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客的这几个型号,已经有知友解释过它们的定位,不过有一些历史背景还是要详细说一下的。
其实A330与A340可以说是双生姐妹,两者都是空客在八十年代中期,以A300为基础进一步发展的变种。当时,空客提出了多种派生设计,其中有两种被认为较有发展潜力:TA9(TA指Twin Aisle,双通道的意思)是A300的大型化版本,主要是载运超过三百人,涵盖远至八、九千公里的中长距离航线;而TA11就是四发型号,主攻超过一万公里的远程航线,载客量则为250至300人,主要是满足低客量远程航线的需要(这些航线距离远,但载客量又不足以支持747)。
TA11之所以要四发,是因为八十年代时,发动机的可靠性仍然需要验证(事实上,ETOPS也只是实行了几年,部分航空公司对于双发飞机飞行远程航线仍有顾虑,而当时的ETOPS也只是去到120分钟),因此当时仍未有适合于双发远程飞行用的大型发动机,这也是TA9,也就是后来的A330,当初只定位于中长距离航线的原因。
而当TA11,即是后来的A340开发的同时,为了确保燃料消耗能低于DC-10,因此IAE(有为A320提供V2500系列发动机)打算开发Super Ducted Fan发动机,希望以特高涵道比,减少燃料消耗,提升A340的竞争力。可惜这种超大涵道比的发动机,因为技术问题无法研制成功,而IAE已有的V2500系列,也无法提供足够的发展潜力,满足A340的需要(最大的IAE V2535,推力31,200磅,已达到该系列的极限),因此唯有转向CFM,开发CFM56-5C系列(最终的型号CFM56-5C4推力34,000磅)。
当时,空客开发这两个型号,主要目的是“补足市场空白”多于与其他飞机竞争。非要找个竞争对手不可的话,那应该是麦道的DC-10与其派生型号MD-11。
不过到了九十年代,民航业就开始变天了。
首先,ETOPS认证新增180分钟级别,意味着全球95%的地方可以用双发飞机飞行,而各发动机生产商,亦陆续为新机型开发更高推力的发动机;可靠性嘛,也当然是与日俱增了。波音早在八十年代后期,研究767的升级型号767X,计划后来发展成777,成为新一代的大型双发飞机;同时间,由于世界经济长期不景气,加上1991年的波斯湾战争,令油价急升,航空公司急于寻找油耗更低的机型,于是A330与A340的销售,受到多方面的压力。A330还好,因为吸纳了当时新开发的七万磅级发动机,以其优异性能与低油耗,成功与767与部分777型号竞争;但A340则由于初始爬升能力不及777,再加上油耗问题,而777后来也开发了777-200ER,直接与A340竞争,于是A340的销售开始下滑。
而后来,777-300的出现,拥有接近于早期型号747的载客量,但燃料消耗少三成多,维修成本少四成。空客当时根本没有适合的机型进行竞争,只好对A340进行升级,而由于CFM发动机没有进一步提升推力的空间,罗罗特别开发Trent 500,此型号最大推力达六万磅,令A340-600可载379人,而A340-500更可飞行17,000公里。因为Trent 500推力大幅增强,再加上改良的机翼设计,改善了爬升能力,因此也一度受航空公司青睐。
波音当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以777-300ER与777-200LR迎击,由于燃料消耗较低(777-300ER每小时七吨,少于A340-600的每小时8.5吨),空客自然再被吊打了。。。
来到这里,空客飞机的市场定位,已经是变成了与波音竞争,而A350也是这种竞争之下的产物。因为A340已经缺失竞争力,而航空公司也不满空客只打算对A330作小量升级,作为787的竞争对手,空客于是开发A350(其实机型还有XWB,即Extra Wide Body,特宽机身),以取代A340,作为777与787的竞争对手。
简单来说,A330的主要市场定位,是属于区域性的中长距离飞机,亦取代了A340早期型号的部分市场功能,而A350就作为大型远距离飞机,接替A340的增长型号。至于A340,就因为经济性不足已终于停产,退出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