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详细介绍下院士、长江、百人、千人、万人、青千、杰青、各类学者人才计划等等?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的论坛用户   2021-1-8 08:43   209599   11
按资历、荣誉、地位,评选条件,难易程度来个排名吧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1 个回复

倒序浏览
推荐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0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就戏说一下吧。
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
因为我在自然科学类的,我当然认为科学院的院士比工程院的院士含金量高的多得多;
毕竟,工程院也是科学院几个人忽悠***一下搞出来的虚体嘛,而且好多东西还和科学院重叠;
我见过很多很多评科学院评不上的只好去评工程院,还评得上;
但是话也不能这么说,毕竟有些人,他就是做工程的,不是做科学的,想评科学院院士,一点希望也没有,工程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但是也怪他自己,老是搞些老总、高管这些去评,不怪别人喷它(这都是题外话);
但是不管如何,院士是碾压一切的存在...
以科学院为例,每两年大约60个新增,再加上每两年过世不少,基本是一个很稀缺很稀缺的资源...

接下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中组部千人计划,这三个算是次高级的,等级相同,一样好使。
前面有人说,只有千人和万人算国家级人才,那我是不同意的,毕竟中组部是部,基金委也是国家机构啊,


杰青绝对是实打实的国家级人才,不过讲历史没用,我们讲现状吧...
杰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管的,自然学科全领域,每年200人,也是非常非常难,年龄限制45岁;
能拿到杰青的,基本都是学科扛把子,所以杰青绝不只是一个名号,更是一种战略资源,挖一个杰青,基本就是挖了一个学科;
培养一个杰青,基本就是创成了一个学科(院士就更别提了,那已经是核弹级别了,你也别想挖;想造院士,那得你单位有院士,不是什么灌水发CNS就能搞定的)
为什么说过了45岁就安心吃土?很简单,因为杰青的年龄限制在45;
之前拿到了,就可以松口气了,毕竟院士概率太低,1/10不到的杰青可以想想,我估计他们也拧得清自己的水平,不会乱想;
要是45之前没拿到,那就更咸鱼了,不等退休难道还有什么好奔(ben,4声)的么?
因为现在科研人员数量猛增,200每年显然是不够的,我见过好些人,确实也很优秀,奈何名额太小,过了45,没拿到,就变成咸鱼了,为了激励大家,少一些等退休的人,基金委早就想把名额翻倍到400了;奈何有些之前的人,不想这个名号太泛滥,相当于砸自己牌子嘛,你要知道,老的那些拿过杰青的人,那些份量,是完全可以左右这些事情的;反正今年没搞定,看明年吧~

长江学者,最早是1988年李嘉诚基金会和教育部联合设立的面向高校的一种奖励计划,之后教育部从2011年起实施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分为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我们口中的长江,特指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每年大概150左右,面对全国高校的全部学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限制年龄45,人文社科限制年龄55);千人不能报,杰青可以报;
只在学校里面呆过的人,很多有种误解,觉得长江比杰青厉害,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很多人是杰青长江都拿的;杰青偏自然科学,长江偏人文科学,长江里面也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这些和杰青是有所重叠的,比如全从自然科学来说,基本大多是拿了长江又拿杰青;如果他自然科学只拿了长江没有拿杰青,别人都知道你是靠关系而不是靠实力上的了,哈哈哈,shy~
另外,我要开地图炮了,毕竟我是在科大呆过的,而科大在2016年长江特聘是0,你们当然可以说,长江是偏人文的嘛,科大哪有啥人文呀?你找找,科大自然科学类有木有院士都拿到但长江拿不到的呀,科大也是有教授的,科大以前也是拿过长江特聘的;在这里,我不用教育部打压中科院这个说法,因为我知道,这是评委搞的;反正是0,也就不介意了;倒是其他起哄的,你以为P大T大以及其他京区大学吃了肉给你们留点汤,你们就摇旗呐喊的开心了?等着看吧,什么叫『马太效应』,等哪天连汤都喝不上的时候,看这个计划你们还认不认,哈哈哈...

千人,千人计划是中组部弄的,有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千人计划创新人才短期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四种,我们口中的千人特指千人计划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业太渣,别被糊弄了,牌子已烂),年龄限制在55。这个是海外引人用的,一般国外大学的正教授,或者强势单位的副教授,做这个都没问题;我接触到的,水平都是至少杰青级别。

再接下来,就是现在招聘常常看到的“四青”,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优青),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青年长江),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青千),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拔尖);
这4个勉强都算一档吧,毕竟杰青、长江、千人,就是他们的三个大老哥嘛,我简单介绍一下:
优青,年龄限制,男38女40,每年400人,全国全部自然学科;
青年长江,年龄限制,38岁,每年约200人,只针对高校教师;
青千,年龄限制,40岁,每年约600人,输出很不稳定,根据当年财政拨款决定,只针对海外的人,土博出去做3年博士后,或者洋博士毕业即可;申报限制是回国时间不超过1年;
拔尖,年龄限制35岁,每年或者每两年全国约150人,全学科,这个是最难的,多难呢,第一批的时候,有些拿了杰青的在报这个,现在呢,基本是拿了优青再可以考虑考虑;这个申报次数是2次,并且报一次之后成果清零,你没上的话下一次报要拿新东西;可是这个却最没有名,受众太小了,根本没啥人知道嘛~
(其实还有一个科技部的青年973更难,我最后讲)

我要说下万人计划了,万人计划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玩烂了的计划,第一年就烂了。
万人计划分为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统统是锦上添花,没有过雪中送炭,谁会说它好,以及谁会在意它?大院士会稀罕这多一个什么万人的帽子?
杰出人才,清一色的大院士,院士还有PK几轮呢;
领军人才,被P下来的院士和一些大杰青大领导;
拔尖人才,35岁以下的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咯,啥理事长咯,可以考虑考虑,哦对,最好还是已经拿过优青或者杰青的来报中的概率会稍微大一点哟~

百人计划是1994年开始中科院为了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你就想象成是以前的青年千人好了,只不过是中科院自己屯儿弄的,自己体系下认可,放全国没用的。而且青千出了之后,已经完全重叠,所以已经不弄了,现在已经改版,变成了新一轮的率先行动“百人计划”,分为学术帅才、技术英才和青年俊才,也就是百人A,百人B,百人C;
百人A远高于以前的百人,甚至略高于杰青的规格;而百人B和百人C的要求都不如以前的老百人,反正这个东西玩了两年已经玩烂了,不提也罢~

最后是科技部的项目,科技部的973,863计划那都是很野的;
973首席科学家,清一色的是院士或者是杰青长江当的,这是一种江湖地位,不是人才帽子,当然,也算人才帽子;
前几年是有青年973首席科学家的,可是才干了一两年,973就不干了,现在全部都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也分为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就对应了973首席和青年973首席)


还有,这些我说的大多是国家级别的公认的,
那些省市自己搞的,各个大学自己弄的那些『江河湖海学者,名川大山教授』,我就不说了,不通用的东西,说了也没意义...

>>>2017年09月22更新>>>
其实更年轻的也还有几个帽子,但是那种帽子要不蹩脚,要不鸡肋,我就简单提一下吧。
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是中国科学院2011年6月创立的,范围中科院,年龄35岁以下,职称要求副高及以下可以申请;成立了6年,规则变了三四次,今年还没信,不知道还搞不搞了;之前还搞了个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搞了两年,就黄了...
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这个是中国科协搞的,今年是第三年,要求岁数32岁以下,全国全学科,其实挺难的,因为受面太小,也没啥人认,都是发个新闻就完了,没实惠...
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搞的,要求是在国内要做博士后或者已经做博士后的可以申请的,年龄31岁以下,博士毕业3年以内,每年大概200个,两年给你60W,20W是经费,40W是工资;这个是最坑人的一个计划,没有之一,毁人无数;他把一帮非常优秀的人拉到国内做博士后,而现在国内各家单位都要求海外经历;所以你得在国内做完博士后之后再继续出国做博士后,那都老的一B了,等你回来,啥计划都没了...
>>>>>>


所谓戏说,就是瞎聊,
等啥时候有空了,我再上各个文件...


说起这些帽子,我差点忘记了,除了国内是啥情况,更要看国际影响力才对:
那些在SCI刊物上当编辑的大陆学者们(目录)




小馆家已分类收藏:
硬货······软货······飚车······观点······其他
3#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1 发帖IP地址来自
院士是绝对的稀缺资源
讲个故事,以前我老师给我们讲的
说有个老院士,脑昏迷在床上躺了两年多,其所在高校拼命怼钱,基本上这老院士就是靠机器和各种药品活着,这还不算,老院士在京治疗,学校是外地,校长三不五时可以说只要进京就去看这个老院士,就一句话,不惜以一切代价延长生命。
因为一所学校有多少院士是考核该校排名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排名又直接影响了该校的招生和各种资金的申请。
每个院士都是校长的心头宝
4#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2 发帖IP地址来自
开一下脑洞,科研界就像凡人中的修仙界一样,院士是元婴老怪,一个门派(学院)如果有元婴坐镇,那一般都是大门派。毕竟一个院士的科研经费一年少说都有几千万,可以抵得上一个好学校的学院或者一个差学校的全部科研经费。
千人,长江还有杰青就像金丹修士,是一个门派(学院)的中坚力量,毕竟元婴老怪很稀有的,金丹修士才是常见的高人,有金丹修士的是中等门派,如果一个门派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金丹修士,那实力也比大门派差不了多少。
金丹之下有个假丹境界,是筑基大圆满,这离金丹就一步之遥,这个境界比较适合青千,实力资源虽然比不上千人,但是潜力巨大,成果也多。
筑基是修仙的基础,也是一个门派的基础了。筑基修士也就是普通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他们成为了老师,算是科研界的人了,其中三种等级可以比筑基的后期,中期和初期。
至于研究生,本科生什么的,只能算是练气了,练气期的长春功总共十三层,正好对应了本科到博后的十三年,本科四年练气初期,初入科研界,硕士三年练气中期,在科研界小有成果,博士三年练气后期,已经逐步成熟了,博后三年练气大圆满,具备了常驻科研界的水平了。
至于本科之下的中小学生,是科研界的后备军,可以说是具有灵根的凡人了,好好诱导(哄骗)也会进入修仙界(科研界)
最后修仙界还有化神这样的传说,科研界也有,只是可遇不可求,科研界的化神就是那些诺奖得主,一个行业的诺奖得主全世界也就几十人,十分罕有,而在中国科研界就更是传说了,若一门派有化神坐镇,那是妥妥的顶级啦。
5#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3 发帖IP地址来自
院士肯定是最顶级的那一层。

院士下面有三个人才项目,长江学者,千人计划,杰出青年。

长江是教育部搞的,千人是中组部搞的,杰青是基金委(现在归科技部)搞的。
这三者原来是差不多的,甚至在初期,我觉得国内的重视程度是千人大于长江大于杰青,因为千人资助力度最大,长江当时搞的挺红火,评的都是德高望重的教授,而杰青有点中规中矩。
但目前看来,杰青反而是最有含金量的一个称号,毕竟基金委还是更专业一些,评选标准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苛,塑造了杰青的良好口碑。
我个人觉得杰青已经甩开了千人和长江,因为杰青你随便数,一个水的都没有,每个杰青都很牛逼。长江有时候感觉不是以前那么强了,而千人近年来更是饱受质疑,里面水货不少,很多人压根就是国外回来骗钱的,资助几千万发几篇文章就跑了。
在下面,应该算优秀青年跟青年千人了,优青依旧是基金委搞的。优青的含金量也是大于青千的(个人感觉),青千很多都是国外博士或者博士后直接引进回来的,这种人很多成果是依托于国外的平台做的,自己真实实力存疑。而优青含金量相当高,能上优青的,我没见过水的。
下面的百人,万人等等,影响力都比不上上面那些了,并不能作为一个档次的标志来划分。

总体而言,我个人目前这么排序

院士>杰青>长江>=千人>优青>青千
一个极其牛B牛到爆炸突破天际的人的升级之路大概是这样的:
26岁左右博士毕业,博士论文达到百篇水准,毕业后每年N个高水平成果或论文,1-2年后上副高职称(或国外好课题组博士后),大概在30-32之间评优青,继续积累,35-40之间上杰青,继续积累,50-55之间当院士。
一般来说,读完博士已经是很累人的事情了,接近30岁了,而优青的范围是38岁截止,能在38岁评上优青的,那绝对是博士群体里面万里挑一的人才,绝对的优秀。
而如果能在38岁之前上杰青,我只能赞一句,强!无敌!这种人不论在哪个单位,都是绝对的核心人才,38岁之前上杰青,这相当于在优青之中又进行了百里挑一,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种人基本都是各个细分领域内做的最好的一批人,在国际上也是绝对有影响力的科学家。
而现在还有几个人,居然38岁左右能当院士,恕我直言,这种人的牛逼程度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没法评价了……
(大概跟38岁当部级干部的感觉差不多吧)
6#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4 发帖IP地址来自
@贱贱 回答的很详细了,我说说简化版的。

第一层次人才:院士(科学院,工程院)
第二层次人才:杰青(大千人,长江)
第三层次人才:优青(青千,青长,青拔)
青年基金算入门,不是高层次人才
青年基金都拿不到的,不是人
7#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5 发帖IP地址来自
歪个楼,90年代末亲戚聚餐,有位长辈在上海的不知道是什么院士。正处于中二期的我问他四代机的问题,说了一通非常通俗易懂的原理,后来回想起才发现啥都没透露。。。这的确是水平。
8#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6 发帖IP地址来自
@贱贱目前为止,只有工程院上不了转而选上科学院院士:申长雨。没有一例参选科学院没上却上了工程院的,工程院院士参选几乎都需要有国家科技奖,而科学院可以裸奔只要能够拉到选票就可以。建议你修改陈述~
9#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应该这样说更准确:
(1)院       士----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人才,院士主要来自院校及科研机构,代表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学术水平。也有来自企业的工程院院士,但相当少。
(2)长江学者----属教育部人才,基本来自高等学俯,代表教师及教研类人才水平。
(3)百人计划----属中国科学院人才,只能代表中科院研究水平。
(4)优青杰青----属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通过基金资助项目的方式确认的人才。
以上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研究,所谓的科学研究。有能产业化的科研成果,但比较少,主要以SCI/EI等学术成果代表其水平,当然也有象袁隆平这样的实践派,但相当少,主要以院校派为主。
二、严格意义上来说,国家级人才只有以下两类:
(5)千人计划----属“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海外引进人才,主要包括创新和创业两类人才。很大部分为兼职人才。
(6)万人计划----属“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从国内选出人才,主要包括杰出、创新、创业、工程、哲学、教学名师、青年拔尖等7类人才。其中,创新、创业、工程、拔尖等人才有来自企业的人才,其它人才几乎来自院校派,即跟前3类人才来源相同,其中创业类人才又多数来自院校派。
三、真正层面的国家级人才
千人计划与万人计划-----实质上是由“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中组部、人事部、中宣部、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文化部等11个部门,共同选出的人才,代表"国家需要特殊支持的人才",这是真正能代表国家层面上的人才计划,尤其”万人计划“,都是中国人,是真正的国家级人才计划,严格意义上说,其它人才都属各自部门的人才。千人计划、万人计划有培养成长性的特点,即入选者年龄有严格的要求,领军人才基本50岁以下,拔尖35岁以下,主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未来10--20年内的人才,年龄太大的当然不适宜入选。万人计划有自己的评选标准,跟1、2、3、4、5类人才标准不太一样,这就是很多人觉得,自己身边这个人很一般,怎么会评上”万人计划“。万人计划不是说你是长江学者、优青、杰青了,就一定能入选,或者你发表了多少SCI、EI了,就一定能入选,或者说不是优青、杰青,也没有什么奖,就不能入选。举个例子,如果你从事涉密研究,也没有发表什么论文,也没有评过什么奖,将来有可能象邓家先、钱学森一样,不能发表论文,不能申报成果,低调一辈子,也可以入选万人计划。甚至是非常优秀的技术工人,对国家贡献很大,也能入选。因为国家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不光是科学家。而且这些年来,从事基础科研的人科研成果很多,但真正能带动产业发展,能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能带动产业链发展,改变中国核心技术的科研项目很少。所以,国家利益是”万人计划“的重要内含。
四、国家级人才具有“国家层面”/“中央层面”特点
很多人对中国政治体制及构架了解不够,没有在政府工作过的人很难理解这几个人才的层次,“什么是国家级人才”?其实质是“国家层面上的人才计划”,或者准确地讲就是“中央层面”,这里所说的“中央层面”,大家也明白是什么意思。而国家层面上的人才一定是各行各业的人才的综合,绝不仅仅是代表或限于某一个行业,或某一个领域,如仅限于学术领域或科研领域。
五、全国各地人才工程“遍地开花”/“标准不一”
前些年人才计划比较乱,帽子满天飞,各部有各部的人才计划,比如中国科学院“院士”、“百人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博士后基金委“优秀博士后”、“香江学者”,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技部的“973首席科学家”、“863首席科学家”,各省的如“泰山学者”、“楚天学者”、“领军人才”等等。科技界这种眼花缭乱、标准不一的各种人才帽子,让局外人云里雾里,局内人都难以分辨层次高低。近年来,又多出一些人才计划,如“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四个一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
此外,还有政府层面上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科技功臣”、“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等。还有行业内人才,如教育部的“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纺织行业的“中国纺织学术大奖”获得者、“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奖”获得者,铁路系统的“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几个部委联合颁发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妇联的“三八红旗手”……还有各种学会奖励,似乎那个都很重要,那个都是“重量级人才”。
当然,还包括各种委员,如什么指导委员会委员,评定委员会委员,专业委员会委员、各种评审专家,如863项目评审专家等。
六、如何分辨各种人才?----如地位,名誉,入选难度等等
比如万人计划与院士,千人计划与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与千人计划,更不要说“院士”与“全国劳动模范”等比谁水平高,谁贡献大等。有时候很难比,彼此之间即有穿插,又有重叠,即不一样,又有相同。比如,有人说“大院士PK好几轮争取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PK下来的院士再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学院院士”与“工程院院士”那个含金量高等。有些人头戴多顶帽子,大小通吃,即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严重不合理集聚。表面上是人才工程,实质上是隐藏在背后的巨大的资源分配及利益掌控。如何分辨各种人才的地位、名誉、入选难度等?其实,采用行政手段很容易分辨,主要看其出身,掌握资源的程度,从这两个方面分辨。
(1)从人才出身来看,主要有“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代表国家及中央层面实施的人才计划,主要包括“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根红苗正,具体由“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财政部、文化部、工信部”等11个部门联合实施,代表国家级人才,包括科技、产业、哲学社会三大领域,以“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最难入选。
以下是各部门“单独实施的人才计划”,代表各部门人才,不是“中央层面”。
(2)掌握资源的程度、影响、荣誉等方面自然是“院士”第一,这是大家公认的。
(3)项目资金谁最多,自然是973、863首席,现在整合成重点研发计划。
(4)最实惠最有前景,应该是“杰出青年基金”了,现在一次能拿400万资金。
(5)从教育系统影响来说,除了“院士”,自然是“长江学者”了。
相应的各种奖励人才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级别进行比较,就好理解了。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只能算是科技部的一个基金,从政府层面上来说,这是扶持人才发展的国家基金项目,其扶持强度不如973,863等,但非常诱惑。这个基金是1994年的“总理基金”,专门为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而设立,由于来源特殊,所以立为国家级基金。20多年过去了,“诺奖”并没有从“杰出青年”中间产生,也没有从“长江学者”中产生,更遗憾的是没有从“院士”中间产生!杰出青年只能是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科技部杰出青年”,就好比科技部有各类国家级项目,但“不能代表国家,更不能代表中央”,上升不到“中央这个层面”。“中国**大学”有中国二字,但不能代表中国,**大学的项目,更不是国家级,如果“杰青”真的获得“诺奖”了,那就跟“莫言”一样了,直接是“国宝”了,“长江学者”也一样。201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立项200项,其中,中科院(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立项就占了54项,以北京为中心的单位占了近50项,以上海为中心的单位占了近40多项,以浙江为中心的占了10来项,以南京为中心的占了10几项,以武汉为中心的占了几项,以西安为中心的占了几项,以天府为中心的占了几项,很多省一项都没有,西部5省几乎是全军覆没,西交大,兰大一项都没有,能代表**层面吗??
七、中央领导人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以前,决策者们或者专家们总认为科技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水平不高”,所以,把精力全放在了基础研究上,尤其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等等,几乎全都放在基础研究领域,于是乎,大家开始比论文发表数量及档次,谁发表的论文档次高,有SCI\EI等国际期刊论文的人更容易拿到各种基金,各种考核机制也相应助力加码,年终奖、职称评审、重点机构设立、专业设置等均开始与论文挂钩,一篇NATURE论文奖励100万,更有甚者,基金项目等越来越发集中于容易出基础研究论文的生物、化工、基础物理等领域,尤其发表国际论文,开始为全球做贡献。在产业发展方面、应用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几乎拿不到各种基金支持等,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为了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有些学者们动辄发表论文数百篇,甚至上千篇SCI\EI等各种所谓基础研究的论文,搞得国家不知那些重要,那些次要,那些应该支持,那些不应该支持,实质研究成果到底在那里,能转化的成果又有那些?尤其近年来,产业难以升级,没有核心技术,实体经济急速下滑,装备制造业面临形势更加严峻,中国科技实力全球排名不如韩国、以色列等,国人才清醒发现,我们离工业4.0越来越远,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几乎没有,各地大办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没有工业、没有科技,空空如也,产业难以升级等。有人甚至在网上评论,我们错过了世界上科技发展最快的20年。
中央近来提出的“三去一补一降”,其中“去产能”背后隐藏的是这些年来,有核心技术的产业难以形成,多为重复建设的小规模企业,产业难以升级,没有产业链等核心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所有制、土地流转、高科技规模化现代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工业方面,依然是缺乏核心技术等,没有高附加值的工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尤其是制造业。在省级、市级、县级工业园区或科技园区,这种现象非常突出。于早乎,开始征集各种可产业化并能够带动经济发展/富民产业/产业链发展/具有核心技术的好项目,但遗憾的是,我们有一定的国际论文……机理,原理研究,可以成为理论成果,但难以产业化,不能说一无用处,准确一点叫难以下咽……
中央领导及时提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真的是很及时,国家迫切需要可转化的科研成果……在这种背景下……
八、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织实施国家“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
中央目前已成立22个领导小组,习总任其中四个小组组长。其中,“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大家注意,按组织上的规则,这个小组并不隶属于中组部,而直接属于“中央管理”,名称上是“协调小组”,而并不是“领导小组”,这个很有意味,实质上还是起了领导小组的作用。虽然组长是中组部部长,成员有人社部部长,实际组织过程是中组部牵头,但实际运作过程是由“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协调“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国家自然基金委、文化部、财政部、工信部”11个部门“共同实施”。
“千人计划”具体实施原因大家都清楚,一个是人才外流,另一个是自己人…不争气…,大家都明白!!引进的主要是科技人才,尤其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引进的单位主要有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大多为留学人员,有少数外籍人士,一般为兼职。这是国家层面引进,所以,属于国家级人才。
“万人计划”由“中科院,工程院,教育部,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国家自然基金委”等大家熟知的重要部门负责参与推荐,同时延伸到“工业与信息化部”等部门,几乎覆盖了科技界/文化界的所有重要部门,当然也包括“部级中字头央企”等,如中石油,中铁,中铝等,这些央企下面也有很多研究机构,如中石油的9个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化的“北京化工研究院”等等。此外,航空航天系统也有很多研究院,如航天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及下属研究所10所,14所,航天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五院是搞卫星的,下面又有9个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研究所501,504……当然还有二院、三院、四院、六院等等。军工系统的很多研究所,如中电14,29,38,54,28所等;中船701,709所;兵器203,206所等,中核系统的1至7研究院等,从数字上就可以知道,研究机构相当多。中国各行各业都有研究院,很多企业内部也都有研究机构,如华为,联想等。除了科技产业类人才,这里面还有“文化人才”,如“中宣部”、“文化部”相关哲学领域人才,诺奖得主“莫言”也应该属于这一类。由于“万人计划”涵盖11个国家重要部门人才(中组部的“党政领军人才”目前还没有规划进来,可能主要是有体制方面的有难度),同时扩展至文化领域,主要由7类人才构成,所以,这是目前唯一能代表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也是“中央”层面上的人才计划。
九、“万人计划”有可能将来成为最难入选的综合类人才计划
万人计划每两年选拔1次,涉及人多,领域宽,部门多,包括7个类别,3个层次。
“万人计划”杰出人才,“按需支持”,一人一议,第一届6人入选,目前最难入选。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第一届272人,第二届622人。
“万人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第一届52人,第二届336人。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第一届94人,第二届200人。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第一届101,第二届98人。
“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第一届96人,第二届97人。
“万人计划”拔尖人才,第一届275+77人,第二届138+51人。
其中,入选622人及336人的领军人才,看起来好入选,其实跟下面的几项一样,很难入选,主要是涉及的人太多,几乎所有的科研类/产业类/应用研究类人才都可以参选,这个主要由科技部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平台推荐,实际上,“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也很难入选。
2017年后,国家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两个做了一些调整,国家“千人计划”类别增多,包括: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含非华裔外国人才)、创业人才项目、青年项目、外国专家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新疆西藏项目、文化艺术人才项目。国家“万人计划”缩减一个项目,包括:杰出人才项目、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项目、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教学名师项目、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把由人社部推荐的“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纳入到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中。各项目申报人选条件和推荐程序按照《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管理办法》《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管理办法》执行。
十、管理、党政等领域内的人如何定位???
管理、党政等领域内的人如何定位,尤其象“焦裕禄”这样的人如何定位?能不能跟科技界人才进行比较?算不算国家级人才,能不能跟院士比?跟“杰青”比?各人有各人的理解。比如一个优秀企业家,优秀的企业高管,如何跟以上人才比定位?有些事情不是简单的比较,简单的排队,没有那么简单,大家还是为党国多干事,少说话吧。
最近,中央号召学习“千人计划”学者“黄大年”,科学网上学习FAST工程缔造者“南仁东”研究员等,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奉献精神,科技系统的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如何求真务实,而不是比谁帽子高低。各级人才应该更多关注自己是否做出与自己身份相称的、与所获得地位及资金支持相称的“实打实的贡献”。
以下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五条“重大人才工程”规划: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万人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推荐平台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那个都很重要啊!!!
10#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8 发帖IP地址来自
@贱贱 的回答梳理的很完整了,我补充一下院士其实还有第三种: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这是经济学学者唯一能拿到的院士(为什么不说社科类学者,因为我知道有搞工业管理的管理学学者拿过工程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代表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筹)黄季焜等


百度百科:
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8F%91%E5%B1%95%E4%B8%AD%E5%9B%BD%E5%AE%B6%E7%A7%91%E5%AD%A6%E9%99%A2/9978420?bk_fr=chain_bottom
11#
热心的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1-1-8 08:43:49 发帖IP地址来自
所谓红学家,顾名思义,是研究红楼梦的学者,所以所谓长江学者,就是研究潘长江的学者。
12#
小木鱼  1级新秀 | 2023-5-12 15:40:57 (来自手机浏览器) 发帖IP地址来自 江苏徐州
热心的小回应 发表于 2021-1-8 08:43
我就戏说一下吧。
院士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
因为我在自然科学类的,我当然认为科学院的院士比工程 ...

您好,一直在从事人才工作希望与您深入沟通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118703
帖子:623848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