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题主的问题和感受,我想大多数留学生都有体会过。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环境,听着周围的人喋喋不休的说着流利的外语,而你却一脸崩溃的发觉到以往学到的东西好像全都被忘在脑后,只能犹如牙牙学语的幼童一样,只是看着,却说不上话。这其实挺让人崩溃的,不管你是不会说,还是害羞又或是害怕说,你发现你只能站在哪里面带微笑的看着那些老外对你说一些你听不懂的话。而你却连那些话是好还是坏都不知道。
记得我刚到加拿大这边的时候,住的是一个挺偏的小镇,镇里没几户中国人,而我当时去的那所学校更是索性连中国人都没有,我很荣幸的成为那所学校的第一个中国人。记得刚上学那会,至少有一周,家里的亲戚适合我一块去的学校。至于为什么?英语太差,别说说,就连最最最基础的口语都不会说。举个栗子,你就知道我当时英语有多差了。第一天报道,去办公室见校长,当时我是很茫然的听着他和我亲戚交谈着,突然,好像说到我的名字了。头冲我,问了声” How r u” 然后想跟我握手。我当时脑子就懵了,以前背过的小课文好像浮现在脑海里提醒着我该说” I’m fine, thank you.” 之类,但实际呢?云里雾里的张口就所问非所答的来了句“nice to meet you.” 索性没有自问自答的接完nice to meet you too之类的。
看完这个栗子你大概有一点我英语当时有多差的概念了吧。在学校,有别的交换生(日本,菲利宾)大约用一年左右就能,磕磕绊绊的让别人能听懂了。我呢?足足一年多我基本跟哑巴一样,别人跟我说啥我都是我只围观不说话的感觉。那日子,别提了,太苏爽,臣妾承受不起。状态基本也和楼主描述的差不多,别人说啥话你都觉得是在听天书,好不容易他们友善的问你些问题,你自己终于能听懂的时候,说,又成了新的问题。这词英文咋说来着?怎么读来着?你说咋啥我们咋就听不懂呢?等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总之你会觉得你又回到了,年幼时,在妈妈的怀抱里用一双天真无邪的小眼睛看世界,咿咿呀呀的说着谁也听不懂的———喵星语。
咳咳,说了一堆没用的废话,回归正题。我想说什么呢,我想说现在的我经历过那段沉默期之后,渐渐的发现,哪怕以我这么差的基础,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后,也能慢慢的理解别人说话,磕磕绊绊的表达自己了。所以,题主,相信我,语言这东西时间长一点就可以正常交流的。就好比说婴儿时期,谁都不是嗖的一下就会说话了,都是经历过父母耐心教授,麻麻,趴趴,等简单对话等积攒,厚积薄发自然而然就会说了。
当然了,现在的我们不可能花费一年两年,甚至五六年去从那么基础的东西学起。一是没有时间,二则从简入繁易,长大后的我们去学以前简单的东西反而更没有耐心了。所以以下我介绍给你,几种我自己觉得有用的方法。
一,多看电视。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电视或者电影,认准了,确定是真爱,看上个七八遍,对你的听力绝对有帮助。但我对你的建议是什么呢,不要中文字幕,自己找英文的。你可能会说,那我看不懂怎么办?没事,上网查一下大概剧情,就看演员的动作就好。我当初是自己特别喜欢一部电影,自发的买了DVD刷了十几遍。但这种东西看个人兴趣,如果喜欢电视剧,肯定自己能刷上几遍就看,只是周期可能就会相对长一些。但肯定坚持下来对口语和理解肯定会有质一样的变化。兴趣往往是你最好的老师。
二,多听英文。甭管是手机,平板,mp3自己拿个耳机,下载一些英文的读物。网上有很多有声小说,自己找一下感兴趣的内容,听。没事就拿着个耳机听着,睡觉前听,遛弯的时候听,不用夸张,很有悠闲当音乐在那听。边听边自己找点事儿干,最开始你可能觉得脑子根本没在那,听完也不知道说了啥。但慢慢的你不知道你对哪点剧情有了个印象,后来就能大概其知道讲了啥的。
三,最重要的一点,哪怕你听力再好,这个不行也就算个哑巴。多说多交流。这点很重要,不要害怕他人笑话你的口音,还是怕别人听不懂你,多说。不知道怎么窜句子,就一个个单词的蹦。这句话没听懂,别害怕,大胆的问“pardon?”或者有个词你不知道了,别害羞,大胆的问“what is XX means?” 强迫自己说,多出去吃饭,点菜的时候,手脚并用也要把你想表达的东西说出来。环境再好,自己老宅在家里有毛用不是么。
题主你说你自己有一点社交恐惧症,情商不高之类的。那我告你,人比人不光能气死人,还能笑死人,你就对比我吧。我在国内,生初高中的时候,全都从小一起长大的死党陪我,哪怕换新的学校我也没担心过朋友,反正我有他们,自己有个小圈子后再慢慢往外扩大。当时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我都不知道怎么交朋友了。在国内有他们,一群人谈笑风云,看着个落单的,觉着对胃口就起哄架秧的聊上了。当时根本不觉得自己会有社交问题,出了国才发现,没有他们在背后支持着,我胆小的很。到那的第一天校长把我领进教室,同学们都很友好的问候着我,我却只会说,thank you, nice too meet you之类的笨的发蠢。课间有人邀请我我也会默默拒绝,然后抱着我的手机看看小说,玩玩游戏。现在回忆起来当时肯定有很严重的culture shock, 总觉得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看别人也只当是电视屏幕后的人物。不愿去融入,不愿去接触。现在想,蠢不蠢呵,实在太可笑了。
当然了,这和题主的情况也不一样,只是我想孤独感,大体是相同的。我告诉你我真正融入这个集体的契机吧,sport。 在国内的时候很喜欢篮球,一听说学校有校队就去报名了。学校挺小的,基本上试的人都选上了,然后我就有了接触他人的契机。我不会说也听不懂,教练和队员就很耐心的让我看他们怎么训练,我就跟着来。刚开始不觉得,后来慢慢的一个个混熟了,他们也知道我英语不行,跟我说话的时候都很慢,一块合作,共同比赛,真正的使我觉得我开始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了。所以,我强烈的建议你去参加社团,认识更多的人,交到可以互相依靠的朋友。我不怎么了解美国的大学,但我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社团,选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在不耽误学习的基础之上,享受生活。没有必要只加入运动类的,如果你对动漫感兴趣加入动漫社,如果你对机器人感兴趣加入一个设计机器人的社团,etc。 对什么感兴趣,就去干什么,我坚信兴趣永远是一切的起始。
我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有人谈到了,和中国人扎堆的情况。我的观点和 @李产三 是一样的 没有必要为了学习语言而去逼迫自己,你也需要有人陪你说说话,中国话永远是你的第一语言,在异国他乡,你当然会对一个国度的家乡人倍感亲切。很多时候,你的生活背景,生长环境,你的思想方式是和外国人不一样的,你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父母会在自己孩子十八岁的时候扔到社会,任其自生自灭。国内的理念,家人是最重要的,父母当然要对拼尽全力为为子女付出,而儿女也被理所当然的认定在父母年老的时候抚养父母。这些本质的不同,对你当然是有些影响的。你当然会更喜欢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成为朋友。只不过,大多数时间,这些志同道合人往往都是和你一样的中国人罢了。而和中国人在一起的时候有理所当然的喜欢说自己熟悉的中文,而这点有错么?我为啥不能说我使用了十几年的语言,而和一堆理念不同的是说那些他人擅长的外语?你说语言?我孤独到抑郁了,哪有那个玻璃心和老外扯淡。
但又说回来了,你出国是为什么?是为了这个好前程;是为了这个环境;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变好。你需要step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真的试图去改变。你会发现以为自以为是的认知是错误的,你会发现外国人不是不关心自己的孩子,而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并且也该理解钱财的重要性了。他们更在意孩子的独立,而不是盲目的付出。你可以不同意他们的方式,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生活。而当你明白这一点的时候,为什么不试着和外国人交流呢?和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你们的思想,找到共同的兴趣,一起探讨,一起发现。这不是很好么。
So, 不要害怕,不要痛苦,站起来擦干眼泪,坚定的对自己说,我可以的。
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