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留学印度的玄奘、义净没有取回《楞严经》呢?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2 00:57   5937   10
根据时间线来看为什么玄奘、义净两位法师在印留学多年却没能带回或翻译此经呢?
此经既然如此重要难道在印度不流行吗? 是私人收藏品? 如果私人收藏那么传经人和收藏者是同一人还是不同?传经人又是怎么得到的此经的?亦或是传经人独创秘籍?

除上述两位法师外,其他去付印的留学僧也没机会读到经本吗?

705(译经时间)——685(义净离印时间)=20
705(译经时间)——691(按《求法高僧传》最后标记时间)=14

欢迎讨论以表达您的观点,谢谢。

以下文字资料来源于百度百科:

附法显玄奘路线图如下:



所用图片来源于以下链接:
宝藏现场 | 沉默千年 辉煌千年 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开幕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3 发帖IP地址来自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6:
「又安置法師於西域所得大乘經二百二十四部,
大乘論一百九十二部,
上座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大眾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三彌底部經、律、論一十五部,
彌沙塞部經、律、論二十二部,
迦葉臂耶部經、律、論一十七部,
法密部經、律、論四十二部,
說一切有部經、律、論六十七部,
因論三十六部,
聲論一十三部,
凡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馬負而至。」
以上,是玄奘菩萨从印度带回来的梵本总数:657部!然而玄奘菩萨总共翻译的经律论合计74部。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遂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論,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三十八卷」
那么,剩下的五百多部未翻译的经论,怎么处理的呢?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10:
「至三月六日,又有勅曰:「玉華寺奘法師既亡,其翻經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舊例官為抄寫;自餘未翻者,總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損失。其玄奘弟子及同翻經僧,先非玉華寺僧者,宜各放還本寺。」
从这里来看,当时没有翻译的梵本,官方敕令慈恩寺代为保管。
玄奘菩萨后来的译经师:菩提流志、义净、实叉难陀等,大都是翻译的自己收罗的梵本。所以玄奘菩萨带回来的梵本流向何处,待查。
有一次去西安大慈恩寺礼拜我最尊敬的玄奘菩萨,偶然听寺院的僧人说,那些梵本都放在大雁塔里。此事真伪待求证。如果真的还放在大雁塔并且保存完好,其轰动效果我不敢想象。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楞严经》有没有被二位法师取回真不好说,毕竟有几百部未翻译的梵本在那里搁着呢。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4 发帖IP地址来自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一切法皆因因缘而生灭流转,而不是依法师本身的修为和名气。唐密祖师开元年间译密宗根本经典《大日经》、《金刚顶经》,距离玄奘、义净两位大德也不遥远,而密宗流传比唯识宗时间更长,更广泛,为何玄奘法师不翻译此经,而是宣扬唯识宗呢?为何达摩祖师东来,偏偏只宣扬禅宗呢?
无他,因缘而已。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各个时代的众生根器不同,因缘不同,怎么能因为某个大德没有翻译或者宣扬某个法门,就觉得某个法门可能有问题呢?
四依四不依忘了吗?——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头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啊。
然而有人说,就是依法不依人,我根据佛法觉得这经就是有问题。我请教一下,说这话的人到底是什么境界?是阿罗汉吗?昔日集经,阿难因为不是阿罗汉而被摈除,直到证果才被允许参与,为什么?因为世尊早有言在先——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没得阿罗汉果之前,即使阿难亲耳听闻佛法,也没能力集经,那么我们身为凡夫,就有能力判定佛法真假了?就可以坦然的信自己的意念判断了?
我这里并不反对对佛法某些法门抱有怀疑,毕竟世尊传法的时代距离我们太过遥远,流布的经文里疑伪的数量可能不少,所以,如果你自己对某些法门有所怀疑,远离即可。觉得《楞严经》对自己不应机,不信守,可以不修,换个自己能够应机信守的法门去修。
但是不要有事没事来宣扬猜测佛经的真伪,这是个容易坏人信根的坑。既然是对佛法有兴趣,就应知因果守因果,不要没事踩坑玩。有一种很有趣的所谓考古式佛学,就是拿着历史上某些碎片,来考究佛法到底是不是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貌似有疑问的,就要摈弃。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神僧传》里历代显示神通的高僧都要被扫地出门,因为没有历史证据能证明神通的存在。
你不能因为你没有理解和没有看到神通,就否认神通的存在,同样,你也不能因为玄奘大师不翻译宣扬《楞严经》,就觉得《楞严经》有问题,因为八万四千法门的宣扬,很显然并不是玄奘大师一人包揽的。法门的殊胜在于引导众生解脱,而不在于宣扬法门的大师是多么智慧贤德。
重申一遍,我个人觉得对《楞严经》有疑问,不信守,可以不修不看,修自己喜欢和信受的法门。但是,最好不要有事没事跟别人说这个法门不究竟,那个法门是假的,因为凡夫本身没能力鉴别法门的真假,没到阿罗汉的境界,不要玩这种妄言鉴定的把戏。
有人说我就是觉得别人修那个法门就是不对,我是为了他好才对他讲,不想让那个法门耽误了他。那你大可以去直接推广你觉得好的法门给对方,如果对方也觉得你的法门就是好,自然就会信受了,如果没有缘分,你就是把别的法门贬低到地底,他得不到利益如何信受?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咬文嚼字,都是说食数宝。哪怕你对经书如数家珍,抵不上实修一日。不要总纠缠路标的问题了,找到方向就赶紧上路修行吧。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5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按传说故事分析一下:
故事如下,来源百度词条:
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大师于唐中宗神龙元年(西历七〇五年)到达广州,那时正好首相房融被贬在广州,房融便请大师住在制止寺。般剌密谛于是剖膊出经,并诵出,与另外两位法师一起译成汉音,房融笔受。大师如此艰辛冒险,乃至不惜荣辱、身命,正是所谓重法轻身,所成功德,不可思议;我国之众生,均沾其法施之益。
古代十卷到底有多大的份量呢?
来源连接为:【礼记十卷】拍卖品_图片_价格_鉴赏_历代刻本_雅昌艺术品拍卖网

再来说翻译后的字数
信息来源为:《楞严经》有多少字,请精确到个位数?_百度知道

因为原经文为外来,以经文为梵文计算,就这个数量级不知道一比一的比例怎样?是否多了?还是少了?就假设一样多吧。那么翻译前也是:62156字

能想到的古人字体大小:蝇头小楷——蝇头小楷就是1cm之下用毛笔书写的楷书。
图片来源为:蝇头小楷有多大、和小楷的区别_图文_百度文库


古人大概书写材料:竹简、帛、纸,羊皮
见连接:纸出现前古人的主要书写用品是什么?并比较优缺点_百度知道
锦书图片来源:《道德经》版本这么多,我们该信哪一个?_儒佛道频道_腾讯网

道德经号称五千言,两者相差十倍。

1、在印度早期佛经靠口耳相传,也就是背诵记住,如果把经文带出来这是比较可行的一种。前提是接触到经文并有时间完成背记,但是传说不满足所以不是此种方法。

2、在所有书写材料中以绢帛等丝织品是最为合适的(优点:轻便、体积小,容量大;缺点:价格昂贵,不易得。),但是公然去抄写被传为国宝的经不会被抓吗?就其意图来说也会值得怀疑,被监视吧。所以似乎不太可行。就算排除万难都抄回来了。那得在腿(身)上挖多大洞来藏呢?按一比一的字数应该很大一团,并且还得处理成不会被血肉染了的形式。会不会因此残废或死掉也值得考虑,毕竟古代这是要命的事,似乎工程量蛮大。应该不可信只能当故事听听吧。
3、再说历史上的般剌密谛似乎除了和这本经书有关外,没有别的信息被收录于佛教记录,其他典籍也没有提起过此人,也是不是名气响当当的论师,可以说是默默无闻,那他以什么身份能接触到如此重要经文呢?这与身份不符合。
百度词条了一下般剌密谛 发现这主儿还与《易筋经》有关联。(清代凌延堪在《校礼堂文集?与程丽仲书》中,认为《易筋经》是明代天台紫凝道人假托达摩之名所作。)

4、有人说到玄奘,按他当时在印度的待遇,他没能力和机会吗?我觉得不可能。
来源百度百科:唐贞观十五年(641年),玄奘42岁,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印度大陆战乱是很频繁的,戒日王(589—647年)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S/iva),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
5、有人可能会说你没修没证的不要妄谈,哦,师兄传了套《达摩易筋经》给我,说是达摩老祖创的,挺好的,练后强身健体,上楼也不喘了。刚刚得知据说也与般剌密谛有关系。

6、怎么看都感觉是听了个故事。

7、请赐教。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6 发帖IP地址来自
小社区上面一些南传的还有谤法的人很多啊。也不知道是在哪参学的,能不能告知一下,也让以后参学的小伙伴避免掉坑里。
在这里总结一下历代有修为的僧人对《楞严经》的态度,后面再总结一下批《楞严经》为伪的那些人。(有要补充的十分欢迎)
唐●百丈怀海大师
百丈怀海大师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三世徒,创设禅院,制定清规,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后称"百丈清规"。大师在清规中将《楞严经》与楞严咒纳入丛林朝暮课诵的《禅门日诵》中,此举为《楞严经》的长远流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明清以来三四百年间我国丛林中各宗各派朝暮课诵的主要内容。
详于《敕修百丈清规》。《大正藏》第四十八册页。

唐·黄檗希运禅师
唐代僧。福州闽县人,姓氏不详。学通内外,人称黄檗希运。曾谒百丈怀海,并大开心眼,得百丈所传心印,后于黄檗山鼓吹直指单传之心要,四方学子云集而来。谥号「断际禅师」。禅师语录广引《楞严经》文。详于《黄檗禅师传心法要》。

唐·玄沙大师之引悟:
《宋高僧传·卷十二》载:「玄沙乘《楞严》而入道,识见天珠」。《景德传灯录·卷十八》载:「福州玄沙宗一大师,法名师备……阅《楞严经》发明心地,由是应机敏捷,与修多罗冥契。诸方玄学有所未决定,必从之请益。至若与雪峰和尚征诘,亦当仁不让。雪峰和尚赞曰:『备头陀(玄沙大师)其再来人也』」。

唐末五代·云门文偃禅师之征引:
唐末五代僧。「云门宗」开山祖师。师之机锋险峻,门风殊绝,世称「云门文偃」。 大师征引《楞严经》之文详见于《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中》。


北宋·文遂大师之深究:
文遂禅师,杭州人,尝深究《楞严经》,谒己师述己之所业心得,深符经旨。师云:《楞严》岂不是有八还义?遂云:是。师云:明还甚么?遂云:明还日轮。师云:日还甚么?遂懵然无对,师诫令其焚其所注之文。自此服膺请益,始忘知解。


唐●慧琳国师
慧琳国师,师事不空三藏,内持密藏,外究儒学,精通声明与训诂之学。引用《字林》、《字统》、《声类》、《三苍》、《切韵》、《玉篇》、《诸经》、《杂史》,并参合佛意,详察是非,撰成《一切经音义》百卷,世称《慧琳音义》。
慧琳国师精通梵汉, 读三藏,目光如炬,善分真赝,他对经藏的态度是「参合佛意,详察是非(《大正》五十册)」。大师对《楞严》此部经坚决不疑,并于《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二》中亲释《楞严经》,并多次征引此书。
释《楞严经》之文详于《大正藏》。

唐末五代●道丕大师
师为唐之宗室,俗姓李。天佑三年(906),济阴王赐紫衣,后唐庄宗赐号「广智」。凡大内建香坛应制谈论,师多居首席。后晋天福三年(938),入梁苑为左街僧录,又任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
大师好礼经,大师为救护正法曾力礼《楞严经》二年,大师于显德二年示寂,示寂前云:「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令鸣椎俄然而化」。世寿六十七。
详于《宋高僧传.卷十七》。《大正藏》。


唐末五代●永明延寿禅师
莲社宗第六代祖师, 《宗镜录》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
钱谦益之《楞严经解蒙钞》云:「禅师会三宗学者,集录大乘经论诸家语录,撰《宗镜录》一百卷,折衷法门,会归心要,多取证于《楞严》,所引古释即悫、振、沇三家之说也。《长水疏经》裁决要义用《宗镜》为诠准。而寂音《僧宝传》,发明永明,撰述以征心直指为缘起。古师弘法确有渊源,今人习而不察,间有采剟徒取骈偶之词,资为旁证而已」。
又云「《宗镜》全序,皆发扬《首楞严》宗妙」。
详于《卍续藏》。


北宋●孤山 智圆大师
孤山智圆大师是天台宗山外派的著名高僧,钱塘人。著述极多,被尊为"十本疏主"。他极为重视《楞严经》,为此专门写过《首楞严经疏》和《首楞严经疏谷响钞》两部注疏。
他说:"《楞严》一经,剧谈常住真心,的示一乘修证,为最后垂范之典。《佛祖统记卷十》。"
《大正藏》第四十九册页205上。
他从奉先寺的源清学天台教观,后来隐居在西湖孤山,与当时著名的隐士林逋为友。他有一首《读楞严经》的诗,流露其高洁的心境:
案上楞严典,时看浣病愁。
阶闲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无果,心狂照失头。
指空期识月,认指更悠悠。



北宋●长水 子璇大师
大师未出家前俗名叫郑子璇,杭州钱塘人。九岁时,拜普慧寺的契宗法师为师,便开始诵读、研究熟诵《楞严经》。
后来,大师到秀州的灵光寺,跟天台宗洪敏法师学《楞严经》。有一次读到"观世音菩萨耳根圓通章"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时有省悟。大师想更深一层探究《楞严经》,于是又去参见滁州琅琊山的慧觉禅师。
到了那儿刚好遇到他上堂说法。于是问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慧觉禅师厉声喝道:"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长水大师经此一喝发明心地,并侍奉禅师多年,成就后,又遵师嘱弘扬华严宗,被后人尊为华严宗六祖。
长水大师因在禅宗上的成就,其本人的事迹被收入《五灯会元》中。他一生前后开讲《楞严经》达三十多会,曾感得天上落下花辦,留下的《楞严经疏》二十一卷,影响极大。后来受皇帝加封,赐紫衣及"长水疏主楞严大师"号。
长水大师临终极为洒脱,他预先说法辞别众人,然后圆寂。百多年后,金兵入侵时打开了大师的灵塔,发现大师容颜如生地端坐缸中,指甲和头发长得和身体一样长。
「《大佛顶密因了义首楞严经》者,乃竺干之洪范,法苑之宝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独尊三界,假金轮而启物,现玉毫而应世,观四生之受苦也,惠济庶物,愍群机之未悟也则斯经也,可以辩识诸魔破灭七趣,谓止及观,修圆教妙明之心,发真归源,证上乘至极之说」。
《大正藏》第三十九册页823上。


北宋●晋水净源大师
「《大首楞严经》者,乃九界交归之要门,一乘冥会之妙道也。征诵咒则六时围绕,辨证果则百日宴坐。虽事仪而冲邃,实理观以融明者也。若夫修三观而均七大,黜魔境说历圣位,则近古章句,亦云备足」。
《首楞严坛场修证仪》。《卍续藏》。


北宋●戒环大师
释戒环,温陵人,而佚其姓字。赋性恬澹,不溽世味,寄身空寂,研精梵谊,深造道妙。尝病《法华》、《楞严》旧释词义渊微,初学罕喻,因于禅暇作二经《要解》,而《楞严》尤为翔晓。《开元寺志》称戒环所撰《要解》,皆能痛去名相繁蔓,使人无泥枝叶,入佛知见,直发明秘要宝藏者也。至今学者多宗之,殆不诬也。
云:「论三经大致,无非为一大事因缘,而必先藉《般若》发明,次由《楞严》修证,终至《法华》印可,然后尽诸佛能事序固如是也。然则,导达禅乘决择正见,莫尚《楞严》矣。」
「又况二经(指《法华》与《楞严》)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径,凡所设法,意绪并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
《新续高僧传.卷三》。《佛教藏》。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
北宋代僧。至五祖山参谒法演,蒙其印证。从文照法师学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与佛鉴慧勤、佛眼清远齐名,世有「演门二勤一远」之称,被誉为丛林三杰。
政和初年至荆州,当世名士张无尽礼谒之,与之谈论华严要旨及禅门宗趣。后又被敕赐紫服及「佛果禅师」之号。高宗幸扬州时,诏其入对,赐号「圆悟」,世称「圆悟克勤」。后归成都昭觉寺。
绍兴五年示寂,世寿七十三,谥号「真觉禅师」。荼毘舌齿不坏,舍利五色无数。弟子有大慧宗杲、虎丘绍隆等禅门龙象。曾于夹山之碧岩,集雪窦重显之颂古百则,编成《碧岩录》十卷,世称禅门第一书。
一日大师偶见寂音尊者所著的《楞严尊顶法论》叹曰:「此真人天眼目也,即施长财,百缗劝发」。大师征引《楞严经》非常多,详见于《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四、卷八、卷十。
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八册
又其《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十二。
以上皆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册。


宋●华藏安民禅师
安民禅师是四川嘉定州(今乐山市)人,俗姓朱。出家后,在成都讲解《楞严经》。当他听说当时禅门宗匠圆悟克勤禅师住在昭觉寺,便前往拜访,刚好听到圆悟克勤禅师拈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的公案,心中顿起大疑,于是入室向圆悟克勤禅师请问。
圆悟克勤惮师问:"座主讲何经?"
大师说:"《楞严》。"
圆悟克勤掸师说:"《楞严经》有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毕竟心在什么处?"
大师多方呈解,都得不到肯许。后圆悟克勤禅师引用《楞严经》中的经文,并结合禅学修证对其予以开示。终于使得禅师桶底脱落,悟见本性。
后来,禅师到峨眉山住持中峰寺,有偈曰:"众卖花兮独卖松,青青颜色不如红,算来终不与时合,归去来兮翠霭中。" "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禅师示寂后,茶毗得到很多光明莹洁的舍利,而且心脏和舌头不坏。


宋朝法常法师
释法常, 河南开封人,俗姓薛,乃丞相薛居正之后裔。宣和四年(一一二二),依长沙之益阳华严轼公剃发,深慕大乘,然亦不排斥小教。一日,阅首《楞严经》而能义通法海,自此游淮泗,放浪湖湘。
《大明高僧传》第七卷,嘉兴报恩寺沙门释法常传十三,后至天台山万年寺,参谒雪巢,一见即机语契会,雪巢乃命师掌理翰笺。为僧入室。大有风彩。澹然处世。不饰众缘。其室唯一低榻,别无他物,一日,写一渔父词于室门示众,书毕,就榻收足而逝。
原词:
此事楞严尝露布,梅花雪月交光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
蝶梦南华方栩栩,班班谁跨丰干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飞鸿去。

北宋·德洪寂音尊者:
「《首楞严经》者,开如来藏之要枢,指妙明心之径路,了根尘之妙诀,照情妄之玄猷。真所谓入一乘之坦途,辟异见之宏略」。


宋●遇安禅师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是福州人。从天台宗得法,经年诵读《楞严经》不辍。
有一次诵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遇安禅师不小心破句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因此大彻大悟。
后来他每次读《楞严经》时都这样读,有人对遇安禅师说:"破句了也。"遇安禅师说:"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当时的人都称他为"安楞严"。
据说,遇安禅师宣讲《楞严经》。有老虎来听经。受皈依后从不伤人。这只老虎经常跟随禅师。禅师在下山时常将老虎系在一块石头上,被后人称为"系虎石"。后来禅师搭建的茅棚经扩建后成为伏虎寺。
遇安禅师晚年示寂时,其付法愒曰:"不是岭头携得事,岂从鸡足付将来。自古圣贤皆若此,非吾今日为君裁。"禅师说偈后,洁身换衣服后,遇安禅师自己躺入棺木中。三日后,门人打开棺椁,看见禅师右胁吉祥而卧,四众失声痛哭。
禅师于是起来,升堂说法,诃责说"这次如果有人再打开我的棺椁,那就不再是我的弟子了。"说完,又自己进入棺中长住,其生死洒脱自如竟能达到这种境界。



元●天如惟则禅师
「首楞严经者,诸佛之慧命,众生之达道,教观之宏纲,禅门之要关也。世尊成道以来,五时设化,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求其总摄化机,直指心体,发宣真胜义性,简定真实圆通。使人转物同如来,弹指超无学者,无尚楞严矣」!
天如惟则禅师撰《大佛顶经序》,《卍续藏》。或《卍续藏》。




明●莲池袾宏大师(莲社宗第八代祖师)
莲池大师为一代净土宗师,禅净双修,著有《楞严经摸象记》,曾用"至精、至微、至玄、至极"八字来高度评价《楞严经》。
「嗟乎!千生百劫,得遇如是至精至微至玄至极之典,不死心信受,而生此下劣乖僻之疑,可悲也夫!可悲也夫」
《莲池大师全集(六)●竹窗随笔》。


明●幽溪传灯大师
明代中兴天台宗的幽溪传灯大师著有《楞严经圆通疏》,他在注疏中说:"佛之知见也,盖一代时教,统为《法华》佛知见而设,独《楞严》一经,明佛知见最亲。"
「大矣哉!首楞严之为经也,无法不具,无教不收,狂心若歇,歇即菩提,胜净妙明,不从人得,谓之华严圆顿可也可谓明心见性之妙门,成佛作祖之秘典也」。
《楞严经圆通疏卷一》,《卍续藏》


明●三峰法藏禅师
法藏禅师是密云圆悟禅师的法嗣,出生于江苏锡山,出家后研究《楞严经》,修观音耳根圆通。
有一天,法藏禅师在庵中静坐,窗外有两位僧人正在编夹篱笆,将一棵大竹子折断,声音犹如惊雷,法藏禅师一听之下,当即豁然大悟。
法藏禅师闭关修行时,有一天,他推开窗子,恰好看见一只黄梅从树上掉落到地,终于彻证了宗门妙旨。
后来他参谒当时禅宗大德金粟密云圆悟和尚,不久蒙和尚将衣钵和拂子传付给他,开法三峰,大弘临济宗。生前著有《五宗原》一书,在禅宗丛林引起较大争议。
临终前,法藏禅师上堂辞众云"心休不说法,骨瘦上堂艰。分明都说尽,湖水洗山巅。"



明●蕅益智旭大师(莲社宗第九代祖师)
藕益大师曾苦参《楞严经》,最初听说《楞严经》中"大觉"出生虚空和山河大地的义理有疑而出家,后来听说《楞严经》和《成惟识论》所代表的性相二宗教理不能融会后疑团更大。
之后到径山坐禅,到第二年用功至极后,突然证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殒的境界。从此明白了《楞严经》所说的,这个身体"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参透了,它们本来没有矛盾。
日后著有《楞严经玄义》和《楞严经文句》,对《楞严经》倍加赞叹:"既未深明道路,又无真师,必洞彻教理,方死参究。虽不能通三藏众典,《楞严》一部,不可不精熟也,譬如独自远行,若不预问路程,断断必有错误。"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成佛作祖之秘要,无上圆顿之旨归,三根普被之方便,超权小之殊胜法门,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楞严经玄义卷上》,《卍续藏》。
「至矣哉!大佛顶经之为教也,依妙性而开妙悟,起妙行而历妙位,成妙果而归妙性,永超七趣沉沦,不堕修心岐径,戒乘俱急,顿渐两融,显密互资,事理不二,诚教海之司南,宗乘之正眼也已春,与博山 无异师伯盘桓百日,深痛末世禅病,方乃一意研穷教眼,用补其偏。然遍阅大藏,而会归处不出《梵网》、《佛顶》二经」。
《楞严经文句卷十》,《卍续藏》第二十册页759上。
藕益大师又在《阅藏知津》中写道:"此经(《楞严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附:
大师一生数度讲演此经。如其在「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中云:「旭未剃发,曾研此典,每翻旧注,迷闷实多,后因双径坐禅,始解文字之缚,复因子番讲演,深理葛藤之根」
(详于《蕅益大师全集》)。
尝着《楞严经玄义》二卷、《楞严经文句》十卷、「大佛顶经二十二问」、「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颂三十一首」、「楞严坛起咒及回向二偈」、「莲洲书佛顶经跋」、「去病书大佛顶经跋」、「化持大佛顶神咒序」、「大佛顶经玄文后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重刻大佛顶经玄文自序」、「劝持大佛顶经序」等。



明●紫柏真可大师
紫柏真可大师是一名侠义僧,他宗说兼通,解行并应,宏宗演教,著作等身。他创刻的《嘉兴藏》以收录典藉多,续刻时间长,私人倡缘募刻而著称。
紫柏大师对于《楞严经》极为赞赏,曾有偈曰:"七处征心心征心,八还辨见见辨见,从教猛风荡钧舟、一任吹去水清浅。"
又有诗曰:"十卷楞严一柄刀,金牛不见眼中毛。试将智刃游心马,积劫无明当下消。"
他说: 「首楞严,此言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究竟坚固,即《法华》触事而真也,第名异而实同倘能悟此,则《楞严》与《法华》字字皆实相顶佛也」。
《紫柏尊者全集卷十四》,《卍续藏》。


明朝●破山海明禅师
破山海明禅师被人尊称为"破山祖师",是四川顺庆府大竹县人。在双亲去世后感悟身世无常。十九岁时见壁间有志公禅师劝世歌,读至身世皆空处,不觉泪如雨下,遂毅然在本郡佛恩寺披剃出家。
后来到邻水县延福寺听慧然法师讲《楞严经》,听至"一切众生,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一段时,起大疑心,请益而未能决,于是孤身离蜀东游。
遍参名宿后到四祖道信大师的黄梅破头山道场,以萆为衣、以木为食,研习禅宗语录三年,猛力苦参,并仿效高峰原妙大师极力苦参,以七日为限,一天,禅师在经行中不慎跌落山崖下,腿受伤剧痛,因此大彻大悟。
开悟后得到当时大禅师密云圆悟的印证,得付法衣。
破山海明后来返回巴蜀,曾住持过万峰、凤山、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九大佛刹,重倡马祖之道,宗风远播,朝参暮请之众多达万人。
破山不仅是大彻大悟的禅师、其诗词、书画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的艺术可比。当代书法家启功对他的书法评价极高:"憨山清后破山明,五百年来见几曾。笔法晋唐元莫二,当机文董不如僧。"
崇祯十三年(1640年),张献忠占领四川时杀人如麻,破山禅师不惧性命之虞,干腥凤血雨之中毅然前往他们所在的军营,劝其止杀。
张献忠的一个手下说:"和尚吃肉,我即不杀人。"破山禅师立刻呼唤他们端数盘生肉来,不畏污秽吃个精光。张献忠一众大受感化,由此亿万百姓得以存活。
康熙五年(1666年)三月,破山海明禅师无疾坐逝于梁山双桂福国院。世寿七十一。有辞世愒说"屐声滑滑响苍苔,老去寻山亦快哉!回首五云堪一笑。淡然潇洒出尘埃。"



明●大韶大师
「《楞严经》者,如来纵横妙辩吐纳,虚空舌底锋铓神奇,变化绵绵密密如空谷响,全体是楞严大定,全体是大寂灭海中流出。恣肆汪洋,语言挥洒如激,悬河埋锋弢颖。每变每奇,莫测其浅深;融心融见,迷者之所忙然。心无是非之域,见无是非之境,即心是非双忘也」。
明●大韶大师《楞严经击节》。《卍续藏》。


明●戒润大师
「雄文十卷,一线穿珠,理贯事而义贯文,织锦贯花,未足为喻」。
戒润大师《楞严贯珠》页10。



明●柴紫 乘时大师
「此经不独该通五教,亦且圆摄三宗,盖《法华》、《华严》等经,互贯诸经之堂奥者也。而《楞严》一经兼贯《法华》等经之脉络者也。非遍阅诸经者,讵识此经之微妙?非熟谙此经者,又讵知其为诸经之纲领乎」
乘时大师《楞严经讲录.卷一》。《卍续藏》。


明●通润大师
「《楞严》一经,统万法为儿孙,摄群经为眷属。文虽十卷,实大藏之都序也。有志教法者,不可不先读,又不可不熟读,熟则心目口齿间,隐隐隆隆,自有入路,不必借人颏颊,拾人涕唾,若果先明经义,回视诸家注疏,泾渭立见。否则为注疏夺心,而经义反晦矣」!
《卍续藏》。



明●憨山德清大师
憨山大师是明代的禅宗大成就者,被列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大约四十一岁就大彻大悟了,《憨山大师自叙年谱》中记载:一夕静坐夜起,见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即说曰:海湛空澄雪月光,此中凡圣绝行藏。金刚眼突空华落,大地都归寂灭场。
即归室中,取《楞严》印正,开卷即见妆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全经之境顿时了然心目,于是振笔疾书。片刻之间便写成一卷《楞严悬镜》,烛才燃了半枝,已完成。
憨山大师到晚年时,又应弟子要求著有《楞严通议》和《楞严经通议补遗》,可以说是集其一生修行的精华。
憨山大师说:"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
憨山大师在广东曹溪端坐而逝。二十年后,大师肉身依然结双跏趺坐,面色鲜红,爪发犹生 ,成就与六祖慧能大师同样的肉身而受到后人永久的供奉。
大师说:「《首楞严》一经,统摄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
《楞严通议补遗》,《卍续藏》。
「如来最极之至圣,集凡圣同居之法会,现无量光明之瑞相,演秘密难思之神咒,说微妙难思之法门,断历劫生死之爱根,销五阴邪思之魔业,得见所未见,幸闻所未闻」。
《楞严经通议卷十》,《卍续藏》第十九册页336下。
"首楞严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
《梦游集》卷十九


明●交光真鉴大师
「是则斯经也,一乘终实,圆顿指归。语解悟,则密因本具,非假外求;语修证,则了义妙门,不劳肯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之要道,无有越于斯门者矣夫」!
《楞严经正脉疏序》,《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59上。
「然《法华》与斯经虽皆摄末归本之真诠,而《法华》但以开其端,而斯经方以竟其说矣!我故尝叙斯经(楞严经)为《法华》堂奥、《华严》关键,诚有见于是耳」。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页289上。
「夫诸佛出世,本只为说《华严》,而四十年后,乃称《法华》为一大事者,以《法华》于施权之后,复摄诸教归《华严》耳。今斯经前五因缘(指「毕竟废立、的指知见、发挥实相、改无常见、引入佛慧」等五因缘),圆《法华》不了之公案,启《华严》无上之要关,所谓莫大之因缘,岂小小哉」?
《楞严经正脉疏悬示》,《卍续藏》第十八册。



清●梦东彻悟大师
清代梦东彻悟大师本为禅宗祖师,后又弘扬净土,被视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他有诗作称赞说:"花香鸟语圆通性。水绿山青常住心。一部《楞严》浑漏泄,不需低首更沉吟。"
梦东彻悟大师之「开讲楞严颂」。《梦东禅师遗集卷下》,《卍续藏》。
「首楞严者,称性大定之名也,以如来藏心而为体性,以耳根圆而为入门,以穷极圣位而为究竟,此依藏性之理,起称性之行,还复证入藏性全体,一经大旨,义灵于斯」。
梦东彻悟大师之「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梦东禅师遗集卷下》,《卍续藏》。
梦东禅师尝着「跋禅人勇建血书楞严经庄严净土」、「颂楞严经十首」、「楞严二决定义」、「楞严顿歇渐修说」、「楞严知见无见说」等。
见《卍续藏》。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法名圣量、别号常惭愧僧、戒律精严,弘扬净土、密护诸宗,被尊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大师把《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提出来,与《净土四经》合编为《净土五经》,更使《楞严经》为信众极广的净宗修行人所熟悉。
大师说:“《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
《大佛顶首楞严经楷书以供众读诵序》
「凡人总须务实,彼倡异毁谤《楞严》、《起信》者,皆以好名之心所致,欲求天下后世,称彼为大智能人,能知人之所不知之虚名,而不知其现世被明眼视为可怜悯者,殁后则永堕恶道,苦无出期,名之误人,有如此者」。
复陈士牧居士书九《印光法师文钞三编上●卷二》

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
虚云大师是近代禅宗大德,现当代禅宗宗风得以不坠,皆赖大师一生扛扶。老和尚一生对学人的谆谆开示中处处提及《楞严经》,他说:
「《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圴不可不参究」。
《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定本》
「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化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做观,自得受用。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者很多。
温州仙岩安禅师,因看“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当时破句读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盘。”于此乎有悟入。后人语师云:“破句读了也!”师云:“此是我悟处!”毕生读之不易,人称之曰“安楞严”。
希望同参们,无论老少,常读楞严。此经是你随身善知识,时闻世尊说法,就和阿难作同参!
《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定本》
「以我的愚见,最好能专读一部《楞严经》,只要熟读正文,不必看批注,读到能背,便能以前文解后文,以后文解前文。此经由凡夫直到成佛,由无情到有情,山河大地,四圣六凡,修证迷悟,理事因果戒律,都详详细细的说尽了,所以熟读《楞严经》很有利益」。
《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定本》

近代天台四十三祖●谛闲大师
谛闲大师在近代为复兴天台宗的中流砥柱,一生教在《法华》,行在《楞严》之本,一生讲《楞严经》达十三次之多,并著《大佛顶经序指味疏》等。
他赞叹《楞严经》说:「斯经高妙极致,非文言句义而能尽述。唯有退藏密机,虚怀仰赞而已,凡后之志学之士,苟能惜人身,得之不易。悟大教,值之倍难,或即生欲发真归元者,欲明心见性者,宜应于此一经,尽其心力,赤体荷担,坐卧经行,澄心体究,语默动静,反照提撕,其或宿种忽芽,大开圆解,如初春霹雳,蛰户顿开」。
《谛闲大师遗集》第一编之「大佛顶经序指味疏」
「此大佛顶法,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是故最尊无上,名之曰大佛顶,亦名第一义谛,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名无上觉道,亦名无戏论法,亦名阿毗达摩,亦名真实圆通,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即表示此最胜之法,所谓依最胜理,说最胜教;依最胜教,起最胜行;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教行理三悉名大佛顶」。
《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之「大佛顶经玄义辑略」。台南 南天台般若精舍印。



太虚大师
大师对《楞严经》赞赏备至:“然一部中兼赅禅、净、律、密、教五,而又各各专重,各各圆极,观之诸流通部既未概见,寻之一大藏教盖亦稀有,故惟本经最得通量。虽谓震旦所宏宗教,皆信解本经、证入本经者可也。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普入。”大师在他的一生当中,曾有许多次开讲《楞严经》。
太虚大师著有《楞严经摄论》及《楞严经研究》二书。
在大师著的《楞严大意》中云:「此皆辨妄明真之真心论,全部经文中,有一贯的中心思想,即是常住真心,故本经以常住真心为基本。『信解』,即明常住真心之理;『修行』,即除常住真心之障;『证果』,即证常住真心之德……惟《楞严经》确是佛说,仅根据点有异而已。众生世界,即是如来成佛真体,譬如全海成风浪,风浪即在全海,法身成有情无情,则有情无情均即法身。故曰:『情与无情,皆成佛道』」。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一生除了精研律宗,对《华严经》、《地藏经》等大乘佛教经典也有精深的研究,弘一大师以艺术为佛事,留下众多艺术珍品,从中可以看出大师对于《楞严经》的极力推崇。
弘一大师创作了《世梦》、《山色》等一些专门讲述佛法修行的歌曲,曲调优美,义理深邃,可以给人很多深刻的启发。以《观心》这首歌为例,弘一大师所作歌词中说:“试观心性,在内欤?在外欤?在中间欤?”可以说是对《楞严经》“七处征心”的简明概括。可见,《观心》代表了弘一大师对于《楞严经》的艺术性理解。
弘一大师还留下一轴书写宋代法常和尚《渔歌词●楞严一笑》的珍贵墨宝。

圆瑛法师(1878—1953)
法号宏悟,别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是福建古田县人。幼读诗书,聪颖过人。18岁在福州涌泉寺出家,从妙莲法师受具足戒。先后从当时禅宗名师冶开、寄禅修习禅定,又从通智、谛闲、祖印、慧明、道阶法师听经研教,广猎大小乘诸经论,一生著述宏富,有《圆瑛法汇》行世,对《楞严经》造诣尤深,自发心注解《楞严》直至最后完成,历时50年,有整整半个世纪之久。而其中之艰辛曲折,也迥异于他经之注疏或讲经记录。
缘余年二十四,听讲《楞严经》,愧学识之浅陋,感注疏之繁多,用心过度,致患血疾。乃于佛前发愿,仰叩慈光冥护,顿令恶疾速愈,更求得悟,寂常心性,真实圆通,宏扬是经,著述讲义,用报佛恩,藉酬私愿。
越日,见有化人,状如老媪者,来示余曰:‘云不要紧!以白杜鹃花炖冰糖,服之可愈。’言讫回首,媪即不见,心窃异之。
遂依言购服,三次血止。
于是信愿益坚,精心研究,竟达十载,于经中疑义深奥难解之处,遂一一书条,贴于壁上,逐条静坐参究,既明白一条,即扯一条。
如是者,八年之久,一房疑义,扯尽无余。
所著经论讲义,已出版流通者,十有余种。
惟此经讲义,迟迟著述者,何也?
以楞严妙义,丰富深藏,每讲一次,则有一次发明,多究一番,自有一番进步,意欲掩关,专著是疏,机缘未凑,致延时日。
迨年六十有八,深感老病之躯,风前残烛,若不速偿斯愿,恐悔莫及。遂于圆明讲堂,创办愣严专宗学院,有欲造就僧才,续宏大教,谨择四月八日,开演斯经,日更躬亲授课,余时编著讲义,每夜辄至三更乃止。
如是者久,辛劳过度,旋至次年二月初四,正讲演时,忽患中风之病,由徒明旸,急扶下座,入室遂已,不省人事,经时七日,始得转机。幸有良医黄钟、郑葆湜二医师诊治,方告安然。
至七十二岁,复思楞严著述未竣,大愿莫偿,于是乐慧斌居士劝余曰:‘从容编著,既有善愿,必获成功。’
于七十四岁夏告完,计二十四卷,装成五册。
聊据管窥之见,以论性天;
但凭蠡测之才,而探义海。
质之深入楞严三昧者,未免要施当头一棒也。

倓虚法师(1875—1963)
俗姓王,名福庭,出家后法名隆衔,法号倓虚,他是河北省宁河县北河口北塘庄人,清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年)出生。中年出家,随近代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修学,1925年谛闲老和尚向倓虚传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虚法师成为天台宗第44代传人。他设立的佛学院有一十三处之多,而他在国内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难以数计。老和尚一生复兴东北佛教,使东北缁素两众闻知正法。使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刚经讲义》、《心经义疏》、《心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天台传佛心记释要》、《始终心要义记》、《普贤行愿品随闻记》、《楞严经讲义》、《影尘回忆录》等,后来为弟子辑为《湛山大师法汇》行世。一九六三年八月十一日倓虚法师圆寂,世寿八十九岁,僧腊四十六年。

宣化上人
为虚云老和尚法嗣,沩仰宗传人,19岁出家,为母亲守孝期间,于佛前发十八大愿。1946年29岁时,往曹溪亲近虚云老和尚,在天津大悲院听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1949年抵香港,重建古刹、印经造像,成立佛教讲堂等道场,使佛法大兴于香江。后又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万佛圣城,提倡禅净教三修的法门,开演大乘经典数十部。
他是将佛教传入西方世界的先驱者之一,对于佛教在美国西岸的推展有很大贡献,在台湾佛教界也拥有许多信众。
宣化上人开示:「在佛教里,所有的经典,都很重要,但是《楞严经》更为重要。凡是有楞严经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严经没有了,就是末法现前。」
「楞严经是佛的真身,楞严经是佛的舍利,楞严经是佛的塔庙。所有的佛教徒,必须拿出力量,拿出血汗来拥护这部楞严经。」
「《楞严经》的内容,说明四种清净明诲,二十五圣各述圆通,五十阴魔的境界。好像照妖镜,使旁门外道的妖魔鬼怪原形毕露,无处藏身,乃大事宣传楞严经是伪经,不可相信。」
「学佛法的人,不但要深深了解楞严经的道理,为了令正法久住而邪法永息,更要到处提倡楞严经,宣扬楞严经,到处解说楞严经,并且要到处护持楞严经,这是佛教徒应该尽的责任。」

梦参老和尚
你要想学《楞严经》,放下识心,放下一切执著。就像一张白纸,原来什么都没有,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如果你原来有些个形相,你画什么都画不成了。我们要学《楞严经》的时候,先把一些思虑、缘念,就是我们自己所有的一些想法,你都要放下,就像一张白纸似的无知。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这样追起来,是让你不要用见解的识心来学楞严,把你那分别心、识心,一切你以前所认识的,你全部把它放下;放得愈干净,你学《楞严经》愈能进入的深。如果你把你以前的知见带来了,那是不行的!带个有色眼镜来看一切事物,那一切事物有什么变化?你认不到一切事物。
换句话说,就是你先有个成见,你有个见解、有个认识,然后你来学楞严,你就没法进入,你进入不了。因为你心里有个成见,一个有,一个空。七处征心的意思,就是要征什么?心无所在,心无不在,一切都不是心,一切皆是心。你在这个地方你要领悟到了,你就会明白,一切非心,一切即是心。一切非心讲这一切事物都不是心,但是它跟你生死非常关切。
咱们认为财富,金银财宝的财富,它跟心有什么关系,好像绝不相干吧?当一个人财富失掉了,生命就随着它死亡,你说这是心不是心?你把这个关系懂了就行了。
所以你放下、看破,放下什么?身和心。咱们现在的身是生灭的,咱们这个心也是个生灭的,但是你还有个不生灭的心,你要把这个生灭心放下,不生灭的心才能显现。
如果你从文字学楞严,是学不进去的,离开心意识参,离开心、离开意、离开识。离开心意识参,就是离开心意识来学楞严,你才能进入楞严的,这就是定。
你如果想修定的话,你把一切都放下,不能有一点的思虑,就是没有一点牵挂,清清净净的,像一张白纸一样,而后你才能画什么都可以。你想画什么,你想入极乐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你要画娑婆世界就是娑婆世界,就看你心怎么入。
认为《楞严经》是伪经的人:
欧阳竟无
欧阳渐,字竟无,生于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卒于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近代著名佛学居士。欧阳竟无一生著述甚丰,晚年自编所存著作为《竟无内外学》,凡二十六种,三十余卷,均由支那内学院蜀院刻印,今则有金陵刻经处新版本流通。
杨仁山居士对在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具有巨大影响的《大乘起信论》和《楞严经》这两部经典推崇备至,甚至提出要以《大乘起信论》为基础,创立马鸣宗。然竟无先生则对这两部经典“毅然屏绝”(吕澄:《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他认为,《起信论》所讲的“真如缘起”是完全谬误的,其危害之大,不仅在于佛学理论,而且影响到整个中国佛教的学风“滋蔓之难圆”(《藏要经叙·大乘密严经》)。由此,他对基于《起信论》立教的天台宗、华严宗也持批评态度。
说楞严经是伪经的都是没有实修实证的慧业文人哗众取宠的臆断,最多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吕澂(1896--1989)现代中国佛教学者。江苏丹阳人。原名吕渭,字秋逸、秋一、鹫子。早年涉猎的学术层面颇广,曾先后就读于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等校。此外,亦曾留学日本,专攻美术。
著《楞严百伪》

梁启超
事实上吕跟梁很大程度上是受欧阳竟无学说影响,梁跟吕也算是欧阳竟无的学生。这些人不仅认为《楞严经》是伪,同时吕在《楞严百伪》中写到,《仁王》伪也,《梵网》伪也,《起信》伪也,《圆觉》伪也,《占察》伪也。
还有哪些人认为《楞严经》是伪的就不清楚了,大多是跳梁小丑。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7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楞严经》不是印度佛教徒造作的大乘佛经。
不过,我反而认为《楞严经》是大乘真经,你印度佛教徒可以造作佛经,我汉地佛教造作不得?凭什么你印度佛教徒造作的佛经是真,我汉地是假?
2018年9月4日 10:41:58补充:
众所周知,大乘佛教满天神佛,得道高僧可以感应到满天神佛,印度佛教徒龙树从龙宫取出《华严经》,如果大乘佛教认为这是真的,汉地也假不哪里去。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8 发帖IP地址来自
题主的问题,换个方向即可解。
相传隋朝时的天台宗祖师智顗,为了求取楞严经,在天台山上搭了一个拜经台,日日遥拜西方,希望楞严经早点传入汉地。如果此是实,可见这本楞严经可谓是“经未到,声先至”啊(虽然《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和《续高僧传·智顗传》全然没有相关记载?)
又已知现在楞严经通行本标题下有注解“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于灌顶部录出别行”,可见它被收藏于那烂陀寺。
然后是题主的问题:为什么唐朝时跑去那烂陀求学的玄奘、义净没有取回这本隋朝就大名鼎鼎、号称是收藏于那烂陀的经书?甚至二人的著述里提都没提过?
是啊,为啥啊(心照不宣)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7:59 发帖IP地址来自
《楞严经》是一部宝贵的了义经典。在当时天竺国,是禁止外流的。
本经译主般剌密谛,依于愿力,要利益中土之人,第一次身上藏着《楞严经》东来之时,被守边界的官吏查获,而不许他出境,这反而更使他的宏法之愿更加坚定,并且更加精进。他并想到了一个方法,可以将此经携带出境而不被发觉;他用极细的白绢书写此经,然后剖开自己的肩膊,将经文缝藏在其中,等疮口平复之后,再申请出国,海关搜查无疑,才得航海东来。
后来翻译完成《楞严经》后,般剌密谛又返回天竺,投案自首,领偷带禁运的佛经之罪去了。
《楞严经》是一部成佛怖魔的经典,佛说当来第一部被灭的经典就是《楞严经》。只要有《楞严经》在,魔就难遁其形。现在末法时期,魔子魔孙纷纷跳出,败坏、诽谤《楞严经》为伪经,当引起学佛人高度的警惕。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8:00 发帖IP地址来自
取经难,《唐义净三藏法师题取经诗》,诗文如下: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晋宋齐梁唐代间”,这期间国内的经书是相当匮乏的,很多高僧都发愿取经“高僧求法离长安”,但我们后人知到的只是寥寥几个成功的,“去人成百归无十”,很多高僧死在取经的路上,也有去了没取到经的,“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对于胆肥谤《楞严经》,小心了,其他果报不清楚,升净土是难了,因为阿弥陀佛大愿中说过“十念必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对于经文不理解的,不要急冲冲的去诽谤,可以先搁置起来,搁置起来是不妨碍你继续学习佛法的(有时觉得奇怪,对于那些自己认为存疑的经,明明可以搁置不理,以免诽谤招恶报,却轻易的诽谤了,这算是情商低吗?可能习气使然,也可能是智慧不够吧
憨山大师说过:“《首楞严经》者,诸佛如来大总持门秘密心印。憨山大师《梦游集》卷十九)
印光大师说:“《大佛顶首楞严经》者,乃三世诸佛圆满菩提之密因,一切菩萨趣向觉道之妙行。”
太虚大师有《大佛顶首楞严经摄论》、《楞严大意》等著作。
圆瑛法师毕生精研《楞严》,于上海圆明讲堂创立“楞严专宗学院”,作有《楞严经讲义》。
印光大师曾痛斥诽《楞严》的:“某某乃大我慢魔,借弘法之名,以求名利。其以《楞严》、《起信》为伪造者,乃欲迷无知无识之士大夫,以冀奉己为法王也。其人借通相宗以傲慢古今。凡台贤古德所说,与彼魔见不合,则斥云放屁。而一般聪明人,以彼通相宗,群奉之为善知识。相宗以二无我为主,彼唯怀一我见,绝无相宗无我气氛。”(《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四“复李观丹居士书”)
《楞严经》是一部破魔宝典,修行正法之人当护持。
《佛说法灭尽经》云:“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化灭,圣王去後,沙门袈裟,自然变白。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更明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楞严经》做为最先灭掉的经,现在已经有些苗头了。叹众生福薄。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8:01 发帖IP地址来自
世尊为什么被尊称为天中天??
世尊的教诲为什么远胜其他哲学,宗教??
无他,因为世尊已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修行的核心是见道,是开悟,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才是月亮。一切经书、一切文字都是指向月亮的手指。
鉴证楞严是靠历朝历代开悟的、见道的、真知道月亮长什么样的大德来鉴证的,不是你们这些从来没看过月亮、轮回太长、光影暇满、无聊没事干、尽琢磨手指有多粗多长的人来鉴证的。
你们的鉴证。完全无效。浪费形寿。糟蹋资粮。毫无价值。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2 00:58:02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很高兴你们认为《楞严经》是中国人写的。这是我们的骄傲。我也怀疑印度人写不出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