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资产管理(亦称第三方财富管理)行业的生存现状到底是怎样的?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ryanxu   2018-10-17 22:40   7719   9
目前已知,比如诺亚财富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先行者,还有恒天财富,在2012年末代销产品规模达301亿,一跃超出了诺亚(除旗下自营的歌斐资产外)成为第一。想问的是,国内目前还有哪些实力可以与之匹敌的同业公司?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正序浏览
9#
宁小白  2级吧友 | 2018-10-17 22:41:01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财富管理行业现状和格局
1目前财富管理行业的大格局 :银行 信托 私募基金 p2p保险等,目前普遍的问题是行业的规矩比较差,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过渡营销,粗放的发展使得理财规划师的销售性质大于顾问的价值 包括银行信托私募p2p的公司都存着这种现象
2未来几年财管管理行业的格局 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 最大头,接下里是信托,私募基金,专业度最高的,个人觉得是私募基金,服务水平最好的,整体水平差不多,但是也是因个人或者单个机构 会有不同,因此,在服务水平上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针对超高净值的客户,会涌现出一些卓越的机构,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3 按照资产类别来看,固定收益,股权,股票基金,海外配置等,最好的配置,60%类固收,20%配置股权和股票,其余现金和海外市场,这个组合稳定性是最好的,但是没有绝对性要求,毕竟每个人的需求和风险偏好不一样
二:大类资产分类
1:类固收类资产
个人觉得,对于高净值客户和超高净值客户,稳健类的资产类别,个人觉得房地产基金、reis是最好的,原因其一,规模足够大,其二,稳定性高,房地产占GDP量稳定,以及其资产属性随着通胀有相对非地产类的其他类资产,稳定性更好
优质的信贷类资产储量较小,国内地方债,国企央企债的资产类别,风险相对较高
2:股票国内股票资产:
拿个人举例,我是2014年开户,2015年不赚钱。16年不赚钱,17年不赚钱 18年目前亏2%,股市是个神奇的地方,A股就更精彩,结构上,散户居多,市场不稳定,股民的情绪更不稳定,100个炒股的人,可能只有一个是能持续赚钱的。从经济周期上来看,全球的经济周期属于可能的下调阶段,从信贷数字的变化,还有基准货币美金加息的动作看的出,另外中国处于改革中,股市的结构也在调整,在股市场中赚钱,不容易,如果你连续三年,年化的收益都在10%以上,个人觉得蛮厉害的
3:股权类资产
股权类资产流动性很差,不确定性很高,尽管著名的耶鲁大学捐赠基金,配置了很多股权类资产,收益也不错的,但是耶鲁大学的捐赠基金资金链条很长,对于个人投资来讲,持有的时间有难度,另外目前国内的股权类资产泥沙俱下,国内清科榜,或者投中排名前十的,管理人管理的基金背投公司整体的退出率大约在15%到20%,这个数据是有统计的,退出方式包含了上市和并购,前20的管理人给到的过往收益回报一般在irr=25%,但是一般来讲irr不包括管理费用,管理人的超额业绩,市场上普遍的分红是管理人收20%,投资人拿80%的收益,刚才的25%打八折的话,收益就是20%,还没有算管理费的成本,管理费市场目前来看是2%每年,有些管理人一次会扣三年,那么实际上你买入的份额是94%,本金是按照投入本金的94%份额算的,总体来说,股权的投资收益并没有那么高,除非你有超高的水平和很好的运气,因此股票基金和股权基金应该少量配置,优中选优
今天先写到这里 大的方向是这样的  落地到具体的项目上还要具体分析~
8#
赵增洁  1级新秀 | 2018-10-17 22:41:00 发帖IP地址来自
怎么说呢,第三方财富管理这个行业应该还处于方兴未艾的前期发展期,有很多家,但是规模够大,盈利模式够清楚的好像也不多。(个人观点哈~如孤陋寡闻,可以拍砖,不许攻击)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几类吧。
一,背靠传统金融公司的
这类第三方财富管理,通常多为传统基金或者银行,看好这块业务成立的子公司。比如嘉实基金旗下的嘉实财富管理。
这类公司的优势:强大的品牌背书和品牌效应;母公司的客户导流;母公司的项目支持等等。总结一句话,背靠大树好乘凉。能不能做好,就看人了。
这类公司的劣势:可以说是体制吗?就看动作反应是不是够快,是不是能做好用户体验。
二,背靠私募或者投资类公司的
这种也很多,比如凯石财富工场。背靠私募,但是之间又没有复杂的股权关系。希望借互联网金融的东风,能够打造出自己的平台,在互联网理财蛋糕上抢一块。
这类公司的优势:对金融领域的熟悉,对产品设计包装、风险控制等等都非常熟悉,甚至是擅长,有很强的投研能力。
这类公司的劣势:同样的问题,金融强,但互联网思维不强。能不能做出用户体验好的产品,能不能及时迭代。
三,独立的第三方平台
这种也很多,举例好买、天天基金。积累了海量用户,代销各类基金赚取抽成。
这种类型公司,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虽然门槛不那么高,但是后进者很难追赶前者,尤其是当前者积累了海量用户之后。
这类公司的优势:用户多
这类公司的劣势:如何筑起自己的护城河。
总体说,这个行业还是充满机遇,就看你怎么玩儿。
7#
Mountain  3级会员 | 2018-10-17 22:40:59 发帖IP地址来自
国内的三方大多数停留在销售的初级阶段,距离真正的财富管理还有很大差距。
个人理解真正的财富管理公司主要要有以下能力:
1、资产管理能力
2、资产配置能力
3、销售及服务能力
6#
Mingming   | 2018-10-17 22:40:58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5#
分子  3级会员 | 2018-10-17 22:40: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如果按照严格的第三财富管理或者独立理财顾问的标准去定义国内的机构和个人话。目前没有真正的第三财富管理机构。(我自己孤陋寡闻,至少我是没有见过)。
“这些所谓财富管理公司本根体现不了独立性、和中立性。“判断是否有独立性,只要从盈利模式上就可以看出来,国内所有的财富管理公司的收费结构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商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的提成,这个盈利模式就可以推翻所有的独立性的基础性判断,一般来说,收谁的钱,自然就听谁的话,区别仅仅在于多听点还是少听点的问题罢了。”---知友:江南愤青
这些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实际上就是卖方的代理商、居间人、他们的利润来源就是卖方,说得难听点某程度上有些像是私底下拿“回扣”。
当这些财富公司赚到第一桶金的时候,自己也开始叫“厂家”帮他们贴牌生产,或者和“厂家”合作生产,再到主推自己的“产品”。厂大压店,店大也压厂嘛!
何来第三方之有?说是三方(形式上)财富管理公司表面独立而已,没有隶属于卖方(就像我自己做经销商代理厂家产品,我也是自己注册一家公司独立而已)。实际上就只有买卖的双方。何来独立、中立,??
4#
ray tony  4级常客 | 2018-10-17 22:40: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国有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东方,长城,信达和华融,由国家政策支持,加上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的剥离产生的盈利,每年都保持非常高的盈利水平。另外各大券商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部门,以后竞争会更加激烈
3#
张世豪  4级常客 | 2018-10-17 22:40:55 发帖IP地址来自
还有些是自己有项目需要融资,干脆就自己成立一个财富管理公司,即节约了融资成本,又保障了自己的资金供应稳定。
2#
陈李熙  3级会员 | 2018-10-17 22:40: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中国未来几年,资产管理行业将大有可为。
从客观环境上说,当下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都处于低利率乃至负利率状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险公司、银行等都会受到诸多限制,这就给了资产管理很多机会。
从行业本身来说,自1997年以后,全球的资产管理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在6%左右;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报告预期,全球资产管理规模在2020年更是会高达102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在世界范围内,资产管理行业早已跻身资金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金融领域之列。
不过在过去,资管行业比较短视,缺少价值投资心态,过多关注哪只股票短期会拉出涨停板、哪家基金股权退出后赚得个盆满锅溢、美联储和央行是不是一到周五就开始放炮加不加息、新增信贷数据是回落还是稳增,非常不利于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长此以后,也就导致资管市场上出现了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名股实债、刚性兑付、监管套利等恶性行为。
简举几例。
1、 2017年3月28日晚间,上海证监局发出了“喝茶(核查)”邀约——对海通证券和光大证券资管负责人采取谈话措施。原因就是,在资产管理计划申购新股的过程中,申报金额超过了集合计划的现金总额。
2、 由于股票市场长期处于震荡的状态,导致很多金融机构认为估值较低的行业上涨空间大,于是就有了2016年11月安邦风风火火地两次举牌中国建筑,并且触及了披露的增持下限。
3、 2016年的全民热点——宝能与万科的战争,也是始于宝能旗下的钜盛华通过九个资管计划购入万科,并导致了后来证监会对“野蛮人”的控诉。
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从前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在市场长久发展,资管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多,产品的差异化亟待改进,行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与资管规模增速之间出现了差距,现有的监管规则已经无法堵住资管行业的黑洞。当然,有关部门并非没有试图整改资管乱象——据不完全统计,从2012年到2016年4年间,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等各自出台资管行业的监管文件超过20份,但也并没有解决资产管理行业的问题。
不过,资产管理行业的野蛮生长或许会在2017年宣告终结——因为,真正意义上的监管政策马上要出手了。不久前,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主席轮番坐镇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表态将共同发力治理资管乱象,排查金融风险,统一产品标准,修补监管漏洞,力促资管业回归正途。
一句话告诉你真相:资产管理行业将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监管新常态。
在大资管时代,行业需要在监管的框架内合理、合规发展,而监管也应由单一的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并重转型。上个月,有媒体爆出出央行统筹的大资管统一监管文件草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随后,两会前后,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主席轮番上阵表态,终于将改革“旋风”刮大了。《意见》将横跨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领域的各类资管产品皆网罗其中,也就是说,过去那些野蛮的资管套路都行不通了。具体怎么管呢?
第一,过去“三会”对资管的监管都是从产品出发,导致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局面,对跨行业跨市场缺乏整体监管,但新规以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从而消除监管漏洞;
第二,过去不同类型的机构所从事的资管业务都有不同的监管规则和标准匹配,但新规则是按照资管产品类型统一监管标准,从而防止监管套利;
第三,过去资管产品多层嵌套扩大了风险范围,加剧了整个资管业务链条的风险积聚,但新规明确禁止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从而消除多层嵌套。
监管从严后,加之全球市场都处于“低增长、多动荡”的新常态中,所以无论是使用传统的人工投顾还是使用正在流行的人工智能投顾,真正重要的都是是否能拿出优质的资产管理策略。资产管理公司不能再依靠千篇一律的投资策略和简单粗暴的操作手法野蛮生长,而是要适应日趋完善的监管制度,并将丰富产品设计、完善产品体系。如此,必将促进资管行业健康稳定的长远发展。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写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句话用来描述资管变局再合适不过:朱楼已经起了,宾客也已陆续光临,想要维持“盛宴”,资管行业就必须在监管框架之下合规发展。
1#
陈建包打听  3级会员 | 2018-10-17 22:40: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面很多大神已经解释的很清楚。我在稍作补充。才疏学浅,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国内可以做财富管理的有太多,比方说券商资管,比方信托也有自己的财富中心。还比如银行都有自己的私银业务。
号称独立的三方机构也有很多,全国大概有2000多家三方,在未来五年会死掉80%。
虽然中国的高净值人群持续增长,但是这个市场绝对不是蓝海,而是红海。是个存量市场。所以小三方的优势会慢慢消失。
我对未来私募市场的预判是:二级市场的产品会趋同化,私募公司会由两万家减少到7000家,同时出现大约100家管理规模超过100亿人民币的私募机构。
一级市场会持续扩容,小型三方拿不到小产品,获客成本增加。逐渐失去优势。
从机构看,诺亚财富,恒天财富,新湖财富,大唐财富,等等会在线下市场继续存在。
线上市场主要玩家有金斧子,格上财富,好买财富,私募拍拍网。这些机构因为线上获客成本持续增加等原因,会有一到两家占领线上市场。
财富管理在中国是很大一块市场,很多三方公司在发行自己的产品,以诺亚财富为例,歌斐的发展很棒。三方做自己的资管业务有天然的优势,最终可能发展成优良的类投行生态。
中国的假理财,现货白银,外汇,p2p,有限合伙,还有新三板股权等等坑害了太多太多的投资者。
品牌化的机构,良好的市场生态,严格的监管,有利于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发展。
我的梦想是有一天,投资者付出风险,就应该获得对应的收益。
有一天,中国的金融从业人员可以坦荡荡的说出自己的公司,自豪的介绍自己的公司。不再承受异样的眼光。
有一天,中国的投资者能够把自己的资产合理的配置,保值增值。而不是被假理财坑害。
有一天,中国的老百姓可以在除了股票和房地产以外,找到多样的放心的理财产品。
而不用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资产被央行撒钱稀释,被资本家抢走。
我辈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市场还要更多的投入才能孵化。任重道远。文章读了一万篇,事业做了一小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