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样才能提高生育率?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逃离都市   2018-9-21 00:18   8580213   8
大家都说,低生育率不可逆,是因为目前各国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案例,但没有不代表不会,如果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每个家庭至少生两个及以上,没有鼓励,惩罚机制,纳入法律,会不会逆转低生育率?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正序浏览
8#
前行者  3级会员 | 2018-9-21 00:1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几天看到了近年生育率跌的很快的消息,所以我周末抽了半天时间,在网上翻了一下2010到2016年共7年,四大直辖市和全国的平均房价,城镇居民的收入支出,以及通胀率的数据(收入支出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的历年年鉴,房价水平来自于房天下的百城价格指数,通胀率来自于历年M2增长-GDP增长),设计了一个马经理论下很简单的逻辑关联的模型:即劳动者出卖劳动力获得的货币在购买生活资料后的结余,国家降低货币价值的程度,以及住宅的售价,是否会影响生育率?

我设定了生育率作为因变量,房价,结余比=(人均年收入-人均年支出)/人均年收入,以及通胀率三个变量作为自变量,使用多重线性回归做了一个很简陋的分析,结果如下图:

学过基础统计学和玩过spss的朋友应该都不难看懂,简单翻译一下,这个模型呈现的结果是:

三个自变量可以解释32.8%的生育率变异,其中结余比和房价对生育率的影响较明显,城镇居民年收入中结余的比例每增加百分之一,生育率随之提高千分之二点三,平均房价每升高一万元,生育率随之降低百分之一点一

当然,这个模型很简陋,包括数据量和统计方法都很简陋,有很大可能与真实的情况存在着不小的偏差,但是,我想它多少还是反映了一些东西,哪怕是从官方自己公开发布的数据当中。

就这个模型得出的结果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应当是:如果想要提高生育率,国家应设法增加劳动者的收入,减少劳动者的支出,并降低住宅售价。

7#
丁一帆  3级会员 | 2018-9-21 00:18:18 发帖IP地址来自

两个字 ,无解。

加两个字,等死

下列从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来推导一下为什么不可能提高生育率:

首先第一个假设:资本主义社会是充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下的社会

好,开始推导

马克思的工资推论: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够工人的劳动力的再生产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定律:资本家需要一部分的相对失业来保证第一个条件成立

第一个推论解释了,为什么以前的穷人生一窝都生的起,而现代人难以养育两个以上甚至连一个都难以保证。什么教育奢侈话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本质是工资是保证你工人可以再生产劳动力的,包括你的吃喝拉撒和养孩子,无论你是码农还是车工,你的工资都只能保证你养育下一带码农或者车工。当然码农当然可以养育一堆扛水泥的农民工,然而码农并不愿意养育一堆扛水泥的农民工,因为农民工的工作机会较少。所以充分雇佣关系下的有工作的劳动力,基本上只能保持劳动力的世代更迭。

第二个推论,既然有失业者,很显然失业者是无法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的,理由如上。

这样就推导出结论,只要是资本主义充分雇佣下的社会,人口负增长一定会是困扰他们的重大问题

这一点和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情况一致。

还有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各种补贴补贴不了生育率上升,只能说他们没有看到本质。

6#
阿崽  3级会员 | 2018-9-21 00:1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来想去往自来水厂下药估计是最可行的路子了

~~~~~~~~~~~~~~~~~~~~~~~~~~~~~~~~

懵~ 邀请我回答的时候我没啥办法 灵鸡一动打出来这么一句话 居然得了这么多赞

不过好多人赞同完了之后又点了感谢 这就让人有点慌了

5#
杨斯文  5级知名 | 2018-9-21 00:18:15 发帖IP地址来自

自14年起中国社交媒体掀起了一波对直男的污名化

包括但不限于“男子发帖询问200块买什么礼物遭群嘲”,“男朋友不买xxxx就是不爱你”,“直男审美”。总之就是逢年过节男生就得给女朋友买买买,发红包就得直接上521,1314,你请我吃饭唱歌给我送礼物但我们只是普通朋友,结婚车房你全包,如果结婚降低生活水平那为什么要结婚所以花钱你来享受我上

然而,事情正在起变化

“佛系”青年表示,那我就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反正再努力也不能靠自己搞定房车,那我们干脆吃吃喝喝玩玩,撸个猫玩个游戏能花几个钱?还不用看女生甩脸子,不用小心翼翼的挑礼物,岂不美哉?

所以嘛,这帮情感公众号都该拉去打靶

这个事儿吧,本质上来讲是个消费体验问题,我花钱买礼物发红包买车买房,结果花了钱还得看脸色,可以说消费体验极差。不用说我物化女性,婚恋市场是个“市场”,咱们明码标价和气生财不行吗……

4#
妄明  5级知名 | 2018-9-21 00:18:14 发帖IP地址来自

。。。。

三分钟内被删除,政治敏感。


温和一些的说法,国家要的是高素质人口。

要的是无需投入,努力工作,不求回报,全心全意为建设国家政府而奋斗的人口。


那些需要国家补贴,需要国家提高福利才生育的人口,都不是国家需要的。


发达国家依靠生育,拿福利的人口,对国家反而是负担。

国家有无数的办法提高生育率,但没有任何办法,保证这些新生人口努力工作,不求回报。


追求更好的待遇,更求更多的福利,这类不甘于当奉献者的个体。对于国家来说,不仅不是人口红利,反而是人口负担。


就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需要无产阶级,但那些不甘心当无产阶级的个体,对于资产阶级来说,都是潜在敌人。

3#
药罐子男  1级新秀 | 2018-9-21 00:18:12 发帖IP地址来自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欧洲生育率,说明了很多问题。资本想要榨干劳动阶级手里的每一分钱,劳动阶级有了知识文化,知道了这个结局,但目前没法直接反抗,于是改用消极反抗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佛系。


佛工作,佛恋爱,佛结婚,佛买房,佛生育。


佛掉一切消费,也就不会气愤劳动果实被人榨走了,因为没啥劳动果实被人榨。


无论是补贴,还是惩罚,都是从人身上剥钱。本质问题出在财富再分配上,政策不针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永远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届时,奖励性生育的结果必定造成生育和抚养成本的激增(因为要赚钱)而效果逐渐减弱,惩罚性生育则直接造成低素质人口的大量增加,人们是为了逃避惩罚才生的,如果抚养成本高于惩罚,不如缴税。


只有解决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再分配,才能解决根本。而这个根本。


(没有表情说明一切)

2#
张弓  2级吧友 | 2018-9-21 00:18:11 发帖IP地址来自

最近几个月公司在进行针对美国贸易壁垒的对应,出于好奇心,我顺手看了一些北欧过去政策和发展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他们的人口发展很有意思。从北欧的经验来看,即使不考虑移民,经济发达之后的出生率下降也并非不可逆转。相反,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育率反而会随之提高。

当然,出于各种原因,这些经验可能对中国没有太大实际意义,所以此文旨在让大家多了解世界,多一个谈资罢。


看一看北欧的生育曲线就会发现,他们在二战后的生育率就非常与众不同,婴儿潮强度很低,结束得也特别早。四个主要国家分别在1968~1972年间总和生育率(每个育龄妇女生孩子的个数)跌破2.1更替线,同期整个欧洲的总和生育率则还维持在2.5左右。

这里面有气候和文化原因(丹麦研究指出,相比炎热气候,寒冷气候会让造人活动频度下降45%),但更大的原因也许是北欧的地缘:由于夹在冷战双方之间,北欧不得不偏向中立,瑞典芬兰一直都没有加入北约,丹麦挪威冰岛也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因此受到北约内部制裁。五国的外交如履薄冰,作为中轴的瑞典更是不得不维持着一只庞大的“中立军队”:三十万陆军,五十万预备役和世界第四的空军,甚至还在五十年代开始建造核反应堆。可以想象,如果你活在这种可能明早就被原子弹或者钢铁洪流删除的环境下,养育下一代的意义就非常可疑。1973年,北欧最低的芬兰总和生育率已经达到1.49,六年后丹麦更是跌至1.39,成为全世界的生育洼地,眼看要到亡国灭种的关头了。

然而神奇的是,在最低点徘徊了将近十年后,1980年开始,北欧的出生率出现显著回升,从1.39一路上扬,而全世界其他地区的生育率则开始了无止境的下跌。1993年,北欧最低的丹麦总和生育率突破1.75,第一次超过了同期欧洲平均值(当时已经跌至1.71)。一年后的1994年,北欧最低总和生育率继续突破1.8,而当时中国已经飞速跌至1.74,七年间每个妇女平均少生了整整一个娃。这也是有数据记录以来北欧这个极寒之地第一次在总和生育率上超过中国。

在人口研究领域,一般认为当总和生育率低于1.6以后,文化就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之后生育率将无法出现持续上涨。然而北欧四国却是例外,在总和生育率下跌到极低1.4并无战争天灾作用下,生育率却出现了二十年的反弹和稳定,挪威更是在2008年突破了2点大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北欧四国中起码有三国的出生率增长和外来人口基本无关,因为丹麦挪威和芬兰在移民政策上都是偏右的,收留的难民数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有不少专家都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发现,也许过去的“经济越发达生育率越低”是个错误的结论,两者的关系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如果说发达的经济如何对生育率起正面作用,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都会是“福利”,比如北欧平均生一个娃夫妻双方加起来有最少六个月假期,小孩每月有一千五人民币补贴,除了幼托,其他教育包括大学统统不要钱等等。然而在很多专家看来,这些其实不是刺激生育上涨的主要原因,因为上述的所有政策北欧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实行,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十多年的人口大衰退。事实上大家也可以自问,如果政府接下来准备延长产假至六个月,为每个小孩提供当地平均收入7%的补贴(在上海大约是每月400多块钱),并且把高中大学每年七千左右的学费减免,你就一定会生孩子了么?未必吧?

那么到底是什么驱动了北欧的生育率上涨呢?其实是一些我们挺难想象的原因。

第一个因素,就是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在社会发达后离开城市中心,重返郊县和乡镇的趋势。研究表明,住房活动面积和周围人口密度其实对生育率有极大影响。想象一下如果你住在深山老林,房屋一千多平,树林三千多亩,四近十公里没活人只有狐狸野兔傻狍子。这种环境,不生四五个看家护院估计晚上都会瘆得慌。生活在乡野之中,舒适感和孤独感都会加强生育的需求。相反,如果在逼仄的环境里,比如小房子、挤地铁、一个红绿灯下站着两百号人,造人的欲望就会大大下降。

欧洲的中产在上世纪末城镇化结束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向郊县迁徙的历程。在丹麦,除了哥本哈根,第二大城市奥胡斯仅有二十六万人口,其他城市则都不超过二十万,并且即使是这些统计中的“城市居民”,超过一半也居住在距离核心城区三十公里的下属郊县当中。在这些家庭中有超过两个孩子的占大多数。极低的实际人口密度,成了生育率触底反弹的重要保障。

当然,这种“反城镇化”其实是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出现的现象,因为低人口密度意味着高额的基建和服务成本。我老板就住在瑞典的深山,院子里有个上千平米的湖,可以在里边泛舟,一切看起来诗意极了,直到有一年瑞典大风暴刮断了电线,他靠柴油发电机坚持了一个多月才等到政府修好。其间因为要给自己和养的牛马供暖,烧了三百多升四千多块的油。而就算是在非紧急情况下,他家的垃圾车来一趟都要收费一百多块。简而言之,如果整个社会创造的价值没法养活那些驱车上百公里就为了送一个包裹的快递小哥,那所有人就只会在丛林深处回归原始社会。所以对中国而言,这一条可能言之尚早,但控制大都会区的人口总量,强化三四线城市的服务功能吸引人口,对生育率应该还是有正面影响的。


欧美专家总结的第二个原因其实是最让我意外的,那就是女性的地位和保障提升。一般认为,随着妇女地位的提升,对待婚姻和生育的态度会越来越消极,然而在北欧这个女权世界第一的地区却出现了相反的趋势。其中到底是什么出现了变化?这就要分析北欧当前婚姻和家庭的观念了。

在北欧,最近二十年来非婚生子的比例高得吓人。丹麦一项统计表明,2010年后出生的婴儿中,有超过35%都是非婚生子,虽然这其中绝大部分其实是稳定的非婚同居关系(我的同事里就有不少同居二十年生了三四个娃还没领证的),但依然得承认,这个事实反映出民众尤其是女性对婚姻的依赖很低,所以在做出同居决定时非常轻松。

事实上,有很多专家认为正是女性对婚姻态度的转变真正导致了北欧生育率的大幅增长。因为瑞典和丹麦的同居法都刚好出台在1980年,其中规定了对同居女性的一系列保护政策,包括社会和男方的责任义务。这部法令再加上十多年来女权运动造成的价值观变化,彻底打消了许多女性在性和生育上的顾虑。既然我生了娃照样会有男人追,就算没人追我也能找到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顶不济还可以起诉那丫的顺便问政府要钱,那还有什么好害怕的?

这种转变,最终导致在北欧“事实婚姻”的门槛非常之低。这和中国结婚必须车房,一边是大龄魔法师一边是大龄剩女的情况非常不同。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女性对婚育的恐惧心理与其社会地位的关系,其实可以发现中间存在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的女性社会地位极低,生存权几乎和男性与家庭绑定,这种情况下她们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生育来保障生存,这就导致旧社会和穆斯林地区生育率一般非常高;第二个阶段中女性得到了通过劳动提升地位的机会,由于依赖自己总比依赖她人要安全的多,这种情况下很多都会选择降低家庭和生育的比重来提升自己,这也是大部分妇女刚刚进入社会的国家生育率下降的根源;但到了第三个阶段,由于保障和法规的完善,女性发现已经没有什么事情会真正影响自己的生存和社会地位了,这种安全感让她们在对待结婚和生育时更多的遵从本心,而非参杂利益思考。这种情况下,生育率虽不像第一阶段那么高(在第一阶段,生育其实是女性保护自己的惟一武器,所以会有额外动力),但会比第二阶段高出不少,更重要的是,本质上这是一种安全环境下的自由选择。


然而如果我们继续深挖这个观念,就会发现这种安全感不仅仅影响着女性在生育中的决断,还牵动着社会的每个性别与阶层。这一点在北欧历史上就有很好的体现,除开冷战时间的低生育,2008年金融危机后,北欧四国的生育率又开始出现下跌,直到今天都没有回到2008年前的高点。这个过程中不论是社会福利,社会居住方式还是女性权益其实都没有变化,而最主要的变化就在于社会整体安全感下降了。

在2008年前的北欧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其实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地位是十分稳固的。即使流动性不高,但起码每个阶层的生活质量都还不错,尤其是在北欧阶级间的差距本身也已经很小了。但在危机之后,这种想法已经悄然改变,一个身边的例子就是学校选取方面。丹麦择校完全看注册先后,很多家长依然懒得为了本地几个学校间的些微差距去提前跑注册手续,有些甚至等入学前几个月才开始操作。而现在,我所在的地区有一家教育水平据说略好一些的小学(同时教授丹麦语英语和德语),基本上家长在小孩三岁时就开始排号,有些甚至刚出生不久还没有选择幼儿园就已经开始选择小学。我的一个丹麦同事老头抱怨现在人心不古,而站在旁边的我,却感到一丝丝熟悉的凉意。

丹麦近期的调查中,富裕家庭的生育率并没有变化,整体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中较低层出生率下降,尤其是选择不婚和丁克的人数正在快速增加。在我看来,这就是部分资源不足以抵消下一代发展风险的家庭正在选择放弃。尽管北欧四国近三年来经济已经开始恢复,但恶化的周边形势依然如同漫过堤坝的洪水,淹没了一批能力和信心相对不足的个体,让他们最终在时间的长河里,彻底消失了痕迹。

在安全感低下的社会里,民众会自发形成一种竞争氛围,导致家长必须用资源和投入来确保下一代能维持现有阶级。具体到操作上就是补习班学区房家教费以及对小孩学习活动的持续关注,这一切消耗的物力和人力难以计量,最终导致大部分家庭只能选择控制生育数量。但大家又不得不这么做,因为都很清楚,如果你不投入,下一代必然会遭遇阶级跌落,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仅为自己也为孩子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这种行为的本质是“竞争”,而非一个有确定的目标的“任务”。即使国家再怎么降低读书的成本,增强基础教育的质量,竞争的本质依然会逼迫家长们不断对标同阶级的其他人,自发的投入更多资源。除非整个社会的阶级差距足够小,保障足够高,最终能提高社会的安全感,降低竞争的动力,否则仅仅靠提高教育的性价比是无法消弭这种沉重的负担的。


所以总结北欧生育率回升的原因,福利可能只是一小部分,去城镇化,极度发达的男女平等关系,以及整体低风险性的社会才是确保生育率的根本原因。而这一切对中国来说也许太难学习了,只不过,我们或许能从这些事实里,窥见导致中国生育率低下的真正原因的冰山一角。

1#
half life  2级吧友 | 2018-9-21 00:18:1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中国的生育率长期低迷,跟计划生育是有直接关系,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计划生育,生育率就能达到更替水平,因为从全球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生育率自二战以来就是在走低的,且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地区与国家怕是会越来越多。




图1 联合国全球人口生育率统计与预测





因此生育率下降并不是中国目前特有的难题,未来全球政府都要面临这个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人从价值观、妇女地位以及经济方面做出论述,但我个人觉得可以从历史上一个非常精彩的生物学实验解释这个问题以及推导可能的结果。

上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美国的生态学家John B. Calhoun在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的支持下,在马里兰的Poolesville展开了一场针对Balb C白鼠的无限繁殖实验。虽然这是以白鼠为研究对象的实验,但老鼠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点,其中最重要的几点是:

1、人类与老鼠都是哺乳动物

2、人类与老鼠都是群居性动物

3、人类与老鼠的社会内部有明显的等级结构

因此我认为这个实验对于人口问题是有参考价值的。

实验场地是由边长为2.7米,高1.4米的的方形金属栅栏围成的空间,由16块竖直墙壁组成,每一边各有四条垂直的,铁丝网做成的隧道。墙壁上有投喂水与食物的装置,内部有非常好的巢穴以及充足的筑巢材料,场地中央为一大片空地,上面铺满了玉米杆。

图2 老鼠实验场地

按照研究人员的计算,每日投喂的食物能供给9500只老鼠,水能供给6144只老鼠,巢穴能容纳3840只老鼠。除此以外,场地位于室内,每日都会保持适宜温度和湿度,实验白鼠都是精心挑选的,没有携带致命病菌,且会定时打扫,防止病菌滋生。

与自然界的老鼠种群比起来,这里的老鼠生存环境有五个特征:

1、无法外出迁徙,种群的生存空间是固定且有限的

2、食物供给充足,也有大量合适的巢穴

3、气候适宜

4、很难爆发大规模传染病

5、没有天敌

总体来看这就是老鼠的乌托邦。

实验从1968.7.9开始,一直进行到1972.11.13为止,前后实验为1588天,实验观察结果可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命名只是方便本人描述用而已。

图3 老鼠数量变化图

阶段A为开始期,4对老鼠被置入实验场地,直到他们产下第一窝幼崽为止,进入阶段B。

阶段B为指数期,这时小鼠数量指数爆发增长,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意外情况。小鼠数量以大约55天的周期翻倍,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小鼠出现了14个育雏集体,对称分布在实验场地内。

图4 14个育雏集体分布与人口


14个育雏集体之间有明显的等级秩序,越高的阶层,活动范围和频率越高,得到的资源越充足,繁殖越厉害,等级越低则相反。这个阶段持续到到315天,此时老鼠大约有620只,进入到阶段C。

阶段C为稳定期,这时小鼠数量增长明显放缓,数量翻倍大约需要145天,然后这个实验精彩的部分就开始了。

首先是随着生存空间的日渐拥挤,小鼠之间针对领地、配偶与等级地位的争夺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开始出现畸变,一些在竞争中失败的雄鼠无法迁出鼠群,只能聚集在场地中央,停止了对于领地与配偶的竞争,刚开始他们会疯狂地互相伤害,身上伤痕累累,可奇怪的是在被别人攻击的过程中,他们没有采取任何的反击,也不逃避,就在那等着被打,在过一段时间后会突然发怒攻击其他老鼠,感觉就像是在单纯泄愤,没有任何其他意义。但是渐渐地,随着聚集的雄鼠越来越多,他们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梳理毛发,有时也会突然发怒,攻击旁边的老鼠,但与其他老鼠之间没有社交行为,连求偶行为都停止了。这些雄鼠被称为“池中鼠(pooled withdrawn mice)”,也就是图2中聚集在中央的老鼠。

除此以外一些竞争失败的雌鼠也停止交配行为,她们则没有像“池中鼠”那样,而是躲在一些偏僻的巢穴和角落,可能是为了躲避雄鼠的暴力行为。

另一方面,占据统治地位的老鼠们生活却并不好过,随着对领地竞争愈发激烈,雄鼠渐渐无法保证领地的安全,他们的雌鼠也暴露在外来的攻击下。雌鼠开始变得暴躁和不安,开始自己保卫领地,变得像雄鼠那样暴力,之后雌鼠生育行为日渐减少,她们开始驱逐未断奶的孩子,甚至伤害幼崽。整个鼠群社会秩序日益混乱,慢慢开始崩溃,连自然性别都出现了混乱。

在第560天,老鼠种群数量达到了巅峰——2200只,相对研究人员估计的上限3840只,这个数量其实还是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但实验的高潮来临了。

以560天为转折点,实验进入了阶段D,这个阶段为消亡期。在1970.3.1观察到最后一只小鼠出生后(没错就是最后一只小鼠),整个种群的繁衍行为基本中止了,虽然在920天左右仍观察到有母鼠怀孕的迹象,但整个种群自此一直没添新成员。整个老鼠种群开始慢慢消亡,有自己领地的雄鼠也开始停止生育行为,每天的活动就是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也从不离开自己的领地,因为身上的毛发梳理得特别好,因此被叫做“漂亮鼠(beautiful ones)”。所有老鼠开始逐渐自发停止一切社交行为,雄鼠慢慢停止了一切暴力和求偶行为,领地冲突越来越少,雌鼠停止生育行为,其他行为跟雄鼠别无二致,就是吃饭睡觉和梳理毛发。

研究人员Halsey Marsden之后将一部分雄鼠放进密度很低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也没有回复本能,还是像在实验中一样,就算是把正常的性成熟的雌鼠跟他们放在一起,他们也没有任何交配欲望。换句话说,他们已经成了行尸走肉,没有任何正常老鼠的欲望了。

在实验的第1588天,实验结束,整个种群只剩下27只老鼠(其中23只雌鼠,4只雄鼠)。

对于整个实验的结果,John B. Calhoun给出的结论是因为作为群居动物,老鼠有自己的社会结构的,每个人各司其职,当老鼠密度太大,社会中的空缺不够,又因为不能迁徙,很多老鼠注定没有机会融入鼠群,导致了激烈的竞争,破坏了老鼠的社会纽带,很多老鼠失去了进行社会行为的意义,除此外激烈的竞争也波及了幼鼠,致使他们还没有发展出复杂社会行为能力的时候就被逐出鼠群,彻底丧失了复杂社会行为能力,最后整个鼠群社会组织彻底崩溃。

但问题在于为什么在自然界中,老鼠种群不会崩溃,而在这种理想的生存环境下就崩溃了?我个人的看法是,相比于实验环境,自然界食物很多时候比较匮乏,同时由于天敌和疾病的存在,老鼠的社会随时面临着外界的冲击,不可能发展到平稳期,社会各个阶层随时都有人死亡,空出位置,如果环境适宜,鼠群膨胀,竞争失败的老鼠还可以迁徙,到外面世界闯荡,这样内部竞争的压力就转移了。

诸位有没有发现这个实验的现象与人类社会人口发展有某种对应关系,也可以大致描述人口发展,只不过这里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经济和科技水平相关。

指数期:例如战争或者国家动乱结束后,百废待兴,经济开始发展,人民的生活压力比较小,市场工作岗位供应充足,上升机会多,这时大多数偏向多生,因此二战后很多国家,如美国和日本,都出现了婴儿潮。

平稳期;经济不可能一直保持快速增长,阶级上升的大门也不能一直大开。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接近科技水平的限制,市场无法再如以前那样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职位竞争就会变得越来越激烈,人民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某些岗位甚至略有回落,同时因为阶级固化,孩子的养育成本会有明显上升(因为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由于生活成本的升高,例如我们中国目前的房价、教育和医疗,以往丈夫赚钱,妻子持家的能保证后代抚养的模式就无以为继了,双方都必须出去挣钱,抚养孩子的精力和投入必然要减少,就像小鼠实验中雌鼠职能的转变,这一点知乎上很多人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这时节制生育反而是明智之举。

消亡期:但如果科技发展缓慢,或者经济萧条,这时整个社会年轻人压力就非常大,因为他们发现就业机会或者说理想的岗位少,很难在社会上立足,这时就会加剧竞争,导致整个社会工作压力明显增大但收入并无明显增长。最后很有可能不少年轻人发现辛辛苦苦,却依然只能原地踏步,出于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在趋利不成的情况下,就有可能避害,即优先保障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去考虑其他如结婚、生育这些成本较高但收益不明显的行为,就像那些无法融入社会的老鼠一样。于是乎整个社会开始出现丁克、单身的现象,例如日本。

按照我的判断,如果生活压力一直居高不下,很有可能消极避世的思想就会开始扩散,影响下一代,作为人正常的社会功能慢慢退化,甚至连性行为都开始明显减少,直到生育行为彻底中止,人类灭亡。

当然你可以认为我们人类社会跟小鼠实验的环境没法比,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们人类社会的条件目前是最接近于小鼠实验的实验条件的。

第一,人类在地球上我可以说是没有像样的天敌的,除了某些病毒;第二,由于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人类目前大部分地区已经很久没出现骇人听闻的饥荒了,且很多地区依然能支持人口的大规模发展;第三,由于现代医疗的发展,传染病的爆发基本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消灭。第四,人类目前居住环境整体还是适宜生存,我们也有很多方法改造环境。总体来讲,除了迁徙这条,其他都满足,当然现在随着全球保守思潮,移民未来肯定是愈发困难的。

我个人感觉人类社会也许像老鼠社会一样,有个社会时钟,一旦时针走到十二点,一切就结束了,但是因为死神的干涉,之前我们一直受制于饥荒、战争、疾病等等,或者大规模移民(如新大陆的殖民,闯关东,下南洋)时针总是从九点被拨回了三点,典型的现象就是中国古代的治乱循环,但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全球政治的成熟,死神的手不再像以前那么有力了而已,我们也因此能窥视到十点的风景。

因此,我判断如果没有科技爆发或者经济大发展,和平条件下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应该是救不回来了。

一些人认为只要中国社会能回到过去那种封建父权社会,恢复过去的生育文化,生育率自然能拉回来,对此我的看法是四个字——刻舟求剑。如果这么执行的话,估计最不想干的不会是女人,而是男人。这不仅是中国这样,而且我认为最接近十二点的国家应该是日本。

但时针会不会回拨,我不清楚,也许只有死神知道吧。

Ps:关于生育率的问题,大家不必太上心,生育率是国家的问题,养孩子却是自己的问题,两边的频道其实是对不上的。不过话说回来,四市七区二十三省的担子也不是布衣有资格挑的。

参考文献:

[1]esa.un.org/unpd/wpp/Map

[2]Calhoun J B. Death squared: the explosive growth and demise of a mouse population[J]. 1973.


6.27更新

首先我非常抱歉,因为原文信息量有点大,我把有些信息搞混淆了,误导了评论,之前阶段C聚集在池中的老鼠应该叫“池中鼠(pooled withdrawn mice)”,不叫“漂亮鼠(beautiful ones)”,“漂亮鼠”出现在阶段D,是指那些有领地但却不生育的雄鼠,这是根据研究团队的Halsey Marsden的论文校核的,目前已订正,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除此以外,我查了其他相关文献,打算补充一些新的资料以及我还没来得及整理的看法,顺便解答一下评论区里一些人的疑问。

Balb C小鼠是一些家鼠出现基因变异后,通过近亲繁殖得到的纯种白鼠,性状极其稳定,因此才用来做生物学实验。它的特点是相比于一般老鼠,它能生育时间要长得多,发育又快,雌鼠三个月就可以性成熟,一个月就能当4到8个小鼠的妈了,因此鼠群膨胀起来特别快,生物专业应该比我更了解。

根据Halsey Marsden的论文,他把阶段D的“漂亮鼠”和“池中鼠”进行了生理检测,发现“漂亮鼠”相比于“池中鼠”,其去甲肾上腺素酶含量要低得多,肾上腺素要低,因此暴力行为要比“池中鼠”少很多。同时他在阶段D时将两个人口下降得比较慢的巢穴中的16只雌鼠,8只雄鼠,放回正常的低密度的小鼠种群中去,情况依然不见好转。雄鼠的行为之前已经提及过了,雌鼠的行为则更加令人困惑,她们似乎已经不知道如何交配,如何养育后代了,两个月内只有一半的雌鼠怀孕,怀孕的雌鼠不知道怎么搭建舒适的巢穴,其生下的后代,死亡率极高,大约100个后代只有5个能活到14天。

对此我的看法是,生物的本能是趋利避害,争夺领地和配偶,繁殖后代为趋利,逃避敌人,苟且偷生为避害,在这种高强度竞争环境下,趋利的成本太高昂了,所有老鼠都在避害,但长时间的避害似乎在老鼠心理层面(虽然这听上去不太可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年纪越小造成的伤害越深刻,导致其社会能力的衰退甚至丧失。

评论区一些人提到的行为沦丧(behavioral sink),更早在John B. Calhoun在196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提及过,不过论文中的实验规模只有四个饲养室,种群数量也就百来只,实验规模和实验跨度远不及这个实验,不知道这能不能算这个实验的重复实验。

1962年的小鼠实验场地图

实验更关注种群密度对于小鼠行为的影响,比如雌鼠行为的畸变,繁育后代能力的下降,但也讨论了种群消亡的可能性。

雌鼠行为前后期对比——上为前期雌鼠,下为后期雌鼠

实验其他的现象相比于1968年的并没有太大区别,但作者在论文中提及了雄鼠的行为沦丧,例如竞争失败的老鼠聚集在底部,他们似乎失去辨别性别的能力,与不在发情期的青年鼠(无论雌雄)发生同性性行为,发展出了一个同性性行为团体。

这就是目前我能找到的其他文献,如果还想知道更多的实验细节,链接如下:

[1] Marsden H M. Crowding and animal behavior[J]. 1972.

psycnet.apa.org/record/

doi: 10.1037/10045-001

[2]Calhoun J B.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cial
pathology[J]. Scientific American, 1962, 206(2): 139-149.

jstor.org/stable/pdf/24

最后我在补充说明一下我关于目前世界人口的一些看法,如果人类社会跟小鼠社会没有本质区别的话,那么我认为世界上还是有地方尚未摆脱饥饿、贫穷与战争,生存环境离实验的要求还是比较远的,因此整个人类不同地域的社会时钟应该不是同步的,有些可能刚刚拨回去,有些可能都要到11点了,整个人类自然消亡应该是不太可能的,但一些地区先于其他地区自然消亡还是有这个可能性的。

目前我认为最接近十二点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自是不用多说,即使是“失去的二十年”,糊口还是很简单的。同时日本还是个社会结构很封闭的国家,移民比率极低,2011的统计显示为1.1%,应该是我知道的最接近小鼠实验的国家了。

纵观整个日本社会,不婚不育开始愈演愈烈,已经不能用个体差异来解释了,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已经描述了一个“丧失物欲和成功欲”的世代——年轻人保持低消费习惯,1000日元过一天的人比比皆是,不愿担负债务,不愿努力工作,在自己的“小确幸”中消磨时日。其实日本是个有生殖崇拜传统的国家,文化的因素并没有阻止社会时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结婚生子,结了婚的也在不断推迟生育,就连性生活频率也在下降,此后日本政府也不是没有通过财政手段挽救生育率,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我不负责任地猜想一下,如果保持现状,到团快世代凋零后的一代人内,日本政府还没有解决生育问题,那么大概率日本就失去了自救能力,除非有强大的外力介入,日本很可能会成为第一个自然消亡的人类种群。

再谈谈目前和平情况下的自救方案。

关于通过政府财政挽救生育率,用逻辑推理想一想,如果补贴力度大,能覆盖普通人生育的成本,那很有可能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如果补贴太低,那就起不到明显效果,如果用不生的人的钱去补贴生育的人,结果就是在转移生育意愿,整体还是没变,除此以外还有执行的问题。这个问题就跟让赫拉克勒斯举起自己没什么区别。当然这只是个不严谨的论证,最好用相关数据和统计学工具来论证。

关于文化拯救生育率的问题,我认为文化是特定现实环境下的行为范式,不能脱离现实情况谈文化,如果环境发生了巨变,文化必须发生转变,否则有可能带来负面效果。现在养育成本升高,让女人像以前三从四德,脱离生产,那么男人肯定无法承受重担,最后生活质量会急剧恶化,甚至可能大部分男同胞注定单身。

最后,我的回答只是提供一个另外的角度看问题,现实是否真会如我想的那样,只有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评论区的疑问,如果之后还有空的话,我会尽力找下有关文献解答一下你们的疑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