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房价会涨吗?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1024   2021-5-14 21:05   5891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5:41 发帖IP地址来自
喊跌的等着跌的希望要破灭了。。。涨潮了,而且潮水一旦涨上来就降不下去了。。。
新房认筹率火爆已经是事实。自行百度【上海  认筹率】检索最新的新闻。



当然,大家不要惊慌,这种高认筹率的房源新闻基本都是好地段潜力超强的。但是基本反映了另一个事实————上海的有钱人超乎想象!
对于普通人更关心的二手房,那么显然更让人感觉疯狂。
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12月,全上海二手房的成交量高达3.9万套,创近4年来新高!

什么毕业生落户政策,资金没有好的投资方向,这些我就不说了。
重点提一下这个,就是上海市上一次发布实施的限购政策————
《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发布时间:2016年3月。 其中最相关的是这条:
三、从严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提高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购房缴纳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的年限,将自购房之日起计算的前3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2年以上,调整为自购房之日前连续缴纳满5年及以上。
就是从2年变成了5年的限购。
这个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了3年的期限。而是可以理解为本来每2年就可以释放一批购房群体,变成了每5年才能释放一批购房群体。说白了,就是憋坏了一批有钱但是得等社保满5年的人。
而2021年是第一个5年。2020年的持续上涨这里面就有之前错失2年政策的群体。
所以很多正面因素集中发力,想不涨也已经不可能了。
另外,我要说的是————
我看了某些自媒体的分析,截图什么的。真的很吓人。其实不少是个例的疯涨,容易制造恐慌情绪。但是民众容易被误导,从而自己开始陷入房价疯涨的心理暗示了。
所以建议:理性、理性再理性!
1)那些所谓聊天涨价截图、房东反悔不卖继续加高价的看看就好
2)房源的总价只是其一,还要对比楼层、面积、单价、装修等细节指标
3)自己关注的房源要该看就看,建表格,比较性价比,发现合适的房源及早出手。
4)至于中介费,某些知名连锁房产中介都是2%还超级难降下来。如果要省钱,尽量找小中介。为避免不必要纠纷,强烈建议找谁带看的房源就跟谁谈价谈成交。
5)最后,买房我是有实战经验的,跟不下20位中介打过近2年多的交道,如果你有困扰可以找我聊聊。

5#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5:40 发帖IP地址来自
2021.4.12,更新,已交房
前两天交房了,再往前半个多月交的税,增值税一份没少。现在躺在床上,还是挺安逸的,也不去想那些破税了。另外,突然一个人住真的很空,感觉都不会说话了。
2021.3.13,更新,已过户
没有细则,不等了。下午两点多去过的户,半个多小时就搞定了。算下来一共需要多套九万多的税。总结一个点:
1.约定好交房日期,如果卖家同意的话,最好不要搞成款清交房。
治大国如烹小鲜,祖国越来越富强。只能说努力奋斗吧,除了钱,啥都靠不住,溜了溜了。
2021.1.23,更新,已网签
下午网签了,约定好税费卖方承担1w,中介承担1w,我承担10w。大概就是这么个数吧,中介那一万没有签协议,因为整个流程走下来,我还是比较信任他们的。因为这个还和女朋友吵了一架,唉,心累。
父母给开导了一下,钱是人挣得,不要太在意,别把自己气着了。
听说执行细则还没出来,有希望按照定金合同时间算,但愿政府能够考虑下升斗小民吧。
2021.1.22,更新,可能要多交5.6%的税了
增值税免征年限改到5年了。我签了定金合同,但没签网签合同,应该是要交5.6%增值税了。现在处于非常尴尬的地步,不买吧,违约陪10w,买吧,多交5.6的税。
感谢上海市政府这波政策,把我一巴掌拍死了。仿佛感觉有个人指着我鼻子叫嚣着:给你爹拿10万,不拿就去住监狱。偏偏,我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大人,我给您跪下行吗?


2021.1.18,更新,我买房了(_`)
1月13的时候,我已经看房两周多了,实地看房两天。经历过了涨价,跳票,每天晚上焦虑的睡不着,就盯着贝壳翻来覆去的看,有一套房看着它从208一路涨到230。
为啥不赶紧下手呢?业主不签字。有一次看中了,中介给业主打电话,前后不过5分钟,涨了7万,就这他还不签字。我特么快气死了。所以发了这么一条评论,戾气略重,但也是当时心态的写照吧。
说下现在的想法吧,很高兴,很开心,兴奋的睡不着。之前想着现在买,就是怕明年涨了上不了车(落户放松了,今年一大批落户的)。农村娃,钱就这么点,担不起风险。这套买来就是自己住的,之后女朋友来也不用住酒店了,我们有家了。
借了几十万凑首付,近期可能会艰苦点。但是生活是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愿国泰民安,居者有其宅。


。。。。。。。。分割线。。。。。。。


在涨了
先骂几句,这个狗屁社会,我特么花两百多万,买个三十来平,别人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竟然还要抢,晚了就没了,就涨了。
就特么很畸形,不买又不行租房也很贵,总得有个站脚的地儿。我们这批没啥背景的90后就特么活该被搞死,活该做不成人,谁让你们晚生了几年,艹。
4#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5: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利益相关:准备在上海买房。目前能拿出800多万现金,
因为妻子曾有过外地房贷记录我们需要7成首付,把目标价位定在1千2左右的位置品质较好的新房或次新房。如果个人收入提升可能再提高些预算。
当前打算:认为现在这个时候入场是高位接盘。持币观望中。
2020年下半年有去看过一些较新的二手房以及一些新房,因为不急加上当时有些资金还没到位所以没定。年末时房东开始普遍跳价10%到20%,决定暂停看二手房。2021上半年只打算参与摇一些新房,能摇中到心仪的新房就买,不能中就延后。
我认为现在房东的跳价完全就是在借势博傻。现在国内没有进一步放水的动力,学区房政策优势已经在去年price in了,因为疫情原因国内经济算是一枝独秀带来了热钱涌入,但随着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国外不可能一直乱下去。一旦国内炒作过度一定会有大量资金赚一波就走。事后来看去年看房时确实是买房好时机,但因为客观限制那时没条件定下来,可既然错过了就错过了,到了这个阶段也绝不会去追高。我自认为个人不懂宏观经济,但见识过人性疯狂的局面,而房市是不支持这样疯下去的。
当然这个观望的决定是需要有定力的。从链家一些小区的挂牌变化来看,近期的跳价肯定是各个业主群的集体行为。在这种局面下,除非上面有了明确的打压政策,否则短期也没有哪个业主会愿意冒邻家众人之大不韪而挂低价。所以当前时期最苦的一定是真刚需的买家。但如果是去年没想过买房如今大涨后才来追涨还所谓害怕货币贬值之类的伪刚需,那这种心态天生被收割的命。所幸对我们来说,时间对我们是有利的,没小孩,不急于一定近期买。也敢去赌当前的疯狂局面一定会降温,只有等到它到了平缓期我们才会去认真考虑买二手房了。我们完全不打算通过炒房赚钱,但也绝不会被疯狂房东割韭菜。
老家是十线小城市,完全不能提供自己支持,所有买房资金都是自己挣来的。愿意为自己决定负责,如果真的一两年后我们突然急于买了,相信自己也完全能拿出充足资金。我自认为按自己收入就是能配得上魔都一套好房的。如果真的跳涨到连我们都够不上这房价了,那我就对这个经济局势全面看空,随着国外疫情好转,到时可能会想法把一大部分钱转出国做一些国外投资。估计到了那个时候,也一定会有大量资金选择出逃了吧。但个人还是一直对国内经济有信心的,2020年也证明了国内社会的活力,相信当局会有手段来控制房市的。而在目前的相持阶段,稳住自己就行。
3#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5: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看的小区,从2020年七月份的7万5一平米涨到了10万一平米了。。。
最近又掉到了9万7一平米。
你觉得这个是降价吗?
我觉得不是,我觉得这个只是房东在试探市场的底线在哪里。。。
2021年的房价会成为房东和客户双方相互试探的现象。也就是7万5一平米是不可能了,10万一平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双方试探一下,9万一平米,总是有希望的。。。
2#
有关回应  16级独孤 | 2021-5-14 21:05:37 发帖IP地址来自
马上要过年了,今年上海的年夜饭饭桌上,肯定绕不开这个话题:买房。2020年的上海楼市已经从回暖进入了热烈,甚至在局部地区形成焦虑和恐慌。
“房住不炒”喊了那么久,但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想想过去十年二十年,一个人和周围人的财富差距体现在什么上?不就是买房了吗?买了哪个城市的房,买在什么板块哪个楼盘。
所以,不用怀疑市场的力量,一根阳线足以让所有人都改变信仰。
我们要做的,就是看懂市场。
第一个问题:2020为啥涨?
有人说,是因为拆迁,出现了很多拆迁户
有人说,这就像2016,老百姓2015年股票里赚到了钱,一转身把房价推高了。
有人说,因为学区政策的变化,2020年上海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全面实施“公民同招”,所以浦东的学区房仿佛听到了一声发令枪响,以闪电般的速度开始飙升,至今上海涨幅最大的板块几乎都是学区覆盖。
还有人说,是因为开发商捂盘惜售,是因为中介炒房,是因为有人用房抵贷套资金去摇号,是因为上海的摇号政策不透明……真是无力吐槽,都什么年代了,还在用阴谋论看世界,仿佛给你一只蝴蝶,你也能引发飓风。
2020年的上海楼市,跟以往的每一年都完全不同。同样是黑,太阳下山后的黑,那叫天黑后的黑夜。太阳升起前的黑,那叫黎明前的黑暗。能一样嘛?
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2020,你可以回忆起不下10条新闻,来证明这一年和此前的每一年是那么不同。
同样是涨,这次也涨得不同。
先说需求端,2020年是谁在买房?
上海的自媒体“小胖看房”通过参与上海各个新盘摇号的认筹人身份证号做的统计,我们可以看一下前几名的比例:

请注意这些数字,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上海人很多?
不,恰恰相反,我看到的,是手持5年社保/税单的已婚外省市购房群体占到整个认筹人次的56.79%,他们才是真正的主力。
何况,那34346人次的上海客户中,有多少是刚刚毕业拿到了上海户口的新上海人呢?大家往身边看看,这个群体,也并不在少数吧。
那他们买房的钱是从哪里来?靠在上海打工攒工资?
显然不可能。
原本能引发很多讨论的啃老问题,现在不再热门了——因为房价已经涨到了不啃老别想买得起的阶段。
从而,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得出结论:2020年的上海楼市,购房需求中至少超过6成来源于外省市的人口和资金。
一个城市因为自身的吸引力,引进了更多的人口,随之吸纳了更多的资金,这样的市场难道还不够健康么?
再说供给端

趋势很清晰,二手房挂牌量极为稀少,显然是被汹涌的买盘买空了。
而一手房呢?

这是来自克而瑞系统的上海2018-2020年商品住宅新房供应和成交套数。我们汇总一下:


从绝对值上来看,2020年的供应量属于正常,套数略低于2018年,面积略高于2019年,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实际只有10个月可供应新盘的今年,上海的楼市调控者们已经在努力地增加供应了。
所以,上海市场2020年的火爆并不是因为新增供应萎缩而产生的。
结合上一条结论,也就能清晰地看到,2020年的上海市场,就是典型的外来需求推动的良性上行趋势。
他们是家乡的学霸精英,是各地的天之骄子;
他们或是经历了各种曲折拿到了上海户口,或是在这个城市建设了5年,熬满了税单和社保并且领了结婚证;
他们在这个魔幻的城市,忍受着高昂的生活成本,把家乡的房子抛了或是把父母的积蓄掏了,再来到这个城市,先把二手房的挂牌量买到5年新低,再把热门新盘的摇号中签率降到5成甚至3成以下。
在各个城市都疯狂抢人的年代,难道还幻想着上海政府会把他们赶走么?

第二个问题:2021会继续涨吗?
假设全国调控楼市最有水平的上海政府,都忍不住要出手抑制的话,我们推演一下会用什么调控手段?会出现什么政策?
会不会马上增加新房供应?(2014年的调控玩法)
结论是不会。
原因有3个:过去三年没存货,今年手里没指标,旧改远水难救近火。
从2017年5月26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上海土拍采用的是先评分后选前2名或前3名进场举牌的“招挂复合” 模式。这直接导致大量有钱有勇气的民企几乎彻底退出了上海市场,间接导致了过去3年的上海土拍市场也相对冷静平淡。
不要问我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我就是历史的亲历者。
2020年3月31日之后,上海的土拍政策还是“招挂复合” 模式,但最后拍卖竞争的入围者从原先的10进2改为10进5,当入围者不超过5人时,直接竞价拍卖,不用评分,价高者得。然后就出现了各种民企拍出40%多溢价率的新闻,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好地,各区政府也不敢拿出来了,以免地王诞生在自己手里。
所以,2017年到2019年成交的土地都在几家头部开发商手里,他们不会捂地。2021年的新增供应主要就是2020年高价成交的土地,这等于是打明牌了。所以2021年的供应总量是总体平稳的。
那出于调控目的,能不能在一季度大量拍地,这样能赶上年底开盘,增加全年的供应呢?也难,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里,明确规定了新一轮城市总规明确建设用地只减不增,“3200平方公里为上海建设用地的天花板”。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20)确定的3226平方公里相比,上海主动削减建设用地面积74平方公里。距离2035年还有14年呢,建设用地的指标不够用了。
那能不能通过城市旧改来腾笼换鸟呢?这个属于远水,难救近火,等水到了早烧成灰了。虽然能明显看到这两年的旧改加速,但旧改的开发周期一般2-3年,而且因为文物保护政策的要求(“拆改留”变“留改拆”),2020年的地,等拆完改建完至少2023年,这个资金沉淀的压力不是一般的房企能承受得了的。所以,指望旧改来增加供应,也不现实。
增加供应没戏,那会不会出政策抑制需求呢?(2017-2018年的玩法)
2016年收紧限贷政策,2018年限制企业名义购房,直接把18-19年的市场封冻。但现在的限购限贷政策已经非常严格,而且通过前文的数据可以看到,这一波的新增需求是外部导入的。钱是从外省市来的,人也是从外省市来的,大家都在抢人,你总不见得赶人跑吧?经济增长还要不要了?
至于在其他热门城市出现的限制二手房出售的“限售”政策,我判断在上海出现的概率不大。现今挂牌的二手房本来就少,一旦因为政策变动把更多的二手供应量拦在门外,那市场还不更疯狂?
所以,政策可能会出,但作用预计不大。至少,在2021年,不用太过于担心政策的波动对市场的逻辑产生颠覆性影响。
既然上涨的根本原因在于持续不断的需求涌入,那么……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买上海的房子?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三步来解:
1. 为什么要去大城市
2. 去大城市买房是买什么
3. 上海在大城市里前景如何
第一步,理解为什么都要去大城市
因为这是客观规律:当人类收入水平增高时,人口向大城市的聚集就是天然会发生的。
1990年全球人均GDP水平不到5000美元,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仅有10座。2013年,随着人均GDP水平达到了1.1万美元,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就变成了28座。实际上,从1970年开始,全球30万以下人口的城市一直在减少,1000万以上和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在持续增多。
而我们中国,因为从农业国开始起步,整个城市化的历程是晚于发达国家的。2018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全球各国人口集聚程度(在100万人口以上城市居住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美国是46%,日本是65%,澳大利亚是61%,而中国是28%。到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前30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也才2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所以,人往大城市聚集这个趋势,对中国人而言,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人会向大城市聚集?
因为规模化聚集的回报,是效率的提升。越大的城市,人均财政支出越少,人均财政收入越高。

像成都、杭州这些15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人均财政支出只有湖南张家界、浙江舟山这些20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的一半。而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单个人头上的经济产出是呼伦贝尔、巴彦淖尔等小城市的3倍。
所以,只要在这个时代还会在追求效率的提升,向大城市聚集的自然趋势就不会逆转。一个大型城市产生的力量,远远超过很多个小型城镇相加的总和,而在大型城市产生的损耗,实际上远远小于很多个小型城镇相加。
第二个问题,去大城市买房是买什么?
有一个段子,说一个中年人在深圳奋斗打拼了十几年,零几年的时候卖掉了深圳的房子,回了老家安居乐业,每天还能辅导孩子写作业。
结果孩子很争气,终于考上了好大学,读完了研究生,挤破头,进了腾讯,一看,又回到了深圳。
这当然是个段子,但现实更为残酷:

中国仅仅有13个城市拥有3家以上的IT服务上市公司,如果要做程序员,只能去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而且一个本科刚毕业的最普通的程序员,在人口规模1000万以上的大城市工作,跟在500万以下的小城市工作,起薪能差6000元;10年之后,在大城市工作的平均年薪能达到45万,而在小城市只有13万。

同样的,2019年底的时候,我国一共有141家注册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17家在上海(64家)、深圳(31家)和北京(22家)。而且,从工作机会和市场流动性的角度来看,金融头部职业对北上深的依赖非常大,薪酬差距更是恐怖,这几个城市金融分析师的平均年收入是其他城市的3.53倍。
再比如,近年来很热门的被美国卡脖子的芯片行业:全国34家知名的集成电路企业中,北上深19个,其中上海一个城市就占了11家——这意味着,一个毕业西安交大微电子系的学生,在西安找到对口工作的概率极低——集成电路上市企业西安为零,集成电路工程师在西安的招聘岗位只有上海的1/10,1-3年经验的硕士薪酬能差67%,所以,他的选择只能是去一线城市。
所以,能看明白了吧?去大城市买房是买什么?表面上看是买资源,是买个户口,方便孩子上学,买个社保享受医疗资源。而实际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是这个城市带给你的增长机会。
只有聚集了那么多人才,汇集那么多资金,建设了那么丰富而强大的基础配套设施,才有可能请得来最优秀的公司,才能提供行业最头部的岗位,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件事情,买一个公司的股票,是为了买一个投票权?还是为了买那点分红?不,买股票,是买这个公司的一部分,是和其他股东共同分享这个公司的成长。
那城市这个“大公司”呢?你怎么养才能拥有这个城市的一部分?怎么样才能分享到这个城市的发展红利?
房子,就是这个城市的股权。
第三个问题,上海在大城市里前景如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也一样。衡量城市的价值,是看这张网能链接的资源。
上海能链接哪些资源?
还是来源于“小胖看房”的认筹人身份证号做的统计,放眼望去,全国各地都有

具体看一下城市:


江(9908人次)浙(6288人次)是明显的主力。一方面是距离,另一方面是财力,比如看中环内的的项目:


如果说人的汇聚和交互形成一张大网,支持人的活动的则是“基础设施”功能网络,包括水电煤卫通讯、道路交通、医院、学校等等。那么在整个网络中,最有价值的,就是“枢纽节点”,也就是能实现更多“链接”的节点。
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就一直是这么一个“枢纽节点”的角色:从民间资本充裕的江浙、到劳动力资本充裕的长江沿岸内陆腹地,中国人的生产力资源在这里全世界的资源进行汇集、交换、共赢。

从上面的奔涌到上海来买房的人群来看,上海早已是全国的上海。
而上海市2035城市规划中,又明确提出了上海要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到那一天,当中国的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当失传了一百多年的朝贡体系再度建立起来时,上海成超过伦敦、纽约、东京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枢纽节点”将不是梦想(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这件事可能会提前发生)
到那时候,上海的房子应该值多少钱?
第四个问题:什么时候买最合适?
终于到战术层面的具体操作了,现在新房摇不到,二手房房东跳价,老百姓的购房体验的确比较差。
没办法,持币者面对逼空行情就是备受煎熬的。
不过,大牛市也不是一天涨出来的,也不会一直沿着陡峭的斜线往上爬,只要有人参与的市场,总会有波动和调整,比如当下和3-4月是个比较好的时机。
春节是中国老百姓人际关系结构重新打散的一次节点,彼得和露西回到家乡变回了二蛋和三妹,许久未见的老同学老朋友又会坐到一张饭桌前唠唠嗑——信息的交融常常会触发情绪上的波动,隔壁村那个从小被欺负的二傻子去年竟然在深圳买了房,家里的老人还指望有生之年能抱上重孙子……
在各种刺激之下,我们难以想象节后的购房群体会变成什么样,这也是为何各地普遍在春节过后会有一波楼市的小阳春,这就是信息刺激下的需求放大。
所以,在当下买,是赶在需求端的增量之前。
那三四月份呢?三四月份,在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事情,是两会。
维稳将是这段时间的主旋律,在这种敏感时点,怎么能让房价暴涨成为影响自己仕途的社会事件呢?所以,结合最近“按闹分配”的新闻时事,可以预判,上海政府有较大可能在两会前出台楼市调控政策。
政策什么内容我们没法猜测,但更多的应是在情绪端的安抚和回应,因为从本质上来看,上海的楼市实质上非常健康,即使被买爆的二手房,也不过是将将超过了2013年:

控制上海的楼市,最好用的还是信贷工具,15-16的爆发就是限贷的松绑导致的,而这段时间,个贷的收紧已经悄然发生。

所以,我预判,三四月份的调控政策出台,对以外省市人口资金流入导致的上涨基本面不会有太大影响,但对情绪面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从这个角度来推测,三四月份,那些眼睛朝天看已经看了大半年的二手房房东,可能会因为外界的舆论波动,坐下来,和客户相对平等一点地聊聊价格空间。
所以,三四月份,是一个供应端的松动机会。
至于再往后,那就不在短期能够预测的范围内,毕竟从基本面看,上海跟深圳比价格,跟杭州比摇号概率,你都会觉得在上海买房实在太幸福了,现在的上海还是个从被低估到价值回归的市场,距离泡沫还远着呢。
第五个问题:如何选择,买哪里?
曾经对于在中国买房而言,买哪里根本不是个问题,只要是个房子都会涨。
但最近几年,这个道理好像讲不通了。有的地方房价涨幅连通胀都没跑赢,甚至出现了明显衰退,但另外一些地方,房价居然几倍几倍地涨。这些差别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财富的逻辑发生了大的变化。
你仔细回忆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变化的转折点是2013年。
2013年之前,中国最重要的两个词语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两个词也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中国财富的大逻辑。我们快速实现工业化,成了世界工厂,在规模效应下,我们生活所需商品的成本快速下降。同时,工业化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使得数亿农民工进城,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从包工头到装修工都赚钱,收入上升又带动餐饮、零售、各种服务业上升,做这些的也都赚到了钱;而产业的发展又带动“城市价值”上升,买了房子的人更是大赚了一笔。
2013年之后,每一个中国公民的体感是,赚钱变得更难了。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基本完成,就意味着制造业驱动的时代结束了。教育、医疗、娱乐这些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成为了新的驱动力。所以,人成为了决定性因素。
而人口红利的终结,也让各个城市的竞争成为了你死我亡的存量博弈,这也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这几年的城市抢人大战愈发激烈。分化这个词,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最核心的关键词。
那在这个分化的时代,同样是上海,哪里的房子会涨得更快?
还是回到最初的逻辑,城市就是因为人的汇聚和交互而形成的一张大网,那在城市这张网里,每个版块就是一张张小网,每个城市中心就是一个个由人组成的“枢纽节点”。
所以看起来是学校、商场、地铁等配套影响了你对某个楼盘的评价,但实际上,还是人决定的,因为这些配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吸引更多有钱的人有需求的人,所以才显得值钱,比如学区。
在厘清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们再看“买上海哪里的房子”这个问题,就可以推导成:
未来上海的主力购房群体会买哪里?
上海“土著”人口的衰减和外省市人口的涌入,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既定事实,而涌入上海的新城市人群,不论是财力(能买在上海)、智力(能考到上海)还是能力(能留在上海工作),往往是原本省市里的佼佼者,他们在这个城市的购房大战中,更容易占据主导权——也就是对这个城市的定价权。
所以这个问题,又可以推演成:
未来的新上海人会买哪里?
为什么学区房会涨得最猛?因为他们是教育筛选体系里的胜利者,他们享受到了教育的红利,他们希望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虽然实际上这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新房、次新房一房难求?因为他们看不上那些破破的房子,虽然破房子有更成熟的生活配套、更好的地段位置、更高的得房率。
为什么内环内、大虹桥在2020年上半年就被买爆?因为他们上班就在附近,出行就在附近,熟悉的街道给他们的心理距离更近。
很多问题找不到答案,是因为本来就没问对问题。当真正的问题被问出来之后,似乎一切都变得容易了。
我在地产行业的前10年,一直就职于这个行业利润最高的公司。要说中海能连续18年成为行业净利润第一的秘籍,核心就是“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产品”的发展战略。(并不是庸人们普遍认为的善于控制成本,央企融资成本低)
而“主流”的秘籍,也可以让每一个购房者拿来作为标尺,看到一个楼盘,问一问自己,这是主流地段吗?这是主流的产品吗?未来的客户是主流客户吗?项目的价值和卖点是这个市场上最主流的需求吗?
只需要最基本的常识加上“主流”这个关键词,就能轻易避开中兴路壹号、上青佳园这样的非主流坑盘,选到真正的好房子。
最后特地用一些篇幅来说一下对于学区房的个人观点。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直不太支持学区房,当然也因此错过了最大的一波上涨。学区房是个不错的投机标的,不过在2021年,我会较以往更不建议购买学区房。
我们很容易理解,学区房等于学区的价值+房子的价值。从这个公式来看,最近学区房的快速上涨中,学区的价值应该贡献更大一些。(人口结构变化+公民同招两个因素),那么学区的价值是不是真有那么高呢?

这是前两天在各种微信群里疯传的“多校划片”传言。说得有鼻子有眼

不过后来有官媒出来辟谣:

到底政策会不会变化?会什么时候变化?会不会就变化在你买了学区房之后呢?真的谁也不好说。
另一方面,从价值端来说,学区的教育价值到底有多少?我的高中新中高级中学是(原)闸北前三的市重点高中,曾经在我们那几代,能实现4个理科班各有10来个复旦交大的水平,而现在呢?

不用找了,没找到我母校——新中高级中学2020年的清北复交是0(据我高中班主任说,这届成绩最好的学生报了香港的学校)。当然,榜单末尾那些是1或2的也不用骄傲,弄不好哪年也归零了。
同样的一批老师(并且经验更丰富了),2006年能教出40多个清北复交,14年后就变成了0,你说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
不,是时代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就是让资本和权力,变着花样地堵上中产向上攀登的每一条道路。所以在这个分化的时代,学区房真的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吗?这根稻草还能撑多久?
现在要买学区房,要么是高位接盘,要么就是投机中产的焦虑情绪,并且赌政策不会出现利空变化。
我自认为水平有限,这部分的钱我还是赚不了。
写在最后
以上五个问题看完,你觉得我们这篇文章是在讨论买房子么?(注意,要上价值了)
不,我们在重新理解,什么是资产,什么是真正的好资产。
曾经我以为能挣钱的资产,就是好资产。
后来我意识到,财富是增长的结果,能持续增长的才是好资产。
经过2020年,我又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能把更多的人、甚至是更多更有价值的人凝聚在一起的,才是真正的好资产。
人才是最核心的资产
为什么能挣钱的资产会是好资产?因为能挣钱会吸引人,会让想赚钱的人聚集到这里,一起朝着挣钱这个目标干活。
为什么能持续增长的资产会是好资产?因为增长会带来更大的蛋糕,能让更多人分享增长的成果,为增长而努力,而不是尔虞我诈,从你的碗里抢我的口粮。
为什么那些优秀的企业会有股权激励,会有使命愿景价值观?因为优秀的企业能明白,并不是让人聚集起来做事业赚钱,而是通过做事业赚钱让更多优秀的人聚集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这个国家,能在疫情之后,那么迅速的恢复、崛起?因为我们的制度和文化,更能把人充分动员起来,更能果断地集中精力办大事。这也是我党能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
那么,现在你可以理解为什么房产仍然是中国最好的资产了吧。
在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统治阶级的信用非常强大,但是民间信用很薄弱。
而中国的城市土地是归国家所有,所以只要这个国家的子民还相信国家,就会认可土地和房产的信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地方政府可以靠土地收入来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过去的几百几千年里,中国的变法、改革、甚至改朝换代都是基于土地的分配矛盾和制度变化。
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和西方房地产市场的根本区别,也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套用到中国房产价值上统统失效的根本原因。
所以,你如果问2021年,还要不要买房?那不如换一种一针见血的问法:2021年,中国地产的信用属性改变了么?
2021年,要不要在全中国最有契约精神、最能吸引人才、最主流的城市——上海买房?
我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36515
帖子:27303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