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信念让我国的一些科学家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能够坚持研制出两弹一星?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冯仕立   2018-9-24 00:50   472876   8
看了一本书《221禁地青春》,再加上我自己以后也要和核打交道(学的是这个专业),特别崇拜以前那些两弹一星的元勋们,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匿名用户   | 2018-9-24 00:50:44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Blue Sea  1级新秀 | 2018-9-24 00:50:45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4年5月8日更新
说说关于排名第一的 @孟德尔 的答案。
我觉得你可能偏题了。因为当时的情况不像是做普通的科研,而且原子弹的技术虽然封锁,但是毕竟不是首创。
我非常赞同你说的第一句话“靠牺牲奉献和使命感,永远搞不成科学”。但是两弹一星是另一回事。牺牲奉献和使命感未必能产生一个新理论、新思路,但是能大大加快研究进程
在这里,就是说,这些前辈未必能靠着牺牲奉献在几年里想出与原子弹原理截然不同的新武器,或者是从物理学理论上提出新的假说。但是,顺着原子弹的基本原理做,原料充足的话,肯定是能做出来的,只是需要时间。但是,当时最缺的恰恰是时间。
两弹一星是真正的系统工程,需要的既有钱学森、于敏这样的大牛,天才的科学家,也需要优秀的工程师。工程和理论科研的区别就体现出来了,理论科研需要灵感和运气,有时候即使再努力,也未必有成果。但是工程就简单粗暴多了,实在不知道哪个结构好,可以做实验;这个原理没搞清楚,可以做实验推导经验公式(流体力学的湍流机理到现在没搞清楚,可是模型做的好,经验公式精度够了,能用就行。再不济,对于对模型精度要求高的比如战斗机的外形,都是用风洞多次吹出来的,还是实验。)
所以,这个时候,努力和奉献就很重要了,一天工作8小时和十几个小时,实验做得次数不一样,工程的进度也就不一样。
而这个时候,牺牲也很重要。两弹是战略需要,国家也不富裕,保证科研设备已经很艰难了,当时现场条件那么艰苦,肯定没法保证舒适的生活,也不能保证现场的安全。核弹和其他的东西,危险性不言而喻。
这次事故是发生在1979年9月13日,那是空投氢弹核试验,大降落伞未打开,核弹落地时在戈壁滩上炸了一个大坑。使周围空气和地面被极毒的放射性核素钚严重污染。包括邓稼先院长在内的多位参试人员先后进入化爆后的弹坑区,受到钚气溶胶的严重的内照射剂量。

以我一个普通本科生,都对核辐射尤其是内照射的危险十分了解,他怎么会不知道呢,传说当时参加两弹的几乎所有的工程人员都受到过照射,可以说,如果有时间有条件的话,辐射防护是肯定可以做到更好的,而作为最清楚辐射危险性的一群人,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生命安全面前选择了前者。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早一天拥有原子弹,就能越早的建立起安全保障。而这道保障,一直生活在安全环境里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有多么重要。

他们愿意为我们牺牲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我不是在煽情(这些前辈的言行,无需多说什么),也不是在过度渲染“牺牲奉献和使命感”在科研中的重要性,当年那些大牛们,也无不按照科学方法做事,他们中间更不缺少天才和灵感。只靠辛苦和努力,肯定是无法在那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个奇迹的。

关键是,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什么。

现在的科研肯定不用再像以前那么艰苦和危险,大多数项目也没有那么急迫,不会逼着科研人员像当时那样夜以继日、透支生命来完成。但是重提先辈事迹,我会想起他们为之努力甚至牺牲的原因。作为一个想成为工程师的学生,仰望高端的理论物理学和那些真正的科学家,我不敢妄言科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以我最朴素的想法,科技(不是科研、科学)也不过是让人们,尤其是身边的人过得更好,而已。

我们不是搞政治搞经济的,无法解决解决社会的不公、人世的艰辛,科学家也不是救世主,不可能让全世界人都过上好日子。但是,能让更多的人过的更好,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如果有机会回到那个年代,能做那样的事,我肯定不能像他们一样放弃那么多,但是如果能保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哪怕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我也是愿意的。

至于你引用的那段话:

他们声 称为全人类的利益而研究,其实只是拿社会的财富满足自己的欲望,满足他们对真理的变态欲望,这和拿公款嫖娼有什么区别?!

如果要扣题来说,搞两弹那个年代,国际环境险恶,两个核大国当时也没什么顾忌,整天拿这些大到变态的核弹威胁你。潘多拉的盒子既然已经开启,就不能只让他们落于敌手,有了能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武器和决心,才能让他们有所顾忌,这个工程不叫自私,叫自卫。(其实我一直想,《三体2》的死亡威慑就是来自冷战之后大国间核威慑的思想)


如果是说纯粹的科研的目的,我想有时间也可以讨论下,此处算是挖坑待补~



总之,尽早搞两弹一星肯定是没错的,没有这两弹,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呢。(没有罗辑的威慑,恐怕人类早就灭绝了,想必也就没有后来那近一百年的故事了吧~当时要是核弹没搞出来,不说亡国灭种也差不多了吧。说起来也真是玄妙,虽然威慑力很小,但是要是没有中国这种两不靠的国家,美苏之间何时能认识到擦枪走火的危险实在是很难说。至于中国自己的命运,那就更不可知了。)


参考:纪念原子弹爆炸50周年:重拾湮没在历史中的细节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

*************************************************************************************************

原答案


我也学核,很崇拜他们。
可能是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所以不理解吧。别说当时的g.ov洗脑了,但凡你对形势了解,你就知道核威胁是真真正正存在的,要么被人威胁任人宰割,要么被核弹洗地灭族,这种感觉恐怕能让我们如芒在背。虽说开始苏联给了核保护伞,估计有识之士肯定明白大国利器怎么可能握于人手。果然撤走了吧。
当你想到你的父母妻子都要靠来保护,还有更多的人不想再恐惧的阴影下生存,只能坚持努力。
而最终他们做到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每一个安睡的夜晚都来自于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我只能觉得崇拜和鼓舞。
窃以为太祖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排除就是研制两弹一星了。
4#
陈小槑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46 发帖IP地址来自
“核武器?那是什么东西?好吃吗?”
现在我们这代没有经历过冷战时代,没有经历过核阴影、核讹诈的年轻人,估计很难理解,那种向巨大威胁发起反制的强烈愿望。
冷战时代,人类进行了2000多次核试验,试验场遍布大气层、海底、地下。
仅1962年一年,美苏英法四个有核国家就进行了多达140次核试验,这一记录冠绝历史。
此前,苏联研制了1亿吨当量的超级核武,因为找不到足够大的试验场,才把当量减少到5800万吨。试爆时,200公里远的地下观测工事都有强烈震感。
美国随即展开“多米尼克行动”,短短三个月内,在圣诞岛南部频繁试爆24颗核弹,总当量超过2300万吨。
那时候,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刚刚向中央立了三年内研制出原子弹的军令状。

而在中国试爆原子弹成功之前,美国在西德甚至部署了这种武器:
M388,射程只有短短几公里的核武器,发射之后需要操作员立即撤离或隐蔽以避免辐射伤害。
参见:轻兵器历史上有哪些惊为天人或者脑洞大开的产品(包括原型机)?

说到这里,你确定你能理解那种毁灭一切的疯狂?

那时候不管是美国、苏联还是中国,连小学生都要反反复复接受核武器的应对训练,电视科教片反复渲染着原子弹有多可怕,没人知道哪天蘑菇云会在自己头上炸开,这仿佛就是一件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你们不是喜欢文艺吗,记不记得《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霍尔顿曾这样说:“我有点高兴他们发明了原子弹,如果再来一场战争,我就他妈的坐在原子弹上面,自愿坐上去,我对天发誓会这么做。”
你们不是喜欢文艺吗,这就忘了伟大的奇爱博士?
你们知不知道那个因为核恐怖而杯弓蛇影的年代,一个反对党的领导人仅仅因为养了两只鸽子,就被逮捕,警方的理由是“怀疑此人通过信鸽向敌国通风报信”?什么?你居然不知道那个荒谬的国家就是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
所以你们其实根本就不理解那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疯狂和颓废?更不理解这种疯狂和颓废的气氛其实和核阴影密切相关?
因为两强争霸的核阴影,人的理性已经被扭曲到了极致。所有的文明、智慧、克制、权柄,全落在一个小小的核按钮。
可是——“没有核武器无所谓啊,我们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几十年后,你撇一下嘴,继续跟姑娘吹库布里克有多牛逼。
《奇爱博士》上映后不久,中国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
至此,世界核武力的平衡起了微妙但重要的变化。
1970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当时全世界共有5个拥有战备核武库的国家,除了PRC以外,“恰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且分属北约和华约两大阵营。
次年,PR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并取代民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人类至今锁着不计其数的核弹头,相安无事,人们嘲笑着当年那些开启核竞赛的傻逼,却没有人看到整整一代人为核实力的制衡所付出的隐忍、努力和牺牲。
我又该说什么呢?

----------------------2014.10.20----------------------

本来敲敲键盘宣泄,没想追加回答,但是评论区奇葩百出,非要逼宫。还是有很多人说,世界上有很多国家没有核武器啊,不是照样太平无事。思想是小学毕业班水平——因为他们懂得类比,在小学生中已是出类拔萃,但是类比后不纠察原因,又不像受过正规初等教育的样子。
我可以先不纠结“太平无事”应该是什么样子,直接说最重要的结论好了:很遗憾,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第一、版图第三,没有缔结任何军事盟约,有完全独立的语言和文化,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跟中国类似。这样一个国家,要么扶摇直上、全球制霸,要么分崩瓦解、吃糠喝稀,天生就是Hard模式,没有小富即安的可能。
现任内阁明显试图将经济增速稳定在7%以上,横向比较的话,7%已经是非常可观的数字了,但为什么谋事者忧心忡忡?
关于中国,伟大的美国总统 Obama 说过两句很著名的话,一句是:
The Chinese standard of living and industrial output per capita is about where the United States was back in 1910.
另一句是:
If over a billion Chinese citizens have the same living patterns as Australians and Americans do right now, then all of us will have a very miserable time.
不得不说 Obama 是个很实在的好同志,比他的某些前任忠厚。他其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个问题,一是现阶段,资源紧缺仍然是全球性的问题,资源分配仍然是国际政治的重大症结。二是现在中国还落后美国一百年,但是如果中国加紧赶上美国,(由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新增的资源需求必将破坏世界的稳定。
所以,Obama 还善意地告诫中国:你只管发展,但是你得想出个新法子,不要走我们的老路。言下之意是,你不要以发展之名过度地攫取和消费资源,否则后果自负。
一百年的差距,又不能增加资源消耗的加速度,怎么弥补?
大家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中国必然向全世界汲取资源。事实上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一直试图从海外收购优质的矿产和农田,在未来,中国必然建成全球性的补给网络。
而这个网络,自然需要全球性的远洋海军、核武器和航天技术来保卫。
就像英法两个老牌殖民国家,二战后为了捍卫海外军事存在,加入了核武器俱乐部。昔时的日不落帝国,如今差点连苏格兰都保不住,但他们勒紧裤带也要造航母,英国的小学生或许也会问:
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没有航母,他们不是照样过得好好的?
卡梅伦首相笑而不语。
5#
谭剑东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47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个问题可以看看张爱萍的回忆录

张爱萍上将自1959年9月,先后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委员兼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军委委员,主持国防科技、装备和国防工业工作,组织领导“两弹一星”大协作、大会战,先后4次担任核试验委员会主任委员、现场试验总指挥,成功地组织了我国第一代地地导弹、首次原子弹塔爆、空爆及第三次原子弹爆炸试验。

6#
Claret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48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近听台湾大学的吕世浩教授讲的《史记(一)》收获良多。其中他就谈到了关于为什么司马迁能写完《史记》的问题。当年是因为司马迁帮李陵(凌?)说好话被皇帝判死罪,司马迁自请为宦官而为延续生命完成《史记》。具体可以看《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
当时吕教授说,为什么他当时不愿意选择保留气节而自杀或接受死刑,而是选择自宫而活呢?真的是因为他贪生怕死吗?
他大致说的是,你们现在的人啊,都已经没有办法理解古代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叫责任。
中国古代的人为了责任而活,非快乐也并未必有益。我们现在接受的都是“自由”,已经没有办法也很难去理解“责任”二字了。
今世的安宁与先进,是现任前赴后继放弃理想与梦想为了换来的。
你应该去尊重为你牺牲了自己一生梦想与血汗的人们。所以该轮到你贡献的时候,你又怎么能逃避这样的责任呢?
太史公的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千古,除了作者有工夫、有天才、有教育,更重要的是他有境界。什么样的境界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境界何来?太史公的境界从忠孝心来。
忠是忠于自己的责任。
孝则是始于侍奉亲人,中于侍奉君主,最后终于立身、扬名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父母生了一个好儿子/好女儿。(以显父母)
(这也就是为什么孟母三迁等各种故事流传于今的原因之一。)
带着这样的“责任”之心,以忠孝为最终的境界。(正如报任安书里说的,他当年自宫、如今没办法豁出性命救任安都是因为未完成的使命,如果完成了就是死千百次都不悔。)才有了这样流传千年的“一家之言”——《史记》。

我个人认为,这位教授的说法是我所听到的说法里最恳切的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理解,是因为我们其实已经和中国古代处于两个不同的“文化”之中了。这样的变化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思想上,很多东西因为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或者缺少了,我们没法再好好理解。我们会觉得,为什么啊,每个人不都该可以自己选择么?每个人的选择不都该被尊重吗?我为什么要把我的未来绑在你们这种过去陈旧的思想上!...还有我们关于对“气节”牺牲的困惑,对古人蓄发的不解。呐,思想上的差异我们也许已经没有办法理解了。
我觉得老一辈还是和当年司马迁有着相似之处的,至少我外公辈来说一定是的。当年从上海最繁华的城市,随便踏上一个“能去到最边远最贫穷的地方”的火车,为了服务边疆贡献了自己一辈子,清贫寡淡,教书育人。不关乎这快乐不快乐,有益不有益。这些是我们年轻一辈完完全全没法理解,甚至埋怨的。是啊,如果当初留在上海,家景早已是另一番的模样。不过现在也终究是能理解了。
我想邓稼先什么的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条件多艰苦,有没有动力的问题,而是从一开始,我们就处于了两个不同思想“文化”里。我们因为自由而活,所以在思考什么对我们有益处、我做这件事的意义在哪里,凭什么要我在这里艰苦奋斗谁谁又在一旁享福享乐。他们因为责任而活,为忠为孝,前赴后继,甘做血肉的垫背,创造出子孙更美好的明天。

正如教授在谈及责任部分说的,不求你们理解。说说而已。

以上文字总结于听课笔记,感兴趣者欢迎继续关注吕世浩教授6月1日开设的《秦始皇》课程。我不是小广告,我只是觉得这个老师说的很吸引我去思考去开拓思维。我已变他的脑残粉,不匿了。
7#
毛太驴  3级会员 | 2018-9-24 00:50:49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他们做的是事业,而不是单纯的事,即使我和妻子这种曾经只是庞大军工体系里的一个小兵,在离开体系这么多年了,每次大型项目的发射,我们都会看,都会激动不已,一个同学从远望号转业了,那天我们两一起在万达看地心引力,虽然老美带有讽刺意味的放进了神舟号,但是我们还是很感叹,不约而同的想念当年系统里的兄弟们,我们的老设计师退休了,最后的要求就是去基地看一次发射,这种情怀知乎是理解不了的。要么他们只会叫:看啊,又被洗脑了。要么是玻璃心,天啊,你们搞这种伤天害理的东西……
===========================================================
隔了段时间来看这个答案,让我对这个民族的未来还有一点信心了,其实一直是以矛盾的心态上知乎,微博我尚且可以用浅薄和利益去解释里面所谓一些大V公知的种种言行,但是刚来知乎的时候,被知乎的整体水平所折服,但是随之而来的知乎言论环境却开始让我慢慢感到了害怕,极端的自我,对现有体系颠覆性的仇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都可以引导到体制问题,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爱国心,民族心,集体主义几乎被和法西斯画上了等号,只要是我们现有的就都是错的,只要是西方现有的,无论做什么都是对的。居然还有用民主自由去分析2000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简直都无语了。之后,对知乎就一直持两种态度,对 各种的问题解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社区,但是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基本也不想去看,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我的预想是应该一片讨伐之声,或者详细解释专制主义下的洗脑,整个科研群体的愚蠢,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威胁。不过还好,今天再看这一些的答案,类似的解释也有,但是是少数,一个社会可以有不同的言论看法,但是一些异端言论们不会成为主流,这个国度就还有希望(我知道这个看法一定会被某些人解释为知乎涌入了大量低素质被体制洗脑的P民拉低了知乎整体的格调:))
8#
Karl Ernst  4级常客 | 2018-9-24 00:50:51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仅是信念,应该是刻骨铭心的痛苦,邓稼先,钱学森那一代人都经历过日本的轰炸,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见到过外国军队,军舰,自己的亲朋好友死在战火中。全民族的抗战不是简单的几个字,是全民族都抱着以身报国的决心,是每一个人永远都作为战争的幸存者生活。
在和平时代生活的年轻人,怎么能理解为什么饭都没得吃还要搞原子弹。
中国人搞原子弹真的是为了坐什么大国地位?只不过是为了不被原子弹威胁。
还有人说什么抗战结束就常任理事国了,就是大国了,别自欺欺人了,英国,法国哪个不比民国大,他们为什么也要搞原子弹?吃饱了撑的吗!(如果可能我愿意用全部所谓的民国大师,换一个邓稼先、一个袁隆平)
居然有人还说是被利用,是为了成就感,还有没有良心,科学家被在文革中被迫害受的就是你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左卫兵”,“右卫兵”的害!
9#
马力·在招聘  2级吧友 | 2018-9-24 00:50:52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他们骨子里有士大夫的精神,那种绵延几千年、不吝生死、为那个时代的正道勇往直前的大义。

在戈壁深处的他们,其实和曾经在朝堂之上舍身直谏、沙场上奋力冲锋马革裹尸、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人们,是同一群人。

高尚的人们,会为他们扼腕墓道,洒下热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