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情况……是我了……不过大抵此弊,古己有之。
苏轼早已批评了这一问题。自秦汉已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
《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李君山房记》(《精进东坡文集事略》卷第五十三) 在近代似乎也是如此,有的人会说「由于复印机的普及,人们不认真读书了。」
印刷技术的发展,有的时候着实是个让人喜忧参半色事情。而无数的高速的媒介,让我们看到很多千奇百怪的事情。
一个名为「人间世」的墨水,却经常在返图中被写成了「人世间」,不知商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
一本严谨的学术专著,巧妙化用了庄子的本意,也不知是作者还是编辑的妙想。
![]()
如此奇怪的标点,让人多少有点摸不到头脑。
不过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刷与传播普及的过程中也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而宋代个人藏书家,可能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我们会感慨于晁公武、陈振孙的博览群书,我们可能感慨于清人考据的严谨。而无论宋还是清,只有有了印刷与传播的发展,才可能出现《困学纪闻》《日知录》这样的著作。
如果说坐拥群书却不读一本,这想必是一种罪过。可只要开始读下去,就可以说是开始了一种改变。今天下好宋板書,未有如黄蕘圃者也。蕘圃非惟好之,實能讀之。於其板本之後先,篇第之多寡,音訓之異同,字畫之增損,及其授受源流,翻摹本末,下至行幅之疏密廣狹,帙綴之精粗敝好,莫不心營目識,條分縷析。 从某种意义来讲,爱书也是要求读书的。不过对于我自己而言,我经常会催眠自己买而不读是为了备查(大雾)
不过书还是要读的,读完再去豆瓣记录一下,岂不美哉?
题主大可也不必担心,买书不看可以等升值,也可以当个出版社的「慈善家」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