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生活放纵在经济学中是理性的选择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0:55   106640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正序浏览
10#
公子大白  4级常客 | 2018-9-24 00:55:47 发帖IP地址来自
任何你无意识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因为人本身是理性的。反而是那些你主动去做的事不一定是理性的。

二者由不同的脑区管理。我们大脑有三层。边缘系统。脑白质。脑灰质。边缘系统和灰质是理性。白质是感性。边缘系统一般管理潜意识。而灰质属于你强制自己理性。

比如你就是有一种强烈要约炮的愿望。这是理性的。证明你需要。

我这只是一种很粗略的解释,肯定不太对。但是希望大家理解意思。
9#
凌天白  4级常客 | 2018-9-24 00:55:46 发帖IP地址来自
主要还是看脸

像我这样的quantity of demand能大于0就不错了,还想咋的?
8#
温义飞  3级会员 | 2018-9-24 00:55:45 发帖IP地址来自

假设有一个在私生活方面一直很保守的男生,叫温英俊(不知为何,这个姓和名显得非常的有缘)。他的美貌和智慧深深的吸引了一位女同学,两个人开始恋爱。在感情发酵很久后,他们决定在某次聚会后把关系更进一步。然而,这位男生在前往聚会的路上看到了一个防治艾滋的公益广告,所以一时胆怯逃回了家里。

由于温英俊没有参加聚会,失望的女生跟一位花花公子回家了。结果这个女生竟然染上了艾滋病。


你看,如果男生没有在路上看到防治艾滋的广告,女生就不会得病。

那么如果全世界保守的男生能放纵一些的话,是不是就能减少疾病的传播速度呢?


这个理论先由哈佛的Kremer教授提出,后来被Landsburg教授写进《性越多越安全》。


Kremer教授预计,假设英国每年性伙伴少于2.25人的群体能够更开放一些的话,英国的HIV传播速度就会降低。


Landsburg总结出两个原因:第一,性观念相对保守的男生如果出去玩,能提高女生找到安全性伴侣的概率。因为当其他条件一样时,保守的男生显然更安全。

第二,万一这个保守的男生出去玩之后不幸感染了HIV,那对社会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他的保守习惯会让他在孤独中死去,而不会再出去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对社会而言,与其让一个花花公子染病再每晚出去传播,不如让一个老实人染病。


如果再假设每个男生人生中都不止有一个性伙伴,女生却还大都坚持一夫一妻制。那么,少数放纵的女生的私生活就会非常混乱。这些女生也因此更容易染病,并且有很大的机会传播病毒,而被感染的男性又会把病毒带回家给可怜的老婆。由于客观上不可能杜绝出轨,“忠贞”可能增加了传染几率。


身为一个伟岸专一,坐怀不乱,从不草粉的过气网红,我也不得不承认一定程度上的不羁是有益于社会的。因为,你那位老实可靠地程序员男朋友偶尔出去放纵一下,其实是他在用肉体为我国防治艾滋的事业做贡献。


当然了,由于他的英勇出轨,他被迫分担了一部分社会的风险,所以对他自己而言是不利的。这样的献身精神,似乎已经能让我想象出,一位勇士出征时含泪与爱人道别的场景了。


References:

1. Michael Kremer (1994), ‘Can Having Fewer Partners Increase Prevalence of Aids?’ NBER Working Paper No. 4942, Issued in December


2. Steven E Landsburg (2008), ‘More Sex Is Safer Sex: The Unconventional Wisdom of Economics.’ Publisher: Free Press (1601)ISBN-13: 978-1416532217

7#
君子淮然  2级吧友 | 2018-9-24 00:55:4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不符合。


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抛开感情谈性很难吧。就算是那种花花公子,也要请吃饭看电影,一套走下来再开房。甜言蜜语也不能少吧,感情这种东西真的那么好割舍吗。会牵扯很多精力的,还会浪费很多金钱,私生活放纵,以【占有更多女人】为荣的男人有很多,我只能说他们都是直男癌,并且他们大多数只是想想而已。

私生活放纵会感染疾病的,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也不会这么做的。还有男人经常这样不是有个词叫【精尽人亡】吗。女人也一样,色情服务业的女人都面色青白的。

另外从社会角度说,即使男女平权,人们也会找更加洁身自好的另一半的,因为这降低离婚率,对方出轨率低。洁身自好利于家庭稳定。

我虽然女权,但我不支持滥交,我只是很反感那些说:“女朋友不是处女了,她自己犯的错误为什么要我承担。”归根结底还是把女性的身体当作他自己的所有物。认为女人不能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包括一些艳照门让女星出来道歉(她只是和自己的男朋友发生了性行为),包括女人被强奸了反而责怪她。不都是折射出【你的身体不属于你,属于(男权)社会】【你不能和人上床】【你怎么能让(属于你未来老公的)身体被别人强奸了呢】

她和他前男友感情热烈,很自然失去了一层结缔组织,最后由于不知名原因两人很痛苦的分开了,这叫私生活放纵吗。为什么女人不能自主支配她的身体?为什么要压抑女性的人性?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婚前失贞的男人,反而赞扬他们真能耐,是【真男人】。

另外,我反对女性用身体交换资源,中国女性被包养,正说明了中国把女性视为物品的大有人在,其中有很多女性物化自己。不要这样做,越物化自己,女性地位越提高不上去。
6#
姜大山  2级吧友 | 2018-9-24 00:55:43 发帖IP地址来自
根据问题和说明,让我们定义“放纵”为:重复的行为,带有无法克制自己的特点,即使明知有可能有不良后果,仍然持续重复。这与“上瘾”的定义是相同的。

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

性爱是一种消费吗?是。

性爱是一种能上瘾的消费吗?是。

这种上瘾的消费行为是理性的吗?是。Becker和Murphy开创性地提出rational addiction model (理性成瘾模型),已经解释了成瘾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1)。无数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个模型。因为理性成瘾模型对于行为经济学的巨大贡献,Becker独享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
这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质疑。但每一次质疑,都让经济学更加完善和强大。

References
1. Becker, Gary S., and Kevin M. Murphy.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 675-700.
5#
虎甲  2级吧友 | 2018-9-24 00:55:42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从禽兽心理学角度,所谓的〖私生活放纵〗,我们可以替换成〖无毛猴猴短期择偶策略〗这个更科学的话题,指向行为经济学博弈论
人类与其它动物一样,都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抓住一切机会传播下一代,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本能。你想啊,一个男人家里有一个独生子,仅仅出去搞了一次别人的老婆,送出了一顶绿帽子,就又收获了一个小孩儿。收益增加100%!而且小孩还有人帮你养活,收益更是无限增大。
上述分析,就是〖私生活放纵〗的理性人(Homo rationius)的动机之所在。



上图是旨在说明在老同学老同事聚会之后,多么容易出现偷情现象。
通常,在认识五年之后的邂逅式外遇中,男女发生性关系的可能性非常大。

塞翁失马。
同理,这个贩卖绿帽子的老王,,也要考虑风险/收益比。
上述收益如此之大,风险也同样巨大。
1、首先,性病的危险
因为通常都是打的友情炮,泡泡寂寂良家,甚至老同学老同事聚会后连送行带送屌~
因为发生在相熟者之间,这种类型的放纵,与应酬型的ISO不同,一般彼此都不喜欢戴套套,很容易感染从尖锐湿疣到爱滋病等一系列疾病;某些寂寂型良家,很可能是基佬为应付社会压力而找的面具妻,因基佬传播性病的高危害性,其妻子也通常成为第二传染源的节点。
2、曝光、挨打、被切JJ、死亡的危险
因为外出放纵,玩弄的基本都是别人的老婆;中国自古有所谓“杀夫之仇,夺妻之恨”,五千年传统文明也铸就了荣誉性复仇的根深土壤。一旦被捉奸在床,无论奸夫淫妇都不好过日子,尤其是双方又都有小孩的情形之下
3、离婚、原生家庭的丧失
因为背着黄脸婆在外乱搞,传播小蝌蚪;再加上婚前往往写过一旦出轨就净身出户的保证书;一旦因为在外放纵而自己原来的家庭出事,结果自己被老婆、孩子扫地出门,那太不值得了。
再一个,泡的良家,往往看重的正是有家有业报成熟男气质,而离婚之后,想如以前那样泡良家,人家反而看不上自己了,再进行上述的短期择偶策略,也不容易了。
4、最后是关于可怜的小私生仔儿
现在婚后的亲子鉴定越来越科学而严格化,一旦绿帽乌龟男有所怀疑,带小仔儿去做父子鉴定。从此,这只小私生子的生活会置于极度的痛苦之中。
可接受的合理可能是绿帽乌龟与老婆离婚,出轨女带上小杂仔仔由孩儿爸偷偷用攒下的私房钱供养长大到18岁。但这样也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影响。
再差一些,两个带孩子的女人闹在一处,亲生仔儿和私生仔儿见面的尴尬一世。

所以,外出放纵,一定要戴套套!
〖这里可以安置一个招租位:暂时给超薄到看不见~〗
推荐读物
当然是达尔文本人写的——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第2辑)-《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英]达尔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北大版本的这一套科学素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北大版本),有很多有意思的书,比如居里夫人的文选,还有伽利略本人写的那个两大体系的对话!
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Darwin, Charles; Hoquet, Thierry History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the life sciences volume 9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sexual selection : what's left after Darwin?
Springer Netherlands, Dordrecht 2015
2、Marlene Zuk Sexual Selections: What We Can and Can't Learn About Sex from Animals [1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3、Peter M. Kappeler , Carel P. van Schaik Sexual Selection in Primates: New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1 ed.] 2004
4、Regina Macedo and Glauco Machado (Eds.) Sexual Selection. Perspectives and Models from the Neotropics [1 ed.] Academic Press 2013
4#
花间十六声  3级会员 | 2018-9-24 00:55:41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先看一个掷硬币的游戏——

  第一次掷出正面,得1元;
  第一次掷出反面,就再掷一次,如果第二次掷的是正面,得2元;
  第二次掷出反面,则继续掷第三次,如果第三次掷的是正面,得4元;
  依此类推,在第n次掷出正面时,可以获得2的n-1次方元。

  这个游戏,既可能掷一次结束,理论上也可以掷无穷次。现在的问题是——

  我们愿意最多付多少钱参加这个游戏?

  最多应付的钱,应该等于该游戏的期望值:


  这个游戏的期望值是无限大,即最多愿意付出无限的金钱去参加这个游戏。但是,上述经过计算的结论不用细想,就知道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我们可能只赚到1元、2元、4元等,别说赚到无限的钱,就是n>10,对大多数人来说就会觉得几率小到自己不愿意去尝试。

  请大家先想一下自己愿意付多少钱参加这个游戏,再继续向下看。



  上述问题,被称为圣彼得堡悖论。由瑞士数学家尼古拉一世·伯努利(Nikolaus I. Bernoulli),在1730年致信美国圣地亚戈大学数学系教授William Boss时首次提出。

  尼古拉一世·伯努利的堂弟,同样身为数学家的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在1738年的论文里,对圣彼得堡悖论做了一个解答。论文中以“效用”,代替以金额期望值作为决策的标准。这也是“效用”概念第一次进入经济学领域。论文主要包括两条原理:

  1、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2、边际效用递减原理。一个人对于财富的占有越多越好;但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会不断下降。

  效用,指通过交易,使自己的需求或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在圣彼得堡悖论游戏中,玩家愿意付出的最大金额,不是自己所能够获得的最大金额,而是进行“综合评估”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期望。效用作为度量标准,度量者主观上的权重更甚于客观存在。

  实际上,追溯到亚当·斯密,经济学领域中的很多研究,是基于效用理性,而非客观理性。

  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知道商家是要赚钱的。商家的利益很容易计算,1块钱进货,卖2块,毛利1块。同时,意味着我们“毛亏”1块。为什么我们会坦然的接受买菜这种金钱上明亏的交易,对蔬菜烹饪成美食后的期望,是我们收获的“效用”。在买菜这个交易中,商家收获了金钱,客人收获了“效用”,不是零和交易,而是双赢。双赢交易创造了价值。

  了解“效用”以后,我们进一步切题,私生活放纵在经济学中是理性的选择吗?

  经常听到居家男人规劝喜欢买春的男人:“花钱找小姐,为什么不娶个媳妇呢,免费OOXX。”

  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以我自己居住的七线省会城市为例,某个收入阶层的人结婚成本,如婚房、装修、家具、家电、金银珠宝、生活用品、汽车、婚宴、婚庆、婚假等,再加上恋爱时的开销,差不多要200-250万之间。顺便说一下,不同地区、不同收入、不同消费取向的人,和结婚相关的支出会有差异。上面的例子,是我根据自己比较了解的情况,估算的一个特定阶层的平均数,大家不要过于纠结上述具体数字,在这个例子中观其大略就可以了。

  我们做一个保守,同时也方便的计算。200万的本金,年化5%的收益,200万一年是10万的收益。

  在这个城市800元一次的OOXX,基本上就是洗浴或会所的高水平了(2015年,提供公共服务场所数据,不含私人会所)。为了好算账,也为了更保守,我们取整按1000元每次。每年10万元的收益,一共可以OOXX100次,合3.65天一次。

  一个城市洗浴或会所小姐的高水平是什么水平,以知乎表现出来的用户平均收入,大多能看到本文的男知友们应该差不多都见识过。无论是容貌、身材、气质,都是上品;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更是把媳妇轰成渣渣。


  同时,通过买春OOXX,可以做到一年100个,不重样。用经济学术语来表述,每次不重样,本身就可以避免边际效用递减。而男人对媳妇的边际效用不会递减,是断崖式狂跌。

  显然,就居家男质疑的OOXX一事,夜场小妹和媳妇相比,云泥之别。

  除了能够以金钱计量的物质成本,还有不能以金钱直观表现的隐性成本。和萍水相逢的夜场小妹相处,精神上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而婚姻中的精神成本,不用多说了吧,冷暖自知。对很多婚姻来说,精神成本比物质成本更使人疲惫。也就是说,在夜场中OOXX不仅收益高,而且成本也更低。

  上述计算为什么都采用了明显保守的计算,例如结婚成本和年化收益取小数,以及提高买春的成本,主要是为了突出本问题的主题“放纵的私生活”。毕竟比起买春,媳妇实际上可提供的其它“功用”,以商业服务替代,成本相对很小。同时,商业服务不需要维护成本,例如买车和租车,后者没有维护成本,例子中也没有计入婚姻维护成本。所有保守的计算,都是为了给上述例子留下充裕的容错空间。

  看起来通过买春OOXX,不但是更理性的选择,而且一算账,结婚的人简直就是(此处略去两个字)。请大家思考一下,再继续向下看。


  应该有很多读到这里的知友,准备反击上述计算和比较了。

  对居家男和放纵男来说,同样的金钱消费,收获的效用不同——

  800元对居家男来说,更有效用的是2400个馒头;
  800元对放纵男来说,更有效用的是和软玉温香的夜场小妹子春宵一刻。

  大而言之——

  对居家男来说,更有效用的生活方式,是有一个稳定的婚姻;
  对放纵男来说,更有效用的生活方式,是对新鲜和刺激的追寻。

  站在个人立场上,只要将钱和努力花费在自己认为更有效用的事情上,都是理性的选择。

  反之,将钱花费在自己认为效用较小的事情上,就是不理性的选择。例如,居家男拎着裤子从夜场里出来,心疼的想,要是买成2400个馒头,得吃多长时间啊……或者,放纵男为了结婚存钱,压抑着自己的欲望时想,为什么这么难为自己呢?

  因此,私生活放纵在经济学中是不是理性的选择,取决于自己怎样评估放纵带给自己的效用。

  生活中的很多纠结,源自于自己的效用和他人效用之间的矛盾。缺乏信心的人,希望参考他人的价值观;或者主动输出价值观,以寻求认同。然而,基于不同的效用的价值观,使得这些参考或认同,南辕北辙。

  最后,照例谈论一下交易。交易领域之外的知友,可以忽略以下内容。

  为什么交易系统难以在交易者之间进行复制?除了每个交易者之间不同的交易背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同一个交易系统,带给每一个交易者的主观感受也不同。把交易比作普通的工作,就像在同一个公司内上班,却对公司感受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对当前工作的评估、去留选择,以及自己的生活状态。

  主观感受是效用的一部分,无论是对日常的消费行为,还是对交易来说,都是真实收益的一部分。在追求现实收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精神领域的付出和回报。

  【补充内容】

  在本文刚刚完成时,收到了豆瓣一位豆友的豆邮。这位豆友测试一套日内交易系统有几个月了,交易笔数也比较可观。同时,交易系统的各项表现,也符合自己的预期。这位豆友希望讨论一下,现在是否可以开始将交易系统投入真实交易。

  交易系统测试,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在此就不展开说明了,跑题太远。我们说一些和本文相关的内容。

  假定几个交易者,同时测试一个机械交易系统。测试数据虽然不会完全一样,大致上应该比较接近。这些比较接近的测试数据,给不同交易者的感受是不同的。有的交易者觉得测试数据表现出了交易系统的常态,有的交易者觉得没有表现出交易系统的常态,也有交易者虽然没有具体的理由,心理却莫名的不踏实。

  这就是交易中的“效用”,相同的测试数据,对不同的交易者效用不同。效用不能相互参考,就像没办法对一个不爱吃芹菜的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爱上吃芹菜。

  很多系统化交易书籍或文章中,会推荐一些关于系统测试的交易笔数和时间跨度。请大家在阅读时注意两点:

  首先,不同的交易系统,在客观上决定了交易笔数和时间跨度不同。例如,6个月的时间,对于一套日内交易系统和一套绝对意义上的长线交易系统,意义是不同的。同样,6笔交易,对于一套日内交易系统和一套绝对意义上的长线交易系统,意义也是不同的。这一点比较明显,但仍有必要提示一下初学系统化交易的交易者。

  其次,就是上面谈到的,即使是接近的交易系统测试表现,对不同的交易者感受仍然不同。我们不再用“效用”一词,改为交易体验。请大家在交易,以及交易日志中,刻意的关注自己的交易体验,以及交易体验和交易实践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步形成基于自己交易背景的结论。

  当然,生活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 Guth, Alan H., The Inflationary Universe, Reading, Massachusetts: Perseus Books, 1997, ISBN 0-201-14942-7
  2、 SLAC seminar, "10-35 seconds after the Big Bang", 23 January 1980. see Guth (1997), pg 186
  3、 Staff. BICEP2 2014 Results Releas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7 March 2014 [18 March 2014].
  4、 Clavin, Whitney. NASA Technology Views Birth of the Universe. NASA.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5、 Overbye, Dennis. Space Ripples Reveal Big Bang’s Smoking Gun. The New York Times. 17 March 2014 [17 March 2014].
  6、 Overbye, Dennis. Ripples From the Big Bang. New York Times. 24 March 2014 [24 March 2014].
  7、 Ade, P. A. R.; Aikin, R. W.; Barkats, D.; Benton, S. J.; Bischoff, C. A.; Bock, J. J.; Brevik, J. A.; Buder, I.; Bullock, E.; Dowell, C. D.; Duband, L.; Filippini, J. P.; Fliescher, S.; Golwala, S. R.; Halpern, M.; Hasselfield, M.; Hildebrandt, S. R.; Hilton, G. C.; Hristov, V. V.; Irwin, K. D.; Karkare, K. S.; Kaufman, J. P.; Keating, B. G.; Kernasovskiy, S. A.; Kovac, J. M.; Kuo, C. L.; Leitch, E. M.; Lueker, M.; Mason, P.; Netterfield, C. B.; Nguyen, H. T.; O'Brient, R.; Ogburn, R. W. IV; Orlando, A.; Pryke, C.; Reintsema, C. D.; Richter, S.; Schwartz, R.; Sheehy, C. D.; Staniszewski, Z. K.; Sudiwala, R. W.; Teply, G. P.; Tolan, J. E.; Turner, A. D.; Vieregg, A. G.; Wong, C. L.; Yoon, K. W. BICEP2 I: Detection of B-mode Polarization at Degree Angular Scales (PDF). 17 March 2014. arXiv:submit/0934323
  8、 Ade, P.A.R. et al (BICEP2 Collaboration). Detection of B-Mode Polarization at Degree Angular Scales by BICEP2.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9 June 2014, 112: 241101. arXiv:1403.3985. doi:10.1103/PhysRevLett.112.241101.
  9、 Overbye, Dennis. Astronomers Hedge on Big Bang Detection Claim. New York Times. 19 June 2014 [20 June 2014].
  10、 Amos, Jonathan. Cosmic inflation: Confidence lowered for Big Bang signal. BBC News. 19 June 2014 [20 June 2014].
  11、 [1]
  12、 Planck Collaboration Team. Planck intermediate results. XXX. The angular power spectrum of polarized dust emission at intermediate and high Galactic latitudes. ArXiv. 19 September 2014 [22 September 2014]. arXiv:1409.5738.
  13、 Overbye, Dennis. Study Confirms Criticism of Big Bang Finding. New York Times. 22 September 2014 [22 September 2014].
  14、 14.0 14.1 2014 Astrophysics Citation. The Kavli Foundation. The Kavli Foundation. [27 July 2014].
  15、 Timothy Ferris. Coming of Age in the Milky Way, p. 356
  16、 Swidey, Neil. Alan Guth: What made the Big Bang bang. The Boston Globe. 2 May 2014 [14 July 2015].
  17、 The Self-Reproducing Inflationary Universe by Andrei Linde, Scientific American, Volume 9, Issue 1 (1998) 98-104.
  18、 Guth, Alan H.; Weinberg, Erick J. Could the universe have recovered from a slow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Nuclear Physics B: 321–364. Bibcode:1983NuPhB.212..321G. doi:10.1016/0550-3213(83)90307-3.
  19、 GUTH, ALAN H. The New Inflationary Universe.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14. Bibcode:1984NYASA.422....1G. doi:10.1111/j.1749-6632.1984.tb23336.x.
  20、 Alexander Vilenkin, Many Worlds in One: The Search for Other Universes, ISBN 978-0-8090-9523-0, page 51 for photo'.
  21、 Boston Globe photos of winning entry


       ※我的理想是娶一群温柔善良的美女,然后过一些颓废的生活。
3#
城市猎人  2级吧友 | 2018-9-24 00:55:40 发帖IP地址来自
题目问的是 “私生活放纵在经济学中是理性的选择吗?”。如果我没有猜错,提问人是企图搞清楚放纵是否对当事人个人有利。高票答案说 “当然了,由于他的英勇出轨,他被迫分担了一部分社会的风险,所以对他自己而言是不利的。 ”


——————————————————————————

私生活放纵的好处是什么大家都知道,但是切记这个好处的强烈程度对每个人不一样。举个例子,对于重度吃货而言,吃不同的美食是人生第一号乐趣,没有不同美食的人生不如去死;对于非吃货而言,偶尔去餐馆打打牙祭就可以了,其人生第一乐趣在其他方面;对于极个别人(如宋代的王安石),随便吃点啥都可以。

再举一个例子,受过教育的人都不排斥看书。但是书籍带给不同的人的乐趣的强烈程度不一样。有的人一生去书店N次,做梦也是去逛书店。


性放纵带给自己的乐趣的强烈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成为一个性放纵的人。


除此之外,放纵的名声是否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也很重要。海峡对岸的马英九因为早就立志从政,所以人家没有绯闻,硬是没有犯“天下男人都有的错”。


还有,周围社会风气也会影响人。南美人在性这个问题上就是比东亚人放纵。如果周围人都拘谨,你作为个体的放纵会遇到很多阻力;如果周围的人都嘻嘻哈哈无所谓,你也可以放纵一把。


最后,宗教信仰或道德情怀也会有影响。宗教或者道德是会给人带来快乐的,如果一个人宗教情怀很重或者天性亲近一些道德准则,他会选择保守。
——————————————————————————————


总结:当一个男人(或女人)考虑自己是否成为一个放纵的人,他(她)要考虑至少四个因素:


1、性、性的多样化带给他的乐趣的强烈程度
2、放纵的事实是否容易泄露并传播开;如果传播开的话,放纵的名声会给自己的带来哪些世俗的负面影响。
3、周围的社会风气如何。
4、自己有无特殊的宗教情怀或道德审美。

这四个因素基本决定了这个人选择放纵的效用是多少。当一个人选择了放纵,从事后来看也许不值得,但是当时他(她)会觉得值得。
2#
司马懿  5级知名 | 2018-9-24 00:55: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行为经济学里面,人们可以根据其表现不同,分为“天真”, “老练”和理性。他们的区别是对待折现率的看法不同。

我们对于折现的理解来源于利息,而利息的折现率是一致的,是指数化的:比如说现在的100块钱等于100块钱的话,那么一年后的100块钱只相当于现在的80块钱,那么折现率r就是80%,而两年后的100钱则相当于80% * 80% * 100 = 64元。假如你有一笔两年期的存款,那么这笔存款对于现在的你来说,相当于64元的折现,过了一年之后,因为只剩下一年到期了,相当于80元,而到期的时候变为现金,相当于100元。

而在行为经济学试验中,测出来的人类的偏好折现往往不是指数曲线,比如说现在的100块钱依然是100块钱,一年之后的100元相当于今天的72(0.9 * 0.8 * 100)元,但是两年之后的100元就变成了57.6 (0.9 * 0.8 * 0.8 * 100)元。 这个多出来的0.9被称为“present bias”,因为存款毕竟不是现金,所以只要没有拿到手,总是感觉有点不塌实,所以这点不塌实,就带来了10%的效用损失。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眼前能够马上拿到的东西往往给予过高的权重。

于是,天真的人有present bias,但是不知道自己有;老练的人也有这个bias,但是知道自己有,理性的人压根就没有present bias。

这三种人面对诱惑的表现是不同的:假定人的行为有三个时期: 1 为追求期, 2.恋爱/婚姻期,遇到诱惑也在这个区间, 3.行动期和结果期

理性的人从一开始就预期到了自己对象对自己的吸引力,也预期到了将来受到的诱惑,理性人只会和对自己有足够吸引力的人,并且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的人谈恋爱,这样过了追求期之后,即使面对诱惑,理性人也会潇洒的拒绝。

天真的人则不同,天真的人认为自己是理性的,但是当他在追求期选择了配偶之后,在恋爱期遇到诱惑,因为present bias,他们很容易就被当前的诱惑所吸引(在他们当年的预期里面,他们是经得起诱惑的!)所以他们就很容易的出轨了……

老练的人知道自己进入恋爱稳定期之后就经不起诱惑,所以他在自己追求期就眼光特别高,只会选择那些吸引力特别大或者特别和自己契合的,以至于到了恋爱稳定期之后也依然能让自己抵抗住诱惑的。

更详细的解释可以看我的这篇专栏文章知乎专栏-为什么我们的价值观中,有些东西是无价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