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历史功底都没有,我想了解中国的历史,应该读哪些书?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7 15:23   5629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5:23:44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请自来,想分享一下我读历史的经历。


利益相关:非历史学专业人员,工科生,文学历史爱好者。




根据题主所提“了解中国的历史”。作为非专业的历史爱好者,我的阅读经历或许有借鉴意义。
以下回答针对历史爱好者从入门伊始循序渐进地进行历史阅读,也可作为儿童历史文化常识入门,非针对历史文献学学习研究者。


管窥之见,才疏学浅,恳请诸君批评指正。




分三阶段陈述。
  • 一,纵观通史,注重兴趣培养


推荐书目:
人教版《中学历史课本》
《中华上下五千年》(删减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


读历史的第一阶段,莫过于对文史兴趣的培养,热爱至上。并且建议,纵观通史,理清中华历史的大致脉络。注意是“大致脉络”,无须清晰记住年份历史事件、科技及文学艺术成就,了解朝代更迭、历史著名人物及重大事件即可。


此处实名反对部分答主的回答。
《二十四史》原著虽好,《四书五经》确实该读,但作为入门,实则难矣。在兴趣尚未养成时,反复阅读古代汉语,未必有益。




首先,强推人教版《中学历史课本》


我的中国史入门并非历史课本,中学前已对历史有所了解。早在幼年时期阅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删减版)入门,继而在语文功底有所累积后阅读完整版,及其他感兴趣的白话文断代史。初中前,就已阅读各类历史书籍(有些已记不清名目),多为断代……
但我仍认为《中学历史课本》,是真正适合建立完整历史脉络的书籍。多数历史书侧重对历史事件及人物的陈述,倾向于古代政治,确实形成了纵向历史脉络。而在经济生活科技文化艺术方面,却很难令入门的读者形成良好的横向历史脉络。《中学历史课本》,言简意赅,结构清晰,以时代为单元,分该时代的政治历史事件、经济生活、文学艺术为小课题,适合入门。而高中历史则从经济史、文化史等多个角度分册深入概述。


唯一的缺陷在于,《历史》课程开设于中学,其实小学时期就已经需要更多的基础历史教育的奠基。


其次,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推荐


不建议首先选择完整版进行入门,不利于兴趣的培养,可先读删减,后读完整版。


最后,是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


入门阅读时,甚至可以佐以历史剧,创造兴趣,发现兴趣。


这里暂时不推荐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作为入门,入门略有难度。但可以作为第二阶段阅读。
而其他答主提到的“《四库全书》”“所有书,至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
所有书的概念过于广博,历史著作浩如星海,《明朝那些事儿》建议第二阶段若感兴趣可阅读。
《四库全书》则建议第三阶段阅读,在下曾于入门阶段阅读全史及部分断代史后,入手一本线装的《四库全书精华》,节选精华并含译注,那年我大约十一岁,尚无良好文言文功底,难以学习,也毫无兴趣(不排除个人原因,可能是不聪慧吧)。个人愚见,二十四史原著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文言文基础,需要长期的奠基,厚积才能厚薄发。




  • 二,兴趣激发,择趣者细读之


推荐书目:
(根据个人兴趣,可参考我的部分阅读书目,但不限于以下)
《细说大汉》《细说大唐》
《细说大宋》《细说大明》
《大清十二帝》《清史讲义》
《品三国》《魏晋风骨》
(……不一一枚举,这些年借阅的史书、传记太多,多数已记不清名目,仅自购的纸质书仍在……)


凭个人兴趣,选择书籍,不限于断代史,可包括人物传记,当代学者的评说等等,甚至可以涵盖历史人物的作品。


例如,对于明史爱好者,《明朝的那些事儿》不失为阅读佳作。多年前,我曾迷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及生平,则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大量阅读传记及百家讲坛的系列丛书。翻感兴趣的历史,感兴趣的人物,不必拘泥。


而这个阶段,可以适当的引入二十四史中的部分进行阅读。同时,随着文言文功底加深,循序渐进学习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 三,二十四史,逐篇精读理解


推荐书目:
《二十四史》
《四书五经》


最后阶段,就是对历史的精读了。阅读历史原著,尚在精读过程中,暂无阅读方法的高见。


但是可以提一点,不同的年纪读同一本书,是不同的心态,视野的深浅不同。二十岁时第三次读《左传》,便觉得十五岁时第一次读《左传》时的笔记甚是稚嫩,学无止境。


越是进行阅读与学习,越能够体会自己所了解的历史,不过沧海中的一粟。“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大抵如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
为一个普通文史爱好者对历史阅读入门的拙见。


愚以为读史的意义,直言“以史为鉴”未免过于宽泛。读历史故事,与千百年前的英雄相遇,心向往之,读文学篇章,迷恋昔日文人墨客的情怀文字,读四书章句,感儒家文化的包容性与忍耐力。它的意义,在于生活与学习中的点点滴滴,都随着你的阅读学习潜移默化的改变,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史,了解千百年前的战场,理解饿殍飘零、横尸遍野为何等境地,才懂得和平的可贵,文明的可贵。亦是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坚持对文化的自信力。约莫如此。


感谢阅读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5:23:45 发帖IP地址来自
推荐看看国产动漫《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国创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风格: 萌系/搞笑/日常/历史/少儿
地区: 中国大陆
开播时间: 2018-09-02
声优: 狐三少 沈念如 C小调 刘明月 叶知秋 阎么么 TK菌 李轻扬 皇贞季 李兰陵 月夜桥 山新
简介:《如果历史是一群喵》是一部以华夏历史为主线,依据二十四史等文献资料编绘的历史漫画,旨在向青年读者普及中华历史知识。作品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对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解读,更容易为年轻人记忆和接受。在表达上,作品用现代漫画的手法塑造了12只体态丰盈、造型可爱的猫咪,用它们把历史事件演绎成了精彩的历史故事。
作为入门了解中华历史的话,推荐看看这部动漫。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5:23:46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书,不如看这本简史,把中国史从头到尾了然于胸。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此时期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周室转移至诸侯各国。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后,王室权力削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实力。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打破「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在兼并过程中,西周旧制度逐渐遭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向个人私有且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根本的变革。一般来说,西周社会比较安定,东周则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苦痛,但也推动社会向前进步。此时期既是诸侯、大夫兼并盛行的时期,也是华夏民族和南方蛮国争霸的时期。战争破坏旧制度,产生新制度,旧的世袭领主阶级逐渐被新兴的地主阶级所取代。
战争频繁发生及军费的巨大支出是东周出现的一个新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以鲁国「初税亩」为开端,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另外,由于广泛运用铁制农具和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也促进了各诸侯国广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
东周时期文化高度发达,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战国时期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

[h2]周王室东迁洛邑[/h2]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迁后,周王室迅速丧失权威,势力范围局限于以洛邑为中心、方圆 600 多里的京畿,实力还不如中等诸侯国。随着王室丧失政治和军事权威,以周王朝为指标的西周礼制、法制和文化制度迅速崩溃,王室不再享有独占九鼎、巡狩天下的特权,使得政治与经济面貌发生极大的转变,「礼崩乐坏」间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王室东迁与衰微是从西周政治和文化的专制、沉寂,走向春秋战国的政治和文化自由繁荣的指标。
[h2]诸侯国兴起[/h2]周王室的恢复和东迁完全依赖强大的诸侯国。诸侯在王室权威丧失时迅速登上政治、军事舞台,填补权力真空,成为支配中原的决定性力量。王室东迁后,已丧失对诸侯的控制权,甚至名义上的权威也被诸侯据为己有,王室形同虚设。诸侯们各自为政,利用各种手段谋取政治、军事及其他利益,开始了春秋混战。势力较强的大国不断吞并小国,日益强大,其中以齐、郑及秦等国为代表,其不仅决定了春秋时代的政治格局,也影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文化发展。
[h2]秦国崛起[/h2]
公元前 770 年,秦庄公的儿子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周平王并将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以西之地赐予秦,之后秦国迅速崛起。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祭祀少白皋。周宣王派秦仲讨伐西戎,结果秦仲战死。秦仲的儿子秦庄公后来攻破西戎,收复西犬丘,定居于此,是为秦建国的开端。
秦的领土即西周故土,在很多方面继承了西周文化,并在春秋时代文明兴起的浪潮中走在前头。公元前 753 年,秦开始有史官记事。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文记载秦国君游猎、战争的情况。秦由僻居西部一隅之地的小国,一跃成为与中原诸国匹敌的诸侯。
[h2]周天子亲征[/h2]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丧失,诸侯争霸天下,争战不息。周桓王二年(公元前 718 年),郑国北伐燕国。同年,宋国夺取邾国。周桓王三年,宋派兵伐郑,包围长葛,郑师败北。郑庄公率军入侵陈国,抢得大批财物。周桓王六年,宋殇公拒绝朝见周桓王,郑庄公作为周王朝卿士,以王命率军伐宋,声讨宋殇公不朝之罪。

▲ 春秋战国诸侯分布图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5:23: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其实了解中国历史就建议看原著,不带注译的,像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左传这样的史书,但是你一点古文功底都没有,那我还是建议你先学点古汉语吧



要学古汉语,我教你一个方法。

看懂四书五经,这是第一步,当然,你要结合着注释看。然后重复地看四书五经,争取看上至少十遍。

有了底子,就能看其他书了。

第二步,看懂老庄荀子韩非子先秦七大家的书,也是结合着注释看,然后争取至少看十遍。

第三步,看古文观止,有了前两步做底子,古文观止的文章,你至少能知其典故,知其思想脉络,比一开始就学习古文观止要好得多,也是结合注释看,至少十遍,没有别的捷径。

第四步,可以看两司马的史书了,此时你的水平,看司马迁的史记,不用注释,应该能大概看得懂百分之八十,若不能,返回前三步,继续看,继续学。这两种书,也是争取看上至少五遍,以求融会贯通。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5:23:48 发帖IP地址来自
《世界五千年》《上下五千年》
总共三本书厚度达15cm这样……小学时期曾经5天之内刷完然后忘光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