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经验是利用好输出把读到的内容提炼一遍。
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给其它人,本来就是刻意练习提升学习效果的黄金法则,如何用更简单,更精炼的表达把自己读到的观点传递给他人,这个过程就是建立知识间联系,把读到的信息变成自己的东西,精炼,内化。
Non-fiction都是以某个话题展开,太适合跟知乎搭配一起食用,我用知乎,收获最大的就是各种精彩绝伦的问题,我带着这些问题读书,试着去书中寻找解答问题的素材,再通过提炼这些素材,返回知乎回答曾启发我的那些问题,反馈提问者给我的启发。
- 读Dopamine Nation,网络小说看多了,会对人生有什么负面影响?
- 读Atomic Habits,如何评价「原子习惯」这本书(Atomic Habit)?
- 读Digital Minimalism,不刷短视频、不看碎片化信息,纯看书会和社会脱节吗?
- 读Ten Arguments For Deleting Your Social Media Accounts Right now,很奇怪,为什么网上多的是不婚的人们,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朋友们都排着队结婚生子?
- 读River Town,中文好高级但总有人说英语最高级,但他自己也没学会英语,学英语总是吐槽英语什么鸟语,这么双标?
书里读到的东西,是素材,当我利用这些素材来回答知乎的问题时,评论区的engagement会给我很好的反馈,其中不乏锋利的批评,这些批评能带给我新视角,同时能让我想起书中读到自己不曾提到的东西,互为补充,能让自己消化更多。
还有一点就是:勤记笔记。
![]()
读一本书,遇到觉得日后会用到的素材,都会摘抄。
![]()
像我很喜欢在参与乔布斯跟Apple的讨论,却总是记不住Apple的那些高管名字,记录一页笔记,随时能翻到,比Google强。
之前读Steal Like an Artist, 这本书最厉害的地方是形式跟内容的统一,nothing is roginal, 此书有近一半的内容是quotation,按公众号的审核标准作者要被判“抄袭”;可正是这种东拼西凑的形式完美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没有什么是原创,人类的知识结构就是这样组成的,所有的表达都是复读,但复读不是照读,是有选择性的重述,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创作。互联网时代,不要拿自己当读者,越早进入作者视角,越能享受阅读,越能享受创作;别把它看成高不可攀,人人都复读,人人皆创作。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said has already been said. But, since no one was listening, everything must be said again.
公众号:姜大白,搜索关注一下对我帮助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