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碳排放强度分析
可能有人会强调,调查中所涵盖国家 / 地区的实际发电碳排放强度可能并没那么高。例如在 2018 年,比特币公司 Coinshares 提到中国的大部分采矿设施位于四川省,人们在这里利用廉价的水电能源开采比特币。虽然现在来看,这份报告中有不少站不住脚的论断,但我们也不妨假定其中的结论正确,然后思考这一切又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可能认定水电能源的存在,意味着比特币网络的碳足迹水平相对较低。但事实证明,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主要问题在于,水力发电(或者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往往存在发电量不稳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四川省,雨季的平均发电量可达旱季的三倍。为了抵消这种电量供应波动,旱季期间的不足部分往往需要利用其他类型——特别是火力发电——的方式填充。相比之下,瑞典的电网排放因子则稳定较低,因为这里的发电方式主要为核能与水力发电。瑞典电网的碳排放因子为每千瓦时 13 克二氧化碳。
在一份名为《比特币的碳足迹(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Bitcoin )》(Stoll 等人,2019 年)的最新报告中,研究人员解释了这种地区差异(同时引入了一种基于 IP 地址对矿工进行地理分布测定的新方法),结论是整个比特币网络的加权平均碳排放强度约为每千瓦时 480 克到 500 克二氧化碳(与之前的粗略估算基本一致)。
其他问题
可以看到,可再生能源普遍存在供给不够稳定的问题,但比特币矿工的能源需求却是恒定的。比特币采矿一旦开启,除非系统崩溃或者无法继续实现盈利,否则就永远不会关闭。因此,当可再生电力产量较低时,比特币矿工的存在自然增加了对电网负荷的基础需求,并刺激发电设施利用化石燃料填补这部分电力缺口。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比特币矿工的存在甚至会刺激电力运营商建设新的燃烧发电厂或者重启已经关闭的原有火力发电厂,而这方面影响显然难以准确量化。
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参阅顶级期刊《焦耳》杂志上关于比特币与可再生能源间关联的《可再生能源无法解决比特币可持续问题( Renewable Energy Will Not Solve Bitcoin’s Sustainability Problem )》的文章。
比特币与其他支付系统电力消耗比较
为了进一步理解比特币网络的电力消耗水平,我们不妨将其与另一类支付系统(例如 VISA)进行比较。根据 VISA 公布的数据,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部运营总计消耗掉 67 万 4922 千兆焦耳能量(涵盖多种来源)。这意味着 VISA 的电力消耗总量相当于 17000 个美国普通家庭的能源需求。我们还知道,VISA 公司在 2017 年年内共处理了 1112 亿笔交易。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可以对两套支付网络做出比较,并发现比特币的单笔交易电力消耗远高于 VISA(请注意,以下图表所示为单笔比特币交易与 10 万笔 VISA 交易间的电力消耗比较)。
当然,这些数字并不完全准确(例如没有计入 VISA 办公系统带来的电力消耗)。但由于二者能耗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即使承认这种不准确性的存在,结论仍然令人震惊。与常规金融系统中的平均非现金交易能耗水平相比,比特币交易的平均电力消耗可达数千倍。有些朋友可能会争辩,这些成本完全来自交易自身,不涉及任何第三方信任机构;但是,我们将在后文中提到,无论如何能耗也不应高到这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