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马上要取消担保了,担保模式在 P2P 网贷行业中还能活多久?

论坛 期权论坛 期权     
大力水手   2018-9-24 01:08   265131   10
分享到 :
0 人收藏

10 个回复

倒序浏览
2#
王端端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22 发帖IP地址来自
虽然问题没问,但我也得说下我对陆金所这个举动的看法,因为这涉及到回答问题。

陆金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这么做的P2P平台

宜信有可能但没必要,任何其他国资背景的不行,民营的就更不可能了。因为第一,陆金所有个干爹叫平安,而且这个干爹把陆金所上升到集团战略层面;第二,陆金所的目标客户是主流理财人群,而不是大部分P2P上的理财人群。(关于这个问题,我解释下,主流理财人群简单理解就是银行的理财人群,这部分人拥有社会中主要财富,而目前大部分P2P平台上的理财人群不是这个群体。)

基于上面两点,陆金所的用户并不完全是因为陆金所提供了「实质性」的担保才选择它的,更多的是对于「平安」品牌这个隐性信用背书的选择。而陆金所的利率在主要P2P中是最低的,最少低了3个点,这又说明,主流理财人群对风险的偏好低,比起这部分收益差,更低的风险才是重要的。而一般平台提供的「担保」明显从增信上来说是远远低于「平安」金字招牌的。

这部分人群在投资陆金所之前就是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对于陆金所,他们一样认为这就是理财产品。我认为陆金所已经认识到了这点,担保公司的资金又有杠杆限制,那为什么不干脆取消了呢。



回到题目问的问题,担保模式在P2P行业中的前景。

主流担保模式的出现和发展

国内除了拍拍贷,主流平台都用某种形式提供「担保」,一类是陆金所这种,由第三方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一类是由合作小贷公司提供「无条件逾期垫付」的类担保;另一类是人人贷这种的「风险准备金」,即抽取一定比例资金进入准备金账户,对坏账进行统一垫付。

担保出现的根源,在于我国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投资者教育做的不好,导致多数投资者对于「保本」有过高的期望值,在个人理财领域,风险定价基本就是个笑话。只分2种产品:保本的和不保本的。

这就导致任何以个人投资者为目标客户的产品,必须面临是否提供保本的抉择,如果不提供,那么要么你收益率高的足够吸引激进型投资者,要么你有个强大的爹给你提供隐性担保。

而P2P,其实这两者都不符合。在3,4年前P2P方兴未艾之际,即使是现在看来已经比较主流的平台,当年也都是18-20%的利率,这在当初是很低的了,25-30%的平台比比皆是。高收益率吸引了一部分早期用户,但是发展非常缓慢,单纯的高息已经难以进行推广了。

既然提高收益无法吸引,那么就只能靠降低风险了,这就是担保机制出现的初衷。要吐槽的是,投资者非常买账,只要有「100%本息担保」类似字样的平台,投资者就认可,至于具体是如何保障的,何种方式,什么条件就不是很关心了。

投资者对于担保模式的追捧,导致了之后几乎所有平台都将此作为了默认选项。其实早期人人贷是想过让投资者自己选择是否需要担保的,产品开发时也保留了相应的功能选择,但是后来发现基本没有这个必要了。

到现在这个时点,第一轮P2P投资者的教育其实已经完成了,衡量平台实力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是否提供担保。拍拍贷在投资者中口碑极差,但在借款人中口碑很好,这正是因为没有担保机制存在,坏账率清晰地展现出来,投资者感受到的坏账率就会比较高,对其评价也就比较差。大部分投资者还是不太能接受正常投资还能亏损这么一件事情。

担保存在与否,取决于监管,其次取决于投资者教育

前一段时间有传闻,监管机构考虑按照是否提供担保对P2P平台进行区别监管,不担保的着重强调信息披露,担保的要强调风控管理并对资本金、从业人员资质有更高要求。这说明,监管的思路是不希望你们提供担保的,本来P2P就应该是信息中介。

但我的观点是,如果在没有硬性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担保模式短期很难消失。很多人都批评P2P平台,认为本来就应该从事中介活动,为什么要参与到交易中去。这么说的人要么自己没投过P2P,要么是信口开河。各位投过P2P的,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人人贷不提供担保了,但是其他同行都提供,收益率差上2-3%,有几个会坚持选择人人贷的?没投过P2P的,如果你在准备投资前做做功课,发现几家平台实力接近,收益率也差不多,但是有一家号称提供担保,你会选不提供担保的吗?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即使有些平台凭借更好的风险甄别和控制能力,实际上可以做到更低的坏账率,但只要同行还在提供担保,它就不敢不提供。我在很多地方说过这个问题:中国的投资者没有风险定价的概念,不能理解不同类别的资产收益率应该对应不同的风险,还认为只要提供了名义上的担保,一切投资品种的风险都是一样可以视为零的。当然这事不怪投资者,在中国金融业有限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不出事」一直是监管机构最最重视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路也普遍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中。而「牌照准入」制度+「申请批准」方式基本上就是告诉你,别出事,出事就别想要牌照了。

如果真的是传闻中的分类监管,那可能会鼓励一些风控水平好的平台取消硬性担保,但软性担保(比如说人人贷这种模式的)还是会长期存在的,监管很难限制这种软性担保。

对P2P的一些偏见

1. 担保与借款人成本

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联系,一般来说,找融资性担保公司提供全额本息担保的成本在2-5%,找小贷公司承诺垫付或者建立保障金账户也都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这部分钱确实是出自借款人的,客观上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

但是,即使担保被取消了,这部分成本也不是100%就被减去了,仍然会以其他费用形式存在,为什么?因为现在借款人能承受这个成本,既然能承受,为什么要降低?这是合理的公司商业考虑吗?

2. 借款人成本负担能力

老有人说,借款人动辄20-40%的借款成本,根本不可能负担的起,P2P都是高利贷,都是骗人的。而事实是,针对个人的利率早已经降低到20%甚至18%以下。我观察下来,大量个人是能够承担这个利率的,这类借款人考虑成本的时候,并不是考虑年利率是多少,而是「每月还的我是不是负担的起?」

在我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借款人,房子买了,但是装修差点钱,几万块钱看起来不多,但就是从银行借不到,找我们来借利息是比银行高一些,但是每月还款额占他工资的比例并不高,完全可以接受;还有的是摇到号了,想买车,但是自己心仪的车型差几万,又不愿降低标准。

还有创业开个小店的,投资朋友小店的,旅游的,学车的,买家电的,那天看到一个很让我欣慰的:借款人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但是家里周转有点困难,想先借点钱。我很自豪我们能帮助到这样的借款人。

中国有大量的个人借贷需求,知乎上很多一二线的朋友可能感觉不太到,但在金融业不发达的三四线甚至更偏远地区,想借点钱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信用卡的申请和额度也不是那么让人满意的。

企业的借款成本是另一个故事,我司不做这部分,我个人了解有限,但大规模以个人借款的利率借钱确实是不太可能维持的,我见到的多数是过桥为目的,即短期拆解性质。

3. P2P合理的盈利模式

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应该是挣利差,只应该是提供中介服务后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或者相关中介类费用。挣利差实际上在鼓励P2P拆标和错配期限,我行业中某平台,还有某某平台都是这么干的,有啥风险我就不说了,但我不觉得这是P2P合理的盈利模式,也不认为监管机构会鼓励这种模式。
3#
暴暴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23 发帖IP地址来自

泻药。

先回答问题,

担保模式在中国的P2P网贷行业当中,还能活很久很久很久(此处有回音)

为什么?

因为:

  • 陆金所是个特例,有个巨无霸爸爸背书。所有其他的P2P公司都没有这个。对于陆金所来说,有没有担保真的不是那么重要,大家来买它的产品,99%是因为他有个好爸爸,而不是什么不知所谓的担保。好爸爸的作用比担保强了何止上百倍?余额宝要不是阿里出的,是一个没听说的小公司出的,你敢买吗?
  • 陆金所敢取消担保,不代表别人也有这个实力去做。中国的消费者早就被行业教育得刁蛮无比,从支付宝的“你敢买,我敢赔”,到P2P的“本息100%保障”,
  • 用户才不管你风控做得怎么样,也不知道什么叫风险定价,他们只知道一件事,保本还是不保本。
  • 其他公司要不收益率高到足够诱惑激进型用户,要不找个类似阿里平安这样的好爹地。都没有?好吧,除了引入担保公司你真的还有别的招吗?
  • 只要行业里还有公司有“担保”,其他公司就不敢贸然退出,你要不收益比别人高,你要不品牌比别人强,不然你取消担保。你确定用户不会流失到打着“担保”旗号的公司吗?

好了,问题回答完了。我们再讨论一下担保这种模式是不是好东西。

我的结论是:担保模式是不健康的。用某人的话说就是:用合规的手法来撇清平台本应该承担的事情。


我们先说说什么叫担保。

担保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其实分两种(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A一般保证

B 连带责任保证

主要的区别在于A是“不能履行”才进行担保,B是“没有履行”就进行担保。

虽然只差两个字,其实差别是巨大的,这个是需要大家注意的。

1 ”不能履行”一定要法院裁定借款人没有能力还钱了,担保人才会进行代还。“没有履行”不管你怎么样,只要没还钱,就需要马上进行担保代还。而且“不能履行”这个法院各种取证流程需要很长时间。

2 生效时间不一样,一般担保要法院强制执行的时候才开始承担保障责任,连带责任担保在保障合同生效的时候就要开始承担责任。


担保模式看起来靠谱,实际上里面猫腻非常多,比如

自己亲戚注册个担保公司,自己给自己担保

透支担保额度

担保公司本身资格不齐全

重复担保

期限错配


陆金所要取消担保,我认为是好事,这个畸形的模式是应该纠正过来了。你去银行买理财产品,也没有担保,连利率都不保证,正常的金融逻辑就应该是这样,想高收益,又想要100%保障,哪有这么好的事。这世界上最不靠谱的事情是低风险高收益!


真正靠谱的模式是:

1 借款项目有足额抵押

2 平台自由风险保证金充足

3 平台自有强健的风控体系

4 以分散小标为主,出现风险时利润能覆盖坏账


一个健康模式应该是三赢:


借款人通过足额抵押获得贷款,

平台通过利差获得利润,

投资者获得比传统理财渠道高的回报。


那些动不动20%+年化,还得付3-5%利润给担保公司,还得保证平台利润的,估计借款人要付超过40%的年化了,你看看现在实体经济的样子,普通做生意够支撑40%+的贷款成本吗,别人还不起钱,你的投资还有保障吗?


结论:担保模式完全就是讨好投资者的,不符合商业逻辑的,畸形的模式,退出对行业,对用户都是好事,但是退出很难很难很难。


其实一个平台再怎么包装还是需要看几点核心,1 金额-必须小额 2 期限- 必须短 3 有没有抵押 - 必须要抵押


-------------------------------------------------------------------------------------------------------------------
最后分享一个投资理财神器,贷罗盘,基本网贷行业的数据全部都有了,好好去学习把!~
4#
扒皮挖互金  4级常客 | 2018-9-24 01:08:24 发帖IP地址来自

P2P是一个信息中介,而不是信用中介,

在国家“去担保”的大环境下,连银行都不允许承诺本息的“担保”,更别说P2P了。


2017年12月出台的57号文件,明确了风险备付金于P2P信息中介的定位不符,应禁止提取、新增风险备付金,对于存量也应该逐渐消化。

但监管部门对第三方担保等方式进行了肯定,未来P2P平台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担保。


57号文件之后,不少平台接连下架官网对“备付金”的宣传,

毕竟面临着备案大考,一切与监管为敌,都是不想备案的主,到时候就等着被清理出局吧。


人人贷在2017年11月30日取消风险准备金;

拍拍贷和团贷网也在2018年1月取消风险准备经;

宜贷网也在3月20日开始取消垫付计划;


各大平台纷纷取消风险准备金,向合规靠拢,冲刺备案。

一、为什么P2P不允许担保?


P2P是一个信息中介,如果自己给自己担保,便变相的成为了一个信用中介。

一方面,降低了投资人对风险的敏感程度,看见担保便无脑上车,最终只会扰乱市场,引发系统性风险;

另一方面,P2P作为一个网贷平台,给自己担保,没那个实力,出事后照样跑路甩锅,而担保只是一个空头支票。


监管鼓励第三方担保,也是出于担保公司和P2P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作用。担保公司不傻,为平台提供担保,肯定会对项目进行考察,从而促使P2P对资产真实性和借款人质量的把控。

而平台为自己担保,则容易流于形式,滋生诸多问题,最终导致跑路。


近几年,担保公司帅锅的现象屡见不鲜。

实际上,我们在挑选平台时,不能因为有第三方担保公司就放松警惕,还需要综合考量担保担保公司的实力和口碑。


二、如何挑选安全的P2P平台?


1.看平台的硬实力

平台的注册资本、实缴资本是多少。

平台是否获得知名风投或者上市公司的入股,知名风投机构有它们的一套评判标准,说明它们看好平台的发展预期。

平台是否有ICP许可证。


2.看平台的软实力

高管团队的背景和实力。

高管团队有一定的金融、互联网、风控经验,是平台原始积累,能帮助平台更好的、良性的发展下去。

平台的高管如果有负面消息和诉讼纠纷,那说明该平台有一定的道德风险。


3.风控

平台的风控是立业之本,一旦风控没做好,面临大量的逾期,再有实力也会被拖垮。

首先看平台的资产业务类型。是信用贷、房贷、车贷、保理、还是票据业务。

初入网贷行业的小白,可以选择一些小额、分散的平台业务。

另一方面,企业自己的风控手段也很重要。比如同样是信用贷,有的企业依靠大数据模型,而有的企业则用德国的IPC微贷技术。

前者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能使平台迅速发展业务;后者则更多的依靠经理人的主观判断,实地考究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两者各有优缺点。


4.安全&保障

没有平台真正做到0逾期、0坏账,只要风险可控,逾期、坏账能覆盖,平台的问题不大。


保障措施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担保,引入第三方机构担保,为标的提高保障手段。

抵押,很多平台做的业务是房产抵押、车贷抵押,扒姐更看重车贷抵押,因为车贷抵押借款姐一般是几万到十几万,金额较小。另一方面,车子流通性较房子更好,能较快的转让出去。

引入保险公司,很多平台都宣称和保险公司合作,但是要认清是什么保险。只要信用保证保险才会当借款人逾期不归还时,保险公司会代付本金或者本息。

而且该保险是针对各个标的的,意思是某个平台上不是所有标的都有信用保证保险的。


5.标的信息透明度

现在很多平台都已打包类的产品出现,很难识别实际产品信息,借款人信息。

当我们投资时,一定要弄清楚借款人身份&收入证明&征信、借款原因、还款来源等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标的的真实性,避免平台自融以及资金池的风险。


6.第三方数据

网贷有很多渠道进行了解

如:网贷之家、网贷天眼;或者是各个达人的公众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可以借他人之手进行了解,也省去我们不少精力。

但第三方测评只能作为工具,最主要的是我们要用上面的那些方法自己去了解,去辨别其中的风险。


写在最后:

1.P2P投资中遇到问题可以扫码关注我的公号(扒皮挖互金)留言,扒姐会尽快解答。

2.公号整理了近500家平台的测评,投资前可以查看详细测评,以作参考。

3.把这纷繁的P2P读得更简单,为大家带来更多投资有用的信息。

作者介绍:扒皮,6年P2P理财社会姐。

犀利、勇敢的女汉子。出道于网贷之家,骂过不少平台,熬过不少通宵。正宗川妹子,头发短见识长。关注扒姐,微信公号:扒皮挖互金(ID:bapiwahujin)

5#
匿名用户   | 2018-9-24 01:08:25 发帖IP地址来自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韩啸  1级新秀 | 2018-9-24 01:08:26 发帖IP地址来自

担保在今天P2P最主要的目标是吸引用户,实际效果是大大提高了交易额。有些平台去担保之后,交易额下降很严重。但自担保的问题也很严重,很多平台自身无法完成担保,所谓的自担保是一个无法兑现的支票。自担保是自身把相应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自我承担,全球的金融监管体系中对这类机构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方式进行监管。但目前P2P平台没有这种监管,它们能否有效的自我担保很多平台自己都不知道,这也就是为什么个别项目一出事平台就可能跟着垮台。而另一方面,对于用户来讲很难知晓平台是否有能力进行自担保正因为此监管层也曾多次表示,平台不该提供担保,陆金所也表示去担保。

但客观的讲国内P2P担保在现阶段是有其一定合理性和历史现实意义的。因为P2P平台很难找到合适的第三方去对P2P债权去进行合适的担保。这里的原因是由于第三方担保机构缺少衡量P2P平台风险的精确计量方法,导致要么担保费用过高,平台不愿意支付,要么担保费用过低,无法去覆盖坏账的成本。

担保的前提是平台公司的债相得到清晰的勾画,这需要专业的量化分析和客观的风险评级来完成。虽然量化和评级不能百分之百解决市场的各种问题,但大大增加了预测风险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从而形成合理的市场。

7#
王博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27 发帖IP地址来自
简单来说,陆金所去担保的目的,是为了规避融资性担保公司10倍资产业务杠杆的限制,这是陆金所的天然瓶颈,因为平安只可能自己开担保公司,不可能与别家合作。

而以爱投资为例,我们在全国合作了40家以上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完全不受单独一家担保公司杠杆的业务限制,而且我们还在尽力控制单一担保公司的业务额度。

这就是爱投资这种开放平台和陆金所这种平安体系内的封闭平台存在的最大差别。
8#
不列颠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28 发帖IP地址来自
取消担保是P2P行业最终的方向。但不意味着P2P行业现在就会走上这一步。

陆金所能够取消担保,不意味着别的P2P平台有能力取消担保,别的P2P,没有这么强的品牌度,还只能靠担保来让投资人宽心——虽然很多担保是摆设。

陆金所有一个名气很大的爹在那待着,有很强的品牌力度。即使取消了担保,大家仍然会觉得:陆金所不靠担保也有做好风控。

你看看拍拍贷就知道了,没有担保,做了6、7年,才突破10亿成交额——没有担保,是发展缓慢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它变相推出了本金保障计划,也仍然不管用)
9#
陈昱全  2级吧友 | 2018-9-24 01:08:29 发帖IP地址来自
昨天吴晓灵已经很好的讲过这个了,首先担保机制下得P2P肯定会有非常大得瓶颈,而且也不健康,原因很简单,按照银行12倍的杠杆率来做担保10个亿业也就是做120亿的规模。这些担保金额限制了P2P的发展,而且这10亿如何保证安全,同时他的资金成本如何降低是买余额宝还是债券等,这个收益都不足以支撑担保公司的发展,所以很多担保公司都会变相自己放贷,这就是国家命令禁止的红线,P2P贷款不能自己做担保。
另外一个风险准备金的制度也同样受限于征信体系而没法良好得发展,其实国外的P2P模式都是风险自担,但我本人有点不看好去担保,国内的投资者绝大部分都不是合格的投资者,因为合格的投资者不会就觉得投资就两种,余额宝P2P贷款。
不过对于阿里,腾讯等有大数据,可建立征信体系的公司来说风险准备金制度不错,会有较良好得发展。
10#
杨帆Ocean  3级会员 | 2018-9-24 01:08:30 发帖IP地址来自
目前网贷P2P行业内盛行的通过担保小贷公司获得借款人,并由后者来进行担保承兑的模式,就像一棵在畸形的大金融环境下从岩石缝里顽强地逆势生长出来的小树,但是由于其先天的商业模式缺陷,这棵小树注定不能够长成一片树林。

这种商业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其依托的担保小贷公司业务模式本身在中国举步维艰,而嫁接了互联网金融后的这种模式只不过将其自身的先天缺陷进行了放大,并加速其崩溃的时间。早期互联网金融和担保公司合作后,将p2p投资人对于风险的疑虑转移到了线下担保公司,因为线上p2p平台作为一个公开的网站,如果跑路了都会引起较大范围内的关注,而线下担保小贷公司的跑路和倒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实普遍存在,数量远超过线上P2P的倒闭和跑路,但因为其处于线下小范围内,因此引起关注的人不多,比如广东一个地方就有30多家跑路,详细可以参考中国担保业大败局

从我考察国内担保和小贷公司的经验而言,因为其商业模式中收取的担保费比例仅为2-4%,因此一单坏账需要通过做30单的收入来弥补,因此其集中性发生坏账逾期的风险非常大,特别是在经济下行的期间。对于企业客户来说,借款很多都是借新还旧,因此在经济上行,银根宽松的时候,还能够勉强兑付担保小贷公司的借款,而如果一旦资金链发生问题(这经常是由于整体经济下滑或某一个行业整体危机所引起),最先还不上的就是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的借款(因为这部分已经是其在正常能够承受的银行借款之外的更高杠杆借款)。

目前网贷P2P公司中,通过与担保或者小贷公司合作的模式,其可持续经营的能力都建立在其合作的担保和小贷公司的持续经营的可能性之上,而这两类公司在中国的处境都是举步维艰,因为随着国内银行体系利率自由化的进程,这类公司在未来都没有和银行竞争的条件(在资金成本、品牌和从业人员能力方面),这也是你在国外金融体系发达完善的国家都看不到类似中国这种担保和小贷公司业务模式的原因。

但是目前国内的网贷P2P公司如果大规模取消担保公司合作,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的客户来源和风控能力,因为基本上采取和担保公司合作的那些P2P公司本身并没有办法建立这两方面的能力,因为借款客户是别人开发的,决定批不批借款也是别人决定的,最多人家把借款客户的一些信息资料传给你,但是单根据这些信息也没有办法建立自身的风控决策能力,因此这类网贷P2P公司也会随之面临很大困境。

陆金所自身是通过自己的线上和线下网络获取客户,并建立了自身的风控模型和能力,其自家担保公司的担保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担保,因此其可以去除担保公司这一环节而保证自身商业模式不受影响。另外一个原因是担保规定的10倍杠杆率上限限制了其业务规模的扩张,在做到100亿的时候需要担保公司有10亿元的注册资金,这是其要去除担保的主要原因所在。而业内目前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业务合作的P2P平台,在去掉担保以后会变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11#
陈灿明  3级会员 | 2018-9-24 01:08:31 发帖IP地址来自
第三方担保机制是国内p2p伴随行业发展而诞生的模式,国外较成功的lending club、prosper、zopa均没有第三方担保。第三方担保公司自身的经营能力未必比p2p平台更有保证,还直接提高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但它的存在符合国情,尤其对于吸引投资人有关键作用:
首先,国内并没有成熟的征信体系,借款人的信用识别只能通过平台进行。平台大多只是成立不过3年以内的企业,对投资人来说不足够透明或不具备强公信力。第三方担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投资人的信心
国内普通民众的互联网理财入门由余额宝、理财宝完成了。p2p平台要在“两宝”前取信及争取用户,必须有高级别的“大招”才可以,第三方担保模式自然承担了这个功能。
第三方担保模式逐步转变或退出是趋势,因为它增加了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但在目前并未成熟的市场,并不见得会很快消失。
当年,面对ebay强大的宣传攻势,淘宝祭出”免费“一招,极大降低了小卖家的平台试用成本,绝处逢生,完成了电商的本土化普及,完败ebay,建立起自身的电商帝国。
历史总是相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
帖子:
精华:
期权论坛 期权论坛
发布
内容

下载期权论坛手机APP