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当下投资圈有哪些投资热点甚嚣尘上,场外个股期权绝对是其中之一。经常关注各类投资信息的投资者,即便没有对其做过深入了解,也难免经常在网络的边边角角发现其身影,内容发布者常冠以“以小博大”、“亏损有限,盈利无限”的卖点向公众普及,配以“私人订制”、“个性化服务”的贴心标签。 典型的描述往往是这样的:“权利金交易,没有爆仓风险”;同时会向潜在投资者举一个类似于这样的交易例子:“假设某股票现价是8.8元,传统的投资方式,以自有5万元资金买卖,赚了10个点,是赚5000,亏了10个点,是亏5000;但如果用5万块钱购买该股票的期权,就可以利用杠杆撬动100万资金,同样涨了10个点,则是赚100了万的10%,折合200%的收益率!即便亏损的话,不管是亏10个点,还是亏20个点,还是50个点,实际上都只亏损权利金5万块。” 能给予投资者来讲如此优厚的投资条件,场外个股期权到底是什么投资产品?
什么是场外个股期权 所谓场外期权,其概念是相对于具有标准化合约的场内期权而言,是指在非集中性的交易场所进行的非标准化的金融期权合约,合约内容根据场外双方的洽谈,或者中间商的撮合,按照双方需求自行制定交易的金融衍生品。而场外个股期权是基于股票衍生出的一种金融投资工具,由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价格在非交易所之内的场所买卖特定数量的标的股票的权利。理论上来讲,在场外个股期权的交易周期中,买方只有权利而没有义务,卖方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 从表面上来看,场外个股期权的性质与交易所内进行的期权交易差别不大,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期权合约是否标准化。从实际来讲,场外个股期权的杠杆率普遍可以达到10倍左右,极个别的甚至可以达到30倍!
场外个股期权的前世今生 “做一百年都不见得能开一单”——曾几何时,这句话是流行于场外期权业务员口中的一句调侃。然而一夜之间场外期权交易就火遍网络,席卷了投资界。 不同于英美国家发展较早且由市场需求推动、自发形成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的场外期货市场是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2005年6月15日,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债券远期交易,标志着我国首个场外人民币衍生产品正式诞生。从行业监管角度来讲,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国际上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以行业自律为主导,行政监管和国际组织合作为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十分宽松富有弹性的监管体系。 事实上,我国场外市场长期以来规模小、品种少,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市场透明度低——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买卖双方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交易,其相关交易规则和交易细节很难被外人所知晓;同时我国市场参与者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甚至很多金融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对场外衍生品业务尚不熟悉;加之内部控制缺陷,难以有效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等等。 既然如此,场外个股期权为什么突然之间就火爆于投资市场了呢? 场外期权不仅杠杆高,而且赎回灵活。很多券商都是采取百慕大行权模式,即到期日前每隔一定时间就会有一个行权日,不必等到期日才能行权。而有一些配资机构和券商合作的模式更牛,可以允许持有人在行权期内任一交易日行权,比如看涨某只股票涨到30元,看涨期权是一个月,只要一个月内股价达到30元,随时都可以选择行权! 正因为如此,场外期权自2017年起发展迅速。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发布的《场外证券业务开展情况报告》,截至2017年7月底,共有101家机构累计提交首次备案申请558笔。其中提交备案申请的证券公司有74家,占比达72.55%。此外,证券公司开展权益类场外金融衍生品初始交易2630笔,涉及初始名义本金782.65亿元,月末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余额4258.33亿元,从初始名义本金上看7月份比1月份的300亿左右增加了一倍有余。
此外中国证券业协会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2017年1月、2月,单月新增场外期权业务规模均不足150亿元,但到6月这一业务的规模已经升至近320亿元,7月期权业务量达到605.75亿元。而纵观2017年前11个月,场外期权累计新增初始名义本金4497.57亿元,平均每月新增408.87亿元投资者,同比增长了37.76%。 监管部门对场外期权业务釜底抽薪 期权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市场一贯将其作为抵御风险的对冲工具使用,利用场外期权非线性收益的特征,企业可以用其进行套期保值,达到锁定风险但不锁定利润的目标。当然,企业作为交易场外期权的买方,需要相应支付少量的权利金。 2017年9月27日,中国期货业协会以发文的形式正式叫停了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与个人开展场外期权业务。中期协文件要求:“风险管理公司不得与自然人客户开展衍生品交易服务”。文件还要求,自通知发布之日起,风险管理公司应立即开展自查工作并于10月15日之前向中期协提交自查报告。
缘何禁止个人参与场外期权业务 事实上,按照中期协发布的通知要求来看,场外期权业务针对个人投资者已经彻底关闭了大门,能够介入个股场外期权的机构投资者,也主要是券商和私募基金,个人投资者更是无法参与。 问题就在于,市场上衍生出了一些规避监管的灰色地带,比如:招揽个人投资者和一些“合格”机构签订“委托代持”类型的投资协议,以机构为通道,和券商进行场外期权交易;或者通过配资等形式,建议投资者认购定制产品,以产品作为通道,达到交易目的。 然而,就算是绕过监管的层层禁令,通过各种非正常手段进入了市场,个人投资者就真的可以享受到本文开头所描述的优厚条件吗?答案是否定的,中期协为什么要禁止个人参与这类业务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风险! 投资机构利用单边看涨的美丽谎言,将其包装成专为资金不足的散户量身定制的“超级杠杆工具”。几乎所有广告都只向投资者描述了最乐观的一面——股票涨10个点,就可以得到200%的投资收益。 但反过来讲,事实上按照上述的杠杆率,只要股票上涨幅度不足5个点,投资者就会赔光权利金不再具备游戏资格。如此抗跌能力的投资形式,风险程度实则非常可怕!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根据BS定价模型,期权价格由五个因素决定,即合约的实值程度(行权价格、标的股票价格)、波动率、剩余时间、无风险利率。事实上根据调研和测算,行业中的大部分该类场外期权产品的定价高于合理价格,所以实际上个人投资者一旦接受了一个价格比正常价贵了许多的场外个股期权产品,就等于已经被投资机构赚了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钱,变得跟买彩票一样了。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大量从事该类业务的第三方平台没有,也没有能力做好对冲,给个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潜在风险。在有资质的券商和期货风险子公司等正规渠道接受正规业务,双方达成协议后,客户会收到交易确认书、电话回访确认等;而与客户成交之后,券商或期货风险子公司还要跟监管平台报备,同时立刻做好对冲,步骤包括买入对应股票,然后根据历史波动率,用股指期货等工具做相关性对冲,以防范股票的下行风险等。而不规范的第三方平台是完全不具备这类规范流程的。 这样的不规范业务,显然不仅为广大散户投资者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更违背了监管意愿。从监管的角度来讲,不具备证券投资咨询资质的机构,在开展此类业务的过程中所给予投资者的选股建议,还潜藏着巨大的利益输送和操纵市场风险。 从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场外衍生品仍将如火如荼地展开,规模也仍会保持快速上升。展望未来,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场外期权这种能够为市场带来明显增量业绩的金融衍生品,我们也乐见其进一步走向规范和强大。但更为重要的是,不论市场还是监管,都应提醒广大个人投资者,在没有充分了解的前提下,不要轻易介入自身投资知识的空白区域,更不要轻信那些看上去美丽,实际深不见底的投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