说一下如何选择优质标的的问题了。
支付宝是最常见的选基工具,继上次刚写完蚂蚁理财金选的文章,这次看到了这个题目,还是想再说一说如何利用好金选这个工具为自己服务。
蚂蚁理财金选有一个特点,就是「千次调研,百次解读,每月追踪」。每年会对针对基金发起一千次以上的调研,做出平均一百次解读,在9000多支基金的基金池里,挑选出不到200支打上金选的标签,并每个月追踪关键指标来持续分析。
这样当然说明蚂蚁理财金选入选标准之严格,但是其实本身能够进行「千次调研」的服务能力,这就是个人投资者做不到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蚂蚁理财金选所提供的资料对于自己对基金的选择还是蛮有用的。因为它主要追踪的三项指标:投资风格、超额收益率和长期盈利能力,都是基金非常重要的,自己要计算又相对比较花时间的指标。而金选不仅事先做了筛选,还很直观的做了图示:
比如超额收益率这一项,金选会把它做成柱状图,可以清晰的看到过去一年每个月的超额收益率。从这里就能看出基金是否稳定,如果12个月里面红色的月份,也就是正向的超额收益的柱子少于七根,蚂蚁理财金选都会发起调研,来研究其金选资格是否存续的问题。这样的话,就预先帮助我筛选掉了一大批,提高了选基的效率。
有人可能依然有问题,觉得为什么蚂蚁理财会花如此大的精力为用户调研呢?这个其实从他们的运营风格上是能看出来的。因为一个鼓励投资人长期主义,并且热衷于进行投资者教育的机构,其本身必然也是长期主义的。因为投资者的成长本身也需要时间。所以通过给投资者提供蚂蚁理财金选的服务,以更严谨的选,选出更适合投资者长期持有优质标的,树立自己的信誉,增强投资者对平台的粘性,也是蚂蚁理财金选从长期来看最优的策略。
参考文献:
Shiryaev, Albert, Zuoquan Xu, and Xun Yu Zhou. "Thou shalt buy and hold." Quantitative finance 8, no. 8 (2008): 765-776.
Hui, Eddie CM, and Ka Kwan Kevin Chan. "Can we still beat “buy-and-hold” for individual stocks?."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410 (2014): 513-534.
Hui, Eddie CM, and Sheung-Chi Phillip Yam. "Can we beat the “buy-and-hold” strategy? Analysis on European and American securitized real estate ind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Property Management 18, no. 1 (2014): 28-37.
Baur, Dirk G., Hubert Dichtl, Wolfgang Drobetz, and Viktoria-Sophie Wendt. "Investing in gold–Market timing or buy-and-hold?."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71 (2020): 101281.
Majumdar, Satya N., and Jean-Philippe Bouchaud. "Optimal time to sell a stock in the Black–Scholes model: comment on ‘Thou Shalt Buy and Hold’, by A. Shiryaev, Z. Xu and XY Zhou." Quantitative Finance 8, no. 8 (2008): 753-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