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结构性存款?和结构性理财产品有什么关系?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唐娜   2018-10-15 23:49   7729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匿名用户   | 2018-10-15 23:49:17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
DaiDDD  3级会员 | 2018-10-15 23:49:18 发帖IP地址来自
结构性存款本质上是理财产品而非存款,因名称里带“存款”两字有误导性,银监会已经不让银行使用这个说法了,银行一般换称之为 保本/部分保本结构性投资产品。

产品特征: 3个月-5年期限都有,到期保本或保一定百分比的本金,没有利息或有一点点安慰性质的利息。但客户有机会获得其他收益,银行会在产品合同里和客户约定产品挂钩某个标的,可以是股票、指数、汇率等,再加个标的走向:涨、跌超过一定幅度或区间震荡,客户才可以获得收益。

从客户角度,简单理解是客户的资金被分成两部分: 大头以折扣形式买票面为到期本金金额的零息债券,存到产品期满,保证了客户能取回本金;剩下的被银行拿去买期权,该期权与产品挂钩标的相关,如果未来期权被执行,客户就可以获得期权收益。如果没有被执行,这部分期权金就打了水漂,客户只能拿回零息债券的到期本金偿付。

银行方面,客户的投资本金会用于内部资金拆借,未来支付客户投资收益的风险则会通过与内外部投资部门/银行利率互换等形式对冲掉, 或者就是用拆借所得利息支付。

回答第二个问号,结构性存款属于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一种。 结构性存款是银行表内业务,区别于信托、QDII、资金池等。 ”结构性理财产品“范围就大了,信托等产品随便包装下都可以是叫”结构“了。
4#
陆云  1级新秀 | 2018-10-15 23:49:19 发帖IP地址来自
[h1]万字深度解析 | 结构性存款“爆红”背后的原因及问题[/h1]来源:十七号街金融笔记(微信公众号ID:notes17),欢迎关注!
作者:七叔,也就是我。


摘要:
一、结构性存款“爆红”,原因在哪里?
1、个人客户出于投资理财的需求,呼唤结构性存款。
(1)净值化后的银行理财将不再安全,而且听说银行理财居然都能造假了?
(2)互联网金融平台问题频出,“爸爸”们还靠得住吗?
(3)近两年基金产品亏亏亏,你还敢买吗?
(4)去年谁TM怂恿我换美元的!
2、银行:结构性存款,您就是我的救星。
(1)理财净值化后,银行急需寻找一个理财的替代品来防止资产流失。
(2)赚钱最多的贷款没额度了。怎么办?拉存款啊!
(3)保险开门突然不红了,银行人一下空虚了。
二、目前市场上结构性存款的形态是怎样的?
三、结构性存款还存在哪些问题?
1、法律地位问题:是存款产品还是理财产品?
2、衍生品交易资格问题:没有资格的银行委托X行投资合规吗?
3、理财产品报备问题:是否需要报备?报备能否通过?
4、真假问题:结构性存款是真是假?银行又是怎么造“假”的?


近日,一篇《结构性存款激增9000亿!银行祭出揽储利器》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早已在银行暗流涌动的结构性存款浮上水面。随后,各大自媒体纷纷从负债管理、会计核算、合规监管等角度分析结构性存款,一时间,结构性存款人尽皆知,风头无两。今天,七叔站在银行个人客户的角度,来讲讲那些银行不会告诉你的事: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一下就红了?主要有哪些形态?以及仍存在哪些问题?
来,搬个小板凳,听七叔慢慢道来。


一、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一下就红了?
结构性存款虽然最近才开始走红,但产品在银行业早已有之。早在2002年,光大银行就已经推出了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并在2005年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人民币交叉货币衍生交易资格的银行后,发行了国内首个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而外资银行更是一直将外币结构性存款产品作为其主力产品,甚至是只有新客户才能买的钩子产品。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已经在中国市场上默默耕耘了16年的结构性存款在2018年一炮走红呢?
在七叔看来,结构性存款的走红,源于理财市场上银行和客户双方长久博弈之下终于突然契合的供求关系:需求方,是对资金安全收益稳健有着日益迫切需求的个人客户;供给方,是对于负债承压营收放缓有着火烧眉毛般的焦虑的银行。
1、个人客户的需求
16年以来,银行个人客户的日子不太好过。
虽然理财师们口口声声喊着“资产配置”,但是咱们中国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过去几年主要的投资渠道翻来覆去大体上还就是以下这些:银行理财、股票、基金,当然还有近年来开始火爆的P2P和外汇。大部分人重复着“牛市来了→股票大涨→嫌理财收益低→钱从理财到股票→熊市来了→被割韭菜→发现理财挺好→钱从股票到理财”的过程。还有少部分嫌股市风险大、理财收益低的把钱通通放在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平台”上,投资着一些听起来很安全但实际上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的“高收益产品”。这个逻辑听起来很顺畅,但是16年,形势变了。
个人客户的第一个不好过,是因为老百姓投资组合中的压舱石:银行理财不再安全了。
不安全的第一个原因,是银行理财打破刚兑,从预期收益率型产品开始转向净值型产品了。
银行理财被广大老百姓所接受,成为各资管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老大哥,主要的原因除了银行信用背书外,就是银行理财长期以来的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机制。虽然从合规角度,银行将理财划分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但由于之前银行理财的资金池运作和期限错配的形式,一支理财产品到期时,其持有的底层资产(可能是债券,也可能是信贷资产,即我们常说的“非标”资产)可能尚未到期不方便处置,因此银行用新募集的资金来兑付给到期的客户,实现刚性兑付。
2017年11月,央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十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公允价值原则,及时反映基础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要求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对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并使用公允价值原则估值。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各大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反馈意见,表示转型太难一步到位,客户难以接受,强推恐造成系统性风险。但央行回复将坚定不移地推行资管新规,仅过渡期有延长的可能。银行理财净值型转型迫在眉睫。
而另一方面,虽然资管新规的发布让银行坐立不安,但其实很多银行很早便主动开始了净值化的转型。招行自2015年开始用净值型产品替代预期收益率型产品,截止2018年,净值型产品余额占其总产品余额的75%以上,而其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更是实现了100%净值型。虽然目前银行发行的净值型产品大部分还是所谓“假净值”(非标资产仍使用成本法估值),但随着银行资管子公司的落地,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的逐步到位,未来子公司对标基金公司,发行真正的采用市值法估值的净值型产品将是必然的趋势。
因此,丧失了刚性兑付和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未来将和公募基金一样,盈亏取决于产品投资情况,不再是老百姓熟悉的管饱香饽饽了。
不安全的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理财产品现在居然都能造假了!
2017年4月,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爆出假理财产品案,支行行长伪造理财合同和行章,联合支行理财经理欺骗客户,谎称有一款高收益理财产品正在发售,100余位私人银行客户被骗,金额高达16.5亿元,平均认购金额在1500万左右,最后大部分资金都进入了支行行长的口袋。更让人瘆得慌的是,支行在销售这款假理财的时候,还煞有介事地为客户进行录音录像,提示产品风险,让人难辨真假、防不慎防。这起案件的发生,让很多本来对非保本理财产品就心有戚戚的客户更加坚定了自己只存存款的决心,存了多少钱,印在存折上,总不能有假了吧!
个人客户的第二个不好过,是除了银行理财让人不放心之外,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也一直问题频出。
经历过数次“e租宝”们跑路的惨痛经历的老百姓们近年来也开始变聪明了,对这些不知从哪来的乱七八糟的p2p公司警觉了起来,于是资金从各个小平台聚拢到了一些有强大股东背景,人们耳熟能详的公司,例如平安集团的“平安财富宝”、“陆金所”、阿里巴巴的“蚂蚁金服”、腾讯的“理财通”等。选“爸爸”们的公司,没错的!但是,这些平台是不是真的就100%安全靠谱呢?
事实证明,他们还是太单纯了。
2016年12月20日,蚂蚁金服旗下的理财平台招财宝发布公告称,该平台发布的“企业贷”产品违约,借款人为侨兴集团,无法兑现的产品金额共计3.12亿元。据调查,该产品投资的是侨兴集团发起的私募债,由粤股交推荐,还得到了浙商财险的保证保险和广发银行的保函,最终在招财宝挂牌,看上去双重担保措施非常安全,但最后被爆出广发假保函案件,几方各自推脱迟迟不履行兑付义务。虽然说招财宝可以说自己只是撮合平台,并不承担提供产品和担保的义务,但是作为受众面多为“理财小白”的大众互联网金融平台,把风险极高的私募债作为定期产品进行销售,不能说招财宝在整个事件中没有任何误导销售的责任。
平安集团旗下的陆金所也没好到哪里去。
2017年12月7日,陆金所代销的“大同证券同吉9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布延迟兑付公告,称未能在集合计划终止日收到借款人返回的投资本金和相关利息,导致无法按时为投资者兑付本金和收益,需要延迟兑付。该产品共涉及投资人118个,金额1.39亿元。据了解,该集合资管计划由大同证券发行,资金用途是为中小板上市公司龙力生物提供流动贷款,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七叔很奇怪,为什么给中小板上市公司提供流贷那么大风险的业务,担保措施居然只是公司实控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而且听说陆金所在产品出事后,解散了所有微信群,防止投资者集中闹事。这种危商(危机处理的情商)真是让人捉急。
由此看来,不仅小p2p公司有跑路风险,有雄厚背景的p2p公司有的时候也能让你亏到血本无归。
第三个不好过是基金产品带来的。虽然今年以来,股市债市都逐步企稳,但近两年基金产品给老百姓们带来的创伤却不小。
16年,定增基金大热,各家公私募基金、券商都扎堆涌入定增市场,一时间市场上定增基金无数。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底,仅公募定增基金的资产净值就达到了449.66亿元,而在2015年底,这个数字还只是65.34亿元,一年间仅公募定增基金规模就增长了6.88倍。
然而随着17年股票市场的回落,定增基金遭遇业绩滑铁卢。截至2017年5月,亏损的定增基金多达28只,占当时可统计定增基金总数的62.22%。而由于减持新规的出台,规定股东在定增锁定期到期一年后最多只能卖出50%的定增仓位,导致定增基金到期后无法及时退出,给原本有资金规划的客户带来了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定增基金又迅速遇冷。
同年大热的定开债基金也遭受惨败。16年二季度,各家基金公司曾密集发行一批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券基金,有些定开债基金甚至一份难求。但到17年二季度,虽然已经临近到期,但同批28只定开债基中,仍有一多半产品处于亏损状态。
好吧,投资不利,咱们往回撤。在投资者们正准备退出市场休养生息的时候,又被美元割了最后一道韭菜。这是第四个不好过。
2016年下半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并在12月28日达到6.9666的最高点。当时汇率破7的说法尘嚣日上,老百姓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把家中的流动资金都换成了美元和港币屯在家里或者汇往海外。然而正是从那天开始,美元汇率一泻千里,截止2018年2月7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2254,较16年12月28日下跌近10%。也就是说,如果你在2016年12月26日换了100万美元,到2018年2月7日再换回人民币,损失约60万元人民币……
被各类产品轮番伤害的老百姓们已经遍体鳞伤,他们常常很费解,自己要找一个本金安全、收益稳定的投资渠道为什么会那么难?这个时候,结构性存款出现了……
2、银行的麻烦
好了,我们暂且放下受伤的个人客户,来看看银行遇到了什么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在看到监管对于理财净值化的巨大决心后,银行们亟需寻找一个银行理财的替代品。
正如七叔在前文所说,在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变净值型后,产品不再刚性兑付,盈亏取决于实际投资情况,对于客户来说,转型后的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不再有太大的差别。但与此同时,目前银行理财的存量客户仍多是追求刚性兑付和绝对收益的投资者,当银行理财变成公募基金时,你猜猜看他们会不会跟着一起转变?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个时候,个人客户们会迅速转向其他提供刚性兑付,或者起码有一定的预期收益率的投资平台,例如互联网金融平台和P2P等。即使假设客户能接受没有刚性兑付和绝对收益的净值型产品,但当银行理财变成公募基金,却在组织架构、团队培养、投研实力、历史业绩上都没有公募基金完善和经验丰富,那么为什么不直接选择公募基金而非要选择银行呢?
资管新规把银行资管这只从小在笼子里长大的老虎放回了广袤的大草原,和那些早在野生环境下身经百战的叫做公募基金的同类们一起竞争,结局早就不言而喻。
银行比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因此,为了避免行内资产流失,银行在各类产品中选择银行理财的继任者。结构性存款,期限灵活,可以标明预期年化利率,且利率可突破监管窗口指导的上限,是为银行理财接盘的最合适的对象。多家银行今年以来全力推动结构性存款业务,提升存款规模,松绑贷存比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赶在资管新规落地之前把资金从必将流失的理财转回到表内,未雨绸缪避免资产流失,却也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
第二个麻烦是,开年以来收益不断上涨的理财产品和受限的同业业务导致存款流失严重,贷存比高企,贷款额度极其紧张。
2017年,个人消费贷款成为银行最大放异彩的业务和营收增长点。利率市场化以来,银行的负债成本不断提高,高定价但风险相对可控的消费贷成为了银行的主力业务,配合“消费升级”的天时地利,银行消费贷规模猛增。从2017年中报上看,各家银行消费贷款的规模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多家银行突破千亿。其中,平安银行仅2017年半年消费金融余额便达2770.90亿元,同比增长255.49%;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1580.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0.66%。
可是,进入18年以来,随着监管对同业业务地大幅收紧,同业存款大量流失,同业理财也遭遇广泛赎回,银行资管部为了避免流动性风险,纷纷提高零售理财产品收益率,客户资金从存款转向理财,存款增长普遍乏力。
所以,一边是突飞猛进的消费贷,一边是无以为继的存款,贷款额度很快就被消耗殆尽。据坊间消息,国内多家城商行已经停贷,因额度紧张而延迟放款的银行更是不在少数。贷款是零售营收的命脉,且高水平的定价也能支撑高利率的负债,高息揽存其实是最直接的办法。可是,虽然已经利率市场化,但对利率上限的窗口指导仍然存在:据七叔了解,各地监管都要求上报单笔利率上浮超过基准利率50%的存款,潜在含义即是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而结构性存款,由于其最终利率是由投资收益而来,并不是银行主动上浮,因此不受到监管限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临危受命,担负起了换取贷款额度的重任。
第三个麻烦是,由于今年保险开门红的全线溃败,在年初的财富管理的市场上,银行除了拉存款,真的没有太多业务可以做。
保险开门红一直以来是银行财富管理开年的重头戏,通常早在前一年的10月份,各家银行便会开始选择产品,训练团队,全行动员,各家保险公司也会纷纷推出各种强势产品抢占开年市场,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对于保险产品的奖费资源也都会在一季度集中投放。一般来说,“开门红”期间所产生的保费在全年总保费收入中的占比较高,如寿险业2016年一季度原保费收入占全年就高达44%,用四分之一的时间进度撬动了将近一半的销量,比例惊人。
而2018年的开门红却异常冷清。由于监管从16年中开始便频频发布监管文件,相继对中短存续期保险产品、快速返还型保险产品和万能险产品等以往开门红中的主打产品进行了叫停,并特意在18年开门红前组织开展了保险销售专项自查行动,下发了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整治保险开门红的意图相当明显。
受上述因素影响,各大寿险公司的开门红业绩可谓惨淡:根据保监会于2018年3月公布的《2018年1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来看,整体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同比下降了25.55%,近半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较去年下降,而其中过去主要依靠快速返还型险种和万能险上量的保险公司的保费更是较去年同期拦腰下跌:和谐健康同比下降99.89%,安邦人寿同比下降98.24%,生命人寿同比下降47%,天安人寿同比下降45%。
对于银行来说,其实以往大规模的保险业绩都是在销售理财型保险时获得的。而当“保险姓保”,真正回归到长期保障的本源时,银行渠道的优势便慢慢消失,因此在过去几年间,银保渠道在寿险各渠道的占比中也是在不断下降。
好吧,保险Game Over,银行啊,你还是老老实实地给我拉存款吧。
综合上述几个银行正遇到的麻烦,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个故事:银行正无所事事,突然接到了置换表外资产和增加贷款额度的任务,而所有任务的解决方案都指向了个人客户也正盯着的那个东西:结构性存款。
所以,时间走到2018年的年初,银行和客户同时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而目前伸出手能抓到的救命稻草就只有结构性存款一根。于是,之前一直待在阴暗角落里的结构性存款拍拍身上的灰尘,大踏步地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存款形态是怎样的?
目前市场上各家银行推出的结构性存款的产品结构都大同小异:将本金投资于本行的定期存款,将定期存款的全部或部分利息投资于期权市场,以获得投资收益。期权类似赌博,你赌标的物的价格在某个时间点上,或者某个时间段内的数值、区间或者趋势。赌对了,期权行权,客户获得额外的浮动收益;赌错了,期权不行权,损失的也只是充当期权费的利息,并不影响客户本金。
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设计,你得到一个保本,有时保部分收益(当银行只把部分利息拿出来投资于期权市场时),额外还有浮动收益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举个例子:某股份制银行于2018年3月13日起发行的”挂钩黄金两层区间六个月结构性存款”产品,期限6个月,所有利息投资于挂钩伦敦金下午定盘价的期权。当到期日前两个工作日,伦敦金的下午定盘价在期初价格±500美元内时,客户获得年化4.35%的收益;当收盘价在期初伦敦金价格±500美元以外时,客户仅获得年化1.55%的收益。这是一个区间期权,即标的物价格在指定日期仍在区间内,获得较高收益,在区间外,获得较低收益。(如下图)



图片只是示意,请不要在意细节。再举个例子,某城商行于2018年3月16日发行的“添金喜个人结构性存款增盈系列18057期产品”,期限30天,所有利息投资于挂钩黄金价格水平的期权。如在产品存续期间,黄金曾下跌10%或更多,客户获得年化4.0%的收益;如果黄金曾上涨10%或更多,客户获得年化4.4%的收益;如果黄金上涨或下跌的幅度均在10%以内,则客户获得的年化收益为4.2%+到期日前一天较成立日黄金涨幅的2%。这是一个期间触碰领子期权,即客户收益在一定区间内随着黄金的涨跌而变动,但有一定的上限和下限。(如下图)



图片只是示意,请不要在意细节。总体上说,结构性存款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更安全但又相对高收益的投资选择,为银行提供了一种相对合规的并有一定吸引力的揽存方式,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也正是因此,才会受到银行和客户的热捧,在17年和18年有如此迅速的规模增长。
但是快速增长的结构性存款当中是否有什么隐患?作为一个以前少有人问津的产品,它仍然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七叔将从结构性存款的法律地位、资格问题、报备问题和真假问题等四个方面,来讲讲结构性存款仍存在的隐忧。


三、结构性存款还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是法律地位问题。
结构性存款到底属于存款产品还是理财产品,是客户和银行都很关心的问题。
客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主要来自于资金的安全性考虑:我的钱投到哪里去了?是否保本?这个问题可以从产品结构上考虑:结构性存款的本金仍然是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只是利用利息进行期权投资,因此从产品结构上说,结构性存款属于存款产品毋庸置疑,个人客户也不必担心资金的安全性。
但银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却复杂的多,结构性存款的存款产品或理财产品的法律地位,将导致该产品在产品报备、数据报送、规模管控、宣传口径和销售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截至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答案仍然是模棱两可。
根据中国银监会2005年9月24日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二十二条的描述:“商业银行销售的理财计划中包括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其结构性存款产品应将基础资产与衍生交易部分相分离,基础资产应按照储蓄存款业务管理,衍生交易部分应按照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管理。”,结构性存款产品为理财计划中的一种(“包括”关系)。也正是根据这条办法,目前各家银行在开展结构性存款业务时,大多参照理财产品的做法:在产品销售专区销售、销售时进行录音录像、揭示最坏情形下的风险,有些银行还将产品报备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获得了和理财产品一样的理财产品登记编码。
但与此同时,在大部分银行报送监管的报表中,结构性存款仍然作为存款而非银行理财产品上报,这一点的处理与同为保本的保本理财不同。保本理财在银行报送监管的报表中,即算作表内的吸收存款,但也作为保本理财产品的规模报送。
除此之外,各家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对客宣传口径上也稍显混乱。例如,招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在手机银行上位列存款目录当中,与整存整取、通知存款等存款产品并列,但在招行官网上,结构性存款却又被放在了个人理财产品的目录当中,让人感到困惑。(如下两图)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混乱的情况,17年以前结构性存款规模不大,并未受到重视是原因之一。但随着近两年结构性存款规模的激增,其法律地位亟待明确。只有确定了法律地位,相应的科目划分、数据报送、监管措施、宣传口径、销售流程、适当性匹配等一系列的工作才能进一步的明确,银行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发行,监管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管控,客户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投资。
其次是衍生品交易资格问题。
结构性存款之所以能够为客户带来超过普通定期存款的高收益,不管是在名义上还是实质上,主要还是靠期权,也即衍生品投资。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第七条的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与外汇、商品、能源和股权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当具有中国银监会批准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银监会批准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要求银行具有健全的内部制度、专门的衍生品交易团队、适当的交易场所和设备以及完善的衍生品交易系统等。因此,虽然大部分国有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具备了上述条件,并获得了银监颁发的衍生品交易资格,但对于大多数的城商行和农商行来说,建队伍、搭系统的成本远远高于获得资格之后能够带来的收益,因此截止目前,拥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拥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自己可以将存款利息用于衍生品投资,发行结构性存款产品,但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怎么办?
如果正如七叔前文所说,能够将结构性存款认定为理财产品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监管早已给出了。在《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第十六条中有所规定:“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金融衍生品或结构性产品,商业银行或其委托的境内投资管理人应具备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资格,以及相适应的风险管理能力。”根据这条规定,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商业银行,可以委托有资格的银行进行衍生品的投资。但是如果结构性存款不是理财产品呢?这种操作是否符合监管规定?目前尚未有定论。
不管怎么样,既然手上有鸡毛就先当令箭使吧。凭借着这条规定,目前市场上有几家具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正在开展接受没有资格的银行的委托投资业务,赚取手续费,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就是招商银行。
招行很早便开始与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进行此类合作,到了今年,市场上大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均委托招行金融市场部进行衍生品的投资,具体交易流程如下:
委托银行发行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并于产品成立日将前端手续费按照本金的一定比例支付给招行,产品开始运作。产品运作期间,招行需要定期向委托银行更新期权部分净值。产品到期日,委托银行将后端手续费和期权费支付给招行,招行将期权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返还给委托银行,再由委托银行与本金一起支付给客户,流程结束。
虽然说,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银行将结构性存款的利息委托给有资格的银行进行投资是否合规暂时还没有定论,但这已经成为了通用的做法这已成不争的事实。七叔认为,只要委托的过程中,双方认真审核交易对手的业务真实性和专业度,对底层标的的价格趋势进行合理专业的判断,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控制住,不增加额外的风险,真正为投资者带来稳健的投资收益,那就是好的业务模式。
第三个问题是理财产品的报备问题。
之所以将这个问题拿出来单独讲,因为它既涉及到结构性存款的法律地位问题,也涉及到衍生品交易资格的问题。目前,各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产品报备上做法不尽相同。从中国理财网可以查询到,目前招行、农行、兴业等国有和股份制银行已经把结构性存款作为理财产品报备了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获得了与普通银行理财一样的理财产品编码,为结构性存款领取了一张法定的理财产品身份证。而其余发行结构性存款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则未见报备,是将结构性存款视为存款产品而觉得无须报备?还是担心没有衍生品交易资格报备无法获批?不得而知。
但是,作为发行越来越火爆,规模越来越大的结构性存款,是否需要报备理财信息登记系统,是否需要拿到理财产品编码,通过委托投资模式的结构性存款能否报备是需要监管和银行共同去商讨和明确的问题。还是那句话,给予结构性存款明确的法律地位,对结构性存款的发行流程予以明确,是在银行产品发行、监管产品管控和客户产品投资中都亟待解决的事项。
结构性存款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真假问题。这也是结构性存款发展到目前争议最大的问题。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讨论过的,结构性存款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可以绕开监管对于定期存款利率上浮比例的限制,从而给到客户近乎于理财的高收益,从同业、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中抢夺存款资源。而让客户参与期权投资,通过对底层标的价格趋势的判断获取或有的超额收益倒是其次。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目前市场上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大多为所谓的“假结构”,即通过期权条款的设计,使得客户实际获得最高利率的概率极大,基本上是稳赚不赔。
“假结构”的“假”,首先从业务流程上就能看出端倪。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的结构性存款,期权投资基本上是虚晃一枪,给到客户的所谓期权投资收益,其实是委托银行自己掏的腰包。委托银行通过后端手续费、期权费等名义将费用划转给被委托银行,然后再由被委托银行以期权投资收益的名义划回来。所谓超额收益,其实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其次,“假结构”的“假”,也能从结构性存款中投资的期权组合的条款中看出。七叔登录几家银行的官网下载了其结构性存款的说明书进行仔细阅读,发现银行为了使其客户确保或者说大概率获得最高收益,主要在期权组合上采用了以下两种策略:
一,是为期权组合设置了不可能触碰的敲出条件,使得其一定能够按照较高利率兑付。
仍然使用七叔在前文中举的”挂钩黄金两层区间六个月结构性存款”产品的例子,刚才我们已经分析过,当该产品到期日前两个工作日,伦敦金的下午定盘价在期初价格±500美元内时,客户获得年化4.35%的收益;当收盘价在期初伦敦金价格±500美元以外时,客户仅获得年化1.55%的收益。阅读该产品的说明书可知,该产品的认购起始日为2018年3月16日,当日的伦敦金下午定盘价为1310.1美元/盎司,因此我们知道,在产品到期日前第二个工作日,只要伦敦金下午定盘价不低于810.1美元/盎司,且不高于1810.1美元/盎司,客户就能拿走4.35%的年化收益。
七叔用万得查了查,发现在过去九年(自2009年3月16日至2018年3月16日)间,伦敦金下午定盘价仅在2011年8月18日至9月14日间的13个工作日里超过了1810.1美元/盎司,且过去九年间没有1个工作日低于了810.1美元/盎司。而且上一次伦敦金下午定盘价从1300美元/盎司左右爬升到1810.1美元/盎司,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因此,在该产品存续的半年时间内,伦敦金下午定盘价由1310.1美元/盎司上涨到超过1810.1美元/盎司或下跌到低于810.1美元/盎司都是极其小概率事件,客户4.35%的年化收益可以说是稳赚。
二,是期权组合的保底收益很高,组合构建的收益波动区间较小。
我们来看某城商行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条款。该产品期限为1个月,利率与黄金价格水平挂钩。当产品存续期间的黄金价格下跌超过或等于10%,则产品利率为年化4.00%;当产品存续期间黄金价格上涨超过或等于10%,则产品利率为年化4.40%;当产品存续期间黄金价格涨幅在-10%到10%之间,则产品年化利率为4.20%+定价日黄金涨幅*2%。
通过阅读这个条款,我们发现,不管黄金价格在未来这一段时间怎么波动,客户能拿到的最低收益就已经是4.0%。而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比4.0%多40bps,形式大于实质,客户轻松获得远高于普通定存的利率。
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可以发现:如果期权投资是一场赌博的话,那么在结构性存款里,银行就是那个握着一手好牌,却故意输给你,还往你手里塞钱的猪对手。当然,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你的存款,留存你的资产。早年间,银行揽存习惯送米送油,后来经监管禁止,收敛了很多。其实那么多年过去,什么都没有变,银行也只是把原来送你的米和油,包装成了金融衍生品,通过更加玄乎的方式塞在了你的口袋里。


四、总结
总体看来,结构性存款在这个时点的“爆红”有其必然的原因,而其中蕴含的各种问题,相信也会随着这个产品种类规模的逐渐扩大,监管的进一步重视而得到规范和解答。着力为客户提供高收益产品当然无可否非,但是怎么真正借助银行的专业能力、趋势判断,通过真实的衍生品投资和结构搭建,而非形式上的走过场,为客户带来超额的投资收益,才是银行亟需考虑的问题和亟待提升的能力。(完)




References:
1、《我国商业银行外汇结构性存款研究》,中国海洋大学,李玲,2008年6月
2、《中国光大银行阳光理财结构性产品培训材料》,光大银行,2008年9月
3、《招商银行2017年中报十大看点》,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8月
4、《侨兴债事件再回顾:重重保险,都是虚的》,小白财之道,2017年12月
5、《蚂蚁金服也靠不住了!招财宝爆兑付危机!》,九点半财经,2016年12月
6、《定增基金发展到41只 总规模接近530亿元》,和讯基金,2017年1月
7、《浮亏严重 定增基金“躺着赚钱”时代终结》,中国证券报,2017年5月
8、《银行消费贷猛增 管控加强期限缩短成大趋势》,经济参考报,2017年9月
9、《2018,寿险业迎来别样“开门红”》,金融时报,2018年1月
10、《2018年1月人身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表》,中国保监会官网,2018年3月
5#
大头先生  2级吧友 | 2018-10-15 23:49:20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知道您说的结构性存款是不是类固收产品,
类固定收益产品是民间俗称:就是理财到期,收益大概率事件都能拿到的产品。
常规来看,该类产品分两种情况:
1.写合同保本保息。
2.合同不写保本保息,但投资标的安全,收益固定。(银行理财常见)
另外,类固收产品主要指投资在固定收益权的产品。
投资范围包括: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可转债,短期融资券、央行票据和债券型基金等。
从风险角度看,发行方不同,风险不同!
一般来说,银行自主发行,属于银行理财,信用等级高,风险小。
而通过信托、资管、P2P公司、银行代销、第三方平台代销这几种方式发行或者代销,风险程度较高。风险等级由低到高排列,信托
6#
懒先生说钱  2级吧友 | 2018-10-15 23:49:21 发帖IP地址来自
结构性存款,顾名思义,可以把它当成是一种特殊的银行存款。


在你购买了结构性存款之后,银行会将这笔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存款以求保本,另一部分作为衍生品投资,用来博取高收益。


举例来讲,小明买了100万元1年期的结构性存款,当时银行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是3%。


银行在收到这笔钱之后,会拨出来97.1万元本金作为存款,一年后算上利息,恰好是100万元,于是可以确定给投资者“保本”。


剩余的2.9万元本金,则会被银行用于投资衍生品,比如汇率、股指、股票、黄金等。如果赚了钱的话,还会给投资者分红,赔了当然就啥都没有了。


但不管这2.9万元本金的投资收益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投资者的本金是100%受保护的。


预期收益难实现


本金是安全了,但就像刚才说的,结构性存款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



一般情况下, 大多数结构性存款都是给出一个预期收益区间,比如在0~20%之间。


这么高的收益,靠谱不?


沿用刚才的案例,在一年期存款3%利率的大背景下,银行宣称自家的结构性存款,预期收益率能达到4.8%。


100万元本金一年收益率4.8%的话,是4.8万元。


这意味着,银行必须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把手中能用来灵活投资的2.9万元本金,变成4.8万元。


换算下来,银行投资衍生品的年化收益率,至少要达到65%。


65%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去年全球最出色的对冲基金—多赛特能源基金(Dorset Energy Fund),年收益率是67.29%。


这里还只是以4.8%为例。可想而知,结构化存款要想达到自己宣传的预期收益率,难度究竟有多大。


有意向购买结构性存款的粉丝,可以根据银行宣传的预期收益率,按照我刚才的计算过程,自行估算一下这个收益率是否有可能实现。


认准结构性存款


显然,结构性存款的收益究竟如何,主要得看银行投资衍生品的赚钱能力。


可惜的是,在这方面,银行从来没有被看好过。


一来,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金融工具,银行涉足极少,且有监管风险。


二来,以存贷款为主营业务的银行,缺乏一个支撑衍生品选择的强大投研团队。


话说回来,其实大多数人也都能接受达不到预期收益的情况,反正能保本就行。


如果你也是这么想的,我建议在购买结构性存款时,一定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认准了再买。


因为除了结构性存款之外,银行还在售卖其他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你非常容易把它们搞混。


但其他结构性理财产品通常不是全部保本,或者说只能部分保本。稍有不慎,很可能本息全失。


当然,如果你追求在保本的同时,还想获得一个比较确定的更高收益,我觉得可以考虑一下货币基金。


货币基金随存随取比较方便,安全保本,收益率也能控制在4%以上,投资门槛低,最最重要的是,比起在银行投资时的斗智斗勇,购买货币基金实在是省心太多了,你觉得呢?


每周六测评一家网贷平台,我的微信公众号:mrlanxs
7#
匿名用户   | 2018-10-15 23:49:22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8#
问渠优选  2级吧友 | 2018-10-15 23:49: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一、结构性理财
结构性理财产品是指将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品(如远期、期权、掉期等)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新型金融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回报率通常取决于挂钩资产的表现。根据挂钩资产的属性,结构性理财产品大致可以细分为外汇挂钩类、指数挂钩类、股票挂钩类和商品挂钩类等。
假设你有100万,拿出其中98.04万作为银行存款,年华收益率2%,年底的本息和=98.04*(1+2%)=100万。
剩余的1.96万,投资于高风险与高收益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股指期货。这样一来,即使投资于衍生产品的钱全部亏完,一年后的总额还是100完,刚好保本;如果投资与金融衍生产品成功了,就会获得较高的收益。
二、结构性理财与非结构理财
非结构理财产品对应的一般是基础金融资产,比如存款、债券、股票等,他们涉及的多是单一类型的金融资产,因此风险和收益,投资人一看就能明白,收益率相对可控。但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则是在存款、零息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的基础上,结合了期权、期货、远期等金融衍生品而形成的组合产品,预期收益高,同时风险也相对要高很多。在挂钩标的方面,结构性理财产品目前主要的挂钩标的有股票、指数、汇率、利率、价格等
从当下银行兑付的产品收益率比例来看,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一般都能实现预期的最高年化收益率,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最高年化收益率很多时候实现不了。



三、结构性理财风险
银行在宣传结构性存款的时候,将之归类为银行普通定期存款,而结构性存款的预期收益率又高于定存利率,所以很受储户青睐。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存在误导储户之嫌。在对部分结构性存款的介绍中,记者发现银行具有提前终止结构性存款产品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收益前景不利的情况下,银行如果提前终止产品,可能会使客户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
结构性存款不仅给保本理财接盘,更有甚者不过是经过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性”包装,但其本身更像是原来的理财。“有的银行搞了很多‘假结构’,即设置一个不可能达到的条件。例如在产品设置上挂钩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如果人民币对美元达到7,收益为4.8%;没达到7,收益就给4.2%。但以目前的汇率来看,多在7以下徘徊,因此购买这项产品后,投资者收益收入基本稳定。这种“假结构性存款”是由于期权触发的可能性极小或者收益率基本固定。
对于结构性理财的投向,很多都说的很笼统或者很模糊,比如“本理财计划投资于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债券,以及资金拆借、信托计划及其他金融资产”。比如债券资产、银行存款、资金拆借及逆回购三项占比均为0-90%。对于这些投向不明的产品风险还是比较高的,购买一定要谨慎。

9#
li gao  3级会员 | 2018-10-15 23:49:24 发帖IP地址来自
结构性=衍生品=对赌=零和游戏。
10#
寂寞D双鱼  3级会员 | 2018-10-15 23:49:25 发帖IP地址来自
这回答不火???没天理啊
11#
奇小姐  2级吧友 | 2018-10-15 23:49:26 发帖IP地址来自
结构性存款,是指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某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各类期权),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从而使存款人在承受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高收益的业务产品。


不过,看到这里,大部分朋友估计还是有点懵,到底什么叫结构性存款呢?


简单来说,结构性存款就是把你的钱的大部分放在存款里,作为安全投资的基础;小部分钱,购买一些金融衍生工具,用这小部分的钱来谋求更高的收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