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 888.8888 万美元?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1:39   482523   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坚固的土豆  2级吧友 | 2018-9-24 01:39:19 发帖IP地址来自

2017年2月4日更新:

不知道是被哪些大v点赞,这个将近4年前的答案最近突得很多的赞,看评论里有些留言就不一一回复了在这里说几句比较好。

1、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回答是引申的旅美学者薛涌教授博客的文章,我其实在原回答开头就写了的,发现评论里依旧有以为是我原创的,这个一定要澄清。

2、当时的一些想法在评论的长回答里有一些涉及,那算是自己的一点想法吧。

3、时间过去4年,从当时的在校生到今天的公务员,我的主题思想依旧没有变化:今天的中国政府服务与制度依旧有如此多缺陷和值得抨击的点,但也同时有了越来越开放的氛围与环境,信心依旧在,但首先要敢于正视问题,和历史。


2013年原回答如下:

刚刚在网上看到“ 两位从耶鲁毕业的夫妻:张磊捐款内幕”,居然也被击中泪点。张磊夫妇给耶鲁捐款是因为耶鲁才是真正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莫说888.8888,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经@Arron Leung 提醒,该文出处为旅美学者@薛涌 教授所写。附上其博客链接辟谣文章: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至于@Atsen Liu所说的很二的数字,无非是受祖国文化感染的成果。不论如何在知乎上搜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把全文贴出来,去感受感受。

“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薛涌夫妇)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

3#
张一二  2级吧友 | 2018-9-24 01:39:20 发帖IP地址来自
想起国内运动员的“养狼计划”,夺冠了开始关心国籍,当初又是怎样心酸被迫离家?


养孩子也不过如此!你不要你的孩子了将他逼出门过户到别家,等他长大成才他又极孝敬一直待他育他至亲的养父母的时候,你又说他没有良心?
这样的自私何值。
4#
skiels  1级新秀 | 2018-9-24 01:39:22 发帖IP地址来自
多好的例子啊,狠狠地扇扇国内某些机构的脸,让他们反思反思到底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才会导致自己的学生甚至于连回母校看一眼的愿望都没有,让他们愿意从空泛的组织里走出来关心关心学生们到底需要什么,让他们真正愿意放下身段为学生考虑考虑。

绝对支持,这样的例子就应该发生成百上千个,到时候让这群所谓的网络暴民们再不能举着“爱国”的标签自以为是的给人扣帽子,让这群心里瞧不起外国人又不愿意做出改变还总试图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加以批判盲目人肉的水军知道什么才是事实,让头脑发昏的人们学着用理性的思维去看待社会中的不同,让这个浮躁冲动的社会慢慢冷静下来。
5#
胡逸东  2级吧友 | 2018-9-24 01:39:24 发帖IP地址来自
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正常,倒是标题起的很奇怪,为什么是高考状元,为什么不是耶鲁毕业生呢?他不是因为自己是高考状元才捐款的,这种标题特别容易让人感到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捐钱给外人,但事实上人家认为自己是被耶鲁培养出来的,感激母校这种行为竟然还有人批判,我觉得很困惑。
6#
每日人物  3级会员 | 2018-9-24 01:39:25 发帖IP地址来自

投资人张磊:驻马店少年的奇幻之旅


张磊更愿意讲述的是一个驻马店少年通过自身努力逆袭的故事。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语“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正通向他当年上课的教室。


文 | 飞蚊 金匝

编辑 | 金匝



张磊大概不会想到,在今年秋天,他和高瓴资本会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成为舆论漩涡的中心。


他上一次出场是6月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毕业典礼,回到母校的他罕见地介绍了他所创立的公司:“说起高瓴,不见得大家都熟悉。但是要问在座的大家,有没有用过微信,骑过摩拜,用滴滴打过车,在京东上剁过手,我估计答案是肯定的。”


除了投资上述公司,45岁的张磊,管理着超过300亿美金的高瓴资本,是耶鲁大学19位校董之一;今年的胡润排行榜,他排名第179,身家达170亿人民币。对普通公众来说,他是藏在一众名号背后的影子,神秘不可知。


如果追溯张磊的成长史会发现,在精英充斥的创投圈,他算得上是个异类,从驻马店贩卖杂志的少年,历经变革时代,跻身为当代中国“价值投资”领域的重要人物,这出“寒门贵子”的故事,也许才是真正的戏剧化所在。



1



张磊人生中第一笔真正的投资和QQ有关。


那是2005年,他刚从耶鲁回国,创立高瓴资本,手握一笔来自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2000万美元巨款。给他拿钱的是耶鲁投资基金首席投资官大卫·史文森,也是张磊的恩师,他在耶鲁商学院修过对方的课。


没有犹豫,张磊说服了史文森,把这笔巨款的大部分投入到当时市值不足20亿美元的腾讯——他看中了QQ,这是他的第一笔投资,看起来像一场冒险,但事后证明,这笔投资的回报极为丰厚。


但真正让张磊在中国创投圈扬名的,是另一个传奇故事。“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 2010年,面对京东商城创始人刘强东7500万美元的融资需求时,张磊抛出这样一句话。他知道完善京东的物流和供应链系统会烧钱,而这些才是核心竞争力。


这是当时国内互联网单笔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有人因此取笑过他“人傻钱多”。但现在,这笔投资已经价值超过40亿美元。


“我当时就知道中国即将雄起,整个国家焕发勃勃生机,每个人都能发大财。国内涌现了众多朝气蓬勃的创业者与高科技创业公司。”在与FT记者对谈时,张磊说起当初从耶鲁回国的感受,这也是他做出决策的理由。


这些故事的开端距离张磊创立高瓴资本已经过去一个轮回,而他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财富积累的神奇能力。


他很少提及的一段失败经历发生在2000年,回国跟几位同学合伙创立“中华创业网”,半年后盈利,被评价为“中国最有影响的投资品牌”。当时他才28岁,黄金年代,高调至极,他和公司的名字一起出现在《纽约时报》的头版和一众媒体上。但仅仅是一年后,中华创业网在互联网泡沫中受到冲击,最终解散。


如果说早年的这段投资还带有不自量力的生猛气息,那经历过失败的张磊已经开始学习如何低调,并关注到长远未来的商业图景。等到了乌镇互联网大会上,他已经是坐在柳传志右边,和李彦宏、柳传志、雷军一起聊并购的角色了。


从2015年年初至今的一系列合并案例:滴滴和快的,携程和去哪儿,美团和大众点评,美丽说和蘑菇街,腾讯电商和京东,背后几乎都有高瓴资本的身影,张磊也被媒体称作“合并幕后推手”。这跟他后来对自己的定位一致,要做桑丘——堂·吉诃德背后的男人:“我的角色就是帮助英雄人物成就大事。”


2


但当初的驻马店少年,显然不会预料到未来走得如此长远。


张磊身上一直带有家乡的印记。2014年,和FT记者一起在耶鲁大学旁一家熟食店吃饭时,张磊点了硬面包夹辣味鸡肉三明治和胡椒酸豆角沙拉,他说这道豆角沙拉让他想起自己最喜欢吃的一道家乡菜——豇豆卤面。


张磊的家乡是河南驻马店,中国中部的一个小城。离开小城是他人生的第一步。他就读的中学出过一个很牛的人,名叫施一公,现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和清华大学副校长。张磊曾说,施一公是他的第一个榜样,让他知道要努力。


和大部分出生优渥的投资人不同,驻马店的张磊家庭普通,是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直到现在,地方媒体关于他的报道中,“市文科状元”仍然是第一位标签。


但在变革转轨的1990年,“市文科状元”张磊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学就读,这让他身边的人觉得诧异,毕竟那一年的12月19日,中国才刚刚开通股市,在驻马店,也没有几个同龄人能真正说得清金融是什么。


张磊的班主任和同学们后来回忆,其实端倪早就显现:那时张磊的课桌上放的是《资本论》,据他自称,这本书他已经读过至少两遍了。


如果再往前追溯,张磊从小就对商业有天生的嗅觉。在不少采访中,他都提到了7岁时就开始做生意的经历。他家的房子位于驻马店火车站旁。放暑假时,他会在车站旁摆上一排小椅子,把自己的连环画书租给候车旅客和散步的人看。后来,生意范围扩大到杂志。改革开放后,致富的渴望席卷大半个中国,他弄回来讲述类似故事的杂志,再进行倒卖。


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个暑假,18岁的尖子生张磊离开家乡去北京时,带着自己挣的800块钱,比当时部分人一年的工资还多。 而这种对商业的天生兴趣,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他后来成长为投资人的可能。


等到了耶鲁,张磊很快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因为得到的只是一年期奖学金,整个研究生阶段为期三年,他还需要四处实习打工,赚够生活费。尽管他在驻马店有过小打小闹的商业经验,但在寻找实习生工作时,还是遭遇了现实的挫折。


张磊就读的耶鲁大学 图 / 来源网络

有一次去波士顿的一家咨询公司面试,面试官让大家分析整个大波士顿区域需要多少加油站。别人都在做数据分析论证,张磊却向面试官提了一连串问题——为什么只建加油站?开便利店不行吗?如果以后电动车普及了,还需要加油站吗?“可能是我‘怼’面试官太狠,结果他现场就把我KO(淘汰)了。”张磊后来在演讲中自嘲。


但现实状况是,他急需一份工作,机会大门正在一扇扇关闭时,史文森给了他一个耶鲁投资办公室的实习机会,这也被看作张磊命运的一次转折点。


前摩根史丹利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巴顿·毕格斯曾有句话形容史文森的江湖地位:“世界上只有两位真正伟大的投资者,他们是史文森和巴菲特。”对张磊来说,史文森是恩师,巴菲特是偶像,因为这两个人的影响,他从此也走上了投资这条路。


在很多场合,张磊都不吝于承认,耶鲁管理学院改变了他的一生:“这一点也不夸张。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仅是金融或企业家精神,还有给予的精神。”也正是这段当年出国读书没钱的经历,促使他后来在人大捐建高礼研究院,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合作,实现“通识教育”。


3


张磊在美国待了7年,他深谙中美之间的差异,并为此举过一个例子:问你父亲是做什么的,美国人会回答是工程师,中国人则会回答是在一家公司,“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双方思维方式不同”。


因此,在他本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投资人身上少见的、中西混杂的价值观。


譬如为耶鲁大学捐款,他选择了一个颇有中国吉祥寓意的数字,8888888美元,创下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尽管这个数字被很多人认为俗气。


在很多个场合,他都会背诵自己总结的3个投资哲学,分别为“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3句话分别源自《道德经》、《论语》、《史记》,通俗解释起来就是:坚守原则下的奇袭、关注投资的重点,以及做了好事不要宣扬,要低调,但听起来像混杂了投资理念的某种成功学。


在某些时刻,张磊的投资策略又会显露出“美式打法”的痕迹,关注基础和实业。尽管已经是胡润榜富豪,现在去美国,他还会通过房屋租赁平台Airbnb挤进一套三居室里住,通过杂货店递送服务Instacart定水,用Google Express购买食物——不是因为节省,而是想看看哪个更值得投资。


今年,张磊最受瞩目的行动,是在不久前带领高瓴资本参与了百丽国际的私有化退市。高瓴现在持有百丽57.6%的股份,成为百丽私有化后的新任控股大股东。而真正经营一家公司,比仅仅做投资人要复杂得多。


在百丽中高层战略研讨会的内部讲话上,张磊解释了高瓴投资百丽的原因。“我们投过不少高科技公司,百丽做的事情他们都做不了……唯一最有机会实现并创造出新模式的公司,实际是百丽,而且只有百丽。”在投资人普遍关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这也许正是张磊自称的“守正用奇”投资哲学的体现。


作为恰处时代变革中的人,在创投圈一部分人眼中,如今的张磊与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金融家有相似之处,他们创办了庞大的上市私人控股公司,最后都控制了一部分实业,然而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张磊本人并不愿与他们相提并论。


从一个名字看得出,张磊更愿意讲述的,是一个驻马店少年通过自身努力逆袭的故事。


他公司的中文名字“高瓴”,取自成语“高屋建瓴”;而英文名“Hillhouse”是横贯耶鲁管理学院的一条道路。而这条路,正通向他当年上课的教室,那也是他人生转折开始的地方。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 侵权必究

想看更多,请移步每日人物微信(ID:meirirenwu)。

7#
碌碌无为的运营汪  1级新秀 | 2018-9-24 01:39:26 发帖IP地址来自
1.关你P事
2.关我P事

熟练运用关我P事,和关你P事,可以节省人生80%的时间。
真理。无讽刺题主意。
8#
豆豉鲈鱼  3级会员 | 2018-9-24 01:39:27 发帖IP地址来自
摘自 罗辑思维 第185期 即将到来的阶层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第三条路呢 就是捐款 我们华人就是不爱捐款

因为我们华人的家长和学生觉得 大学就是一个工具

上完就完了 我跟你又不是一伙的

可是白人的很多私立学校他不是这个传统 校友和校友的孩子

跟这个学校是同气连枝的这样一个关系 终身都保持联系

所以校友捐款 是这些私立学校很重要的财政来源

那你华人不爱捐款 学校为什么要招收你的孩子呢

招收华人越多 意味着这个学校将来的财政基础就越薄弱

那你说是不是因为华人穷啊 不是

华人的收入在美国是比较高的少数族群

但是华人对于这些私立学校的捐款

甚至比自己在人口中占有的比例还要低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比如说斯坦福大学

那是因为有一些华人大亨 比如说杨致远 黄仁勋 李嘉诚

给斯坦福大学做了大量的捐款 但即使大量

其实也不到斯坦福大学接受捐款的10%

其实美国人还是比较讲规矩的

比如说有一个香港的慈善家叫陈乐宗

一次性给哈佛捐了3.5亿美元

这是哈佛历史上最大笔的一个单人捐款 结果呢

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年 据吴军老师说 就在斯坦福附近

就是硅谷地区 招收的华人学生马上那个比例就提高了一倍

当然你也不能说这二者之间 一定有确定性的关系

但是确实一个族群给大学的贡献越多

它就当然更愿意招收你的孩子 这就让我想起一件事

中国的那个房地产商潘石屹和张欣夫妇

不是到哈佛大学捐了大概1500万美金吗

国内那个舆论那通骂 中国大学这么缺钱

你在中国人身上赚的钱 你不捐给它们 这才是对的

中国大学是国家拨款的 从来没有接受捐赠的这样一种传统

为什么要捐 但是捐给哈佛什么概念

这是为华人在美国主流社会当中 打下一代一代的基础

你这个族群爱捐款 你的孩子将来就能上美国的名校

将来毕业之后 就会成为主流社会有影响的一群人

所以潘石屹 张欣这笔捐款 我们应该为他点赞

说到这儿你应该明白了吧 什么叫教育分层

你再回头看我们刚才讲的那个 考取清华大学的小明

你到底是要这样的应试教育呢 还是要美国式的应试教育呢

小明的应试教育 那穷人 社会的底层人士

多少还能看到一点希望 但是在美国的应试教育下

那个社会分层 那可叫铁门槛 想越过它太难了

而这个教育的分层 在中国的未来会不会出现呢 好

我们刚才说到美国的教育分层 而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侧面

实质上就是社会分层的结果 那美国的底层人民

就是穷人活的怎么样呢 我们看起来还不错

因为美国穷人的标准 是家庭年收入低于2万美金 你算一下

一年13万人民币 好像还不错 在中国就不算穷人了

而且美国的穷人还能享受大量的福利 国家发食品卷

直接发钱 还可以申请廉租房 而且美国的公用设施非常好

那穷人和富人是同等享受的 而且美国的穷人往往还能买车

天天还能吃肉 看起来也不怎么可怜

但实际上你要是了解美国社会的话

你会发现美国的穷人面对的挑战比中国的穷人要大

因为中国社会它毕竟没有形成那个分层的结构

穷人的上升之阶还是存在的 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 即使你来自于乡村 只要你肯吃苦

肯学习 你哪怕到人家当保姆呢 北京的保姆一个月的收入

是在6000到1万人民币 甚至要更高

如果你是月嫂这样的工种的话

那比应届大学毕业生其实要挣得更多

你看蓝翔技校毕业的厨师也好 还是开挖掘机也好

一个月也不少挣 所以穷人在中国 你只要肯干

你不至于落到社会的彻底的底层 但是美国穷人可就不一样

其实在美国这么富裕的国家 你想摆脱贫困非常简单

你只要做到三条就可以了 你看

第一条就是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第二条是高中毕业 第三条

有一个全职工作 基本上你就不会年收入低于2万美金

可是美国穷人做到这三条就很难 你觉得匪夷所思吧

首先第一条 什么叫结婚之后再生孩子

就是一个人在自己性成熟之后 能够有起码的控制力

你哪怕就去做爱 你至少戴套 你就不至于要生孩子

但是穷人他真的就做不到 因为他就是没有自控力

所以很多事年纪轻轻 比如说十六岁就把孩子给生了

然后那个男的也不会负责任 就跑掉了 所以美国的底层穷人

一大半都是出生和生活在叫单亲家庭

这样的家庭能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一个母亲

她又要照顾生计 也得给家庭挣点钱

她用于教育孩子的那个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

我在美国看到过一个统计 说美国的穷人家庭比富人家庭

他的孩子长到四岁之前 穷人家庭的孩子少听3000万个单词

什么意思 富人家庭父母跟孩子 是有大量的交流的

对孩子的智力和理性发育是有重大帮助的 穷人的妈

你喊她几遍 她可能答应两句就完了 没空跟你说话

所以这样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

他的智力发育就被锁死在一个水平线上 再也没有出头之日

再比如说 什么叫高中毕业 高中毕业就是好好学嘛

怎么能会不毕业呢 穷的孩子为啥不毕业

因为他不像中国的那些高中的差学生 我顶多是学习成绩不好

或者是我考试做个弊 美国的那个差生就是 经常忘了去上学

经常忘了考试 你让他填一张什么助学金的表 他也懒得填

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那种社区文化 穷人孩子

黑人孩子在一起 他们互相觉得我们就这样好 我们吸个毒

天天聚会 在一起 我们不要变成白人那个样子

所以他又进一步被锁死

而这种人的智力发育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

他也不可能进入全职工作 随便找一个工作 干两天就烦了

一点小事就辞职了 所以这样的人 他就会变成穷人

年收入低于2万美金 他是被牢牢地锁定在社会的底层

美国有一个女作家叫芭芭拉 写了一本书 叫我在底层的生活

她自己当然不是底层人民了 是做一个社会实验

就是到底层去跟那些穷人一起生活 一起工作 挣一样的钱

她就想搞清楚一件事 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

摆脱这个命运 后来这本书写出来了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为啥 不是社会不给穷人机会 而是穷人自己的认知能力

把它牢牢地限定在那个社会层次上

所以这本书里有一句话是很刺目的 说贫穷本身就是一种专制

我们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 芭芭拉有一个同事

最底层的那个女工 就在美国的餐馆里打工

那一天呢她大概是挣40到50美金 但是她住在哪儿呢

她住在一个汽车旅馆 一天房间的费用是四十美金 说白了

一天挣的绝大部分的钱都交了房租

自己剩下来的钱能把自己喂饱就不错了

那她的财政状况当然就非常恶劣 对吧 那芭芭拉就奇怪了

说你为什么不租一套公寓呢 因为公寓一个月算下来

那肯定比住旅馆要便宜嘛 结果那个女工翻翻白眼说

你知道住公寓是要先付一个月房租定金的吧 那得上千美金

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去 所以我只好住这个汽车旅馆 你看

这就是认知水平问题 1000美金 你是挪也好 借也好

贷款也好 想尽一切办法 只要你找到这1000美金启动

你马上每个月你自己的财务状况 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但是她没有这个认知水平 她只要觉得今天还过得下去

我今天挣了45美金 交40美金房租 剩下5美金

我买点儿东西吃 这一天就混过去了 她不想更长远的事情

所以她当然就只能在这个底层 穷人要 更多地获得安全感

他们不愿意到更远的地方工作 他们在工作当中也受不了气

动不动就要辞职等等 所以这些都是认知水平对他的局限

而不是社会对他的迫害 而认知水平取决于什么

除了小时候的教育环境 那就是周边的朋友 他所身处的社区

这就是美国穷人和中国穷人的实质性的差别

中国的穷人我们好歹还能怪 社会不公平 资本家心黑

可美国穷人你怪谁 限制你的是你的父母 你的朋友

你的社区 是你自己的思想观念 你再也出不来了

所以说中国穷人可能对自己的境况是感到愤怒

而美国穷人对自己的情况你只能感到绝望 请注意

我刚才拿美国的社会底层说事 仅仅是几个例子

其实相同的情况在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存在 你以为中产阶级

就不受限于自己阶层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吗

他们想往上突破也是很难很难的

我们在中国就能看到这样的现象 很多人挣的钱不少

混得也还不错 但是他去理解社会顶层精英的想法也是办不到的

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想法来套别人的想法 比如说

我就亲耳听过一个中产阶级身份的人说

马化腾捐100个亿做慈善 呸 那就是给腾讯做个广告

他们商人有一个好东西吗 还有人说马云

什么马云说办企业就要有核心价值观

找商机就是为社会解决问题 都是唱高调

马云办那个淘宝就是天天要挣我老婆的钱

什么王石说万科不行贿 呸 我才不信呢 你看

我们身边持这样论调的人是不是有的是 所以乔布斯说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 很多人虽然嘴上这么说

心里那是真不信 对 你就是沉在你的那个阶层

那是一个牢笼 虽然看不见 但是无比牢固

你在里面是出不来的 是看不清上面人怎么想的 好

我们要理解社会真正分层是观念分层之后

再回头来看教育分层 那就是另外一副光景了 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使命各个阶层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还是拿美国来说 美国的社会底层那办教育

它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让你够着一个饭碗 说白了

把你变成一个有用的社会工具就可以了 它不是在培养一个人

它只是在打造一个工具 在这儿我们要举个例子

这在美国教育界 那是可歌可泣的例子

是一个完全正面的典型 叫KIPP 它其实也是一种公立学校

但是相对它的办学方针是自己自由的 那天KIPP什么意思呢

就是知识就是力量 那这种学校在哪儿办呢

就是在那个最糟糕的学区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底层平民聚集的那些地方

那这个学校它办的好吗 办得特别好

刚进来的那些底层的孩子 进来的时候水准

比其他中产阶级的学校可能要低两个年级

可是经它这么一培训之后 马上就追上了其他中产阶级

那这个学校办学有什么诀窍呢 其实很简单

就是跟中国一样 做应试教育

你可别觉得美国的学校都是什么素质教育 不是

对底层来说 应试教育是最好的教育

因为至少可以让他够上一个饭碗

那这种KIPP的学校核心就是要考上大学 你看应试教育吧

那两个基本点是 叫Work hard Be Nice 就是努力学习

好好做人 它的基本方法其实也很简单 就是让这些底层的孩子

尤其是那些黑人或者拉丁族裔的孩子

跟他们原来的社区切割干净

你原来不是要跟门口的小朋友一起玩 一起吸毒吗

现在你就天天在学校给我呆着 别人早上比如说八九点钟上学

下午3点钟就放学了 你们早上7点半就给我上学

上到下午5点钟 然后大量的家庭作业

回家做完作业累趴了直接睡觉 不要跟门口的小孩玩了

再比如说这个学校里面 它进行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奖励系统

如果刚进这个学校 对不起 是没有课桌椅的

全部坐地下上课 但是你要有好的表现 比如说测验成绩好

赏你一课桌椅 你可以坐在那儿 而且他们非常讲究课堂纪律

如果一个小朋友做了小动作 走了神 老师马上停下讲课 来

我们全体帮助一下 看怎么改掉你的坏毛病

如果你的表现特别特别好 学校会给各种各样的奖励

低年级学生给几支铅笔 有的直接就发现金

更高级的奖励也有一些了 比如说今天考的不错

允许你在中午吃饭的时候戴上耳机听音乐 这都是一个奖励

你说什么 连吃饭都管 对 一直管到吃饭 包括上厕所

怎么用那个卫生纸 用多少 这都是有规定的 所以你看

我们中国的那个什么毛坦厂中学 大家都说它是高考集中营

你到美国去上KIPP 你才知道什么叫集中营

因为只有这种方法

让那些底层的孩子能够克服自己的那些习性

然后进入一个大学的门槛 他们的一生的命运才能被改变

所以虽然这是一个正面的例子

但是我想告诉大家的正好是一个反面的信息

那就是底层人所享受的教育 最好的也只是这样了

跟我们中国的应试教育的那些学校 是一模一样的

没有什么素质教育 那素质教育是在哪儿展开的呢

是在中产阶级的学校 这样的学校培养孩子 更多的体育特长

更多的才艺 你得唱歌 跳舞 画画 还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口语表达的能力 社会交往的能力 组织人群的能力

还要探索问题的能力 比如说这样的学校要上历史课

老师往往就会布置一个作业

我们全班小朋友会不会就这段历史事实 拍一个电影

有人专门写本子 有人专门拍画面 最后弄得非常好 你看

这就是中国中产阶级最羡慕的 美式素质教育了 但是请注意

这样的素质教育仍然不是培养顶级精英的

它培养的是一种中产阶级人格 啥意思呢 用万维钢的话说

这叫培养工艺品 请注意 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一样的

艺术品每一个东西都不一样

可是工艺品一个档次的它是一样的 因为它的价值取决于材质

我们谈工艺品的时候总会说 这个是黄金打造的

这个是花梨木雕刻的 中产阶级的教育可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就是给自己的孩子来披金戴银 来创造更多的才智

让他变得更加的优秀 这样他将来到社会上之后才能被挑选

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叫中产阶级的教育

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素质教育

那美国顶级精英的教育是什么样呢

这种教育往往是由私立学校来承担的

它的核心使命不是要让孩子变得更好

因为变得更好是被人挑选 他们那个阶层的人是挑选别人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懂怎么做ppt 所以这不重要

真正顶级精英的教育核心只有一条 就是培养他们决策的能力

比如说你这个学生非要说1+1等于3 老师不会说你错了

1+1就是等于2 他是说 你们其他人同意不同意 你们不同意

你看 他们不同意你 你是不是换一个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往往是这样的教育 而且这样的学校往往也不讲究什么纪律

学生上着上着课出去了 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什么

他们的观点是 你是你的船的主人 开的慢 开的快

你自己决定 别人是没有办法来判断你的对错的

我们要教你的就是你学会怎样决策你的快和慢 在这样的学校

你要上历史课 老师就不会布置作业 拍什么电影了

那都是中产阶级孩子的事 老师往往会引导这样的讨论

比如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 伯里克里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而雅典公民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这样的讨论可能会持续一天

这种教育的核心使命 是要让孩子学会怎样欣赏

选择和改变世界 这才是顶级精英的教育

刚才我们是描述了美国的社会分层和教育分层

你也许听出来了 现在教育没有那么大的力量

他最擅长的是改变底层人民的命运

底层人民其实家庭也不用过度介入了

只要你找到像KIPP这样的好学校

他就有本事把你的孩子变成一个 对社会有用的人

或者说得不好听一点 对社会有用的工具

在这一层上教育是非常起作用的 但是到了中产阶级

教育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大了 最主要起作用的是家庭

必须是家庭和学校联手合作

才能让这个孩子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来等待社会的挑选

而最顶层的精英教育 学校说白了

那就是提供一个基本的环境

最终起作用的是家庭本身的思想观念 社会阶层和财富地位

家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 这当然是美国的情况了

我们关心的还是中国 你看 中国社会的财富分层正在形成

但是社会分层还没有形成 教育分层也没有形成

现在即使是一些巨富 他也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

变得对社会更有用 变得更优秀 而不是培养他的决策能力

所以中国虽然已经在财富上出现了 中产阶级和顶层精英

但是在教育分层上还没有展开

但是未来会不会开始这样的分层呢 刚才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中国会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 社会分层和教育分层

那每一个阶层的人的教育 从内容的工具到目标都完全不一样

而且阶层之间很难穿越 会不会呢 不好意思 我的答案是会

当然前面我也声明了 这不是一个价值判断 这不是我的主张

他只是一个事实判断 那我为什么得出这样的判断

主要是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最好理解了吧

它是经济上的理由 你看中国的财富分层正在形成

贫富分化已经是一个明显的事实 那这种贫富分化你要是搁到

中国古代的皇权社会 那不要紧 为啥 因为皇权一枝独大

那个时候也不尊重什么私有产权

而且现代科举制度打破社会的上下分层 可是这是啥社会

这是一个法治社会 是尊重私有产权的

而且现代教育可不是科举教育 它是巩固分层的

比如说前面我们讲的潘石屹和张欣夫妇

给美国哈佛大学捐了1500万美金 但这个行为本身是要点赞的

9#
匿名用户   | 2018-9-24 01:39:28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