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会允许那么多中国留学生进入日本的军校学习?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2:04   5632   5
甲午战争之后很多中国有志之士纷纷希望学习现代科学与军事知识,大部分都去了日本,很多都是进了日本的军校,比如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在当时的形势下,为什么日本会允许接纳他们?难道日本就不担心这些人回国后壮大清朝的实力?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4:26 发帖IP地址来自
反对最高票的答案,和大亚洲主义一点关系没有。所谓大亚洲主义就是一群喊天皇万岁的,去协助其他国家翻推皇帝。
先说结论:因为他们不让中国学生进入陆军大学、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学生学不到真东西,他们自然不怕。
赴日学习军事的称为“武备生”,先看看他们在日本学习的流程。首先要进入成城学校接受预备教育(1903年以后改在振武学校),结业后入陆军士官学校。
成城学校时学习16个月,振武学校时则改为15个月,又改为18个月,然后改成了两年,最后定为三年。预备学校毕业之后,以“士官候补生”的身份在各个联队接受一年的实习。实习期满,再进入士官学校念一年半的后期教育。结业之后,以“见习士官”的身份下联队实习半年,这才算正式毕业。
这里算下时间,预算学校算15个月的话,从入学到毕业,累计的时间是:
15+12+18+6=51(月)
累计要四年零三个月,这期间的费用全部由清政府出。至于下部队实习是否花钱,资料上没有,但振武学校的学费是每年三百日元。当时是一块美元等于二块日元的时代,一个日元折银1.4两。清政府每年给每个学生的学费就要420两,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不停的延长预备学校修学时间的原因之一。
陆军士军学校培养的只是初级军事指挥人员,高级指导员都是陆大中出来的。虽然二战时有特例,但非陆大者不为将,这个一直是日本陆军的潜规则。所以清政府后来准备让日本给中国培养些高级指挥人才时,日本也仅仅是同意他们进入陆军户山学校。
户山学校现在最有名的就是军乐队,当时这个只能算是日本军官的进修学校。中尉到下士这些人进入这个学校进修,学习的就是体操(体育)、剑术这些。真正的陆大的战术之类的科目还是没有让中国学生染指。但就是如此,当时日本也有规定:凡涉及日本军队的机密时,中国学生一律被谢绝听讲,或须暂时退出课堂。
当时中国人也有想学习海军的,他们倒是被日本接收了,但进的不是江田岛的海军兵学校。他们是先进“商船学校”学习,学制三年,毕业之后进入海军炮术学校、机关科学校、工机学校这些初级士官学校学习六个月。但就是这样,中国人很少能有合格进入这些学校的,所以1909年,清政府也停止派学生到日本学习海军。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4:25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就涉及到一个现代中国人比较陌生的历史概念了:大亚细亚主义。

简单说:亚洲国家之间的矛盾无论怎样都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对西方列强的矛盾,听起来似乎是高调,其实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完全一样。

这个主义在当年可以算是一种比较土的马克思主义——有色人种是被压迫者,白人是压迫者,因此亚洲人民要团结起来,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亚洲。

大亚细亚主义虽然发源于日本,但类似的心态在亚洲国家普遍存在。当时东亚的情况非常绝望,大家普遍认为,除非亚洲人团结起来,否则面对西方列强的压迫只能亡国灭种。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二战后日本与东南亚的被侵略国之间关系一直都不错,因为人家几百年前就亡国了,对白人恨得咬牙切齿,日本相比之下已经算是比较公平的了。而中韩完全是亡在日本人手里,体会自然不同。

由于日本在当时是亚洲唯一保持独立的国家,而且已经有富国强兵的迹象,所以当时日本的国际主义战士——也就是大亚细亚主义者——自然号召全亚洲的黄种人保卫日本。这其实就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只有一个祖国的缩水版本。

同理,莫斯科,哦不,东京也成为黄种人解放事业的后方基地和指挥部,日本必须支援兄弟国家的解放事业。当时日本为亚洲同胞解放而奔走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不计其数,抛头颅洒热血的也绝非少数,而且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完全无私的,并没有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强化日本的动机在。

清末中国的情况还比较特殊,中国是日本的文化母国,却被野猪皮搞得民不聊生,清末认为日本有义务帮助汉民族复国的想法在日本知识分子中相当流行。甲午战争日本胜了,认为这是不义之战的日本人大有人在,但“反清到底是不是反华”,“推翻清政府到底是解放还是侵略”就让很多人纠结了。很多日本人对中国有一种补偿的心态,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中国。中国虽然被日本打疼了,但为之叫好的皇汉绝非少数。清末民初中国的有识之士对日本有好感的是绝大多数,这种好感基础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烟消云散,所以现代中国人看鲁迅那一代人写的东西往往啧啧称奇。

而在大的基调下,就是各种方法论的斗争了,路线斗争比对外斗争还狠,异端比异教徒更该死。有的人认为中国烂泥扶不上墙,干脆日本先解放中国,建起一个现代的文明国家再交还给中国人,这与国父的“宪政”理论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只是把国民党换成日本人而已。然后更进一步,既然日本这么进步,干脆把亚洲管起来算了,这听起来又与“XX不适合采取西式民主”高度一致。

像石原莞尔,熟悉日本史的人就知道,这人其实是典型的大亚细亚主义者,他侵占满洲的目的为了发展一个独立于日本的现代国家,作为未来黄种人与白种人最终决战的后方基地。昏话说到这个程度,大概他自己都信了吧。

其实遭到背叛的何止是大亚细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自由主义乃至恋爱资本主义又何尝不是如此?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对这类话题有兴趣的,可以看安彦良和的漫画,没基础的人看《王道之狗》,有基础的人看《天之血脉》。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4:24 发帖IP地址来自
补充:就拿以南京大屠杀罪魁身份而臭名昭著的松井石根来说,此人其实还是个“中国通”,但也是个所谓的亚细亚主义者,“日华间的问题要在日华间解决。要将白人统治下的亚细亚重新变为亚细亚人的亚细亚”,“以征服亚洲之责任自负,唱大亚细亚主义”。在他看来,闭塞愚昧的近代中国靠自己努力已经无可救药,需要日本老大哥的近代化“指导”才行,战争乃至屠杀都是出于哥哥教训弟弟去学好的“好心”,但把这种基于本国利益中心出发的“兴亚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下场,大家也看到了。所以,窃以为一厢情愿地去诗意美化“皇军”或者被仇恨蒙蔽双眼单纯做个义和团,应该都是不足取的。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中甚至有组建中日合邦的主张,共和革命时,孙中山甚至有交易满洲来交换日本支持的谋划,在近代,中日之间的关系远比如今看起来的复杂。 我想,当时的日本需要的不是一个排外、落后、愚昧、混乱、满地义和团的中国,而是一个能进入现代文明时代、认同日本价值观念、能与日本展开更高层次合作、弱而不乱的中国,日本需要的是一个能为自己所用的中国,而不是一个“索马里化”的中国,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 日本接纳过康梁、孙中山这些人,也“培养”过鲁迅、蒋介石这些人,但这与“道德”无关,从国家利益考量的话,也完全说的通。日本想做东亚体系中文明开化、殖产兴业的带头大哥,一个地区的资源整合者和主宰者,但过于腐朽蒙昧甚至彻底崩溃掉的中国更加不好“利用”,这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4: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以为甲午战争后中日变成你死我活恨到不共戴天之仇?
错了,恰恰相反,别看甲午战争清朝被日本打的好惨,马关条约赔了两亿两白银加上割地台湾加上辽东半岛(后来以三千万两赎回),但是之后中日关系突然好起来了呢!
真的就是没有永远的仇敌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原因有很多,第一就是日本赢了当时看起来强大的中兴的,用西式武器和舰船的清军,震惊了世界,欧美感受到了威胁,日本感受到了孤立,所以他们想拉拢被自己打败的中国搞泛亚主义。
第二就是满清 觉得甲午战争打击了汉人的武装力量也不是件坏事,当时颇有认为借镇压太平天国汉人有了军权尾大不掉的。赔钱反正都是下面奴才们,满清是主子们啊!他们亲近日本,大批派出留日学生,希望搞出朝廷的新军掌握在满人手里才 放心,不过后来发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是后话了。
第三就是俄罗斯变成中国日本共同的敌人,中国害怕俄罗斯占了东北。日俄战争实际上 是清朝乐见其成的。
所以既然有这样一个外部环境,日本接受中国留学生学习军事也不稀奇了,日本不接受的话还有欧洲列强呢,无非是多点钱,1902后确实是转向德国派出学习军事的留学生了,就是发现这些留日的变成了革命党大事不好。
而且日本也一直留一手,主要教低级士官,高级的课程都不开放给中国人。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2:04:22 发帖IP地址来自
1930年对日本是个分水岭。
不熟悉外国史的话对日本的认知大都只有八年抗战中的军国主义疯狂日本,但在此之前的很多年日本没那么糟糕。明治维新和大正民主时期的执政者无论是伊藤博文,桂太郎,西园寺公望,原敬,高桥是清,加藤友三郎,加藤高明,还是最后的滨口雄幸和犬养毅,都是可以好好坐下说话的对象。这段时期的日本堪称东亚文明之光,日本也以东亚领袖自居自豪。
既然自命领袖就要负起带领他人的义务,这当时叫做大亚洲主义,后来变成熟悉的大东亚共荣圈。基于这一点日本的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中日相互提携,尤其是日本的知识分子和中国革命同行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蒋介石再到鲁迅李大钊陈独秀都有深厚关系。从法西斯主义的北一辉到民本主义的吉野作造,上到戊戌变法来帮忙的伊藤博文下至普通教授藤野严九郎,甚至是九一八的策划者石原莞尔,都有热心中国事务真心希望中国成为日本强大盟友的一面。也因此即使是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过后,1924年底孙中山在神户演讲依然在呼吁日本国民做东方王道的干城。当时中国是这么期待日本的,日本自己是这么声称的,而日本的实际行动也至少在之前部分对得起这个期待。
“如今,权谋术数的政略乃至侵略政策的时代已经完全结束了,外交在正义和平的道路上前进。”——大日本帝国外务大臣,“软弱的”币原喜重郎,1924年
但日本当时的光辉只是表象,严重的社会不平等并没有实际解决,只是之前被上升期的快速发展掩盖了一部分。随着27年的昭和金融恐慌和29年的世界大萧条,日本国内贫富矛盾日趋尖锐,社会问题不断爆发。政党争权夺利,权贵醉生梦死,财团剥削工农,人民朝不保夕,问题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为此极左翼的彻底革命和极右翼的扩张侵略都日渐成了台面上的公开选项,而贫苦农民出身的陆军成为了共产主义思想和法西斯思想的温床(事实上很多人的思想如北一辉是两者的奇妙混合体,说不清楚到底是那一边)。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当时的日本高层仍然在极力维护民主宪政,寄希望于相互妥协的社会改革,但随着31年滨口雄幸和32年犬养毅两位著名的民众政党派首相相继被右翼军人刺杀,利益集团和民众的矛盾已经无法和平解决。36年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形势已经到了不向外扩张侵略输出矛盾掠夺资源,国内贫民和陆军就要自己出手重新分配利益的地步。这时候的日本执政者自身难保,中日提携和东亚共荣也都只剩画皮和借口了。
上面说到的犬养毅最后是死在为中国说话上的。他是1890年日本第一届国会议员,也是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创始会员,1912年来上海调解孙中山和黄兴,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直到1929年出席孙中山奉安大典,是同盟会国民党和民国走向共和的见证人。1931年军方独走九一八事变,12月犬养毅上台任首相拒绝承认满洲国,裁减军费压制军方,和蒋介石密谈撤军,是日本的理性头脑阻止国家滑向深渊的最后尝试。1932年初一二八事变爆发犬养力主和平,5月5日停战协议,5月15日即被刺杀。能推举这样的人当首相,中日关系的下限就还低不到哪里去;但如果这样的人说话都容不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就可想而知了。
犬养死后,最后的明治元老西园寺公望,大久保利通之子牧野伸显等人自知无法压制军方,煞费苦心和海军宿将东乡平八郎推荐了军人中的保守派海军大将斋藤实,并设法让一直试图消减军费的大藏大臣高桥是清留任主持财政。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二二六中时任内大臣的斋藤实和大藏大臣高桥是清一同被杀,替代斋藤实的首相海军大将冈田启介和前内大臣牧野伸显狼狈逃命,日本连暂缓侵略的军人首相都容不下了。
下一次日本能够理智思考问题是昭和20年的重臣会议,冈田启介和二二六中的难友铃木贯太郎竭力推翻了东条英机,带领日本无条件投降。牧野伸显的女婿吉田茂担任战后日本国第一位首相协助麦克阿瑟再造国家,吉田的门生池田勇人和佐藤荣作开启了日本六十年代的经济繁荣,由经济始至经济终,终于将日本历史上军国主义的这一页彻底翻了过去。
之后,1952年在台湾的民国和日本签订和约建交并开始派遣留学生,1956年台日贸易协定,1972年中日建交,1978年中日友好和平条约,海峡两岸和日本的关系都逐渐正常化。1979年,直属教育部的中国赴日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在长春创办,大陆学生的日本留学再度开始。
看外国史不能完全以本国历史教育角度从本国利益考虑事情。期待日本人抛弃自身立场为中国无条件谋利是不现实的,但至少可以期待一个做事前权衡利弊从日本长远利益出发,即使不能双方得利起码不会贸然做出两败俱伤事情的人。
其他一些逸事:
西园寺公望的养子(女婿)西园寺八郎的长子西园寺公一是共产主义者,二战中为信仰参与佐尔格间谍案差点丢命,战后曾任参议员,为信仰于1958年全家移居中国居住至1970年。人民日报多次盖章确认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和陆军相比,日本海军一是没有直接利益冲突二是文化程度高,所以对中国相对温和。1928年民国海军在日本拿到了全世界最优惠的大豆折价不需担保分期付款还带技术转让的轻巡合同,九一八后日本依旧交付了宁海号并支援在江南造船厂自建平海号。之后日本还完成了34年宁海号的检修维护和35-36年平海号的舾装,平海号回到上海时离七七事变不到一年。
七七事变后,拓务大臣问陆军大臣杉山元:“北中国你们想打到哪里啊?”未及答复,旁边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抢答“到永定河和保定就差不多了吧”,杉山元大怒。米内在40年反对对美开战被扔进了预备役,44年又冒了出来坚持投降成功。米内也是日本最后一任海军大臣,之后只有复员大臣了。
淞沪会战开始前,日本海军在上海仅有2000人的海军陆战队,私下持不扩大方针。而华北正打着民国显然绝不可能信也不可能忍,无视英法美意四国调停,8月13日开始调动数个德械师压着陆战队打了两个星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