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书」的「卷」是怎样一个单位?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5 09:18   5587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9:18:19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可以把它念成卷(三声)啊,这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计量单位吧。以前写书都是写在布上或者竹片上卷起来,那就是一卷啦。一卷书的内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章或节,至少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片段吧。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9:18:18 发帖IP地址来自
过去没有纸张的时候都用竹简~~用麻编成然后卷起来就叫一卷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9:18:17 发帖IP地址来自
清代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解释书称“卷”时说:
卷子因于竹帛之帛。竹谓简,帛谓纸也。《墨子》云:“以其所行,书于竹帛。”《汉书·东方朔传》:“箸于竹帛。”王充《论衡》:“短书俗记,竹帛胤(俗本作乱。)文,非儒者所见,众多非一。”是竹帛本汉时通用物矣。帛之为书,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凡古书,以一篇作一卷。(《汉书·艺文志》有称若干篇者,竹也。有称若干卷者,帛也。)如《六经》汉人注本,皆小题在上,大题在下。(如《易》首《乾卦》。《书》《尧典》在上,《虞书》在下。《诗》《关雎训诂传》在上,诗名在下,皆是。)果为通连,则当大题在上,小题在下矣。卷之心必转以圆辊,两头稍长出于卷,馀出如车轴然。《隋书·经籍志》云:“炀帝即位,秘阁之书分为三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绀琉璃轴,下品漆轴。”《旧唐书·经籍志》:“集贤院御书,经库皆钿白牙轴,黄缥带,红牙签;史库钿青牙轴,缥带,绿牙签;子库雕紫檀轴,紫带,碧牙签;集库绿牙轴,朱带,白牙签。”盖隋唐间简册已亡,存者止卷轴,故一书又谓之几轴。(韩愈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三万轴即三万卷也。)其卷长短随其纸料,亦便于杂钞。吾尝谓《吕氏春秋》每卷月令十二纪后,杂入他文四五篇,其义绝不可晓。后始悟所书月令后有馀幅,故以他文接钞。迨改为刻本,遂仍其旧。又悟大小二《戴记》之分析,初本无所去取。特兄弟分执数卷,习之日久,各自为学。而小戴先列学官,大戴遂微。然观大戴三十九篇中,又杂出《曾子》十篇,益信古人钞书,取便诵习。自卷并为本,此义益无可考见矣。

也就是说,书称卷,是和当时的书写载体有直接关系的。写在帛上,“便于舒卷,故一书谓之几卷”。因为帛上能够写的内容有限,所以往往“以一篇作一卷”。简单来说,就是一卷帛上面往往只够写一本书的一部分,一个章节,这叫一卷。叶德辉说,有的时候为了凑够长度,会加一些不太相关的内容进来(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这里不讲)。
卷的形式是什么样的?“卷之心必转以圆辊,两头稍长出于卷,馀出如车轴然。”上面已经有朋友给了图了。通过叶德辉的引文可以看出皇家藏书是很精美的。
因为早期书籍十分珍贵,占体积也比较大,也是散装的(好几卷才一本),古人看书、抄书,也不一定看全本,经常只看其中的某几卷,皇帝此书也很多时候只赐一本书的某几卷(具体例子一下想不起来了,但是不少)。
宋代以后随着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纸本书逐渐取代了其他形式。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宋代以前已经开始,这里不是重点不讲,重要的是因为过程缓慢,所以原来的形式在书写载体改变的情况下依然被延续了下来,即使纸质书已经是一本一本的了,里面分章节依然是卷一、卷二……
一卷书多少字?这个是不一定的,不能取平均数,早期卷的长度因为内容不同(公文性质、经文性质等等)长度也有变化。特别是纸质书的卷更加混乱,有长有短,能确定的是同一本书各卷长度是大致相同的。
卷和篇、章之类相关概念的关系?纸质书流行以后,卷和篇、章之类概念在使用上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但也有例外,第一应始终记得纸质书不是一下流行起来的!第二是总有人喜欢复古。在纸质书流行以前形成的材料中,他们是有区别的。卷是单纯形式上的,与内容关系不太大,所以可能几篇、几章为一卷,或者几卷为一章,都有可能。册和卷早期类似,纸质书流行后,册很多时候变成和本类似的概念了。
概念上的混淆,很多时候是把历时性的变化放在共时平面进行考察了,叶德辉说“自卷并为本,此义益无可考见矣。”可见变化在什么时候发生、怎么发生,其实很多古人也不太清楚。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9:18:16 发帖IP地址来自
卷的来历,可谓童叟皆知,古代书籍右起竖排,卷起收藏摊开阅读。
过去说一卷书的频率就跟今天说一卷纸差不多。

当初我主要是想问两点:
一是为什么古人要用「卷」这个单位?
二是「卷」这个单位到底多大?
其实我现在所知的,并不比两年前提问时多多少,我只是把自己的一些粗浅的观察分享出来。

一卷纸是多少纸,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所幸古人不像我们这么随意,一卷书还是有个大体区间的。古人为什么要用「卷」,恐怕原因也在于此。限于排版技术,古代每部书的「总字数」也许不容易像今天这样轻易得出,但不要紧,知道了卷数,你也会大概知道这部书有多少内容,需要多少时间看完。不像今天,书不分厚薄都是「本/册」,你说你一个月看了五本书,没准还不及我一本的阅读量咧。

以下是一些正规古书里「卷」的规模。
イ、吕氏春秋,秦代奇书,「一字千金」的典故就来自这里,笔者估算足本每卷约八千字
ロ、淮南子,成书于西汉,每卷六千多字
ハ、史记,52万字,130篇,通常认为是130卷,则每卷四千字;可见古人有时会把一整部书里的「篇」与「卷」等同。手边中华书局无注释版书页内标着740千字,看来标点多出了42%,加总后每卷五千七百字。
上边吕氏春秋26卷、160篇,那么问题来了,除了「卷」之外,古代的「篇」又是怎样一个单位?其实很简单,跟今天的「篇」一个意思,作者觉得一摊字码完了就是一篇,长短随心所欲。
假如我是司马迁之后唯一拥有史记的人,那么我把每两篇合为一卷出版也可以,这样每卷就是八千字;甚至每三篇合为一卷,每卷一万二千字,这个规模与后边的佛经比起来,也不算出格。可史记他就是130卷,这个数字仅仅取决于当时他恰好用了某种规格大小的书写材料;我要穿越回去送他长度能容纳双倍文字量的上好绢纸,那么今天的史记可能就会标注为65卷了。
ニ、包括史记在内的二十四史,3213卷4000万字,平均每卷一万二千字
ホ、昭明文选,60卷60.8万字,平均每卷一万字
ヘ、全唐诗,900卷1500万字,每卷一万七千字
ト、有数据说白氏长庆集75卷不含标点的统计是每卷两千九百字,我把手边txt格式白氏长庆集(含标点和少量空格)打开看了一下,每卷五千九百字
チ、上座部核心经典阿含经中的杂阿含经,每卷一万一千至一万二千字(含标点)
リ、大乘佛教核心论典之一的大智度论,每卷一万至一万二千字(含标点)
ヌ、唯识宗佛教核心论典之一的瑜伽师地论,每卷七千五至一万一千字(含标点。以上三部经论都是在M$ Word里细细估出的)
ル、宋朝司马光的资治通鉴,294卷398万字,平均每卷一万三千五百字,看到数字我想这一定是猴子搬来的棒棒……不知何故网上都是含糊说通鉴有300+万字却无确数,我手边的中华书局版四册32开本只有原文,扉页写着字数3980千字,但这个版本添加标点了,若按史记42%的溢出率扣除下来居然不到300万字了,可见通鉴的句子比史记长,扣得少
ヲ、四库全书,79337卷9.97亿字,每卷一万二千五百字
ワ、古今图书集成,收典籍一万五千多卷,一亿四千四百万字,分装成五百七十六函,合每卷九千六百字(或更少)
カ、新教徒的圣经(这个不是中国的古书),旧约929章706875字,新约260章224823字,合计66卷931698字,每卷一万四千字
ヨ、全宋诗(这个不是古书),72册3785卷4000万字,每卷一万又六百字
タ、另有一些我无意中看到的数据:
《荒政辑要》9卷,卷首1卷,82500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2卷,13171字;
《高僧传初集》15卷,卷首1卷,156327字;
《维摩诘所说经注》8卷,85418字;
《庄子内篇注》4卷,66315字;
《大乘起信论直解》2卷,43029字;
《成唯识论述记》60卷,580776字;
《禹贡揭要》1卷,17766字;
《花间笑语》5卷,48240字;
《榕郡名胜辑要》3卷,47520字;
《唐陆宣公集》24卷,约18万字;
《增订愿体集》4卷,卷首1卷,附经验良方1卷,58464字;
《易成方》2卷,30720字;
《东京梦华录》10卷,30000字;每卷三千字,是我所知的下限
《汉隶辨体》4卷,91476字;每卷两万三千字,是我所知的上限
《破邪论》2卷,24757字;
《文心雕龙》10卷,50000字;
根据以上粗疏的数据,可以大概看出古人的一卷大概在一万字上下,七千五以下算少,一万二千以上算厚道,区间内算正常。回应文首加粗部分提到的时间:通常一盏茶时间可泛读一卷,一炷香时间可精读一卷,300卷以上的精读量就老老实实安排一年吧。
畸低的以史记为代表,如果按后代史书的规制来算,史记卷数至少砍一半;孟元老写东京梦华录大概用了高档材料吧,所以比较精致(瞎猜的),每卷三千字。
每卷超过两万的寥寥无几,一定是写高兴了懒得翻页。
佛经每卷字数比较标准【其实佛经不光字数标准,用语在同时代中最标准的。

以上数据有的包括标点。如果去掉标点,一万字每卷的可能实际只有七千字。
说个大家都略熟悉的例子吧:老子五千言,德经一卷,道经一卷,加标点排版后就是七千言了,每卷三千五,虽然也很少,但比之两千五一下多出来40%呢。

以上。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5 09:18:15 发帖IP地址来自
@李龙涛 的答案并不严谨完全。


“卷"最初是古代书籍的一种计量单位。
古籍的源流经过几个阶段,以甲骨为载体、以金石为载体、以简牍为载体、以缣帛为载体和纸张为载体。
“卷”的来源与缣帛为载体息息相关。

春秋战国简牍书籍盛行的同时也出现了以缣帛(丝织品总称)为载体的另一种书籍。
缣帛质地轻软 ,运笔流畅,舒卷由人,又可以根据需要尺寸进行裁剪,好处多多。但缺点也很明显——价格过高,不方便改动。
在以纸张为载体的书籍全面推广之前,竹帛始终并行。
刘向为孝成皇帝典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善写者,以上素也。
                                                                                    ——《太平御览》卷六○六引《风俗通》
上面是汉代竹帛并用各取所长的例子。

短幅的帛书通常折叠收藏,长幅的往往为了保存和取用方便就围绕小木条,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卷”由此演变为书籍的计量单位。


现在我们能见得最常见的了除了原先家里挂的旧式中堂,还有08奥运会的画卷舞台。





在此之前应了解“册”“牍”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汉代之前还没有“卷”的称法。
从商到汉代,专用的书写材料是通过加工的竹片(简)和木板(牍),作为当时最主要的形式、普遍的形式书籍是以简牍为载体的。“册”“典”二字出现于殷墟甲骨卜辞,商代已有简册,至今考古发现的简册实物最古的是1978年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简。
古人在使用简牍书写过程中发明了很多专用名词。例如把单片的竹片叫“简”,由许多简编联而成的物体叫做“册”或“策”。把连简成册的丝绳叫做“编”,把单块方状木板叫做“版”,已写字的版叫“牍”等等。
一部著作用简很多,就每篇为一册,每一册围绕最末一简卷为一束,再在第一简的前面加上“赘简”,写上篇名,以方便查阅。
因此,@李龙涛上所给严格说应当是册或简牍(著作成文写在册上,百字以下短文或书信写在简牍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