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目前经济的真实现状,很残酷!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期权匿名问答   2022-9-12 04:18   9190   0
经济发展和运行,关系民生,是重中之重的大事。
2022年开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承压,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进入到了为因为疫情而透支的经济买单的艰难时刻,本质都一样,无非就是程度和阶段有区别而已。
和绝大多数国家一样,直接关联每一个中国人的生存发展的中国国内经济,也同样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对外,有因为俄乌冲突导致的大宗和能源的暴涨,对应带来了被动,难以解决的输入性通胀,而且这样的被动通胀,短期内看不到缓解的可能,即使俄乌战争结束,盘桓于俄罗斯和欧美之间的裂缝和间隙,也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和弥合,甚至有可能长期恶化。
在货币政策维度,中国面对的是美国预期释放很强,又快又急又猛的美元加息紧缩带来的正面威胁,直接限制了中国国内货币宽松的空间和经济刺激的手段。
对内,2022年3月下旬开始的国内这波疫情,确实是比较凶残,精准打击了对中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几个核心城市,目前来看,不仅是对一季度的经济数据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后续可能对二季度的影响也很大。
尤其是上海,4月份都进入下旬了,还没有从疫情冲击中得到真正全面的恢复,回到正轨。
很现实的,2022年中国经济的开局,面临着严峻的内忧外患的挑战和压力:
一系列因素叠加,背后显示的是中国在稳增长上正面临着挑战,不可否认的是,往往挑战的存在,本身也蕴藏着不少的机遇。


1、现实剖析:拉动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正在面临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实事求是,尊重现实:
2022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面突围,也到了需要上下一心,高度团结,同仇敌忾的时候了。
每年第一季度的政策黄金时段和投资旺季,在2022年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压力。
这对中国这个国家经济管控和刺激托举,事实上是严峻的考验:
前有乌克兰危机的冲击,后有沪广深等地的疫情冲击;
外有美元加息,内有经济承压。
对于国家和政府而言,托举和刺激经济,实现稳增长,保障经济预设目标,可以说传统的手段和方法已经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中国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消费,外贸,投资,很现实地出现了一停一慢的情况:
首先是消费,这是停:
现实中线下消费的场景都被疫情各种“消灭”,线上消费也遭遇疫情阻断,还如何消费驱动经济增长?
一季度国家公布的经济数据,中国国内消费情况,一目了然,看个走势,不需要过度解读吧?




其次是外贸,这是慢:
一方面,目前欧美的通胀被乌克兰危机全面激活,欧美民众也开始紧衣缩食,出口增速已经靠不住了。
另一方面,2022年海外市场不容乐观,其实从三月份开始就已经有明显的趋势,不仅外贸订单减少,跨境电商的流量也大幅下跌。
用外贸人的视角,最有说服力:










楼市和股市怎么样?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不好意思,2022年以来三四五线很多的楼市松绑近乎跟2015年那波差不多了,甚至有些连限购和限售的门槛都快要拆除了,但是,依旧效果依然尚未显现。
一二线高房价,买不起的多,三四线高库存,没人要的多。
至于股市,那就更别提了……2022年开年4个月不到,几轮大跌!


很现实的就只剩下投资这一架马车了,当然,这驾马车也被市场和民众,寄予了厚望。
但是并不简单:
靠国企投资扩产和设备升级迭代,也是有限的,而且一不小心停工停产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最主要的,还是投资产能和扩大生产,导致的生产过剩,叠加消费低迷,需求不足,那不又是给未来提前制造风险了么?
经济哪里有什么复杂的?客观来说,目前绝大多数人和市场,都将中国经济增长,押在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大项目规划落地上面。
国家投资主导经济增长,是典型的以工代赈。
一方面,基建受到疫情的冲击影响小一点;
另一方面,基建快要驱动的资金体量足够大;
还有一方面,基建可以创造订单,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解决了国企利润问题。
所以,2022年基建稳增长绝对是中国经济舞台重头戏,而且尺度会相当大。
这是唯一不会受到外围输入性通胀冲击,美元加息周期干扰,以及现实需求遏制的经济模式,国家出资进行基建投资,将负债和资产进行置换,所有的基础建设,无论新旧,不玩概念,本质上都是资产,是资产就没有债务风险,无非就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这是国家和政府自己给自己加杠杆的做法,唯一的缺点,就是回报周期往往都很长。
比如修高速,可以收费,比如修机场,可以开新航线,关联拉起来的经济增量都可以给基建投资回报分红。
不过,在消费趴窝,外贸面临不确定性的2022年,投资拉动,就成了非常清晰的一条主线。


2、趋势分析:目前一致认可,但是势单力薄的投资马车,能拉动全年经济目标吗?
投资拉动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了一致的预期,但是对于拉动中国这样全球第二大经济规模基数增长,还要努力实现5.5%的计划增长目标,很明显,不太现实。
一方面,是国家进行的基建投资,回报周期太长,分摊到以年为单位的时间里面,对整体大基数的中国经济而言,增量肯定不够;
另一方面,国家投资,除了国资背景和国企能够得到资金保障,事实上对整个中国其他经济维度和各行各业的拉动和托举,并没有直接的作用,大项目上马,不具备经济普适性和广泛经济刺激意义。
而且,通过国家投资拉动经济,其实对市场经济的活跃和增量发展,在效率上,是没有可比性的。
这一点,其实国内国外很多经验和历史都已经证明。
要想实现稳增长和经济目标,相应策略和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进行改变和调整的关键节骨眼。


3、机遇研判:接下来,加杠杆和分配,或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前进的重要方向
当然,压力和挑战是现实存在的,但是突破的机遇和方法也总是有的。
这不是什么哲学或者自我安慰,这就是底层逻辑,事实上,中国面对当前这样,在经济层面承受压力和挑战,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就和中国崛起之路一样,用嘴是喊不出来的,注定是一路坎坷,艰难崎岖。
国家投资,基建拉动已经是非常清晰的一条主线,但是要想实现经济目标,远远不够。
既然是有明确目标(5.5%)的稳增长,那么意味着还要让消费和外贸这两架马车出力。
外贸其实没有多少悬念,毕竟是需求主导的马车,而外部需求中国是没有直接能够干预,引导,更不要说创造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控制好产能扩张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保持外贸顺差收入提供经济增量。
主要还是要想办法拉动消费,特别是具有杠杆放大效应的大额消费。
这就需要从两个维度来观察,一个是流通货币总量的问题,一个就是杠杆往哪里加,怎么才能顺利加上去的问题。
首先来看流通货币的问题,事实上,国家不缺钱,流通货币的总量是足够的,但是就是在进入市场的这个信用端口卡住,货币资金无法进入市场,只能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抓关键的来,其实就是分配问题:
不加以控制和引导的大水漫灌,必然会因为经济个体的情况不一样而造成恶性通胀,导致贫富分化,市场过热等等乱象和风险的出现。
事实上,通胀并不可怕,特别是收入和物价同步增长这样的理想情况之下,甚至通胀还能够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但是理想的情况之所以理想,就是不会出现的意思,通胀不可怕,但是货币资金在社会维度的分配,才是真正的拦路虎和大问题。
现实是,如果有具备货币蓄水池的资产和金融领域,就会导致大量的资金扎推推高行情,然后导致收入增长跟不上房价这样的尴尬现实,产生贫富分化和各种社会问题。
如果没有货币蓄水池,那经济环境很容易出现失控,短期过热,一地鸡毛。
现在的情况就是,不是国家不向市场投放货币,而是如何能够保障货币传递和分配相对合理的办法和模式没有建立以前,对于恶性通胀和房价暴涨的风险无法忽视。
而只要在货币资金分配的问题上有办法实现让居民收入和物价同步,那么货币刺激才有可能放开。
其中一个比较成熟成功的方法,就是以政府消费的形式,发放消费券,或者直接给收入困难的民众发钱,当然不是发现金(比如限定发放的金额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面花完),直接现金兜兜转转又被存进银行,会推高通胀。不要用真金白银去测试人性,会失控。
后续政府消费拉动居民消费,是概率很大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然后在看加杠杆的这个问题。
客观来说,中国过去20年的房价经历几轮暴涨,走到2022年这样市场信心和预期双双低迷,各种救市托举刺激手段效应反馈很差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居民储蓄被过度的透支了。




很现实的,民营企业和地方政府到了当下,其实加杠杆已经难以为继了。
民营企业绝大多数都是产业链中下游,说白了还是血汗工厂那一套底层逻辑在运行,这样的企业加杠杆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扩大产能,产能过剩以后,债务就会暴雷。
给这样性质的民营企业加杠杆,就是明知山有虎了。
其中一部分民营企业,市场容量固定,比如白酒烟草这样的,加杠杆意义不大不说,还容易滋生资本蛀虫现象。
这样的民营企业加杠杆,不仅没有增量效应,还容易让很多这样的企业变成影子银行,然后躺在利息上面当米虫,不思进取。
而真正头部的民营企业,也没有加杠杆的需求,甚至连上市融资的需求都没有,比如华为,大疆这样的科技企业。人家不需要加杠杆,这杠杆也加不上去。
至于地方政府,以前加杠杆上项目搞基建,这么多年过去了,基本上都还处于资产回收阶段,旧债未偿就不说了,有多少地方政府正常收入都覆盖不了债务利息的?
也就只剩下国企和居民家庭还有可能进一步加杠杆。
以前往居民家庭头上加杠杆,是如何实现的?
买房子。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很显然,这样的杠杆恐怕是加不上去了。地产只是强化了一部分人的购买力,但是,对于非常多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进一步提振他们的消费能力的影响力早已大幅衰减了,甚至因为经济承压和疫情冲击,很多家庭已经因为房贷主动挤压消费了。
有购买力的不需要,因为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和信心没有了。
需要的没有购买力,因为想买的城市买不起,买得起的城市没有吸引力(工作,收入,机遇……),就这么现实。
已经买了的担心房贷压力,甚至开始挤压消费,没有买的收入不稳定,更偏向于储蓄。
往居民家庭头上加杠杆,很明显:此路不通。
往国企加头上加杠杆呢?事实上国企除了垄断行业来说,比如国家电网这样的,加杠杆没问题,但是经济拉动效应不行,有多少国企是因为高信用拿了贷款没地方用,转手加利息转贷出去的?


最终加给国企的杠杆,虽然坏账风险小,但是对经济增量拉动效应来说,其实非常有限。
毕竟国企要承担资金风险,加利息也是合情合理,而低信用的经济个体成本降不下来,遭遇不确定性环境,也没有加杠杆的动力,国企可没有动力去贴着脸放贷的说法吧?
经济要有活力,这个杠杆就必须要加到经济环境里面,去撬动更大量级的资金活力
2022年接下来的时间,国家如何加杠杆,就成了关键的课题。
看来看去,能体现杠杆效应的,而且具有普适性的,有这么几个方向:
1、增加社保和养老金,正好国家个人养老金新政出台,这个我另行撰文分析。
本质上,这是撬动居民储蓄的做法。
2、国内经济增长和消费总需求会越来越依赖大A。
有什么比从A股向股民释放购买力更靠谱的方法呢?发现金,会存银行,还会推高通胀,发消费券,拉动有限,持续效应不佳,房子也炒不动,不能炒了,那么让股民赚钱,释放购买力和刺激消费,是不是非常合理?
赚钱效应良好稳定的市场,没人愿意走不说,还会源源不断的吸引更多的人进场。
当然,以当前中国的股市现状来说,肯定是靠不住的,国家想依赖也指望不上。
不过这是一个可行,而且具有成熟现实案例的方向。
加杠杆,优化资金分配,就是2022年中国经济实现突围突破,实现目标达成的核心方向和关键课题。值得所有中国人,抓住重点,保持关注。


写在最后:

从细节中看懂国家的关注和态度,对艰难时刻,做好准备

面对眼前的内外复杂形势,其实决策层一直是清醒的,稳经济、稳增长,是2022年开年以来这段时间明显而又坚定的的政策主线。
而进入4月份,面对现实的压力和挑战形式,国家层面无论是从效率还是力度,都出现了明显的应对加强:
高级别国家会议连续召开,4月以来,国务院接连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对于当面的问题,李克强总理直言“要高度警惕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正视和果断应对新挑战。”
4月13日,李克强总理再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提出“协同发力、远近兼顾,努力稳定当前消费,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
从应对压力和面对挑战的角度来看,分量足够,而且思路清晰。
仔细研究这几次会议精神,就会发现,除了回应市场关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消费”、“内需”等词汇出现频率极高。
形势越是严峻,外部世界越是动荡,保消费这个经济引擎就越重要。
用理性冷静的态度来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现实面对的几个必然挑战:
1、房地产行业的风险没有出清,或者达到国家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前,中国的楼市就不具备信心修复的基础。
2、美联储加息动向没有明确,加息影响没有落地以前,中国国内不具备全面货币管控放开的条件,2年多都过来了,不差这么几个月,这是国家层面的经济博弈和金融战争,既然是打仗,耐力比拼,有些成本避免不了。
3、中国股市在没有规则和引导实现独立自主以前,相应的套利群体和资金,包括没有底线原则,唯利是图的蛀虫没有清理完成以前,难以挑起支撑经济的大梁,需要时间。
4、国家投资在全球局势动荡,风云变幻的大环境背景之下,不具备出海布局,产生收益带动增量的可能,2022年,国家投资基本上还是国内为主,安全第一。
以上四点,不是需要时间过程,就是处于被动位置,不是短期能够得到确定性回报或实现扭转的。
其实国家已经在很多维度,拿出了很多工具,谨慎降准,个人养老金,央行上交利润,统一大市场建立等等,事情要联系起来,其实都是托举民生,稳住经济的做法。
接下来,分成两个阶段来看:
短期内,国家必然会有稳消费的刺激手段或者相应动作,同时投资的效率和步伐也会进一步加快。
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消费,无论是科技突破还是产业升级,必然需要消费和市场来支撑,这也是未来中国已经明确的道路。
从这个结论就能看出,房价没有什么悬念,核心城市随着经济恢复和增长缓慢增长,新一线和二线稳住,跑输经济大盘,三四线城市的房子彻底回归消费品属性。
股市的工具效应也会得到不断完善,相较于房价表现,中国股市其实更值得期待。
现实就是,因为2022年这一波疫情冲击,提醒了中国未来的经济不可能只靠北上广深这些核心城市和经济圈去解决增长问题,光有这些动能是不够的。
未来如何解决广大地区居民家庭没有购买力的问题,如何通过居民消费为产业升级和科技突破提供助力,已经是国运决战的关键点。
毕竟,一切的科技和产业,最终还是要到市场和民众消费的层面才能实现价值转化。
消费,必然成为中国后续稳增长的重要动能来源之一,不要因为当前的困难,压力和挑战而忽略了这条重要的主线。很大程度上,能不能在消费领域拉动经济,将成为2022年中国经济突围,最为关键的机遇和方向。
能看懂以上逻辑的朋友,一定有不错的经济修养和趋势认知。
至于如何实现,那就要看国家政府和顶层设计的工具箱里面,后续会拿出来什么宝贝了。
看懂中国经济未来的动力来源和主线思路,意义重大。
保持期待,跟进关注,只有摸到了时代脉搏的人,才有资格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拔得头筹。
谨以此文,和各位读者朋友们,共勉。
我的微信公众号:军师柯文,欢迎关注,一起聊投资。
关注柯文的五大理由:
(1)看不懂k线图,MACD,KDJ等技术指标
(2)不会选股,无法区分劣质公司
(3)把握不住市场主线,风口行业总是错过
(4)买入总是被套,卖出总是卖飞
(5)炒作没有计划,买卖全凭运气
本文不存在任何推荐,所聊到的股票不构成任何推荐仅供参考学习,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作者:熊猫贝贝小可爱
来源:今日头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400157
帖子:80032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