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留学群体中的访问学者?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1:49   3950   5
本题已加入小社区圆桌  留学申请季,更多「留学」相关话题讨论欢迎关注。
现在美国一个100名左右的高校做访学。呆了半年多,身边的朋友基本也都是各大高校的访问学者。从自己的经历来看,周围来的访问学者跟国家的公派项目初衷完全不贴边。qq群,论坛里讨论的全是哪家东西打折了,一起组团去哪里玩。身边的人好几个都是专门出来生孩子。美国学校这边由于不给薪水也不会对访学有什么要求。而且传言大环境也正在尽量避免接受中国访问学者。
当初留学培训国家留学基金委领导说过一句话,大意是国家现在拿的是纳税人的钱让你们出去学习深造,不可辜负。现在看到这种情形也不知作何感想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9: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理解核心问题还是语言。

访问学者能否有效的参与到学术交流和科研中,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语言能力。而访学这个制度本身却没有对于语言的硬性要求,因此就会有很多语言达不到要求但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出国一次的老师们申请。

而出过国的留学生都知道,一个人如果英语基础不好,使用不熟练,出国最初几个月都是在适应生活环境罢了,根本不可能迅速投入到工作中。因此,我们期待这些可能第一次出国的老师们一出国就能迅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是完全不现实的。

因此对这些老师来说,能先把自己家的小日子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他们自己对于学术的追求可能就是买几本书,认识几个老外学者,努力憋出一篇介绍性的论文,等等。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访问学者不能一概而论。对于没有语言障碍并积极进取的老师们,出国访学的收获会非常丰厚。同时,越是高级的学者和教授,尤其是有行政职务的,越是会珍惜出国访学的机会,因为他们出去一次其实非常不容易,签证是一个大难题。

我母亲每次访学回来后基本上都会发三五篇论文,而她上一次访学拉了一大箱子书回来,之后便借着这些书在国内引入了一个国外刚刚出现的全新研究领域。


我相信如我母亲这样的访问学者还有很多,而他们才是赋予了访问学者制度真正意义和价值的,中国科研界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9:12 发帖IP地址来自
说实话,我旁边也有很多实验室招收访问学者干活


实际上就是不用开工资的劳动力,我还见过把北京三甲的副主任当技术员用的。还有狠一点的老板,连医保的钱都不给访学出。


问题是,访学出来不是给资本主义打工的,一天到头窝在实验室里有个屁学可访。你个破实验室又没拿到诺贝尔拉斯克奖,又不是院士什么的,手里可怜巴巴的就一个RO1,有什么新东西供人家学的?


我宁愿看到访学出来多听听报告到处转转开开会,体验一下平等自由的氛围和管理制度。或者多玩玩也行,感受一下海外的气氛,培养下民族自豪感。在实验室里搬砖有什么意思,在哪不能搬。。。


坑访学最狠的就是中国PI。。。。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9:13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看了一下,回答的人里学生比较多,锐气十足,但是有点简单化问题,地图炮感觉比较浓。
我是十年前留学基金委(CSC)“建设高水平高校”项目第一批资助的访问学者,当时我是北京大学二年级的博士生,受资助在麻省大学.阿莫斯特分校天文系学习了两年,一个月1050美元,主要研究利用引力透镜效应研究星系形成。我记得当时到美国很高兴,因为一下子从四人间宿舍住到了两人合租的公寓。当地博士生的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1400美元,我的工资相对低很多,达不到麻省大学要求的最低工资标准,北大的导师又给了每月一百多美元的资助。比起在国内的800元人民币补助来说,这点钱已经生活的很开心了。 我买了一辆10年车龄的老车(2100刀),在客厅里养了一只很肥大的兔子。因为厨艺不错,过年过节的时候,当地的中国学生都会到我的公寓里聚会,最多一次家里来了二十几个人,一边包饺子一边用投影看春节晚会。


阿莫斯特访学期间,某年友人生日,照片中有留学生,也有访问学者,好几位现在已经归国任教。
博士毕业以后,我在中国国家天文台进行博士后研究。当时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想法,为了获得观测数据,我前后和国外不同的学者联系,最后受瑞士洛桑联邦工业大学(EPFL)天文系Jean-Paul Kneib的邀请,在EPFL前前后后进行过半年访问学者的工作,经费完全由对方负责。在我正式拿到国家天文台教职后,我关于利用“强引力透镜探索暗物质本质”的课题又获得了英国牛顿基金的资助,目前每年要访问杜伦大学2-3次,进行合作研究,同时自然科学基金委也为这个项目提供我另一笔资助,可以用来邀请我在杜伦的合作者访问中国。


所以,我还是对什么是访问学者,什么是学术访问,如何通过国际学术访问进行科研合作这些问题有比较充分经验。
首先,为什么国家要派遣访问学者?2007年开始留学基金为开始大批量的向海外发达国家派遣公费留学生,访问学者。这实际上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派遣公费留学生。在当时的时点上,中国大学和研究所中大量的科研人员是改革开放后本土培养的,研究水平相对国际有较大差距。中国大学的研究生也受教于这些本土培养的科研人员,同样面临教学水准和课题水准不达标的问题。海外归国学者虽然逐渐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公派留学让本土教员见识到世界水平,和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合作,并且让本土学生能够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接触到先进的研究课题和知识,对中国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意义巨大。
从科研产出上看,公派留学除了少数项目,大多是半年到两年。长一点的,可以完成两三个课题,短一点的,可能还不够写一篇研究文章的时间。在学生时期出去的访问学者,作为中国出钱的“免费劳动力”,如果你自己心里没有数,或者之前没有合作积累,国外的教授一般是不会给你最重要的研究课题。因此,大多数科学上成功的访问学生研究,都应该在出国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明确研究方向和大致的研究课题。但是很多地方学校,本身国际合作有限,访问学生出访时可能才第一次接触对方导师。这种情况下,访问学生需要非常的积极主动,才能获得较好的科学产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公派访问更加不能期待对方导师对自己有太多的指导义务。最好在合作开始前,对可能的合作方向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是,对于大量本来没有海外经历的本土培养的学者,出国最重要的收获还不在于写出什么重要的文章,而是以下有两点:知道什么叫一流的研究;知道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体系是什么样。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我们回到中国,开始研究新的问题,就会想到如果XXX教授做这个问题,他会如何着手,如何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他是否会觉得这个问题有价值。当我们看到国内科研体系中存在弊病,我们就会思考美国人,英国人是否解决了这个弊病,他们是怎么避免问题的。我们会知道世界一流学校的学术讨论是怎么进行的,项目合作是什么推进的,老师和学生关系是什么样的, 行政和教授之间如何分工。 这种了解可能是很粗浅的,但是有价值。
中国的高校水平是不同层级的,需求也多样化。我听说过过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访问学者,出国学习拿到了美国天文界最重要的博士后奖学金hubble fellow的。这当然很美好。但有的水平差一点的高校,访问学者来个三个月,听听报告,和人聊聊天,回去了。这种聊天,听报告,见世面,对来访的人自己也同样很有用,对中国也很有用。
我自己的家乡是一个西部中型城市,一共两所正经大学,很多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也许从做学生开始就没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你让他/她出国访问,要指望他/她马上出个大成果,马上和国际友人谈笑风生,那不现实。但是他/她也许通过这次短短的访问,能够抓住一个小的课题,那他/她以后就有一个研究的起点。这个课题可能甚至没有什么大科学意义,但是通过这个课题,他/她就可以相对正确训练自己的研究生掌握正确的研究技能。


最后,需要说说一些对访问学者指责里荒谬的地方:
  • 指责访问学者拖家带口:学者到另外一个国家访问,拖家带口是很正常。这个问题下面的很多学生,尤其一些本科留学的学生,还不太能理解配偶和孩子在生活中的地位。国外的教授配偶,常常有全职在家的,陪同出访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我认识的一位法国教授,h index 106,家里7个孩子,他去美国访问一年的时候,孩子就跟着他子美国上学。他到中国访问的时候孩子也一个也没落下。在北京访问结束,马上全家去云南旅游。外国学者获得出访资助,只要是以现金形式发出的,从来没有听说不允许花在自己家人身上的。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 指责访问学者爱购物:没有统计数据,不应该放地图炮。我自己很少关注打折抢购。但我能够理解,中国人过去觉得出国是个大事,不买点东西不痛快的感情。但按照我个人所见,上网搜deal,outlet扫衣服, 黑色星期五派对抢购,这些爱好在北美留学生群体中非常普遍,访问学者们和留学生们都很热衷。而且,爱买打折的东西绝不能算是素质问题。
  • 只有会钻营的人才能申请到访问项目:访问学者的主要资助来自于留学基金委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课题项目。这两种项目都是由基金委统一收取申请,自己组织评审。青年教师和学生能钻营到基金委层面是可能性非常小的。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9:14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目前欧洲访学中,国内某普通211高校小讲师一个,因此只谈自身身为访问学者的情况。在国内由于是低层年青讲师,需要教学,科研,项目与教务等各种杂事同时处理,个人科研只能零碎休闲时间来做,但往往因为时间零碎而不连贯做的磕磕绊绊。考虑自己未来晋升的要求,在自己满足学校和国家申请访学条件后,毫不犹豫申请出国访学(所在学校惯例是评上副教授后出国访学,但不是硬性规定)。出国后,无事一身轻,半年里不停歇写出五篇,每天除了写论文就是参加组会,和合作导师汇报研究进展,周末假期偶尔出玩,和这边华人博士一样的作休安排,国内领导同事跟我联系时也叫我趁机会多出去玩玩。但是由于国外生活节奏慢,加上出国前存储的想法基本写完后,研究进展开始放慢,更多地开始随这里的华人博士一起出游。临近回国期也开始各种买买买,多准备些科研半成品而回国后持续产出。回国后即将回归教学,科研,项目和教务的各种工作,也要开始申请副教。总的来说,出来一年,有一个自己安心写论文,与国外同行交流,见识国外生活风景的机会,收获挺大。所在研究组里目前就我一个访学,也没怎么和其他访学老师接触交流,不知道别的访学老师怎么个情况。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1:49:15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访问学者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原因
绝大部分访问学者出来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刷海外经历。
目前基本上高校内位置的上升,从讲师到教授,基本都要求2-3年的海外经历,甚至是强制要求,以这两年要求更为严格。而从经费角度根本不是问题,无论是国家留学基金委的专项项目,还是各个大学的本身经费,都是足够支持的。
所以很多国内的教师们,不管英语如何,都被“逼着”出来访问,他们大部分都已成家,孩子都不小了,为了事业也算做出了很大舍弃,还好回去后这部分镀金还是挺管用的。
另一小部分是本来就跟国外有所接触,或者是就是从国外某个院系毕业的,所以主要为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而成为访问学者。
我觉得这两个原因大概是8成和2成,8成是刷经历,2成是真正合作。


2。意义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会越来越严,而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一定会跟国际接轨,毕竟国外的大学系统已经发展了几百年,相比中国大学系统就一百年左右,需要“师夷长技”。
目前好的高校新招的老师基本都要求海外学位了,管理也按照国外的学术系统来,就是要促进国际化。而本来就拿了编制的老师,也要逼着他们国际化。这也是无奈之举,让访问学者们出去看看猪是怎么跑的,然后再研究自己家的怎么办。
而对于那些真正做学术和交流的访问学者,对中国科研的意义极大,我们系就有国内航天院和做卫星的组过来学技术和促进双方交流,这就体现在双方合作建立研究所、互相合作培养硕士和博士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
这些事情还必须访问学者来弄,因为他们在国内有一定资源和能力,能撬得动本质上的合作。大学里新毕业的入职老师,虽然有国际背景,但基本没有国内资源,这方面跟访问学者完全没得比。


3。实际经验
总之,访问学者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对于最大限度在一定高度上促进中外合作非常好,所以现在学者出来的情况越来越多,也推动了很多合作。
但访问学者毕竟也是人,见过一身正气、颇有品位的老师,能快速融入国际环境;也见过成箱托运方便面,来了之后天天宅在家里英语也不行的所谓屌丝。既有过来推动国际合作、对我国贡献非常大的老师,也有一看就是混日子混经历的、基本就是浪费国家钱。
碰到那种很牛的访问学者,也很愿意接触,无论是做科研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有无数值得学习的地方。而他们一般和自己行业相关,也算有个国内人脉可以依靠。
而从国家角度,这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嘛,所以每个访问学者也是国家的一个投资项目,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国家站在上帝视角,看到的是统计结果。
现在访问学者越来越多,说明已经回去的访问学者贡献很多,国家也很认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访问学者项目也是极有意义的,总体上能帮助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与国际接轨。


总体来看,挺好一件事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