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经济危机一直存在?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匿名用户   2018-9-24 01:31   485112   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分享到 :
0 人收藏

8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张英锋  4级常客 | 2018-9-24 01:31:20 发帖IP地址来自
看到有些回答的意识形态很重,忍不住来回答。

写这个答案的目的是为了把经济危机的分析去意识形态化。
在这个简化的系统模型里,我们不需要阶级对立的思维方式,也可以理解经济危机,就像我们不需要上帝,也可以解释万物的运行。

先说结论
经济危机是系统通过快速失衡的方式,对过剩的能量进行集中释放的正常现象。
当过剩的能量释放完毕,系统会自动恢复平衡状态,一直到下一次的危机来临。

同样的现象广泛出现在生态、气候、沙堆,甚至太阳表面上,基本上各种领域都会发生类似的危机。例如虫灾、厄尔尼诺、太阳耀斑,都是这样的。

下图是厄尔尼诺的图示,是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Atomic Energy Agency

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系统中各个环节能量传递的速度不一致,有的速度慢,有的速度快,能量就会逐渐集中在某个环节得不到释放,直到引起系统过载,能量集中爆发,爆发完毕后能量在系统内的分布恢复正常。

以农产品价格的丰年危机为例:
  • 农产品需要经历生产、批发、运输、零售、消费等多个环节。
  • 一般来说消费环节每年的量是稳定的,但农民并不知道未来的消费量,也不知道其他农民的生产量。
  • 农民为了多挣钱、或是因为跟风而增加产量,就会出现连续几年大丰收。
  • 当消费环节不能及时消化掉各环节的存量,就会出现农产品过剩。
  • 如果又是一年大丰收,就会引发在批发环节的价格大跳水的危机。
  • 批发商手里的存货太多,卖不出去,时间长了会烂在仓库里贬值,没有办法只好抛售。
  • 连带效应是大批农民也被迫赔钱贱卖,导致破产,甚至因为无法偿还借贷而自杀。
  • 但是明年、后年,因为产量急剧减少,过去的存量很快消化完,价格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
  • 然后又是另一个循环。
不知道现在的语文课本里还有没有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描述的就是丰年危机现象。

其实丰年危机并不是近代才有的,从新石器时代人们掌握大规模种植技术,开始有了粮食剩余后就有了。因为没有粮食剩余,就不能支撑更多的社会分工,养活不起那些从事手工业、商业的人,也不会出现货币进行交换,连国家也是农业发明了很久以后才出现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丰年危机记载是在春秋时代。范蠡的老师计然,为帮助越王勾践称霸提出平粜政策。计然从气候旱涝的角度解释经济周期现象,并提出了由政府来调控粮食价格的政策,以防价格过低伤农,或价格过高挫商,从而减轻了经济危机所造成的社会动荡。这证明春秋之前中原就已经频繁爆发丰年危机,需要政府来宏观调控。越王勾践用10年就实现国富,后来成为春秋五霸。
《史记.货殖列传》
昔者越王句践……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修之十年,国富,……称号“五霸”。
范蠡……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后来的李悝又将平粜政策发展为平籴法,以保护农民的利益,帮助魏国成为战国七雄。请参阅:范蠡平粜法与李悝平籴法比较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历史上还有更多的丰年危机,请参阅李世东的《历史上的“多收了三五斗”》,其中的大量史料证明在过去的数千年里,丰年危机不是个例,而是频繁出现的现象。

你能说丰年危机是因为农民贪婪造成的吗?贪婪不是属于资本家吗?
这里面没有资本主义,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没有阶级斗争,也没有剥削。
更没有社会制度的因素,甚至国家诞生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危机了。

相似的系统动力学现象
如果把农民换成兔子、田鼠,繁殖的后代多了就引发草原生态的马尔萨斯危机。
如果换成海水,高温海水积累多了就会在太平洋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如果换成沙子,落下的沙子多了就会出现沙堆瞬间崩塌现象。
如果换成等离子体,磁场中聚集的能量多了就会产生磁场重联在太阳表面出现耀斑。
……
它们也不会贪婪,但一样周期性的突然爆发。

经济危机在金融领域频发,是因为金融市场内资金流动的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内资金的流动速度,早晚会集中在某个有缺陷的环节上爆发危机。


经济危机如何解决?
所以不管你的国家是什么社会制度、什么政党执政,要面临的问题不是经济危机会不会爆发的问题,而是经济危机什么时候爆发、在哪个环节爆发的问题。

马克思的危机分析比较靠谱,但解决方案却错的离谱。马克思认为,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由社会中心统一安排社会生产。但无数惨痛的灾难证明,公有制是效率最低的经济模式。

公有制的确压抑住了贪婪,但产权得不到保护,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激励,也不会因为竞争而改进产品和服务,不会为了套利跨区交换商品,整个经济都丧失了活力,再加上政治权力斗争最终让国家陷入崩溃。咳咳,你懂的,我说的是朝鲜。

其实在自由市场经济下,即使爆发经济危机,只要国家体制能够实现快速进化,及时修补旧的漏洞,下次就会对同样的危机免疫。马克思所抨击的黑暗、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进化到人权、法制、福利健全的发达社会,大量的社会不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这都不是靠公有制实现的。这才是江帝所说的与时俱进的典范。^_^

反之,如果掩盖危机或是推卸到资本主义、资本家或贪婪的人性身上,就准备好历史惨剧重演吧。别误会,我说的是拉美,拉美的阿根廷等国几十年来就深陷在这样的死循环里无法脱身。

所以研究危机的起因和修补制度漏洞,比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资本和贪婪更有意义。
当然这可能违背了某国意识形态教育和政治宣传的主旋律。

其实政府也是一套系统,也存在快和慢的环节,这套系统也会像经济一样出现周期性的危机。有的政府在危机中崩溃被淘汰,有的政府则在危机中进化的更强大。

目前来看,跑进市场里破坏自由竞争的政府都没有好下场(例如官营和公有制),因为集中式的政府远远赶不上分布式的自治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国营企业远远不如自负盈亏的私营企业。

理解经济危机本质对个人的意义
  • 认识到经济危机不是坏事,这是市场的纠错手段,是不可避免的系统现象。
  • 危机早晚会爆发,在夏天时就应该开始储备过冬的资源。
  • 当所有人都跟风时,要懂得风险在累加,应该及时止盈,分散风险。
  • 当危机爆发时,知道危机迟早会过去,反向思维用过冬的储备适时抄底。
  • 马克思的公有制方案并不能解决经济危机,相反会导致最坏的权贵腐败社会。
  • “贪婪”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说“贪婪”是危机的原因,和肇事者说事故都是汽油的错一样可笑。
  •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是最基本的人权,暴政总会披着整治贪婪的外衣,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践踏人权。

跳出意识形态教育挖就的深井,世界其实真的很大。

推荐《世界科学》杂志的一个专题,从物理学角度看经济现象。
“不平等”的物理学原理
不平等,在所难免?
“不民主”:科学中的不平等
托马斯·皮克迪 :富者愈富
考古学揭秘“不平等”根源
社会流动性:永久不变?



#以下是给评论中愤怒的反对者看得
评论中的愤怒者分为两类
愤怒的嘲笑我无知,不懂马克思主义真谛。
愤怒的嘲笑我业余,把经济危机说得太简单。

看大家挺执着,不好意思不回应。
罗素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里说,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GayScript重新回到知乎后,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关于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理论经过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数十亿人的痛苦实践,已被证明不可行了,这是再如何辩论也无法回避的事实。目前我国的政治还需要意识形态的支持,所以马克思理论必须渗透在我们的教育和宣传体系里,但我相信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

关于公有制(国有化)
无论是公有制还是国有化也已经被证实是效率最低、最容易腐败的模式,不论国家是姓资姓社、无论是民主还是独裁,国有化都会对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社会主义国家就不用说了,民主国家例如印度、阿根廷,独裁国家例如委内瑞拉、津巴布韦,都曾进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最终的结局是经济停滞、腐败滋生、贫富加剧,甚至导致社会动荡。有意思的是,当局把责任转嫁到美帝身上通常是不二的法门,但很多人(包括高晓松)居然信了!

而西北欧成为高福利发达国家,也不是靠公有制或国有化实现的,他们靠的是自由经济,政府廉洁,高等教育的普及,这和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没有关系,恰恰是自由经济的典范。

关于剥削
我以前也经常说老板或商人的坏话,觉得工作都是我们员工干的,凭什么有几个臭钱就可以压榨我们,剥夺我们的剩余价值。直到工作久了才慢慢明白,这是意识形态教育洗脑而成的条件反射,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的愚蠢。

我们之所以做员工是因为我们的能力有限,驾驭不了一个企业,真的让我们去管,可能企业很快就倒闭了,员工都要失业。我们可能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但大部分人不是驾驭商业系统的企业专家。

我们和企业主的不同只是分工的不同,不是阶级的不同,我们和企业主的关系不是剥削关系,而是两厢情愿的雇佣型合作关系。如果我们能力强大了,也可以创建自己的企业,去雇佣别人与我们一起合作,为其他人创造就业机会。如果经营的好还有可能成为富人,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能力,这就是“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关于阶级思维
马克思可能也没想到,他把社会分为对立的阶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强烈的敌对情绪,引发路西法效应,造成过去数十年里无数的人间悲剧。而我们的政治教育还在不断的把阶级思维植入到下一代的头脑中,不要小看资本家、剥削、贪婪这些丑化性的词语,这种潜伏的仇富思维,很可能会在未来经济萧条时再次引发暴力革命,想想愤青们上街的场景就令人不寒而栗,难道重蹈拉美化的覆辙就是我们的未来吗?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倡去意识形态化的原因。
建议阅读何帆的文章《非我族类》和津巴多《路西法效应》一书。

关于模型过于简化
简化是必须的,因为任何模型都是一种简化。以自由落体为例,如果不把空气阻力等因素进行简化,重力公式就没有G=mg这么简单。建议各位将丰年危机案例看成一个用于理解经济危机的教学模型,而不要看成一个用于实际分析预测的学术模型。

经济危机并不是工业社会之后的产物,在农业社会就频繁出现。但是工业社会后,特别是进入现代,经济危机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再是一个部门、一个产业,而是全社会性的爆发。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也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经济危机。

但是如果回到农业社会早期,农业经济总量一支独大,不仅其他产业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可以去掉政府和货币的因素,这时候的系统模型就很清晰了,可以避免过多的复杂性,读者也便于理解。缺点是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危机的复杂现象,当然了,马克思理论更解释不了。

关于政府对经济危机的调控
我不反对政府的调控,就像我举的范蠡和李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丰年危机的冲击。
现在的经济危机已经变得极为复杂,每个经济学家都会开出不同的处方。政府在选择处方时,有的倾向于货币主义,有的倾向于凯恩斯主义,但越来越少的政府会选择跑进场里做运动员,去国有化跨国公司、去打击“投机倒把”奸商。
政府能在危机过后完善制度,建立防范措施就是更好的进化。如果“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说明政府还没有吸取教训、建立其有效机制,危机必然重演。

很多人说我是XX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一点我自己都不知道,其实也无所谓,只要这个答案让你不再被局限一种思维模式里,能给大家启发我就挺满足了,千万不要当学术文章来对待,更不要以为现代经济学就这么简单

最后,如果希望知乎更好,别忘了给好答案支持点赞。
3#
妄明  5级知名 | 2018-9-24 01:31:23 发帖IP地址来自

人类的趋利行为,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在制造危机。


繁荣与泡沫,从来都是一体两面的。追求经济繁荣,一定会造成经济危机。


其实中国的股市泡沫,是非常接近经济危机的过程。


当股市的所有参与者,都通过大牛市的泡沫,获得了好处的时候。所有人,都会没有理性的去支持股市上涨。在股票没有变现之前,股市的泡沫,可以带来所有人的账面富贵。


大家可以想想一个只有多头的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


轻易的将股票指数炒上数万点,然后在翻番,但如果没有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指数终究只是纸上富贵,只能靠着不断进入的新的玩家,不断增加的负债,得以维持股指的高位。


新玩家是有限的,负债能力也是有极限的,等到这些接近极限的时候,资金套现撤退,泡沫随之破灭。


股市如此,楼市如此,众多的行业,都是如此。


在旁氏泡沫没有变现的时候,所有人都是账面上的受益者。


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同样如此,经济繁荣,社会财富增多。大河有水小河满,利国利民,大国崛起,消除贫困。你能想到的一切人和事情,都支持和鼓励着经济的无度增长,为了增长而增长。


在泡沫没有破灭前,任何指出泡沫,试图消除泡沫的手段,都是在和整个社会为敌。经济泡沫是全社会的集体追求,是全人类集体追求的美好世界。



生产力的增加,始终是有限的。生产力的增长,始终是跟不上大众的需求,在生产力无法高速增长的同时,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在主动或被动,推动制造着整体经济的庞氏骗局。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健康的社会经济,会在人的主动推动下,不断的制造泡沫,每个人都挖空心思,试图从正常的收益上获取更多,人们的贪婪推动泡沫不断的膨胀。


所有的行业,社会,都在积极的推动泡沫。

正常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最终会变得无法平衡,最终会沦为旁氏骗局。


陷入了旁氏的经济,只能以拆东墙补西墙苦苦支撑,终于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时候,经济危机彻底掩盖不住,泡沫才会被迫不得已的承认。

4#
维辰美  6级职业 | 2018-9-24 01:31:24 发帖IP地址来自
“不受干扰的市场利率叫做“自然”或者“静态”利率。如果采取这种利率,那么经济发展就会不间断地进行——除非受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争、革命等等政治巨变的影响。经济发展呈波动型态必然是由于银行通过利率政策实施的干预。
政客、企业人士、媒体和公众舆论都普遍认为,把利率降低到市场状况决定的水平之下理应是经济政策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的最简单的办法是扩张银行信用。在这个观点影响下,人们一再试图通过发放更多的贷款刺激经济振兴。毫无疑问,起初,这样的信用扩张的结果满足人们的期待。经济复苏了。真相显现了。然而,信用扩张引发的刺激效应不能永久持续。这样创造出的经济扩张迟早必将崩溃。
在市场利率下,在银行通过创造额外的流通信用做出干预之前,只有那些生产所需的要素在经济中存在的企业和行业才盈利。利率由于信用扩张而降低,于是一些从前并不盈利的企业现在盈利了。正是这些企业的建设启动了扩张。然而,经济并不富足得能够支撑它们。它们完成所需的资源并不存在。它们所需的资源必须从其它企业中挪用。假如资源组后充分,那么本来就不需要信用扩张以使得新项目成为可能。
信用扩张并不能增加真实物品的供应。它仅仅导致资源再配置。它把资本投资从经济财富的状况和市场条件要求的地方转移开。它使得生产走上增加物质品(material goods)的路径。因此,生产的增加缺乏坚实的基础。它不是真实的繁荣。它是虚幻的繁荣。它并非来自经济财富的增加。它的出现是因为信用扩张创造了财富增加的幻象。这个经济状况建立在沙滩上的真相迟早要暴露。
通过增发货币引起的信用扩张迟早要停下来。即便银行想这么做,它们也无法无限执行这个政策,哪怕它们被最强大的外部压力驱使。货币数量的持续增加导致持续的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只有在人们认为它将在可见的未来停止的情况下才能继续。然而,一旦人们认识到通货膨胀不会中止,恐慌就爆发了。公众在评估货币和商品的价值的时候实现就加入了预期的价格上涨量。因此,价格无限上涨,超越一切限度。人们不再使用滥发的纸币。他们“逃到”外币、金条、“实价物资”上。简而言之,货币崩溃了。
信用扩张的政策通常在到达这个临界点之前就放弃了。它的中断是因为国际贸易关系的形势,此外,还尤其是因为前几次危机的经验常常导致法律限制中央银行发行纸币和创造信用的权利。无论如何,信用扩张的政策必然结束——如果不是较早由于银行的政策转向而结束就是较晚灾难性地结束。信用扩张越早停下来,它对企业活动的误导造成的损失越小,危机越轻微,随后的经济停滞和普遍衰退的时期也就越短。
周期性发生的经济危机的出现是不断的用银行政策降低市场上的“自然”利率的必然结果。只要人们没有学会避免这样的人为刺激经济的举措,危机就永远不会消除,因为人为刺激的繁荣必然导致危机和衰退。”
5#
改之理zcw  5级知名 | 2018-9-24 01:31:25 发帖IP地址来自
哈哈。我写了个答案被折叠。好吧,我好好说一下吧。
看到 @张英锋这种答案被顶到最前边你就知道这个问题多水,这些答案又多水。

为什么这个问题水呢?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了,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宏观经济学的全部。所以问这个问题等于问:宏观经济学讲什么?
为什么这些答案水呢?因为大家相信人人都是经济学家,尤其我学过什么系统失衡,厄尔尼诺,那更牛逼了,区区经济危机,我还不能解决?

请原谅我先吐槽吧。
很多同学用一个行业来代替整个宏观经济,这是不对的,因为会面临很多加总问题。
例如,很多同学举农业的例子,农业生产过剩,农产品价格低,所以下一期农民就少种点,没错呀,有波动了。但是别忘了,农民卖农产品是要去交换非农产品的,既然这一期农产品价格低了,非农部门不就利润高了,他们下一期要扩大生产呀,这一个缩小生产,一个扩大生产,那波动呢?
再例如,农业生产过剩,是的亏本了,下一期应该减少生产。但是问题是,减少生产其实是减少用于生产农业的资金,那么你剩下来的资金去哪了呢?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农产品的亏损不代表整个社会的亏损啊,剩下的资金总要去找其他地方投入呀,既然农业剩下的资金投向了其他地方,那哪来的波动呢?
所以理解宏观经济,千万不要只停留在一个行业,一个厂商里边。

还有同学认为经济危机是市场调节的失败,但是他们把市场的失败归结为例如咨询不畅引起的反馈时间长,或者固定投入太多不易变现,并且他们还都举农产品的例子。但是别忘了,现代经济波动,或者看重要的大危机,哪里是农产品波动引起的,都是金融业引起的呀,金融业是咨询最通畅,最没有固定投入的行业呀,这个怎么解释?

所以说,你们都错了。要怪就怪农业把!

请原谅我再扯个蛋。
还是从农业说起吧。。。。其实有一个经济学家确实是从农业角度考虑经济危机的(因为古代农业很重要嘛),他认为经济周期其实来源于——太阳黑子的变化!
这个脑洞开得比上边各位都大呀。道理呢?因为他发现经济周期的时长和太阳黑子变化的时长相似,原来太阳黑子的变化意味着气候的变化,这种变化影响了农业生产,从而带来经济的波动。我勒个去!

我们很多同学都不这么想。例如 @张英锋同学的系统理论。太高大上了,其实是19世纪经济学家的说辞而已。他旁征博引的例子,又是多收了五斗米,又是范蠡,太博学了,其实是把价格机制调节供求,经济实现均衡的简单原理复述了一下而已。
问题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当然也知道这一套,他们用这一套解释经济周期吗?不用,因为这意味着根本就没有周期。
市场是均衡的嘛!一旦偏离了均衡的供给,价格机制会调节,从而又回答均衡。
我们能不能这样理解,经济危机只是价格机制调节供求的一个环节而已?当然可以,你还可以把生命理解为走向死亡,当别人问你如何生的时候,你告诉他不用管,你自然而然就死了。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凯恩斯说过一句话:在长期,我们都死了。

关键是市场调节顺畅不顺畅?有多久?我们是干等着还是可以做些什么缩短这个调节?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呀!

凯恩斯认为,古典经济学家信奉的是萨伊定律,也就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只是他这样认为,他很会扎稻草人)什么叫供给创造需求?先看看生产是如何实现的。生产是一种人主观的活动,人生产主要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为了消费,一个是为更大的生产创造基础,也就是投资,人们生产的理由就是需求,而人们最终生产了多少则是供给。显然在均衡的时候总需求总是等于总供给。
萨伊定律是什么意思,是人只考虑实际生产了的产品从萧条时期向均衡时期的回归,而没有考虑人是不是有均衡时期的生产意愿去生产那么多。所以供给自动创造了需求。
我们看到的问题是,在萧条的时期,大量的工厂停工,大量的工人失业,人们的收入普遍处于低水平。只要工厂开工,只要工人失业,人们的收入就上去了。但是为什么工厂不开工,工人不找工作?总需求不足呀。
那些举农业的同学,看看这个现象你们描述了吗?这才是经济危机呀,你们懂你们说的到底是什么吗?
凯恩斯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呢?

凯恩斯认为经济危机来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而有效需求为什么不足呢?是因为人的心理有问题。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具体来说,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也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的那么大,于是人的消费需求是递减的,假如不消费的那部分东西直接转化为投资,则总需求仍然可以保证,但是由于投资者的动物精神,当预期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时,对未来产生悲观的心理,导致投资的不足,并且资本边际效率的预期低的时候,人们更加偏好于流动性,当利率奇高的时候,即使有再多的钱也不敢去投资,于是造成了总需求的不足。
总需求的不足一定会带来生产的降低吗?其实是不一定的。因为这取决于供给方面,假如工人无论如何都要就业,即使因为生产的降低带来对工人需求的降低,工人也可以通过降低对工资的需求重新就业,既然工人的就业不变,那么总产出也不变,所以总需求的降低只带来了价格水平的降低,经济危机完全是货币现象。

累了。明天再写。
6#
李明雨  4级常客 | 2018-9-24 01:31:26 发帖IP地址来自
针对 @怀空的观点,我对“危机越来越频繁”这一观点做出一些说明。

首先,我承认的确经济危机的影响没有以前大了。但与以往更加突出的是变得持续性,全球性,结构性的了。这种持续性,结构性,全球性指的是消化危机效果的三大特征。

其次,1930年后的经济危机重要的表现形式是结构性的供需失衡,而总量上未表现出明显的供需失衡。比如1980年代的经济滞涨,1990年代的石油危机,2003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以及其后的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困境,也是延续。美联储加息后,将使得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其实危机已经很频繁了,影响也不差了。


最后,题主强调的可能是07年以后的情况。而本答案中强调的“危机越来越频繁”也是指的07年以后,在用完增加供给提升收入、扩大产品消费、提升需求系数这三大类政策工具解决危机后的情况。
————2015年9月26日更新——————————————————————

谢谢大家的支持,点赞数达到了150以上,十分感谢。

接下来简要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变更、以及深入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

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到如今的经济建设状况,走过了我第一部分中提及的发达国家走过的部分道路。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是通过改革分配机制、提升民众收入着手。然后接着着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良好的商品流通机制,提升商品分配效率,刺激商品消费。而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我国出现了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而这类有效需求不足,类似于1930年经济萧条时候的情况,鼓励按劳分配,使得人与人的差距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尤其是教育和文化的供给被房地产或者过剩产能严重挤压,使得不公平的现象愈发突出,导致下层民众有效需求超过了供给,而社会上层却拥有最多的资源,有效需求严重低于其所有的资源供给。


此时,必须要扩大投资,一方面消化产能,在严重的时候“以工代赈”,刺激经济。我国的“以工代赈”措施比较特殊,也就是鼓励万众创业,发展中小企业,提升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则是产能升级,发展高端智力产业,创造高端需求。
具体分析可见目前(2015 年 9 月)中国经济有哪些方面是正在增长的亮点? - 李明雨的回答

接下来分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为什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会兴起,而且会变成一种信念,成为一种精神支持?

很简单,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弥补了社会中下阶层(当时的“工人阶级”,“被剥削阶层”)的需求,提升了其供给能力(参与公共产品的生产,即从事工人运动,促进商品的公平分配,确保公众能够尽可能地获取公共资源,以及精神供给,即给予同志精神互助支持鼓励,可以称作近现代的体验产品)。本质上是针对崇尚自由主义和小政府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无法保障穷人生活、让富人挤占穷人的供给能力的问题。而工人阶级积极斗争,争取公共服务,并刺激了民间精神需求和供给。这种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促进个体的均衡。并通过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展现了出来。

共产主义运动的亮点有两,一是鼓励中下阶层互助,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二是强调精神文化,用饱满的精神生活,弥补物质生活的不足。

但是斯大林开始逐渐形成的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彻底破坏了这种良性的生存机制。

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体系,打击了个人生产的积极性,没有人性化的考核标准,一切都依照配额来,拖累了分配效率,导致产品需求下降。需求下降,导致供给能力(产能)下降,社会经济靠精神产品驱动,弥补分配机制的低效,但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这些原因导致了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衰落。因为无法刺激产品需求,也无法提升公民收入,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很快陷入了衰落(有效需求公式可辅助分析,得出结论)

以上我表达的意思中并不包含计划体制不好的意思,而是要让大家知道,只有在效率极高的情况下,共产主义才能够真正地鼓励公平,平衡个人和社会主体的有效需求和供给总额的差距,否则则会容易产生效率低下,产出不足,经济危机,社会动荡的现象。而距那个高效率阶段,我们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终————————————————————
部分子问题后续可关注以下答案,谢谢大家!
目前(2015 年 9 月)中国经济有哪些方面是正在增长的亮点? - 李明雨的回答
罗斯福新政(大萧条/经济危机)时期生产牛奶的工厂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给人民,为什么不让群众免费领取牛奶? - 李明雨的回答


2015年5月25日更新线——————————————————————

感谢大家的点赞,很是感动,为了报答大家的支持,现在开始补充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之前的答案分析解释了为什么每隔几年就会产生经济危机。但我对这个答案仍不太满意,为了更好地解释,并引出经济危机的对策,我现在先提出一个东东。

经济学中有一个供需均衡的概念,我对这个概念理解不太深刻。但是,我想借用“供需均衡”这个词汇来阐述自己的一个分析方法。

一个社会主体,有自己的有效需求,也有自己的供给能力。但是它的这两种能力差距通常比较大。
供需均衡的定义:指的是社会主体的有效需求和供给能力不存在差距。

比如,一个企业能提供多大价值的产出,就可以使用多大价值的资源满足自己多大的需求,为了达到最大的效用,不浪费资源,满足的需求通常为有效需求。又如,一个人能挣2000元钱,他精打细算地使用2000元钱,使得自己的需求达到最大的满足时,即为供需均衡。


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指的是大量社会主体达不到供需均衡状态且有效需求小于供给能力导致社会动荡的情况。

比如1930年大萧条,其状态就是属于穷人有效需求大于供给能力,而富人的供给能力大于有效需求。以致富人需求系数下降,穷人的需求系数不断上升,但富人的产品消费能力下降,穷人的产品消费却维持不变或减小,以至于社会整体有效需求下降,无法带动供给增长,也无法带动收入上升,造成社会发展停滞。(参考公式:本期有效需求=min(收入,产品消费\times需求系数)(需求系数\leq1))


而08年世纪金融海啸,则是穷人的有效需求小于和供给能力,超前消费了自己供给能力无法承担的房屋和福利产品。以至于穷人需求系数下降,拖低了社会有效需求。欧洲债务危机,次贷危机,都是穷人懒人提前消费造成的危机。当然,本质还是大量穷人达不到供需平衡拖低了社会总需求,造成了社会危机。

为什么会产生供需不平衡的情况?很简单,肯定是有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被其他主体所消费了。这时候,我将引入两个概念:越位和缺位。

如果一个社会主体的供给能力超越了自己的有效需求,则叫越位。反之,为缺位。

如果要消除危机的风险,所有的社会主体绝对不能越位和缺位,如果构成社会大部分产能和需求的社会主体(富人或穷人)越位缺位(过度生产或过度消费)错位(缺位越位同时大量存在),则会造成经济危机。

为了避免经济危机,只能使得占社会绝大多数的社会主体避免越位和缺位。可是,若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供给能力差距愈发大,加上产能效率提高,任一穷人的需求都可以由富人的高效供给能力满足,很容易造成富人越位,穷人缺位、整体错位,很容易产生经济危机。

所以,如何避免经济危机?治标的方式西方已经开始采用,维持供需均衡,避免缺位、越位、错位。但是由于市场经济讲究效率,富人的产能得不到限制,穷人的供给能力提升不起来,所以必将失败!


那还有办法吗?很简单,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产能的差距,有效需求的差距,不但使得每个人的供需均衡,还得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的差距。

是不是很熟悉?对,就是共产主义!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解放生产力,按需分配!

一提到共产主义,肯定有人对我的理论开始感到反感了,又是一番说教。肯定也有理想的知友对我的理论有合理怀疑。比如,既然共产主义如此好,那么苏联为何会失败?为什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了低潮?为什么?

希望获得大家的支持,等有了150个赞后我再回答这些问题,用我的理论分析中国的问题!谢谢大家!很感动!

此外,这里借用了需求和供给来分析一个人工智能相关问题(为什么有很多名人让人们警惕人工智能? - 李明雨的回答),推荐给大家,人工智能就是典型的越位现象,而人类使用人工智能就是典型的缺位,如果大家有兴趣,我也来给大家分析人工智能和人类并存的一些问题。

华华丽丽的分割线 2015年9月24日———————————————————————————————————————————


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必须处于市场主体供给和有效需求相差不大的状态,最好还是有效需求大于供给,只有此时经济才会积极发展。

我所指的有效需求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市场主体能承担;市场主体100%需要。以下是公式:

本期有效需求=min(收入,产品消费\times需求系数)(需求系数\leq1)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市场供给远远小于有效需求,社会有多少商品就基本可以消费多少商品,需求系数约等于1,收入基本决定了有效需求大小。这时候,社会主要精力在于扩大供给,为了扩大供给,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路,一是重农主义,二是重商主义。重农主义核心在于扩大生产,提高供给,以清朝康熙的小农经济为代表。重商主义强调扩大流通分配,提高供给,以法国路易十四为代表的西欧体制。由于小农经济难以提高供给效率,而且受制于商品价格波动,再加上沉重的赋税,影响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逐渐弱了下来,供给也逐步下降,导致收入下降,有效需求不足,从而进一步拉低了生产的积极性,形成恶性循环。

而欧洲的重商主义强调商品流通,提升了供给效率,提升了收入,又刺激了有效需求提升,进一步又鼓励了社会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当收入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决定有效需求的就不是收入。需求系数\times产品消费 就开始小于收入。于是扩大供给不能提升有效需求了。这时候,主要是产品消费过小拉低了有效需求。

于是,资本主义开始扩大殖民地,一方面扩大收入,刺激流通,提升供给。另一方面,将殖民地培育成市场,倾销产品,促进经济发展。在殖民地瓦解后,资本主义国家则着力于发展全球化,培育全球市场,提升产品消费,扩大有效需求

可当1930年大萧条前夕,世界经济格局又出现了变化。由于分配不公,富人需求远远大于穷人,可穷人的需求都是”刚需“,即需求系数接近于1,是很有效的需求。富人的需求系数不那么高,对很多产品都是可用也可不用的状态。但有需求的穷人无法消费产品,有效需求不大的富人却拥有了很多资源。于是,大萧条爆发了。

大萧条的根本,在于有效需求巨大的穷人没有商品可消费,拉低了需求系数,导致有效需求下降,进而使得收入下降,供给减少,经济萧条。

凯恩斯主义通过国家干预,满足了穷人刚需,拉高了需求系数,提升了有效需求,解决了经济难题。此后,却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经济危机,其经典案例,就是08年世纪金融海啸。

08年世纪金融海啸,不再是穷人刚需未得到满足的社会整体供需矛盾问题,而是个体差异造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的供给能力和有效需求基本均衡,经济肯定没问题。可此刻,美国的次级贷款鼓励穷人买房,扩大了对穷人的供给,又一次让供给超越了有效需求,必定会造成供给大于需求,房子卖出去了,债券却卖不出去,社会为穷人的提前消费买单,人们收入下降,有效需求也跟着下降,供给也跟着减少,形成恶性循环。

大萧条是对富人的供给过剩、而对穷人供给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产生的,08年金融危机是由于扩大需求系数、过度增加对穷人供给造成的。总之都是结构性问题造成供给大于有效需求。

所以,为什么经济危机越来越频繁?那是因为,传统经济政策手段,包括利用扩大供给提升收入、扩大产品消费、满足穷人刚需来提升需求系数,都已经没有很好的效果了。生产力又如此发达,稍不注意,供给大于有效需求,社会产能就过剩了,怎么不会频繁发生经济危机?现有的社会体制已经对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没有办法了。

求赞!超过50个赞,我给大家讲讲该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7#
琬如温玉  3级会员 | 2018-9-24 01:31:27 发帖IP地址来自

整个知乎我觉得这个回答最清晰明了又干货满满,阐述了四大高手对经济危机的不同认知和分析。深入浅出有利于外行理解,特全体引用如下。如果作者有意见我会删除。其他的,要么故弄玄虚,要么没有内容,要么过于深奥,要么过于简单。


作者:信托扫雷鼠
链接:zhihu.com/question/286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济学界大多认为是政府干预造成了经济危机加重,详见下文。

一、关于经济危机的四种解释
关于经济危机,经济学上有四种影响力较大的解释,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四位大名鼎鼎的经济学家:马克思、凯恩斯、弗里德曼、哈耶克。其中,马克思不能仅用经济学家来称谓,但他的政治经济学影响力非常巨大,所以也可以说他是个经济学家。我们来看一下他们他们各自是怎么解释经济危机的。

1、马克思
危机解释:
如果用4个字简单描述,就是:“穷,买不起”,即劳动者所得过少,买不起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会持续地扩大产能,但是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剩余价值也就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被剥削,分配不公,从而造成需求小于供给,形成生产过剩。当生产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引发经济危机。然后,资本家就会大量减少生产,就业机会减少,劳动者收入降低,需求进一步降低,直到生产过剩出清后,经济才能逐步恢复。因为生产资料归资本家这一资本主义特性的存在,每过一段时间,经济危机便会周期性的发生。

政策建议:
马克思为消除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就是政府要干涉市场,而且是极端干涉,即消灭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2、凯恩斯
危机解释:
如果用4个字简单描述,就是:“悲,不愿买”,即生产者悲观地预期未来回报下降,不愿意投入,消费者悲观地预期未来收入会下降,为了以后的生活,出于谨慎的动机,会减少消费。
凯恩斯在解释经济危机成因时,引入了一个理论:边际效率递减。具体分为两方面:1)、对于生产者来说,每增加一单位投入,其所带来的回报会逐渐递减,所以随着投入的增加,生产者继续增加投入购买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的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消费者来说,每增加一单位收入,其用于消费的意愿会逐渐降低,也就是说随着收入的增加,用于储蓄的比例会逐渐增加,用于消费的比例会逐渐减少。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虽然边际效率在递减,但只要大于零,经济会继续发展。一旦因为某些不利信号的影响,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发生变化,即生产者认为边际效率会为负而大量减少生产,或消费者认为收入会降低而大幅减少消费增加储蓄时,就会引发边际效率崩溃,形成恶性循环,从而造成经济危机。

政策建议:
凯恩斯为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也是政府要干涉市场,但不是将生产资料公有,而是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对冲掉需求不足的现象。虽然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是经济会发展,就业会增加,因此这种通货膨胀是可以忍受的。

3、弗里德曼
危机解释:
如果用4个字简单地描述,就是:“乱,不敢买”。即通货膨胀预期混乱,不知道未来通货膨胀会怎么变化,所以也无法形成合理的价格,为了规避风险,生产者就减少投入,消费者减少消费。
弗里德曼认为经济危机纯粹是货币问题,他认为:如果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是一致且稳定的,即使每年通货膨胀20%也不会对经济造成影响,经济各参与主体在确定交易价格时,会自动将通货膨胀的效应加上去。但是,如果今年通胀10%,明年通胀30%,那么就会造成通货膨胀预期混乱,无法形成合适的交易价格,为了避免风险,生产者不敢投入,消费者不敢消费,从而造成经济下行,如果政府采取的刺激政策不恰当,那么久会进一步加剧通胀预期的混乱,形成恶行循环。

政策建议:
弗里德曼给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是为保持通货膨胀稳定,国家应尽量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仅采取“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即把货币供应量的年增长率长期固定在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基本一致的水平,例如每年增加4%~5%。这样一来,就不会有通货膨胀预期混乱的问题了。

4、哈耶克
危机解释:
如果用4个字简单地描述,就是:“错,不买了”,即各经济部门之间的相对价格扭曲,价格信号失真,使得经济中某些部门生产了错误数量的产品。
哈耶克认为,在价格信号(包括资金的价格,即自然利率)的作用下,经济体本来处在一个均衡的状态中。央行施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降低,但并不是所有的部门同时受益,而是必然有先有后。经济中的某些部门会先于其他部门获得利用低利率的优势,价格信号的作用就会被扭曲。这时,先获得信贷的经济部门就会加大生产,破坏了原有的均衡,造成结构性过剩。于是,过剩部门就只能减少产量,产能闲置,就业减少,从而造成经济衰退。

政策建议:
哈耶克的政策建议是政府完全不要干涉市场,而且建议就是废除央行对货币发行的垄断,实行货币发行自由竞争制度,让银行也可以自己发货币。这个建议脑洞有点大,但哈耶克认为在目前央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制度下,市场无法自由选择,就无法对货币发行方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但在自由竞争的货币发行机制下,各发行方为了自己的货币能够被认可被选择,必然会努力地去维持自己所发货币币值的稳定。

二、用四种解释来看一下中国目前的经济
1、是否存在生产过剩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家会为了追求利润而持续扩大生产,从而造成生产过剩。但是,因为随着生产的扩大,供给增加,价格会降低,利润也会降低,持续下去的话,利润可能会为负,那么资本家就会减少生产,而且如果预期到未来利润会为负,就会提前减少产量。所以,追求利润并不会必然造成生产过剩,马克思的解释不太成立。。
但是,中国的一些国有企业并非完全的预算硬约束,即如果亏损了,也不是亏自己的钱,就没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会盲目追求扩大产能。所以,中国的确存在着生产过剩/产能过剩,只是原因不是追求利润,而是不重视利润。

2、是否存在有效需求不足
生产者方面,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对未来前景比较悲观,别说扩大生产,不关掉企业就很难得了。消费者方面,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高房价的压力,很多人不敢消费。所以,我国目前的确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3、是否存在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混乱
政府一边说要降低增速,一边又扩张信贷,那么是否会通胀,会以什么样的水平通胀,没有一致的预期。有的人认为会通胀,有的人认为会通缩,存在预期混乱的现象。

4、是否存在价格扭曲所导致的结构性失衡
在获取银行贷款时,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并不平等。国有企业虽然基本上都已经实行了股份制,但是国有背景仍能起到相当大的增信作用。这种金融资源的不平等会造成价格扭曲,造成结构性过剩。
另外,为了不影响土地出让收入,每次房地产出现下降苗头时,政府就会出台措施来刺激需求提升房价,于是银行和居民都认为房地产价格不会跌,大量信贷资金、投资资金和消费资金都涌向房地产,房地产价格也被扭曲,挤占了本可以投向其他其他行业的要素资源。

所以,不论用哪一种理论框架来衡量,中国都面临着经济危机。换句话说,中国面临着四种危机一起爆发的局面,如果真的爆发了,这酸爽的四重奏,大家自行想象。
但是,他们都给出了对应的政策建议,咱们每种对策都采用,四管齐下,不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了吗?先别急,咱们看一下他们四人的政策建议的效果。

三、四种政策建议效果其实都不怎么样
1、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先不说马克思对经济危机形成原因的解释是否正确,即使正确了,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曾经实行的计划经济的结果摆在那里,可以说是无一成功。计划经济的确不会造成经济危机,只会造成经济灾难。

2、凯恩斯主义
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现象(即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加剧)证明凯恩斯的货币扩张政策无法带来增长,只能带来持续的通货膨胀。
对于凯恩斯的财政刺激政策,批判者认为其有可能造成某些受惠行业产能过剩,所以一般认为只限于增加公共项目的建设开支。而且这些财政措施都是救急的,不能长期使用,也不能大规模使用。

3、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按照弗里德曼的建议,央行每年按固定的比例增加货币供应量,但是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不会平均地分到每个人手上,所以还是会造成结构性的失衡引发经济危机。一部分人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弗里德曼的自由放任的货币政策的结果。

4、哈耶克的经济危机解决之道
那么,货币发行自由竞争制度能否防止呢?从实践上来说,无法验证,因为毕竟现在所有的货币都是由国家发行的。但是,这种政策有效的前提是市场完全有效,但实际上因为信息偏差、预期偏差、转换成本等因素,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

看完理论的不足之处,你会发现,大名鼎鼎的四位经济学大家在经济危机这个小婊砸面前根本没办法。怎么办?那就只能换一种还比较舒服的姿势来接纳经济危机这个小婊砸了。

四、如何理性的看待经济危机?
1、一定程度的周期性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因为市场的信息并不完全、市场参与主体并非完全理性、以及要素在不同部门间流动时需要时间和成本,所以市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看不见的手”并不能做到市场资源最优配置,所以一定程度的周期性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在前述4人的政策建议中,弗里德曼和哈耶克的建议都只是为了避免在政府的干预下,正常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演变成严重的经济萧条,以及避免通过人为的干预,形成短期繁荣,却埋下接下来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的种子。

2、不要让经济衰退变成经济萧条
一旦出现了经济衰退,很多人便寄希望于政府出手挽救经济,但根据经验来看,政府这次的救市措施往往会成为下次更大危机的来源。例如,2000年股市泡沫破裂之后,美国政府采取低利率的刺激政策,造成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因此,即使出现了经济衰退,政府所能做的也就是增加对困难人群的救济,以及增加少量的公共项目,削弱经济周期谷底的深度,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措施来带动经济长期增长。经济的恢复和增长还是要靠经济的自行调整以及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的变化。

3、经济危机也并没那么可怕,危机早晚会过去
真正会对经济造成难以修复的影响的是制度和技术的重大变化,其他周期性的因素,以及除重大技术变化外的要素禀赋因素,所造成的经济危机都不会形成毁灭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70年代、2000年左右、2008年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都度过了衰退期并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并没有造成人们生活水平的长期显著下降。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人口红利、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但并不会一夜之间完全丧失,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将中国的制造业体量完全承接过去。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和升级也在逐渐进行,所以,并不用过度焦虑。

4、不要因为经济危机而怀疑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确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并没有其他形式的经济能够比市场经济更好,在可选范围内,市场经济是一种最不差的形式。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二次分配增进公平,但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要谨慎,能少干预就尽量少干预。
有市场经济就会有周期性的衰退,就好像人活着就会生病。死了就不会生病了,但谁愿意死去而不是活着。

五、如何解决中国面临的危机四重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个绝对纯正的匹夫,我也来提点如何化解危机的建议。

1、如何解决生产过剩?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目前的生产过剩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并非完全的预算硬约束,所以降低国有企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会减少生产过剩现象的发生。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部分已经上市,产权比较清晰,而且,私人部门的资金积累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比改革开放初期进步很大,可以通过拍卖或减持上市国有企业股票来实现退出。

2、如何解决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不足主要是因为对未来经济的悲观和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其中,解决对未来经济的悲观,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帮助市场建立起对经济增长的信心。解决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则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以及坚定的扩大住房土地供应,满足城市化过程中对住房的需求,以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3、如何解决通货膨胀预期紊乱?
政策的调控措施力度不能过大,需要保持微调的节奏。但是调控的目标要明确,而且不要过于强调兼顾。如果目前中国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那就不要在意化解产能过程中的阵痛,如果高房价的确是个问题,那么就不要太在意房价下跌可能会带来的弊端。

4、如何解决结构性失衡?
政府的作用是提供一个公平、自由的市场环境,应该减少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干预经济的力度,以避免再次出现之前的光伏,目前的钢铁、煤炭行业的大起大落现象。
8#
暴君  3级会员 | 2018-9-24 01:31:28 发帖IP地址来自

楼上诸位都是幸运的,因为其实你们的理解都没有错,只怪这个问题问的太深。

一,思路引入

思考经济周期的问题时,不妨先引入两个思路。

1,文明延续至今发生过多次不同时代的经济危机,并具有不同的表象,但是否拥有更本质的相同?可能它的整个系统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是系统里的部分零件因为时代的不同占据了主导位置?


2,去除各种繁杂的经济理论,如果存在一种本质问题,那么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东西,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经济体系,都只是工具。


3,找到了这种本质的玩意,我们再去解释各种现有的理论,就可以方便理解了。

一个经济体首先由人构成,人的特点是生产、消费、思维能力、情绪。


生产、消费都遵循马斯诺需求理论,而生产的产品则遵循消费的需求,消费寻求包含生理、安全、社会(从众消费)、尊重(比较消费),自我(个人理想)。


而思维能力中参与经济的有两块,一是对现有信息的理解能力,二是对未来的判断能力。


然后引入两个更抽象的东西:1,科技发展,2,经济制度的进步。

情绪决定了人的过激行为。


简单解释一下这两个玩意:

1,科技包含了科学和技术两块。

科学是纯粹知识的积累,不但需要量变到质变,还需要千万个科学家中的灵光一现,科学家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出现科学进步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技术进步则不同,它和资源的关系更大,资金投入越大,技术进步的可能性越大,但它的发展永远不会超过科学水平的限制。

同时技术会积累知识,反促进科学进步,但它只能完成量变部分。


2,经济制度的进步。

新的制度想要代替旧制度,它必须有竞争优势,即使用它的国家可以获得更快速的经济进步,获得更强的竞争力,不然它无法替代原有制度。

那么经济危机究竟是哪个地方出问题了呢?

1, 经济过热

2, 经济过热之后全面崩盘。

3, 可以说没有经济过热,就没有经济危机,除非是资源短缺或者天灾人祸,那可不是经济本身导致的。



二,不同时代的案例

在过去,金本位时代,黄金、白银、铜短期的产量增加,会造成通货膨胀,但因为它本身的特点:开采。越来越跟不上经济的发展,相对于发展速度而言,这是一种天然通缩货币。

天然通缩货币很难因为货币属性造成经济过热,所以那个时代的经济危机主要还是政治主导的经济危机。


例如古代董卓时期,干脆废掉了以前汉武帝时的五铢钱原形,并捣毁秦时国家贮藏的十二铜人,用于铸造小钱。小钱直径1.2~1.5厘米,重0.5~1克,同样也刻有“五铢”字样,后人因为它字体模糊,嘲笑这种钱为无文钱。


大肆用这种类似“印刷钞票”的行为掠夺财富,蜀、吴两国就曾发生过不断的铸造小重量铜币(并以官方规定它的购买力)来打货币战的行为,恶性通胀掠夺财富,最后当然是内乱不断了。


在铜币+政治型的恶性通胀后,经济方式多次倒退到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终于,中国在宋朝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纸币时代-交子,政府瞬间拥有了数倍于本金的购买力。


交子的贬值相当简单粗暴,宋神宗时,规定每届发行的交子可以使用两届。这意味着市面上流行的交子总额增大了一倍。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贬值。


这个时代,老百姓还是喜欢用交子兑换了铜币来交易,但到了宋徽宗时期,国家财政缺口进一步扩大,从1107年到1109年,短短三年时间,停止了原先流行的交子,改用称为“钱引”的新纸币。朝廷拿着“钱引”代替铜钱给老百姓,老百姓却不能用“钱引”从朝廷兑换铜钱。换言之,朝廷的“钱引”是只出不进。由此造成社会上钱引越来越多,贬值得比交子还要厉害。


故事到这里就足够了,封建时代政府的简单粗暴,无论是铜币还是原始纸币都恶性滥发,恶性滥发出去的货币还没有经历过“投资、生产、消费”的消化过程,就直接进入了消费阶段,可以说是经济瞬间过热,然后短期里就崩盘了,经济危机从来就不是资本主义带来的新玩意。


那么欧洲的金本位又为什么发生经济危机呢?


在此时的国际贸易里,外币不能在本国通行,但国际结算还是黄金结算。

这时两个国家贸易的时候,一个出口国贩卖商品,接受外币,却不能在本国流行,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收取了外币作为外币储备的政府,都会选择在进口国的银行里兑换成黄金然后流入本国。如此就导致进口国黄金储量下降。


国际收支赤字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出,有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将面临黄金净流入。

而黄金提供了一个基础——所有国内货币在需求上都可以转变为黄金——这将决定每一个国家的货币盈余。


本来这个制度设想的是很OK的,黄金外流了,货币流通量不得不变少,从而通货紧缩,物价便宜,物价便宜促进出口,然后再把黄金赚回来对不对?


但是除了商品市场,居然还有个市场叫资本市场,于是政府通过提高利率来快速吸引套利资本进入该国,从而吸引了大量黄金,快速的完成了黄金收支平衡的过程,然后觉得很爽很销魂,它继续提高利率,黄金进一步涌入……这个国家拿到了黄金之后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大力投资,于是回报率也挺不错,可以让它短期内继续维持高利率。


不过你丫的利率一直那么高真的没问题么?


例如一战刚刚结束,1926年时,英国试图恢复原有的大英帝国,重新实施了金本位制度,而且国内利率相对较高,同时,法国几乎处于破产的边缘,法郎贬值,资金外逃进入英国,但是到了1927年,英国反而资本外流了,因为1926年5月,英国爆发了大罢工,煤炭、钢铁、铁路、建筑等行业600万工人集体罢工,投资者对伦敦的信心崩塌。


法国笑了,法兰西银行决定把它持有的其他国家货币出手掉,用于增加黄金储备,要求英格兰银行每周兑换价值300万英镑的黄金,这背后一刀捅的够深,英行行长诺曼奔赴巴黎威胁说:

“如果法国一意孤行,英格兰银行将不得不考虑退出金本位制。”


这一做法会使得英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相比较为昂贵,使商品缺乏竞争力。这就为当时英国工业为适应已发生变化的世界贸易格局所作的调整工作增加了困难。为消除这些提价,英国厂商就得削减工资、加大劳动强度,这样又导致失业和罢工。


这下国内的大环境都不稳定了,资本再怎么逐利也得考虑风险问题,于是资本开始外流……


因果循环。


要说其本质,还是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大量投机性资金进入一个国家,把它玩的热热闹闹的,但这场宴席终究有散去的一天。


因为人性趋利,而且比起长利而言更喜欢短利,比起安安稳稳的做生意,人们更喜欢投机。


我可以这样猜测,这应该就是经济危机的本质,无论你是古代较为封闭国家的滥发货币,还是国际间资本流通导致的经济过热,经济过热之后经济危机一定会到来。


如果要印证这个观点,不妨看看接下来的。


在经历了国家对内滥发货币导致过热、国际间的跨国投机、套利导致过热之后,这个世界开始研究,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经济飞速发展,又能让大家安安稳稳的从事生产和贸易呢?而且国家还可以遏制投机行为,让经济始终不热也不慢?


终于,痛定思痛的英国独创了一个央行秘方。


国家以信用发行纸币,当它需要投资的时候可以印刷钞票,这些钞票花出去就是为了搞建设,那么是不是可以让钞票和实际生产的财富差不多保持平衡呢?好像可以。


这被叫做温和通胀


解决了金币、金本位的流动性过高且政府无法控制的问题,又解决了金属货币开发多少才能使用多少的通缩问题。而且我还可以用央行的一些规定回收流通的货币。


这就是现代货币制度,以贷款的方式发放货币,以偿还贷款的方式督促人的生产、贸易,以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工具来控制过热。


例如,流通的钱全都是贷款出去的,一个项目申请一个贷款,可项目是需要回报的啊,贷款是需要偿还的啊,那么如果央行不再发行货币,这些项目就只能从已经发放出去的货币汪洋里捞出来钱,有赚必有亏。


这岂不是意味着各个企业要自相残杀?


不能玩成零和游戏,于是又出现了贷款消费的概念,这个概念把还没有出现在市场上的钱,提前从央行里挖掘了出来。

贷款建设、生产+贷款消费,这下两边对等了,完美。


除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国家还要面临国际贸易。

这个货币制度要如何满足出口呢?


产品走出去,带来外汇,外汇变成储备,对内按汇率发放等值货币,企业用这些货币采购原材料、发工资、扩大生产,变成商品再出口出去,如此循环。


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就是这么产生的,而政府干预的工具也就此诞生。


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这样,即使解决了过去的一些导致经济过热的原因,贷款搞生产和消费的人都不是完全理性人,投资成功了,就吸引了无数人眼红,然后一起投入同一个行业,加上过度宣传和赚钱眼红的群体效应,一下子投过头了……是不是很像股市泡沫?债券泡沫?


政府无法获得所有的信息,而个人对信息判断不理性,容易集体狂热和恐惧,而政府控制的东西不是死板落后就是粗暴的国进民退。


三,现代信用货币制度


现代货币制度就像是一群人在建设一个倒金字塔,塔尖的位置是央行,而实体经济是它的钢筋,虚拟经济是它的水泥。


如果仅仅靠水泥不断的往上建设,这个倒金字塔就会变得极为不稳定,此时就需要实体产业的跟进,两者不可脱节。


但水泥的堆积却可以督促钢筋的生产,于是人们在想,怎么样让水泥规模极限的扩大,又不会引发倒塌呢?这样水泥就可以带动钢筋快速的增长,得以让经济体以最极限的速度增长啊。


这个稳定装置就是各种风险对冲工具,金融衍生品。


发现没有,其实安安稳稳的使用金融衍生品,反而能让经济体发展的稳步向前,但是因为国际竞争,人们都希望尽快的把倒金字塔堆起来,越快越好,然后额外加了许多稳定装置,尝到了稳定装置的甜头之后,又不断的研发新的稳定装置,来极限提高发展的速度。


于是,原本可以稳步发展的经济体,又一次面临倒塌的危机,因为经济过热的程度,总是试图挑战经济体的承载极限,人们研发更多的冷却剂,它就把自己玩的更火热。


有人会问,那么我们刚刚好掌握住经济过热,让它比系统的承受极限略低一点不就好了么?


思路没有错,但是,这和信息的传递和理解,预判有关。


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我们可以做到信息传递更快,几乎为零,但是它还是有极限。


比如传统制造业,一个人投资了它,赚了大钱,他的人脉圈里面有两个人有能力做同样的事,于是一起投资进来,也赚到了钱,这新进入的两个人的人脉圈可能有四个人打算进入……


这个行业越来越多人参与,滚雪球一样。


他们去银行贷款,他们购买了设备,他们生产了,然后投入市场销售。


OK,如果他们试图去判断是否供给过剩,他们就必须在销售阶段才能够验证。

如果他们试图去判断需求是否会缩小,他们就必须做更专业的市场调研。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延迟,而比这个延迟更恐怖的事,从事这个产业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专业知识至少需要5~10年的积累,而且转型更是一辈子的事,即使收到了即时的反馈,人力资源也难以转型。

这还是理性人的做法,市场会越来越热,非理性的投机也会出现,他们还会一起操纵市场来获得利润,非理性人群还带着盲目的自信和不成熟的判断能力,这个市场终究会变成博傻一般的击鼓传花。

再加上人性中一种依赖现状、依赖惯性思维的本能缺陷,在市场衰落之前他们永远不会相信市场会衰落。


即使用大数据事无巨细的即时反馈所有的细节,人类本身的处理信息能力、思维局限和情绪,也会导致经济过热。


那么作为具有专业智囊团的政府,是不是可以及时发现和遏制这种人的原因造就的经济过热呢?

热起来容易,冷起来难,分分钟硬着陆,撞政府一鼻子灰。

2008年6次加息没能拉住疯狂的大牛市。


当行业趋势走低的时候,因为亏损,人们极度的狂热会变成极度的恐惧,即使他什么都还不错,光是看周围的同行一个一个倒下,也忍不住收敛了动作,等待寒冬过去。


这种等待是处于自保,但却造成了行业快速冷却的现象,行业快速下滑造成了企业破产,银行坏账,银行收紧了对该行业的放贷政策等等。


而在寒冬过去之前,再怎么塞给他钱他也会谨慎投资,因为塞给他的钱终究是要偿还的,不能玩亏了,这就是流动性陷阱。


正常的时候,因为科技发展,人的需求增加,一部分企业倒下,更多的企业升起,产业更迭和升级属于正常现象,银行坏账率稳定在可控范围内,这是健康的经济表现。


但如果科技有了局限(创造需求的方面出现了局限),人的需求又受到收入的制约,这种更迭就会像撞到了一堵看不见的墙一样,每个行业都有企业大批倒闭,银行坏账迅速增加,这就是经济危机到来的信号了。


四,政府干预和科技局限。


凯恩斯之后,各国央行每每面对金融危机都要出手干预,以保障经济快速回暖。而面临最多的就是坏账导致的寒冬,导致的流动性陷阱。


央行喜欢用放水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但央行制度本身决定了一个属性,放出去的钞票一定要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个过程往往会变形,因为时间上太短暂了,旧产业还没死掉,新产业还没出现。


比如一个刚刚经历过经济危机的国家,拿到了钱的人第一件事不是扩大生产,而是想尽办法先把自己从债务问题里解救出来,偿还了债务,解放出去的钱自然开始流动,市场上的钱一下子变多了。


然后,因为心有余悸,人们往往拿着这笔钱进行投机,而不敢进行投资和新建设,因为那个周期太长了,在环境还偏冷的日子里,看不到还款的希望。


而大多数的投机市场都是零和游戏,甚至一些更迭较快的产业(比如互联网产业,更迭快、产品发放快)也被盯上了,重新造就了新的泡沫。


第二种钱则是用于拯救落魄的大型企业,它们的恢复可以让经济回暖。但是,它们却不再是经济的火车头。我们常说,拯救大型企业的钱还不如去扶持新兴产业,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不启动新的经济引擎终究会再次落魄。


但是,新的企业必然有更强的竞争力,就需要更先进的制度,科技水平,价格和成本等等一系列的更新。


无论是蒸汽机、内燃机、电力、核能、还是信息时代的到来,都是经历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基础物理理论没有突破,那么它衍生出来的各种应用科技的发展速度,会越来越慢,特别是针对普通人的消费产品。


当经济发展碰到了科技局限这堵墙的时候,就更容易陷入漫长的经济低迷期。而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是减少收入分化的问题,减少因为收入分化导致的无法满足的那部分需求。


五,小结。

经济危机永远都会存在,它的主观本质是人的非理性、预期判断不精准,它的客观本质是科技局限导致创造的不足。

我国因为一直在复制世界的现有技术,我们的发展是完全的顺风车,直接就用下一阶段的产业替换上一阶段作为经济马车。

这种高速发展遇到了技术门槛就会减速,遇到现有科技的极限,就会几乎停滞。


无论经济、社会制度如何改变,都只是变了它的表现形式,它和封建制度、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无本质相关。




------------------------------------------------------------------------------



新增内容:

1,关于人的预期再补充一点,不仅仅是个体非理性会引起过热和过冷,个体的理性也会出现群体不理性的情况,最典型的便是买涨不买跌的现象。


人对未来有预期,当商品价格、资产价格处于上升通道时,人们不但不会等它们下跌,反而会追高买入。

在消耗品方面,因为不想在未来以高价买入,所以选择当下多买一些,引发短期供求失衡。

在投资品方面更是如此,因为看好未来上涨,所以买入。

这种个体理性会使得价格一直上涨到严重超买的地步,也就是过热的情况出现。


而在价格下跌的时候,人们因为继续看跌,所以即使价格已经很低了也不会选择买入,总希望它会更低一些。


2, 其实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对立,比如让公众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的比例扩大到极致,那么就相当于减少了贫富差距带来的生活水平差距,比如计划经济(国家干预),现在也就是或多或少的问题,而不是姓资姓社的问题。

不过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不管未来出现的新制度是不是被称为社会主义,它一定是资本主义不断改进、变革后的产物,除了物质极大化这个前提不变外,它可能和我们理想中的社会主义会有很大的不同。

把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放入一个资源极大化的条件下,去探索它的演化方向,就能看到未来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子。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不要带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先入为主、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而专注于马克思理论和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内容。它们就像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存在一个大统一理论将它们统一起来。

9#
talich  5级知名 | 2018-9-24 01:31:29 发帖IP地址来自
经济危机有很多种,产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比如,在 19 世纪以前,最常见的经济危机,就是由政治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

题主问的,应该是现代意义上大家常提到的经济危机,就是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的经济危机。它们不是由政治危机造成的(虽然会被诱发)。这种危机的确在以前是没有的,也的确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所以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出现这种危机。究竟是经济体中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才会造成这种危机的频繁出现。

听过 Berkley 经济史的课的 Podcast,J Bradford DeLong 提到的诸原因里,核心的一条,是流动性的丧失。

同样的资本主义,在早期,主要的投资在货物,在土地,在必需品。比如大家搭伙去东南亚进一批香料。一旦经济出现衰退,投资者很灵活,可以迅速把投资从中撤出,以实物兑现,比如把属于自己的货拿走,土地收回,回到自己自足时代,这样没有达到危机的程度,就迅速消减了。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投资规模增大,大量的资本被投入在了一些无法快速变现,收回后也一无所用的资产上。比如,铁路,运河,投资的量巨大,又没有收回变现可能:你不可能把铁轨搬回家,搬回去也没有用。市场对待经济波动的敏感性灵活性就降低了,这样就会让危机有做大的可能:因为无法撤资的人只有赌这是一个短期现像,可以撑过去,甚至可以通过加大投资推动经济发展来克服。

但是,该过不去的,市场还是无法解决,最终还是要通过危机来消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24326
精华:1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