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何明末国库竟至如此空虚?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刘博洋   2018-10-15 23:36   33113   4
流入中国的白银都哪去了呢?
明代的关税制度是怎样的?为何没能有效地把外贸顺差转化为国家财政实力?
分享到 :
0 人收藏

4 个回复

正序浏览
5#
一起撩妹  3级会员 | 2018-10-15 23:36:39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们这烂一点,大明国就烂一片,你们要是全烂了,大明国就全烂了,到处都是揭竿而起,让咱们死无葬身之地啊
4#
姜杰出  4级常客 | 2018-10-15 23:36:38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中国的传统官僚财政体系适合收农业税,不适合收工业税和商业税。
3#
匿名用户   | 2018-10-15 23:36:37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
丁尹越  3级会员 | 2018-10-15 23:36:36 发帖IP地址来自
明朝初期有海禁国策,流入中国的白银微乎其微,白银流入主要是从“隆庆开关”开始的。
明末的顺差国际贸易使明朝积攒了数亿两白银,然而流入的白银并没有形成新的购买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更没有促进创新。而是被集中到少数官商手中,要么被投资到土地、房地产上,要么被窖藏在地下。前者会引起土地价格变得异常昂贵,普通百姓根本就买不起,使得土地进一步集中到权贵手里;后者则会让“隆庆开关”的成果变成一张白纸。大量白银的流入,还带来了两个新的问题。一是致使物贵银贱,导致通货膨胀。二是白银成为了中国流通货币,使得明朝将货币控制权拱手让与他人。对于这两个问题,明朝都没有解决好。
在国际贸易中,明朝黄金与白银比例为6:1,欧洲比例为20:1,所以在换取货物之余,欧洲人也换取不少黄金回去。就当时的汇率而言,明朝所获白银的价值年年都在贬值,国内的通胀日益严重。
明朝是个高度家族化、集权化的国度,皇族们通过各种手段洗劫了流入帝国的大部分白银。皇族们洗钱的手法层出不穷,一是垄断盐引,万历皇帝最宠信的福王在太子竞选中失败,被迫外出封藩。他就封时 讨要了大批盐引,而且指定市场价格最高的淮盐;二是结合军方洗钱,其中的方法很多,比如朱家 的贵族们曾经一度垄断了前线大米的供应。供应的价格当然是正常价格的好几倍;三是私铸铜钱。 明朝铜钱一直供应不足,老百姓被迫挖宋朝的铜钱用,大部分王府都私铸铜钱,然后通过铜钱供应 量的收紧和放松,造成铜钱与白银比价浮动,吸收普通民众手中的白银。有的甚至直接用已成废纸 的大明宝钞强迫兑换白银。
大明的皇族们虽然知道白银可以作为货币使用,但更多的没有把白银当做货币,而是把它当成珍 珠、翡翠一样的首饰予以收藏,要不然正德皇帝也不会傻到直接用银子盖房子,耗费两千万两白 银。大量的白银因此沉睡在皇宫和各王府里。明朝自公务员工资和盐法改革之后多年,白银才正式 走入市场,但数量并不多。白银越少,对铜钱比价就越高,贵族们就越要收藏白银,越是收藏,数 量就越少,如此循环,大部分国际贸易进入明朝的白银都被吸收干净。这才是明朝从宣德到万历两 百年间,白银对铜钱和宝钞的比价一直坚挺无比,没有造成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嘉靖时期,皇 族白银独大的格局悄然发生改变。战事日益频繁,加上屯田制度废弃,军队的粮食要用钱购买。北 方年军费开支经常性的冲到五百万两以上。军队吸走了国库里的大部分白银。明朝逐渐形成了两大白银聚集地。皇族的白银大多数在沉睡,军方的白 银却十分活跃。这些送到前方的军费大多用于军饷和赏赐,要么就被军官们贪污。白银在荒凉的边 境线上没有多少用处,于是吸引大批商人前往边境线与军官们做生意,军官奢侈的排场是后人无法 想象的,以明朝军队的当家花旦李如松为例,他拥有高档军妓两千名,受宠信的军妓一根头簪都是 上千两白银。这些白银通过商家们的脐带作用被吸到了全国各地。大米价格也就从弘治、正德时期 的五六钱一石逐渐涨到了嘉靖、万历时期的七八钱一石。
明朝万历时期,女真一族在东北迅速崛起。万历四十六年,双方在萨尔浒进行一次规模 较大的战略决战,结果以明朝完败而告终。明朝自李如松之后最优秀的一批将领刘綎、杜松葬身沙 场。这场战役迫使明朝聚集更多力量反扑。此时的明朝什么都要花钱,一次性增加了三百万两军 费,户部拿不出钱来,万历皇帝不肯用自己搜刮来的私房钱。只有增加农业税收。三百万两白银进 入辽东后,又通过当地的商人输送回内地。商人的输送有固定的目的地,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赚 的钱自然只回到大城市。这样一来,原先均匀分布全国的三百万两白银被集中输送到为数不多的大 城市中。局部通胀的格局初步形成。
为了应对努尔哈赤越来越凌厉的攻势,明朝几度增兵,户部无钱,只能祈求皇帝发内帑金。天启比 万历大方,一出手就是几十万两。这些沉睡的皇帝私房钱洪水般冲向北方前线,又退潮般反弹回内 地。商品价格逐年增加。到了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领兵造反。内地将领们凭借现有兵力完全 可以解决两股农民军,但却因为希望获得更多的军费,在李、张二人已经落网的时候玩起了捉放曹 的游戏。李、张二人如脱缰野马,率领军队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上下开弓,四处攻城略地。 他们都奉行屠城政策,占领一个城市,财物、女人抢光,男人杀光,带不走的财物也一律烧毁。大 明的根基遭到了致命的打击,粮食产量急剧下滑。二人势力坐大之后,最想攻取的还是那些商品经 济高度发达的一线城市,这些城市一般都有藩王就封,掌握大量白银的藩王们为了自保,不得不大 散家财,临时招募军队,死守城池。李自成三度攻打开封,周王为了保命,一次就拿出了一百二十 万两白银招募敢死队。潘多拉的魔盒彻底被打开了。打仗像一只挤压海绵的大手,将数量庞大的存 银尽情释放。沉睡的白银纷纷觉醒,火山喷发一般涌向市场。昔日拯救大明的白衣天使变成了制造 超级通货膨胀的白色恐怖。  
崇祯十三年,山东地区的大米价格竟然高达每石二十四两白银!粮价的计量单位由以前的石变成了 升。小麦的价格为每石二十一两,猪肉价格为一斤一钱八分,合铜钱一百八十文,是正常价格的二 十五倍。大明的民众这才反应过来,手里的钱不知不觉间全部变成了金属废物。这场金属货币时代 的通货膨胀完全可以与一战后的德国,一九四九年的中国相比肩。
崇祯没有看出缺粮的问题,只觉得越发钱下面就越缺 钱。面对这种情况,手里的钱再多,也会给的心里发毛。于是他不断的催征更多白银,还多次责怪 下属在催饷方面办事不力。身居九重的他并不知道,粮食产量下降的情况下,越是下发白银,物价 就越涨,银子就越显得缺乏,发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涨价的速度。强大的白银饥渴笼罩在中央政府 的头上。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弄到更多钱的问题。崇祯祖传的金融盲症让大明的危机迅速恶化。
而崇祯时期的国库收入少得可怜,只有一千八百多万两,而军费一项就需要三千多万两,朝廷向老百姓催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并且赋税往后多征了40余年。最终,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导致的结果是朝廷每征一两银子的税,逼反十个农民,却又要用上百两银子的费用去镇压,大明王朝的财政就这样跳进了一个恶性死循环。这些白银的流入,不仅改变了明朝的经济格局,更打破了明朝原有的财政税收制度。而作为改革者的张居正看到了白银流入的问题,却采取了片面的改革,不仅没有抑制住通货膨胀,反而给通货膨胀推波助澜。面对如此巨大冲击力,明朝脆弱的经济体系毫无招架之力,只能轰然倒塌。


参考资料:
殷鉴:明朝亡于白银 货币宽松放水的前世今生
明末白银危机才是明朝扛不住的真正原因
《明史》《剑桥中国明代史》
傅斯鸿:白银流入与大明王朝的崩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