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义是什么?

论坛 期权论坛 金融     
86g6   2022-7-3 18:28   5108   5
看了《 3名牛津大学教授要求死后冷藏遗 体 期待100年后复活 》据说未来可以复活,可以将大脑移植到另一个身体,甚至下载大脑里的记忆。这样就乱了。那“我”的定义是什么?“我”是躯体?是大脑?是思想意识?如果仅仅是复活还好理解,那下载的那些思想意识输入给另一个人或躯壳那还是我吗?我们确定一个人都是根据躯体来识别的?这样一来“我”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vpxxj  1级新秀 | 2022-7-3 18:29:0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我也从几个角度来说下自我意识的解释方案,首先完善下上面一位答主对费希特的解释,因为他说了和没说是一样的……
1.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1794/1795》
费希特试图将康德的先验统觉作为体系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但这势必需要改造康德自我意识的反思循环困境。费希特将知识学的第一原则表述为“自我设定自我”,“设定”一词表明自我意识作为一个自我指称的行动直接等同于结果,因此这一命题表达了意识前反思自我关联。因为自我意识仅仅为其自身存在(“表象能力为表象能力而存在”是《评埃奈西德穆》中关于自我指称的另一表达,也是在这一文本中费希特批判了舒尔策对自我意识的物化,即自我意识为物自体而存在),所以自我意识的原初性排除了物自体的可能性,一切能被理解的必定是为自我而存在的,并且自我意识构成了对象性意识的基础,所以第一原则构成了知识学体系的终极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原则中的“自我”不是个体化的经验自我意识,而是抽去了一切经验后得到的基础自我意识结构,是关于自我-世界结构的元语言。理解这一点,也就明白费希特的工作根本不是形式逻辑意义上的“清晰不清晰”,而是主体性理论的一个深渊,也是说“我”现象的深层分析(没错,费希特压根没有把“我”当成自明的,恰恰是在这一语言现象下暗含了复杂的结构)。
2.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海德格尔作为一个自创一套现象学黑话的神棍大谈玄学,但实际上海德格尔I时期(也就是“转向”前)还是明显涉及到了自我意识问题的,而且甚至是对传统自我意识观回应的一大主题。
《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明确区分了认识论上的现成自我与基础存在论上的自身性,前者体现为以理论化态度预设主客模式,从所谓的感觉、直观、思维开始分析一个内在主体如何达到世界,这种进路看似“自明”却恰恰预设了太多——此在总已在世存在,换言之,我们总是在日常生活中熟悉于世界、他人,并通过对世界、他人的领会来理解自身了,而在日常的“在家”状态下,我们恰恰不会有一明确的“自我-非我”模式的认识论对立。这一思想可谓看似平常却又极具颠覆性,瞬间瓦解了传统哲学苦苦纠结的一系列问题:人们总已在操心(Sorge)中前-领会了世界,而且这种日常状态恰恰是主客难分的,自我意识与对象性意识作为一对概念派生于操心这一基础存在论结构,而非原初事实。进一步,人们对自身的理解也是在操心中通过“常人”(Das man)构建的世界意义进行的,我们总已在自身生存的社会处境中以后者来理解自身、筹划自身的可能性,而这甚至是并未伴有明确自我意识。现成主体性通过周围世界的现象学-解释学描述被解构,并进一步在死亡现象的分析中达到时间性结构,即“自我”(哲学认识论)与“自身”(存在论解释学)在其中生成的境域。这里对传统形而上学乃至现代科技主义的批判已经先于海德格尔II而初露面貌:一旦我们将无限的“自我”(而非时间)理解做世界的基本结构,对生成的仇视与意志主体性的膨胀也就到来了。
3.尼采,胡塞尔《逻辑研究》
《逻辑研究》支持一种无自我论。胡塞尔在第五研究中排斥了新康德主义的认识观,将“纯粹自我”视作一种“悬浮在体验流上的怪物”——此时的胡塞尔认为体验流的内在结构自身就保持了统一性,“自我”只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虚构。不过先验转向后的胡塞尔支持康德式的立场。尼采也持有无自我论立场,不过他是通过语源学探究和语法分析得到的这一结论,认为“自我”是语言学的虚构和最为古老的信仰。
暂且这么多。
3#
562nn  1级新秀 | 2022-7-3 18:29:57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
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我”都是绝对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所以,这个“定义”是怎么回事?
以语言做出定义,是为了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交流信息,而对于那些对同一个表述内涵完全不相通的概念,怎么做一个共同定义?
任何一个个体,无法从“感”而“知”,只能从“感”而“觉”。我之所感,是事或物外放的信息,那么我之所感,必然非我之本身,因此,“我”,只能由感,而推知得、而觉得。这是个过程,根本无法做出能被所有人无误、一致理解的定义。
我对于”我“的认知,能与其他人分享么?我能够通过其他人的语言表述,感同身受的知晓其他人对于他自己的那个“我”的认知么?不可能啊。
那定义个什么劲啊?有可能做出明确定义么?目前存在的定义,都行得通么?诸多答案不是已经对各种答案做出了质疑了么。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只能感觉到一个“我”,那就是他自己的那个“我”,对于其他任何人的感知,都不是其他人自己的那个“我”。
=======================对那些头脑风暴的看法==========================
忒修斯之船。
你们到底要讨论啥?你们讨论的是别人眼睛的你,还是对你来说的“你自己”?你看忒修斯之船,是那艘船的“他自己”的视角么?你们要不要问问那船自己的看法啊。哦,对了,那是艘船啊,那是一堆木板拼起来的、能够一致行动的木头啊,它是船还是ship什么的,都是你的意识。那你在讨论啥?要不要讨论一下一堆金属零件的集合?其实,直接讨论一下一堆人体细胞的集合不是更直接么。
既然要风暴“我”,那就从“我”的角度进行。
不是下载记忆就是你的复活么。那么假如你生活在那个能下载记忆的时代,你的记忆被复制、被传给了另一个人,那你怎么看那个拥有了你的记忆的人?你怎么看?那是谁?那是你么?你是怎么看的
左脑右脑分开的风暴,可以想象蚯蚓,蚯蚓断成两条,每条都活了,那它们是怎么互相看待的?假如你的左脑右脑都成活了,那很显然会形成两个拥有相同记忆(存疑)、相同自我认知的“我“啊,很显然,他们都同样能界定何为他自己何为非他自己,对于他们而言,对方都不是他自己。但是,他们应该都会认为那个左脑右脑在一起的人是他自己的那个“我”。
==================
结论:
纠结于这个问题,只能说明其人是真不知道他自己到底是啥。那些终极哲学家们,不如一个小说里的人物,鲁智深。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
最后吐个槽,一帮子压根不知自己是啥的人,总挂嘴边一个“自由”,能知道那是什么意思么?自由,可是有个“自”的。
哦,对了,人家的自由是免费啊,跟“自”没关系啊。了然。
4#
choyol  1级新秀 | 2022-7-3 18:30:14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感谢题主!说实话感到这个问题有点让人激动,因为实在是可以从太多不同的角度来对于这个问题进行回答了,各个不同角度差异巨大而且学科跨度很广,所以我就仅仅谈谈自己现在能想到的几个不同角度。喜欢看哪个就看哪个好了~

一、自我同一性问题。
至少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自我同一性问题可以被解释为“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我作为‘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或者“什么原因决定了我是‘我’”。所以,把题主的问题归结为哲学上的自我同一性问题是很恰当的。因此,想要回答“我”究竟是什么,就首先要找到“我”“是”且能够持续地维持这种“是”的本质所在。这个问题实在是太复杂了,我没有办法一下子给出一个完整的介绍,尤其是目前比较前沿的一些研究成果,所以就从比较经典的问题谈起。
首先是“忒修斯之船”问题:罗马历史学家普鲁塔克在他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有中译本)中将雅典建城者忒修斯和罗马建城者罗慕洛斯进行了比较。这和个忒修斯呢,就是为了拯救其他的童男童女而自愿去克里特岛的迷宫斩杀怪物米诺斯牛(Μινταυρο)的雅典王子。他在完成任务以后航海回到雅典(还挂错了帆,结果让老爹以为自己死了于是悲痛滴自杀),人们为了纪念他,将他的船只作为圣物保存了起来。保存过程中,船上的木板不断朽烂,雅典人就一块一块将坏掉的木板换成新的。经年累月,船上已经再没有一块木头是当年随着忒修斯一起出海的了。那么这艘船是否还是忒修斯之船呢?
亚里士多德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较早的经典回答。他对于一物“是其所是”(τ τ ν εναι)的根据提出了四个因素,亦即“四因说”。就是说,“形式”(一个东西的内在规定性,比如房子的蓝图)、“质料”(组成一个东西的潜在的材料,比如砖瓦至于房子)、“目的”(为什么要去造就它,比如为了居住)和“动力”(它是怎么被造就的,比如工人用双手来建造)。其中决定这个东西就是这个东西根本的因素是形式(ατιον)。也就是说,这间房子之所以是这间房子,是因为这间房子按照这间房子的蓝图被建造了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零件更换一新的船当然仍然是忒修斯之船。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变种:如果将这些换下的木板重新拼装成一艘新船,那么到底哪艘船才是忒修斯的船呢?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解释,两艘船都是,所以问题仍然存在。
休谟对于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些回答,他提出了经典的“簇理论”(Bundle Theory)。简单地说,就是认为每个物体不过是一系列性质的集合,比如苹果不过就是甜味、香气、硬度、多汁等属性的集合;同样,每个人的“我”其实不过是一系列记忆的集合而已。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就像捆在一起的一簇柴草之类,我们不断地抽走一些柴草,又添加一些柴草,但是这一簇始终是这一簇,这就是自我同一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新零件拼成的旧船还是忒修斯之船,但旧零件拼成的新船已经不再是了。具体到究竟什么是“我”的问题上,休谟的答案也就在于记忆的连续性。
对不对呢?我也不知道。往后的进一步疑难还有很多,比如失忆的人还是不是他自己,比如被“移植”了别人记忆的人究竟是谁?这些问题太形而上了,也没什么确切答案。

二、马克思:“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就算我们可以按照休谟说的那样,将人理解成一系列性质或者是记忆的集合。这是否足以概括我的本质呢?
打个比方说,我的性质是男,30岁,体重70kg,身高180cm,智商69,深棕色头发,早上吃了两个鸡蛋,喜欢睡懒觉等等,可这真的就是我了吗?
似乎并没有人用这些指标来识别一个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收录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六节中写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说话从来都有些绕,我大致翻译一下:一个人的本质并不是作为人类一分子的生物学特征,也不是这个人任何“物理上的”指标。真正使得“一个人”是“这个人”的,在于此人的社会关系,在于他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所以,如果我要向别人介绍自己,显然不会说自己的鼻梁多高,腰围多长之类。我只会说自己的父母是谁,家在哪里,毕业于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认识哪些人,和这些人分别是什么关系等等。正是这些因素,而不是我的身高体重等定义了“我”究竟是谁。

三、费希特:“自我设定自我,自我设定非我……”
提到马克思,其实就有必要向前追溯一下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我其实很不想提这些,但是它的影响力确实还是很大的,所以姑且一说。
在费希特那里,你可以问任何问题,但是最不应该问的就是“我”究竟是什么。在《全部知识学的基础》(Grundlage 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 1794)中,他会认为“我”(das Ich)是个自明的东西,它自己设定了自己——如果你连个“自我”都没有,该怎么用这个“自我”去认识任何东西呢?我们“周围的世界”正是你在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之后才有可能去意识到的东西。
从逻辑上讲,好像确实是这个样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解答逻辑问题就能解答人们在现实中的困惑。欧洲大陆的哲学就是这个样子,看似逻辑上严丝合缝,实则让人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这东西和现实有什么关系。不能多说了,身边有好多人看到我这么讲又该不高兴了……
(不过我还是想在他们面前大喊一声——Rule! Britannia!)

四、自我意识与镜面实验
提到费希特就要说说“自我意识”这个东西。自我意识其实就是将自己识别为同外部世界和其他个体相互分离的个体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意识到“我”的存在,而且知道到底那些东西是“我”这样一种能力。
由于刚刚被一个德国哲学的粉丝批判一番,加上我自己本来就喜欢形而下的东西,所以在这里我偏不谈那些思辨的东西,而是简单介绍一下脚踏实地的动物行为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多关注动物,少关注人类。
怎么确定一个人/动物是否有自我意识呢?一个经典的方案是“镜面实验”。大致就是在被试动物身上画个红点之类的,但是要确保让它自己不知情。这时候将其置于一面镜子前,它就能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影像。这时,黑猩猩等动物看到镜中影像之后,不会和镜中的“猩猩”有互动,而是会摸自己额头上被点了红点的部位,可见黑猩猩知道镜中就是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不同于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它有自我意识。(Gordon G. Gallup, Jr., James R. Anderson, and Daniel J. Shillito: The Mirror Test, 2002)除此之外,海豚(M. Tennesen: Do Dolphins Have a Sense of Self?, National Wildlife, 2003)和至少是部分喜鹊(H. Prior,A Schwarz: Mirror-Induced Behavior in the Magpie (Pica pica): Evidence of Self-Recognition, PLoS Biology, 2008)也有在镜子中识别出自己的能力,不过不同喜鹊的表现有所区别,有的个体会比其他个体有更强的好奇心,不断地摆Pose 然后欣赏镜子中的自己。
狗有没有自我意识,不知道,大部分肯定是不行,但是边牧之类的,谁要是方便的话可以自己试试。
喵星人肯定不行,太愚蠢了。
然后,自我意识这个东西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目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它是镜像神经元的功能。镜像神经元除了产生自我意识之外,也使人类(有可能也包括其他动物)获得社会认知的能力,比如(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他人的意图(L. Fogassi et al, Parietal Lobe: From Action Organization to Intention Understanding, Science, 2005),模仿其他个体(见下图萌物恒河猴 Liza Gross: Evolution of Neonatal Imitation, PLoS Biology, 2006),或者是产生共情(Empathy)(Stephanie D. Preston and Frans de Waal, Empathy: Its ultimate and proximate bases,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002)。


还是这个de Waal,他曾经在TED演讲里也提到过这事,当时他做的实验是给一只猩猩(我不太清楚品种)看其他猩猩打呵欠的录像,然后这只猩猩也会跟着打呵欠,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有时候也会这样的。我个人冬天经常听到别人对我说“看你穿得这么少,我都觉得冷。”道理差不多。镜像神经元还有一些其他可能的功能,比如可能是语言能力的生理前提等,但是争议比较大。至于共情和自我意识这几项,一般没什么争议。
有点跑题了,不过不管怎么说,“自我意识”这个东西似乎对于“我”这个东西构成了自明的定义。虽然人类可能会因此困惑,但其实连猩猩都知道答案啊hhh~

五、丹尼特:重心理论
丹尼尔·丹尼特,认知心理学和哲学家,也是当代无神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他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假设出来的方便的概念而已,就像“离心力”之类的概念一样,仅仅是为了方便人的理解,却并不真的存在。也就是说,“我”这个东西并不像设想的那样,坐在显示器前,刷知乎到过年,要么是那个躯壳,要么是藏在躯壳里的思想——完全不是这样的。“我”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倒更像是《欢乐颂》里的那个旁白,或者是《纸牌屋》里木下总统把脑袋转向摄影机之后说话时的状态。总之它并不真的存在,只是所有的事物围绕着它而发生的那个“重心”。我们通过假设出这个重心的存在来理解这个世界的秩序。
如果有人要问,我的这具躯壳或是其中的思想算什么?丹尼特会认为,那也是围绕这个重心而被安排在整个秩序中的一部分。
好像不太难理解?

六、弗洛伊德:id, ego, superego
弗洛伊德应该是比前面的不少人的名气都要更大的人物了。他对于人类心理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分别是“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个理论很多人应该很熟悉了。大体说来:
id,是拉丁文当中“它”的意思,汉译“本我”。这个部分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完全被快乐原则和本能所驱动,寻求得到满足。
superego 在拉丁文中意思是“超过我”,汉译“超我”,这部分是自觉的,负责自律、自我约束,用道德标准来自我规范等等。
ego 在拉丁文里是“我”的意思,汉译“自我”。这部分就是id 和superego 两部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那个实际上的最终呈现出来的状态。就好像老式的冰淇淋机,左边是香草味的,右边是巧克力味的,中间扳手扳下来以后出来的冰淇淋就是巧克力香草混合口味的。我觉得这个比喻不错。
还有就是经常出现在小学生作文里的桥段:我想玩电脑,但是作业还没写完,于是左边的肩膀上出现了个小黑人,右边肩膀上出现了个小白人;小黑人说电脑太好玩啦快去玩吧,小白人说你必须写完作业才可以,最后两个小人打了起来,小白人死了,于是我美滋滋地打开了电脑。嗯,这里的小黑人就是id,小白人就是superego,玩电脑那个我就是ego。
小学生一般都很懂弗洛伊德的。
弗洛伊德基于此提出了他的“冰山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显现出来的部分仅仅是自己的部分超我和自我,但大部分真正的“我”的本质其实是不那么容易被发觉的。所以,当你认为自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实际上你还并不知道。没人了解真正的“你”到底是个什么角色,连同你自己在内。
另外,弗洛伊德的这种主张其实Jonathan Haidt 也有类似的表述。在The Happiness Hypothesis: Finding Modern Truth in Ancient Wisdom (2006),Haidt 提出潜意识就像一只大象,而意识就像骑大象的人,意识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控制潜意识,就像骑大象的人并不能做到完全支配大象一样。

七、佛学:“无我”
上面的Haidt 书里也谈了不少关于佛陀的事,所以接下来谈佛学。从佛学的角度来看呢,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个“缘”可以理解成巧合。也就是说一切的产生都是出于巧合,看似存在的这些东西过去不曾存在,未来也将消失,它现在看似存在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因此并不真的存在。在“没有什么必然要存在”这层意义上,一切都“无自性”,也就是说没有“因其本身而必然要存在”的理由。比如《金刚经》的“四句偈”说的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那么,既然一切都无自性,“我”也不过是和万事万物一样出于巧合偶然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已。所以,既然“我”就只是个转瞬即逝的幻觉,也不过是“性空假有”,或者说“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僧肇《不真空论》),那又为什么要执着于“我”“有”呢?所以佛学一直在批评“我执”这种想法。有我执就会有“苦”,就没法得到解脱。所以要想“涅槃”,就要破除“我执”。
换句话说,佛家的思想就是要告诉题主,“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什么。”hhh
对宗教,不敢说太多,说多了怕说错。也不敢评论~

大体上呢,我目前就想出了这么几个回答问题的角度,如果想到别的就再说吧。
5#
76zn_  1级新秀 | 2022-7-3 18:30:47 发帖IP地址来自 北京
干货满满请收好。我尽量通俗简单的讲。想到哪里说哪里。。。。

题主所讲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假想:大脑移植假想
我们假设,将A的大脑,移植到B的身体上,那么这个人到底是A还是B?
如果你的答案是A,那么你更倾向于 Psychological account
如果是B,那么你更倾向于 Somatic account。
接下来我会为你解释这两个说法都有哪些论点来证明自己,而这些论点又是怎样被击破的。

首先我们来看 Psychological account。它的代表者就是鼎鼎有名的John Locke,他说:“人是拥有逻辑思维和自我思想的聪慧存在,他懂得自己是自己,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保持统一的思维。”
也就是说,思维=自我,而不是身体。

1. 在时间点t的A和在时间点 t+1的B是同一个人只要两者的思维和思想是相互串联的。
所以在手术后,新生的人的思想与A相连,所以他是A。
Locke主要注意:psychological connection,思想相连。我和年轻的我是一个人,因为我的记忆是由于年轻的我做的事情而产生的。

但是,同学们有问题了:
假设,中年的我记得我年轻时帅的不要不要的,老年的我记得我中年的时候帅的不要不要的,却不记得我年轻时候也帅的不要不要的。按照Locke的说法,中年的我=年轻的我,老年的我=中年的我,可是由于不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老年的我不等于年轻的我。
可是逻辑非常明显:如果 b=c, c=d, 那么d=b就是必然。(transitivity of identity)
所以说法1.不成立。
这个时候Locke改口说,我说的是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2. 在时间点t的A和时间点t+1 的B是同一个人,只要两者的思维和思想是相互连续的。
也就是说,老年的我即使不记得年轻的我,也依然和年轻的我是一个人,因为我们两个都是中年的我,我们的思维是有延续性的,如同一个思维锁链一样,只要环环相扣就可以了。所以换脑后,依然是我的脑就是我。
可是同学们又有问题了:
那再假设,如果我们把你的左右脑分开,左脑给一个人,右脑给另一个人,两个都是你的思维延续,哪个才是你?
于是支持Locke的学者们说:
3. 在时间点t的A和时间点t+1 的B是同一个人,需要满足两点:
1)两者的思维和思想是相互连续的。
2.)在t+1时间点,除了B之外,没有另外一个跟A思维和思想相互连续的第二个人存在。

可是同学们又有问题了:
老师你当我们傻啊?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们想活下去,就要毁掉半个脑袋,不然两个都留我们就不存在了。警察叔叔快来看精神病。
于是学者们又又说:
4. 1) 人是4D的东西,在时间轴上延伸。
2) 没有人的全部都存在在一个时间点上
3)在一个时间点上,只有一个人的一部分“时间片”(time slice)
4)所以如果出现左右脑分离的情况,那么就可以视为一个时间点出现两个重叠的,不同的”时间片“。
猜测到大家都没听懂,我打个比方。人就好比一条河,沿着时间轴在流动,虽然河经过的地形不同,河道的水量也会有变化,但是自始至终,都还是一条河。在任何一个地点,都只能看到这条河的一截,也就等同于,在任何时间点,都只能有一个人的一个“时间片”。而即使这条河在某一地点分叉成两条河的时候,他们由于源头都来自于一条河,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条河。
================================去刷数据作业了,有空接着更新================
回来更新,
同学们非常的坑爹,于是继续问,老师如果这样的话,只要思想连续就是同一个人,那么自我是跟着大脑走的,假设我们切掉你的 frontal lobe你还是你吗?那切掉occipital呢?总之就是一刀一刀的切,什么时候才会不是你呢?
(楼下有人提到船的例子,一艘船在海上航行时不停的被换零件,要换到什么程度才算不再是同一艘船,逻辑是一样的,在一个人的脑子上不停给的一点点动刀,什么时候才算这个人不在了?)
就在学者要发飙的时候,Parfit老师站了出来。他说: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只是希望未来的那个人拥有我的思维和记忆,不管这个人到底还是不是我都不重要。就算他严格来讲不能说是我,那他的思维,记忆,等等都是我的,我也没什么意见。
这个地方容许我从哲学,跳到社会学:
人的自我究竟从何而来?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上面讲过了哲学的一半,中间我插一下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看法。
弗洛伊德曾表示,人的自我分为ego和superego,ego是本性,superego是学来的理性,来控制本性,将本性限制在subconsciousness。
George Herbert Mead 表示,自我是 I 和 Me 的沟通, I 是善变的,有个性和自我的,Me是从他人学来的,internalized significant others(就是将重要的他人自我化,比如家长,老师,朋友)。而自我的所有都是由I 和 Me的沟通而产生。他表示自我人格的形成经过三个步骤:
1. 准备阶段:我们不具备任何自我,我们只能看到他人对我们的反应。
2. 玩耍阶段:我们开始懂得一些“角色”,如警察,妈妈,厨师,我们自己玩耍,并代入那个角色。
3. 游戏阶段: 我们开始跟好多人一起玩耍,有很复杂的社会沟通,有游戏规则(老鹰抓小鸡等等),我们开始慢慢懂得“角色”之间的关系,开始有自己是谁的认识。
Erving Goffman表示, 自我源自于社会交流。我们的自我就好比演员的角色一样。我们在他人面前进行的表演就是自我。在爸妈面前一个样,在老板面前一个样,在朋友面前一个样,这都是我们多年攒下来的“自我角色”。而我们平时的社交,就是舞台。
社会学家,总的来讲,觉得自我跟他人密不可分,你是你身边所有人造出的结果,他们对你的反应,对你的态度,给你输出的信息,造就了你得天独厚的自我。就算你克隆出一个我,他如果没有经历过跟我一模一样的成长环境,没有我的记忆,那么跟我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社会学家在 nature vs nurture (天生 vs 后天)的辩论中,更加青睐后者。而由此,在脑和身体中,他们最在意的,自然是脑。然而这个脑如果失去思维能力和记忆,就失去了存在价值,你就不再是你。在上面那个切脑子的例子里,对大部分社会学家来说,你没了Primary visual cortex可能大部分人依然觉得你是你,只是瞎了。但是如果没了frontal,那么你就不再是你了。
当然先天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你的长相多多少少决定了他人对你的态度,而你的大脑构造也多多少少决定你对他人不同反应的解读是怎样的。双胞胎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有些双胞胎研究跟随两个从出生开始就被不同家庭领养的几对双胞胎,发现虽然成长轨迹和家庭背景如此不同,两者依然在个性,习惯等等方面惊人的相似。
而心理学家大多觉得,自我是一个可捏造,可改变的东西:
如果要我来总结,我觉得,人的本性,是在努力相同中,渴望自己的不同。
心理学家对自我的认识就是如此,不信可以看看在两个人互相介绍的时候,会先自动删除没有意义的相同信息,彼此表达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在这不同之中寻找相同)
人的自我是多重的(William James),我们有好多好多的点,然而我们想到的点大多是我们最常做的,最常经历的,最在意的。
比如我是一个丈夫,一个儿子,一个学生,一个老师,一个乐手,一个篮球运动员。。。。。。。
每次我想到一个点,这个点在今后就更容易被想到,而我想到这个点也会让我更努力去在这个点上用功。形成的良性循环,我是丈夫因为我爱我老婆,我给她做好吃的。我给她做好吃的导致我想到我是丈夫,我想到是丈夫导致我继续给她买好吃的。
点之间也是相连的,如丈夫和儿子是相连的,我想起丈夫,家庭就想起我也是一个儿子。而老师和乐手也是相连,我教课的时候要讲音乐,所以我也会想起我是乐手,等等。
而由此良性循环所造成的几个点,互相增加,就塑造了我们的中心人格。而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多人格的点。有些人中心人格很小,由很少几个点组成,而有些人中心人格很大,有很多点。
这些点会根据环境而被点亮,比如我路过一个体育场,就会想起来我是篮球运动员,听音乐就想起来我也是个乐手,等等。
而我们可以通过控制你对某个点的注意力,来控制你的自我认知。
这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对自我认知的改造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认知,也可以改变自己对外表的认知。
比如有实验曾经测试两组人,一组做有权利的领导者,另一组对言听计从的小职工,而后一段时间两组对比,领导者那一组把自己的身高普遍报的比真实更高,而职工组普遍把身高报的比真实更低。
================================胡言乱语,想到哪里说哪里,有空回来整理一下,并且把哲学的somatic approach 讲完=======================================
6#
05lhz  1级新秀 | 2022-7-3 18:31:17 发帖IP地址来自 广东
谢邀。
这个问题,要用的一生来回答。
从生到死,差一年,一月,一天,一分,一秒,都不是我。
简单来说,我的思维,记忆,还有经历,都不可或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