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诸位都是幸运的,因为其实你们的理解都没有错,只怪这个问题问的太深。 一,思路引入 思考经济周期的问题时,不妨先引入两个思路。 1,文明延续至今发生过多次不同时代的经济危机,并具有不同的表象,但是否拥有更本质的相同?可能它的整个系统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是系统里的部分零件因为时代的不同占据了主导位置?
2,去除各种繁杂的经济理论,如果存在一种本质问题,那么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经济体系,都只是工具。
3,找到了这种本质的玩意,我们再去解释各种现有的理论,就可以方便理解了。 一个经济体首先由人构成,人的特点是生产、消费、思维能力、情绪。
生产、消费都遵循马斯诺需求理论,而生产的产品则遵循消费的需求,消费寻求包含生理、安全、社会(从众消费)、尊重(比较消费),自我(个人理想)。
而思维能力中参与经济的有两块,一是对现有信息的理解能力,二是对未来的判断能力。
然后引入两个更抽象的东西:1,科技发展,2,经济制度的进步。 情绪决定了人的过激行为。
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玩意: 1,科技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块。 科学是纯粹知识的积累,不但需要量变到质变,还需要千万个科学家中的灵光一现,科学家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出现科学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技术进步则不同,它和资源的关系更大,资金投入越大,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但它的发展永远不会超过科学水平的限制。 同时技术会积累知识,反促进科学进步,但它只能完成量变部分。
2,经济制度的进步。 新的制度想要代替旧制度,它必须有竞争优势,即使用它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快速的经济进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不然它无法替代原有制度。 那么经济危机究竟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 1, 经济过热 2, 经济过热之后全面崩盘。 3, 可以说没有经济过热,就没有经济危机,除非是资源短缺或者天灾人祸,那可不是经济本身导致的。
二,不同时代的案例 在过去,金本位时代,黄金、白银、铜短期的产量增加,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因为它本身的特点:开采。越来越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展速度而言,这是一种天然通缩货币。 天然通缩货币很难因为货币属性造成经济过热,所以那个时代的经济危机主要还是政治主导的经济危机。
例如古代董卓时期,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大肆用这种类似“印刷钞票”的行为掠夺财富,蜀、吴两国就曾发生过不断的铸造小重量铜币(并以官方规定它的购买力)来打货币战的行为,恶性通胀掠夺财富,最后当然是内乱不断了。
在铜币+政治型的恶性通胀后,经济方式多次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终于,中国在宋朝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纸币时代-交子,政府瞬间拥有了数倍于本金的购买力。
交子的贬值相当简单粗暴,宋神宗时,规定每届发行的交子可以使用两届。这意味着市面上流行的交子总额增大了一倍。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贬值。
这个时代,老百姓还是喜欢用交子兑换了铜币来交易,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国家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从1107年到1109年,短短三年时间,停止了原先流行的交子,改用称为“钱引”的新纸币。朝廷拿着“钱引”代替铜钱给老百姓,老百姓却不能用“钱引”从朝廷兑换铜钱。换言之,朝廷的“钱引”是只出不进。由此造成社会上钱引越来越多,贬值得比交子还要厉害。
故事到这里就足够了,封建时代政府的简单粗暴,无论是铜币还是原始纸币都恶性滥发,恶性滥发出去的货币还没有经历过“投资、生产、消费”的消化过程,就直接进入了消费阶段,可以说是经济瞬间过热,然后短期里就崩盘了,经济危机从来就不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新玩意。
那么欧洲的金本位又为什么发生经济危机呢?
在此时的国际贸易里,外币不能在本国通行,但国际结算还是黄金结算。 这时两个国家贸易的时候,一个出口国贩卖商品,接受外币,却不能在本国流行,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收取了外币作为外币储备的政府,都会选择在进口国的银行里兑换成黄金然后流入本国。如此就导致进口国黄金储量下降。
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出,有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入。 而黄金提供了一个基础——所有国内货币在需求上都可以转变为黄金——这将决定每一个国家的货币盈余。
本来这个制度设想的是很OK的,黄金外流了,货币流通量不得不变少,从而通货紧缩,物价便宜,物价便宜促进出口,然后再把黄金赚回来对不对?
但是除了商品市场,居然还有个市场叫资本市场,于是政府通过提高利率来快速吸引套利资本进入该国,从而吸引了大量黄金,快速的完成了黄金收支平衡的过程,然后觉得很爽很销魂,它继续提高利率,黄金进一步涌入……这个国家拿到了黄金之后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投资,于是回报率也挺不错,可以让它短期内继续维持高利率。
不过你丫的利率一直那么高真的没问题么?
例如一战刚刚结束,1926年时,英国试图恢复原有的大英帝国,重新实施了金本位制度,而且国内利率相对较高,同时,法国几乎处于破产的边缘,法郎贬值,资金外逃进入英国,但是到了1927年,英国反而资本外流了,因为1926年5月,英国爆发了大罢工,煤炭、钢铁、铁路、建筑等行业600万工人集体罢工,投资者对伦敦的信心崩塌。
法国笑了,法兰西银行决定把它持有的其他国家货币出手掉,用于增加黄金储备,要求英格兰银行每周兑换价值300万英镑的黄金,这背后一刀捅的够深,英行行长诺曼奔赴巴黎威胁说: “如果法国一意孤行,英格兰银行将不得不考虑退出金本位制。”
这一做法会使得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比较为昂贵,使商品缺乏竞争力。这就为当时英国工业为适应已发生变化的世界贸易格局所作的调整工作增加了困难。为消除这些提价,英国厂商就得削减工资、加大劳动强度,这样又导致失业和罢工。
这下国内的大环境都不稳定了,资本再怎么逐利也得考虑风险问题,于是资本开始外流……
因果循环。
要说其本质,还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大量投机性资金进入一个国家,把它玩的热热闹闹的,但这场宴席终究有散去的一天。
因为人性趋利,而且比起长利而言更喜欢短利,比起安安稳稳的做生意,人们更喜欢投机。
我可以这样猜测,这应该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无论你是古代较为封闭国家的滥发货币,还是国际间资本流通导致的经济过热,经济过热之后经济危机一定会到来。
如果要印证这个观点,不妨看看接下来的。
在经历了国家对内滥发货币导致过热、国际间的跨国投机、套利导致过热之后,这个世界开始研究,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经济飞速发展,又能让大家安安稳稳的从事生产和贸易呢?而且国家还可以遏制投机行为,让经济始终不热也不慢?
终于,痛定思痛的英国独创了一个央行秘方。
国家以信用发行纸币,当它需要投资的时候可以印刷钞票,这些钞票花出去就是为了搞建设,那么是不是可以让钞票和实际生产的财富差不多保持平衡呢?好像可以。
这被叫做温和通胀。
解决了金币、金本位的流动性过高且政府无法控制的问题,又解决了金属货币开发多少才能使用多少的通缩问题。而且我还可以用央行的一些规定回收流通的货币。 这就是现代货币制度,以贷款的方式发放货币,以偿还贷款的方式督促人的生产、贸易,以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来控制过热。
例如,流通的钱全都是贷款出去的,一个项目申请一个贷款,可项目是需要回报的啊,贷款是需要偿还的啊,那么如果央行不再发行货币,这些项目就只能从已经发放出去的货币汪洋里捞出来钱,有赚必有亏。
这岂不是意味着各个企业要自相残杀?
不能玩成零和游戏,于是又出现了贷款消费的概念,这个概念把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的钱,提前从央行里挖掘了出来。 贷款建设、生产+贷款消费,这下两边对等了,完美。
除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国家还要面临国际贸易。 这个货币制度要如何满足出口呢?
产品走出去,带来外汇,外汇变成储备,对内按汇率发放等值货币,企业用这些货币采购原材料、发工资、扩大生产,变成商品再出口出去,如此循环。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是这么产生的,而政府干预的工具也就此诞生。
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这样,即使解决了过去的一些导致经济过热的原因,贷款搞生产和消费的人都不是完全理性人,投资成功了,就吸引了无数人眼红,然后一起投入同一个行业,加上过度宣传和赚钱眼红的群体效应,一下子投过头了……是不是很像股市泡沫?债券泡沫?
政府无法获得所有的信息,而个人对信息判断不理性,容易集体狂热和恐惧,而政府控制的东西不是死板落后就是粗暴的国进民退。
三,现代信用货币制度
现代货币制度就像是一群人在建设一个倒金字塔,塔尖的位置是央行,而实体经济是它的钢筋,虚拟经济是它的水泥。
如果仅仅靠水泥不断的往上建设,这个倒金字塔就会变得极为不稳定,此时就需要实体产业的跟进,两者不可脱节。
但水泥的堆积却可以督促钢筋的生产,于是人们在想,怎么样让水泥规模极限的扩大,又不会引发倒塌呢?这样水泥就可以带动钢筋快速的增长,得以让经济体以最极限的速度增长啊。
这个稳定装置就是各种风险对冲工具,金融衍生品。
发现没有,其实安安稳稳的使用金融衍生品,反而能让经济体发展的稳步向前,但是因为国际竞争,人们都希望尽快的把倒金字塔堆起来,越快越好,然后额外加了许多稳定装置,尝到了稳定装置的甜头之后,又不断的研发新的稳定装置,来极限提高发展的速度。
于是,原本可以稳步发展的经济体,又一次面临倒塌的危机,因为经济过热的程度,总是试图挑战经济体的承载极限,人们研发更多的冷却剂,它就把自己玩的更火热。
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刚刚好掌握住经济过热,让它比系统的承受极限略低一点不就好了么?
思路没有错,但是,这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预判有关。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可以做到信息传递更快,几乎为零,但是它还是有极限。
比如传统制造业,一个人投资了它,赚了大钱,他的人脉圈里面有两个人有能力做同样的事,于是一起投资进来,也赚到了钱,这新进入的两个人的人脉圈可能有四个人打算进入……
这个行业越来越多人参与,滚雪球一样。
他们去银行贷款,他们购买了设备,他们生产了,然后投入市场销售。
OK,如果他们试图去判断是否供给过剩,他们就必须在销售阶段才能够验证。 如果他们试图去判断需求是否会缩小,他们就必须做更专业的市场调研。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延迟,而比这个延迟更恐怖的事,从事这个产业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至少需要5~10年的积累,而且转型更是一辈子的事,即使收到了即时的反馈,人力资源也难以转型。 这还是理性人的做法,市场会越来越热,非理性的投机也会出现,他们还会一起操纵市场来获得利润,非理性人群还带着盲目的自信和不成熟的判断能力,这个市场终究会变成博傻一般的击鼓传花。 再加上人性中一种依赖现状、依赖惯性思维的本能缺陷,在市场衰落之前他们永远不会相信市场会衰落。
即使用大数据事无巨细的即时反馈所有的细节,人类本身的处理信息能力、思维局限和情绪,也会导致经济过热。
那么作为具有专业智囊团的政府,是不是可以及时发现和遏制这种人的原因造就的经济过热呢? 热起来容易,冷起来难,分分钟硬着陆,撞政府一鼻子灰。 2008年6次加息没能拉住疯狂的大牛市。
当行业趋势走低的时候,因为亏损,人们极度的狂热会变成极度的恐惧,即使他什么都还不错,光是看周围的同行一个一个倒下,也忍不住收敛了动作,等待寒冬过去。
这种等待是处于自保,但却造成了行业快速冷却的现象,行业快速下滑造成了企业破产,银行坏账,银行收紧了对该行业的放贷政策等等。
而在寒冬过去之前,再怎么塞给他钱他也会谨慎投资,因为塞给他的钱终究是要偿还的,不能玩亏了,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正常的时候,因为科技发展,人的需求增加,一部分企业倒下,更多的企业升起,产业更迭和升级属于正常现象,银行坏账率稳定在可控范围内,这是健康的经济表现。
但如果科技有了局限(创造需求的方面出现了局限),人的需求又受到收入的制约,这种更迭就会像撞到了一堵看不见的墙一样,每个行业都有企业大批倒闭,银行坏账迅速增加,这就是经济危机到来的信号了。
四,政府干预和科技局限。
凯恩斯之后,各国央行每每面对金融危机都要出手干预,以保障经济快速回暖。而面临最多的就是坏账导致的寒冬,导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喜欢用放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央行制度本身决定了一个属性,放出去的钞票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个过程往往会变形,因为时间上太短暂了,旧产业还没死掉,新产业还没出现。
比如一个刚刚经历过经济危机的国家,拿到了钱的人第一件事不是扩大生产,而是想尽办法先把自己从债务问题里解救出来,偿还了债务,解放出去的钱自然开始流动,市场上的钱一下子变多了。
然后,因为心有余悸,人们往往拿着这笔钱进行投机,而不敢进行投资和新建设,因为那个周期太长了,在环境还偏冷的日子里,看不到还款的希望。
而大多数的投机市场都是零和游戏,甚至一些更迭较快的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更迭快、产品发放快)也被盯上了,重新造就了新的泡沫。
第二种钱则是用于拯救落魄的大型企业,它们的恢复可以让经济回暖。但是,它们却不再是经济的火车头。我们常说,拯救大型企业的钱还不如去扶持新兴产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启动新的经济引擎终究会再次落魄。
但是,新的企业必然有更强的竞争力,就需要更先进的制度,科技水平,价格和成本等等一系列的更新。
无论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核能、还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都是经历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基础物理理论没有突破,那么它衍生出来的各种应用科技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慢,特别是针对普通人的消费产品。
当经济发展碰到了科技局限这堵墙的时候,就更容易陷入漫长的经济低迷期。而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是减少收入分化的问题,减少因为收入分化导致的无法满足的那部分需求。
五,小结。 经济危机永远都会存在,它的主观本质是人的非理性、预期判断不精准,它的客观本质是科技局限导致创造的不足。 我国因为一直在复制世界的现有技术,我们的发展是完全的顺风车,直接就用下一阶段的产业替换上一阶段作为经济马车。 这种高速发展遇到了技术门槛就会减速,遇到现有科技的极限,就会几乎停滞。
无论经济、社会制度如何改变,都只是变了它的表现形式,它和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无本质相关。
------------------------------------------------------------------------------
新增内容: 1,关于人的预期再补充一点,不仅仅是个体非理性会引起过热和过冷,个体的理性也会出现群体不理性的情况,最典型的便是买涨不买跌的现象。
人对未来有预期,当商品价格、资产价格处于上升通道时,人们不但不会等它们下跌,反而会追高买入。 在消耗品方面,因为不想在未来以高价买入,所以选择当下多买一些,引发短期供求失衡。 在投资品方面更是如此,因为看好未来上涨,所以买入。 这种个体理性会使得价格一直上涨到严重超买的地步,也就是过热的情况出现。
而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人们因为继续看跌,所以即使价格已经很低了也不会选择买入,总希望它会更低一些。
2, 其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对立,比如让公众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的比例扩大到极致,那么就相当于减少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生活水平差距,比如计划经济(国家干预),现在也就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不管未来出现的新制度是不是被称为社会主义,它一定是资本主义不断改进、变革后的产物,除了物质极大化这个前提不变外,它可能和我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会有很大的不同。 把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放入一个资源极大化的条件下,去探索它的演化方向,就能看到未来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子。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带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先入为主、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而专注于马克思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它们就像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存在一个大统一理论将它们统一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