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只有一座卢浮宫,世界只有一个贝聿铭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牛皮明明   2019-6-7 14:04   842   0


作者 / 子矜 牛皮明明

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去世,他留给世界许多诗一般的建筑。

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

01

1981年,法国密特朗总统上台,掀起文化热潮,开启重要项目,修复卢浮宫。

当时,每年到卢浮宫参观的游客有370万次。可是,游客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入口,之后穿越像迷宫一样的走廊,去寻找《蒙娜丽莎》。

多数人参观结束的时候,还在疑问,“我们到底是怎么进来的?”然后,垂头丧气地走了。巴黎人都很少冒险进入卢浮宫。

总统密特朗认为,“以往经济衰败就是文化衰败,生活美学和生活水准同样重要。”改建卢浮宫迫在眉睫,可是这项任务交给谁合适呢?

其实,他心理早已有了人选,那就是华人建筑师贝聿铭。

在爱丽舍宫,两人聊美食、聊抽象艺术、聊园艺、聊葡萄酒,最后密特朗问贝聿铭,“是否愿意角逐卢浮宫改建的政府工程?”

贝聿铭坦言,“自己事业到了晚期,不再参加任何竞标活动。”

按照以往惯例,政府所有工程都要经公开竞争决定。此次,密特朗却打破规则,执意依靠自己的审美,选定贝聿铭修复卢浮宫。

这也成为法国唯一一项没有通过竞争,直接授予建筑师的大工程。

法国民众知道后,极为恼火,瞬间炸开了锅。

“怎么可以由一个华人,来修复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贝聿铭会毁了巴黎。”

当贝聿铭将设计方案,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委员们一个个站出来指责这个项目,“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翻译当时听得全身发抖,几乎没有办法替贝聿铭翻译,他想答辩的话。贝聿铭说,“幸亏我不懂法语,刚好落得两耳清静。”



改造巴黎卢浮宫设计图纸


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设计的图纸

02

有一次在街上,一个法国女人恶狠狠地朝他脚上,吐了口痰。当时,他只是咧嘴笑笑,就走开了。

但是,谦恭并不表示有丝毫妥协,妥协就是投降。

几个月后,贝聿铭在一架起重机上悬挂一套钢索,将1:1的“金字塔”模型放在卢浮宫门前,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参观并投票。

结果,多数人转变了态度,为这个项目投了赞成票。

贝聿铭说,“批评是需要历史和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批评应该是留意的,但建筑师首先得接受自己,坚持自己的审美,如果随波逐流,肯定会被历史淹没。

卢浮宫改造完成后,原来批评贝聿铭最狠的报纸《费加罗报》,在头条写着“金字塔真的很美”。

而贝聿铭认为,“建筑要将适用和审美结合起来,如果单纯审美,对适用方面不注意,就变成画家和雕刻家了。”

他让分散的卢浮宫美术馆整合为一,独特的“金字塔”入口,将大量的光线引入进来,照亮博物馆,使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金字塔和巴黎的夜空一样,活生生的。”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03

1917 年,贝聿铭出生,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书法家,诗人,音乐家。“聿铭”,意味着镂刻、光明,冥冥之中,暗含着一生的职业走向。

作为家中长子,他常常陪母亲去寺庙静养。在那里,夜晚万籁俱寂,他打坐沉思;清晨破晓,他静听竹子从泥土里钻出来的声响。

十三岁时,母亲患癌去世,在佛寺举行葬礼。贝聿铭神情肃穆,高挺站立,默默祈祷。从母亲身上,他学会在寂静中全心倾听,在专注中内观自省。

孩童时期,贝聿铭最喜欢在狮子林里玩耍。狮子林是贝氏家族的私宅,号称“假山王国”。

他和堂兄弟们在园林里捉迷藏,穿梭在山洞、石桥、竹林、瀑布边,疯跑着,打闹着,欢笑着,你追我赶,你躲我找,留下串串诗意与美好。

园林记忆深深埋藏在他心中,影响着他一生的创作风格。

他深信,“人与自然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在上海读中学时,他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中,看电影、打台球、逛街。一天,他发现在台球厅和电影院旁边,要建起一座26层的高楼。

周围都是六七层的建筑,贝聿铭不信这座楼能建起来。每到周末,他都会去看楼层慢慢升高。



贝聿铭全家福(前排左一为贝聿铭)

04

一次,他和叔叔路过高楼,突然停下脚步,在纸上勾勒出轮廓。叔叔看到后,惊讶于贝聿铭的天赋,从未受过专业训练,却画的有模有样,直呼“有点名堂”。

或许,当建筑师的想法就是那一刻开始的。毕业之后,父亲推荐贝聿铭学金融或医学,可他一看到血就害怕,从父亲的经历中,他也明白银行家在重压下生活,并非真的快乐。

他告诉父亲,自己的梦想是建一座高楼,像国际饭店那样的。父亲虽然有些意外,却还是尊重了他的选择。

时光总是如此神奇,也许一个人在他小时候,专注于某一样东西,就决定了日后一生要做的事情。

1935年,贝聿铭登上了去美国的轮船,先后在宾大建筑学院、麻省工程学院、哈大建筑系读书,追随科比西埃、格罗皮乌斯、布劳耶、密斯等大师,开启了学习建筑之路。

他慢慢思索到,建筑与艺术的关系,光线、材料和几何图形对建筑的影响。他渐渐明白到,“要理解建筑,先读懂生活”。他深深领悟到,“最美的建筑,应该是建筑在时间之上的,时间会给出一切答案”。

因而,他终生的设计原则是,“人生并不长,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在贝聿铭这里,建筑是凝固的诗篇,每首诗都有不同的韵律,散发着独特的美。



青年贝聿铭

05

1960年,贝聿铭脱离齐肯多夫团队,自立门户,将视野从私人建筑行业,拓展到公共建筑领域。

第二年,他接到美国大气研究中心项目,面临一项从未有过的挑战。

他原来设计的城市建筑里,有街道,有楼房,有广场,按照标准去装门、窗和地板就行。可是在这里,没有现代化产物,只有500多公顷山地,嵌着蓝草和野花,梅花鹿和狼肆意奔跑。

低矮伸展的小楼,高耸云端的大厦,所有常规比例,都配不上广袤的落基山脉。他熬夜构思着无数个计划,然后又一一否定掉,陷入迷茫和挣扎中。

他带上露营帐篷,到野地住,来来回回走,以禅心虔诚地去接近自然。

一天,他和妻子卢爱琳开车在附近山坡游览,看到印第安土著悬崖上的居所,突然找到灵感。

印第安人用当地固有的材料,将建筑塞到山中,看上去房屋就像从土地里雕琢出来。

他终于茅塞顿开,将砂石加入混凝土中,再用凿石锤打磨,露出深粉色。大气研究中心建成,屹立在大自然之中,就像从一个巨大岩石中开凿而成。

贝聿铭认为“天地人同源”,“在设计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的气候、自然和风土人情,建筑应该和它脚下的土地融为一体。”

1983年,他获得普利茨克奖,这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颁奖词有一句是:“他的多才多艺以及对材料的绝妙运用,赋予他的建筑设计某种诗意。”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06

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他的家族成员决定修建图书馆,进行纪念缅怀。在受邀的众多建筑家中,贝聿铭位列第三,排在他前面的,是名气更大的密斯和路易斯。

到底选哪位建筑师来做设计?肯尼迪遗孀杰奎琳亲自去拜访候选人的工作室,再做最后决定。

当时,贝聿铭租住的办公室,有些简陋,但他却精心布置,把墙粉刷一新,在接待处摆一大束鲜花。

杰奎琳察觉到细微之处的精致,问:“这么美丽的花,你们经常这样放置吗?”贝聿铭诚实地答,“特别为你准备的”。

交谈中,杰奎琳发现,贝聿铭与肯尼迪的生日仅差一个月,两人还是哈佛大学校友,而且身上都具有冲破世俗藩篱的特别气质。

贝聿铭向杰奎琳展示了自己以往的作品,谦逊地表示,“自己并不出名,但最好的作品一定会是肯尼迪图书馆。”

后来,贝聿铭赢得了这项工程。肯尼迪家族成员在记者会上解释了原因,“在我们考虑内的建筑师都很出色,但最终选择了贝!因为他喜欢事物变得美丽。”

只是后来,工程的推进太过周折,围绕选址、设计方案的争论竟然长达十几年。

1979年,图书馆终于落成启用。有人挖苦说,“从没有一名建筑师像贝聿铭一样能与顾客维持这么源远流长的关系,自从埃及的法老以来。”

可任何挖苦和讽刺,也无法抵挡建筑本身的美感。

在哥伦比亚角海边,层层浪花卷起,图书馆黑白分明,圆台形体、横长条体、三角形竖体,交错排列,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呈现出“大道至简”的独特气韵。

杰奎琳评价道,“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贝聿铭和杰奎琳·肯尼迪出席新闻发布会,1964年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07

1918年,贝聿铭一岁时,其父贝祖诒创设中国银行香港分行。而贝聿铭64岁时,基于事业上的挑战,和情感上的力量,他接受了建造香港中银大厦的任务。

当时的香港,港口与山间已挤满了几十座摩天大厦。想造出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创最高”是必经之路。

贝聿铭说:“银行大厦的派头将不比任何其他建筑物逊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术也有办法建筑一幢现代大楼。”

他的设计基础是全然垂直,四枝三角形的箭,排成直线,呈阶梯上升形态,尾端斜切四十五度角。

第一层外墙缩入四分之一,第二层剩下一半,第三层高度达四分之三,剩下的一枝突出角锥形的尖端,彰显着结构优于形状的几何学概念。

大楼竣工后,就成为香港最高的建筑物。可是,很多人没有关注高度,却在乎造型,认为“中银”是把锐利的刀,如果尖角对着哪方,就会影响健康和财运。

周围的邻居们纷纷在窗户外面架起八卦镜,以抵消大刀散发出来的邪气。贝聿铭在建筑中会运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比如说造房子应该依山傍水,坐北朝南,但并不过度迷信。

他用了两个妙招将“中银”代表的“邪恶”,转化为“善意”。

一个是“引水入池”,在喧嚣冷艳的都市里,潺潺水注从楼上缓缓流入底部。“水源”即为财源,水池里养鱼,意为将财封住了。

另一个是“赋予新意”,将遗漏在外侧的部分,描述成相互交叉的钻石,喻为雨后春笋、节节翠竹、濯濯青莲,代表着新生与希望。

正如贝聿铭所说:“我和我的建筑就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言语之间,透露出一股倔强,倔强之下,蕴涵着坚毅之美。

这里就是香港,香港就是这里。中银大厦是维多利亚港最美的一座,是香港最瞩目地标之一。

站在尖沙咀,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看到鳞片一样的光泽和质感。





香港中银大厦

08

19世纪70年代,日本神慈秀明会领导者小山美秀子委托贝聿铭建造一座美术馆。

神会宣扬的精神是,“人要在生命中追求美”

美术馆的场地位于山中,周围云雾缭绕,满是绿色。贝聿铭想起小时候读过《桃花源记》,就想在山与谷,草与木间,造一座躲在云雾里的建筑。

他决定从山坡的另一边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一座桥,由桥将游客引入美术馆,凸显出人类永恒的梦境,是东方人的“桃花源”,西方人的“伊甸园”,哲学家的“乌托邦”。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沿着坡道向上走,穿过弧形的隧道,越过拉索吊桥,才会到达美术馆。

贝聿铭特意将入口拉长,呼应日本文化“间”的概念。

美术馆入口处摆着一张长凳,取材于历史达350年之久的榉木,留下岁月雕琢的印迹。屋顶采用玻璃材质,呈现峰峦起伏的状态。自然光透过格子反射之后,散入各个空间。

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四分之三展览面积都藏在地下。两条廊子连接南厅和北厅,南厅整个都是玻璃地面,好比在山林里行走。经过缓缓的坡道,抵达北厅,安静而平和。

2002年,美术馆获得了“优秀构造奖”,颁奖评语提到:它在保护自然的同时,这座明亮而空灵的建筑,浓缩了构造之美和艺术之雅。

林语堂曾有一句话,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美秀美术馆所到的境界。

“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



波士顿美术馆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09

在美国,很多移民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里,找不到归宿,贝聿铭却是例外。

一次,美国朋友和他聊天,谈道,“我从没把你当成中国人或外国人,但你比我想的更中国化。”

的确如此。贝聿铭对自己生活和家庭的看法非常中国化,他喜爱中国传统,熟读《老子》,汲取智慧。他喜爱中国美食,钻研烹饪艺术,经常吃凤爪、鸭头、毛蟹……

他干净优雅,谦逊自信,有交往圈子,却像隐士一样低调内敛。甚至最亲密的合伙人也说,“我必须坦白,对他一无所知,即使我已认识他三十多年。”

妻子卢爱琳是他最得力的“贤内助”,一直严守“内在领域”,拒绝“外在浮华”,即使接受采访,也会坚守底线,绝不触及私人问题。

在家里,他们会种植中国豌豆,摆放石木家具,收集宜兴茶具,给孩子取名也很中国化,三个儿子分别取名定中、建中、礼中,给唯一的女儿取名“莲”。

他只是长出西方的枝叶,却始终以中国为根。

正如贝聿铭所说,你也许会忘记种下你曾种下了某种东西——一种经历、一种观念、与某人的关系或一种哲学、一项传统。然后,突然间开花了,而且是由不同的环境促成的。这样的开花现象能穿破墙壁,甚至突破整个时代。



香山饭店






路思义纪念教堂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德国历史博物馆

10

八十多岁,他接受邀请决定在故乡中国,家乡苏州,在小时候玩耍的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修建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

他内心是激动而矛盾的,希望能尽微薄之力报答生育他的那种文化,又担心没有这个能力。

他的小儿子、建筑师贝礼中,对新馆设计也很有兴趣,想要试试。贝聿铭直接说:“这个设计要是我做不了,我的儿子更不能做。这可是块‘圣地’啊,他们还年轻,不了解苏州的文化。”

在设计之前,贝聿铭详细翻阅各类资料,查看周围环境,充分了解苏州水文情况和历史典故。

他将苏州博物馆设计基调定位为,“不高、不大、不突出”,设计精神概括为,“中而新,苏而新,不因循,不割裂。”

行走在苏州博物馆里,涉门成趣,得景随形,处处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屋面上没有采用传统的青瓦,而是选用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淋了雨是黑色,太阳一照,颜色变浅,呈深灰色。

传统园林的假山已做到了极致,实在难以超越。贝聿铭想到北宋米芾的山水画,用白墙做背景,以石片作为假山,正所谓“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石头是选遍千山万水,从山东“请”来的,一片片切开,用石头画画,演绎出立体的山水境界。

在新馆北部展区,宋画斋尤为特别。从建筑材料,到施工手法,到室内陈设,全部都是采用最传统的方式。

房屋中没有一颗钉子,屋顶上铺满苏北沼泽地的红茅草,院中的石桌取自天然灵璧石,屋内摆放着仿宋的家具与书画。

贝聿铭将江南的唯美韵味,全部注入苏博的设计之中。“简单,不要繁复。越是简单的,自然的,越是美的。”

开馆之后,有位百岁的苏州老太太参观后说,“很好。”问她,“好在哪里?”她答,“看了以后很舒服。”贝聿铭说,“这种感觉就对了。”

如今,多数人去参观博物馆,是奔着建筑去的,建筑比文物更有名气。“建筑是物化是生命,生命留不下来,建筑却可以。”



















苏州博物馆

11

主持人杨澜说过:“最想采访的人里,不管这个名单有多短,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肯定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一定要采访贝聿铭?

答案很简单: “因为这位老人身上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很多看起来是完全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却能够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新与旧,阴与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懂得该抛却什么,要坚守什么,既有包容心态,又有鲜明自我,将建筑之美,挖掘到极致。

不缅怀过去,不畏惧现在,而是专注于未来,他将睡醒后的每个早晨,都当做一件礼物,因为这一天还可以工作。

如今,在全球建筑界,贝聿铭成为无法略去的名字。

优秀建筑都是诗,和他相连的那些建筑,犹如一首首诗篇,散布世界每个角落,被传唱、被歌颂、被观摩,足以抵御时光流逝,彰显永恒之美。

他留给巴黎的诗,留给苏州的诗,留给香港的诗,有的诗繁华雍容,有的诗神采飞扬,有的诗气势磅礴,有的诗婉约秀美,有的诗温存含蓄 ……

他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正是遭受世人非议之后,被证明是杰出的那几件。最后,他还是在时光前面,跑赢了时间,让岁月来给出最好的答案。


牛 皮 明 明
世间最好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长按二维码关注牛皮明明
后台回复“书单”
有一份明明为你准备的书单
个人微博:牛皮明明



分享到 :
0 人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