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留学圈是怎样的存在?

论坛 期权论坛 留学     
匿名知乎用户   2019-4-11 23:03   8467   10
新加坡SM2学生一枚,发现自己的社交圈满小的,主要是集中在SM2之间,向问问大多数人的社交圈都是怎么样的?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39 发帖IP地址来自
作为一个强迫症患者,我很想把圈子里所有的事情都写出来。可惜我自己的圈子太小,又大多局限于sm1之内。所以大家忍受完我没有文笔没有重点恶意卖萌还这么长的回答之后,请务必看看其他人的回答。我的回答看起来很多,其实很片面,只是占了早回答的便宜骗了很多赞-0-~也期待有见识更多的学长学姐可以写出更全面的答案出来~

=-=-=-=-=-=-=-=-=-=-=-=-=-=-=-=-=下面是一开始的回答啦=-=-=-=-=-=-=-=-=-=-=-=-=-=-=-=-=-=-=
sm1,今年正要上大学。仅代表个人经历,无普遍性和代表性。

你说的圈子,我理解为【认识的人】而不是【熟悉的人】或者【朋友】。我觉得后两者并没有讨论的价值。

坡上留学生认识的方式不外乎那么一种,同学、宿舍、社交网络、线下活动还有其他。

以我为例子吧,我在坡上四年,作为一个不爱社交也不会主动去勾搭其他sm1的人,圈子算是中等大小。

首先,我的圈子里:
1.同学
两年初中两年高中,【有的人直接四年都是一个学校。。。祝幸】将来还有四年大学,同个学校的sm1肯定是认识而且基本上是跟自己最近的圈子。即使不那么合得来的人,一起上了几年学经历了同样的苦逼逗比傻逼的事情,也混得比较熟了,至少是那种纪念日会叫出来大家一起吃饭玩一下的。
这里面也包括学长学姐学弟学妹,同个学校上下两届的人我都是认识的。初中的圈子会比较小比较近,初院(高中)的圈子会比较大比较远。隔一届的因为没在学校一起处过,所以认的就不太全了。
当然学校里也会有非sm1的。大学会遇上sm2的人,还没上大学的我没有发言权,求学长学姐介绍。

初中和初院(高中)的时候就会遇到非scholar的同学。有些是很小过来并且已经新加坡化了的,除了名字之外很难看出原来大家同是PRC。我们初院就有很多PRC,大多数sm1根本就不认识,也不知道这些人作为PRC的存在。而他们对于我们sm1也没有特殊的感情。他们看我们就跟本地人看我们一样;我们看他们也基本上跟我们看本地人一样。。。除了觉得PRC果然还是好看一点-0-~

也有一些还没有新加坡化的。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比较苦,比起我们来他们没有奖学金,没有通过sm1圈子建立的关系网,也没有学校宿舍给予的种种方便(sm1是个大群体,也是政府支持的项目,所以即使遇到本地人没有的麻烦,学校方面也会帮忙;自己求学的则少有这个福利)。这些同学,因为跟我不住在一个宿舍,所以不会很熟。但是会有其他的交集,比如班级、社团、爱好等等。当然这部分同学也有一些虽然没有localize,但是通过自己的能力混的特别好的。不过我们讨论的是留学生的圈子而不是生活状况,就不多说了。

2.宿舍
四年生活的主体其实并不是学校,而是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注意我的顺序咳咳】的宿舍。因为一个宿舍往往会住不同学校的学生,所以会发现很多性格爱好家乡学校不一样的人都认识。越小的宿舍圈子里的人越近,我们初中的宿舍只有一百多人,当时只住了两个学校的人【其实还有零星个别的人请原谅我忽略了你反正你也不会上小社区】;但是大部分坡上的宿舍还是很大的,里面有四五个初中来的都很常见,所以他们会认识很多人。当然对于很多不爱交际的人,也就仅仅是认识而已。

3.老乡
这个在sm1圈子里比较少见,以后会更少见。我指的是老乡却不是同个学校的人。
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同一个学校的男校女校,也不排除同一个地方却被招到了不同的学校,但是似乎近年来后面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至于前者,大家大多是国内就认识了的,一起来到了坡上自然会互相照应,家长间联系也比较多。并且也会因为男女间(纯洁或不纯洁)的关系,连接上两个学校不是老乡的同学之间的关系。
在非sm1圈子,老乡之间除非是国内本来就关系很好,不然接触也不会太多。国内跟我同一个学校但是并不是sm1的一个男生,虽然我一直知道他的存在并且偶尔会在人人上看到,不过我并没有去勾搭。。。
也包括跨sm12的圈子。大部分城市都是既有sm1又有sm2,我国内的学校比较特殊,是六年一贯制,也就是说初中我们有sm1的项目,高中sm2的项目也会有一部分从我们学校招。我最好的哥们之一就是在我们学校sm2考过来的。
当然坡上有一些地域性的组织,比如福建帮、新潮留【不要吐槽我见识少知道的少】,所以也是老乡们认识的方式。

3.社交网络
对于我来说这个趋近于无,因为我实在不是一个爱跟别人相处的人。。。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认识】这个层面上,社交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
从闺蜜的前男友到好哥们的现女友甚至好哥们现女友的闺蜜-0-~【这些都跟我无关。。。我没有闺蜜,然后我的好哥们也没有妹子!】大家应该能理解在外求学的留学党们心中的寂(ji)寞(ke),和几乎不存在被父母发现的风险带来的自由。
包括在网上(在我看来坡党大多数人用人人的频率高过FB)的共同好友认识的之类的,或者一个留学生的qq群,一下子圈子就不知道大了多少去。

4.线下活动
好的比较常见的是小伙伴们出去玩耍,然后自己带了小圈子外认识的朋友过来,玩得来的话大家就熟了。其实我这种不太爱交际的人本来不习惯跟不认识的人出去玩的,上了初院(高中)之后认识了一个爱玩耍的好哥们,比较随和,跟谁都玩得来,偶尔带着我或者跟着我去混不同的圈子。于是我觉得这样也挺好的。
然后也有留学生组织操办的活动。留学生组织大家都懂的恩,但是我没参与过就不多说啦~
比较少见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参加比赛之类的过程中产生的友谊。新加坡是个很小的地方,国家级比赛随随便便就搞了,有特长或者(和)活跃的同学经常会在比赛中认识其他学校的人,这种友谊真的让我很向往啊可是我不是活跃的人也没有特长。。。
同好也是拉近关系的方式之一,就跟国内同城的同好一样,坡上的同好们会有自己的组织和面基活动之类的。比如【请允许我打个小广告】我加了一个坡上仙迷骨粉的群(但是基本上大家都不说话),还有一个坡上墨明棋妙后援会(但是我已经不在里面了),因为有着同样的爱好所以可能大家更聊得来呢~

5.其他
这个有好多,实在没办法穷举出来,但是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不得不说,我甚至想把它放到我答案的第一句话用最大字体加粗以表达我对它无以言表的心情。
宝!贝!在!狮!城!
这是一个坡上sm1家长们建立的组织,主要形式包括QQ群(不止一个)、论坛、以及线下活动。
里面主要是sm1的家长们,还有几个在坡上的乐于助人学长学姐或者工作人士。理论上不让学生加进去。
我父母在里面潜水,很少说话。不过有的父母很积极,很乐于助人,很关心孩子们。
他们在最近举办了“四大”,第四次什么什么大会之类的我不太记得。。。因为总部不在我们这边啦我父母也不会去积极参与,不过会有积极的父母参与并且带上孩子并且有孩子表演/介绍经验。
家长们的想法还是很好的。
恩所以自然也是孩子们认识的一种方式啦~
=-=-=-=-=-=-=-=-=-=-=-=-=-=-=-=-=逗比的分割线-=-=-=-=-=-=-=-=-=-=-=-=-=-=-=-=-=-

以上是我和我周围的圈子。
下面我以我自己的了解说一下其他人的。只是我自己的了解。
我说我自己的圈子是中等,因为有些人圈子小到可能只认识自己届的sm1或者到了初院自己届的sm1都认不全(当然后者并不能说明圈子小,一会会说)。理由很多,但是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
有的人圈子特别大。当然这个跟呆过的宿舍和学校也有关系。我四年的学校宿舍在同等级里都算是小的了,初中宿舍只有100多人,初院则是同届sm1只有二三十左右。比起V HALL或者DUNMAN宿舍,或者VJ,TJ那样一届一百多PRC的情况,自然认识的人就不一样。当然也有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关系。
不同圈子间的交集比较少。比如不可避免的sm1、sm2之间互相会有stereotype,然后有奖和没奖的生活也完全不一样。但根据我有限的见识,不同的“身份”可能阻碍的只是互相认识的过程,并不能对建立友谊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国人的分割线-----------------------------------------------------
当然我们说圈子也就包括了非PRC。
这一点我很没有发言权,因为我本身就不爱扩展自己的圈子,加上语言障碍,导致我这个人是一个很不爱跟非PRC交往的人,而且我跟我的很多PRC朋友也都这么说。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有非PRC的朋友。

先说本地人。
local们对留学生的态度差别很大,也受他们父母的影响。我的初中是个华校,华人建立,里面有很多华人(注意我说的是华人不是华侨)。学生大多喜欢说华语而不是英语,包括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对话。英语老师经常会头疼的跟local们说请你们多用英语聊天以提高你们的英语水平。因此我的语言障碍并不是很明显,跟同学接触也比较多。
有的学校是英校,跟我们正好相反。我很惊讶的知道原来他们的华文老师会很头疼的让他们偶尔用华文交流。这些学校的同学,尤其是初中就在英校的PRC,就会碰上比较难过的语言关。
当然我这个交际废还没有关系很好的local朋友,希望大学能找到合得来的~

再说其他国家的留学生。
新加坡有上百所初中,但是只有18所初院(18所提供JAE的初院,不包括德明,立化,NUSH这类),所以在初中的时候见到其他国家留学生的几率比较小,但是进了初院就大大增加。
我们班比较特别,22个人只有三个local。。。
这个时候很明显以国家为单位的圈子就出现了,其中包括内部特别团结的印尼圈子,有大神巨神也有逗比的越南圈子,充分利用bilingual优势(其实何止是中英两种。。。)跟各个圈子都能处的马来西亚圈子,人不多但是都是有钱人的泰国圈子(嘛其实印尼圈子里部分人才是大大大壕),哦还有人很多内部还有很多勾心斗角小圈子的PRC圈子。。。等等等等-0-~我只说我见过的,其他的比如我认识一个老挝过来的没有圈子。。。(但是他自己能力很强)
其中马来西亚的同学因为语言原因最容易被中国学生勾搭,我初院有两个马来西亚室友,我们经常一起出去吃东西。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经常有一些跨国籍不在自己圈子混的人让我很钦佩。但是问题就是他们自己国家的学弟学妹经常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我的初院里有一个在印尼圈子混的PRC,在马来西亚圈子混的印尼人,在PRC圈子混(而且被我们学长带出了一口东北味)的马来西亚人,当然也包括跟local混的各国留学生啦~前三个人据我所知都有很多的本国juniors不知道他们是自己国家的(异性juniors因为不住在一起所以不知道的比例更多,which is very sad for the seniors...),在我们这个留学生人数不多的初院做到这种程度让我觉得值得一提。

先这样吧,想到了再补充。

5555为什么写了这么多还骗不到赞赞赞赞赞?!还给不给人接着写的动力了!

-=-=-=-=-=-=-=-=-=-=-=-=-=-=-=-=-=-=-=懒懒的更新的分割线=-=-=-=-=-=-=-=-=-=-=-=-=-=-=-=-=-=-
虽然是这么说,但是在我懒懒的不想更新的时候其他人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啊。。。
唔既然我是sm1,就还是不要随便去说非sm1的圈子啦~继续说我们sm1的事情。

正如下面真不很知名所说的
虽然不认识在这里答题的任何人,但是如果我在人人上搜索你们的名字一定会有那么几个共同好友。这大概,就是我眼中的新加坡留学圈,或者SM1圈吧。
sm1圈子特别特别小,同届人基本上2度没问题。就像我上面说的,大多数人都经历了两个学校和两个宿舍,这四个大圈子的交错,让我很难找到一个同届的sm1既不是我现在同学过去的同学、又不是我过去同学现在的同学,或者宿舍同理。【当然相对应的,NUSH,RV,Dunman High就是三个独立的小圈子,很多人只能靠宿舍来认识其他圈子的人。

然后当我们说圈子的时候,我们说的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认识这些人的时候,我们知道的是什么呢?
如果我说我知道某个sm1,那我对他信息的了解应该至少会包括他的初中,初院,国内城市,以后还会包括大学去处。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宝贝在狮城】的群里有好心的家长总结出了一个PDF文件,上面是不完全的本届sm1大学去向的总结,隐去了名字。上面的信息只有城市,初院,性别,大学去向这几项。我们不要讨论对这个文件的看法啦,但是对于我们来说隐去的名字跟没隐去一样:我连分析都不用就从上面知道了初中同学在他初院找的女朋友去了哪个大学的什么专业;打工时遇到的同届的漂亮姑娘,我虽然没有说过话也不知道名字,但是轻而易举的通过排除法和穷举就知道了她来自哪个城市。
sm1圈子就是这样子,细细一想很恐怖,这是一个进来了就很难走出去的圈子,只要留在新加坡就几乎没有重新开始的可能,黑历史永远会有周围的人帮你记得,但人人都有黑历史谁又真的会在乎。可能你大学遇到的新朋友就会通过她的闺蜜知道你刚到新加坡的时候如何始乱终弃,或者一年前你还在一边听女同学八卦某男生花心而且试图脚踏两只船一边骂着渣男,一年后就跟这个渣男成了好哥们并跟他一起讨论女生间有的勾心斗角。
新加坡留学圈里,恐怕只有sm1这样经历了四个足够大到覆盖几乎全部的人、又足够小到可以让圈子里的人充分熟悉、还相互交错的圈子,才能达到这种地步吧。

至于作为sm1,在坡上到底好不好混,大家都混成了什么样子。。。看了 @Tiotao 的答案感触颇多,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是足够另开一个问题来回答的【但是我才不要去开-0-~
简单说几句的话,从15岁就过来新加坡的我们,不管归属感在哪,在思想上已经不完全算是“中国人”了。sm2/3觉得我们跟local混的更多也就罢了;即使回到家做了什么事情,父母或者周围的亲戚也不会觉得是“孩子懂事了“”有了自己的主见“而是”新加坡把我家孩子变得更有素质了“。see?他们看到的不是中华民族优秀品德在我们身上的苏醒,而是新加坡对我们的栽培。悲哀的是我无力反驳,虽然我很想说我三观是自己看书、自己思考才形成的,但我无法否认如果不是来到新加坡,我的各种观念会完全不同。
这就是为什么sm1都会有对这个圈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管你现在怎么做,想怎么做,做了什么,能改变的可能是你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能改变的是中国和新加坡一起留下的烙印。
3#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0 发帖IP地址来自
谢邀。
新加坡留学圈是一个怎样的存在?这个问题砸得我头好痛。但是既然砸在脑门中央,还是好好面对它。我是SM1,别的SMx的同学的生活了解不多,所以只能说说自己这些年的感想。我觉得,我们一直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 你在哪里读书?
- 新加坡。
- 新加坡有鞭刑吧……/新加坡一定很干净吧……

这样的对话在几年内重复了无数遍。说真的我已经烦了。但是还是不停来来往往。恐怕除了这些别人也没什么可谈的了吧。每次亲友聚会,自己都被当成榜样。这样的感觉,头一两次感觉不错,后来就觉得越来越糟糕。陪着笑,想着在岛上的酸甜苦辣,其实心里挺不是滋味。为了面子也好,为了别的什么也好,总要在人前装作过得很好的样子,我想这是一种常见病,作为SM1的我也不例外。别人觉得,充裕的物质条件,一定等同于幸福快乐。然而事实往往都没有那么简单。你陪着笑,你一一回答他们的提问,答案重复了无数次,这种尴尬也重复了无数次。

有些时候你会觉得,新加坡这个国家,和美国英国比起来,像是二线城市与北上广。某某某的孩子去北上广创业了,某某某的孩子去二线城市工作了,说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出去生活,你无法忽视北上广的光环。哪天别人问起来你在哪读书。你说新加坡。看着对方若有所思,你就知道他一定在思考新加坡在不在这颗星球上。当然,最苦逼的还是“回国读书”的香港党。

你享受着城市的便利,你享受着比国内同学多得多的资源。你以为你就是这里的主人?无论是留学生还是新移民,只要是外来人口,很多尴尬就无可避免。你以为和本地同学打成一片就是这个城市有机的一份子了吗?你以为本地同学争先恐后地想要拉你进project group你就是大众情人了吗?你看着PR的审批越来越严格,你看着外国人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你就知道总有一张纸,把你和这座城市的原住民隔离开来。况且,好多本地人原来也不是原住民。原住民的概念,在这座城市其实很模糊。对于女生来说,拿到PR,过两年拿公民,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了。对于男生来说,这之间隔着两年绿色的衣装。我在新加坡呆了快七年,经常碰见别人以为我是新加坡人的情况。可是就算伪装得再好,你钱包里那张绿绿的卡片总会暴露你的身份。刚来的时候或许不会在意,最多介意同学叫你chinaman,但是人年纪大了,就开始考虑买车买房,考虑之后的大半辈子如何挥霍。这张变不成粉色的卡,把你牢牢隔绝在这个城市的门外。就算你伪装得再好,你也不是这个城市的原住民。真尴尬。

我们SM1,嘴上说着怎样讨厌这座小岛,事实上心里,大多是深爱的。可是,新加坡我爱你,你他妈的爱我吗?你提供给了我优秀的资源,丰富的物质水平,可是为什么我觉得,我是被困在这里了呢?SM1圈子就那么大,大家现实中不认识,校内上也会认识或者被认识。谁和谁在一起了,谁和谁分开了,其实大家在事发之后很快就心知肚明。可是放在更大的尺度上,你会发现最后大家其实一直在玩一场排列组合的游戏。不光有换人如换衣服的高富帅白富美,也会有死也轮不到一把的屌丝。大家就好像围在一起吃火锅,虎视眈眈,等着羊肉浮上来。可是这个圈子就像是火锅那么大,捞来捞去,还是自己人。真尴尬。

我一直在思考,这种尴尬来自何处。是别人给予的,还是自己造就的。有人说,新加坡政府给了你那么好的机会和物质条件,你为什么老是抱怨。我不是在抱怨,我只是希望这座城市变得更好。我希望这座城市不再让外国人这个身份变得尴尬。往大了说,我希望这座城市能够更加包容。包容不同国际,种族,宗教,取向,价值观的人们。一座港口,有容乃大。

这些天我在做密集的剧场训练。我的老师说,现在所做的,就是把你们身体里的很多习惯,打破再重建。我很喜欢这两个词。打破与重建。对于身份的尴尬,对于处境的尴尬,部分源于自己自身的一些坏习惯。而这些习惯,也需要打破与重建。题主说,觉得自己的圈子很小。是啊,SMx的圈子其实不大。校内上随便找个SMx都和自己有共同好友。可是几百个好友,到头来和自己吃饭的还是那么几个人,说着南腔北调,聊着不找边际的牛逼与段子。你要是一直觉得你不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你永远不会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人的一生,其实是一种不停打破与重建的过程。想要融入这座城市,想要有更大的圈子,就得先打破自己的圈子,打破自己的身份。你和那些熟悉的朋友,除了“中国人”这个圈子之外,还共同属于什么圈子呢?“中国人”,看上去是一个很重要的标签。事实上在这座城市一点用也没有。这是一座移民城市,你应该放下自己的过往,你应该打破自己外国人的身份,你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这座城市当中。如果你一直觉得你只是中国人,那么你在这座小岛上,除了物质上过着国外的生活之外,其余的一切,与在国内无他。

打破,并不是抛弃,而是放下。“中国人”这三个字不可避免地存在在你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但那不应该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交友,甚至影响你的价值观。新加坡不是最自由的地方,但是自由的思想不犯法。你应该解放自己,应该忘记贴在我们脸上的标签。那些标签,就是你圈子的边界,就是为什么SMx的圈子那么小,就是为什么,这一切显得如此尴尬。

新加坡,在不在国外其实无所谓。你,是不是中国人其实没关系。关键是,如何享受当下,享受双脚踏在这座岛屿上的触感。

或许有一天,当你把你身边的人的标签一一撕下的时候,你会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
4#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1 发帖IP地址来自
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姐来答一下这个问题,主要包括生活感受、学习与就业体验等等。

我在 NUS 的第一年主要在学习。对于本科是经济学的我来说,编程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不过数学方面还能接受(本科有学过随机过程,常微分方程和实变函数之类的),老师都非常强而且大多数很负责。

NUS 校园一角——当时有活动
在国外读书的一个好处在于不像国内有一些乱七八糟的课,这边都是必修课。而且老师都会放比较多的精力在教学上,不会像国内注重科研多过教学。 NUS 的图书馆自习室也建设的很好,学习起来很舒服。

这里多谈一些关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图书馆: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系统由6个图书馆组成,即中心图书馆(馆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图书)、汉语图书馆(位于中心图书馆)、理科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和洪水森纪念图书馆(Hon Sui Sen Memorial Library)。全校馆藏图书(含报刊装订本)166万册,期刊16570种,微缩胶卷33532个,显微照相卡片183032张,视听教材7468份。

NUS 图书借阅 时间皆较短。时间将近后会通过邮件告知。同时可通过官网更新(RENEW)续借。借书可用自助借书机(和厦大相似),还书可直接把书丢入 CLB大门门口的还书箱。

新加坡国立大学会有一年一度的Rag and Flag。NUS每个新学年伊始,所有大一新生都要参与的慈善活动。最早追溯到1957年,已经60多年的历史了。


在新加坡的生活其实和国内比起来有些无聊,但是也可以过得很安稳有趣。这边中国人的圈子很小,娱乐方式也比较有限。但是身处热带,可以好好健身,游泳什么的也非常方便,并且要去东南亚各个国家旅游分分钟的事儿。

吃饭和欧美国家比起来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想吃的中国食物在这边大部分能找到,超市也很多国内的食材,很方便。而且如果英语不好的话在这边很多时候都可以用中文交流。

来到新加坡的另一个好处在于在这边你能充分感受到什么叫做国际化并且兼容并包。这里有欧美人,印度人,东南亚各个国家的人,什么肤色都有。尽管说着口音不同的英语,但是大家可以和谐的生活在一起。

新加坡著名景点——鱼尾狮
接下来说一下专业和就业方面:
关于专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 MFE 专业是一个比较好在新加坡就业的专业。

学的内容比较偏数学和编程,包括随机过程,偏微分方程,固定收益以及衍生品的知识都需要掌握。编程的方面我们有学 MATLAB, R, C++。虽然内容的强度和深度比不上美国 TOP10 学校的MFE 专业,但是优势在于学院的职业发展老师非常负责,会推荐很多工作机会。

第一年的下半年我开始投一些工作和实习,最后拿到了三个 offer。权衡之下来到了我现在的工作岗位。主要用蒙特卡洛模拟和各种股票和债券模型做压力测试以及风险报告。


关于工作:
学习 MFE 的大多数人的理想工作是去做 quant。但是在新加坡这个可能并不容易实现。

首先,做 quant 对编程要求比较高,在 NUS 学了 MFE 的水平可能并不能满足要求,需要自己再多加练习、学习。其次,新加坡这方面的工作机会可能并不如美国,所以很难找到。

但是如果要求没那么高,追求安稳工作的话,新加坡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这边,中、后台的岗位偏多,如果要找风险管理岗位的话会比较容易也更加对口,当然,相应的工资也会低一些。如果自己的英语特别好,也可以找到投资银行或者对冲基金前台或者研究的岗位。

其实学习 MFE 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你会发现金融更多方向,会拥有更多选择。不仅仅是本科时候能接触到的比如咨询公司,投资银行前台这样的工作(当然,如果本科能去这样的地方也是极好的),还有更多对能力要求更高的工作。

在海外的学习工作经验也能让你的眼界更开阔,心境更平和。你会遇到很多困难,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同时你也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包容。

PS : 以上是WordSunny 一站式留学交流平台的导师 杨傲霜学姐的亲身就读体验~


关于留学申请问题可以添加微信 wordsunny001, 每周WordSunny一站式互联网留学平台都会邀请美国常春藤,英国G5、香港、澳洲八大的学霸来举办线上讲座,为大家免费分享留学申请干货,还会有文书简历模板等福利不定期发放。

我们的初心是帮助更多的同学申请到 Dream School !
最后,来领略一下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风光吧!
              
                              新加坡国立大学                https://www.zhihu.com/video/1078656232339927040                          

5#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2 发帖IP地址来自
@梁潇华 是SM1的, enough said.
6#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3 发帖IP地址来自
题主SM2的?我疑似是你SM2的学姐啦。这里都是sm1的人在说话,我来“拨乱反正”一下。

其实活成什么样的圈子真的是完全看自己。

我的好友中,有人完全跟local打成一片,有人依然是围着那几个预科时候认识的sm2,有人活动范围仅在本系同学,有人孑然一身独来独往,有人像忽必烈一样征战全球。没什么好与不好,就是个人的选择。而我,就是朋友哪里都有一些,但是真正积累下来的其实挺少。

sm2不同于sm1和sm3,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刚开始漫长的预科期。在prof Tay的带领下,圈养了一年半,大家内部无重复组合,谈恋爱的谈恋爱,搞小圈子的搞小圈子,整天两点一线,出国跟没出一样。

进了大学就不同了。这才是自我选择的开始。我住了3年hall,参加了很多社团活动,不知不觉很快的,fb上就400多个好友了,大多是新加坡人,马来西亚华人和中国人,每天几个小时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感觉自己好像被很大的圈子包围着。但是真正投缘的其实不多。

后来老是在做project,学业实习什么的忙到没时间搞社团活动,大家的友情就仅限在fb上的评论和点赞了。然后好友就是同系的project teammate,当然,有些未必变成朋友,也有可能成了仇人。然后我手机里多了很多从来不用的whatsapp contacts。

这也是周围很多中国女生开始交往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男朋友的时候。

当然,大家都有几个印度好友,但是都没有跟印度人谈恋爱的。

后来交换的半年,我跟同去的几个国大同学同吃同住同旅游,成了真正的好朋友。他们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称之为真正朋友的新加坡人。当然,关系再好也最多每半年聚个一两次。
交换的时候认识了好多好多有趣的投缘的人啊,大家也都天南海北的,比如我最好的一个女生朋友是洪都拉斯人。可惜,缘分到了,大家的友谊只有半年的保质期。

实习的时候跟其他实习生喝酒聚会,玩的很凶,以为我又走进了一个当地人的圈子。正打算交心的时候,实习期过了,这个圈子也散了。不是我没走进他们,只是大家全都转身散开各奔前程了,毫无留恋。

如今每天上班,在一个小公司,晚上与人合租一套房子,每天见到的差不多也就10个人。但是周围的人都很好,我觉得我好像又交到了来自各地的朋友(同事),又有了个新的但是很小的圈子。

手机丢了一次又一次,那些总也不用的联系方式也被自然淘汰了。我如今手机里不超过10个人的号码,但是半年过去了,生活依然毫无障碍。
想与谁客套两句,想找谁说点什么,fb足够了。

最近我常常感慨,我们或许有时从属于某个圈子,也或许总是想要找一个圈子加进去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比如预科的时候我是sm2圈,大学的时候我是PRC奖学金留学圈,交换的时候我是交换生圈,在本系的时候又属于本专业的圈子,日常聚会又有一个老乡圈。可是圈子都是一时的,好友也会常常经历聚散的筵席。

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个体。
7#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们是没有北美留学圈那么高大上啦,SM1的话相对来说还是正常收入的家庭比较多,当然也不乏土豪,而自费的就肯定家里条件比较好,一年20w左右的花销反正我肯定念不起。
圈子的话一般和家庭条件有关系,但是感觉在新加坡还不是特别明显,大概是我太穷了都不认识什么有钱人吧。。一般聚会的话每人也不会超过四十新,土豪无所谓穷人咬咬牙,也玩的挺愉快的~
关于融入本地社会,应该还是属于小部分人,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和中国人一起抱团。也有极少部分人根本不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都不怎么说中文的。像华会这种东西就提供了极好的中国人抱团的机会,还是很不错哒。
SM1其实人也不算多的,稍微活跃一点的人说出来大家都会觉得有点耳熟的,每个人之间可能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觉得2度是完全有可能的。尤其上了初院以后,交际圈进一步扩大,很多耳熟的名字都对上面孔什么的。
这个圈子里,学霸很多,学神也很多,当然学渣也比比皆是,有的人考HYP,有的人念不完奖学金就被取消,个中滋味只有我们自己才能体会啊。
说的我都有点伤感了,匿了。
8#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5 发帖IP地址来自
你们把新加坡留学圈自动归纳成为SM系列的学生,让宝宝狠心塞,果然SM这个重口的圈子是蛮封闭的。

身为一个自费留学生,能逗逼,能卖萌,能和SM唠嗑,能和local瞎扯的全能女汉子,拍胸脯的告诉你们,新加坡留学圈比SM圈大多了!

鉴于还是很多人抗议我的分立不够细,那么我继续细分一下:

第一大类:自费生(公立学校)~

1.小学来的就自费生(成绩尚可)
这些人多数在几年后已经成为PR,刚好在政策欢迎留学生的时间入籍,现在则没那么容易了。我们这些从小就来的,算是被同化的最彻底的。考了AEIS然后被分到18流的学校,努力学习,融入,然后在PSLE,OLVL或者ALVL逆袭进去不错的学校。我们可以和local混得风生水起,讲得一口流利的singlish,也可以和其他中国人瞬间自来熟。我们上上下下算是通吃的。虽说如此,我们最好最亲密的朋友一般也是我们这种自费生。虽然我们和local也可以玩,和scholar也可以玩,但是最最亲密的朋友还是同样经历的自费生。我们这种算是人脉最长的,上到Uni下到ITE,各种poly也有,在各种圈子乱窜。当然被同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同化的高的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一心要当个新加坡人。同化的低的也会和中国人抱团。

2.堕落的自费生
这一类学生是SM奖学金完全不会接触到的,小社区也不会接触到的。不是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能成功逆袭的,很多失败了。他们跑去了,N(A),N(T),ITE。我小学就有好几个这样的,不是留学生成绩就必然好。有些真的不是学习的料。他们来的早,也完全被同化,有的还变成了小流氓。我小学认识的最流氓的2个就是中国人。

3. 从初中来的自费生
这类自费生比第一类的要刻苦努力的多很多才能逆袭。他们也是考来新加坡然后走预备,考AEIS进了18流的中学。主要集中在OLVL逆袭进去不错的中学。他们最好的也很少RI,HCI,主要是进2nd tier top JC。例如TJC,MJC,AJC这些。差一点的也能弄个JC或者去Poly。

第二大类:SM奖学金得主
这个重口又exclusive的圈子就是小社区上大多数答主所在的圈子。

1.SM1是来到新加坡读中三的,都是各自地方的学霸。刚来会被分配到各个学校,每个学校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基本上都是地方学习成绩很不错的学生。利用2年努力学习,然后在学习上碾压我这种学渣和local。他们最好的高中毕业后会进世界顶尖大学。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在新加坡的大学继续大放光彩。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因为没有父母的监督,学习退步,奖学金被取消,有的就这样回国了。SM1我认识超级多的,每个学校都有,各种活动会遇到,然后接触认识。因为都是中国人嘛,都自来熟什么的。而且SM1去的CCA就那几个,华文文化协会,华文戏剧或者书法。特别是华戏啊,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学校支持一下,然后就混脸熟了。还有就是SM1中学的时候要做100小时义工,然后就会在各种义工地方遇见一群一群sm1,要认识不同学校的sm1还真蛮容易的。

2.SM2是大学才到新加坡的,这个圈子我认识的比较少。毕竟宝宝还没上大学嘛。但是根据很多SM1的学长和学姐反馈,SM1和SM2存在一些矛盾,有种互相鄙视的鄙视链。对比与sm1,sm2更加抱团,基本上就是中国人和中国人混。对local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不可否认,某些SM2确实很优秀,但是新加坡真的top的人不和sm2的同一个系啊。例如law,med,pharmacy这些大神云集的专业,基本上没有外国人啊。

3.SM3这个圈子极少极少,好像已经取消了?

第三类:私立学校的

1.土豪镀金派
这类嘛,我接触过几个。家里都很有钱,来新加坡上私立预备班或者预科。但是来了,没人管,长期泡吧,逛夜店。然后混几个月到几年,跑去加拿大,澳洲或者美国去了。主要是以新加坡为跳板,去其他国家镀金的。离开新加坡后,还是一句英语都不会说。

2.努力然并卵派
这类也有认真学习的,努力学习但是还是考不上公立学校,最后回国了,或者继续上私立大学。这一类一般家里都有一定经济支援,算是国内的中产阶级。新加坡私立学校不便宜啊,而且只有几个私立大学的允许兼职。

3.逆袭派
那些成功逆袭到公立学校的真的是超级厉害的,hat off! 因为私立的预备班和预科他们的资源和公立学校真的差很多的,升学率低得吓人,要比公立学校多很多努力才行啊。一般逆袭派占,10%吧,或许更少。。。
-----------------------------------------------------------------------------------------------------
最后我只想说,请不要拿个例来反驳我,例如:我是XX类,我就不这样的,或者我朋友是xx类的,她就不这样的。。。。
我说的是主流啊,亲,主流。SM圈子exclusive这点算是我们其他圈子公认的好吧。
9#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6 发帖IP地址来自
@高懿哲同学已经讲得非常完美了,而且话说我和他貌似就是2度联结的。。

我只想简单写一下一下自己四年来对新加坡这个圈子的体会。

SM1一家亲,尤其是跟自己一个中学的同学。头两年初来乍到,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基本上现在都是最亲的,这主要体现在说话没顾忌,唠嗑各种碎节操,掉下限,而且不分性别。

而升到初院,要想在中国人圈子里混个脸熟,有一个组织不可不加,那就是华会。其实什么学校荣誉什么刷简历乱七八糟的我都不在乎,对我来说加CCA(课外活动)就是去玩的。我觉得,本地孩子毕竟从小跟你生活环境相差太多,我们和他们除了熟了之后只能毫无营养地天天互相吐槽,根本就不会有很多共同话题,泡一起没话说绝对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吐槽一下,跟local混,基本上每天吃饭就是这个程序,各自玩手机。。。偶尔outing,各自玩手机---合照---FB上一顿tag。。。我摔啊,逗比吗?!!!)因此,华会这种中国人扎堆的地方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毕竟能这里找到很多能聊得来的人。(跟谁都能聊得很欢的未来销售经理们请无视我)

四年下来,基本上关系近的都会很熟,等到毕业后,就可以全国各地到处玩了,因为你会发现到哪都有同学可以蹭导游。。。

新加坡就这么大,很多SM1都会留下来上大学,工作,可能最后也会定居。时间长了大家也不会因为相隔太远而疏远,在这一点上看我还是挺喜欢新加坡的,毕竟感觉越大就越难交好朋友了。

就这些吧,一个月后开学应该会有很多新体会,到时候补不补充再看心情。。
10#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7 发帖IP地址来自
本人SM1的 来了两年不到
认识了很多其他学校的人,往往就是认识一个其他学校的scholar会接着认识一些他们学校的其他人,然后又惊奇地发现原来各个不同学校的人多多少少都认识。

感觉我身边的圈子是个跟温暖的圈子吧,会一起吐槽学校怎么样会一起出去玩会相互鼓励 偶尔有负能量但还是正能量多一点。大家在外面都不容易。

local朋友的话 对我来说确实有 但最亲近的还是其他PRC小伙伴

学术方面的话
参加各种竞赛的时候总觉得是PRC面基大会。感觉大神好多好多,而且就是这个比赛刚看见TA得奖下个比赛会发现TA又得奖了
听说如果年底去北京新东方上SAT课基本上碰到的都是坡党
除了一些出名的大牛以外 也有一些不那么高调/牛逼的 但很多人都很努力 毕竟都想有个好的未来吧 更直接的是好的portfolio…



还没上JC对JClife不是多么了解
就是这样
都是personal experience
11#
知乎de用户  16级独孤 | 2019-4-11 23:03:48 发帖IP地址来自
圈子说小不小,毕竟这么多sec sch和JC的scholars;说大不大,走到哪里都能碰到坡党。

另外,小坡四年,待的时候感觉无聊恨不得早点毕业,真毕业了又每天想着回坡岛。这段shared memory可能是练习每个scholar的感情纽带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27300
帖子:5460
精华:0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