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到底有什么价值?(《讲透区块链》之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转型投资家   2020-1-12 16:52   1870   0




常有朋友一脸狐疑地问我:“数字货币没有收入,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呢?这东西是不是庞氏骗局啊?”
骗局之所以成为骗局,核心要素是让你看不懂。而新技术与新的商业模式懂的人少,当然便于骗子拉大旗作虎皮。
任何时候新事物都有可能被骗子利用,区块链也不例外。要搞清楚新事物到底是什么?价值从哪儿来?价值创造方式是什么?我们才能真正认清它的价值。

(一)通证分类

由于区块链的第一个应用是比特币,很多朋友自然把区块链就当作数字货币。其实,区块链是一个大概念,它的内容十分丰富,数字货币只是它一个子集的子集。用数学符号表达应该是:数字货币∈通证∈区块链。当然,我也曾经看到许多学者把通证直接表述成“数字货币”,这并不恰当。
你可以把区块链比作一个交通系统,去中心化网络就好像是公路,它上面可以跑很多车辆,其中跑的轿车就是“通证”,跑的卡车就是“智能合约”。
一般地,通证这种轿车又可以分为三类:效用型通证(utility token)、证券型通证(security token)和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最后这个加密货币才是我们所说的数字货币。
效用型通证的判别关键是它在区块链网络内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用途。首先,效用型通证是所在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这个网络的功能就不健全。比如,我们建立一个用于流转商品积分的网络,并且把积分做成了通证。那么,这个网络是靠通证串起来的,如果取消了通证,整条链当然也就无法运行了。
其次,它是为所在网络内部服务的,基本不对外。就像道路巡检车或者矿山专用大卡车一样,这类车往往挂着一个内部牌照,只能在内部道路使用。效用型通证也是这样一种内部的凭证,所在网络内部认它而外面不认它,这其实是“令牌”的本意。
证券型通证则与网络本身无关,不过是我们实体世界某种权益的一个数字符号或者数字凭证写在了区块链上。像股票、债券、房产这些东西,都可以把它份额化,写在区块链上。所以,证券型通证的本质属性是证券,与传统证券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纸质的,而是数字化的,更进一步讲,它是唯一的和不可篡改的。
加密货币这一类通证用在货币支付场景,与一般货币不同的是采用了加密技术也就是区块链技术。换言之,这个采用了加密技术的东西,原本就是准备用作货币的,是电子化的货币或者数字化的货币。有人会问:我们平常用的网银、信用卡和支付宝,这些不都是电子货币吗?怎么非要加上什么区块链技术,还扯出一个通证呢?准确地讲,网银、信用卡和第三方支付这些都是电子帐户而不是电子货币,你使用的仅仅是一个管理银行帐户的信息系统。加密货币才是真正的数字化货币,它可以不依赖于银行帐户进行支付。
你可能已经发现这种分类在逻辑上有一些问题。效用型通证是从功能角度说的,证券型通证是从资产角度说的,而加密货币却又是从使用场景角度说的,三类通证用了三种逻辑,相互不独立,逻辑上不周延。
这种分类方法确实不够好。
上面所讲的通证的分类,正是美国和瑞士等国搞的相对比较主流的分类,但其实并没有达到“相互独立、直至穷尽”这样的水平,颇有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味道。但由于现阶段我们对于通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还没有更好的方法来代替上述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也反映出目前实践中的混乱状况。比如比特币,大家当然都认为它是数字货币,比特币白皮书也开宗明义说自己是“电子货币”——中本聪就是按照支付场景设计的嘛。但它同时也是效用型通证,是比特币网络的“通行证”,还是矿工的“奖金”和网络运行的“润滑油”,因而是比特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比特币网络系统没有了比特币必然瞬间坍塌。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比特币不是被定义为数字货币,它首先应该是效用型通证。
以太币就更典型了。它一开始可不是设计成数字货币的。以太坊的创始人维塔列克把以太币的定义为支撑运维的“燃油费”或者给贡献者发的“工资”。但没有想到的是,随着以太币被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社区之外的人接受,更多的炒币者赋予以太坊新的定义——区块链界的第二号基础货币,用它来反映其他通证的价格。以太坊于是就由一个本来典型的效用型通证变成了数字货币。
搞清楚通证到底是什么,包括什么,对于我们认识它的价值非常有用。

(二)价值来源

股票有分红,债券有利息。持有通证没有收入,哪儿来的价值?
不仅是普通大众,一些学者也持有这种观点,所以认为通证没有价值,完全是庞氏骗局。
持有这种观点的朋友实际上把收入当成了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把通证仅仅当做证券型通证了。的确,针对于证券型通证,收入是其价值的源泉和估值的基础,但对于其他两类通证则未必。
为什么说收入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呢?价值难道还有其他的来源吗?
还有两种。
我们知道,股票和债券之所以给你带来收入,是由于它所代表的经济体能够产生收入和利润。类似地,要搞清通证的价值来源,当然要研究一下它背后的经济体有没有其他创造价值的方式。
在一个经济体内部,假定只有你我二人,我向你提供了一项服务,而你也向我提供了服务。不管我们是物物交换还是相互付费,从经济体外部的视角来看,我们这个经济体本身并没有获得收入。为什么我们不转移到其他的经济体呢?这个经济体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吸引力呢?不可否认的是,这个经济体对成员有使用价值。
最简单的经济体就是农业时代的家庭。夫妻二人男耕女织,相互服务,自给自足,如果不与家庭之外搞交换,是不可能产生家庭收入的。作为传统社会的最小经济单元,家庭当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基础。
因此,我们说具备使用价值是经济体价值的来源。
再进一步分析。如果在我们这个经济体外部,有人认可经济体的作用和意义,他们不断地加入这个经济体,并且带来了新的资源,这个经济体就发生了增长,产生了新的价值。当然,这种情形下,经济体依然没有获得收入,价值的来源是外部资源的进入。
外部资源的进入又有两种可能。一是基于这个经济体确实能够提高成员的福利。你在这个组织内部比在组织外部能够得到更好的服务,连接到更好的资源,或者效率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这种增长就是可持续的,也就实现了长期的价值。另一种可能一开始被人怂恿,相信了某些概念,进来一看不是那么回事,又纷纷离场,最终这种价值则不可持续。
所以,经济体的价值至少有三个来源:
一是由于收入大于成本而产生的净现金流入,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企业挣了钱。我们可以叫它“收入来源”。从经济学的角度,这时候企业的价值就是未来年度收入和利润的一个折现。我们可以讲一句直白的话:今天你的企业值不值钱,取决于未来你的企业能不能赚到钱。
二是促进和改善成员之间相互服务,内生性地创造了经济体价值,实际上产生了内部协同效应。我们可以叫它“协同效应来源”。我们常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通过促进和改善成员之间相互服务,产生协同效应的例证。比如,我们都知道长三角地区产业配套能力强,进入到这一地区办企业、做生意更有效率,而这一地区实际上也没有收入或者利润来反映地区价值(注意:该地区的GDP是区域内企业和个人收入的加总,并没有一个“地区收入”),因为“长三角”可并不是一个公司。
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曾经提出过关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索罗模型”,指出经济增长归因于要素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两个方面,这个全要素生产率其实有相当程度上就是国家内部的“协同效应”。也可以一句直白的话来表达:今天你的经济体值不值钱,取决于你的经济体能不能让来的人挣到钱。
三是经济体对外部有吸引力使得外部资源不断涌入,外源性地提高了组织价值,这实际上是一种的“马太效应”。我们可以叫它“要素增长来源”。发达国家为什么要搞移民政策?为什么能搞移民政策?种因于此,概莫能外。把国家或者地区搞得经济更繁荣,环境更优美,社会更稳定,就相当于有了梧桐树,不怕招不来金凤凰。新移民进入本国,带来了知识、资本、技术、税收,更重要地是这些劳动者带来了增量的、优质的人口红利,缓解了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我国最近几年各省市之间的抢人大战,背后逻辑也完全一致。不过,这种东西也是双刃剑,如果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开始下降,那么,人才还会“孔雀东南飞”,这可能让地区经济在困境中雪上加霜。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出现象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索罗模型”中的“要素增长”就是这个意思。这种通过外部增量实现的价值,我们也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今天你的经济体值不值钱,看你有没有本事让别人来投奔。
经济体这三种价值来源,也是通证价值的来源。通证如果不能有效地与经济体创造的这三种价值来源挂起钩来,不能有效地映射经济体的价值,“油是油、水是水”,我们就不能通过获得通证实现价值。


(未完待续)



作者推荐:

中国企业凭什么缔造了“黄金十年”?目前又面临怎样的困境?整体转型为什么难以成功?传统企业怎样实现商业化创新?
作者认为,集团企业当前应该“用创业的方法实现转型”,即集团企业根据转型的方向,投资于创业公司,让创业公司和母体分别从事新旧业务,先创业,再融合。
只有用创业的方法实现转型,集团企业才能克服环境的不确定性,打破金字塔体系的束缚,摆脱双手互搏”的困境。

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企业集团版的“精益创业”,集团总部怎样面对创业项目是关键,态度和方法对头,大企业也可以搞颠覆式创新!
作者把“转型”和“创业”联系起来,用分散突围、试错迭代的策略降低转型的风险,用创业的方法摆脱传统体制、传统业务的羁绊,可操作性很强。
本书充满智慧,用独特的视角看待商业史和当下,反映了以退为进、以弱胜强、灵活权变、道法自然的经营哲学。
恩里克王子就是大航海时代的积极投资人,哥伦布就是大航海时代的创业者!今天的集团企业家应该向恩里克学习,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另一种赢家。

文摘

所谓转型创业,简单地说就是“为了转型而创业,用创业的方法实现转型”。即集团企业根据转型的方向,投资一家或多家创业公司,由创业公司独立开展新业务,而母体依旧从事原有业务,待创业公司获得成功后,再与母体融合。
转型创业存在哪些优势呢?
——创业者有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无论是元帅创业、大将创业还是小兵创业,这三类人都有着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都有比较强的操作能力,是真正的成手而非生手。
——转型创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商业网络。一方面,创业者自身打拼多年,有自己丰富的客户、供应商、服务商、同行人脉。另一方面,母体企业强大的业务网络可以直接为我所用,这是一般创业者无法比拟的。母体企业与转型创业企业之间或早或晚存在业务关联,可以在供应链、客户和商业网络方面直接助力创业企业,使得其孵化期和加速期更为短暂,更容易抢占先机。另外,这种强大网络关系一旦升级,易于成为更具互联网思维的企业生态和平台。
——转型创业背后有母体强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这种支持更为持续、给力,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转型创业企业虽有外部融资,但不必受外部力量干扰。母体一些关键的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可以拿来就用。当某一阶段需要业内专门人才支持时,母体企业可以直接提供可靠而经验丰富的专家,这种优势难能可贵。
——从投资角度看,转型创业更为闭环。由于创业企业的目的在于支持母体转型,因而退出更多采用并购方式,且须提前予以安排,这样使得投资更为闭环,极大降低了投资退出的不确定性。因此,外部机构投资于转型创业项目的成功更有保证。
如果从整个中国经济转型的视角,更宏观地审视转型创业,不难做出这样的预判:中国未来无疑会有大批首次创业企业,但更多的是浴火重生的转型创业企业!

前言(节选)

对大多数中国企业家和创业家而言,他们刚刚品尝了工业时代一场短暂盛宴,还没来得及回味,却发现眼前的世界变得那么陌生。他们刚刚还在商场上攻城略地、挥斥方遒,却发现敌军压境、甲坚兵利。他们刚刚跨越了深沟天堑,却发现眼前是惊涛拍岸的太平洋。
航行大洋,去发现新大陆,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的共同主题。这次跨越产业大洋、摆脱危机的航行,我们把它叫作“转型”。
这次跨越大洋的航行与以往的经历大不相同。
面对内部的分歧,开始一次不确定性的航行,集团企业的掌舵人们不由得忧心忡忡,难以决断。难道就这样把全副家当装上大船,驶入漫无边际的大洋?身边曾经横刀立马的老将旧部,能否成功地打赢一场并不擅长的海战?我们能不能顺利地发现自己的新大陆?
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样的问题,但我们可以借鉴恩里克王子和葡萄牙王国开展大航海的故事,支持和派出船队,去发现新大陆。
——我们也可以挑选有勇气、有智谋、有能力的航海家,让他们组建团队。
——我们也可以建立航海学校,去训练年轻的航海家和水手。
——我们也可以投资多支舰队,去探索未知的海域。
——我们也可以与他们签订协议,共同分享新发现的利益。
——我们还可以在探明新大陆之后,再整体离开旧世界,开拓新疆域。
如果把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看成是一批创业者的话,集团企业可以像葡萄牙王国那样,通过这些创业航程实现战略转型,成为新的大航海时代的赢家。集团企业家可以像恩里克王子一样,为哥伦布们赋能。
如果您想成为恩里克王子,如果您的企业想成为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王国,就翻开本书,一起探索充满智慧的转型创业航程!

购书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16
帖子:4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