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部门至今没有实现高考在省际的公平化?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1:35   94940   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9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贺仙  4级常客 | 2018-9-24 01:35:31 发帖IP地址来自
省际间的教育不公相比于省内的教育不公真不是个事儿。
现行高考录取方案是分省录取,大学在录取中亦有较高的发言权,这意味教育部如果真想解决各省高考不公的问题要联合三十几个省级行政区和几百所大学,显然这需要高超的平衡技巧。而且更糟糕的是,各省在涉及自己利益时都会毫不让步,西部省份喊公平的时候,它们更希望按考生人数的比例进行录取,不能因为穷就剥夺了孩子上大学的权利吧?而东部教育发达地区喊公平的时候,江浙都巴不得按分数统一划线,我能考高分为何要和你拼人头?只有面对北京的时候东西部才能团结起来——显然这事目前是无解的。
我们所说的”公平“仅仅是个口号,它所代表的到底是什么意义呢?按人口比例录人,是一种公平,按分数录人,也是一种公平。教育部目前能做的,就在这两根钢丝间跳舞而已,如果不能消除东西部教育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谈公平是没有意义的,何况同一省份内部的城乡教育差距都已经是鸿沟了。

这让我想到明朝的南北榜案,明洪武三十年会试,录取进士52名全部是南方人。北方考生团灭,引起北方人一片哗然,北方考生甚至用泥团将高悬的皇榜打落,随后结队向礼部闯去要检举考官舞弊。朱元璋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三吾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元朝的残酷统治,北方民不聊生,文教糜烂,而南方相对安定,所以北方举子的文章不如南方举子,出现了南优北劣的局面。但这回南方吊打北方总要有人背锅,结果刘三吾被流放西北。朱元璋还亲自找到上届高考状元张信,让他主持复查,看看是不是真有黑幕。然后张信发挥了一个书呆子应有的水平,认真复查之后告诉朱元璋没有黑幕,南方进士的最后一名刘自信(这哥们名字不错)也比北方第一要高很多,然后张信就被喀嚓了。朱元璋重新拟定了进士名单,无一南方人。这就是明朝的”南北榜案“或者说”春夏榜案“,这事水比较深,和蓝玉案关系莫大,后面再挖吧。此案不久朱元璋就死了,直到26年之后,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才制定办法,考生的试卷照样弥封誊录,但一律注明“南”“北”字样,取南方前六十名和北方前四十名,这和今天的高考制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教育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分区录取是必然的结果,不然会出现惨烈的吊打现象,比如,有哪个省份愿意和江苏或者山东同一张试卷,然后一起按分数录人么?几年之前江浙沪曾经有风声准备搞自招一体化,结果遭到了上海家长的一致抵制,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分区录取的必然性不代表现行的方案是合理的,比如北京,它的录取名额之多,到底是因为教育水平确实很高,还是一些人刻意为之,我觉得我一句话都不说才是最好的。

但讽刺的是,即使是被认为占有丰富教育资源的北京市,四九城内外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北京市的边远区县,升学率不比其他省份的农村高多少。中国的大部分省份在高考录取上都出现了城市吊打农村的趋势,这事真不是教育部能左右的,各种资源都向城市集中,教育部门再牛掰也没法把所有好学校的手给捆起来,它们迟早要去攫取更多的资源,无论是师资还是生源。

即使增加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他们的升学难问题也未必能真正缓解多少,因为这些名额大部分会被城市的学校夺走,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希望依旧渺茫。高考只是一系列矛盾的最终表现,城乡的小学和初中早就拉开了差距,矛盾积累到高考总爆发而已。就好比马拉松,一开始就没跟得上,最后被甩了几公里,问题在最后的几公里上面么?显然不是。当然衡水中学向我们证明了城市中学不是不可战胜的,但是这个代价,我们大部分人都付不起。

所以还是那句话,省际间的教育不公只是纤芥之疾,存在于中国每一个角落的城乡间的教育不公才是病灶所在,但这两个病教育部都治不动,不是它不努力,它至少已经努力的背锅了。很多事情,其实想想我们活在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社会就能理解了,教育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问题,一个经济发展极度不均衡的国家,教育公平只不过是遮羞布罢了。东部vs中部vs西部,一线城市vs二线城市vs三线城市vs四线往下的城市,资源集中的趋势仍未曾改变,换句话说,不同出生点之间的能垒越来越高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我们的时代会不会变得更好?也许吧。
3#
Ivony  6级职业 | 2018-9-24 01:35:33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从来就没有任何组织,任何部门打算实现高考在省际的公平化。也不是所有人都认为那样更公平。

所谓高考公平只是用来给你们洗脑的。


高考的录取制度,是一个平衡各地利益,或者是在各地利益角力下产生的制度。作为高校所在地,因为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理所当然的占据大量的名额,其余的名额则根据国家的政策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最后一些本地没有足够高校资源,而初等中等教育资源充分,不属于国家补贴的人口大省,就会出现超高录取分数线的情况。


作为个人而言,你真的希望高考在省际的公平化么?恐怕只是当你生在湖南、山东的时候就这么想,而生在北京、上海的时候,就觉得维持现状最好吧。
4#
鹌鹑  4级常客 | 2018-9-24 01:35:34 发帖IP地址来自
因为他们不想。

客观上没有问题,最可能的问题就是全国一张卷太没有区分度。但是可以让学生自选省份考试嘛。

所以最后的问题还是主观上不愿意公平。

PS:照顾所谓“落后地区”也不是公平,而是更加赤裸的歧视。
不能因为一类人的努力,就否定其中一个个体的努力。
5#
ReikyZ  1级新秀 | 2018-9-24 01:35:35 发帖IP地址来自
即使你能把现在的地球削平,多少年后,高山峡谷还是会被分化出来。
6#
苍月小心  4级常客 | 2018-9-24 01:35:36 发帖IP地址来自
反对几个高票答案以及所有说因为其他还存在这样那样不公平因素,所以可以忽视省际间公平化的答案!
所谓的其他不公平因素,和省际间的不公平因素,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1)省际间不公具有可控性和可避免性,而其他大部分所谓的不公平因素,则是不可避免的。
家庭贫富、父母文化程度、当地经济水平等等,这些毫无疑问都会对个体考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都不是制度性因素,而是人之间不可避免的差异。而不同省份录取标准完全不同则是制度性的,可避免性的不公平。
或者换而言之,很多答主在刻意混淆公平和公正这两个原本就冲突的概念。让所有人用统一的标准竞争,这是公平,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与否则是公正维度的事情。很多答案里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因为现在还不够公正,所以谈公平没有意义。对不起,我认为这是扯淡。
(2)少数省份的优待制度,是即不公平,也不公正。不管从那个角度去看,都是应该修正的。
(3)即使说优待本地区考生(这个在中国政体下其实也说不通,但是我们先退一步吧),但是某些地区报考其他省份的高校依然比当地考生容易得多。
(4)谈南北榜就是耍流氓,科举考试对应的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而非高考,两者并不能完全类比。而且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政治环境和现在也完全不同。
(5)最初制定这样的制度一定是用诸多考虑的,但是我估计一定有利用制定规则的权力为自己谋福利的考虑,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很多机关领导之前就是过年过节大发福利,自己清名不损也能拿到好处,还能上下好评,但是这种是慷国家之慨。习近平同志既然大力整改这种现象,说明了习近平同志对于反对隐性腐败的决心,我想这一个不公平因素也应该得到修订。
(6)有人说既得利益群体大,动不得。我看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吧。这几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快大家就能看到,到底那些群体才是真正得罪不得的。
(7) 我读书的时候,这样的话题根本是红线不让讨论的,青岛女生状告教育部导致全国分卷这么大的事情,媒体都不敢报道,我都是多年后才知道的。现在这一块放开讨论了,有点敏感的人,应该猜到意味着什么。


相关参考阅读:如何评价《BBC纪录片中没敢讲的故事 西方宽松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会分层》? - 苍月小心的回答
7#
从不毒舌可达鸭  5级知名 | 2018-9-24 01:35:37 发帖IP地址来自
相比省际间的公平化,更应该考虑的是下面几个东西:
重点高中对教育资源的垄断;
自主招生对这种垄断的促进作用;
被抛弃的中小城市和农村。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帝国对读书人的承诺,做不到这一点,帝国迟早毁在垄断教育的阶层手中。而被抛弃的读书人,则会给帝国重创。

省际间的公平化,要考虑到省际间确实存在教育水平的差异,这是不可避免的——清朝的状元籍贯已经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虽然新中国以来人口迁移流动远胜清朝,但是还没有做到完全自由和大比例的流动,所以我认为,这个禀赋差距还是存在的,因此,省际间的公平需要进行加权而不是一碗水端平。
8#
浮生未半  4级常客 | 2018-9-24 01:35:38 发帖IP地址来自
文革失败了。
9#
辛束  4级常客 | 2018-9-24 01:35:39 发帖IP地址来自
在基础教育资源就极度不均衡的情况下,没办法谈省际公平。每个地方教育资源实力差异太大,就会导致每个地方的教学目标也不同。应试过来的大家都明白,到最后真的不在学习和思考,而是反复炒那么点学过的东西。北上广的学生应试导向没那么强,大家也就是初三高三拼一下应试,分数自然会被其他地方吐槽。但素质教育真心不是耍着玩儿,在大学里我能感觉到这些地方的同学知识面更广,思维没那么教条化,时间管理更合理,上大学学习模式转变得更快。(估计这么说会被非北上广同学打……)
其实许多大城市高校在外地扩招,而缩减本地学生的比例已经做出了妥协。就我个人来说,某位大四学长说他们那届本地人有二分之一,而到我这届大一都不到四分之一了。我觉得相当程度开放非本地名额,再加强基础教育建设才是真,不过真正的平等也是很久以后了……
10#
杜佳慧  3级会员 | 2018-9-24 01:35:40 发帖IP地址来自
很多人所关心的并不是所谓的公平,而是自己是不是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教育部门亦如是。
说实话“自私”倒也是促进社会总体利益增长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所以这样来看从经济层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还是利大于弊的。
当然要是扯到人性什么的当然就没法讨论了。
又扯到了政治正不正确的问题上了,知乎真是个大圆。╮(╯_╰)╭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