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货币革命还是投机泡沫?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量化精灵V2   2019-10-27 11:34   1420   0


近几年比特币价格飙涨,市场迅猛发展,截止2018年3月28日,比特币收盘价为8039.86美元/个,流通总量为1695万个,流通市值为1201.48亿美元,占主流数字货币总市值的45.84%。根据《全球比特币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的比特币交易占全球比特币交易量的80%。该报告对火币网的用户抽样调查显示,80.77%的比特币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仅13.81%的用户选择长期持有。


比特币为什么迅猛发展?是否有长期投资价值?本文将教科书级地介绍比特币的技术基础、历史发展、市场现状、国内外监管政策,分析比特币暴涨原因、投资价值与风险。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典型代表,开创了区块链技术,具备去中心化、总量有限、交易安全、信息公开的超前时代的特点。比特币产生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源于对中心式银行的担心、对通胀式货币的不信任。2009年10月第一个公布的比特币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1309.03个比特币,其计算方法是产生一枚比特币所需消耗的电量。随着投机资金涌入、监管放松、各国陆续认定为数字货币和支付手段等,比特币在2017年一度涨至19187.78美元/个。问世9年以来暴涨暴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分叉币和山寨币。


投机需求是主导比特币价格疯涨的内在原因,包括变相换汇、ICO融资等交易活动。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比特币相对宽松的监管态度是比特币的资产泡沫持续膨胀的重要外部因素。对比实物货币的四个特征发现,比特币在普遍接受性和价值稳定两方面尚不能媲美黄金等实物货币,但可以满足价值均匀可分性,在轻便和易携带性上具备实物货币难以比拟的优势。比特币替代信用货币的最大障碍正是去中心化的特性,没有信用基础的比特币不能很好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借鉴比特币相关技术,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首要出发点是补充与替代传统实物货币。


在认可比特币技术创新的同时,应注意其自身运行机制而产生的风险。对于新生事物应多观察多借鉴,同时防范风险。为了保障中国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我国政府对比特币交易活动的监管逐步趋严,预计私有加密货币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同时中国央行对数字货币的研发正走在世界前列。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已经被各国纳入自身的监管体系中,在认识到虚拟货币本身风险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坚持中心化管理的原则,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维护国家货币主权。


风险提示:监管过严导致比特币无法交易;网络黑客带来大量的风险事件;比特币价格的剧烈波动导致难以稳定行使货币职能




一、 背景介绍


1、 虚拟货币:互联网普及的产物


虚拟货币是指广泛存在于互联网世界中的,区别于现实中以实体作为媒介的非实体货币,其通常存在形式是某个网络账户上记载的一串数字。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网络活动呈现爆发式增长。作为网络世界中一类交易媒介的虚拟货币在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中广泛流通,为网络使用者带来了便捷的交易、支付体验。


根据虚拟货币的发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腾讯公司的Q币、盛大公司的点券、各种论坛币、游戏币为代表的,有发行中心的类法定虚拟货币,其如信用货币一样,往往是信用货币,其发行受中心化机构决定。一类是以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类金属虚拟货币,正如同现实生活中贵金属产量有限一样,类金属虚拟货币的货币发行数量往往受到算法严格限制。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2、 比特币: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代表


比特币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聪在2009年提出,是一种P2P形式的数字货币,其生产和交易依托于中本聪设计发布的开源软件以及建构其上的P2P网络。作为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代表,比特币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全球市场上影响力最大的虚拟货币。


比特币开创了区块链技术,即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我们可以简单定义比特币是由计算机产生的、总数量受严格限制的、交易安全性高的、数据难以丢失和损坏的,历史交易记录分布式储存在比特币网络中的数字。与中央政府发行的信用货币不同,比特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比特币系统算法而非对政府的信任。比特币的交易基于点对点技术实现的电子现金系统,它允许交易双方直接进行在线支付,不需要中间的权威机构的清算和结算环节,提高了交易和结算的效率,节省了跨境交易的成本。


比特币主要具有四大特征:系统设定发行方式,不存在中央发行机构;年发行数量每四年减半,最终总量有限;余额信息难以篡改,交易安全有保障,系统整体稳健性强;历史交易记录公开。






3、 比特币的生产方式


比特币的生产具有算力决定产出,合作平滑收益的特点。比特币的生产过程是通过大量计算寻找一个随机数,通过特定函数使区块中的一个值满足系统的要求,新的区块由此产生,成功计算出满足要求的随机数的用户获得系统奖励。为了增加自身成功的概率,参与者通过提高自身挖矿芯片性能、扩大挖矿设备规模的方式,尽量扩大自身在全网算力中所占份额。


矿池模式已逐渐成为挖矿的主流。假设1000个人参与挖矿,每次赠送比特币50个,那么单个矿工成功挖到矿的期望时间是1000个10分钟,即期望收益为7天左右获取50个比特币,但真实时间可能更长或更短,矿工的收益波动性很大。倘若这1000个参与者联合起来组成“矿池”,所有挖矿所得由所有参与者平分,每个矿工的实际收益将会被平滑至每10分钟0.05个比特币,收益的稳定性将大幅提高。




投资者既可以将自有挖矿设备接入矿池参与计算,也可以直接用资金租用矿池算力来分享矿池收益。目前,全球比特币矿池集中度较高,前十大矿池的算力占比已达80%,国内较为著名的比特币商业矿池有F2Pool、BTCCPool、AntPool、BWPool等,在全球范围内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矿场用电量巨大,一般建在电力充沛、电价低廉的地区。






比特币交易市场集中度很高。海外市场上,主流交易所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新生交易所通过差异化定位以获取客户。国内市场上,2017年之前比特币交易平台呈现火币网、OKcoin和比特币中国三足鼎立的态势,2017年9月央行联合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各类ICO立即停止,各大交易平台相继停止运营。






4、 比特币百转千回的发展路径


比特币问世10年以来,从最初程序员们自娱自乐式的游戏,到如今全世界瞩目的数字资产,其间不断经历着人们的质疑。在这10年中,比特币的价值在剧烈波动中实现了累计惊人的涨幅。截至2018年2月19日,比特币已被开采出来数量达1687.37万枚,区块总数达509,898个,价格达10484美元,总市值已超过1800亿美元,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令人瞩目的一环。作为一种饱受争议的新型资产,比特币既受国际经济、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宏观条件的影响,也与交易平台监管、灰色产业刚需、区块链技术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比特币的发展历程,可总结为如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8.10-2011.6新生事物的崛起


比特币产生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源于对中心式银行的担心、对通涨式货币的不信任。2009年10月第一个公布的比特币兑换汇率为1美元兑换1309.03个比特币,其计算方法是产生一枚比特币所需消耗的电量。2010年的5月,比特币第一次被赋予了“货币”的支付手段属性: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程序员用一万枚比特币交换了价值25美元的披萨券,由此诞生了比特币第一个公允汇率:0.25美分/比特币。同年7月比特币客户端发布的消息被著名新闻网站Slashdot提及,为比特币带来了大量新用户,此后5天比特币的价格升至0.08美元。随着《时代周刊》、《福布斯》等舆论关注度的不断提升以及比特币可兑换种类的上升,其价格一路飙升。


第二阶段:2011.6-2013.12两次泡沫的破裂


2011年6月19日,承载超过七成比特币交易的MT.Gox网站遭到黑客攻击,造成6万名用户的数据被泄漏,部分黑客获得网站管理员的登录权,出售大量的假比特币,一时间使得比特币的价格从17.51美元跌至0.01美元。此后的半年中多家平台被黑,Bitconinica平台更是因两次遭受攻击而永久性关闭,这些灾难令比特币交易平台及比特币的投资者们充分意识到了黑客所带来的安全性风险。


恶性事件过后,2012年成为比特币恢复市场信心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首个比特币杂志诞生,首个只针对比特币的信用违约互换交易发生,也陆续开始有商品和服务供应商接受比特币支付。比特币的价格在2012年年末回至13.41美元价位。2013年随着市场回温、大量中国投资者的涌入及短期事件所带来的波动,比特币价格在四月升至100美元水平,直到10月始终在60-140美元的范围内震荡。


2013年12月5日,央行发布通告,禁止中国的银行和支付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比特币的兑换交易。该禁令只适用于由政府拥有的银行和政府认可的付款处理,普通的中国公民依然可以交易自由比特币作为一种商品。2013年12月18日,比特币价格在中国降到了2011元人民币(约330美元)。这一次泡沫的破裂反映出对比特币监管态度的差异所导致的市场风险。


第三阶段:2014.03-2016.11疲软下行后反弹


2014-2016年比特币的价格整体呈现“U”型。这三年中,曾经红极一时的MT.Gox网站不敌黑客攻击、走向破产;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比特币支付;比特币市场涌现出一批如马克·安德森、杨致远、李嘉诚的资深投资人,而红杉、光速、软银等多家投资机构也都在比特币行业有所布局。


第四阶段:2017-2018疯狂牛市之后的再次幻灭


在这一阶段,大量投机客和机构投资者的涌入,市场接受度提升及技术升级带来的消息面刺激助推比特币进入疯狂牛市。然而比特币的火热行情没有持续太久,价格达到高点之后迅速回落,巨大的跌幅让高位进场的投机客血本无归,对比特币的争议也越发升温。







5、 乱象初现:分叉币和山寨币



比特币的交易者都使用一套统一的规则(数据结构),这是保证比特币交易和流通的关键,而比特币钱包则是通过识别区块上的交易记录来确定每一笔交易的有效性。那么比特币为什么会出现分叉呢?


比特币的区块大小限制使得挖矿收益降低,挖矿成本居高不下。为了防止比特币网络的超载风险并鼓励全网算力参与挖矿,中本聪最初将比特币的区块大小限制为1M。但是随着比特币的接受程度提高,挖矿和交易需求的提升,1M的区块大小限制使得网络容易发生拥堵。全网算力的提升造成比特币的挖矿难度和成本增大,矿工的收益也受制于挖矿难度增加而减少。根据BTC公布数据,2017年11月30日至2018年3月30日,比特币全网周平均算力由10.82EH/s增长至24.89EH/s,增长幅度约为130%,挖矿难度迅速提高,同期周平均每块矿工费则由最高点6.95跌至0.17。




比特币集中于少数利益群体,新进者寻求新的参与方式。比特币诞生的8年时间中,目前约有1400万比特币被开采出来,而大部分的比特币都集中在比特币的开发团队和少数大矿场主手中,因此新进的虚拟货币交易者在寻找有升值潜力的虚拟币种。


在这样的背景下,目前市场上提出了两种主流的升级改进策略:硬分叉和软分叉。硬分叉简单的来讲就是挖矿过程中在区块链上形成了新的节点,由于矿工的挖矿行为相对独立,部分算力可能会在新的节点上继续挖矿而形成分叉的一条新的规范。新规范往往会发布出来,只有当多数节点同意后才会正式发布。这时如果旧的节点不接受升级而继续维持原本的区块链,那么新节点产生的区块无法被旧区块识别,这种分歧就造成了硬分叉的发生。而软分叉是一种双向兼容的规范设计,新规范下产生的区块可以被旧的节点识别,而旧节点产生的区块也同样可以被新的节点识别,这样的升级方式并不会产生真正的分叉,适用于对比特币数据结构进行细微修改的情况。


比特币的技术升级已经箭在弦上,但是开发团队提出的改进方案各有不同,使得市场上出现了BCH、BTG、B2X、BCD、SBTC、BCHC这样种类繁多的分叉币。


在比特币迅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开发团队受到比特币的设计启发,通过对比特币的算法进行改进,创造了种类繁多的其他虚拟货币,其中比较活跃的是莱特币(Litecoin)。莱特币的诞生受到比特币的启发,技术上具有相同的实现原理,旨在改进比特币。与比特币相比有三种显著差异:第一,莱特币网络每2.5分钟(而不是10分钟)就可以处理一个区块,因此可以提供更快的交易确认。第二,预期产出8400万个莱特币,是比特币网络发行货币量的四倍之多。第三,工作量证明算法所使用的加密算法的计算量略低于比特币,降低了挖矿的难度。






类似于莱特币的虚拟货币以比特币的实现方式为基础,或多或少地进行一些改动,从技术上来讲难度并不大,却会造成市场的混乱。无论是比特币的分叉币还是山寨币,这些所谓的改进或升级并没有脱离比特币的实现原理。但是这些币种的出现,不仅会分流比特币的算力,同时缺乏权威机构来规范这些货币的发行和流通,短时间内涌现出数百种虚拟货币,很难通过监管确保投资者的资金安全。


二、 比特币暴涨背后:投机需求和监管不足


2013年以来比特币交易不断活跃,价格一度呈现爆发式上涨趋势。从2013年的最低价格66.34美元/个到历史最高价格19187.78美元/个,升值近300倍。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比特币的造富神话?我们认为需要从投机需求和监管层面来讨论比特币疯狂上涨的原因。


1、 比特币投机需求主导价格上涨


比特币作为交易品种拥有诸多优势:开户便捷,交易门槛低、手续费低、24小时交易以及不受地域限制,这些优势使得比特币交易量迅速上升,日成交额从最低点286万美元,2017年12月21日一度达到218亿美元。


比特币在主流数字货币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国投资者多关注短期盈利。截止2018年3月28日,比特币收盘价为8039.86美元/个,流通总量为1695万个,流通市值为1201.48亿美元,占主流数字货币总市值的45.84%。根据《全球比特币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比特币交易占全球比特币交易量的80%。该报告对火币网的用户抽样调查显示,比特币的投资者年龄多为30-39岁,具备高中及其以上学历的投资者占比超过80%,IT从业者是占总用户数的比例约为35.45%,80.77%的比特币投资者以短期盈利为目的,仅13.81%的用户选择长期持有。








比特币可能被部分资金利用作为绕过外汇管制的通道。中国有每人每年最高5万美元的外汇额度管制,2016年人民币贬值幅度较大,部分国内投资者寻求黄金以外的投资渠道,或绕过资本管制将资金转移至海外。他们通过在国内交易所购买比特币,然后把这些比特币转移到一家海外交易所,最终通过出售这些比特币以获得美元或者其他外币。据2016年11月7日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投资者在人民币下跌之际大举买入比特币。比特币的全球总交易量在2016年10月24日当周达到4700万个,国内三大比特币交易所的交易量在2016年7月-10月占全球交易量的98%。


ICO成为区块链领域新的融资方式。ICO(Initial Coin Offering)是指通过发行加密代币的方式进行融资,并快速主导区块链初创企业融资。与IPO融资方式相比,ICO具有受监管限制小,融资速度快,不受跨境融资法律限制等特点。2018年3月1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RegA+条例修订法案”,将企业进行证券发行的上限增加了50%,达到7500万美元,并可应用于ICO发行。2017年9月Filecoin融资规模达到2.57亿美元,而2018年俄罗斯的Telegram截止目前累计融资规模17亿美元,创造了ICO项目融资的新纪录。但是ICO项目对投资者与区块链相关的知识要求较高,国际社会目前对ICO融资模式的监管尚不完善,并没有成熟的法律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2、 监管不足为炒作提供宽松环境



监管不足是催生比特币价格泡沫的重要外部因素。由于世界各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中央政府力量、投资者保守程度等因素具有较大差异,因此各国对于比特币的监管态度各不相同。目前,对比特币完全采取严厉禁止态度的只有俄罗斯、冰岛、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吉尔吉斯斯坦和越南这几个国家。而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对比特币的监管相对宽松,仅将其纳入自身的监管框架。




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政策可以看出,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对比特币的监管相对宽松,明确比特币不具有信用货币地位,但可作为金融资产进行投资。中国、法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对比特币出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措施,比特币被认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不能作为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但是仍未制定相关法律政策维护投资者利益。我们认为监管的相对宽松和立法的相对迟滞是比特币泡沫持续膨胀的重要外部因素。


三、 比特币投资:本质上不是货币,投资仍需客观看待


根据货币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货币分为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两大类:实物货币主要用于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金属货币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上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引起全球性的恐慌和金融混乱,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由国家提供信用背书的货币应运而生,即所谓的信用货币。


1、 比特币与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产生的最初货币形式,是作为商品交易媒介的一般价值表现形态,是以其作为商品的本身价值为基础的。能充当实物货币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①普遍接受性;②价值稳定;②价值均值可分性;④轻便和易携带性。金属货币是最具代表性的实物货币,其中黄金作为实物货币至今仍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接下来我们将根据实物货币的四个特征来对比黄金和比特币的异同,进而探讨比特币替代实物货币的可能性。


从普遍接受性的角度,黄金具备商品和货币的双重属性,胡恩同(2005)认为这两种属性在历史发展中同时发挥作用,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两种属性的凸现程度并不相同。商品属性角度,黄金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使用价值,如在首饰、电子工业等领域的使用,同时黄金的开采也体现着人类的劳动价值。货币属性角度,王素珍(2014)认为,货币的本质特性是一般授受性。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黄金是最广为接受的货币,被作为一般等价物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即便在当前信用货币体系下,黄金仍然是所有信用货币的价值基础,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作为结算手段。黄金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从最初的狂热崇拜到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发挥交易媒介的作用,黄金在人类交易活动中的地位难以替代。古典金本位体系下,黄金与一国的货币相挂钩,各币种的价值都用一定数量的黄金衡量。甚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依然被用以平衡国际收支,维持或影响汇率水平,在稳定国民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提高国际资信等方面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对于比特币,首先从本质上讲比特币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串记录在载体上的数字,在生活中不具备使用价值。有观点认为比特币的开采过程消耗电力,耗电量可以体现比特币的内在价值,这是一种片面的理解。比特币的开采是计算机通过解决数学难题而获得的奖励,这个过程并不是人类参与的价值创造活动,而是开发者和参与者认可的一种数学游戏。因此比特币不具备使用价值,其开采过程不能体现劳动价值,并没有与黄金类似的商品属性。其次,从货币属性的角度来看,比特币的接受范围相当有限,目前接受比特币作为交易手段的企业数量并不多,且受到全球监管趋严和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的影响,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拒绝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推特(Twitter)于3月26日发布广告禁令,为避免潜在的欺诈行为使公众损失大量资金,平台将于3月27日起禁止出现虚拟货币ICO及销售广告。Facebook和Google此前已经做出了类似的决定,开始禁止虚拟货币的广告投放。知名论坛和社交网站红迪网(Reddit)也宣布停止接受比特币支付。


从价值稳定的角度,黄金的价格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蒋先玲(2017)的研究表明长周期下伦敦黄金现货价格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相反;中周期表现出与大宗商品价格周期相一致的特征;短周期黄金价格受到突发因素影响较大,投资者情绪和预期为波动主要原因。但是黄金的内在价值即作为商品包含的劳动时间价值是长期不变的,因为黄金开采技术多年来并未出现重大突破。比特币自诞生以来,对其内在价值的争论就从未停止,主要是因为比特币本身不包含劳动时间价值且不与任何实物资产挂钩,这也造成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异常剧烈。我们取2013年1月6日至2018年5月10日的COMEX黄金价格和比特币价格进行计算,两者的标准差分别为112.46和3,179.91,比特币在同期的价格波动远大于黄金,在价值稳定这一点上比特币无法和黄金媲美。






从价值均匀可分性的角度,比特币的最小单位是聪,一比特币等于一亿聪,理论上和黄金一样是价值均匀可分的。


从轻便和易携带性的角度,在人类社会早期交易额不大的背景下,各国的商业活动都可以金币、金条的形式进行结算,黄金相对于其他金属货币具备轻便和易携带的特性,这是因为同等质量的黄金可以代表更多的价值。而随着社会发展,黄金无法适应交易额的迅速增长而逐渐被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取代。在这一方面,比特币具备黄金等实物货币无法比拟的优势,比特币的存储和交易都依赖于比特币钱包和互联网环境,只需将自己的账户接入网络,就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转账和交易,因此便捷性也常被认为是比特币的巨大优势。




2、 比特币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其本身价值远远低于其货币价值。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表现形式包括辅币、现金或纸币、银行存款和电子货币。






凯恩斯的《货币论》中指出,记账货币(money of account)是表示债务、物价与一般购买力的货币,这种货币是货币理论中的原始概念。褚俊虹(2002)的研究表明,货币的本质是信用,而货币发展的本质规律是交易成本递减。信用货币本质上是由国家主体赋予法偿性的一种债务,其流通能力是法律赋予强制执行的,这是信用货币具备一般授受性的保证。一般来讲,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征:①价值符号;②债务货币;②强制性和法偿性;④国家主体可以对信用货币的发行进行调控。


比特币替代信用货币的最大障碍正是去中心化的特性。这一特性意味着比特币缺乏发行主体,具备开发能力的团队都有可能开发新的数字货币,分叉币,山寨币理论上都可以具备与比特币相同的功能。那么我们应该用何种虚拟货币进行交易就成了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因为目前还没有法律赋予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强制流通能力。缺少具有公信力的国家或组织为其背书,也没有和任何实物资产挂钩,比特币作为货币的信用基础就不存在,自然不能很好地行使货币的职能。甚至当主权国家宣布比特币非法时,比特币可能会一文不值。






比特币不能取代信用货币,而与实物货币相比,比特币在价值均匀可分性方面理论上可行,而其在轻便和易携带性的巨大优势不容忽视。因此我们认为,对比特币相关技术的借鉴是必要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考量》一文中也指出现阶段我国研发央行数字货币的首要出发点是补充与替代传统实物货币。但是比特币的本质不是货币,对其投资仍需客观看待。


四、 比特币的未来:限制私有加密货币发展,加快研发央行数字货币


1、 比特币的风险:自身运行机制而产生的固有风险


比特币的造富神话背后,隐藏着诸多潜在风险。比特币的设计机制导致它不同于以往的货币,存在许多特质问题。——市场风险,市场过浅问题,储存交易风险,操作风险,隐私相关风险,以及法律法规风险等。


市场风险:首先,无论是将比特币作为资产投资还是作为交易媒介,任何比特币的持有者都会面临比特币价格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缺乏发行主体的比特币几乎是不受控的,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价值基础使比特币内在价值的判定非常困难,这样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对投资者带来损失。不稳定的币值可能会降低投资者持有比特币的动机,并且让商户难以使用比特币标价,这种波动性对比特币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产生了阻碍。


储存风险:持有者通过挖矿和购买的比特币,必须储存在各种电子钱包中。线上平台的电子钱包自身安全系数往往不足,容易遭受黑客攻击导致比特币被窃。而线下钱包则存在丢失或损坏的隐患。如果电脑没有备份而发生损坏,同样可能永久性的失去比特币。



交易风险:比特币支付的不可逆转性也增加了交易风险。如果比特币是由于失误或被欺诈而发送的,比特币系统没有内置的机制来解决这种问题。虽然买卖双方可以自愿地同意改正错误,但是比特币协议没有任何机制能够强行取回资金。不可逆转性使得比特币在交易方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应该倾向于使用一个能够避免错误支付的支付系统。






隐私相关风险:比特币同样也为投资者的隐私带来了潜在风险。比特币交易实际上是非实名系统,每个账户的交易信息都是完全公开,只是账户的真实持有人是未知的。然而,使用比特币进行商品购买和线上支付往往会需要邮寄地址和真实姓名,原则上可以从这些来源获得比特币用户的身份,这就为用户带来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政策风险:最后,比特币系统在不同国家面对着不同法律和监管。各个国家关于比特币收益的税收、比特币资产的保护等方面的立法都比较薄弱,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可能难以获得有效保护。目前在我国,比特币监管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比特币法律界定模糊。目前我国“虚拟货币”的内涵外延并无明文规定或者解释说明,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模糊概念。法律监管方面存在漏洞与空白,在具体案件或实践中,法律无法发挥指引作用。2)比特币价值认定困难。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导致比特币价值判断不准,当比特币交易者利益受损时难以得到妥善处理,有可能会出现因比特币价值而定罪量刑的某些犯罪摇摆不定的情况,有损法律威严,并影响后续司法救济。3)管辖权不明、准据法无从选择。在比特币侵权违法案件中,管辖权的拥有国、管辖法院、侵权行为地等一系列的法律争端成为了现今司法领域的一大焦点问题。当比特币跨境犯罪时,如何确定司法权,这更是缺乏国家间统一的国家条约或规则,增加了解决国际性案件的难度。


2、 中国对比特币的监管


随着比特币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中国的投资者也开始涌入比特币市场,成为比特币交易中的重要力量。2011年6月,比特币中国交易平台上线,主要作为比特币买卖、交易的服务提供场所,国内的比特币开始被关注。2013年5月,中国央视《经济半小时》比较客观的向中国观众第一次介绍比特币这个新生事物,这是中国政府官方媒体第一次介绍比特币,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信号,中国市场的比特币交易量跃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比特币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许多山寨币交易和非法ICO融资项目。为了保障中国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我国政府对比特币交易活动的监管逐步趋严。


2013年12月,央行等五部委下发《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认为比特币为虚拟商品,要求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不得以比特币为产品或者定价单位,不得直接从事比特币的买卖服务,同时也不得为比特币交易提供清算、结算等服务。从而在比特币与金融行业间架设栅栏,以防比特币的风险扩展到金融行业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各大银行也很快响应规章的要求,纷纷禁止为比特提供服务。通知下发后市场剧烈震动,比特币价格遭遇重挫,此后一年比特币价格从高峰8000元左右大幅下跌70%,一度跌破2000元。


2014年3月,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比特币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禁止国内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比特币交易平台的开户、充值、支付、提现等服务。


叫停非法ICO活动,清退相关交易所。截至2017年上半年,中国ICO市场已初具规模,募资金额达到26亿元人民币。但与此同时,缺少政府监管的ICO活动催生了大量良莠不齐的ICO项目,存在发行方缺乏明晰的规范、投资者缺乏适当性管理、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引发市场泡沫和不法之徒借机诈骗洗钱等隐患。2017年9月,央行联合七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要求各类ICO立即停止,相关交易平台停止运营。至此,比特币在中国被明确限制发展。


2018年1月12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变相ICO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一种名为“以矿机为核心发行虚拟数字资产”(IMO)的模式值得警惕,存在风险隐患。


2018年3月28日,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2018年全国货币金银工作电视电话会上表示,2018年将从严加强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开展对各类虚拟货币的整顿清理。


3、 央行数字货币:中国正走在世界前列


央行信用货币以国家信用背书作为支撑,具有法定强制流通能力。而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则以密码学原理为基础,因为缺乏信用背书,也没有发行主体,币值易受外界政策变化以及投机行为影响,接受范围也相对有限。随着比特币和区块链技术的兴起,央行数字货币成为各国的重点研究领域,英国、加拿大等多国央行都表示将涉足该领域,但尚无一家中央银行拿出落地的实际应用。盛松成(2016)认为数字货币的技术创新无法取代央行货币发行和货币政策,有望在降低发行成本、确保资金安全和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上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我国央行在2014年就已经成立专门研究小组,论证央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行性;2016年9月,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会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成立了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筹备组,启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的封闭开发工作。2017年1月25日,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成功上线试运行,顺利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签发、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实现了数字票据业务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法定数字货币的运行框架有两种模式:一是由中央银行直接面向公众发行数字货币;二是遵循传统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央行副行长范一飞的署名文章《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几点考虑》一文认为第二种模式(双层投放体系)更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模式仍采用现行纸币发行流通模式,由中央银行将数字货币发行至商业银行业务库,商业银行受央行委托向公众提供法定数字货币存取等服务,并与中央银行一起维护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正常运行。“中央银行-商业银行”






二元模式的优势在于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资源促进创新、竞争选优;有利于分散化解风险;避免央行直接发行数字货币的“挤压效应”影响商业银行的投资贷款能力。



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已经被各国纳入自身的监管体系中,在认识到虚拟货币本身风险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必须以国家信用为保证,坚持中心化管理的原则,才能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维护国家货币主权。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24日下午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我国在区块链领域拥有良好基础,要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推进区块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一并列入“第四次工业革命”。《经济学人》曾在2015年10月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机器》中介绍区块链——“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有可能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式”。区块链为什么被称为“信任的机器”?为何近年如此火爆?它将如何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式?如何产业化?发展前景如何?未来有哪些挑战?




区块链是如何创造信任的?我们以“1”、“2”、“3”来总结区块链的特点:
“1”句话概括区块链: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
“2”大核心性质:分布式、不可篡改;
“3”个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
“分布式”与“不可篡改”的性质保证了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这是区块链能够创造信任的基础。




区块链如何为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赋能”?可以总结为四点:范围广、跨主体、提效率、降成本。


范围广: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服务于金融和实体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支撑。区块链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


跨主体:与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块链将冲击现有的商业逻辑和环境不同,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目前更适合落地于价值链长、沟通环节复杂、节点间存在博弈行为的场景,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对现有商业环境的优化而非颠覆。传统信息技术(如OA、ERP)提升了企业内部的协作效率,区块链技术则将协作范围进一步扩大到跨主体,通过保持各主体间账本的安全、透明与一致,从而切实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


提效率、降成本:我们以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场景为例进行分析(跨境支付、全球贸易物流、供应链金融、征信),发现区块链能够融合实物流、数据流、信息流、资金流,简化验证、对账、审批、清算等交易流程,从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部分场景中,区块链也能帮助实现数据确权、促进信息共享。




从全球区块链相关公司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目前超95%以上融资事件处于种子轮、天使轮及A轮阶段,B轮及以后只占3%,这说明产业依旧处于早期阶段。2014年后VC融资轮投数量逐步减少,平均轮投规模逐渐增加,投资者更多地将目光从数字货币转移到具体应用场景的落地,说明投资者更加理性、产业逐渐进入早期阶段的尾声。


行业方面,预计未来3-5年将以金融行业为主,逐渐向其他实体行业辐射,更切合实际的场景加速落地,行业从“1到N”发展到包括娱乐、商品溯源、征信等。







比特币是去中心化虚拟货币的典型代表,是区块链技术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具备去中心化、总量有限、交易安全、信息公开的超前时代的特点。比特币替代信用货币的最大障碍正是去中心化的特性,它挑战了当前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全球货币发行机制和理念,我国政府对比特币交易活动的监管逐步趋严。投机需求是主导比特币价格疯涨的内在原因,包括变相换汇、ICO融资等交易活动。在认识到虚拟货币本身风险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区块链技术的创新性和发展潜力。


技术方面,目前联盟链的共识算法、技术性能相较于大型公链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实际商业场景的落地需求,预计未来三年将大规模发展。


政策方面,区块链可以增加执法透明度,探测行业信用情况,加快实体经济革新,预计未来各国将根据自身情况不同力度地辅以政策支持。


总体来说,随着资本和人才的快速涌入,我们认为适合区块链应用的场景将加快落地,行业将在3-5年内更快更规范地发展。




在高速发展同时,区块链(尤其是大型公链)还需要面对交易性能偏低、安全性隐患、标准尚未统一、监管政策不完备等诸多技术、商业与监管方面的挑战。这正说明技术本身仍然处在“从0到1”的初始阶段。


未来,区块链除了自身运用侧链、闪电网络、跨链等技术外,更需要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从而提升技术性能和链下数据质量并减少资源浪费。


智能合约可能是区块链上最具革命性的应用。如果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实现广泛运用,经济分工将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细化,全球范围内的各网络节点将直接对接需求和生产,更广泛的社会协同将得以实现。如果上述愿景实现,区块链技术与行业的结合有望迎来“从1到N”的爆发时刻,它的爆发或将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区块链也才可能从“信任机器”升级成为引领产业浪潮的重要“引擎”。




本文是恒大研究院“新经济”系列研究报告,寻找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以及那些有望引领未来的新技术、新产业。
中国独角兽报告
独角兽归来:机遇和风险
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国际借鉴:德国制造
比特币:货币革命还是投机泡沫?






正文:


一、 区块链如何创造信任:基本结构、关键机制与核心性质



近年来,区块链成为科技界和创业圈的一大热词。第46届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将区块链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一并列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显示出区块链技术的重大意义和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IBM公司CEO罗睿兰女士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区块链对于可信交易的意义正如互联网对于通讯的意义”(What the internet did for communications, I think blockchain will do for trusted transactions)。那么区块链是什么?为何它被称为“信任的机器”?


在本报告的第一部分中,我们用 “1”、“2”、“3”来总结区块链的特点,由此回答以上两个关键问题——
“1”句话概括区块链: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
“2”个核心优势:分布式、不可篡改;
“3”个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


1. “1”句话概括区块链:可信的分布式数据库


狭义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将数据区块以时间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数据库(或者叫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分布式包含两层意思:
  • 一是数据由系统的所有节点共同记录,所有节点既不需要属于同一组织,也不需要彼此相互信任;
  • 二是数据由所有节点共同存储,每个参与的节点均可复制获得一份完整记录的拷贝。那么这个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如何?


区块链可以视作一个账本,每个区块可以视作一页账,其通过记录时间的先后顺序链接起来就形成了“账本”。一般来说,系统会设定每隔一个时间间隔就进行一次交易记录的更新和广播,这段时间内系统全部的数据信息、交易记录被放在一个新产生的区块中。如果所有收到广播的节点都认可了这个区块的合法性,这个区块将以链状的形式被各节点加到自己原先的链中,就像给旧账本里添加新一页。



区块可以大体分为块头(header)和块身(body)两部分。块头一般包括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父哈希)、时间戳以及其他信息。哈希是一类密码算法,将任意一段信息都可以通过某种加密算法表现为一串“乱码”,也就是哈希值。父哈希指向上一个区块的地址(头哈希),如此递推可以帮我们一直回溯到区块链的第一个头部区块,也就是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



每个特定区块的块头都具有唯一的识别符,即头哈希值。任何节点都可以简单地对区块头进行哈希计算独立地获取该区块的哈希值。区块高度是区块的另一个标识符,作用与区块头哈希类似。创世区块高度为0,然后依次类推。




以上图的比特币#515056区块为例,其块头中除了包含头哈希、父哈希及默克尔根以外,还包含了以下重要信息:

  • 奖励(Block Reward):系统发放给发现正确哈希值并创建新区块的矿工的奖励,这部分为内置代币系统的区块链独有。目前比特币区块链奖励为12.5个比特币,该数字每四年减半(比特币总量设定为2100万个)。
  • 难度(Difficulty):该区块工作量证明算法的难度目标。
  • 随机数(Nonce):用于工作量证明算法的计数器。


块身包含经过验证的、块在创建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价值交换的数据记录,通过一种特殊的数据结构存储起来,通常组织为树形式——比如默克尔树(Merkle Tree)。所有数据记录在这棵树的“叶子”节点里,一级一级往上追溯,最后归结到一个树根,反之通过树根就追溯到每一笔交易详情。


2. 区块链三大关键机制:密码学原理、数据存储结构、共识机制


密码学原理之一:哈希算法


哈希算法是一类加密算法的统称,是信息领域中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技术。输入任意长度的字符串,哈希算法可以产生固定大小的输出。通俗地说,我们可以将哈希算法的输出(也就是哈希值)理解为区块链世界中的“家庭地址”。就像物理世界中我们总可以用一个特定且唯一的地址来标识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哈希特定且唯一地标识一个区块(如果不同区块的哈希总是不同的,那么我们称这类哈希函数具有“碰撞阻力”,这是对哈希函数的基本要求),而且就像我们无法从“家庭地址”倒推出房屋结构、家庭成员等内部信息一样,我们也无法从哈希值反推出区块的具体内容(哈希函数的隐秘性)。


密码学原理之二:非对称加密


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算法,也称为公私钥加密。区块链网络中,每个节点都拥有唯一的一对私钥和公钥。公钥是密钥对中公开的部分,就像银行的账户可以被公开,私钥是非公开的部分,就像账户密码。使用这个密钥对时,如果用其中一个密钥加密一段数据,则必须用另一个密钥解密。


在比特币区块链中,私钥代表了对比特币的控制权。交易发起方用私钥对交易(包括转账金额和转账地址)签名并将签名后的交易和公钥广播,各节点接收到交易后可以用公钥验证交易是否合法。在这个过程中交易发起方无须暴露自己的私钥,从而实现保密目的。








默克尔树(Merkle Tree)实际上是一种数据结构。这种树状数据结构在快速归纳和检验大规模数据完整性方面效率很高。在比特币网络中,默克尔树被用来归纳一个区块中的所有交易,其树根就是整个交易集合的哈希值,最底层的叶子节点是数据块的哈希值,非叶节点是其对应子节点串联字符串的哈希。我们只需要记住根节点哈希,只要树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篡改,根节点哈希就不会匹配,从而可以达到校验目的。


共识机制



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网络最核心的秘密。简单来说,共识机制是区块链节点就区块信息达成全网一致共识的机制,可以保证最新区块被准确添加至区块链、节点存储的区块链信息一致不分叉甚至可以抵御恶意攻击。实践中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满足两方面条件:一是选择一个独特的节点来产生一个区块,二是使分布式数据记录不可逆。


当前主流的共识机制包括:工作量证明/POW(Proof of Work)、权益证明/POS(Proof of Stake)、工作量证明与权益证明混合(POS+POW)、股份授权证明/DPOS(Delegated Proof-of-Stake)、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瑞波共识协议等。其中比特币使用的是工作量证明机制。


  • 工作量证明/POW
工作量证明机制的基本步骤如下:
1) 节点监听全网数据记录,通过基本合法性验证的数据记录将进行暂存;
2) 节点消耗自身算力尝试不同的随机数(nonce),进行指定的哈希计算,并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找到合理的随机数,这一过程也被称为“挖矿”;
3) 找到合理的随机数后,生成区块信息(块头+块身);
4) 节点对外部广播出新产生的区块,其他节点验证通过后,连接至区块链中,主链高度加一,然后所有节点切换至新区块后继续进行下一轮挖矿。


比特币区块链就是通过足够大的工作量来求解数学难题来就“谁有权记账”达成共识。“矿工”在挖矿过程中会得到两种类型的奖励:创建新区块的新币奖励,以及区块中所包含交易的交易费用(交易双方为了交易被区块链尽早记录会提供给矿工一笔交易费用作为激励)。这种算法的竞争机制以及获胜者有权在区块链上进行交易记录的机制实际上分别解决了分布式记账以及记账权归属的问题。在比特币区块链中,这一过程还起到了货币发行的作用——目前每隔10分钟,就会有挖到新区块的矿工收到12.5个比特币的奖励。



尽管工作量证明机制解决了记账权归属问题,那么获得记账权的矿工有没有可能“作弊”,在构造的新区块中添加一些并不存在的交易呢?实际上,比特币区块链共识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会独立校验新区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校验新区块中每一笔交易是否合法。如果没有通过验证,那么这个新区块将被拒绝,该矿工也就白白浪费了所有的电力和努力。


  • 权益证明
在工作量证明/POW机制中,所有参与POW竞赛的节点都将付出不小的经济成本(硬件、电力、维护等),而且每次只有一个节点“胜出”,也意味着其他节点的大量资源将被浪费。为了解决资源浪费问题,权益证明机制/POS在2013年被提出并最早在Peercoin系统中被实现。


权益证明类似现实生活中的股东机制,其出发点是:如果共识机制主要是用来证明谁在挖矿这件事情上投入最多,为何不简单直接地把挖矿“算力”按比例分配给当前所有的持币者?在工作量证明中,有更多算力的矿工会得到更多的投票权;在权益证明中,持有更多币(以及相应的时间)的矿工将获得更多的投票权。


  • 股份授权证明/DPOS
在这种系统中,每个币就等于一张选票,持有币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持有币的数量来投出自己信任的受托人,而受托人不一定需要拥有最多的系统资源。股份授权证明机制模仿了公司的董事会制度,能够让数字货币持有者将维护系统记账和安全的工作交给有能力有时间的人来专职从事该项工作。受托人也可以通过记账来获得新币的奖励。相对于权益证明机制,股份授权证明的优势在于记账人数量大大缩小,并且轮流记账,可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理想环境下,DPOS能够实现每秒数十万笔的交易数量。


共识机制的选择对区块链性能(资源占用、处理速度等)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也会决定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程度。一般来说,区块链去中心化程度越高,其性能越弱。去中心化程度和效率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兼顾。
3. 区块链两大核心性质:分布式、不可篡改



分布式记账与存储



在记账方面,区块链不需要依赖一个中心机构来负责记账,节点之间通过算力或者权益公平地争夺记账权,这种竞争机制实际上是区块链与传统数据库最大的主要区别之一。通过“全网见证”,所有交易信息会被“如实地记录”,而且这个账本将是唯一的。在传统复式记账中,每个机构仅保存与自己相关的账目,但往往花费大量的中后台成本进行对账与清算,这种低效的方式将被区块链彻底变革。


在存储方面,由于网络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有一份区块链的完整副本,即使部分节点被攻击或者出错,也不会影响整个网络的正常运转。这使得区块链相比传统数据库具有更高的容错性和更低的服务器崩溃风险,同时由于每个节点都有一份副本也意味着所有的账目和信息都是公开透明、可以追溯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查看历史账本、追溯每一笔交易,也有权公平竞争下一个区块的记账权,这是传统数据库无法做到的。


不可篡改


在区块链中伪造、篡改账目基本是不可能的,不可篡改也意味着数据的高度一致性和安全性,这是区块链与传统数据库的另一主要区别。


为什么区块链中的交易无法被伪造?首先,合法的交易需要私钥签名,否则无法被其他节点验证;其次,每一笔交易都是可回溯的,也就杜绝了无中生有的可能。


为什么区块链是不可篡改的?假如我们要篡改区块链中第k个区块的数据,那么当前区块的头哈希就会发生改变,由于哈希函数具有碰撞阻力,改变后的头哈希将无法与k+1区块的父哈希相匹配,篡改者需要继续修改k+1区块的父哈希,并一直修改之后每个区块。这要求篡改者在同一时间同时入侵全球所有参与记录的节点并篡改数据,只有重新计算被更改区块后续的所有区块,并且追上网络中合法区块链的进度后,并把这个长的区块链分叉提交给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才有可能被认可。在很多情况下,产生一个新区块的难度不小,要连续产生多个区块组成新分叉的计算难度更是惊人。在全网巨大算力的背景下,一个恶意节点要做到这点需要拥有至少全网51%的算力基础,由于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大部分节点都是相互独立的,“51%攻击”在现实中很难发生。


《经济学人》曾在2015年10月刊的封面文章《信任的机器》中这样介绍区块链——“比特币背后的技术有可能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分布式与不可篡改正是区块链被称为“信任机器”的原因所在——不可篡改意味着区块链总是“诚实”的,分布式意味着区块链总是“透明”的。而不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抑或商业机构之间的交易,诚实和透明都是双方或多方互信的基石。区块链的“诚实”与“透明”,也让它被人们寄予厚望成为互联网的“信任机器”。



二、区块链如何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赋能”:范围广、跨主体、提效率、降成本


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服务于支付清算、票据、保险等金融领域以及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产品溯源、能源、版权等实体经济领域。几乎所有行业都涉及交易,都需要诚信可靠的交易环境作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支撑。区块链通过数学原理而非第三方中介来创造信任,可以降低系统的维护成本。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而言,对账、清算、审计等线上环节的运营与人力成本将得以降低;对于非金融行业,区块链能够减少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提升协作效率、降低整体交易成本;对于个体而言,陌生双方或多方能够跨越物理距离的限制,在网络上安全地传递价值,从而创造更多供给与需求。


与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块链将冲击现有的商业逻辑和环境不同,我们认为,区块链技术目前更适合落地于价值链长、沟通环节复杂、节点间存在博弈行为的场景,将提升跨主体协作的效率、降低相应成本,是对传统信息技术的升级、对现有商业环境的优化而非颠覆。传统信息技术(例如OA、ERP系统)在目前企业内部的沟通协作中已经显示出足够便利与高效,区块链在这些已经建立或者可以通过线下建立信任的场景中并没有太大的应用必要。但是在跨企业、跨主体的场景中由于互信机制的缺失,目前仍然大量依赖人力物力进行沟通协作。例如当前不同机构间进行对账,往往需要从各自的信息系统中导出数据后电邮发送甚至打印后盖章邮寄,对方收到后再进行比对验证。在这种跨主体协作的场景下,区块链技术能够通过保持各主体间账本的安全、透明与一致,从而切实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不对称。



下文将以跨境支付、国际航运物流等四个区块链实际应用场景为例,来讨论区块链究竟如何为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赋能”。


1. 区块链+跨境支付


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和信任机制可以简化金融机构电汇的流程,缩短3-5天的结算周期,同时降低SWIFT协议的高昂手续费。


SWIFT形式耗时长,手续费高


SWIFT主要为金融机构的结算提供金融交易的电文交换业务,提供规则统一的金融行业安全报文服务和接口服务。由于跨境金融机构间系统不相通,直接结算成本高昂,同时业务占比低以及对手方存在不确定性,很难构建直接合作关系。代理行的存在、协议的沟通以及交易信息的反复确认使得结算周期平均需要3-5天,其中通过SWIFT进行交易确认往往需要1-2天。


通过SWIFT支付成本高昂。支付成本包含银行手续费、SWIFT通道费、交易延迟损失和准备金等。由于流程涉及众多,中间参与方的手续费等居高不下,从收款方到付款方的单次交易需要25-35美金的交易费用,其中因交易时间过长造成的流动性损失占比达34%,资金运作成本占比达24%。





区块链+跨境支付:加速交易,降低成本



应用区块链技术于跨境支付领域相当于创建了一个跨国金融机构间的点对点网络,汇出行和汇入行的交易需求可以直接得到匹配,大大降低了SWIFT体系中的流动性损失、资金运作和换汇成本。


  • Ripple:区块链技术应用于跨境支付领域的新势力
Ripple成立于2012年,采用联合共识机制并由金融机构扮演做市商,从而提供去中心化的跨境外汇转账。银行间的交易支付信息上传到节点服务器后经过投票确认即可完成交易,从而节约了银行通过SWIFT进行的对账和交易信息确认时间,将原本1-3天左右的交易确认时间缩短到几秒钟,整体的跨境电汇时间缩短到1-2天。Ripple目前已经有90家金融机构成员,包括加拿大皇家银行、渣打银行、西太平洋银行等,还有75家在协商中。




流程的简化大幅降低跨境支付的成本。目前Ripple体系可以降低涉及到代理行和SWIFT所产生的流动性损失、支付费用、换汇费用以及资金运作费用。根据Ripple估算,银行间每笔交易的成本将从5.56美元下降到2.21美元,降低60%,以2016年通过SWIFT完成的30多亿次支付类报文数量计算,2016年可以节约大约100亿美元的费用。





2. 区块链+全球贸易物流


面临痛点:涉及主体多、消耗时间长、信息不流畅、交易成本高


全球贸易由包括出口商、进口商、受货商、承揽商、运输商、监管机关等多主体构成。其中,全球贸易90%经过海域运输,应用消费品80%通过海域运输。
以马士基一项运输案例为例,2014年,马士基从非洲肯亚运输牛油果和玫瑰至欧洲荷兰,耗时1个月的跨国运输涉及超过30个主体200多次沟通交互。每个主体每次交互都有各自文件流程,整体流程结束签署文件厚度高达25厘米。


主体之间信息离散程度高且各自存在各个自有环节中,大量的纸质作业使供应链缺乏透明度、协同效率低下。交易环节中大量协作与低透明度造成各主体难以及时了解货物运输实时状态,容易出现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输时间延长、货物潜在损坏度提高、成本提高的风险。




区块链使贸易更简单、更快、更透明、更安全



区块链去中心化、可追溯、信息对称、安全可视等特点天然的适用于全球贸易的物流环节,以IBM区块链开放物流平台为例。


对于信息流通透明方面,IBM平台对各个参与主体开放,关于物流相关的任何详细信息,通过双方以及多方数字签名和凭证(Token)进行全网验证。五大管理系统包括物流、港口、海关、供应链、运输交通同时协作管理,保证所有信息电子化实时共享。实时共享的信息保证物流全流程每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有效降低人力物力支出。


对进口商、出口商、制造商来说,端到端的信息透明可以实时监管物流全流程,增加各个环节沟通效率;对港口和集装箱集中地管理来说,提高空箱利用率和资源错配率;对海关等检查机关来说,信息正确提高批审效率;对运输管理商来说,优化货物运输路线和日程安排。


IBM与马士基合作从鹿特丹港到新泽西纽瓦克港的运输,期间也经过美国海关和其他机构的检查和许可,任务总共花费两个星期。事实上,航运公司在港口靠泊时间节省一个小时,便可节省约8万美元成本。此次合作,马士基时间上节省超40%,成本降低超20%。IBM区块链技术提高各个环节数字化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纸质文件、集装箱错配或空置、中间环节欺诈等问题,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优化管理结构。
3.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十万亿市场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指利用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信用支持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信贷服务。与传统对公信贷侧重大中型企业不同,供应链金融能够在掌握整条供应链上的商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全局图景后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快捷方便的资金融通支持。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测算,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左右。
传统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



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信息不够透明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成本高。


首先,当前模式下,银行主要依赖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控货和销售能力,而由于其他环节的信息不够透明,银行出于风控考虑往往仅愿意对上游供应商(一级供应商)提供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或对其下游经销商(一级经销商)提供预付款或存货融资。这导致了二三级等供应商和经销商的巨大融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仅使得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市场受限,更可能使得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因为融资受限影响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从而伤害整个供应链。


根据制造业巨头富士康的测算,其一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可能是5%,二级供应商的融资成本为10%,三级供应商成本则达25%甚至更高,而且链条越往两端,融资金额也会越小。



其次,现阶段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工具,使用场景受限且转让难度较大。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于签署类似应收账款债权“转让通知”的法律效应往往非常谨慎,甚至要求核心企业的法人代表去银行当面签署,造成操作难度极大。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更加高效、更低成本


2017年3月,互联网金融平台点融网和富士康集团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合作推出区块链金融平台“Chained Finance”。Chained Finance首先将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转化为区块链上的线上资产eAP,eAP可以在各级供应商之间流通(用于支付或用于融资取现)。当核心企业与一级供应商L1形成应付账款并写入区块链后,L1可以任意分拆eAP并用于支付自己的供应商L2,以此类推至L3、L4等,最终eAP成为区块链平台上的“商票银票”。而线上资产eAP通过密码学加密具有不可篡改、不可被重复支付的特性,这将有助于增进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互信;区块链的可追溯性也保证了所有交易和流通过程的透明可见。


Chained Finance目前为私有链模式,为富士康的核心企业提供相关融资服务,已经覆盖供应商150家、金额已达5亿人民币,并且最深层服务至第五级供应商,未来还会进一步拓展到汽车业和服装业。对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而言,传统模式下融资成本高达25%以上,而在Chained Finance平台下可以核心企业资信的应收账款融资,融资成本可以降低至10%以下。



4. 区块链+征信



征信系统可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征信是依法收集、加工自然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征信系统的建设对信用风险的防范和信用交易的扩大有着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早在2014年,清华课题组发布的报告中就曾测算,2012年征信系统改善了4986亿元的消费贷款质量,为银行带来801.6亿元的收益,拉动了约0.33%的GDP增长。








当前征信体系“信息孤岛”问题严重,信息归属错位


个人和企业的征信市场主要由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和社会征信机构主导,截至2017年5月份,我国征信市场有138家企业征信机构,9家个人征信机构,其中由其余八家持股的“百行征信”已获得经营牌照。


随着数据量和征信维度的增加,各个征信机构只能在某一方面做到专业,例如芝麻信用有着较多的支付数据,但缺乏腾讯征信的社交数据,在公共部门的数据也略显不足。导致同一个客户可能在多个征信机构有着不同的征信数据,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单靠某一个征信机构的数据无法将某一个客户的征信完全展现出来,导致片面的决策和风险。


当前征信体系的数据归属错位。个人和企业的信用信息应归个人和企业所有,现行的征信体系,相关信息都在征信机构手中,由此带来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


区块链+征信:促进共享,数据确权


通过系统各节点的信息共享,区块链可以构建一个完整的“信用分评价体系”,根据个人行为对信用的影响程度高低(例如信贷数据影响较高、非信贷数据影响较低)来评估个人的整体信用水平,并根据联盟机构对信用评价的贡献分配信用使用方查询数据产生的收益,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 LinkEye:区块链+征信的初步尝试
LinkEye是一套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征信共享联盟链解决方案,通过区块链技术和信贷经济模型的整合,来构建联盟成员(金融公司)之间的征信数据共享和服务平台。联盟成员在借贷行为发生前,与借款人达成协议,发生失信行为将在平台公示,区块链的签名机制保证了数据的不可篡改,从而完成失信人名单共享,同时开放对外查询接口,向社会共享数据。自2017年8月份上线以来,已有包括快惠金服,钱袋宝等在内的13家机构参与其中。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厘清征信数据的归属问题。当前的征信体系下,信用数据全部掌握在机构手中。区块链模式下,个人所产生的信用行为记录由机构向区块链进行反馈,并在个人的“账簿”上进行记录,向全网广播,通过共识机制进行记录,信用查询时,则需要经用户许可才能查询个人信息。



三、区块链产业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并且逐步规范



从区块链发展阶段分析,大致可分为探索、准备、接受、落地、成熟这五大阶段。探索、准备和接受期都处于周期的早期阶段,需要大量的资本和人才支持。经过探索、准备前期铺垫,目前主要为扩大受众群体和场景,协力制定基础框架和标准。随着关注度持续增加,多次实验试错修正后,适合的应用场景加快落地。


行业方面,预计未来3-5年将以金融行业为主,逐渐向其他实体行业辐射,更多切合实际的场景加速落地,行业从“1到N”发展出包括娱乐、商品溯源、征信等。


技术方面,目前联盟链的共识算法、技术性能相较于大型公链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实际商业场景的落地需求,预计未来三年将大规模发展。


政策方面,区块链可以增加执法透明度,探测行业信用情况,加快实体经济革新,预计未来各国将根据自身情况不同力度地辅以政策支持。


1. 产业依旧处于早期,以金融为主逐渐从“1到N”发展



技术发展离不开资本支持,资本投资也可以很好地反映产业发展状况。目前从全球区块链融资项目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ICO(Initial Coin Offerings)和风险投资(VC)。ICO与传统的股票IPO概念类似,都是首次公开发行出售股份来获得融资,只是把股票标的物改成加密数字货币。


从整体规模来看,区块链项目的VC融资规模增速逐渐变缓。截至2018年3月,VC累计融资约24.63亿美金,同比增速降低28.5%。经历过2013年与2014年的爆发,VC项目开始减缓。


从融资事件的数量来看,VC投资者趋向理性,更重质量投资。早期的投资偏向于数字货币,但是经历了一系列技术危机——例如以太坊上的“The DAO”组织加密货币被盗事件,投资者开始将投资目光逐渐从数字货币转移到嵌入实际应用场景的区块链项目。


从全球区块链相关公司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超95%以上融资事件处于种子轮、天使轮及A轮阶段,B轮及以后只占3%,这说明目前产业依旧处于早期阶段。而2014年后VC融资轮投数量逐步减少,平均轮投规模逐渐增加,说明产业已经逐渐进入早期阶段的尾声。
从行业角度来看,2018年VC所投行业排名前三的是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通讯,占比分别为37%、18%和13%。其原因在于区块链可以提高金融机构间数据传递效率和价值,从而获得执行时间、成本上优势,因此在金融行业应用的潜力巨大。正因如此,更多投资机构愿意投入未来商业模式相对更明晰的金融领域等行业。



虽然金融行业依旧是发展重点,但其他行业也快速发展,逐渐从“1到N”。据CoinDesk和CoinSchedule投融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8年3月,全球区块链在金融行业投资占比(包括VC和ICO)为17.2%,较2017年上升2.6个百分点,排为第二,通讯行业超越金融行业跃至第一。较明显增长的还有博彩&VR、交易投资、广告服务、供应链和深度学习等行业。数据说明在金融行业取得经验后,行业开始考虑与其他应用场景结合的可能性。



2. 技术联盟和企业



随着应用场景的需求更复杂,区块链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以个人、联盟和企业为主体而开展的公有链、私有链和联盟链形式,向各大应用场景辐射。其中联盟指多机构跨区域跨行业共同协作,企业包括投资企业、科技企业、监管企业等。


对比个人与开源社区,联盟的迅速发展引人注目,目前大多联盟以开发联盟链为主要形式。联盟链可以结合公有链和私有链的优点,根据权限的不同来区分系统内所有节点,由多个中心控制。展开来说,联盟链上,作者不需要展示节点的全部信息,只需要根据合约和权限展示部分可以公开的信息,在低成本、一定私密性、快速交易、良好扩展性的情况下实现部分去中心化和资源共享。
联盟:目前以科普教育、制定行业标准为主



区块链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区块链联盟主要是给行业机构和不同背景的人员提供了专业领域交流分享的平台,推进区块链技术长期发展。除了教育科普之外,联盟更多是为了制定规范行业标准。对于目前监管法规还不规范和全面的区块链行业来说,这更急需和重要。综合已成立的联盟,可以发现,当联盟的触角越多,涉及的合作者越多,对其底层技术的通用性要求就会越高。超过50%的区块链联盟都涉及底层规则搭建。


中国联盟:据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区块链行业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5年至2017年,国际间成立的区块链相关联盟、论坛近200个,中国方面有ChinaLedger(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金链盟、CBRA(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等近20个联盟。
从应用行业角度来看,目前行业场景多数与传统金融、银行、互联网金融结合。从国内三个最为著名的联盟:ChinaLedger、CBRA、金链盟来看,也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以金链盟为例,今年3月,广州仲裁委基于金链盟的“仲裁链”出具了业内首个裁决书,标志着区块链在金融放发贷款的司法应用真正落地。
国际联盟:从国际联盟来看,以最为著名的R3和Hyperledger(超级账本)为例,参与成员过半来自全球著名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但是两个联盟主攻方向有所不同,R3主攻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Hyperledger侧重技术层面的拓展。


R3是为数不多执行多次实验操作验证的联盟之一,目前已测试超过5种不同的区块链技术,实验对象即是参与成员,来评估分析每次智能合约对金融产品的发行、交易和赎回等过程产生的影响。主要工作为推出为金融领域打造的区块链分布式账本平台—Corda,实现跨境支付等方面的应用;实施监督观察者节点机制(Observer Node Functionality)保证节点工作高效透明,有利监管。


Hyperledger超六成成员为科技公司,以技术为驱动开发应用场景更广,包含金融、医疗、制造业、物联网等。目前已经研发了5类分布式账本平台,共通特点是创建开源、分布式账本框架和代码库,以支持各个企业商业交易降低实际操作成本。包括SWTOOTH(以PoET为共识算法的模块化平台)、IROHA(简单基础架构平台)、FABRIC(模块化架构,允许即插即用)、BURROW(支持许可的智能合约机)、INDY(创建和使用独立数字身份的工具、代码库和可以重用的组件)。


企业:以科技公司与金融机构为主


积极布局的企业来自世界各大银行、资管公司、咨询公司、IT公司、投资公司等,包括富国银行、花旗银行、埃森哲、IBM、野村证券等。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相关应用场景面临的痛点。


国际方面,以IBM为例,早在2014年开始布局研发Open Blockchain框架,也是Hyperledger早期代码源。目前,IBM在食品安全全流程追溯和供应链物流管理都有应用平台落地。


国内方面,以BAT为代表企业:阿里巴巴涉及商品溯源、公益、金融等场景;腾讯涉及游戏、供应链金融、电子存证、BaaS等;百度涉及支付、资产证券化、BaaS、信贷等。尽管行业侧重略有不同,但是BAT都对金融领域有区块链布局,加快区块链金融行业应用场景落地可能性。


3. 政策与态度


总体而言,各国对区块链技术高度重视,一方面保持鼓励支持、积极探索的态度;另一方面加快制定规范准则,作为有效监管依据。


中国:我国对区块链技术保持学习发展态度。国家层面,2016年12月,《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发布,同时国务院在《“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提及,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研发和前沿布局;2017年5月份,工信部发布了我国首个区块链标准《区块链参考架构》,包括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应用层和激励层。地方政府也响应号召,包括北京、贵州、广州、浙江、香港等十八个地区逐步出台了区块链政策,在人才教育、金融支持、办公场地等给予大力扶持。以广州为例,2017年12月,广州出台第一部关于区块链产业的政府扶植政策《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办法》,整个政策共10条,核心条款包括7个方面,涵盖成长奖励、平台奖励、应用奖励、技术奖励、金融支持等,预计每年将增加2亿元左右的财政投入。


美国:美国除了拥有最多区块链项目,总的来说,美国关于区块链的监管主要体现在货币监管、投资活动等方面。货币监管方面:美国监管机构将比特币界定为“可转化虚拟货币”,受《银行安全法》监管;同时,对于比特币可能涉及的洗钱问题则由美国金融犯罪执法网络(the Financial Crimes Enforcement Network)执法监督。在投资活动方面:比特币中的“挖矿”合同则属于投资合同,属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的监管范畴。另外,美国各个州对于货币服务的法律解释差异较大,因此各州具有不同的监管态度。


韩国:韩国对区块链目前持鼓励的态度,多方位尝试探索。2016年2月,韩国央行在报告中提出鼓励探索区块链技术。2016年2月,韩国央行在报告中提出鼓励探索区块链技术。同月,政府支持韩国唯一的证券交易所Korea Exchange(KRX)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平台。


日本:日本是全球态度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在多行业推行区块链场景结合。2017年4月1日,日本实施了《支付服务法案》,正式承认比特币是一种合法的支付方式,对数字资产交易所提出了明确的监管要求。2017年6月,日本政府准备开启所有地区房地产区块链项目,将城镇、农田和森林地区所有房地产登记到一个单一区块链账本,除此之外还包括附带的详细信息和房地产出售价格。日本金融服务管理局(FSA )正在开发一种由区块链推动的平台,将使日本客户能够在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即时共享个人信息。


四、区块链前景展望


1. 技术、商业与监管挑战


尽管区块链技术能够广泛应用于多样化的场景,然而目前对于大型公链来说由于技术性能、安全性隐患、政策监管等问题仍然无法大范围落地。这些局限在不同区块链技术体系中也或多或少存在,只是程度差别。


1)交易性能偏低、资源消耗过大:像比特币之类基于工作证明机制的区块链技术目前平均每10分钟才能有一个新区块、1个小时后才能确认交易,很难满足高频小额金融交易每秒万笔以上的交易要求。
以工作量证明机制为代表的共识机制需要消耗大量的算力来产生新区块,英国电力资费对比公司PowerCompare的研究表明,比特币挖矿年平均耗电量已经超过159个国家的年均用电量。


2)安全性隐患:对于大型公链来说,越来越多的矿工为了平滑收益曲线选择加入矿池,从而导致算力的进一步集中。目前比特币的前四大矿池算力之和占比已经超过50%,使得网络受到“51%攻击”的威胁日益加大。对于联盟链和私有链而言,弱中心化架构的安全性尚未得到时间的验证。
此外,业内已经发生若干起黑客攻击事故,给用户造成了很大损失。例如,2016年6月,基于以太坊建立的、创造了众筹世界记录的区块链项目The DAO遭遇了黑客攻击,黑客利用其上智能合约的一个漏洞偷走了360万以太币(当时市值约5亿人民币),造成市场大面积被抛压,引发整个区块链产业的最大危机。


3)合适场景仍有限:与传统商业基础设施相比,区块链技术的优点在于凭借去中心化获得的高效稳健、数据记录的高度可靠、引入智能合约后的灵活和自动化。但是,许多传统商业基础设施在效率、稳定性、可靠性、自动化等方面目前显示出难以克服的缺陷与故障。例如国家的支付和清结算系统、证券交易所、商业银行等关键金融基础设施的运转稳定、良好、安全,也具有异地灾备方案来保障系统的稳健性,那么相比于要付出的改造成本,进化为区块链技术系统所能提升的效益究竟有多大,即“成本-效益”分析是区块链在场景落地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区块链必须要找到真正具有显著成本收益的场景。


4)标准尚未统一、监管政策不够完备:目前国内外在区块链领域还没有通用、统一的标准,将产生后续的各种应用兼容性和互联互通问题,不利于整体效益的提高。国内外的重要联盟如Hyperledger、R3、ChinaLedger、BCOS等等都致力于开发统一的标准,我国工信部在2016年10月制定了国家区块链技术标准技术路线图,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正在努力协调制定有关标准。这项工作的推进还有待时日。


区块链技术对现有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带来挑战。形形色色的数字货币创造了一个触角遍及全球每个角落的、史无前例的人造市场,遭遇了广泛质疑。数字货币体系中服务提供商和用户均为匿名,使得不法分子易于掩盖其资金来源和投向,这为洗钱、恐怖融资及逃避制裁提供了便利。需加强国际监管协调,形成一致的监管政策。区块链应用到其他商业场景上也有一系列法律和监管问题,例如如何界定智能合约的法律主体性质、如何解决金融交易的最终确认时点(finality)等等。


2. 前景展望:技术融合、智能合约将是未来趋势


区块链作为对传统信息技术的升级与补充,其发展将与其他新兴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当前区块链仍处于发展初期,不仅需要政府、行业联盟、企业合作制定技术标准和共识机制,更离不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
  • 5G:大型公链的每秒交易吞吐量有限、交易确认时间长(比特币目前仅支持每秒7笔交易,一笔交易一般需要1个小时后确认),除了以太坊、Blockstream主导的侧链和闪电网络技术外,未来5G网络大范围商业化应用后可以大幅提升数据传输速度、减少网络拥堵,大型公链的性能将得以提升并逐渐适用于每秒上万笔交易的商业应用场景。
  • 物联网:当前区块链技术仅能解决链上的信任问题,但对于链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几乎无能为力。物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后,链下数据的观测、采集、处理、传输、更新都将实现自动化,真实性和准确性得到有力保证,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也将得到扩展。
  • 人工智能:工作量证明机制被诟病浪费了大量电力与硬件资源,目前比特大陆等矿机生产商已经和比原链合作开发应用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共识机制与芯片,将哈希计算转化为应用于深度学习的矩阵计算,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智能合约可能是区块链上最具革命性的应用。如果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实现广泛运用,经济分工将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细化,更广泛的社会协同将得以实现。世界经济史实质上是一部工业革命推动的纵向发展与全球化推动的横向扩张的交织历史。工业革命推动了特定领域的分工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最终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全球化则是各行业产业链的研发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组装、品牌包装、销售等环节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分工协作的最终表现。与前三次工业革命不同,以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首次推进了网络拓扑意义上的全球化。在古典互联网中,人们利用网络搜索信息和资料,却仍须依托物理世界中的公司等组织形式来建立信任、签订合约、组织生产和分工协作。而在价值互联网中,素未谋面的人们通过区块链来完成以上任务首度成为可能。通过智能合约的广泛运用,区块链将创造多个特定领域的线上细分市场,直接对接全球范围内各网络节点间的需求和生产。网络拓扑意义上的分工协同将与地理意义上的分工协作将形成更紧密和更深层次的互补,区块链也有望从“信任机器”升级成为产业浪潮的重要“引擎”。
一、美国对中国,打是不可能打赢的



从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在南海针对中国的军事威慑,到最近打了好几年的贸易战,金融战,还有对华为的围剿。以及外交战场上对中国的围追堵截,企图建立反中同盟来对付中国,还有针对中国的文化战手段。美国这些年,可谓是用尽了手段,来遏制中国,结果各个战线上它都失败了。



在军事上,美国的战争讹诈,被我们挫败。这里面有三个大事,一个是在南海对峙,美国的航母被我们赶跑。这对美国来说,是个非常耻辱的失败。第二个大事,是在朝鲜伊朗两核问题上,美国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也都遭到了耻辱的失败。第三个大事,是今年我们的阅兵,新的装备,和新的作战体系,这让美国人感到绝望。以至于他们的媒体,都不敢公开曝光我们阅兵上展示出来的新装备,因为这会严重的挫败他们的士气和信心。


在金融战这个战线上,美国也失败了。本来美国的如意算盘,是摧毁中国的资本市场,通过美元加息,把中国的外储都挤兑走。把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成功席卷一空,结果被我们关门打狗。



沉淀在中国的美元,美国拿不出去,怎么办呢?没有办法,美国又搞出来了一出贸易战。贸易战打了几年,我们连皮外伤都没有,而且贸易顺差还连创新高。这场贸易战,反而把美国打出来了内伤。



随着贸易战的升级,美国又制裁华为,发动了针对中国的科技战。结果华为一家公司,奋起迎战整个美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连中国的一家企业都打不过。这是何等的耻辱,何等的失败。



这说明了一个事实,美国对中国,打是不可能打赢的。所以呢,美国副总统彭斯昨天的演讲,他自己也说了,以后不寻求和中国对抗。


这正是应了毛主席的那句话:美帝国主义者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


不是美国人在意愿上不想继续对抗,而是再对抗下去,只会让美国遭受更加严重的失败,更加耻辱的失败,让他们无法承受结果的失败。所以他们只能认输投降,不再寻求和中国对抗。


二、脱钩了又不能自理



如果打不过,那是不是可以大家各过各的,以后不来往就好了呢。也不是这样。虽然脱钩论在美国的知识界的一些人那里,比较有市场。但是理智告诉美国人,美国既打不过中国,也离不开中国。



遏制论行不通,脱钩论也行不通。对美国人来说,这就比较尴尬了。为什么脱钩论行不通,美国离不开中国呢?


脱钩论认为,整个世界会一分为二,中国带一群小伙伴一起玩,美国带一群小伙伴一起玩。你走你的独木桥,我走我的阳关道,我大家以后相安无事就行了。



但是这个选项是不成立的。因为一方面,全球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是世界潮流,任何一个国家的意志,都不能撕裂全世界的贸易和交流。第二方面,美国把中国从它的那一阵营中移出群的话,从产业链分工上,从世界贸易体系上,从国际安全体系上,在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阉割版的世界体系中,美国都找不到替代方案,解决中国离开后的问题。也就是说,美国一旦离开中国就会处于无法自理的状态。一个无法自理的国家,还怎么可能领导世界呢。


第三方面,中国却可以轻松的解决美国离开后留下的问题,很快就能自成体系。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选择脱钩论的话,美国拉的那个摊子,很快就要玩不转了。而中国方案和中国体系,很快就能赢得竞争,把美国的那一摊子也都收编过来,最终还是赢得整个世界。



三、美国撒泼打滚也没有用


从彭斯的演讲中,我们能看到他坦诚认输的一面,也能看到他们一贯的撒泼打滚的一面。



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一弱者那样,要和别人竞争。没有对方实力强,压制不过对方,离开对方也活不下去。又特别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接下来还有什么手段呢?那就是一哭二闹三上吊。


美国是怎么闹的呢?硬的不行,开始玩嘴上功夫了。开始讲道理了,开始吵嘴了,意识形态,说它们建设了中国啊,民主自由,人权,宗教问题,香港问题,等等,都来了。美国开始这样耍嘴皮子,只能说明,他们不行了。


一开始是遏制论,就好比是一个大人欺负一个年轻人,不听话就打。结果发现打不赢。


接下来美国就拿美元当武器,又是金融战,又是贸易战。不管是金融战,还是贸易战,本质上都是拿美元做武器,挤兑中国的外储,不让中国使用美元。意思好像是说,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给你钱。结果发现,中国比他们还有钱。而且中国的金融独立,人民币的国际化,比美国预想的还要快。这下美国彻底没脾气了。


惩罚不行,断粮也不行。那后面能做的,也就是开始罗里吧嗦的和我们讲道理了,你这样做不行,你那样做不行……



说了一大通,结果中国面无表情,连瞟都没瞟一眼。这让美国人内心比较崩溃。絮叨着絮叨着,就开始闹起来了,就开始撒泼打滚了。香港就是美国人的杰作。这件事的本质,就是拿一些无知的孩子做人质,撒泼打滚,跟中国谈条件。


打不赢中国,也离不开中国,还想保持美国资本的独立性,要求中国承认美国在未来世界新秩序中的法外治权地位,这就是美国在香港这么闹,背后的诉求。在一个家里,没本事,不挣钱,还花对方的钱,还成天瞎折腾,还想当家作主自己说了算,这可能吗?这显然不可能。



闹了几个月,一个人都没死。两边是心照不宣的都很克制。让美国更崩溃的事情发生了。他之前讲道理的时候,满嘴的自由民主什么的,中国根本不理睬他。现在躺地上撒泼打滚,中国也照样的不理他,连看都不看一眼。这说明呢,美国搞撒泼打滚这一套也是没用的。我们早已经看穿了他那点小把戏。


生活中也是这样,小朋友撒泼打滚,千万不能哄,越哄越来劲,越哄他的要求就越高,满足他的要求,付出的代价就越大,孩子说啥大人就得听啥。正确的做法,是让他使劲的哭,使劲的闹,使劲的打滚,等他自己闹累了,发现大人该干啥干啥都没瞅他一眼,他那时候才是最崩溃的。



熊孩子闹累了,就会主动的跑到爸妈那里,抱着大腿,一会蹭蹭这里,一会蹭蹭那里,主动的跟大人求和求抱抱。这时候大人说啥他听啥。在香港问题上我们的冷处理,是非常英明的。


四、竞争也是不可能竞争得过的


香港闹完,NBA接着闹,一连两出的撒泼打滚,有用吗?这种小孩子般的幼稚把戏,一点意义都没用。



果然,美国很快就过来抱大腿求抱抱了。又开始主动的求和求谈判了。彭斯副总统,也开始发表讲话,给中美关系寻找新的定位了。这个定位,也是比较有意思的。要点有两个,一个是战略竞争对手的关系,一个是中美再接触。



美国过去的这些年,和我们打也打过,这就是遏制论嘛。闹离家出走也闹过,这就是脱钩论嘛。闹也闹过,也就是输出革命嘛。结果对中国一点用都没用。对美国,则是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同时还把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全都透支消耗光了。



一个你打不过,离不开,也闹不过的人,你说以后你和他竞争,而且还要打败他。这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也就是说,美国把未来的中美关系,定位是战略竞争对手,这其实也就是嘴硬一下挽挽尊罢了,真竞争起来,不要说美国和中国竞争了,从美国过去的表现看,美国可能连中国的一家企业都竞争不过。这不是开玩笑,如果大家公开公平的竞争,我们出一家华为就能打败美国。


明知道竞争不过中国,那美国所谓的中美再接触,又是几个意思呢?那就是美国加入到中国的体系中来,融入到中国的体系中来。


这个非常好理解。打过架没打赢,离家出走,发现出去只会活不下去。又自己跑回来了。跑回来之后还想折腾,又闹了一通,发现我们对闹免疫。这你还能有啥办法?所以,这时候你还想回来,就得老老实实的听话了。这就是中美再接触的本质内涵。


也就是说,彭斯所讲的中美再接触,本质上的意义,是美国后面会寻求加入中国融入中国。接下来的事,也就剩下谈价钱了。


五、融入中国才是美国唯一的出路


除了美国求和进行继续的谈判,最近还有其他的几个信号,不知道大家关注了没有。


一个是保尔森来华。和遏制论、脱钩论不同,高盛一直都是融合论的倡议者和践行者。这次他过来,就是一个很强的信号。说明美国国内的各大政治和资本势力,通过这几年的事,遏制论和脱钩论都失去市场了。融合论再次占据了上风。


不过这次中美融合,和上次的融合是不一样的。上次的中美融合,是美国人跑到我们的房子里搬走我们的东西,那次他们是主,我们是客。这次的融合,是他们带着家当和嫁妆来搬过来住。这次我们是主人,它们才是客。



第二个信号,是香港的事。在香港这件事上,遏制论、脱钩论和融合论三大派,形成了共识。遏制论希望通过这个事给中国制造混乱。脱钩论是通过这件事,给中国制造一个意识形态飞地,撕裂中国的经济和社会。融合论者则是希望,通过这个事,能胁迫中国,给美国马上要投奔过来的跨国资本,寻求一个法外治权的特权地位。


但是香港问题的冷处理,让这几派的企图都落空了。



对于香港的本土派来说,他们也和外国人一起闹。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预见到了,未来美国的资本,要融入中国,那需要开设很多的通道。香港的本土派则是希望,通过这次闹一闹,能不能给自己争取一个超级特权的资本通道的地位。结果他们的企图也落空了。


香港的问题复杂,就复杂在这里。因为它牵扯到了各大势力的博弈。都想通过这次闹一闹,按闹分配,给自己搏一个更好的身位。



从这次闹的这么凶来看,也说明在抱大腿求抱抱这件事上,竞争是比较激烈的。也说明,跨国资本流向中国,这个事基本是确定的了。现在的一些细节上的分歧,不过就是都想多赚钱。


第三个信号,是外管局建议美国资本投资中国股市。官方把这话都讲出来了,说明事情都已经谈的差不多了。


第四个信号,是区块链的事。之前的区块链,是美国人用来坑我们的,在我们的金融长城下面,挖个地道,把我们的外储运出去。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技术,建立一个跨国资本融入中国的网络。这和香港那种管道还不一样,区块链可以建立一个跨国金融网络。


之前的区块链技术,不是很成熟,比如,不能支持高并发。如果再结合我们央行的数字货币,结合我们比较高级的金融互联网技术,这个区块链金融网络,反而可以发挥一些特殊的价值。



在我们的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之前,建立区块链金融网络,这对跨国资本来说,他们可能觉得更有保障一些。


第五个信号,天秤币被枪毙了。美元体系,是个死局。在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被废除之前,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资本家,都必须得找到替代的方案,提前完成美元资本的信用转换。天秤比,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案。而天秤币这个方案被枪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跨国资本,不希望走向流浪,而是倾向于选择融入中国。



第六个信号,是前几天行长讲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占比的问题。说明整个世界货币体系,可能需要面临根本性的重组和重构。


第七个信号,为了承接跨国资本,通道建设,除了香港,还有上海和深圳的金融服务升级,以及全国各地建设的自贸区。这些都是通道建设的工作。同时,金融业的开放,则是市场建设的配套工作。管道接好了,水要流进来了,得有足够的池子装水,这就需要对股市进行深化改革,把池子建设好。



他们进来了之后,以什么身份参与呢,期货业,证券业,基金业,都放开了对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就说明,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全面国际化了。大家看出来了吗?这是在按照美国的标准,建设中国的资本市场。等我们这边建好了,美国那边的跨国资本就可以搬家了。


它们搬家了之后,留下的旧屋子,很可能就要拆迁掉了。这么一拆迁,美股美元美债,就都要雪崩了。


搬过来之后,除了资本这些家当之外,还要再带一些嫁妆过来。比如台湾啊,日韩啊,太平洋啊,印度洋啊……以及各种国际政治遗产啊,这些都是嫁妆。它们的很多利益,都需要寻求中国的保护。这些资本就要求我们,要快点比美国还美国,把我们推到地球家长的位置上。



这次搬家,可能很快就能完成。事情的发展节奏,太疯狂了是吧?是的,对很多人来说,接下来很多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都会很快发生,都会很快的变成现实。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