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抄题。
![]()
我必须要说,题主这三句话没有一句是全对的。问题的产生完全建立在题主认识错误的基础上。
本答案以纠正题主的错误认识为主线,兼答题目内容。
[h1]1[/h1]我想这个题目下面大部分的答案都会把火力集中到这儿吧。东京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通勤铁路网,而其中两家地铁只占一小部分。话不多说直接上图。
以下是截取自openstreetmap的相同比例尺下的北京、上海、东京。黑线是各类铁路线(包括地铁),红点是各类铁路车站。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线路和车站没有旅客业务,尤其是北京。另外非通勤性质的铁路,如景区铁路(北京前门、东京迪士尼)、机场内部运输系统、机场联络铁路等也画在内。
![]()
中心点39.9263、116.3802,比例11![]()
中心点31.2166、121.4662,比例11![]()
中心点35.6777、139.7749,比例11根据国土交通省交通政策审议会平成28年(2016年)4月20日的汇报文件「東京圏における今後の都市鉄道のあり方について」,东京圈2015年的城市铁路总量是2,705km(复复线区间计算两次)。
![]()
总长度随年度的推移。1956年就有1500km,当时东京圈的人口仅1500万上下。2015年末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是631km,上海是674km(——该算的都算了)。也就是说,2015年末东京及附近地区的城市铁路总量是北京上海的4倍以上。(现在应该都没有4倍了)这么大的差距,即便我们考虑东京比北京上海人口多50%,铁路在交通中起到的作用也有极为明显的区别。这是东京和北京上海相比交通情况完全不同的主因。
[h1]2[/h1]我们如果捏着鼻子假设「东京300多公里的地铁就基本满足了市内出行需求」正确,那么问题就是这个「市内」在什么地方。
东京有一条环状通勤铁路叫山手线。它的全长是34.5公里,环内面积是63平方公里(据面積の比較)。作为对比:北京二环路全长约33公里(据北京市环路里程),环内面积是62.5平方公里(据北京城的面积);上海4号线全长约33.6公里。
而粗略统计,东京两家地铁的总长301公里中有超过40%在山手线内,而且每条线都经过山手线内。还需要提醒,东京站附近的一些繁华区域,比如银座,在山手线外。
![]()
好了,你猜北京地铁在二环内有多长?
![]()
这张表比上一张宽松多了,有的区间捅到二环外几百米也都计入了。2号线也都计入了,上一张可没山手线。
上海我手里没数,但应该比北京多不少。我猜多一倍吧,有25%。
东京的地铁本身几乎只服务于市中心最繁华区域,而外围居住区的联系则主要依靠各类通勤铁路来完成。这些通勤铁路有很多和地铁实施直通运行,平日或早高峰与东京地铁实施直通运行的铁路全长近600公里,和地铁本身加起来是900公里的线网。这对于京沪来说还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何况东京还有近2000公里的其他通勤铁路。
也可以反过来想,市中心总共100平方公里,塞了200公里地铁,还有一两百公里通勤铁路没算进去。这也是东京轨道交通网络的一个恐怖之处。
[h1]3[/h1]这其实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
也许上海和东京的差距只是基础设施,但北京的问题更为严重。
北京的市中心太大了。
对于上海来说,市中心还是集中在内环内的,尤其是4号线以内。借 @团支书 的图一用,
大城市疏解人口能缓解拥堵吗?![]()
图上的点是就业岗位位置,最密集区域边界几乎和4号线一致。
下图是东京的就业分布,最高密度区域也基本上分布在山手线内和东侧的一小片区域里。(平成20年(2008年)PT调查;来源:東京都市圏交通計画協議会:パーソントリップ調査からみた東京都市圏の都市交通に関する課題と対応の方向性)
![]()
但到了北京,我想介绍一个段子。问:制约中国互联网未来10年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答:后厂村路。 话这么说是因为后厂村路旁的中关村软件园集聚了大量IT企业的办公室。然而后厂村路在哪?
![]()
到天安门19公里。
软件园算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我们也要看到,北京的真实「市中心」几乎不在二环内,而在二环外。下面这张图是北京的就业分布情况(时间不详,推测在2011年左右)。
![]()
李臣, 陈艳艳, 刘小明, 路尧.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分析[J]. 都市快轨交通, 2017, 30 (5): 7-16. 单位:人/平方千米轨道交通早高峰出站量也能看出,除了2号线西环东环之外二环内乏善可陈。
![]()
马毅林 等. 轨道交通网络客流成长及规划思考——以北京市为例[C]. 交叉创新与转型重构——2017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当然,打车的数据更为夸张,(来源:滴滴出行大数据可视化,揭秘北京两千万人是这么上下班的!)
![]()
这种市中心的分散布局使得北京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更大。
在上海和东京,一个居住区内大部分人上班的路线是集中在一起的。只需要用足够大运量的铁路把外围居住区和市中心区域连起来,然后在几十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内部堆一个极为发达的铁路网络,事情就算结束了——他们也确实都是这么做的。
北京不是。北京的同一个居住区里,不同的居民可能要到相隔甚远的不同的地方上班。因此要把居住区和市中心A、市中心B、市中心C都连起来。市中心内部的连接也不是几十平方公里,而是几百平方公里——所以北京几乎不加区分地铺了一张网。大量的穿城客流需要额外的快速线路来应付——因此虽然北京和上海之前修的都是全网1km间距站站乐,但北京现在对于穿城快线的热情比上海要高得多。这样的轨道交通网络相比起东京和上海,是事倍功半的。
在这种情况下,横向对比近年财力基本接近的北京和上海,北京的交通状况会劣于上海也是可想而知的。
[h1]4[/h1]北京上海面积比东京大得多,人口密度必然没有东京那么大 中外城市区划不可比!大陆和台湾也不行!——台北市和新北市也不行(小声)
原来的东京市,现在叫东京都区部,面积只有626平方公里,住了947万人(2017年10月,据東京都区部),人口密度1.5万人/平方公里。
非要和北京市比,北京市面积16411平方公里,住了2173万人(2016年末,据北京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口密度0.13万人/平方公里。
就这么一除,北京市比东京都区部人口密度小一个数量级。
为啥,因为千家店、喇叭沟门、密云水库、斋堂、十渡、金海湖,都是北京市。下图是北京市当中的至少1000平方公里,比东京都区部大一倍。
![]()
橙色线为区界《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区、平谷区、怀柔区、密云县、延庆县以及昌平区和房山区的山区部分,共14个街道、79个镇、15个乡(含昌平区的7个镇,房山区的1个街道、9个镇和6个乡),常住人口247.8万人,土地面积11259.3平方公里。该区域是保障本市生态安全和水资源涵养的重要区域。主体功能是限制开发,要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要重点培育旅游、休闲、康体、文化创意、沟域等产业,推进新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要严格保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各类禁止开发区。 这一万多平方公里是不太开发的,大部分都是山。咱总不能拿这种地当分母和东京比人口密度吧。
上海同理,崇明岛算里头了不说,恐怕连长江的水面也算进去了吧。虽然不会有北京这么夸张。
那如何才能比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每个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是不同的。我们来做一个比较粗略的比较,就是同面积比较。
我们说了东京都区部626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和北京五环内、上海外环内差不多。
北京五环内的面积是668平方公里。人口是1054万(2014年末,据2014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51.6万人 三环至六环聚集1228.4万人)。人口密度1.57万人/平方公里,比东京都区部还高。
上海外环内面积630平方公里,人口数没查到只查到了人口密度,1.71万人/平方公里(时间不详,据控不住的人口:北京上海人口还有增长空间么?)。
如果再扩大比较范围,我们会发现日本普遍的低密度居住区使得人均占地面积比中国要高,也就是人口密度更低。这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但不管怎么样,总的来说,城市人口相同的情况下,人口密度小对交通没有什么好处。
[h1]5[/h1]题主这个也搞错了。而且很诡异,东京没有哪个口径统计出来是两千多万人。
区部,刚才说了,约947万人。东京都,1374万人(2017年10月,据東京都)。东京都市圈(国势调查),3450万人(2010年,据東京を中心とする地域の定義一覧)。一都三县,3646万人(2017年10月,据南関東)。关东地方,4328万人(2017年10月,据関東地方)。
你说北京要加燕郊,上海要加花桥,我是支持的,可燕郊也就100万人,花桥也就几十万。当然还有人说北京上海实时人口四千万,那我无话可说。
完。
更为系统的回答参见:
为什么中国做不到像东京那样通过铁路远距离城郊通勤?在港铁旺角东站看到有火车不经停过站,此地铁火车共享轨道是什么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