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国风 卫风》里《氓》里面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布”指的是到底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7 11:38   6979   5
这里是一个一脸懵逼的高中生。
提这个问基本算是历史老师vs语文老师?
……课本里还有辅导书都写的是“拿着布来换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的“布”为什么不是指先秦“布币”(按照高中通史那个时候棉纺织还没有普及)?

因为学识鄙薄找不到途径 以下信息来自百度知道:
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淇水:在河南省北部。古为黄河支流,南流至今汲县东北淇门镇南入河
这个来自网易:
三晋两周地区主要是指东周时期周天子所控制的洛阳及附近地区,晋及三家分晋后韩、赵、魏所控制的河南大部、山西大部及河北南部区域。三晋两周地区主要流通布币,但布币的形态各有不同,只是到战国后期,为了各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又都增铸了形体一致的平首小方足布和圜钱。


两周地区主要流通一种平肩或斜肩、弧足的空首布。这是两周地区一种独特的货币,他国不见。此空首布多有铭文,除数目、天干、地支、阴阳五行、方位、吉语、记事等几类外,较多的是地名。据统计,大约有七十余个地名,经考证均属两周地区。此种空首布大约从春秋晚期就出现了,一直流通到战国晚期。并且可能存在两种或三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空首布同时参加流通,从而印证了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实行的“子母相权”的货币政策。

晋国流通尖肩尖足空首布。山西侯马牛村古城多次出土这种尖肩尖足空首布,还发现了铸造此种空首布的作坊遗址,出土了一批尖足空首布陶范,有的陶范中还有空首布钱。牛村古城所出空首布中,有两枚面文各有5个字,后3字为“共黄釿”,前2字模糊不清,有学者认为是“辛晋”二字,即“新晋”,也即“新田”,是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迁的新都,又谓之“降”或“新降”。而出这枚货币的牛村古城正是晋国的新都“新田”。
如果因为我个人的阅读水平不够,或者是犯了十分常识性的错误,欢迎各位大牛批评指正,以及提出学习上的建议。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希望得到回答qwq麻烦大家了↓
《孔雀东南飞》中“共事二三年,始而未为久”的“二三”为什么不是指6年? - 教育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38:33 发帖IP地址来自
【布】《传》:“布,币也。”《说文》:“布,枲织也。”“币,帛也。”《盐铁论·借币篇》:“古者市朝而无刀币,各以其所有易无,抱布贸丝而已。”
——闻一多《诗经通义乙·卫风·氓》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38:34 发帖IP地址来自
盲生,你发现了华点。

这个问题我高中时也曾有过疑问。
那时候我有一本王力版的《古汉语字典》,上面对“布”的释义中有一条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而且例句就是“氓之蚩蚩,抱~贸丝。”
但是,在余冠英版的《诗经选》中,却认为“抱布贸丝”中的布就是一种纺织品,这句话指的是以物易物。语文书应该也是采用了这种解释。
可见这个“布”字确实是有不同释义的。

我倾向于是布币。当然,只是我个人看法。
卫国当时用的确实是先秦钱币四系中的布币,就是那种长得像铲子的青铜货币。
但如果布指的是布币,那么“抱布”又是怎么回事,难道是把很多布币抱在怀里?
这个“抱”很可能指的是抱着袋子:
笃公刘,匪居匪康。
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诗经·大雅·公刘》)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38:3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认为就应该是布。布币是一种青铜币,数量多的话用抱很难受吧。比如你有二十斤硬币,是抱在胸前还是背在身后?而且用布换丝也很符合小伙子傻头傻脑(嗤嗤)的形象。当然,你的说法也有人支持。布是布币。那么那个小伙子就是个商人,嗤嗤也有人翻译成笑嘻嘻。笑嘻嘻的小商人也说得过去。只是抱不太好解释。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38:36 发帖IP地址来自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还有一点不明白的地方过来社区查找。刚好可以在这个问题下探讨。以下全部内容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原创作者郁则,《这下误会大了,这些千古名句原来是这个意思!》,第贰部分。
“……
还有些误读的情况,是由于我们与古人的生活习惯已经有了很大差别。虽是同一个汉字,但难以在现代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其特定的意义。一字错读,就足以让我们错过背后反映出的文化习俗。
《诗经·卫风·氓》是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描写了一段婚姻悲剧。青年男子“氓”来到女方家求婚,本以为天作之合,女子嫁入男家之后辛勤劳作,却在三年之后遭到了抛弃。起首一句:“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行文并不平铺直叙,而是使用了一个小小的转折,使得这首诗在艺术结构上更显生动,这也是《诗经》惯常的“虚笔”手法。大部分语文老师都会这么解释:“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年轻男子“贸丝”是个幌子,“抱布”用来求娶女子才是真实目的。
但是,抱的这个“布”就真的是布匹吗?这个误会可就大了。熟悉春秋战国货币的朋友知道,当时在各地都比较流行使用“布币”作为贸易的媒介。布币可不是用布料制成的币,而是金属货币。

图示-空首布(来源不明,亦从该引用文章搬运)空首布而且,这个“布币”和布匹也没太多关系。先民曾把一种类似锹的挖土工具称为“镈”,在物物交换的时代,人们经常拿这种体积不大的挖土工具去换取别的东西。到了西周时期,当时的经济文化中心关、洛、三晋地区开始使用金属铸币,而这些钱币的形状由青铜铲形农具钱“镈”发展而来,因为“镈”与“布”声母相同,音韵相转,于是“镈”就转韵成为“布”。春秋时期,原始布发展为空首布,主要流通于周、郑、晋、卫等国。
诗经中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正是流行布币的卫国。闻一多早在《诗经通义》中就纠正了以往的误读,将“布”解释为“布币”。这个故事其实反映的是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上古时代聘娶婚,本质是一种买卖婚姻。
有些解释认为,诗歌在开头描写的是“氓”巧借名目,用买丝的机会乘机接近那个女子,再图谋进一步的发展。这当然是不符合整首诗歌原本的意思。因为后面紧跟着写道“来即我谋”,“谋”是很正式的行为,是商议事情的意思。《广雅》解释:“谋,议也。”《列子·汤问》也有“聚室而谋”的描述。可见,陌生人之间是不会“谋”的,何况还是毫不相识的年轻男女。
“抱布”来谋,青年男子带的就是彩礼,赤裸裸的金钱。只要够数,就能说服女方家长,接下来的程序就没太多阻碍。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陷入爱情的幻想,却不知男方在故事之初可能就只是一个单纯金钱交易的想法。
……”
*(https://mp.weixin.qq.com/s/01L-DtAmmVBtAT_WcjdUCA这下误会大了,这些千古名句原来是这个意思!以下来源: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原创作者郁则,《这下误会大了,这些千古名句原来是这个意思!》,贰 (https://mp.weixin.qq.com/s/01L-DtAmmVBtAT_WcjdUCA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7 11:38:37 发帖IP地址来自
布就是布,楼上盐铁论引用的以物易物,说的很清楚了。西汉人毕竟比我们更了解诗经的含义。
另外布币的布,源自鎛,从金属工具演变而来的货币。与布匹的布不相干,通假字而已。另外货币的本质是便于携带,抱着金属布币,那要买一顿丝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