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Schnorr 和椭圆曲线数字签名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加密谷Live   2020-3-28 02:27   2068   0



作者 |  郭宇来源 |  安比实验室





区块链很难被称为一个单独的“技术”,而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领域”。这正是它的魅力之所在。
“零知识证明”打通了链上数据与链下计算,构建了信任,是实现数据隐私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区块链有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来自硬核区块链技术团队——安比实验室(SECBIT),将从数学角度切入,全面阐述零知识证明技术发展的前世今生。系列文章共三篇,此为最后一篇。
此前篇目请见:《从数论、“四色定理”到毫秒级验证》
《抽象、模拟: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








「零知识」vs. 「可靠性」
我们在许多介绍零知识证明的文章中都能看到这样三个性质:
  • Completeness —— 完备性
  • Soundness —— 可靠性
  • Zero-Knowledge —— 零知识


但是少有文章深入解释这个特性背后的深意和洞见。

在上文中,我们介绍了「模拟器」这个概念。许多介绍文章避而不谈「模拟」,但「模拟」可以说是安全协议中核心的核心,因为它是定义「安全性」的重要武器。

通常,我们定义安全会采用这样一种方式,首先列出一些安全事件,然后说明:如果一个系统安全,那么列出来的安全事件都不会发生。

借用密码学家 Boaz Barak 的话,翻译一下,「零知识证明」并不是通过给出一个不允许发生的事件列表来定义,而是直接给出了一个最极致的「模拟条件」。

所谓「模拟条件」是指,通过「模拟」方法来实现一个「理想世界」,使之与「现实世界」不可区分;而由于在理想世界中不存在知识,所以可以推导出结论:现实世界满足「零知识」。

我们继续分析下一个交互系统(安全协议)的三个性质:「完备性」、「可靠性」与「零知识」。

  • 可靠性(Soundness):Alice 在没有知识的情况下不能通过 Bob 的验证。
  • 完备性(Completeness):Alice 在有知识的情况下可以通过 Bob 的验证。
  • 零知识(Zero-knowledge):Alice 在交互的过程中不会泄露关于知识的任何信息。


我们可以看出来「可靠性」和「完备性」有一种「对称性」。可靠性保证了恶意的 Alice 一定失败,而完备性保证了诚实的 Alice 一定成功。

「完备性」比较容易证明,只要 Alice 诚实,Bob 也诚实,那么皆大欢喜。这好比,写好一段代码,喂了一个测试用例,跑完通过收工。

我们来想想「可靠性」应该如何定义?这个可靠性的逆否命题是:(在现实世界中)如果 Alice 能通过 Bob 的验证,那么 Alice 一定有知识。或者说:Alice 知道那……个「秘密」!

下面的问题是如何证明 Alice 知道一个「秘密」?

这好像也很难,对不对?假如我们需要证明一台机器知道一个「秘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我们在机器的硬盘里,或者内存中找到这个「秘密」,但是这样暴露了秘密。如果这台机器是黑盒子呢?或者是 Alice 呢?我们没有读心术,猜不到她心里的那个秘密。
如何定义「To Know」?

「零知识」保证了 验证者 Bob 没有(计算)能力来把和「知识」有关的信息「抽取」出来。不能抽取的「知识」不代表不存在。「可靠性」保证了知识的「存在性」。

只有「知识」在存在的前提下,保证「零知识」才有意义。
本文将探讨「可靠性」和「To Know」。

为了进一步分析「知识」,接下来首先介绍一个非常简洁,用途广泛的零知识证明系统 —— Schnorr 协议。这个协议代表了一大类的安全协议,所谓的 Σ-协议,而且 Schnorr 协议扩展也是『零知识数据交换协议 zkPoD』的核心技术之一。





简洁的 Schnorr 协议


Alice 拥有一个秘密数字,
  1. a
复制代码
,我们可以把这个数字想象成「私钥」,然后把它「映射」到椭圆曲线群上的一个点
  1. a*G
复制代码
,简写为
  1. aG
复制代码
。这个点我们把它当做「公钥」。
    1. sk = a
    复制代码
    1. PK = aG
    复制代码


请注意「映射」这个词,我们这里先简要介绍「同态」这个概念。椭圆曲线群有限域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态映射关系。有限域,我们用
  1. Zq
复制代码
这个符号表示,其中素数
  1. q
复制代码
是指有限域的大小,它是指从
  1. 0, 1, 2, …, q-1
复制代码
这样一个整数集合。而在一条椭圆曲线上,我们通过一个基点,
  1. G
复制代码
,可以产生一个「循环群」,标记为
  1. 0G, G, 2G, …, (q-1)G
复制代码
,正好是数量为
  1. q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个 曲线点的集合。任意两个曲线点正好可以进行一种「特殊的二元运算」,
  1. G + G = 2G
复制代码
  1. 2G + 3G = 5G
复制代码
,看起来这个二元运算好像和「加法」类似,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于是我们就用
  1. +
复制代码
这个符号来表示。之所以把这个群称为循环群,因为把群的最后一个元素
  1. (q-1)G
复制代码
,再加上一个
  1. G
复制代码
就回卷到群的第一个元素
  1. 0G
复制代码


给任意一个有限域上的整数
  1. r
复制代码
,我们就可以在循环群中找到一个对应的点
  1. rG
复制代码
,或者用一个标量乘法来表示
  1. r*G
复制代码
。但是反过来计算是很「困难」的,这是一个「密码学难题」—— 被称为离散对数难题。

也就是说,如果任意给一个椭圆曲线循环群上的点
  1. R
复制代码
,那么到底是有限域中的哪一个整数对应
  1. R
复制代码
,这个计算是很难的,如果有限域足够大,比如说 256bit 这么大,我们姑且可以认为这个反向计算是不可能做到的。

Schnorr 协议充分利用了有限域和循环群之间单向映射,实现了最简单的零知识证明安全协议:Alice 向 Bob 证明她拥有
  1. PK
复制代码
对应的私钥
  1. sk
复制代码





第一步:为了保证零知识,Alice 需要先产生一个随机数,
  1. r
复制代码
,这个随机数的用途是用来保护私钥无法被 Bob 抽取出来。这个随机数也需要映射到椭圆曲线群上,
  1. rG
复制代码


第二步:Bob 要提供一个随机数进行挑战,我们把它称为
  1. c
复制代码


第三步:Alice 根据挑战数计算
  1. z = r + a * c
复制代码
,同时把
  1. z
复制代码
发给 Bob,Bob通过下面的式子进行检验:z*G ?= R + c*PK = rG + c*(aG)

大家可以看到 Bob 在第三步「同态地」检验
  1. z
复制代码
的计算过程。如果这个式子成立,那么就能证明 Alice 确实有私钥
  1. a
复制代码


可是,这是为什么呢?
  1. z
复制代码
的计算和验证过程很有趣,有几个关键技巧:

  • 首先 Bob 必须给出一个「随机」挑战数,然后 Bob 在椭圆曲线上同态地检查
    1. z
    复制代码
    。如果我们把挑战数
    1. c
    复制代码
    看成是一个未知数,那么
    1. r+a*c=z
    复制代码
    可以看成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
    1. r
    复制代码
    1. a
    复制代码
    是方程系数。请注意在
    1. c
    复制代码
    未知的前提下,如果
    1. r + a*x = r' + a'*x
    复制代码
    要成立,那么根据 Schwatz-Zippel 定理,极大概率上
    1. r=r'
    复制代码
    1. a=a'
    复制代码
    都成立。也就是说, Alice 在
    1. c
    复制代码
    未知的前提下,想找到另一对不同的
    1. r'
    复制代码
    ,
    1. a'
    复制代码
    来计算
    1. z
    复制代码
    骗过 Bob 是几乎不可能的。这个随机挑战数
    1. c
    复制代码
    实现了
    1. r
    复制代码
    1. a
    复制代码
    的限制。虽然 Bob 随机选了一个数,但是由于 Alice 事先不知道,所以 Alice 不得不使用私钥
    1. a
    复制代码
    来计算
    1. z
    复制代码
    。这里的关键:
    1. c
    复制代码
    必须是个随机数。
  • Bob 验证是在椭圆曲线群上完成。Bob 不知道
    1. r
    复制代码
    ,但是他知道
    1. r
    复制代码
    映射到曲线上的点
    1. R
    复制代码
    ;Bob 也不知道
    1. a
    复制代码
    ,但是他知道
    1. a
    复制代码
    映射到曲线群上的点
    1. PK
    复制代码
    ,即
    1. a*G
    复制代码
    。通过同态映射与Schwatz-Zippel 定理,Bob 可以校验
    1. z
    复制代码
    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从而知道 Alice 确实是通过
    1. r
    复制代码
    1. a
    复制代码
    计算得出的
    1. z
    复制代码
    ,但是又不暴露
    1. r
    复制代码
    1. a
    复制代码
    的值。
  • 还有,在协议第一步中产生的随机数
    1. r
    复制代码
    保证了
    1. a
    复制代码
    的保密性。因为任何一个秘密当和一个符合「一致性分布」的随机数相加之后的和仍然符合「一致性分布」。






证明零知识

我们这里看一下 Schnorr 协议如何证明一个弱一些的「零知识」性质—— Special Honest Verifier Zero-Knowledge「SHVZK」:

SHVZK 要求协议中的 Bob 的行为不能不按常理出牌,比如他必须按协议约定,在第二步时,去传送带上取一个新鲜的随机数,并且立即使用。而通常意义上的「零知识」是不会对 Bob 做任何要求,所以我们说这里是一个弱一些的性质。虽然目前 Schnorr 协议不能证明完全的「零知识」,但经过添加一些协议步骤,就可以达到完全零知识的目的,细节这里不展开。以后我们在讨论 Fiat-Shamir 变换时,还会再次讨论这个问题。


首先「模拟器」模拟一个「理想世界」,在理想世界中模拟出一个 Zlice 和 Bob 对话,Zlice 没有 Schnorr 协议中的知识,
  1. sk
复制代码
,而 Bob 是有公钥
  1. PK
复制代码
的。请大家看下图,Bob 需要在 Schnorr 协议中的第二步出示一个随机数
  1. c
复制代码
,这里有个额外的要求, 就是 Bob 只能「诚实地」从一个外部「随机数传送带」上拿一个随机数,每一个随机数都必须是事先抛k次「硬币」产生的一个
  1. 2^k
复制代码
范围内的一次性分布随机数。Bob 不能采用任何别的方式产生随机数,这就是为何我们要求 Bob 是诚实的。

下面演示 Zlice 如何骗过 Bob:


序幕:请注意 Zlice 没有关于 sk 的知识,这时 Bob 的随机数传送带上已经预先放置了一些随机数。
第一步:Zlice 产生一个一致性分布的随机数 c,并且利用一个新的「超能力」,将刚刚产生的随机数 c替换掉 Bob 的随机数传送带上第一个随机数。这时候,Bob 无法察觉。
第二步:Zlice 再次产生一个随机数 z,然后计算 R'=z*G - c*PK,并将 R' 发送给 Bob。
第三步:这时候Bob 会从随机数传送带上取得 c,并且将 c 发送给 Zlice。请注意这个 c 正好就是第一步中 Zlice 产生的 c。
第四步:Zlice 将第三步产生的随机数 z 发送给 Bob,Bob 按照 Schnorr 协议的验证公式进行验证,大家可以检查下,这个公式完美成立。

大家可以再对比下「现实世界」的 Schnorr 协议,在两个世界中,Bob 都能通过验证。

但区别是:
  • 在「理想世界中」,Zlice 没有
    1. sk
    复制代码
    ;而在「现实世界中」,Alice 有
    1. sk
    复制代码
  • 在「理想世界中」,
    1. z
    复制代码
    是一个随机数,没有涉及
    1. sk
    复制代码
    ;而在「现实世界中」,
    1. z
    复制代码
    的计算过程里面包含
    1. sk
    复制代码
  • 在「理想世界中」,Zlice 使用了超能力,替换了 Bob 的随机数;而在「现实世界中」,Alice 看不到 Bob 的随机数传送带,也无法更改传送带上的数字

这里请大家思考下:


Schnorr 协议中,Bob 在第二步发挑战数能不能和第一步对调顺序?也就是说 Bob 能不能先发挑战数,然后 Alice 再发送 R = r*G。

答案是不能。

如果 Alice 能提前知道随机数,那么 (现实世界中的)Alice 就可以按照模拟器 Zlice 做法来欺骗 Bob。




再遇模拟器


其实,「可靠性」和「零知识」这两个性质在另一个维度上也是存在着一种对称性。可靠性保证了恶意的 Alice 一定失败,零知识保证了恶意的 Bob 一定不会成功。有趣地是,这种对称性将体现在模拟出来的「理想世界」中。


我们分析下可靠性这个定义:Alice 没有知识导致 Bob 验证失败。它的逆否命题为:Bob 验证成功导致 Alice 一定有知识。

我们再次求助模拟器,让他在可以发挥超能力的「理想世界」中,去检验 Alice 的知识。

再次,请大家设想在平行宇宙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叫做「理想世界」,另一个叫做「现实世界」。理想世界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是被「模拟器」模拟出来的,同时模拟器可以在理想世界中放入带有超能力的 NPC。这次把 Alice 的两个分身同时放入「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

假设「你」扮演 Bob 的角色,你想知道和你对话的 Alice 是否真的是「可靠的」。于是把你放入「理想世界」,借助一个具有超能力的 NPC,你可以把对面的 Alice 的知识「抽取」出来。

W...hat?我们不是刚刚证明过:协议是零知识的吗?零知识就意味着 Bob 抽取不出任何的「知识」碎片。这里敲黑板,「零知识」是对于「现实世界」而言的。我们现在正在讨论的是神奇的「理想世界」。

重复一遍,在「理想世界」中,你可以借助一个有超能力的 NPC 来抽取 Alice 的知识,从而可以保证「现实世界」中的 Alice 无法作弊。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作弊的 Alice,她肯定没有知识,没有知识也就不可能在「理想世界」中让 NPC 抽取到任何东西。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你无法借助 NPC,当然也就看不到 Alice 的知识,也就不会和「零知识」性质冲突。因为两个世界发生的事件是「不可区分」的,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现实世界」中,Alice 一定是存在知识的。

整理一下思路:如何证明在一个交互会话中 Alice 不能作弊呢?我们需要为这个交互会话定义一个「模拟算法」,该算法可以模拟出一个「理想世界」,其中有一个特殊的角色叫做「抽取器」(Extractor),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NPC,它能够通过「超能力」来「抽取」Alice 的知识,但是让对方「无所察觉」。

注意,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第二篇中有解释,如果模拟器在没有超能力的情况下具备作弊能力,那相当于证明了协议「不可靠」(Unsoudness)。同样地,如果「抽取器」在没有超能力的情况下具备抽取信息能力,那相当于证明了协议不零知(Not-zero-knowledge)。

最后一点,超能力是什么?

这个要取决于具体的交互系统的证明,我们接下来就先拿我们刚刚讲过的Schnorr 协议切入。





Proof of Knowledge :「知识证明」


我们来证明一下 Schnorr 协议的「可靠性」,看看这个超能力 NPC 如何在「理想世界」中把 Alice 私钥抽取出来。而这个「超能力」,仍然是「时间倒流」。
第一步:Alice 选择一个随机数
  1. r
复制代码
,并且计算
  1. R=r*G
复制代码
,并将
  1. R
复制代码
发给「抽取器」
第二步:抽取器也选择一个随机的挑战数
  1. c
复制代码
,并且发给 Alice
第三步:Alice 计算并且回应
  1. z
复制代码
,然后抽取器检查
  1. z
复制代码
是否正确
第四步:抽取器发现
  1. z
复制代码
没有问题之后,发动超能力,将时间倒回第二步之前
第五步:抽取器再次发送一个不同的随机挑战数
  1. c'
复制代码
给 Alice,这时候 Alice 回到第二步,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无法感知到时间倒回这个事实
第六步:Alice 再次计算了
  1. z'
复制代码
,然后发给抽取器检查
第七步:这时候抽取器有了
  1. z
复制代码
复制代码
  1. z'
复制代码
,就可以直接推算出 Alice 所拥有的私钥
  1. a
复制代码
,达成「知识抽取」


到这里,「可靠性」就基本证明完了。大家是不是对可靠性和零知性的「对称性」有点感觉了?

总结一下:「抽取器」在「理想世界」中,通过时间倒流的超能力,把 Alice 的「知识」完整地「抽取」出来,这就保证了一个没有知识的 Alice 是无法让抽取器达成目标,从而证明了「可靠性」。





解读 ECDSA 签名攻击

在区块链系统中到处可见的ECDSA 签名方案也是一个朴素的零知识证明系统。椭圆曲线数字签名方案 ECDSA 与 Schnorr 协议非常接近,基于 Schnorr 协议的签名方案发表在 1991年的『密码学杂志』上。1991年,正值美国国家标准局(NIST)选择数字签名算法,优雅的 Schnorr 签名方案居然被申请了专利,因此 NIST 提出了另一套签名方案 DSA(Digital Signature Algorithm),随后这个方案支持了椭圆曲线,于是被称为 ECDSA。中本聪在构思BTC时,选择了 ECDSA 作为签名算法,但是曲线并没有选择 NIST 标准推荐的椭圆曲线 —— secp256-r1,而是 secp256-k1。因为江湖传言,NIST 可能在椭圆曲线参数选择上做了手脚,导致某些机构可以用不为人知的办法求解离散对数难题,从而有能力在「现实世界」中具备超能力。有不少人在怀疑,也许当年中本聪在设计BTC时,也有这种考虑,故意选择了 secp256-k1 这样一条貌似安全性稍弱的曲线。


我们拆解下 ECDSA 签名,用交互的方式定义一个类似 ECDSA 的认证方案,交互见下图。


第一步:Alice 仍然是选择一个随机数
  1. k
复制代码
,并将
  1. k
复制代码
映射到椭圆曲线上,得到点
  1. K
复制代码
,然后发送给 Bob。


第二步:Bob 需要产生两个随机数,
  1. c
复制代码
  1. e
复制代码
,然后交给 Alice。

第三步:Alice 计算
  1. s
复制代码
,并且发送给 Bob,他来验证
  1. s
复制代码
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江湖上流传着一个说法:ECDSA 签名方案有个严重的安全隐患,如果在两次签名中使用了同一个随机数,那么签名者的私钥将会暴露出来。其实 Schnorr 签名方案也有同样的问题。

当年 Sony PlayStation 3 的工程师在调用 ECDSA 库函数时,本来应该输入随机数的参数位置上,却传入了一个常数。熟悉密码学的黑客们发现了这个严重的后门。2011年1月,神奇小子 Geohot 公开发布了 Sony PS3 的主私钥,这意味着任何用户都可以轻松拿到游戏机的 root 权限。Sony 随后大为光火……

如果 Alice 在两次交互过程中使用了同一个
  1. K
复制代码
,那么 Bob 可以通过发送两个不同的
  1. c
复制代码
  1. c'
复制代码
来得到
  1. s
复制代码
  1. s'
复制代码
,然后通过下面的公式算出私钥
  1. a
复制代码


k = (c - c')/(s - s')a = (k * s - c)/e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这个「安全后门」呢?大家想想看,这个安全后门和我们前面证明过的 Schnorr 协议的可靠性证明几乎一模一样!这个算法正是 ECDSA 认证协议的「可靠性」证明中的「抽取器」算法。只不过在可靠性证明中,为了让 Alice 使用同一个随机数
  1. k
复制代码
来认证两次,「抽取器」需要利用「时间倒流」的超能力。

但是在 Sony PS3 系统中,随机数被不明所以的工程师写成了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这样相当于直接赋予了黑客「超能力」,而这是在「现实世界」中。或者说,黑客在不需要「时间倒流」的情况下就能实现「抽取器」。

提醒下,不仅仅是随机数不能重复的问题。而是随机数必须是具有密码学安全强度的随机数。

设想下,如果随机数
  1. r
复制代码
是通过一个利用「线性同余」原理的伪随机数生成器产生,虽然
  1. r
复制代码
的值一直在变化,但是仍然不能阻止「知识抽取」。假设线性同余算法为
  1. r2= d*r1 + e (mod m)
复制代码
,还回到 Schnorr 协议的第三步:1: z1 = r1 + c1*a2: z2 = r2 + c2*a

如果攻击者让 Alice 连续做两次签名,那么将
  1. r2
复制代码
代入
  1. r1
复制代码
之后,就出现了两个线性方程求解两个未知数
  1. (r1, a)
复制代码
的情况,
  1. z1, z2, c1, c2, d, e
复制代码
对于 攻击者是已知的,这个方程组只用初中数学知识就可以求解。

请注意,这并不是 Schnorr 协议(或 ECDSA 协议)的「设计缺陷」,恰恰相反,这是 Schnorr 协议设计比较精巧的地方,它从原理上保证了协议的可靠性。类似技巧在密码学协议中频繁出现,达到一目了然的「简洁」。但是也不得不说,如果不清楚协议的内在机制,尤其是区分不清楚「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使用者很容易引入各种花式的「安全漏洞」。

作为一个能写出安全可靠软件的负责任的码农,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彻底理解安全协议的设计机制当然是最好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不现实的。一般来说,我们把各种密码学工具当做「黑盒」来用,但这可能是不够的,我们最好能了解下:

  • 「安全定义」是什么?
  • 「安全假设」到底是什么?
  • 「理想世界」中的「超能力」到底是什么?






我们生活在模拟世界中吗?

第一次读懂「模拟器」时,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电影『黑客帝国』。我们生活所在「现实世界」也许是某一个模拟器模拟出来的「理想世界」,我们所看到、听到的以及感知到的一切都是被「模拟」出来的。在「现实世界」里,我们活在一个母体中。然而我们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庄子也在思考类似的问题:
庄子有一天睡着了,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翩翩起舞,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庄子,在梦中,蝴蝶并不知道自己是庄子。于是庄子沉思到底是他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成了庄子呢?如果梦境足够真实……

「缸中之脑」是美国哲学家 Gilbert Harman 提出的这样一个想法:一个人的大脑可以被放入一个容器里面,然后插上电线,通过模拟各种电信号输入,使得大脑以为自己活在真实世界中。




这个想法源自哲学家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在书中他论证我们应该怀疑一切,需要逐一检验所有人类的知识,数学,几何,以及感知到的世界。然而他发现除了「我思故我在」之外,所有的知识都可能不靠谱,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可能被一个具有「超能力」的 Evil Demon 所欺骗。

2003 年牛津大学的哲学教授 Nick Bostrom 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篇论文『我们生活在计算机模拟世界中吗?』。认为以下三个事实中,至少有一个成立:

  • 人类文明彻底灭绝。
  • 人类文明已经到达可以完全模拟现实世界的科技水平,但是处于某种原因,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创造出一个新的模拟世界,充当上帝的角色。
  • 我们现在的人类文明就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


硅谷企业家 Elon Musk 在一次公开采访中,谈到「我们生活在基础现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也就是说,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电脑游戏(模拟世界)中,在模拟世界之外,有一个程序员,他开发并操纵了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游戏角色( NPC)。

在玩腻越狱 iPhone 和自动驾驶之后,神奇小子 Geohot 在今年三月份的「西南偏南」大会上做了一个题为「Jailbreaking the Simulation」的演讲。他认为,我们被生活在一个模拟世界中,所谓的上帝就是外部世界里活蹦乱跳的码农们,他们编程创造了我们的「现实世界」,当然,他们可能启动了不止一个世界副本。然而,他们可能也生活在一个外层「模拟世界」中。




如果我们确实生活在模拟世界中,或许我们可以在地球的某个地方找到一个后门——「Simulation Trapdoor」,从而获得「模拟器」的超能力,抽取出不可思议的「秘密知识」。

如果我们的世界的确是被程序模拟出来的,这个程序也许会有 Bug,如果有 Bug 存在,说不定我们可以利用这个 Bug 进行越狱,跳出「理想世界」,到达外面一层的世界中,与可爱的码农上帝聊一聊。



郭宇   作者Sonny Sun   编辑
       Roy   排版


内容仅供参考 不作为投资建议 风险自担
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 严禁转载


本文转自公众号“安比实验室”
原标题为《读心术:从零知识证明中提取「知识」》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20
帖子:2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