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易懂讲一讲2008年金融危机?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爱的用户   2020-12-11 01:49   6740   5
分享到 :
0 人收藏

5 个回复

正序浏览
6#
热心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0-12-11 01:49:20 发帖IP地址来自
仅仅说说次贷的问题,给 @孟德尔 补充一下,当年资产证券化的各类产品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假设有一个地区,房贷违约率是10%,这种情况下没人敢放房贷给当地人,也就是所谓的次级抵押贷款(次贷)
我们发现有一帮平均违约概率是10%的人,简单化说是我和书记:我的违约概率为10%,书记违约概率也是10%,那确实没有一家银行或者机构胆敢在正常利率的条件下给我们贷款。为了简化问题,我们假设我和书记贷款100万,利率一样都是10%.(也可以其他算出来的数字,数字不是本回答的关键点),同样的违约定义为毛都不剩。对于任何一个机构来说,借给我们每一个人无非两种结果:
10%概率毛都不剩,90%概率把110万收回来,对银行来说如此大的风险是不会参与的。要不这么风险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利率,比如年化18%,这样我给出去的钱足够多,平均下来违约10%就解决啦。只可惜我和书记都承担不了这么高的利率。
--------------------------------
但是把我俩看成一个资产包,金融学的魔术就开始了。


我:在某三线城市从事商业地产,比如说是一个保安吧;
书记:在魔都从事游戏自媒体创作,比如说是一个小编辑吧;


华尔街的分析师是这么看这件事情的,我俩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可能年龄也不同,也就意味着我们是否违约这件事情是独立同分布的。最粗暴的解释是我是不是违约和书记是不是违约,没有任何关联,我俩同时违约的概率是1%,我俩有一个人违约的概率是18%,而我俩都不违约的概率是81%。


我:贷款100万,假设违约的话就是毛都不剩,不违约可以银行收回110万;
书记:贷款100万,假设违约的话,也是毛都不剩,不违约可以银行收回110万;


从资产包情况来看,我和书记的这个资产包就会有3种可能:1%的可能性毛都不剩,18%的可能性110万能收回来,81%的可能性收回220万。这下对于银行或者资金来说,就可以参与了:
1总共200万的融资需求,我可以只出100万,而且我要求优先偿还我这110万应得的利息,你看这下99%的概率我都能收回这110万,1%的概率我毛都拿不到;
2剩下的100万找愿意出钱的人去出手,对这帮人来说19%的概率我毛都拿不到,81%的概率我能收回110万,那我就要求价格打折拉,比如我用80万去买81%概率拿回110万好不好?不放心的话70,60,50?定成50块好了。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就是个价格的问题。


这样算下来,我和书记还是原来10%利率,原来参与不了的人能加入我们这些次贷的市场了,而剩下一百万都是些对冲基金或者别的资金方,价格合适人家就参与。3方都高兴,多好。事实上这种玩法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很好的商业模式。


但是在接近2008年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和书记的违约真的是独立同分布的么?当时很多人敏感地察觉到几件事情:
1市场太热,中介机构为了增长业绩做了很多假的资料,我和书记违约概率其实比10%高;
2更严重的是整体经济过热,宏观数据走差,失业率是整体提高,我和书记的违约并不是独立的,也就是说如果他违约了相当程度上意味着我也要违约了,这是由于宏观经济出了问题造成的。为了看的清楚,我们现在假设我和书记违约是同步的。


回到前面的情况,整个200万贷款,10%概率毛都不剩,90%概率收回220万,不存在一个违约另一个不违约的情况。
1对出了100万的银行来说,99%拿到110万,现在90%拿到110万,之前的交易显然亏了;
2对出了50万的对冲基金来说,81%拿到110万,现在90%拿到110万,之前的交易显然赚了;


可怕的是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底层模型都基于我和书记违约独立同分布,这个基本假设错了,整个定价体系动摇了,接踵而来的就是抛售。在金融市场里有这么一个特点,流动性危机会造成价格对价值的大幅偏离。一个东西你知道值50块,但是大家由于恐慌都在卖,跌到30也有可能。2008年如果你去看bank of amarica的股票,那些敢于抄底的人被埋了好几个批次不止。最后要不是政府出手,那就是大型机构全军覆没。


至于那些还不起贷款失业,又丢了房子的人,hmmm,谁愿意去管呢?谁让你们当初非要贷款买房来着?
5#
热心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0-12-11 01:49:19 发帖IP地址来自
毕业论文刚好就是研究的08年危机。在此首先感谢我的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李楠副教授~贴几张我论文里自己绘制的图,可以比较清晰的说明问题(楼上几位回答比较intuitive,我来补充一些数据)论文还没答辩,请勿转载哦~
  • 房地产市场泡沫:楼上几位有提到危机爆发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房价被炒得很高,其实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就可以看出,危机爆发前美国利率几乎是几十年来的历史最低点。美联储接连降息,主要是90年代克林顿时期信息技术对经济的贡献红利消耗的差不多了,经济疲软,再加上911,股市人心惶惶,这时通过降息和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发展。(图1.1)低利率有若干的好处:简单来说,促进老百姓更多选择消费而不是储蓄;贷款利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成本都会降低,这时很多的房子就盖起来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增加,房子价格自然会下降。房价下降,很多普通人都想趁着低房价买房,需求增加,于是房价就被炒起来了,炒到了高出合理范围内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房地产市场泡沫的起因。(图1.2)


2. 很多银行和金融机构看准了房地产市场的机会,积极发放住房贷款——贷给经济实力不足但又想买房的中下阶层。当时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都积极参与到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交易中。这是个金融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银行发放贷款后不会自己持有这些贷款,而是将这些贷款分级、分类、打包,卖给投资者——因为这些贷款的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美国国债和普通的政府债券这类风险很低的投资方式要高——所以很多希望获得更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都会去买。比较著名的比如房利美、房地美这两个美国政府支持的大公司。还有很多的注明金融机构也会去买这些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然后转卖给个人投资者,比如高盛、美林这些投行。

3. 次级抵押贷款:银行大量发放房贷这件事本身并无可厚非,因为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贷款利息。问题在于很多银行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图1.4),这是致命的。每家银行的信贷部都有自己的一套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会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信用状况好、偿付能力强的贷款叫做prime debt(优先贷),信用状况堪忧、违约风险高的成为sub-prime debt(次级贷)。正常情况下银行发放次级贷必须非常谨慎,但是在当时很多银行完全不顾可能的违约风险,大量发放次级贷。(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Moral Hazard——道德风险的因素,因为有第二点里提到的资产证券化这个途径的存在,银行可以把自己的贷款打包卖给其他投资者而不必自己持有这些贷款,所以如果这些贷款真的发生了违约,损失也不必由银行承担而是由外部投资者承担)

4.危机的爆发:回到图1.1,可以看到从2004年起,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胀开始加息,这其实是引发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房地产市场存在大量的泡沫,加息其实加速了这些泡沫的破裂,住房价格迅速下跌。作为次级贷款人,如果你买的房子本来价值200万美元,你需要还银行150万的贷款,在未来30年还清。如果你不能清偿银行本息,银行就会把你的房子收走拍卖(这就是抵押)。但是你刚还了两年后房价下跌,你的房子现在只值100万,谁还会继续还28年房贷呢?房贷我不还了,房子我不要了,银行你收走好了啊(这就是违约)。问题在于银行收走房子之后,别忘了之前提到的美国房子价格跌的厉害,把这栋房子拍卖了也只能换回100万。所以银行当初贷出去的那一百多万,其实有几十万就打了水漂。
对于银行而言,这笔150万的贷款就是不良贷款(Non-performing loan),损失的那几十万称为资产减值损失
如果经济中大量的银行都出现了相同的状况,别忘了之前提到的因为资产证券化的存在,这些违约的住房抵押贷款的损失不只由银行承担的,很多购买了MBS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要一起承担的,所以危机就不知局限于银行系统内部,整个金融体系都无法幸免。因为次级抵押贷款及其证券化产品在危机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这就是为什么那场金融危机又称为次贷危机
5. 当然,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因素不只有我提到的这几点,还有别的很多的因素。当然我基本概括了最重要的原因。
4#
热心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0-12-11 01:49:18 发帖IP地址来自
了解美国金融危机,推荐一本书,中文名叫《大而不倒》,英文原著名叫《Too Big To Fail》。
今天距离 2008 年的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10 年,这场发端于美国并席卷全世界,险些造成世界性金融秩序崩溃的大事件,直至今天还在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也正是在这场危机中,我们国家挺身而出,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和责任,也是并从这里开始,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但是,承担这个很大的风险和责任,也为今天我们国家的经济和金融系统留下了隐患和风险。我们国家现在正在贯彻的减杠杆去风险的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2008 年应对这场大危机所采取临时措施的延续,系统性风险其实并未远离我们。通过这本书,了解和认识 2008 年那场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比较遥远和看起来没有关系的危机,也许会对我们未来防范风险、对抗风险、降低风险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有一定的帮助。
金融系统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中枢,尽管被划为第三产业,但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甚至全球经济领域的权力机构和神经系统,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在此汇总变为价格信号,同时也体现着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波动,所以大家应该也知道一个老黄历的说法,就是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在发达国家和体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聚集着全社会的大量财富,也聚集着大量的顶尖人才。但是这个系统并非总是像经济学课本里说的那么理性,它也会做出疯狂甚至愚蠢的行为。甚至毫不夸张地说,金融市场的非理性才是常态。
这种非理性主要是由于金融资产的正反馈特性造成的,所谓的正反馈在金融领域,就是指一个资产价格上升时,会吸引资金进入,继续推高它自己的价格。所以期初期只是偶然的、或者是一种新兴的投资标的,在早期使少数人大赚时,会吸引大量资金聚集推高资产价格,而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又不断吸引新的资金进入从而继续推高价格。资金的聚集又会使得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成本不断攀升,最终导致不再有新的资金能够承受进入该资产的成本,最终导致资产价格向真实价值回归时产生崩塌。
资产价格的回归可以是比较慢性的,比如说我们常说的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在这个周期里房价可以在以十年为单位的长通道内不断下降,也可能因为高杠杆导致杠杆集中平仓造成的急速雪崩式崩塌,例如我们还记忆犹新的 2015 重大股灾,在几个月内大盘指数暴跌近 50%,最终国家不得不以万亿级的代价救市。类似的故事其实在历史上不断重演,从几百年前的郁金香热潮,到今天也许是数字货币,金融危机的本质都是一样,但是披上的外衣却次次不同。科技进步和人文思潮日新月异,但人性恐怕是很难改变的一样东西。
所谓的「大而不能倒」,是指那些与整个金融市场深度联系,具有全国性甚至世界性金融市场中枢作用的超大型金融机构。这些超大型金融机构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一国政府无法放任它倒下。因为一旦这类金融机构如果发生风险事件,将可能导致其承担的风险无法足额被吸收,造成它的下游客户遭受损失,再进一步产生连锁反应,这种连锁反应的往往会逐级放大,有的时候后果根本无法预料会到何种程度,导致一国甚至世界经济崩溃也不是不可能。实际上,1929 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政府放任金融机构倒闭、并采取了错误的政策所导致的。在我们中国,之前在新闻里播的很多「民间互保」导致企业连锁倒闭,就是某一家企业倒闭导致担保方企业代偿,造成担保方企业经营困难甚至倒闭,而这些担保方可能又与其他企业互保,导致风险的连锁触发。此外,这种风险的传染不仅仅影响互保企业,还会影响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黄鹤和小姨子的段子就是这么出来的。
本书中所写的在 08 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的企业主要指的是以美国国际集团(英文缩写 AIG)为代表的具有系统性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由于衍生品的过度包装和这些衍生品依赖的复杂数学模型的不完备性、对长尾的极端风险的估计不足,当然还有贪婪,导致它在金融危机前错误地承担了天量的风险。在美国房市过度繁荣结束、次级债券价格崩溃时,造成了这些「大而不能倒」的企业面临破产,并产生了潜在的全球金融秩序崩溃的重大风险。最终美国政府决定出手注资 AIG,帮助市场恢复流动性和信心,最终成功在更大的危机边缘扭转了局势。这是一场因人、因华尔街而起,几乎近在咫尺的大灾难,最后也因另一拨华尔街出身的美国政府监管者及时果断的决策而大大降低了危害。在现在这个金融和信息高度发达、收益和风险快速传递的现代社会,从歌舞升平到岌岌可危,可能就是一念之差、一夜之间。
这本书完整讲述了 10 年前的那场金融危机,以一种小说的叙事方式,通过冷峻但又简洁的笔触,会展现给读者朋友们你数十位不同人物、不同时间线、不同视角、多线索交织的详尽描写,同时辅以生动的人物形象刻画、通俗而又专业的金融知识讲解,以场景的方式还原这些大人物的对话和思想斗争过程,生动地的展现了那个美国国力在 911 事件后重新达到极盛,又突然遭受巨大挫折前的美国社会图景。其中有人及时行乐,有人盲目相信明天,有人提前预知奔走呼告但无人理睬,有人远离纸醉金迷、像海面下的鲨鱼一样寻找猎物,有人在世界末日的前夜力挽狂澜。
本书作者是纽约时报首席记者、专栏作家,并在 2004 年获得美国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的杰罗德罗布奖。,非金融行业的作者根本无法胜任这类题材的写作,但他的叙事技巧又极佳,书中的每一个主要事件都有精确到小时的时间刻度,给人一种灾难逐渐来临的紧张感,画面感极强。因此即便是作为没有很深金融基础,但对金融行业和金融危机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也是一个可以一试的选择。同时,作为金融从业者,尤其是有志于这个行业,希望做出一番成绩的新人,这本书不应错过。
全书的架构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按照时间线起承转合的架构,而是有些类似水浒传的叙事方式,在不同的人物发生联系时跳转。一般首先描写一个银行家大佬的危机时刻,然后闪回他的光辉过往,再回溯到危机前 2-5 年所采取的经营策略和大佬的公司治理理念埋下伏笔,再回跳到危机时刻之后的应对,引出新的危机,并跳转到下一个大佬。最终编织出了一张华尔街的顶级银行家关系网络,通过众多的事件和冲突,最后最终多条线索归于一起,时间点向最高峰事件——美国政府决定救助 AIG,而放任雷曼兄弟倒闭——不断推进,并在最高潮后又对各个幸存的大公司的命运进行了一番延伸,并最终对整个金融界为了追逐利润而忽视风险、最终酿出弥天大祸进行了一番反思。
本书有两条主线,分别从雷曼和美国政府和雷曼的视角推进。此外,本书也花费了较多的笔墨绘制了围绕着上述两条主线的华尔街银行家群像,也使用与富尔德类似的叙事手法,有大量的过往成就展示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跳槽和交易史,可以说信息量和八卦量都十分之多。其中还穿插地介绍了本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的技术性介绍和分析,是目前最主流,也是最可靠的一种解读。
第一条线索是美国政府,主要是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临危受命,为了挽救美国甚至世界金融秩序而不断奔走于美国主要金融机构和其他国家政府间,时而斗争、时而团结、时而晓以大义、时而许以利益,保尔森出身于华尔街,监管对象不少是他的老同事,这群聪明又狡诈的大公司高管们又有各自的打算……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3#
热心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0-12-11 01:49:17 发帖IP地址来自
感谢邀请。首答经济类问题(民族传统艺能.jpg),望多包涵。
This article is advised and edited by Harry Watson, Consulting Leading Partner, NEET consultants
———————————————
作为一只今年秋季才去读大一的Gap Year狗,能了解并提供具体全面的金融危机概括及分析十分有限。因此仅以对金融危机为何发生的其中一个导火索进行政策角度回顾,力所能及的为大家提供一个其他的角度看问题。(所以政治狗果然还是躲不过张口闭口Policy么…)

Source/http://keepingstock.net
提起08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雷曼兄弟。当然,也有学者的观点为安然事件(Enron Fraud)的时间点已经为本次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金融家和政治家对于这次金融危机和后续的政府援助和纾困 (the bailout)的观点多为,此次灾难是过去三十年以来银行的去管制化 (de-regulation) 而产生的

Source/Matson, St. Louis Post
的确,这次金融危机有很多成因。但是去管制化并不是其中之一。讽刺的是,银行陷入了金融风暴的原因并不是他们脱离了政府控制,而是因为它们和政府联系过于紧密。在08年之前的过去三十年以来,美国政府就像做家长般对待美国金融市场。当大银行陷入麻烦的时候总会在其身后帮银行纾困。
而08年金融海啸的问题在于,这次银行陷入大麻烦时,美国政府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银行后帮银行收拾残局,而同时许多政策被视为是无效且生硬的。
[h1]危机酝酿[/h1]2008 年 9 月 15 号凌晨,雷曼兄弟申请了破产保护。按照惯例,金融行业和华尔街都等待美联储正如年初援助陷入危机的贝尔斯登 (Bear Stearns) 那样对危机进行介入,并解救雷曼的债券持有者。

Source/CNBC
然而,援助并没有发生。至少,资金并没有流动至实体经济当中。多少受此危机影响以及后续的市场恐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停滞。
恶性循环如下:
当金融机构得到资金之后->
投入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已经恐慌性下跌,资金消失->
政府继续给钱->
继续投入金融市场->
继续无限恶性循环...
在这个时候,金融机构实际上已经陷入了举步维艰的状态。银行之间不再相互借钱,这也间接等于着银行不再向公众放贷,因为银行本身也不知道哪个金融机构即将破产。
—————————————————
经济能承受股票市场的崩盘,但是信贷市场,乃至资金上的冻结,能够导致经济萧条这样的灾难性后果。这是因为信贷支撑了几乎所有的商业和个人活动。
—————————————————

Source/Looking Back at 2008, CNN
事实上,包括GE通用公司在内的大型企业都非常依赖短期信贷市场,以至于大企业们面临着支付不了工人工资的风险。
[h1]政府出手[/h1]面临着一片混乱,华尔街要求联邦政府立即采取行动。15 日晚些时候,政府终于出手了。美联储并没有选择拯救雷曼,而选择帮助了美国国际集团(AIG),一家按揭贷款保险龙头企业。一个月后,国会通过了《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该计划意在将纳税人的七千亿美金注入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
在这个情况下,美国政府官员已经普遍认同自由市场失败了。
两个月后,小布什总统来到纽约解释为什么他作为一个共和党总统,将 TARP 写进了法律。小布什表示:“我是个坚持市场进行主导的人,但不是在我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
‘I'm a market-oriented guy, but not when I'm faced with the prospect of a global meltdown.’

我任期内最后几个月了怎么就摊上了个这么大的事儿?
Source/NewsMax
—————————————————
但问题是,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并没有崩溃。
问题不在于银行太过自由了,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间银行企业变得太过于依赖政府。
[h1]1980s[/h1]1920年代大萧条后的第一次大型银行纾困危机发生于1984 年,时任总统里根的共和党政府在美联储的帮助下,救助了美国第八大商业银行伊利诺斯大陆银行。
这次纾困行动将“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这个词引进了金融媒体用辞中。拯救大陆银行的理由很简单:这家银行有很多全球债券持有者、大笔投资者。联邦政府担忧如果债券持有者看到就连大陆银行这样的银行都会倒闭,他们会从所有的美国银行撤资。

Source/Wikipedia Commons
然而,纾困行动可能遏止了短期的恐慌,但是在长期角度来看无疑是政府所创造的“弗兰肯斯坦” – 这犹如政府是在对金融市场说:
如果你将钱借给大银行,就好比将钱借给美国财政部一般可靠。
事实上这笔买卖还会更划算,因为银行会付给你比美国国债更高的利息。
在这个影响下,投资者的钱纷纷涌入。银行变得更庞大,更鲁莽,更不计代价。因为他们知道,当下一次危机波及金融行业时,美国政府已经准备好支票簿来为银行纾困了。
[h1]1990s[/h1]1998 年,在民主党总统克林顿领导下,联邦政府救助了陷于破产边缘并扬言要将几家大银行拖下水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

Source/http://seekingalpha.com
在这次纾困中,联邦传递给银行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确:你们可以去冒更大的风险。如果翻车了,联邦政府总会在你背后。
[h1]让我们把焦点放回2008年[/h1]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08 年金融危机的早期阶段联邦政府促成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以让其债券持有者和其他债权人免受巨大损失。在几个月后,政府还拯救了两个政府支持的大型按揭贷款公司,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
我们普遍的认为2008年联邦政府没有拯救雷曼兄弟这一事成为了压死骆驼的稻草并引发了市场恐慌,因为金融市场想当然地以为,美国政府会像以往一般出手相救。
[h1]如果政府拯救了雷曼,我们的情况会变好吗?[/h1]Yes, but in a short run. 但长期来看,无论如何危机都会爆发,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由于银行们在过去几十年间形成了“反正联邦政府总会为我们擦屁股”的惯性思维,到了2008年时的银行业的风险管制理念已变得畸形。“只把钱借贷给信誉好的借款人”的保守行为已经成为过去时。

Source/ USA Today
从某种角度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反而是件好事。因为畸形的借贷,风险模型和消费方式即便躲过了2008年,也只会以更加灾难性的形式出现于未来。
[h1]政府应当减少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吗?[/h1]将这个问题放在雷曼兄弟事件上是具有争议的 – 在部分观点上,纾困举措与“干预金融市场”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可以确定的是,政府对金融行业的政策帮助应该得到反思
在谈到法律和社会意识时,我经常会将美国作为案例。作为建构主义者,我欣赏“条框下的自由”这一概念,因为严谨细致的法律条文规定能使企业和个人有法可依,奖惩分明。
但这可能对金融企业和银行并不完全使用 – 毕竟,法律的存在必然会使人从中寻找空子以牟利。而即便通过成千上万新的规章制度,银行的会计,大律师和利益相关方的说客团队总会找到规避它们从中钻空子和操纵法规的方法

Source/The True Perspective
解决办法是政府需要停止担保大银行的损失,并使得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使用央行的货币政策进行快速、准确、精准的调控,让银行和企业意识到自己玩脱了是不会永远有那枚免死金牌的。
只有到那时,将运转所需资金借给金融部门的债券持有者们,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大投资商们才有动机,去监督和明晰这个行业。
同时因为政府的财政政策具有溢出效应(Crowded Out Effect), 简单的说便是政策的操纵方法会导致结果的放大,政府在采取财政措施的时候应当更为谨慎。
感谢。
—————————————彩蛋
顺带吐槽一句,雷曼倒台后美国财政部提出了全面金融纾困计划
G20在事后的2009年4月也成立了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or FSB)。作用嘛,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是继续保证对“大而不倒”公司的帮助
#雷曼你死的好惨
#ToBeContinued



参考文献:
Gans, J. (2018).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7th Asia-Pacific ed.). South Melbourne, Victoria: CengageLearning Australia.
Gordon, R. (2014). Macroeconomics (Twelfth edition.;Pearson new international ed.). Harlow, Essex: Pearson.
Manda,K. (2010). Stock Market Volatility during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 The Stern School of Businss, New York University, Avaliable at:
http://web-docs.stern.nyu.edu/glucksman/docs/Manda2010.pdf
. Accessed at 28th of June, 2019
——————————————更多干货
附:
1. 根据Gordon(2014)以及《美国经济杂志》的观点,危机最早的开始可以被视为银行的金融工具的证券化(securitization)。即为将劣质的金融工具,如将破产或无法赎回的抵押贷款等(教科书和对应的论文里面经常会提到的次贷sub-mortgage是主要的构成成分),组合成证券进行销售。这种行为导致了金融工具的复杂化,但是投资者并不清楚这种金融工具背后的继承风险(Inherent Risk)。在金融中我们将风险分为系统风险以及非系统风险,继承风险属于前者,并且此等风险是不能被使用其他方式完全消除的。
另一现象为金融工具中的衍生品,其中的权证在此次金融风险中做到了放大风险的作用。因为权证/轮证为基于一金融工具,将其收益以及风险(简单的说,波动性)放大,简单的说便是杠杆(leverage)。在大盘不断下跌的情况下,只会使得投资者越来越受伤。若对期权和轮证感兴趣可参考Credit Suisse瑞士信贷的轮证网。
常見問題 - 瑞信香港 - 牛熊證 - 認股證保证金(Eng: Margin/Can: 孖展)在事件中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之一,但是这是比较深层次的内容了。
2.  2010年,巴塞尔协议也升级到了第三代(巴塞尔协议III、巴3),也是现行的版本。巴塞尔协议III中基于金融危机做出了改进,包括但不限于核心资本充盈率,新增了关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与杠杆比率的要求。同时也新增了操作风险和内部风险的管制要求。
湛振滔:《广州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体系设计》,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年5月
2#
热心小回应  16级独孤 | 2020-12-11 01:49:16 发帖IP地址来自
要说明白2008年金融危机啊,咱们得从苏联解体开始讲起。
话说苏联解体,美帝一波肥,进入黄金时代,一直爽到了新千年。
结果2001年,飞机怼了大楼,黄金时代被恐怖袭击意外终止了。

在911及IT泡沫破灭的打击下,美国经济竟然衰退了!当年新任美帝大统领正是人送外号智多星的小布什,本着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小布什对外连续发动了塔利班反恐战争与伊拉克战争(2003),对内则出台了一揽子经济提振计划,这个计划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居者有其屋”计划。(实际上这个计划从克林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小布什(图中持望远镜者)为了配合领袖的经济提振计划,美联储蹭蹭的降息,到了2003年,联邦基金利率已经降到了1%——这是45年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问题在于,美帝不同于中国,大家对自己究竟该吃几碗干饭心中比较有数——有钱人该买房子的早就买完了,没钱的跟本也不琢磨这事。因此为了鼓励这些原本买不起房子的群体化身房奴,小布什说服了国会,连续通过相关法案刺激人们买房,刺激商业银行向低信用群体提供贷款——这些为低信用群体提供的贷款,就是次级贷款。到最后国会甚至划拨资金资助首次购房者来付首付,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美国人民感受到了国家海一般的温暖,纷纷踊跃购房——然后GDP果然就特娘的上升了!小布什表示:计划通。
一同上升的当然还有美国的房价,不过人民群众表示这都不是事,在党(共和党)的关怀下,群众们喜迎房价上升——炒房这种事,又不是只有中国人会。什么贷款一套然后抵押出去再贷一套这种操作,美国人民一样玩的很溜,于是在建筑材料及人工基本没变的情况下,美国的房价开始起飞了。

美国标准普尔 Case-Shiller 住房价格指数走势图 假如考虑到房价的上涨从96年就已经开始的话,那么大家当然有理由担心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泡沫果然破了。不过金融市场通常来讲是两种情绪所主导的——贪婪或者恐惧,在当时房价蹭蹭上涨的情况下,前者无疑才是市场的主旋律。因此各大信贷机构纷纷开展次级贷款,对原本资质不够的借款人提供贷款——反正房价一直在涨,没法还款的话就把房子没收抵债呗……
在这种情绪的激发下,即使美联储已经在2004年开始加息,大家依然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很稳!非常稳!后来的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同学在2005年10月表示宣称“房屋价格在过去两年中上升了近25%……这种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基础的强劲”。于是美国新建住房数在2006年1月攀升至约230万套!泡沫终于要被戳破了!房价开始下跌了!
房价下跌这事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使得许多人的贷款开始违约——而违约事件的不断发生又使得越来越多的房子砸到了银行手里,为了尽快处理这些房产又引发了新一轮下跌。然而这并非是最大的麻烦,最大的麻烦在于,那些违约事件频发的次级贷款,它们已经不仅仅是一笔贷款了。


我这里有一张“爆复杂的次贷期间各种金融资产流通示意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现代金融的魅力——每当我看到这个图的时候,我都会由衷的感叹那些被劝退的生物狗们在其他的岗位上究竟爆发出了怎样的潜能啊……

假如这张图让你脑袋变大了的话,那么我就来简单的解释一下——首先,那些次级贷款早就被金融机构打包出售了,这个过程合法合理,童叟无欺。其原理大概如下:假如我有一笔100万的贷款,其违约率为0.1%,十年收益的利息为20万(当然,这个模型十分简化,大家理解意思就好),那么我现在将这笔贷款打包卖出去,只要105万的现金。那么机构B琢磨了一下,经过计算后认为这笔交易有利可图,就会把这笔贷款卖下来——在A看来,他100万的贷款立刻获得了105万的现金,在B看来,他获得了一笔风险较低、长期来看回报不错的资产,大家都很满意。
然而机构B的计划不止于此,他将这笔贷款“证券化”了——也就是说,将这笔贷款分成了1万份,任何人都可以购买一份这笔贷款的证券化产品,然后等着回报。于是证券化之后的次级贷款又进入了市场,被更多的人所持有——而银行家们的创意还不止如此,他们为了避免这些次级贷款集中爆发违约,还将不同地区、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同时“证券化”,然后混合到一起,以分散风险——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么做是很科学的,因为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爆发违约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这些资产被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跟个人投资者们买了回去,这就是为什么爆发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会引起全世界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过既然一个CFA在当年号称年薪百万,那只有这么一点本事显然还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各种更加复杂的、包含次级贷款的金融产品陆续面世了。这些产品差异巨大,然而只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对次级贷款违约几率的计算,大多是基于历史数据的。
而历史数据从2007年开始,就……BOOM了

由于次级贷款本身的利率较高,而在2007年之前其违约率——也就是风险——并没有那么高,因此成为了许多金融机构都喜欢的资产。然而当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整个美国境内的房价同时下跌——而许多人再也没有办法把房子再次抵押然后借新钱还旧债了!集中违约爆发的后果就是2007年8月16日,美国康特里怀特金融公司(这哥们提供了美国17%的住房按揭贷款)宣布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动用115亿美元的银行信贷额度。
大家一下子就毛了。
房地产泡沫传递到了信贷市场。又传递到了资本市场
简单来说,一些以次级贷款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基金完蛋了。
咱们说过,主导金融市场的情绪有两种,贪婪与恐惧。
现在是后者的时间了。
在恐惧情绪的主导下,大家开始疯狂的抛售自己手中不安全的资产——这使得资产的价值进一步下跌,而越是下跌,就越没有人想要。那么另一个金融市场的神奇武器:杠杆,此时开始发挥作用了。
所谓杠杆,你可以理解为一种保证金。假如说有一笔1000万的股票,我说我买下来,其实可以不用掏一千万——我只需要掏十万块,作为定金给到你。那么当股票上涨的时候,所有收益当然全都归我,不过当股票下跌的时候,只要跌幅超过这十万块,你就可以把这笔钱全都没收,然后我也失去了股票的所有权。
这就是杠杆,童叟无欺,公平合理。
当然,我可以向账户中追加保证金。可问题在于,对于一般的金融机构而言,无论你怎么追加,保证金跟实际资产之间的差距都会是天差地别的。而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由于其高风险与高收益的特征,许多金融机构正在用高杠杆来炒作着次级贷款衍生出来的各种金融产品。而在市场恐慌情绪的刺激下,大家开始疯狂的抛售手中的不良资产,寻找更安全的资产。于是对于一些比较激进的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在这个Moment,要爆了!
(当然,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这里忽略MBS、CDO到CDS这条传导链条,大家简单的理解一下这个情况就好,因为这些复杂金融工具之间的关系及其传导实在是太反人类的,难以通俗易懂的解释清楚)
这个环节中最糟糕的地方在于,在大家都疯狂抛售的情况下,原本比较安全的资产(比如说,黄金)也会在持有者急于寻找买家的情况下被低估价值;而优质资产价值的下降则会进一步带动所有资产的下降,更倒霉的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基本都采用以市值定价的会计准则,于是所有资产下降之后投资者看起来也没那么有钱了——这就是为什么许多金融机构忽然就资不抵债了的原因。
没钱怎么办?
找商业银行贷款吧!咬咬牙渡过难关再说——美国的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或许咱们还有救!
事实证明,虽然美国的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但是咱们可以通过成立SIV、然后让SIV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的方式来曲线救国嘛!(至于什么是SIV,可以见八颗牙:SIV 与SPV 区别是不是就是前者是金融机构设立的?)因此商业银行业早就是危机重重了。
地主家也没了余粮,这下问题就大条了。到了2008年3月,华尔街五大投行中最热衷于次贷业务的贝尔斯登已经濒临完犊子了。在资本市场上,每家机构都需要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交易与拆借才能正常的生存下去,然而当别人认为你即将倒塌时,那么为了避免在跟你的交易中受损,他们就会提前终止与你的交易——而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安全系数就会进一步下跌,别人也就会更加倾向于远离你。
2008年3月10日,贝尔斯登的账户中还有180亿美元的现金及高流动性资产。然而在市场的恐慌情绪中,它只用了三天时间就耗尽了自己所有的现金。
抵押?
对不起,市场对一个即将破产的公司没有兴趣。市场只对疯狂做空这家已经濒临极限的公司感兴趣。这个在2007年11月29日时资产规模达到仅4000亿美元的投资银行,已经末路穷途。
然而幸运的是,贝尔斯登最终在美联储的帮助下被摩根大通收购了——这其中是否有不为人知的PY交易我们很难说,不过这确实缓解了市场的恐慌情绪。不过糟糕的问题在于次级贷款的违约率还在继续上升,而另一个华尔街巨头——雷曼兄弟银行则已经岌岌可危了。
雷曼兄弟的问题在于它对商业地产的过度热衷,它甚至自己就持有大量的商业地产。在贝尔斯登被收购后市场迅速的看衰了这货,而美联储犯下了自己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最大的错误——在雷曼兄弟濒临崩溃的时候,他们没有伸出援手。
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破产了。

雷曼兄弟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其业务牵连之广泛自不必言。倒闭之后市场的恐慌情绪迅速到达了顶点——连雷曼兄弟都完犊子了,大家谁还好得了!?本来美联储在2008年初的时候疯狂开闸放水,稍稍稳定了一下大家的情绪,结果雷曼兄弟这一倒闭让所有人都疯了:你连雷曼兄弟都不救,我还能指望你救我们么!别扯了,看紧自己的钱袋子才是硬道理!
于是大家发现忽然就谁也借不到钱了,谁也不敢借钱了!金融行业作为一个以“信贷”为基础的行业,现在大家彼此之间即没有信用,也没有借贷,这还怎么玩……更可怕的是由于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化之后卖到了世界各地,而美国本身又是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其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这下子不仅全世界许多金融机构都受到了损失,它们还不约而同的同时缩紧了信贷。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上都没钱了!

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而最后一阶段,自然是实体经济的崩溃。在信贷缩进的刺激下,实体经济一再受到打击,没人买东西,也没人愿意继续投资了。最后整个经济体系陷入了大规模的衰退之中……


简单来讲,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整个过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342608
帖子:68643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