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

论坛 期权论坛 爱问     
吴宇   2022-5-24 14:02   1525   0
这个故事在内核上非常的简单 —— 踏入青春期的女孩,一方面渴望满足来自家庭的期望,一方面又希望活出自我,因而在这种左右摇摆中陷入困境,在最后又同时实现了与家庭和自我的和解。
这样的故事是典型的“Coming of Age Movie”;“Coming of Age” 这个词组可以直译为”成人礼”,但在这里则是泛指“青春期中的成长”这个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故事中的很多隐喻都可以得到明确而直观的解释。
在故事中,主人公美玲的家族受先祖之力的庇佑,让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在青春期中都会获得变成小熊猫(红色熊猫)的能力,而这便解释了英文标题“Turning Red” 的含义。



至于红色熊猫这个形象,除了小熊猫本身的形象的以外,其实也可以延伸出另外一种解释:尽管故事中没有直接把“变成小熊猫”“月经初潮”对等,但是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 —— 美玲变成小熊猫时是十三岁,正好是女性月经初潮可能发生的时刻,而小熊猫的红色也有所暗示;同时,美玲在故事中反复尝试去满足又遭到压抑的一种愿望,是与异性接触的渴望 ——不论是她在故事初期对于店员小哥德文的浪漫幻想,还是她和姐妹们对于男团的喜爱,都可以是看作女孩进入思春期后对于理想异性的一种憧憬和希望,而往往是伴随着发育和荷尔蒙分泌而产生的。
当然,比起月经本身,小熊猫更多是对于“自我意识”的一种指代,结合故事开头美玲关于回应母亲期望的看法更是尤为明显 —— 美玲理解并愿意去承担母亲对于自己的期望,并以自己能够满足母亲的期望为荣。但与此同时,她内心的一些小小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和男性的浪漫关系的憧憬,却又为母亲所不容,而这种矛盾导致了小熊猫的出现。
让美玲变成小熊猫的,是被她“克制住”的自我 —— 当她心态平和时,她便能自如地保持人类状态,而最能扰乱她心弦、令她情绪不稳定的,则是来自于母亲的压力。由此来看,本片中真正的“反派”,或者说主人公所需要抵抗的“敌对力量”(antagonistic force),是亲权和家长制



说到这里,我想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我个人并不认为这部片子把“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放在了主角的对立面上,而主角真正反抗的也不是任何与中华有关的东西。相反,主人公一家不但以自己的宗族历史为骄傲,而美玲直到最后都与继承自祖先的小熊猫和谐共存,可见她并没有在反抗这些来在家族的东西。
美玲所反抗的,其实是很多中国孩子在课本里经常看到的概念,那就是 “封建家长制”,或者说,本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封建亲权制度的批判,相较于国内课本中的名著和课文还要直白得多,反倒是习惯了揣摩言外之意的很多国人不太适应这种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美玲的妈妈,确实能够代表一种很典型的中式家长 —— 不论对父母还是儿女,她都尽职尽责,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献给家人;但同时,她时刻为家庭义务感到焦虑,并下意识地想要把这种焦虑转化成了对下一代的控制欲。
这也是美玲妈妈的红色熊猫为什么如此巨大的原因 —— 原本就个性强烈的她,在长达几十年的人生里一直不停地克制自己,即是为了回应母亲(美玲姥姥)的期望,又是为了向女儿美玲尽责,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但这对于美玲家而言,是一种传统,每一位女性都在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克制自己,又变成了禁锢他人自我的施压者
而美玲所反抗的就是这种“扼杀自我”的循环 —— 她希望自己的自主意志和个人选择能够得到尊重,而美玲妈妈则在于女儿的对抗中重新拾回了自己,尊重了女儿的同时,解放了一直渴望得到尊重的自己,并与自己的母亲也达成了和解。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故事来说,真正的核心矛盾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约束与互相接纳”,而不是“自我与传统的对立”,所以我觉得对于本片大可用更单纯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毕竟,你把里面的中华要素换成日本、韩国、乃至印度要素,这个故事都成立 —— 因为它所针对的本来就是普遍存在于亚洲文化中的儒家父权主义。有趣的是,在本片中,由于美玲家是一个以女性为核心的家族,所以父权由此延伸成了亲权,原本该扮演控制者的父亲,在这个故事中反而是润滑剂一般的调和性角色。
这不是本片导演石之予第一次在作品中讨论亲子关系 —— 早在2018年,她的动画短片《包宝宝》(Bao)就曾在中国观众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片子近似控制狂一般的母亲让这部片子被部分观众认为是恶意扭曲华裔父母的形象。不知道石导演是否从中获取吸取了经验教训,《青春变形计》中美玲的妈妈李明显的要更加有人情味一点 —— 抛开控制欲以外,她毫无疑问是个好家长,不但是精干的女强人,对女儿的教育也非常到位,内政和外务都做得很到位,而片中中后期对于她内心的挖掘,更是让这个角色显得立体。



可能有一部分观众会觉得把中国家长刻画成控制狂是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但即使是在今天,对于国人而言,与家长和家庭的关系,确实仍旧是谁也绕不开的重大问题 ——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家长确实会对孩子的很多重大人生选择进行干涉 —— 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婚姻伴侣、生育子女...... 特别是当今年轻人在经济方面自立的难度越来越大,成家后还要依赖父母的支持、乃至于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并不罕见,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刻,而不是随着孩子长大便逐渐消弭,于是很多人即使在为人父母后也仍旧生活在上一代的阴影之中,可见亲子关系对于国人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美玲与母亲之间,虽然存在摩擦,但她们的相处模式和亲子关系,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理想的。她们彼此重视,彼此关爱,在心中渴望着彼此的认同和接受,可见她们在感情上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就未必都如此美好了,很多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出于一种义务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但彼此对于彼此的感受和认可已经毫不在意,比起达成和解,更多是在争取一种契约式的妥协 —— 我们划分好彼此的界限,只要不触及底线,就互不干涉,至于对彼此的行为和选择是否认同和接受,则完全不在意 —— 这让人不得不开始思考,亲子关系中,感情和义务如何实现平衡。
但归根结底,《青春变形记》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好的。尽管美玲这样的三代移民在很多方面已经与国人相去甚远,但中华文化的纽带,还是多多少少能在我们彼此之间构建起一些联系,也更能让人感受到,在家庭与亲情的关系上,不论哪一国的人都会面对相似的难题和处境。说不定比起于文化要素的制约,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处理自身与家庭、与父母的关系才是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8337
帖子:3370
精华:36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