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的主要阻碍在哪里?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安然   2018-10-17 22:11   8264   3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可以看出,围绕着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展开的绿色金融的发展已逐步受到关注。


据我所知,中国目前并没有发行过收到官方或者说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但实际上,国际上这方面的努力已有成绩。

那么,如果中国要发展绿色金融,主要的阻碍在哪里?关注点又应该放在什么上面呢?
分享到 :
0 人收藏

3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王大力  4级常客 | 2018-10-17 22:11:43 发帖IP地址来自
好问题,没多少人关注可惜了。

目前国内已发行的绿色债券中,恰好有一单是本人牵头做的,手头也在忙活着新的绿色项目,就借此聊聊自己的看法。

以下内容,禁止转载。

据我所知,中国目前并没有发行过收到官方或者说国际认可的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但实际上,国际上这方面的努力已有成绩。
国际上确实已经有成绩了,不过这点成绩也来之不易。

2007年,首单绿色债券由欧洲投资银行(EIB)发行,接着就持续了好几年的半死不活状态,仅仅象征性的每年发几单,总融资额每年都不超过10亿美元。

一直到2013年,国际金融公司与纽约摩根大通共同发行了IFC绿色债券。
此时,各国的公司与地方政府也于2013年,正式进入该市场。比如:
美国能源署推行住房清洁能源机制,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筹集资金,以推动居民住房及商用住房的绿色化改造;瑞典的哥德堡于2013年9月发行了市政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指定用于环保项目,包括公共交通、水资源管理、能源和废物管理项目。

就这样,绿色债券才出现爆发式增长,2014年全年就发行了164笔,当年总融资额366亿美元,全球也开始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市场。目前的全球绿色债券市场主力在欧美,以美元、欧元为主要货币进行发行,发行人以欧洲投资银行(EIB)、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开发性银行为主。

咱们国家在绿色金融市场,目前是跟印度一样的水准,刚刚摸进门。
鞋你都没脱呢,谈什么上桌吃饭?

当然,咱们这个鞋脱的时间稍微有点长:
业内普遍认为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首支产品,是2014年5月发行的14核风电MTN001”,首单碳债券。
然后,半死不活了一年。
2015年下半年,在监管层的推动下,开始加速发展。
特别是2016年,银行间市场的绿色金融债和企业债、中票,交易所市场的绿色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此起彼伏的现世。

好在,印度脱鞋的时间会更长, 。

至于我国为何至今都无法跟国际标准接轨,主要是有些实际障碍需要解决:
一是国内的绿色项目认定体系,自己都尚未统一。目前我国有三个认定标准,银监会和发改委(环资司或气候司来进行认定)各自有一套绿色项目分类标准,人民银行和证监会目前遵循一套(以参考绿金委出具的目录作为标准);
二是国内对于绿色项目的认证,与国际普遍标准存在差异。比如从绿色债券适用范围上看,气候债券倡议将所有与化石燃料有关的项目都排除在外,而中国规定仍适用于清洁煤炭。

但可以告诉大家的是,目前监管层和学术界都在努力去解决,时时都会有一些小进展:
2015年9月,在举行的第七次中英财经对话上,双方就确定绿色金融发展的国际合作进行了讨论,并且达成了共识,将共同推进全球绿色债券统一标准;
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中资金融机构首单绿色债券,总价值10亿美元,来自亚洲和欧洲近140家投资机构超额认购,获得了市场高度认可;
2016年11月3日,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在境外完成5亿美元的“绿色资产担保债券”的发行定价,本期债券是中资银行发行的首笔资产担保债券,揭开了国内银行以境内资产担保在境外发债这一创新业务的序幕,并于11月11日,顺利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
2016年11月15日,在第四次中法高级别经济财金对话联合情况说明显示,双方坚定承诺将支持绿色债券在两国发行;
.......

相信很快就能找到合适的方式,让国内发行的各种绿色金融工具,能够真正的跟国际市场接轨。
我想,这也是所有奋斗在国内绿色金融市场的从业人员,共同的一个愿望。


那么,如果中国要发展绿色金融,主要的阻碍在哪里?
在绿色金融的发展路径上,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市场,先行者一直是绿色债券,我就以此为例子来说说上面的问题吧。

就在不久前,几家监管机构作为发起方,约了国内绿债市场的几乎所有参与机构,大家在一起开了个座谈会。
会上有位同业的发言,让我记忆很深刻,可以用六个字总结:
无情怀,不绿债
什么叫情怀?
如果有好处才做的是理性,那么没坏处就做的是情怀。

为什么说需要情怀?
你想想金融市场的各个参与方,除了监管机构,哪个不是逐利的?
特别是我们券商,都知道投行业务收费高,为什么收费高?
除了因为券商垄断业务的牌照值钱,并不是因为投行员工比从事其他行业的要聪明,而是因为投行员工的“时间成本”高。
在相同的时间里,做普通债券业务就可以获得稳定的高收入,而去做绿债,除了并不比普通债券业务收费高以外,还要赌上创新产品发不出来,承担零收入的风险。
更主要的是,目前国内的绿债市场,在实际操作中确实有些阻碍,总的来说:

理想看着丰满,现实有点骨感;前途也许光明,道路实在曲折。

作为发行人,就面对两个很现实的问题:
1、相对于绿色债券,发行人更倾向于普通债券。
目前除了国家发改委审核的绿色企业债外,其他绿色债券品种,均需要第三方的专业评估机构,对其募投项目进行绿色认证(虽然规定是“建议”第三方评估认证,但在实际申报中是必须提供的),增加了成本;对募集资金的监管更加严格,除去对券商和监管银行的要求更细致,更增加了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每年评估;对信息披露的要求更高;目前绿债的募集资金用途,并不能用来补充发行人的流动资金,不如普通债券的募集资金使用灵活。

2、目前绿色的融资品种,需要匹配绿色项目。
资产和负债不匹配性比较严重,一般符合绿色认证要求的项目,建设周期普遍较长,而目前绿色债券的发行期限大多较短,不如银行项目贷款周期更匹配;目前相关监管部门,尚未对大多绿色债券品种临时闲置的募集资金做出明确规定(只有绿色金融债本身为金融机构的融资,可以将闲置募集资金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以及具有良好信用等级和市场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工具);绿色债券,其真实的融资成本,可能要比银行的项目贷款还要高一些。

讲个故事:
某全国性大行发行了绿色金融债,之后动员全行推介绿色融资产品。负责领导承诺,要在半年内,成功向其他机构推介至少30个绿色融资项目。大半年后,全国只有三个项目进入实质推进阶段,尚且没有全部落地。


作为资金方的投资机构,也实实在在没有太大的积极性:
投资机构首先是金融机构,关注产品的风险收益才是其本职工作,因此在现阶段对投资机构投资绿色债券,并没有任何实质优惠政策的条件下,一是在收益层面上,票面普遍比普通债券品种低的绿色债券,就天然的受到投资机构考核机制的约束;二是国内部分绿色行业,别说低风险了,有些就是风险高发地,比如符合要求的光伏类、做节能改造项目的煤矿类企业等等。

再讲个故事:
当年某市场第一单绿色融资产品,在其发行时,提前询的价格,都没有找到足够的投资者,愿意以发行区间内的成本拿货。最终该市场的监管机构怒了,点名约谈了几家大机构,才得以低于该市场普通品种的票面顺利发行,后续竟还被作为低成本融资成功的典范进行了报道。


关注点又应该放在什么上面呢?
其实上面讲的种种障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实质的优惠政策落地。
目前唯一实现的,就是各方监管机构,确实对发行人申请绿色债券品种,纷纷开辟了“绿色”的审批通道,大大提高了审核效率。
但国际上现行的很多优惠政策,在国内都没能得到执行,真正实惠的政策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这一块,我认为正是各方参与者在未来应该关注的地方。

个人观点,未来应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的政策,来促进国内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
1、真正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成本
比如可以借鉴绿色金融债,将普通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按照不同评级或者不同折算率纳入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抵质押品范围;适度提高绿色公司债券在交易所市场的折算率;对认购绿色金融产品踊跃的投资机构,可以在综合评价或单项新业务准入上,或在资产占有、风险资本占有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对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进行相关配套的支持等等。
2、降低绿色金融产品的风险,提高投资者兴趣
比如鼓励地方成立专项担保基金的落地,地方上如果意愿不足,适当给些资金支持;加强碳排放收益权等其他增信方式的推广;适度放松担保公司担保绿色债券的杠杆倍数;对绿色金融产品实行差别化的担保政策等等。
以上政策的落地,能够真正的提高发行人和投资者进入该市场的积极性。希望在未来,各方的参与者,不再是仅仅为了“声誉”、“情怀”以及监管的“压力”。

就中国现在这个环境,哪个有点良心的,不想着为后代的碧水蓝天去付出点努力。
好在国内的金融市场,也有那么一些人,在坚持的做着这些事。
有幸,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3#
Allen Ren  4级常客 | 2018-10-17 22:11:45 发帖IP地址来自
关于绿色债券的发展,简单说以下两点:


一是中国绿债与国际绿债标准不统一
1.1我国关于绿色债券的定义
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绿色债券”的定义为: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利用、污染防治、生态农林业、节能环保产业、低碳产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实验、低碳试点示范等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项目的企业债券。
1.2国际上关于绿色债券的定义则是CBI及GBP原则(请自行Google)
上述定义的区别在于,国内的绿债标准包括了清洁煤等化石燃料,而国际标准定下不接受募集资金向化石燃料项目。
前述差别,是导致中国绿债走向世界的限制性因素之一。
换句话说,就是人家国际买家不一定买你的账,不见得愿意在你的游戏规则内陪你玩。

二是政策推动迹象明显。我们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绿债市场。
2.1让我们先来看看各部门的文件
2.1.1发改委印发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
2.1.2央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
2.1.3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关于发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
2.1.4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2.2通过杭州G20峰会的契机,绿债迎来了发展的高潮。

最后,再次证明了没有领导办不成的事儿。你懂的。
4#
Tommy Guan  3级会员 | 2018-10-17 22:11:46 发帖IP地址来自
王先生说的太好了,我是香港品质保证局官生,我们也是在做绿色绿色金融第三方认证这块,绿色债券的推行应该有更多的激励政策,制度也应该相应完善,但这过程效率实在太慢,香港政府从17低年发布绿色金融,18年中旬会出来相应激励政策去刺激这块的推动,而业务方面我希望能够向王先生交流和指导,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1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