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两个博弈对手
由于我国的可转债的条款设计较为复杂,因此在可转债价格处于不同的价格区间时,其买卖双方博弈目的有较大的区别,这种博弈某种程度上也是国内可转债事件驱动策略的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
当转债价格处于高位:
v 投资者:止盈/转股,但是由于转债一般相比于正股存在溢价,所以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在转债二级市场卖出转债,而不是直接转股;
v 发行者:在平价高于130 元时可利用赎回条款剥夺投资者收益,从而督促投资者转股,消灭债务;当转债价格处于低位:
v 投资者:由于亏损有限因此持有时间更长,期待未来的正股股价反弹;另外投资者也可利用回售条款将转债卖回给企业;
v 发行者:投资者持有时间过长,增加企业债务负担,回售一旦实施损失更大;因此可利用下修条款,增加投资者转股动力;
1.4 三种投资目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分析可转债投资的目的:
v 权益投资者的角度:如国内的可转债基金,对这类投资者而言,其投资模型为可转债 = 正股 + 认沽期权 + 收益互换(正股股息与转债票息的互换),其核心投资目的是寻找正股的下行保护或者更具有吸引力的估值;
v 债券投资者的角度:如国内的纯债基金,对这类投资者而言,其投资模型为可转债= 信用债 + 认购期权,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可转债的上行弹性来增加基金收益;
2.2 投资者结构
上交所每个月会公布可转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事实上,不同投资者投资可转债的目的区别是很大的:
v 一般法人,目前占比44%;大多数是发行可转债的企业的股东,通常以优先配售的方式持有,利用可转债买卖来获取一二级市场的的价差;
v 低风险偏好机构,目前占比22%;如保险、社保、QFII、专户理财和年金,往往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看重可转债“下可保底”的特征;
v 高风险偏好机构,目前占比30%;如基金、券商资管、券商自营和信托,往往是以高收益为目标,看重可转债“上不封顶”的特征,而且可转债在某些方面比正股具备更强的灵活性;
v 自然人,目前占比4%;由此看来可转债市场的机构占比非常高,与A 股市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可转债投资:从配置的角度 3.1 可转债vs 正股:孰强孰弱?
在正式对比可转债和正股的长期表现之前,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可以比较好代表两种资产的底层指数。传统的做法是以上证转债指数代表可转债资产,用上证综指代表股票资产,但事实上我们上述的分析已经表明,无论是从行业、风格还是个股上,上证转债指数和上证综指都无法很好地匹配。为了解决投资标的不匹配的问题,我们构建了可转债等权指数和正股等权指数:
v 可转债等权指数:每个月最后一个交易日,将当前可交易的可转债进行等权配置,月度调仓,等权配臵是为了避免可转债标的规模在金融板块过于集中的问题;
v 正股等权指数:每个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以所有可转债对应的正股作为股票池,所有正股等权配置,月度调仓;
从结果来看,可转债等权指数的长期收益并不明显低于正股等权指数,而且年化波动率和最大回撤都要明显低于正股,夏普比率要明显优于正股。其根本原因可以从收益率和波动率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v 从收益的角度:由于可转债=信用债+认购期权,所以购买可转债需要付出“转股溢价”,即转债的价格一般会比正股的价格贵(否则就会出现无风险套利机会)。因此从算术收益率的角度来讲,可转债是明显低于正股的(13.8% vs 18.9%);
v 从波动的角度:由于可转债市场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波动天然就低于正股市场。而且可转债相比于正股有“看跌期权”保护,所以可转债的波动率明显低于正股(20.4%vs 34.6%);
长期收益率主要受算术收益率和年化波动率两个因素影响,算术收益率越高、年化波动率越低,则资产的长期收益率越高。年化波动对于资产长期收益的影响是很直观的,假设资产A 先下跌20%再上涨20%,它的净值是低于起点的,这一部分损失可以叫做“波动率损耗”。
回到可转债和正股的分析,虽然从算术收益率的角度来看,可转债低于正股,但是由于可转债的年化波动率要低得更多,因此可转债的“波动率损耗”要比正股少得多,因此其长期收益能够与正股相媲美。
v 经济风险:由于delta 和转股溢价的原因,转债对经济增长的敏感性弱于正股;
v 利率风险:由于债底和期权时间价值的原因,转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远远强于正股;
v 信用风险:信用债属性叠加正股属性,转债对信用的敏感性最强;
v 波动率风险:波动率上行提升期权价值,因此转债对波动率的敏感性弱于正股;
从可转债对经济增长以及利率风险的暴露来看,经济上行利好可转债,利率下行利好可转债。但是我们知道,经济上行一般伴随着利率上行,因此在经济上行阶段,可转债的上涨弹性低于正股。而经济下行阶段,虽然利率也跟着下行,但是正股对利率并不敏感,而利率下行对可转债却是重大利好,因此在经济下行期,可转债就体现出来“下可保底”的特征。因此从追求绝对收益的角度来看,作为股性资产,可转债的配臵价值是要优于股票的。某种意义上,可转债与其他大类资产在宏观风险暴露上的差异是配臵可转债能
够提升资产配臵有效前沿的核心原因
三大类因子的逻辑是:
v 正股成长因子的逻辑是可转债是正股的认购期权,长期走势受正股驱动,因此正股基本面越好,可转债未来收益越高;
v 正股动量因子的逻辑是可转债市场的自然人占比极低,因此可转债相比于正股容易发生“反应不足”,因此可转债市场的动量效应比较明显。相反,A 股市场的自然人占比较高,容易发生“反应过度”,因此A 股市场历史上是反转效应比较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