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百人访谈”第六期——陈静: 四大策略助推银行数字化转型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金融智库CCFR   2020-3-28 04:48   1472   0
[h1][/h1]
2020的新冠肺炎疫情必将让中国银行业全面数字化转型加速,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后疫情时代,银行数字化如何向纵深发展成为银行人关注的热点,数字金融百人访谈,专注对话数字金融历程中的亲历者。回想我们的曾经,记录我们的当下,描述我们的未来。畅聊银行数字化变革的前景和未来,勾勒数字银行的蓝图。数字金融百人访谈栏目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和九卦金融圈联合主办,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协办。


数字金融百人访谈第六期四大策略助推银行数字化转型

学术顾问
清华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教授何平


本期嘉宾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

本期主持人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高级顾问、九卦金融圈“九卦姐”许小青





疫情之下,基于应用场景的需求和监管政策的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和“零接触”服务的加速键已被触发,同时,数字化的快速发展也给数字金融的监管技术、行业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金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原司长陈静认为,疫情倒逼金融行业提高在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监管层应走在数字金融发展的前列,与金融机构、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科技公司等密切协作,搭建数字金融监管与行业发展互动的桥梁。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必将推动全世界数字金融的发展和数字科技应用的普及与创新,各大金融机构纷纷加码“零接触服务”,通过中后台的数字化管理,解决数字金融服务的痛点,促进线上经营、渠道建设生态。
陈静在访谈中表达了对数字金融的坚定支持,而他所期望的是金融监管与数字金融行业的发展实现共生。
可以认为,数字金融的“土壤”培育和“浇灌”同等重要。一方面是通过数字金融的探索和实践丰富数字金融的案例,提供给金融行业更多的成功案例,在技术迭代中实现超越,大型金融机构、第三方科技公司 “浇灌”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是金融监管生态与时俱进,透过制度和标准设计促进数字金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培育良好的生存“土壤”。

监管政策助推“无接触”服务升级


数字金融的进程正在走向加速度时代,技术演进和行业生态的进化为传统金融的转型提供了强大的驱动。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有关“无接触”服务的讨论和关注热度大增,激活了数字金融服务的新场景巨大需求。数字金融服务的基础是安全,越是方便的东西越不容易安全——需要通过录像、录音、签名签字、面签等措施规避风险。疫情推动了数字金融、移动金融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安全的保障工作的加强。
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得到了监管政策上的强有力支持,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监管层对于数字金融的认可,并且正在从监管协调为数字金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针对疫情发展,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反应迅速,充分发挥数字金融“零接触服务”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和办法银保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金融服务配合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
央行召开金融系统全力支持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新闻发布会,提出积极拓展线上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优化和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和场景。
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提高线上金融服务效率。要求各银行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丰富“零接触式服务”渠道,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陈静在央行科技管理部门长期担任要职,深知积极推动数字化金融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他在访谈中充满了感慨:“疫情推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加快金融创新以及用户服务的进步。新冠疫情对推动数字金融服务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和倒逼的作用。”
针对数字金融给监管带来的挑战,陈静回忆道:“人民银行曾组织会议就二维码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态度很明确,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是完善的,我们要坚定支持发展,而且要不断地完善它。目前的人脸识别确实有不安全的因素,但经过完善后在适当的应用场景,一定会有很好的应用。”
如何变革组织方式、技术架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要在原有基础上更好地发展虚拟化金融服务,即无接触金融服务或零接触金融服务。



“零接触服务”引领数字金融进入实战阶段


当下,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没有线上业务就无法生存。在大环境之下的竞争也促进了中小银行的进步,倒逼其具有一定的线上服务的能力。虽然中小银行和大型银行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生存压力的切肤之痛会加速其在线上服务方面的布局和能力的提升。疫情之后,人们生活的习惯和社会常态的变化必然会和对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与之相适应。
疫情是一次“零接触服务”的检验。疫情下,银行机构纷纷发挥自身科技优势,优化线上渠道,加强线上服务和应用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捷的线上化服务——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对“零接触”服务的发展已有很好的基础。数字金融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监管、金融机构和行业的共同努力。现阶段,数字金融的发展既有创新,也有不小的“痛点”和“难点”。
“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银行要整体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的建设,攻防兼备。”陈静特别提到,数字金融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现阶段,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等发展突飞猛进,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银行金融机构需密切结合业务的创新与发展的重点来加强应用。

四大策略发力 走稳数字化转型之路


陈静认为,当前,数字化转型应适应全面抗击疫情发展以及疫情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的需求。金融机构的线上化服务类型和渠道更加广泛,更加普惠化,更加方便和安全。
具体讲,需要从四个方面聚焦发力:切实加强、深耕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端服务;切实加强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转型建设;强化数字金融风控保障;切实加快金融监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深耕数字金融服务的客户端服务
数字金融的发展有非常雄厚的客户基础,但至今仍以年轻客户群为主,有关资料介绍,25至40岁的客户占80%以上。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因为封闭隔离,不方便去银行网点办业务,发现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客户不会、不敢使用移动(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服务,甚至包括一些上年纪的高级知识分子、领导干部。中央组织部号召党员志愿为抗疫情捐款,有的基层党支部为方便和零接触,希望用微信支付,后发现有的金融机构相当比例的离退休老同志不会使用。这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我国庞大的中老年客户群当中,数字网络金融服务的需求非常迫切。
陈静认为,当下,应进一步做好现有的、先进的网络(移动)金融服务产品应用的推广,深耕客户端。这比一味追求更全、更新、更快的产品更为现实和重要。他呼吁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与发展应包括:使网络金融服务产品的客户界面更加友好、简洁、易操作、更安全。积极发展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个性化服务产品。
同时,陈静强调,要切实加强相关的宣传、培训工作。要做好“零接触”金融服务,必须先做好“有接触”的客户介绍、培训等工作。通过电视台、网络、银行培训班等多种渠道和形式,运用好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和新媒体形式,对移动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进行更好、充分的宣传,让更多人能真正领会和享受到移动金融服务的好处。如今,移动金融服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客户群的进一步扩大,可使更多的客户分享我国先进的网络金融服务,同时,可有效降低对营业网点服务的需求、降低运营成本。
“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服务质量和成本的竞争。线上金融服务成本低,更方便,是金融机构间竞争重要的方向。竞争力要体现在有更友好的人机界面、使用更简洁、方便、容错性好、同时更安全可信。”陈静说,最近十几年,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发展十分迅速,已是世界先进水平,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作出了很好的金融服务保障。这次的疫情将进一步加速其发展。陈静认为,当前正是推动数字金融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各大银行应立足于自身的特色服务,进一步找到数字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差异化的竞争中谋求金融服务质量、客户认同感、效益的提升。


切实加强金融信息化基础设施转型建设
陈静表示,随着IT技术的发展,金融信息化已经被提升至金融机构发展的战略层面。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他同时指出,金融机构在过去的信息化建设中主要依靠“主机”架构,成本较高、且不灵活,呼吁要进一步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转型建设。
“应提高金融机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适应性、安全性和经济合理性。IT架构要有足够的弹性、可扩充性和安全稳定性。在逐步往云计算和分布式架构方面转移的基础上,为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提供可用的、低成本的算力支持。”陈静强调。
而对于疫情会否加大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在信息化构建方面的差距的问题,陈静认为,行业竞争带来的切肤之痛倒逼小银行加速布局线上化,打造线上服务的产品,提升相关能力。中小银行的数字金融更偏向于差异化策略,通过精准的客户群定位、多元化的金融场景服务来获客、粘客。
“当下,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没有线上业务就无法生存。线上服务或移动支付做不好,就没有生存的能力。疫情期间则是对这种线上服务能力的检验。”陈静说。然而,线上化的经营业存在很多的“痛点”,科技投入较大,应用成本过高,以及数字银行的网络安全难度大,因此,突出重点,抓住主要应用、搞好应用成果试点、搞好标准体系建设、建设与管理好IT基础设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障等十分要紧。
对于城商行的信息化建设,陈静建议应聚焦主要业务而非面面俱到,通过夯实银行卡、网上银行、移动银行和小额信贷等业务,带动和加快数字金融和信息化建设。另外,在布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中要多寻求外部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金融科技公司等寻求广泛合作,逐步建立良性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而非单打独斗。
强化数字金融风控保障,全面提升风控管理水平
如何采取更加有效、方便、经济合理的信息安全防范手段,是数字金融长期面临的管理、技术挑战。
在陈静看来,移动金融服务的基础是安全。唯有可信的、安全的金融服务才可持续。而金融信息安全保护工作的基础是对参与金融交易活动人员的真实身份的识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密码、生物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他指出,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虽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反映在应用的新技术多,虚拟化应用多、集群化应用多、分布式架构多等,安全保障缺乏经验。还不能完全适应金融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防范预警的要求。
“要进一步重视金融风险防控能力。银行所有金融服务和应用的基础是信息安全。随着线上服务和零接触服务的推进,风险防控的意义更为重要。”陈静表示,高度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金融应用与信息的安全性、隐私性是一对矛盾。
安全是集技术、管理和主动防范意识于一体的综合治理问题,不能幻想一劳永逸地彻底解决相关问题。数字金融的治理需要顶层设计,从良性循环的角度和创新思维去看待数字金融的优势,引导行业有序竞争。
陈静表示,目前的数字经济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对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方便的东西也就越容易犯罪。人民银行曾在指定全球信息科技发展规划时提出了两大支柱体系,第一大是金融标准化体系,第二大就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金融领域,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足够的安全,绝对的安全需要的是无限的投入,故而我们要平衡好方便、快捷以及安全之间的关系。”


切实加快金融监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的高质量服务,金融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的金融监管。
“要提高监管能力,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和包括人工智能分析、大数据应用等在内的先进技术提高中国金融监管水平。在提升监管效率、水平、降低监管成本方面下功夫。”陈静认为,疫情以后,非接触金融服务有望迎来更显著的发展,但随之而来风险防控任务更艰巨。这就需要将先进技术应用到监管事务中来。
在陈静看来,我国金融服务整体水平发展很快,这就要求监管也要同步跟上——一方面注重金融监管本身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对数字金融的创新与服务要进行恰当、科学、适度的监管。数字金融的监管更多的依赖于网络与数据。
作为一名技术出身的管理领导,陈静强调,金融监管要精准、科学。在掌握被监管对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合规性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在更加先进的技术辅助下,进一步提高对监管数据采集的密度、精度和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在广泛的金融科技应用中,数字银行的监管协调更需要科技的力量,二者相辅相成。
采访
Qustions
&
花絮
Answers


九卦姐:现在大家都说,疫情催化了数字金融的发展,如何把握好监管的分寸?既不要“一放就乱”,也不能“一收就死”?
陈静:监管要精准、科学监管。在掌握被监管对象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合规性做出准确合理判断。监管数据采集的密度、分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原有监管的基础上,对所有非现场集合……银行的运行数据进行更加全面、及时的采集。在更加先进的技术下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对监管数据采集的密度、精度和分析的及时性、准确性。
九卦姐: 后疫情新时代之后,客户对金融的诉求会发生什么变化?后疫情时代商业银行数字化变革的这种基础力量和业务形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陈静:疫情倒逼数字金融的发展。我国在疫情期间的封城封小区可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子商务发达、线上支付便利、银行线上服务的保障,这些是很重要的基础,使得居家成为可能。疫情之后不见得对数字金融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疫情前的基础发展,使得封闭成为现实,这是值得自豪的事情。线上服务不但没中断还成为重要的保障环节。
九卦姐: 疫情催化了数字化,但是中小银行可能在技术上比较薄弱,面对疫情措手不及,是否会出现一些更困难的态势?
陈静:大型国有银行或中型银行因基础设施和技术在,可以迅速调整。竞争倒逼是小银行的线上化。切肤之痛倒逼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检验。当下,不管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没有线上业务就无法生存。在大环境之下的竞争也促进了中小银行的进步,生存的压力和切肤之痛会加速其在线上服务方面的布局和能力的提升。线上服务或移动支付做不好,就没有生存潜能。
疫情是倒逼、促进和检验服务,并不是重大转折或颠覆作用。
疫情之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同人们生活的习惯和社会常态和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都会发生变化,会对我国金融发展提出新的需求。
九卦姐:城商行是静下心来做好基础呢?还是和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来推动数字化发展?
陈静:管理的技术人才一般比较欠缺。建议紧紧抓住主要业务,不要面面俱到,比如银行卡业务或者网上银行业务,小额贷业务,等主要业务来加快数字金融和信息化建设。单打独斗肯定不行,要多多寻求外部合作,依托外部力量。
要个性化,找出和别的城商行不一样的地方,与相关IT企业建立良性的互相依存的关系。经过一段磨合之后,找到一条比较好的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后记
陈静司长虽然已离开监管部门岗位,但对于数字金融的关注却更加浓厚。访谈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陈静司长对于数字金融科技发展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新的思路,这种开放的、无边界的、包容的模式恰恰是数字金融的理念所在。开放、睿智、创新是陈静司长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正因为像陈静司长这样长期关注金融业发展,特别是对数字金融发展和监管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数字金融的春天。


主办方介绍

清华经管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简称CCFR)成立于2002年,是一个以金融学研究为核心,连接学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平台。中心的宗旨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吸引国内外金融研究人员,积极推动面向现代金融体系的科学研究,为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的发展提供前瞻性的研究报告,并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政策的制定献计献策。
九卦金融圈,“穿透现象,回归本质”,九卦金融圈是由金融业内专业人士和顶级院校专家联手搭建的数字金融新媒体共振平台,致力于行业发声、业内交流、跨界撮合、资源整合,秉承连接共享的原则,为金融科技圈提供专业的内容和服务。

新希望金融科技,是新希望集团本着普惠金融初心,依托多年深耕银行运营领域的厚重积淀,汇聚全球一流人工智能专家团队,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行赋能的专业技术机构。公司专注于为合作机构量身定制基于移动互联网架构、依托云计算数据处理能力,全面采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数字金融平台,使其具备全在线流程、全实时审批、全客群开放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支持其按照“一秒钟扫码”、”一分钟客户进件“、“一分钟系统审批”、“一生拥有云授信”模式进行标准化、批量化、智能化零售信贷作业。
中国网络金融联盟(简称“网金联盟”)是由多家银行联合发起的非营利性协会组织,现有银行会员单位119家。网金联盟专注于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发展动态、案例实践等内容的组织与研究,致力于为银行决策者、管理者,头部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搭建前瞻、专业、实用的互动交流平台,推动行业间融合、共创,加速技术创新与生态融合。帮助银行管理者丰富数字化转型决策依据,加速中国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变革进程。END


作者:许小青、王婧、邓宇专家:何平编辑:严世杰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9
帖子:7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