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第一眼就感到震撼的图片?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黄绿蓝   2018-9-20 02:07   45034222   8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正序浏览
8#
alex宋  1级新秀 | 2018-9-20 02:08:04 发帖IP地址来自
来自中国摄影师高荣国的作品《孪》










历经半生,双胞胎不再一样。当年阿妈给我洗了两次澡却没给你洗,邻居们也经常把我认成你,如今你已经没有挺直的背脊,我消瘦,你也不丰腴,脸上都是岁月的乱笔,最怕就是,我还在,却没有你。
7#
黄鹏飞  2级吧友 | 2018-9-20 02:08:03 发帖IP地址来自
卢沟桥事变爆发,一队士兵从宛平城紧急奔赴战场…
这是我看历史教科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这些士兵心里应该清楚他们这一去是九死一生吧。正是有千千万万明知必死仍无畏抗击的无名英雄,我们国家才能最终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从1840年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6#
Dr.Yan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02 发帖IP地址来自

by James Stanfield

1987 年,波兰著名的外科医生Zbigniew Religa在完成了一台耗时23小时的心脏移植手术后,仍守候在手术台边,密切关注着生命监测设备,而他的助手由于疲倦已经蜷缩在墙角边睡着了。

==

这张照片非常有名,是「国家地理」100张最佳照片之一

国家地理的网站上是这么写的

-he got the perfect shot. He’d captured the anxious eyes of Dr. Zbigniew Religa tracking the vital signs of a heart-transplant patient. “I never let him out of my sight, never turned my back on him,” he says. “This was the payoff.”


-It was 1987, in an outmoded operating room in post-Soviet Poland. Stanfield was looking for an image that would portray the critical state of the country’s free health- care system—and that’s exactly what he got.


-His lens not only focuses on a dedicated surgeon’s eyes, but also on a patient hooked up to technologically outdated equipment. Stanfield also includes a weary staff member (far right) sleeping after assisting Religa with two transplants during an all-night session. “Each of these elements,” says Stanfield, “gives dimension and drama to the photograph, while helping tell a story.


-“In this day and age you need more than a pretty photograph, you need information,” he adds.


-But before a photographer can get that kind of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put in a lot of time. Stanfield studied Religa carefully, established a bond of trust, and then assumed a quiet presence in the surgeon’s surroundings.


-“My skill probably lies in my ability to enter into the flow of people’s lives,” he says.

====

2009年Religa医生去世,享年 70 岁,照片中的另外一位主角,手术台上心脏移植成功的老人Tadeusz ytkiewicz依然健在,已经82岁,他曾经三次心脏病发作,情况严重。因为当时已经61岁高龄,之前没有在这个年龄段成功移植心脏的先例,没有医生有胆量做这个手术,最后Zbigniew Religa接下了他并完成了手术。


==

2014年有一部关于Religa大夫的影片

心脏移植医师 (豆瓣) ,翻译过来,片名应该叫「神」(Bogowie)


主演Tomasz Kot和当年的Zbigniew Religa简直就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

更多内容,在 微信公众号:pianjianzhiren(偏见职人)

5#
一颗陀螺  4级常客 | 2018-9-20 02:08:01 发帖IP地址来自
2008年4月,在英国特拉法加广场,藏独分子在喷水池上展开“雪山狮子旗”。一名80后中国学生跳进了冰冷的水池,挥动着国旗压住藏独的势头。
第一次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作为一名同样的留学生,被深深震撼到了。




-------------------------------------------------------
20170113
没想到简单的一张图能获得那么多人的共鸣,点开来的时候确实吓了一跳。在国外那么多年,看过很多人或者事,也成长了许多。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的很有道理。
【我们的敌人永远不是那些对中国有偏见的外国人,而是那些向外国人传递虚假信息的人与媒体,这类人群与媒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反而是我们中国人。】
所以我每次有日本朋友跟我说关于中国的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会抱着耐心与理解好好的回答他们,告诉他们我看到的中国。
他们说的最多的就是:原来如此啊!这跟我以前听说的不一样。

近代史也好党政问题也好,中国这几年确实强大了,变化非常大,应该得到尊重。
爱国犹如爱自己的母亲一样,母亲偶尔也会有不好的地方,但你永远是他的子女,不管在世界的哪个地方。也许正是因为我也在海外,所以看到这张图就特别的感动,能真正为自己的国家站出来的人能有几个。所以不管观点如何,我们都应该佩服他用自己的方式维护祖国尊严的勇气。
4#
杭州陈冠希  3级会员 | 2018-9-20 02:08:00 发帖IP地址来自
刚刚火车上发生的一件事情,我用手机拍的。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孩子在火车上,火车的位置很空,都可以躺在连排的座椅上睡觉了。这个伟大的母亲为了让年幼的孩子可以睡的更舒服,就让孩子单独躺在一排,但是又怕孩子半夜会摔倒,于是拿了列车里装垃圾的小盘子垫在屁股底下,然后靠着她的孩子身边。真的很感动,好几次火车的颠簸,把这个母亲震醒,她的第一反应是回头看下她的孩子,然后才安心继续睡觉。

手动分割线

知乎小透明 居然被这么多人赞了 受宠若惊 那我再继续上几张图 也是在火车上拍的

分割线

一下子发现破1K了 我是不是被哪个大V宠幸了啊!
女子本柔 为母则刚,很喜欢评论里面这句话。很多朋友说是怕孩子被抱走也很有道理,因为这个火车中途有颠簸,这个母亲被弄醒了,第一反应是看着自己的孩子,然后才敢继续休息。
关于肖像权,我不太想打马赛克,因为我觉得这个是正能量,我拍完照也告诉过她们,经过她们同意了,不算侵犯肖像权吧(我是法盲)

分割线

这个母亲确实坐的是火车上小盘子,可能知乎上很多壕不懂,就是拿来装垃圾,瓜子壳之类的。大家眼神真好 服!

一下子发现还被好多人关注了,我怕让关注我的朋友失望了,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让我都有点诚惶诚恐了。

再次分割

我仔细把所有评论都看完了,有几个朋友评论里面告诉我 不做商业用途不算侵权,感谢。另外我上午也把正脸的一张删掉了。
太多赞了 我都不敢相信!!!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 ,回答了这个问题,居然从4个粉丝,一下200多,受宠若惊啊。
提一句,有没有杭州的同学 欢迎找我拍照 只要是知乎的 不收费!(然而技术不咋样 怕被喷)
最后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3#
周冲  3级会员 | 2018-9-20 02:07:59 发帖IP地址来自

01

饥饿的女孩

摄影师因为这张照片自杀了

获1994年普利策新闻奖

秃鹰静静盯着赤身裸体的小女孩,时刻等待着下一秒即可享用的“猎物”。

这是非洲大陆最绝望的写照----以最直白的方式颠覆了人们对饥饿的认知。1993年,苏丹陷入令人恐怖的大饥荒中,荒凉的土地上除了枯黄的杂草就是累累白骨。

南非摄影师凯文·卡特因这幅照片声名大噪,同时,也引起了争议,有人指责他只为拍照却不去救助这个快要饿死的孩子。

凯文迫于舆论的压力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自杀身亡。

他在生前留下的字条上写道:“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


2

他们的差距比人和猩猩还大

获1982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不知道多少父母看到这双手会酸楚,这是一只乌干达儿童的手。

非洲连年的战乱与饥荒在这只小手上的显现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相比之下,西方传教士的救助之手反而让人无所适从,同时也使这张照片的意义不再局限于通过灾荒细节反映非洲问题。

这只充满好奇、主动伸出的白人的手象征着富裕的西方。发达与落后,富足安定与贫困动荡,这样强烈的对比很容易引发人道主义的道德问题。

看着这张照片,我们想起平时浪费的粮食是否会心生愧疚呢?


3

母爱

大爱与大恨,这是对人类现状的控诉

孩子永远是妈妈的天使。温暖的光照进来,时间仿佛静止,只看到慈爱永存。这种爱与恨的交织正是对人类现状无声的控诉。

1972年,著名摄影家尤金·史密斯在日本九州熊本县的渔村拍摄了这张照片。

20世纪60年代,该地区的水域被重金属汞严重污染,导致先天性水俣病婴儿的增加,照片中这个名为智子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

这场日本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污染事件,折射出经济腾飞时期伴随的经济畸形增长及环境污染问题。

尤金·史密斯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历时3年,用震撼心灵的画面揭示了当年的人为惨剧,也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环保事业的高度关注。


4

悲伤

羊全被撞死了,一家人怎么活

小男孩不知所措的哭了,因为他们家的六只羊被肇事逃逸的计程车撞死了。也许他还小到不懂生活的意义,但他知道,这六只羊是他生活的全部——现在却都没了。

很显然,这飞来的横祸对一个捉襟见肘的农家来说,不啻为一次巨大的打击。

这张令人心碎的照片也让人不禁为孩子和他家人的命运担心。

所幸的是,照片自刊出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收到了民众给小男孩的7000美元捐款,算是弥补了他的损失,也给了阿拉德——照片的拍摄者一丝慰藉。


5

奥马伊拉的痛苦

生命最后的目光

获1986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这是一个小女孩即将死去的瞬间:她的双手泡得浮肿发白,瞳孔渐渐散开。她在泥石流中顽强地挣扎了60小时。
照片里她正用生命最后的眼光苦苦望着我们......

1985年11月13日,沉睡了多年的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突然爆发,山上的积雪融化后夹杂着泥石流顺坡而下,几乎吞没了附近的阿麦罗镇,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

火山爆发后的第三天,法籍摄影记者富兰克·福尼尔赶到现场采访,他在一个废墟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名叫奥马伊拉的12岁的小姑娘。

人们用清水为她冲洗头上的泥沙,喂她水,并设法将她救出。但是,在水里挣扎了将近三天的她,心脏已十分衰弱,最终停止了跳动。


6

不再醒来

一张照片让欧洲打开了迎接难民的大门

愿天堂没有离乱。

这个溺水身亡的幼小难民面朝下趴在冰冷的沙滩上,无情的海浪拍打着他小小的身躯,他再也不会醒来。

他和家人从战火纷飞的叙利亚试图偷渡到希腊,为躲避IS的迫害而逃到土耳其。结果不幸沉船,全家人只有爸爸得以存活。

这张照片迅速传遍欧洲国家的社交网站,彻底刺痛了全世界民众的心,也唤醒了所有人的良知。

最终,欧洲打开了迎接难民的大门。


7

相差半厘米的抚摸

多想抱抱你,多想和你在一起,让我们永远不分离

为了躲避战火,一名男子费尽周折,终于把妻儿送上了远离萨拉热窝的汽车。车上的母子俩伤心欲绝,他们明白,也许这将是他们和亲人相见的最后一面。

照片显示的是在南斯拉夫内战期间,一名男子将手搭在汽车车窗上,与他的妻子和儿子告别,汽车将把他们运离被围困的萨拉热窝。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南斯拉夫作为一个国家的解体,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和领土问题也公开激化,最终导致了欧洲自二战以后最大的战争。

重要城市萨拉热窝成了一个冲突中心,市民对痛苦的处境无能为力,就像这位父亲,面对不知何时再见的妻儿,也只有将玻璃窗按得更紧。


8

博帕尔的控诉

他死不瞑目的眼睛震撼了全世界的心

获1985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我不敢看,这双圆睁着的受到致命伤害的眼睛——他死不瞑目啊!
微微启动的嘴唇似乎还残留着他临终时的呻吟与控诉。

摄影记者的心被震动了,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评委们的心被震动了,全世界读者的心也为之震动了。

1984年12月3日,美国在印度中部拥有70万人口的博帕尔市开办的联合碳化物公司的一家农药厂,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毒气泄漏事故。

印度籍摄影记者帕布劳·巴塞洛缪在这一严重工业灾难中拍摄了许多照片,可是他自认为只有这张掩埋中毒致死的孩子的照片,才称得上是博帕尔大灾难的象征。


9

悲伤的寡妇

你走了,只留下了腐尸和白骨

1969年越战中,一位越南顺化的妇女手抚丈夫腐烂的尸体,悲声痛哭。

一年前,这里发生了一场惨无人寰的屠杀,成百上千的人在黑暗中被敌人捆送到乡村杀戮、掩埋。

挖出的尸体早已腐烂,化成累累白骨。

悲痛欲绝的人们凭装束、饰物辨认死去的亲人。

这是最著名的越战照片之一。

拉里·伯罗斯是在越南工作时间最长的新闻摄影家之一,他1962年来到越南一直工作到1971年不幸殉职。

起初,他赞成西方的武力干预越南内战,但战争的无情让他产生了怀疑。

在1969年9月19日的《生活》杂志上,他自撰图文,将这份怀疑公之于众。


10

苦难

一位索马里妇女抱着她饿死的孩子走向坟墓

获1995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1992年,索马里正发生着无法控制的饥荒。

把孩子送给土地这一庄严的行位表现了人类对土地的信仰,其间充满愤怒、绝望、痛苦,却又让人尊敬和充满希望。

发自内心甜蜜的爱和对死亡的接近,因为饥荒而变得富有悲剧性。

这幅照片反映了世界所遭受的痛苦和灾难,也反映了人类的信心和命运。


11

哺乳的母亲

他们这样活着,我们的心灵都被撕碎了

婴儿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只是用力吸允着母亲干瘪的乳房。

当1967年比夫拉战争引起的饥荒和大量无辜平民死亡后,非洲的饥荒第一次被报道。

现在我们知道这次饥荒不过是几次类似灾难中的一次,如果我们吸取教训,那么是不是1974年、1984年的埃塞俄比亚饥荒和1992年的索马里饥荒就能避免?

如果北半球能把注意稍多一点放在这类事件上,那么是否会避免历史的重演?


12

母亲的悲伤

五个熟睡的孩子就这样被活活埋在瓦砾堆中

获1984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1983年10月30日凌晨5点,土耳其东部发生了里氏7.1级的强烈地震,147个村庄毁于一旦,1336人丧失生命。

地震发生时,37岁的厄泽尔太太像往常一样,正在和她的丈夫一起挤牛奶,因而幸免于难。

可他们的五个熟睡的孩子却全部被活活埋在瓦砾堆中。

记者捕捉的是5个同时丧生的孩子从瓦砾堆中被挖出后陈放在父母面前,正要全部被埋进墓穴的那永别的瞬间。

中年丧子是人生的最大悲痛之一,而这位37岁的妇女一次丧尽全部子女的痛更是痛不欲生。

她左手抓住丈夫的腿,那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了。

身后的背景告诉读者,这里承受同样灾难的不止他们一家。


13

父亲的悲哀

卡车撞死了我的儿子,我该向谁诉说

获1966年普利策新闻奖

一位越南父亲抱着被卡车轧死的孩子对路过的士兵诉说着。

这是一张极其悲惨的战争照片,它或许说明,这位越南父亲毫无作用的苦苦乞求只是他深切悲哀的证明罢了。

然而,这张照片要展示的不仅仅是路人和一卡车伤兵。站在地上的人神情悲伤地和一个没戴帽子的下士交谈,那个下士同情而无奈的动作引得车上的士兵纷纷探过头来。

总之,照片拍摄者捕捉、制造了这样一个场景:卡车驶过农家附近,撞死了农人的儿子。装甲车后面那座农舍在照片中暗示了这位父亲的身份,死去的可能是他唯一的儿子,谁能理解他内心的剧痛呢?


14

被化学武器杀死的婴儿

这个孩子在她父亲死前就已经在抽搐中痛苦地死去了

获1988年世界新闻摄影大赛奖

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村庄被伊拉克的化学武器袭击。在惨死的人群中,一位父亲至死还紧紧抱着自己出生不久的婴儿,这个孩子在她父亲死前就已经在抽搐中痛苦地死去了。

库尔德是一个不幸的民族,在伊朗,他们因信仰不同而被政府镇压。

两伊战争时,伊拉克人也将他们当作打击对象。

照片的拍摄者在库尔德人的村庄被伊拉克人的化学武器袭击几天后赶到现场,事后他回忆道:

“这个小小的村庄弥漫着化学毒剂和腐败尸体混合而成的令人窒息的气味。这个库尔德人村庄中再也没人在意这种气味了,因为他们都已在窒息中死去了。这种恐怖简直令人发疯。

当你看到那些身上沾着有毒的尘埃抽搐而死的人脸上的痛苦表情时,你可以想象他们在生死之间挣扎时的惨痛。

在我看到一位年轻的库尔德父亲至死紧抱着他死去的婴儿时,我感到自己快被撕裂了,以至很久无法按动快门。”


15

苍蝇的盛宴

他接近死亡的身体变成了大群苍蝇的食品

这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难民营里的孩子,他实在虚弱到无法起身去寻找食物了。他接近死亡的身体变成了大群苍蝇的美食。

1984年开始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几乎将这个国家的所有人变成了流亡异国的难民。

照片的拍摄者于1986年来这里做跟踪报道,他写道:

“在成片的临时搭建的窝棚里,挤满了完全绝望的人……几天才能有一碗稀汤,饮水处几乎变成了粪池,根本没有药品,这一切让难民营里的小孩几乎100%死亡,年长的也只能挣扎求生。

在这里,他们已经将一切可吃的东西全吃光了,包括昆虫,唯一的例外是苍蝇。这里是苍蝇真正的天堂,它们包围了一切:腐烂的尸体,恶臭枯干的活人。

你无法躲开它们密不透风的攻击,只能任由它们在嗡嗡声中吞噬你。然而,在我们生活优裕的世界里,几乎没有谁在乎这些事。”




关注一个再走呗!

2#
尚品宅配  3级会员 | 2018-9-20 02:07: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中国,有这样一群90后,他们生活在海拔4655米的雪山尖上,每日面对的是零下20℃的冰天雪地,以及四周近乎垂直的万丈悬崖,但即使是这样环境,有人却毫无怨言的坚持了9年。


他们就是来自驻守在海拔4655米,被誉为“云中哨所”的詹娘舍哨所戍边官兵。


下面这组照片,是央视记者在2017年3月12日拍摄的,这让人对高原官兵所处艰苦环境,印象非常深刻。

返程途中遇风雪,官兵面罩结下冰凝


3月12日,詹娘舍哨所的通信线路突然中断,哨长李玉成紧急带领4名官兵对线路进行巡线排查。

海拔4655米的“云中哨所”詹娘舍


3个小时后,四人找到线路断点并进行了维修,但在线路畅通后,一场来势凶猛的大雪阻挡了官兵们返程的道路,考虑到安全问题,四人只能就近避雪。

哨长李玉成通过电话向连队报平安
服役9年的班长马关敬,正在用压缩饼干补充体力


2个小时后,雪势有所减退,四人决定返程。但这时路上的积雪已没过了膝盖,致使整个行进过程极为艰难。


一路上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冰渣子,打在他们的面罩上,风雪大时连睁眼都非常困难,这时只能靠着有经验的班长马关敬在前带路。

夹着冰渣的大风迎面吹来
防寒面罩上厚厚的凝冰


本身山路就特别窄,而且部分路段的铁栏杆又损坏掉了,加之积雪又没过了膝盖,完全不知道脚下的情况,只要稍不小心就可能坠入一米外的万丈悬崖。

班长马关敬在前方探路
为了安全,官兵只能紧贴着山壁前进
航拍照片:红色线为铁栏杆,黄色框为詹娘舍官兵。


四人从上午10时出发,最终于下午19点平安返回“云中哨所”。从维修点到哨所,有近10公里的山路和500米的海拔落差,但这10公里,却让四人用去了整整9个小时。


央视编辑安静雯这样评论:

“请记住他们风雪中的身影,青春无悔,风雪为伴,同样的年华,却是不一样的生活,此刻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雪山与静默。”


--------

下面这组照片是截取的《军旅文化·大视野》部分镜头:


这个镜头在我们北方人看来,这不就是铲雪嘛,冬天谁还没有扫过雪呢~


而对于詹娘舍的官兵来说,看到的却是一名战士的无畏与担当!


下面换成无人机的镜头。班长马关敬是在“云中哨所”的屋顶上扫雪,而哨所下面就是万丈悬崖,他迈出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在用生命做赌注。但是屋顶铲雪的工作,马关敬9年来从未将其交给其他年轻的战士。

马关敬


海拔,在词典里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名词,然而在这里却有着与生命一样重要的特殊含义。正是有那么一批人无私的付出,我们才有了今日舒适的生活。


最后来个靓照,我觉得这群95后可比小鲜肉们帅多了!



内容参考文章:

边防军人:流动的丰碑 - 中国军视网

作者:李西

《军旅文化·大视野》边塞文化·生命的高度

来源:央视网




------免费设计---分割线------

  • 领取家装免费设计,设计不花一分钱;
  • 10000套家装案例,秒变居家达人;
  • 15种巧妙方法,让你家再大20㎡。

戳这里:领取全屋免费设计名额

1#
Nulli Cedo  4级常客 | 2018-9-20 02:07:55 发帖IP地址来自

1960年,战斗民族27岁的南极科考队随队外科医生Leonid Rogozov,也是队中唯一一个医生。忽然有一天发起了高烧,右下腹疼痛,的他马上诊断了自己得了阑尾炎1960年,帮助远在千里,没有人可以救他,除了他自己。

“我一夜没有睡,疼痛如同魔鬼” 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但是我不能放弃”

他周密计划了如何自行做这个手术,并让两个队友做他的助手。科考队队长也在房间内,以防没有医学背景的助手晕倒

“他的症状如此的严重,他甚至告知了助手如何给他注射肾上腺激素,并进行人工呼吸”

全麻是不可能的,他仅在腹壁上注射了局部麻醉药品Novocaine

他一开始计划了使用镜子的反射来获得更好的暴露,但是镜像影响了他对空间的感知,最后他只用触摸来进行寻找解剖位置,没有手套。手术最后最紧要的时刻,他甚至几乎失去了意识。

“出血很多,但是我按部就班,打开腹膜,我不小心损伤了盲肠,必须要修补,我的头越来越昏,每五分钟我就要休息20-25秒钟”

“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该死的阑尾,我看到了尾部黑色的斑点,这意味着再过一天它就可能穿孔了”

但是他没有失败。两个小时,他终于缝上了最后一针

在吃下抗生素和安眠药后,他沉沉睡去

两周后,他回到了他的工作岗位。

(本文节选并由本人翻译于BBC杂志文章The man who cut out his own appendix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